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专题——语法基础知识》课件 (226张PPT)

《文言文阅读专题——语法基础知识》课件 (226张PPT)

检测
❖ 项为之强 《童趣》
•“强”(jiāng) 通“僵”
❖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女”(rǔ) 同“汝”
❖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被”(pī) 通“披”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属”(zhǔ) 通“嘱”
❖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畔”(pàn) 通“叛”
助 词
动 词
2、)那个戴墨镜的人静静地等
待着助 词,还连词 不副词时用介词 指名 词尖轻形 容 词轻地助 词敲动 词
助名
着词桌词面。
22
常见实词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词
三、词类活用 四、一词多义 五、偏义复词
一、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 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 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 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 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 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17
虚词之
4. 助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 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主要是表示 成分之间结构关系和动作时态的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 时态助词:着、了、过; 其他助词:所、连、们、似的
18
虚词之
5.语气词:是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 型的词,通过语气词可以表示句子 的肯定、疑问、祈使等意义。
如:
的、了、呢、吧、吗、啊、罢了、啦……
人称代词:我、你、它、她们、 大家、咱们;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 里、为什么、何以; 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文言文语法.ppt

文言文语法.ppt
32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33
1.格式:动+以+宾 (二)状语后置 ①我前饰们 ,以知 若篆道 置文, 于山在谓龟现语鸟代之兽汉后之语便形中是。状补(《语语张置。衡于 但传谓 在》语 文)之 言 译文文中:,用处篆于文补山语龟的鸟成兽分的往形往状要来以装状饰语。来理 典解型,例即题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 去翻译。
25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26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典型例题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23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 楚》) 译文: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39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典型例题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文言文语法基础PPT课件

文言文语法基础PPT课件
(形容词用作名词): “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烤)肉很香。
(承受的)压力很大。
一切困难都是(纸)老. 虎。
27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修饰 限制成分,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十点半],大门打开了。
他[迅被速 一]地伙歹走徒进]教打室了。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高数]举学旗老帜师[。把成绩单]交给班主任。
程度副词:很、极、非常、太、过等;
时间副词:已、刚、才、将、要等;
范围副词:都、全、总、只、仅等;
.
12
情态副词:正好、果然、刚好、
依然、全然、悄然等;
语气副词:准保、确实、不、没
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 等;
重复副词:又、再、还、仍等。
.
13
虚词之
2.介词,是引出动作的对象、时间、 处所、工具、原因、方式、手段、 目的的词。
.
1
.
2
词性: 名词
动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形容词
①实词
数词 量词
②虚词 代词
.
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语气词
3
实词: 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
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 一般可独立成句。
虚词:
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 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实词之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人物名词:学生、老头、妇女、叔叔、 酒鬼等;
的应战][最终]


取谓得了(优定异)的~成~宾绩~~。
.
30
.
31
.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PPT课件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PPT课件
还 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 示。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 ,构 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 +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之归赵。 杞子自郑使 人 告于秦曰 郑穆公使 人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 我等 归就戮于秦。
第19页/共40页
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 3、省略句 “于”、
“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 成 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 如:将军战于时河,南这,个臣介战 词于常河常北。被省掉。 今以钟磬置 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激昂 于 大义,蹈死不顾。
第25页/共40页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 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 子何恃而往?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 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第26页/共40页
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 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 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 +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ppt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ppt
4.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 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 示意义,只作陪衬。如:作息、利害、远近、存亡、 国家、出入、浅深、异同、众寡、饥穰、园圃、公 姥、父兄等
二、文言虚词
1.之 ⑴作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物、人或事。可译为
“他(们)”“她(们)”“它(们)”或 在后加“的”,作宾语或兼语。如:左右皆 恶之。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 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译为“而”、“来”、 “用来”、“以致”。如: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表示因果关系,多用在前一分句,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⑤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译为“而” 或不译。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以
⑴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方法,译为“用”、 “拿”、“凭”、“按照”。如: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
②起提前宾语的作用,译为“把”。如:秦亦不以 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 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 九年十二月,自京城乘风雪……
⑸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 意思,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内容。格式 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动、形、名都 有使动用法:
①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昂其值,居为奇货。 ④强本而,则天不能贫…… ⑤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⑥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活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的”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基础(共55张PPT)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基础(共55张PPT)

