亚洲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合集下载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王安民游桂云一、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可谓“地动山摇”,使东亚国家不寒而栗。

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却与危机擦身而过,迄今未受大的冲击。

其中原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说得好:“在寒流还未到来时,中国就提前洗了冷水浴。

”具体有以下方面:一是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效果。

1993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坚持不懈地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金融政策,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狠抓国有企业的“三改一加强”工作,使中国经济在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的同时,成功地控制了物价,通货膨胀率从1994年的21%下降到去年的6%,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低通胀”,这些为抗御金融风波的冲击提供了良好的宏观背景。

二是加大了金融监管力度。

中央自1993年以来,针对各地出现的房地产热、股票热等现象,及时采取措施,罅了金融领域的乱拆借、乱集资,治理了一批非法经营和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严厉查处了一批违法机构和负责人,整顿了金融秩序,严明了金融纪律,堵住了金融漏洞;抑制了房地产和股票投机,防止了泡沫经济,从而使爆发金融风波的压力大大缓解。

三是外债结构合理,偿付压力不大。

目前我国外债余额达1163亿美元,约为GDP 的14%左右,在亚洲国家是偏低的,特别是外债结构比较合理,中长期贷款占88%以上。

目前我国的外债清偿率(指利息和当期偿还的本金与当前出口额之比)为 6.7%,远低于20%的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因此偿债压力较轻。

四是对外贸易连年顺差。

我国长期备受外汇匮乏之苦,80年代中期,外汇储备不足20亿美元。

为了缓解外汇压力,国家坚持不懈地进行外贸体制改革,鼓励企业出口,从而出现90年代以来连年顺差,外汇储备充足的大好局面。

去年顺差达400亿美元,外汇储备达1430亿美元。

五是严格管理资本项目。

我国于1996年12月1日起,开始执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第八款义务,允许人民币经营项目下自由兑换,但对资本项目并未开放,对外资的流入流出仍然实行严格的管理,以套汇套利为目的的短期游资难以通过正常途径进入境内。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整个亚洲地区,波及至世界各地。

这场危机的发生让人们对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惨重的损失。

然而,正是通过分析和总结这场危机的教训,我们可以找到启示,以避免类似的危机再度发生。

首先,亚洲金融危机揭示了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体制性问题。

在此之前,亚洲国家的金融体系一直被认为是高度韧性的,但这场危机却表明了其内在弊端。

许多亚洲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追求高速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依赖于借贷和投资。

由于这种发展模式,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监管,过度依赖外来资金,贷款乱象严重,风险暴露。

因此,亚洲国家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并降低对外来资金的依赖,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其次,亚洲金融危机警示我们要保持经济稳定和金融健康。

在危机来临之际,许多亚洲国家面临着货币贬值、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等严重后果。

这一切都源于亚洲国家未能保持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

因此,亚洲国家应该学会在繁荣时期保持警惕,不要盲目追求高速增长,要保持经济的良性循环和金融的稳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此外,亚洲金融危机还提醒我们要注重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

事实上,这场危机的爆发一方面得益于投机者的行为,他们操纵市场、传播虚假信息,引发了市场恐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缺乏透明度,信息披露不到位。

因此,亚洲国家应该加强金融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同时增强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以提高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

最后,亚洲金融危机让我们意识到了全球化与风险共担的重要性。

这场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牵动了全球金融市场。

这再次证明了国际金融体系的相互联系和风险共担的现实。

因此,各个国家应当加强协作和合作,共同应对金融风险,并建立健全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启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金融系统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通过加强金融监管、保持经济稳定、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我们能够预防并应对金融风险,避免重蹈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

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体系的影响与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体系的影响与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体系的影响与教训亚洲金融危机是在1997年爆发的一场严重金融危机,对当时的亚洲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国际经济体系造成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体系带来的影响,并总结其中的教训。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1. 经济增长放缓:亚洲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经济增长遭受了严重的冲击。

许多国家的GDP增速大幅下降,经济活动受到抑制。

这导致了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甚至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2. 货币贬值与金融市场崩溃:危机期间,许多亚洲国家的货币遭到严重贬值,导致了大规模的资本外流和金融市场的崩溃。

这使得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面临破产的风险,丧失了对经济的有效支持和调控能力。

3. 国际贸易下降: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亚洲国家的进口需求大幅下降,这直接导致了全球贸易量的减少。

这对许多出口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得全球贸易体系受到了严重冲击。

4. 国际金融机构信誉受损: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因为对亚洲经济的误判而受到了重大损失,其信誉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使得国际金融机构在危机后面临重建和恢复信心的巨大挑战。

