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3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PPT课件
?
1、在图中方框内填 出岩浆和三大类岩 石的名称。 2、写出箭头ABCD 所代表的含义。
岩浆
变质岩
三、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动力—— 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 作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等。
对地表的 影响 形成高山 或低地, 使地表高 低不平
· 地理新课程--湘教版·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 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和 地表形态
第一节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一、地壳物质组成
简明图:
化学元素
结合
集合体
组成
矿物
有 富 用 集
岩石
地壳
是岩石圈 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矿产
相互关系
内 力 作 用 外 力 作 用
来自地球外 风化,侵蚀, 部,主要是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 太阳能
同时进行, 朝相反方 向改变地 表,以内 削高填低, 力作用为 使地表趋于 主 平坦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地 壳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2)形态及地貌 例如: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
地堑:下降的岩块 ——谷地或低地
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3)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1)背斜——储油构造
(2)向斜——储水构造
(3) 隧道工程方面: 一般选址在背斜,过断层应采取加固措施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doc
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存在形式⎩⎪⎨⎪⎧ 气态:天然气固态:石英液态:石油、天然汞2.岩石(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成因):①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为岩石,如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如玄武岩 ②沉积岩⎩⎪⎨⎪⎧ 概念: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 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为岩石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③变质岩⎩⎪⎨⎪⎧ 概念: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 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 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温馨提示] 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的特点的区别 侵入岩矿物结晶颗粒较大;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1)概念: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放射能→热能→机械能。
2.岩石的转化(1)参与循环的地壳物质名称:①岩浆;②岩浆岩;③变质岩。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质作用:A 冷却凝固;B 外力作用;C 变质作用;D 高温熔化作用。
读图析图能力——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是说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循环关系,这种关系实质就是内、外力作用。
重点展示[熟知典型图示][掌握判读技巧]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
因盛产于太湖地区 而古今闻名,主要 成分是石灰岩
(1)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来看,下列转化可能实现的是 (2) 关于“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D ( () B ) A.太湖石 .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 →昆石 B.雨花石 B.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砾岩 C.雨花石 .形态都和流水作用有关 →昆石 D.砾岩→ D.雨花石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 昆石
(2)火成岩就是岩浆岩,如果图中有花岗岩存在,则可能是 A.沉积岩1 B.沉积岩2 C.火成岩1 D.火成岩2
( C )。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
2.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 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要分清是平面图 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 (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 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 ①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 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 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 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 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是该山体的岩石组成而错选A。
热点突破一
地壳的物质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 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 循环。
风、流水、等外 力作用将岩石碎 屑物由高处搬运 到低处沉积
岩浆岩
喷出型
岩石风化碎屑
高温高压变质
侵入型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接触岩浆后重融、再生
岩 石 的 转 化
岩浆岩
浆 喷出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 岩 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岩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 石灰岩 下被风化成碎屑,再经搬运、 页 岩 砂 岩 沉积岩 沉积和压紧固结而成。 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 砾 岩 原有岩石在温度、压力变化 片麻岩 下导致原先结构、矿物成分 大理岩 变质岩 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石英岩 片理构造 板岩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案范例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过程,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存在形式、分布规律和主要矿产的形成。
2. 使学生理解地壳内部的动力作用,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分类、主要元素及存在形式。
2. 地壳的循环过程:岩浆形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转化。
3.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分类、板块运动、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特征。
4. 地壳变动:地震、火山、地壳抬升、地壳下沉。
5. 地壳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壳的物质组成、循环过程,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变动及资源。
2. 难点:板块运动、地壳抬升与下沉的地理意义,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壳的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学说。
2. 利用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辅助材料,增强学生对地壳变动和资源的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地壳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过程。
2. 授课:讲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循环过程,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变动及资源。
3. 案例分析:分析地震、火山等地壳变动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地壳变动的地理意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壳的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案例分析:地震与地壳变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地震等地壳变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地震的成因与分类。
地震波及的范围与破坏力。
地震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地质作用表现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图中① 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3、地质作用能量
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