3、宾语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
如: 大家喜欢游泳。 ~~~~~~ 他给我一本书。 (双宾语)
~~ ~~~~~~~~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 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 状态、数量、所属等。
如: 定语后置 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村子。 ( ) ) 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 )( 烤肉很香。 ( ) 承受的压力很大。 ( ) 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 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如: 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他来到小河边。 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 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 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 么样”。
如: 战士们英勇顽强。 你是学生。 小女孩哭了。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修饰 限制成分,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 ] 十点半,大门打开了。 [ ] ] 他迅速地走进教室。 他被一伙歹徒打了。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 ] [ ] 高举旗帜。 [数学老师把成绩单交给班主任。 ] 他的成绩非常优秀。 [ ]
词性: ①实词 ②虚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代词
助词 语气词
实词: 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 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 一般可独立成句。 虚词:
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 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实词之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人物名词:学生、老头、妇女、叔叔、 酒鬼等; 事物名词:笔、蜗牛、猎豹、棒球、战 斗机、冥王星、思想、物理、过程等; 时间名词:上午、过去、将来、午夜、 三更、甲戊、世纪等;

文言文句式PPT课件

文言文句式PPT课件

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32
3、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中轩敞者为舱。
C、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4、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公张默瑶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张战默〉瑶
许高祥
许高祥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进伟
《陈涉世家陈》进伟
郑莉莉
郑莉莉
李娜
李娜
.
25
(四)主谓倒装。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 感情,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正常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翻译成:你不聪明太厉 害了,但由于现代汉语的习惯这样不顺,因此翻译 成:你太不聪明了。
.
43
他看电影
~~~~~~~
~~
~~
.
5
返回
4、定语:定语是名词前边的
修饰语,对名词起修饰限制作 用。 “的”是定语的标志。如 (浅浅)的月光照进了村子. 新买的衣服
.
6
返回
5、状语:状语是谓语前边 的修饰语,对谓语起修饰作 用.“地”是状语的标志.如:
汽车[在高原上]奔驰. 他在晚上写作业
.
7
返回
6、补语:补语是谓语后边的
.
18
1、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微斯人,我谁与归?“谁与” “与谁”
②宋何罪之有? “何罪之
“有何
③问:“何以战?有”“”何以” “以罪何””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ppt课件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怎样辩别通假字
在阅读古诗文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个别 字与语境完全不合,或者说,根据文脉, 由于个别字的出现而使文意无法理解时。 可依据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等特点去考虑通 假现象。正所谓“不通则通”。
3、比喻义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生发出来的 意义。借得一提的是,比喻义大多是通过修辞上的
比喻而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但它与修辞上的比喻 不同:比喻义已经成为多义词中的一个意义,是约 定俗成的、经常的、词典上记录下来的意义;而比 喻则是临时性的。如:
①怀抱利器(《送董南游河北序》)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以上两句中加点词,在这里都是运用了其比喻 义。例①中的“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例②中的 “崩”比喻皇帝的死亡。
1、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最初造字时 表示的意义,它是词的比喻义、引申义 和假借义的触发点。
• 如“兵”的本义是“兵器”,之后派生出“用兵器 伤人”“军事,战争”“军队”“士兵”等义项。
• “走”的本义是“跑”,派生出“逃跑”“赶跑 ”“奔向”“仆人”“我”等义项。
• “亡”的本义是“逃亡”,后派生出“失去,丢失 ”“灭亡”“死亡”等义项。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古今异义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来理解,如“琵琶”“可汗”“彷徨”等。 另外要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文言文句式总结》课件

《文言文句式总结》课件

VS
辨析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读者来说,正确辨析倒 装句式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之一。通过掌 握常见的倒装句类型和特点,结合上下文 语境进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 含义和表达方式。同时,要注意与现代汉 语的语法规则进行比较和区分,避免出现 误解和歧义。