二、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1. 加强金融监管: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亚洲国家金融监管不足的问题,对此我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加强金融监管机构的作用,完善监管制度,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的能力,以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2. 平衡经济发展: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亚洲国家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

我们需要在加强出口的同时,注重发展国内市场,平衡内外需求,以减少对外部冲击的过度敏感。

3. 多元化经济结构: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与亚洲国家经济结构单一、过度依赖金融业密切相关。

我们应该鼓励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发展,降低经济对金融行业的依赖,减轻金融风险对整个经济的影响。

4. 加强国际合作: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缺乏合作和协调的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建立更加稳定和健全的国际金融体系,以提高全球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亚洲金融危机是1997年至1998年期间发生在东亚地区的一场严重经济危机,对亚洲地区以及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以及对未来金融体系的影响和改革。

一、教训1. 货币政策风险的警示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国家货币政策风险的巨大影响。

亚洲国家普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但在危机中这些国家的货币遭到了严重贬值,引发了国内通货膨胀和对外债务违约的风险。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货币政策应该更加谨慎和透明,国家应该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2.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亚洲金融危机揭示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

在危机中,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不良贷款和风险管理不善等问题使得金融体系遭受了沉重打击。

因此,加强金融体系的监管和风险管理是防范类似危机的重要手段,同时也需要加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和风险分散。

3. 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亚洲金融危机向世界展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影响力。

由于亚洲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一国的危机很容易通过金融和贸易渠道传导到其他国家。

这也意味着国家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建立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体系。

二、启示1. 改善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亚洲金融危机教导我们,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

国家应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提高金融机构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同时,加强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控,提前发现和应对潜在风险,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2. 推动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亚洲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亚洲国家的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

在危机的冲击下,亚洲国家逐渐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建设,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这一启示告诉我们,在金融危机之后,必须推动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以提高整体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3. 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融合亚洲金融危机提醒我们,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融合至关重要。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1998年,给亚洲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这场危机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金融市场的波动具有不确定性和连锁反应。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货币贬值和信用风险的扩散,迅速波及到了全球金融市场。

这表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复杂性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和防范。

第二,政府应当加强监管和干预。

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一些国家在金融市场监管和干预方面的不足之处。

政府应当制定有效的监管政策,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干预力度,防止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扩散。

第三,企业应当加强风险管理。

亚洲金融危机中,很多企业由于投资过度、融资过度和风险管理不当,导致了资金链断裂和倒闭。

企业应当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规避风险,做好资金管理和资产负债表管理。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表明,金融市场和经济是全球性的,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共同应对金融风险和挑战。

同时,应当加强国际金融机构的建设,推动国际金融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总之,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高度关注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的金融风险和挑战。

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启示亚洲金融危机,也被称为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是一场在20世纪末爆发的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危机主要影响了亚洲国家,特别是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和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

然而,其影响超越了亚洲地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

本文将探讨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启示。

首先,亚洲金融危机引起了国际投资者对全球新兴市场的恐慌。

危机爆发时,新兴市场被认为是投资的热点,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流入。

然而,随着危机的蔓延,投资者开始撤离新兴市场,这导致了一系列货币贬值和金融市场崩溃的连锁反应。

这种恐慌情绪传播到全球,引发了一波全球性金融动荡。

投资者对新兴市场宏观经济不稳定性的担忧使得这些市场遭受了长期的经济困境,制约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其次,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亚洲国家金融体系的薄弱性。

在危机前,亚洲国家普遍实行了由政府管制的金融体系,这种体系对国内市场的稳定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当市场出现动荡时,却无法迅速做出适应性调整。

此外,亚洲国家的金融体系存在着对外资依赖度高和相关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完善等问题,这使得金融体系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并产生连锁反应。

因此,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国家开始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能力,提高金融体系的韧性和稳定性。

此外,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和全球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亚洲是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这场危机导致了亚洲国家的经济衰退和产能过剩问题。

由于需求减少,亚洲国家开始以低价倾销商品,加剧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和竞争。

此外,亚洲金融危机也暴露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引发了对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质疑和改革呼声。

这促使国际社会对全球化的规则和机制进行重新评估,并提出了对金融市场监管和跨国公司行为的更高要求。

然而,亚洲金融危机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漏洞,迫使各国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风险能力。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及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及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及教训1997年,亚洲的经济出现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它的起因是泰国的货币危机,接着蔓延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和韩国等亚洲各国。

这场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经济震荡,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波。