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质构造的类型
(1)褶皱(背斜、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的原因
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华、庐、泰;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小结
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案范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优秀教案范例学科领域:高中地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特点;3. 能够运用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2. 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地壳物质循环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岩石和矿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壳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意义、基本过程和特点,结合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整个过程。
3. 课堂互动: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进行分析,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现象,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5. 知识巩固:设计一些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回答,检验他们对地壳物质循环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对地壳物质循环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创新性,了解他们对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掌握情况。
3. 知识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或课后测验,评估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延伸1. 进一步探讨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如岩浆形成、变质作用等。
2. 研究地壳物质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采矿、建筑等方面的应用。
3. 介绍地壳物质循环在其他行星上的发现和研究情况,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特点和实例。
2. 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以及地质现象。
3. 案例素材:提供有关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现象的案例。
4. 作业和测试题:设计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
5. 参考书籍和学术资料: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地壳物质循环的资源。
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 产生影响如生物多样性、食物
链等
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资源产生 影响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影响 地球的气候变化
火山喷发、地震等 自然灾害对气候产 生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影响 大气成分进而影响 气候
地壳物质循环影响 海洋生物进而影响 气候
搬运作用:风化、侵蚀后的物质被风、水、冰川等搬运到其他地方形成沉积物。
沉积作用:搬运后的物质在地表沉积形成新的岩石、矿物等。
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到形成新的岩石、矿物等周 而复始永不停息。
循环类型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 岩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球内部物质循环 的关系
未来发展机遇
地壳物质循环的研 究和应用将更加广 泛和深入
地壳物质循环与全球 气候变化、资源利用 等重大问题密切相关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地壳物质循环的研究将 促进地球科学、环境科 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 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
地壳物质循环的研究 和应用将推动绿色、 低碳、循环经济的发 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 标的实现
固结作用: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 成新的岩石
循环动力
地壳物质循环的动力还来自于 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和潮汐能
地壳物质循环的动力主要来自 于地球内部的热能和重力能
地壳物质循环的动力还包括地 球内部的压力和地壳的构造运
动
地壳物质循环的动力还包括地 球外部的风力、水力和生物作
用等
循环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等过程
生物圈包括生 物体和生物活 动生物体和生 物活动通过生 物循环等过程 进入地壳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掌握主要元素和矿物;(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地壳中元素的分布规律;(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模拟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兴趣,增强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分布;(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 教学难点:(1)地壳中元素分布的规律性;(2)地壳物质循环的动态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科书《地球科学》;(2)多媒体课件;(3)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岩石标本等)。
2. 教学设施:(1)教室内的投影仪、电脑等设备;(2)实验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作用;(2)学生分享对地壳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壳中主要元素和矿物的分布规律;(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掌握地壳物质组成的基本知识。
4. 实践环节:(1)学生在实验室观察岩石标本,认识矿物;(2)教师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与布置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实验操作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地壳物质循环 地质作用 地表形态知识要点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比较法分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地图册P11,共三幅示意图)二、形成三大类岩石的地质作用:岩浆岩:岩浆侵入或喷出后冷却凝固,属于岩浆活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沉积岩: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变质岩:变质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三、三大类岩石的前身:岩浆岩:岩浆沉积岩:沉积物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四、地壳物质循环(地图册P11,共两幅示意图)可用下列两种简图来表示:可用以下文字概括: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和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已生成的变质岩经过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已经形成的各类岩石在下深处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
第二节地质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形成一、地质作用的概念、分类及其表现形式概念和分类: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质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量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热能。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量主要是太阳能。
理解的重点:①地质作用一定有能量的参与,其能量来源可以是内力和外力。
②引发地壳物质组成的变化,为地质作用,如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③引发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变化,为地质作用,一般为内力作用。
④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变化,为地质作用,既有内力作用也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
二、解释地壳运动的理论学说——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及划分(地图册P13,全球板块分布及运动、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高考地理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循环和内力作用3年高考地壳的物质循环1984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的古生代早期生物化石群,证明当时发生了以多细胞动物在海洋中大量出现并迅速发展为特征的“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事件。