它的影响程度和教训都是非常深刻的。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亚洲金融危机让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几乎停滞,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危机爆发后,不少企业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2. 货币汇率下跌由于投机资本在亚洲各国大量抛售,导致了各个国家货币汇率的大幅下跌。

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货币贬值幅度达到75%左右,甚至还引起了一些国家的货币危机,如印尼、韩国等。

3. 炒作和投机活动的暴露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这些国家存在严重的炒作和投机问题。

很多企业经营失误,盲目追求高利润,导致了经济的泡沫化。

而这些企业远离了实际的经济贸易活动,不断地进行借新还旧。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1. 改善金融体系亚洲国家这场金融危机表明了它们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不少问题,应当进行改革和完善。

比如加大金融监管的力度,建立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和财政体系,防止金融出现过热的局面。

2. 强化国际经济合作亚洲各国应该加强经济合作,从相互依存的角度考虑取得其他亚洲国家的合作。

比如建立一个国际货币协调机制,加强国际信贷机构的机制和监管措施。

3. 发展实体经济在这场危机中,一些企业纯粹靠炒作和投机来获取暴利,导致经济泡沫的膨胀。

所以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一些企业应该放弃炒作和资本游戏,走向具有实体产值的方向,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亚洲金融危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1. 市场化改革需要稳妥进行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要稳妥进行。

亚洲金融危机就是由于市场化改革推得太快、太猛导致的财政危机。

应当建立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让市场经济运作更加平稳有序。

2. 保持经济完整性保持经济完整性,避免国内需求的过度外溢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与机遇

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与机遇

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与机遇金融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经济风暴,对各国经济体系和货币体系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改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作为中国的货币,也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就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挑战与机遇。

一、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1. 国际信任度下降金融危机让人们对金融市场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尤其是对那些主导危机爆发的西方货币失去了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作为一个新兴市场货币,其国际信任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 市场流动性下降金融危机导致市场流动性大幅下降,一些国家对外汇交易的需求变得更加谨慎。

这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来说,意味着更难以吸引外国投资者和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和交易,从而限制了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

3.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金融危机也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普遍采取了更加保守的经济政策。

这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来说,可能会面临更严格的限制和壁垒,使得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1. 降低对美元的依赖金融危机让各国重新审视对美元的依赖程度,寻求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

人民币作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货币,有望在这一进程中得到推动,成为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储备货币之一。

这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机遇。

2. 推进金融改革金融危机让中国意识到,推进金融改革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

中国政府加大了金融开放的力度,通过推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吸引外国投资者投资中国金融市场,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化解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冲击。

3. 增加国际合作金融危机给各国之间的合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中国积极倡导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加稳定和坚固的金融合作关系。

这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增强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总之,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面对挑战,中国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人民币的国际信任度和流动性,促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使用。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得经验教训一、亚洲金融危机回顾亚洲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7月,首先爆发于泰国,而后蔓延到东南亚各国,波及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日本甚至俄罗斯.1996年之前,依靠推行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得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泰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

直至1996年,泰国出口增长率突然急速下跌,甚至出现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部分国际投资者得恐慌.1997年1月,以索罗斯为代表得国际金融炒家开始通过做空泰铢套利,虽然泰国中央银行对此反应迅速,及时通过美元储备来挽救泰铢,但最终还就是因外汇储备不足而失败.7月2日,泰国政府不得不放弃与美元挂钩得固定汇率制度,停止维持泰铢对美元得固定比价,让汇率自由浮动。

自由浮动得汇率制度使泰铢在一天之内贬值16%。

由于东南亚国家经济联系密切,泰铢得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其她东南亚各国,印度尼西亚得印尼盾、菲律宾得比索、马来西亚得林吉特纷纷相继大幅贬值,造成很大得金融恐慌,随后金融危机开始波及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及日本。

二、亚洲金融危机成因分析1、实行固定汇率政策,货币定价偏高固定汇率可以增强国际资本对该国货币得信心,有利于促进短期资本得流入从而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但同时固定汇率降低了汇率变化得灵活性,实际币值同固定汇率下得币值往往会出现很大偏差。

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得币值被高估20%左右,韩国币值被高估10%左右。

货币定价偏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出口,推动了进口得增长;同时,从1995年开始美元对日元与其她主要货币开始升值,致使货币与美元挂钩得东南亚国家在出口市场上得竞争力下降.在多种原因得作用下,危机国出现巨大得贸易赤字,引起国际投机者得恐慌,国际投机者开始对该国货币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大量跨国资本流出。

2、金融自由化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不匹配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危机国都不同程度地开始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降低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同时允许金融机构境外融资。

亚洲金融危机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波及了东南亚、韩国和日本等地。

这场危机对亚洲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当时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

然而,这些外资主要用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等领域,而不是实体经济。

这导致了资产价格的泡沫,以及企业和银行的过度杠杆化。

此外,亚洲国家的货币政策也存在问题。

许多国家采取了固定汇率制度,这使得它们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当美元升值时,这些国家的货币也必须升值,这导致了它们的出口竞争力下降。

为了维持汇率,这些国家不得不购买大量的美元,这导致了它们的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许多企业和银行破产,失业率飙升,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

此外,亚洲国家的信用评级也受到了影响,这使得它们的借款成本大幅上升。

然而,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为深远。

首先,它导致了亚洲地区的需求下降,这对出口型经济体如日本和德国等国家造成了冲击。

其次,亚洲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投资者开始撤离亚洲市场,转而投资于美国和欧洲等地。

这导致了全球资本流动的剧烈波动,以及新兴市场的崩溃。

三、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启示亚洲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它表明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金融市场的波动可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甚至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其次,亚洲金融危机表明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货币政策的失误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等问题,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最后,亚洲金融危机表明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避免其对全球经济造成过大的冲击。

结论亚洲金融危机是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经济事件之一,对亚洲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论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论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年,以泰国为中心爆发后迅速波及整个东南亚地区,持续两年之久。

这场危机对亚洲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也为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同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启示。

一、亚洲金融危机原因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十分复杂,其中包括了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政府监管不力、外资资本的过度流入、市场过度繁荣以及货币政策的不当等多个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一些亚洲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泰国长期的舆论口号“双赤”,即经常账户和财政账户赤字,严重依赖外资投资,这都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启示之一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转型。

它告诉我们,单一以出口、投资和制造业为主导的模式将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中国需要找到另一种经济增长引擎,来支撑其高速增长速度,以避免在国际经济波动时陷入困境。

2. 货币政策调整亚洲金融危机还告诉我们,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货币政策体系,来应对外部冲击。

中国在危机之前,在外资流入的刺激下,也曾出现“泡沫”经济现象,如房地产、股市等。

因此,中国需要逐步建立透明的货币政策框架,以防止短视行为破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金融监管的强化亚洲金融危机彻底震撼了人们对金融市场监管的认知。

尽管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被波及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它仍然需要加强经济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以保障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健。

此外,中国也需要注重完善公司治理体系,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亚洲金融危机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它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需要把握机会,通过制度、体制、政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来加强中国经济体系建设,以应对外部风险的挑战。

1.加快国内供给侧改革步伐国内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来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997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1997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1997: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1997年7月2日,是世界金融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

这一天,泰国政府终于被迫宣布取消联系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兑美元汇率当天即下跌20%。

历史上将这视为上世纪末那场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标志。

随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发生货币贬值、股市暴跌的连锁反应。

这不但给地区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冲击和损失,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直到今天,每每回眸那段日子,人们仍心有余悸。

特别是在当前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之时,回顾上世纪末那一场亚洲金融危机的经过和教训,显得别有一番意义。

1997年的那场金融危机在爆发之后呈现出愈来愈严重、愈来愈深入的发展态势。

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袭击港币。

中国香港政府为保护联系汇率制而提高港元利率。

接着,香港和内地深、沪股市大跌,并引起全球股市一阵跌风。

1997年11月,亚洲金融危机蔓延至东北亚,韩国放弃保护韩元措施,韩元大幅贬值,韩国政府不得不向IMF求援以缓解债务危机,与此同时,日本也处于严重的金融动荡之中。

1998年1月,印尼盾几天内贬值50%。

一些国家不能偿付大量到期短债,导致东亚多数国家和地区股市汇市暴跌至近年最低点。

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支持受到危机冲击的亚洲国家尽快走出困境,中国向世界作出了一个承诺:保持人民币币值。

人民币不贬值,这对保持世界经济稳定有很大的帮助。

大家公认的一点就是,如果当时人民币汇率发生较大变化的话,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必将遭到更加严重的打击。

“东亚国家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从金融危机重创中反弹,主要归功于一些主要国家如中国和韩国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曾经这么说。

危机往往不全是坏事,某种程度上它孕育着改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不久,我国就宣布实行宏观政策重大转向,其中包括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启示1997年起,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东南亚地区。

这次危机对亚洲地区的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波及。

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早已过去,但其对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仍然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启示。