据此完成下题。
1.(2015浙江1月学考)含有该生物化石群的岩石属于(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下题。
2.(2015浙江文综,6,4分)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3.(2015天津文综,3,4分)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下图为太平洋某岛屿形成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4.(2014浙江1月学考,27,2分)形成该群岛的主要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 )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下题。
1.(2015浙江文综,5,4分)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2.(2015天津文综,4,4分)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A.变陡了B.变缓了C.无变化D.无法判断读岩石圈板块分布地球剖面示意图(局部),完成以下两题。
地壳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
地壳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
地壳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地壳中各种物质(如岩石、矿物、水等)的不断循环和转换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和地球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岩石循环和地球构造: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岩石的形成、变质、侵蚀和再沉积等过程,对于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地壳物质循环,可以揭示地球内部和地表的相互作用和能量传递过程。
2. 地球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地壳物质循环与地球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紧密相关。
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再循环过程,为矿产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了解和掌握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地壳物质循环与大气循环、水循环等相互作用,对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岩石的侵蚀和风化释放出的化学元素和气体,可以反过来影响大气成分和气候变化。
通过研究地壳物质循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球气候和环境
的演变。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壳物质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
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例如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提供了养分供给和栖息地,维持着复杂的生物多样性。
研究和保护地壳物质循环,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地壳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涉及到地质学、资源利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等多个领域。
深入研究地壳物质循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常见的三大类岩石的特点。
2.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转化与地壳的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3.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2.岩石(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1)概念: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及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2.岩石的转化(1)岩浆上升发生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形成岩浆岩。
(2)各类岩石经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埋藏及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3)各类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回到地幔深处,被熔融成岩浆。
[方法技巧] 岩石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1)一般情况下,岩石是上覆为新。
就沉积岩而言,形成越早,埋藏越深,年龄越老;越向表层形成越晚,年龄越新。
(2)侵入在后。
侵入型的岩石一定形成于其他岩石之后。
[对点演练]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简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可能是( ) A.①③ B .①④C .③④D .②③ 2.图中岩层可能含有生物化石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解析:1.B 2.C 第1题,依据图中岩石的覆盖情况,可知图中是先形成沉积岩后有火山活动,①④形成的应最晚。
第2题,③为沉积岩,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地壳的物质循环包括地质循环和岩石的相互转化,结合起来可用下图表示:依据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可总结基本规律如下表:2.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1)三个突破口①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②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③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案范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优秀教案范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壳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
2. 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图表、案例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壳物质循环的特点。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
2.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案例资料等。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地球仪展示地壳分布,引导学生关注地壳与环境的关系。
2. 提问:“你们知道地壳中的物质是如何循环的吗?”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提问:“地壳物质循环有哪些基本过程?”环节三:课堂讲解1. 讲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岩浆、岩浆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岩层变质、岩层侵蚀、沉积作用等。
2. 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性、周期性、区域性等。
环节四:案例分析1. 出示案例资料,如地壳物质循环在地质演变中的应用实例。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地壳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和作用。
环节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解。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理环境中有什么作用?”环节二:课堂讲解1. 讲解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地貌形成、资源分布、环境变化等。
2. 分析地壳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第二章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循环第1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1)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基本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
(3)分类⎩⎪⎨⎪⎧金属矿:如赤铁矿、磁铁矿等,可进一步划分为: 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等非金属矿:如石英、长石和云母等,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类矿物最为重要2.岩石(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2)分类: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概念⎩⎪⎨⎪⎧时间跨度:从35亿~36亿年前原始地壳形成至今的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存在空间: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2.地壳物质循环示意(1)循环物质的名称:①岩浆岩;②沉积岩(或变质岩);③变质岩(或沉积岩);④岩浆。
(2)岩石形成过程 A 为冷却凝固作用;B 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C 为变质作用;D 为重熔再生作用。
二、地球表面形态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对地表形态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图中①为美洲板块,④为印度洋板块。