一、危机的爆发和扩散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源于泰国。

1997年7月,泰国泰铢贬值引发了大规模的外汇抛售和股市崩盘,导致金融危机迅速扩散至邻近国家。

随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市场也相继受到了冲击。

在这些国家,贸易收入和货币贬值使得其企业面临破产和财务危机,银行和金融机构迅速陷入危机,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崩盘,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失控状态。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证券市场的崩溃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股市暴跌,房地产市场大幅萎缩。

危机导致许多企业面临破产和倒闭,大量的人失去了工作,亿万家庭的财富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2.资本流出在危机爆发时,亚洲国家的外债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这使得投资者失去了信心并开始撤离。

大量的外资流出加深了亚洲国家经济的困境,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资本外流。

3.汇率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亚洲国家通过货币贬值保护了出口,但同时也导致其进口成本的上升,导致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和通货膨胀。

在危机期间,许多国家的货币贬值幅度较大,涉及到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危及到了全球经济。

4.金融体系的瘫痪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各个国家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瘫痪,无法支持经济活动和企业发展。

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破产和破产风险导致了大范围的企业倒闭和资产减少。

三、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1.亚洲国家需要降低外债水平亚洲金融危机是一场外债危机,亚洲国家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外债水平。

同时,亚洲国家需要更多地依靠国内的经济增长,减少对外贸易的依赖,避免出现太大的贸易逆差。

2.亚洲国家要加强监管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体系的缺陷和监管不足。

为了应对金融风险和避免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亚洲国家需要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机制,限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加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和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和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和教训亚洲金融危机指的是1997年以来,波及亚洲地区多个国家的金融与货币体系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亚洲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与教训。

一、加强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能力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亚洲国家在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上存在缺陷。

许多国家没有及时发现和防范金融风险,监管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不透明,银行业风险管控不力等问题暴露无遗。

因此,亚洲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要加强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完善风险评估和监测机制,提高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只有及时发现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才能有效维护金融稳定。

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许多金融机构陷入破产危机,失业率飙升。

这提醒我们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单一依赖出口的经济模式是亚洲国家在危机面前最脆弱的环节之一。

因此,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对外依存度,培育本土市场与内需,提升国内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三、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与规范化亚洲金融危机也揭示出了金融市场透明度和规范化方面的问题。

许多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不规范等问题,导致金融市场运行不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与规范体系,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与约束,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资本市场的恶意攻击和互联网传播等因素加剧了危机的蔓延和扩大。

这表明金融危机背后隐藏着诸多国际因素,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与协调。

国际合作可以通过加强信息交流、制定共同的规则和准则,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只有各国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五、提高国家金融储备与风险应对能力亚洲金融危机再次提醒我们金融储备和风险应对能力的重要性。

国家应建立健全的金融储备体系,加强对外汇和外债的管理,保持外汇储备的充足性。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对中国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对中国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对中国的启示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对中国的启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震惊了整个世界,波及了东南亚多个国家,其中包括泰国、印尼、菲律宾和韩国等国家。

这场危机不仅给当时的东南亚经济及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也给全球其他国家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对于中国,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意义重大,它们不仅是警示,而且更是启示。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教育意义亚洲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市场失控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规则、财政和货币政策、监管机制等都存在问题,市场过度繁荣滋生了一些不正当的金融活动,从而使得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陷入泥潭。

这场危机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市场应该按照什么规则运作,政府应该起到怎样的监管作用,应该如何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等问题。

在这场危机后,中国也随之制定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和战略,并积极推动金融改革,加强监管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实现资本帐户可兑现,并建立了证券市场等,从而帮助中国的金融市场更加稳定和健康地发展。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1、加强监管相对于当时的东南亚,中国的金融发展相对早期,加强监管已成为现代金融市场的基本要求。

因此,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教育意义之一就是应该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监管。

只有严格的金融监管才能防止不健康的金融活动存在,减少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推动国际化亚洲金融危机也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上的依存度问题。

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体系使得很多亚洲国家失去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加速了这场危机的爆发。

因此,中国需要加快国际化步伐,通过多种渠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里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增强金融抗风险能力,降低外汇资产风险。

3、防范风险亚洲金融危机还提醒我们要防范外部环境的影响。

金融风险也是现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与此同时,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使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信誉风险得到加剧。

因此,中国需要加大风险评估和防范投资风险的力度,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降低金融风险,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周期性波动和政策转变的风险。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包括泰国、印尼、韩国在内的多个亚洲国家遭受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给亚洲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却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第一,在加强金融监管方面,亚洲金融危机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危机爆发前,各国相互借鉴,不断放宽金融监管,放宽金融市场准入等政策,这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泡沫化,贷款不当等问题。

因此,中国不断加强金融监管,并不断改革金融体制,推进金融开放和自由化,注重防范金融风险。

第二,深化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面临巨大的压力,出口市场锐减,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出现严重滑坡。

因此,中国经济不断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扩大内需,降低对出口的依赖。

第三,改善宏观经济政策,提高对外开放度。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各国往往以出口为主导,不断扩大对外贸易,但当危机来临时,各国都陷入了外贸危机之中。

因此,中国依靠改善宏观经济政策,提高自身对外开放度,密切与国际社会的经济联系,从而有效避免了像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重大危机。

第四,改善人民币汇率机制,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

亚洲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采用了短期贷款,借手推动币值升值的做法,这导致金融市场和经济在宏观上面临巨大的风险,随后发生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

因此,中国经济引以为戒,开始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同时重视加强金融信息透明度,这不仅提高了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同时也提高了风险防范能力。

总之,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加强金融监管、深化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宏观经济政策、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和改善汇率机制等方面。

这些反省和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信号,也为今后经济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

亚洲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启示及经验总结

亚洲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启示及经验总结

亚洲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启示及经验总结亚洲金融危机是1997年开始的一场危机,影响了包括泰国、印尼、菲律宾和韩国等在内的亚洲多个国家。

这场危机几乎摧毁了亚洲的金融体系,也对全球的金融市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崛起,但是这次危机对于今天的中国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经验总结。

一、削弱国家经济实力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亚洲国家的经济实力遭受了严重的削弱。

这一危机的核心是泰国的货币泰铢遭到空头做空,随后印尼、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的货币也遭到了袭击,导致了各个国家的金融危机。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货币一旦受到危机,就会对其它方面造成深远的影响,从而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同样的,今天的中国也面临着一些经济风险。

例如,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逐渐膨胀,可能会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系统。

这也说明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需要全面、均衡发展的,而不是单个领域独立的发展。

二、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亚洲各国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控制机制,金融市场存在着大量的不平衡和不稳定,导致了短短数月内亚洲经济一片萧条。

因此,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的,在当今中国,金融监管也是亟需完善的领域。

例如,在金融市场存在大量资本不规范流动,导致资本倾斜和资本空转的问题。

因此,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防范金融风险,创造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是实现经济发展和长期发展的基础。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也揭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这一危机的涟漪甚至冲击了美国的股市。

固然,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会对于外部产生波动,因此国际金融市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连接了世界各国的金融交易,并促进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

同时,在当今中国,也要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扩大金融投资渠道,引入外资,整合境内外金融资源,让中国的金融市场和国际市场有机融合,打造一个更加开放的金融体系和市场环境。

四、国家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面临着恢复经济、实现转型的压力,国内发展的基础也被削弱了。

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教训与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教训与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教训与启示亚洲金融危机是1997年至1998年间发生在亚洲地区的一场金融风暴,对当时的金融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虽然这场危机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但其中所蕴含的教训与启示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我们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以及风险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亚洲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结构性问题。

许多亚洲国家在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过度依赖外资,银行体系的负债经济结构比较脆弱,缺乏足够的自主性。

此外,亚洲各国政府的干预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金融市场泡沫不断膨胀。

这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2. 金融市场风险传染效应的重要性亚洲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展示了金融市场风险传染的力量。

危机初期,大量的投资者涌向避险资产,导致了其他新兴市场金融市场的恶化。

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扩大了市场恐慌,加剧了金融危机的恶化。

这种风险传染效应使得金融市场之间相互联结,甚至可以说是相互依赖。

3. 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了亚洲各国金融体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在危机之后,亚洲国家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如加强金融监管和监控、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等等。

这一系列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金融体系的韧性,提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4. 风险管理与风险防控亚洲金融危机表明,风险管理和风险防控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需要包括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在内的各方共同努力。

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确保其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实施;金融机构需要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加强对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5. 国际合作与经济稳定亚洲金融危机再次凸显了国际金融合作与经济稳定之间的紧密联系。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市场中的风险。

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了危机的化解。

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启示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启示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启示分析亚洲金融危机是发生在1997年的一场金融灾难,波及亚洲多个国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启示。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直接影响1.1 亚洲经济衰退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了亚洲多个国家的经济衰退,尤其是泰国、印尼和韩国等受灾最为严重的国家。

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崩溃,货币狂贬,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上升,国内生产总值急剧下降。

这些负面影响直接冲击了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1.2 全球贸易下滑亚洲金融危机引发了亚洲地区的经济动荡,使得亚洲各国的进口需求减少,进而导致了全球贸易的下滑。

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受到了直接的影响,特别是亚洲与美洲、欧洲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贸易额明显减少。