(2)消亡边界:板块③与板块④、⑤的边界相互挤压碰撞而分别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而板块②与板块③的边界也为消亡边界,在板块③一侧形成亚洲东部的岛弧,在板块②一侧形成海沟。
(3)生长边界:常形成海岭,如板块①与板块③、⑤之间的大西洋中脊;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带,会形成巨大的裂谷,如⑤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东非裂谷带。
(4)性质:A 、B 两处,地壳较稳定的是A ,原因是位于板块内部;而B 处比较活跃。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 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 应在向斜构造处,因为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 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利用断层找水、找泉: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聚落选址应远离断层。
水库、工程建筑:避免建在断层带上
考点二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
命题 方向 构造及其地理意义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
点。在复习时要掌握地质构造的判断及
应用,学会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表
形态的形成。
1.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
(2)板块生长边界形成地貌 (3)板块消亡边界形成地貌
①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印度洋等)、 海岭(即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上)。 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诲沟)、 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 海岸山脉(如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形成巨大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 山脉碰撞——形成巨大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外力作用 冰川 沉积 流水 沉 积 作 用 风力 沉积 沉积
形成的地貌形态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 三角洲(河口)、 冲积平 原(中下游)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 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 的黄土堆积
分布地区 冰川分布的高山 和高纬度地区 出山口和河流的 中下游(例:黄河
颗粒大、比重 三角洲、恒河平 大的先沉积, 原等) 颗粒小、比重 小的后沉积 (有分选性) 干旱内陆及邻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3 地壳物质循环
原图一: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图
【核心知识】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喷出岩、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球内部的岩浆(源于地幔的软流层)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b。
(2)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a。
(3)图中向上的箭头表示地壳抬升运动导致岩石出露地表,接受外力的破坏(风化、侵蚀)作用。
(4)被破坏的岩石受外力的搬运作用,在相对低洼地带沉积,形成沉积岩d。
(5)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c。
(6)岩浆岩可以直接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而沉积岩、变质岩需要通过岩浆才能转化为岩浆岩。
原图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变式一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岩石
读图1,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
【解析】近年世界各地地震和火山喷发类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受到世人强烈关注。
该题以发生低强度喷发的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南70公里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为背景,以火山喷发的景观图片切入,重点考查的内容却不是地质灾害,而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
既关注到全球瞩目的地理热点问题,又有对自然地理核心知识考查的独特视角。
考查考生从图像中准确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准确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认识具体的地壳岩石圈物质循环和转化的过程,相互转化的关系,转化发生的空间和参与循环的各物质存在的空间。
第1题,该山体为正在喷发的火山,山体的岩石应该是岩浆岩,而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明示,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组成岩浆岩的矿物只能由地球内部地壳以下地幔中的岩浆转化而来。
【答案】D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第2题,考查内容与第1题有承接关系,必须以判断出该山体岩石主要是岩浆岩为前提,才能顺利解答第2题。
岩浆岩的转化方向可以在地表被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形成沉积岩,也可以由地壳的下沉运动而深入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或进一步重融再生,转化为岩浆。
而在地球表层这一特定的空间就只能转化为沉积岩。
【答案】 C
变式二火山活动形成的岩石
图3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
回答3~4题。
图3
3.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4.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3中
A.火成岩1为喷出岩B.火成岩2为喷出岩
C.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喷出岩D.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侵入岩
【解析】先确定沉积岩的顺序——应该是沉积岩3、2、1;火成岩2破坏了火成岩1的结构,比较新;火成岩都比沉积岩3和2年轻;火成岩往往是地壳运动剧烈,断裂作用明显时期形成的。
当地壳稳定
下沉后,沉积形成了沉积岩1.重新排序: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本题的选项首尾都确定了,其实就是辨别火成岩1和2的先后问题。
3【答案】D
【解析】岩石的类型看成因,也看产状。
火成岩1显然是侵入岩,而火成岩2位喷出岩;沉积岩不存在侵入或喷出的问题。
4【答案】B
变式三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
5.下列选项与图3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答案】.A
【考查内容】地质作用
【解析】地质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分,本
题考查的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作用过程,岩石受到风化作用转变成碎屑物,图中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曝晒作用都属于风化作用。
变式四岩石的特点
(三)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现象激发了多少探索者为之不懈努力。
6.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A. 侵人岩
B. 喷出岩
C. 变质岩
D. 沉积岩
【解析思路】:该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的分类与判断;地表形态的塑造。
三大类岩石中,具有明显层理结构的是:层层堆积、固结成岩后的沉积岩。
变式五岩石的组成和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化学元素形成了矿物,矿物组成了岩石,
7.地壳中已经发现90多种化学元素,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是
A.氧、硅 B.硅、铝 C.铝、钠 D.铁、镁
8.大多数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
A.表面有大量气孔 B.具有明显层理构造
C.含有动植物化石 D.矿物颗粒定向排列
9.峰林、石芽等地表形态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岩石类型是
A.变质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石灰岩
解析:此组题考查地壳的物质组成相关知识。
元素组成前几位的是氧、硅、铝、铁等。
有大量气孔构造的多是岩浆岩;具有明显层理构造,含有动植物化石的多为沉积岩;矿物颗粒定向排列是大多数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峰林、石芽为岩溶地貌,石灰岩溶蚀后产生的地貌形态。
答案:7.A 8.D 9.D
变式六岩石的形成和出露过程
图1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
读图,回答第12题。
图1
12.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运动与循环过程,以及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意,题干上讲: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这说明该地区的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首先是地质历史上的岩石形成,后来发生地球内部物质的上升运动,岩浆上升涌出侵入到地壳中,形成侵入型岩浆岩(即花岗岩侵入体),后来发生地壳上
升运动,花岗岩出露地表,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然后是搬运等过程,选项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