1.3 全球股市震荡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股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亚洲市场的破裂和崩溃,全球股市出现了大幅度的震荡和下跌,投资者信心受到重创。

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其他地区的金融市场产生了连锁反应。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间接影响2.1 美元流动性危机亚洲金融危机造成了许多亚洲国家外汇储备的剧烈减少,导致这些国家无法有效地维持本币汇率。

这使得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剧增,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美元流动性危机。

美元市场的供应不足,使得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汇率波动明显增大,进一步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性。

2.2 国际金融体系重建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足,特别是对于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监管的问题。

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加强金融监管,以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国际金融体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建和完善,各国合作加强,提升了金融稳定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3 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启示亚洲金融危机也给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一些启示。

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充分包容,使得这些国家在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

因此,国际社会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呼声日益高涨,包括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和制定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经济规则等方面。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亚洲金融危机是指1997年以来发生在东南亚几个国家的金融危机,它对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冲击。

虽然中国并未直接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波及,但中国经济从中吸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本文将探讨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一、保持金融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一些亚洲国家的金融体系脆弱,内外部风险管理不健全,金融市场缺乏监管机制。

这直接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崩塌和经济的崩溃。

中国从中看到了保持金融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加强了金融监管,完善了风险防范体系,为中国的金融市场提供了稳定的运行环境。

二、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国际资本大规模撤离,导致亚洲国家的经济陷入长期低迷。

中国意识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对于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性,加强了经济政策的整体规划和协调,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应对了外部冲击,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和开放亚洲金融危机揭示了一些国家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封闭性,使得这些国家难以抵御外部冲击。

中国从中看到了金融市场改革和开放的紧迫性,在危机后积极推动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加强了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吸引了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提升了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了一些国家单边贸易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弊端,也揭示了国际间的相互依存性和连锁反应。

中国意识到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对于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性。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南北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五、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亚洲金融危机让一些亚洲国家在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上付出了巨大代价。

中国深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通过加快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加强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升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洲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摘要:发生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度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大幅度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其起因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借鉴,对中国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国际化、启示正文:(一)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席卷亚洲接近30年的97年金融危机,对亚洲的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对其原因的分析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从中吸取教训并加以借鉴。

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泡沫经济导致巨额不良债权。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当西方发达国家处于经济衰退的困境之中时,东亚经济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各国政府普遍沉浸在“东亚奇迹”的喜悦之中,企业普遍高估市场潜力,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利润丰厚的房地产、股票等行业,泡沫经济就此产生。

随着这些国家泡沫经济的破灭,这些被大大高估的资产价格暴跌,造成大量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沉淀难以收回,银行和金融公司的呆坏帐急剧增加,资产质量严重恶化。

在这些不良债权的影响下,金融挤兑风波和挤兑事件时有发生,金融风险在所难免。

由此可见,银行巨额不良债权是这场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

(2)外汇政策失误,使货币失去稳固的基础。

亚洲一些国家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3)外债繁重且结构严重不合理。

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国际竞争力下降,对外收支持续出现逆差,为弥补日益扩大的项目逆差和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不得不大量借用外国货币,以维持自身国际收支的平衡。

更严重的是,这些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主要不是通过直接投资弥补,三分之二是靠举借短期外债弥补,潜在风险极大。

由于这些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外债负担,并外债结构严重不合理,使其货币失去了稳定的基础,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陷入被抛售,贬值,再抛售的恶性循环之中。

(4)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政府干预过度和金融监管不力。

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比较典型的是韩国政府要求银行对企业发放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剥夺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银行缺乏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性评估和筛选。

由于银行的过度干预,使得企业愈来愈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经营,造成企业的高负债经营,从而动摇了企业的经营结构和基础。

另一方面,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在经济繁荣时期成立的金融公司,因为没有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致使其为追求高收益而盲目跟风,将巨额资产投入到房地产等行业中,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而形成大量呆、坏、死帐。

正是这些盲目发展的金融公司资产状况恶化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蓄货币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外贸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发达的金融市场,货币的自由兑换和市值的稳定。

当前的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外贸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

因此,通过制定合理的汇率体制将会稳定人民币汇率,提升人民币的国际信誉,进而更有利于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纵观历史,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承诺了人民币不贬值,避免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使人民币得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认同。

在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全球危机中,中国表现出较强的抗危机的能力,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同时,人民币处于稳定和升值的状态,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信用,增加了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意愿。

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有计划地推出了一系列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措施,自2008 年起,中国开始探索采用非美元贸易结算的方式,与俄罗斯、巴西、周边国家都采取了以人民币结汇的做法。

到了2010 年 6 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从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个城市扩大到了20 个省市,同时境外地域从港澳地区与东盟国家扩展至全球。

为了配合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展开,2011 年1 月我国制定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

这一系列措施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三)亚洲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1、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并加强金融监管在出现金融危机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做基础,作为拥有国际货币的国家的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

泰国正是由于缺乏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和市场制度,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泡沫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然而,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泰国的金融业也随之迅速崩溃,自身经济实力的落后也导致其难以像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一样,国家投以大量资金来救市,所以最终直接导致本国经济崩塌,继而因为连带效应,引发与之贸易往来密切且实力较弱的国家相继陷入经济危机的狂潮中,从来引发了此次亚洲金融危机。

因此我国想要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在强大的经济实力上,必须注意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并加强金融监管。

2、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主要原因并不是中国的金融体制很健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民币不可能自由兑换,所以受到金融冲击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但是在新的国际背景之下,人民币想要实现国际化必须要保证货币可自由流通,资本项目可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兑换。

目前我国资本项目的没有完全的可自由兑换,但我国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已经广泛的流通,并没有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化的进程,反而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不断提升。

但长远来看,我国资本项目的管制会制约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因此,我国应逐步的放松资本的管制,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进程。

2011年上半年我国已经超过75%的资本项目处于部分可兑换或部分可兑换以上的程度,但是资本项目的可兑换程度还是满足不了市场经济主体的需求。

因此应抓住有利的时机,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先采取逐渐放松流入,后逐渐放松流出;先逐渐放松长期资本的流动,后逐渐放松短期资本流动;先放松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后放松对非金融机构管制的战略,逐渐开放资本项目。

3、经济硬实力和国家软实力相结合人民币的国际化是要成为世界的第三极货币,形成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并列竞争的局面,而不是简单的实现向瑞士法郎一样的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这要求中国硬实力做基础,这样才可以和美元欧元抗衡所以。

在当今世界的形势之下,人民币国际化也要通过强经济强制度的组合模式实现。

至于实现途径,可以采取美元国际化和日元国际化途径相结合的方式。

(1)借鉴日元国际化途径,人民币国际化要做:努力发展本国经济,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建立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金融体系,增强金融创新能力,积极稳妥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实现金融市场和利率的自由化;运用政府的力量和国际影响力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运用软实力来影响世界对人民币的信心。

(2)借鉴美元国际化途径,虽然我国没有像美元国际化的历史背景,但是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带给人民币国际化新的机遇。

现在国际上求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中国话语权的扩大,中国可以借助重建的机会,把人民币提升为第三极货币,这就像美元国际化时的特殊的背景一样,我们可以结合发展经和金融市场,通过国际会议和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例如:大型的货币互换协议。

当然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实现周边的可自由兑换货币,然后成为亚洲的自由兑换货币,最后进入全球的金融市场的程序。

4、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注意防范风险(1)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人民币国际化后,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人民币国际化后,随着非居民对人民币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其流出和回流,人民币的供应量会出现波动,从而央行不得不被动使用货币政策来保持币值的稳定。

另外,中国货币政策会受到外国经济形势的影响。

因此,我国应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一方面,央行需要建立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能够更加灵活的运用调控手段来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考虑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政策的相互影响,加强与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全面的国际货币合作机制,避免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和抵消。

(2)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我国的外汇管理从“宽进严出”不断向均衡管理转变。

均衡管理的目标不是追求国际收支的相等,而是通过制度的安排防止出现资金的大规模进出,从而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巨大风险。

中国近年来在外汇管理方面取得显著成就,首先改善了外汇管理的服务功能,使市场主体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

其次,提升了我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在风险有效防范的前提下,外汇管理部门有选择和分步骤的放宽了资本流出的渠道,逐渐降低了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

最后,通过监管和防范跨境资金的流动,成功的抵御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但是外汇管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外需不断增长,由于我国劳动力的成本较低、经济稳定增长等优势会继续吸引大量的外资流入。

此外,主要发达经济国家近期内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并存在利差和人民币的升值的预期,可能会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渠道使“热钱”流入我国。

另一方面,如何才能有效区分合理投资和投机行为仍然是外汇管理部门的难题,只有通过有区别投资和投机才能为投资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务,才能对异常流动的跨境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管。

因此,我国应深化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处理好对外不断开放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处理好贸易和投资的更加便利化与异常资金流动监管的关系,才能更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成因的分析及教训的借鉴,中国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应要注意完善金融制度,提高经济硬实力和国家软实力,稳步推行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以及通过推进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来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