06
总结与提高
文言文句式的综合运用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统文化。
提高个人素养
通过学习文言文句式,可以提升 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丰
富个人的精神世界。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常见句式特点
判断句
常用“……者,……也”或“…… ,……也”表示判断,有时也用
“乃”、“即”、“为”等词 语。
被动句
常用“为……所……”或“受…… 于……”等表示被动,有时也用 “被”字。
省略句
由于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常 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 分。
倒装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 同,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常见倒装句类型
主谓倒装
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例如“甚矣,汝 之不惠!”
介词结构后置
将介词结构放在句末,例如“予欲无言。”
宾语前置
将宾语放在谓语之前,例如“何陋之有?”
谓语前置
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例如“痛哉!”
倒装句式的应用与辨析
应用
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尤其在诗 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更为常见。使用 倒装句可以突出强调某些词语或表达某 种特殊意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总结词
被动句式的应用有助于强调主语遭受的动作行为,常用于表达不幸、不愉快的事件。在 辨析被动句式时,应注意介词及其后的动词形式。

文言文语法基础(课堂PPT)

文言文语法基础(课堂PPT)
10
实词之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人称代词:我、你、它、她们、 大家、咱们;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 里、为什么、何以; 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11
虚词之
1.副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 面,表示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 时间、否定等。
程度副词:很、极、非常、太、过等; 时间副词:已、刚、才、将、要等; 范围副词:都、全、总、只、仅等;
表状态的:快、浓、满、多、迅速、悄 悄。
8
实词之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确数:1、2、3、一、二、三、壹、 贰、叁、二分之一、3.45; 概数: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序数:第一、第二、老大、老三、 初九、初十。
9
实词之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名量词:尺、寸、里、公里、 斤、两、辆、角、元; 动量词:把、次、趟、下、回、 声、脚、座。
助名
着词桌词面。
20
21
句子六种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 ——三种主要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 ——三种附属成分
22
句子成分标识符号
➢主语:“ ”
➢谓语:“ —— ” ➢宾语:“~~~~” ➢定语:“( )”
➢状语:“[ ]”
➢补语:“〈 〉”
划在主语下面 划在谓语下面 划在宾语下面 用在定语前后 用在状语前后 用在补语前后
(烤)肉很香。
(承受的)压力很大。
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27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修饰 限制成分,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十点半],大门打开了。
他[迅 被速 一]地 伙歹走徒进]教打室了。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文言文语法知识完整教学课件PPT

文言文语法知识完整教学课件PPT
用文言的眼光读文言文!
常见实词
文言 语法
文言句式
常见虚词
常见实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 》( 人民教育出 版社 201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 常见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代词(我、 谁、这)
常见实词
古汉语中,有些字用声音相同、相近或形体相近的字来代 替的语言现象叫文字“通假” 。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 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 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一个个都笑〈弯了腰〉。
形容词之后,补充说
字写得〈好〉。
补语
明动词、形容词的成 分。位于谓语后、宾
“弯了腰”补充说明“笑”的 结果,是补语。
语前,一般用“得”
“好”补充说明“写”的程度
做标志。
,是补语。
中心
与定语、状语、
语 补语相对应的成分。
我爱伟大祖.国.。(与定语相 对应)
我一定去.。(与状语相对应) 他好.得很。(与补语相对应)
2、被动句
1、用“于、 见、“受…于…、见…于…” 表被动。 2、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3、词语本身含被动,无标志词语。
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如: 贤能为之用。 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帝感其诚。
3、省略句 1、省主语、谓语、宾语“之”。 2、省略量词、介词“于”。
判断句
被动句
固定句式
省略句
倒装句
成分
定义
举例说明
定语是在名词前起
(美丽)的花朵
修饰(描写)限制作用的成
(那个)地方
定语 分。通常位于主语或宾 语前。一般用“的”做 标志。

文言文语法专题学习 PPT优秀课件

文言文语法专题学习 PPT优秀课件

转类
词类 活用
学习古代汉语 词
转类
词类 活用
意动 使动
(为动)
动 等死,死国可乎?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动→使动(v→wv):
为(替)…而(做出)~~(的 动作)
学习古代汉语
者也 结构
4“ 者”移到“也”的位置“者也” 1、 2 、主语后面用“者”表判断停顿, "者"省略:“…,…也” 并用:“…,…者也” 谓语后面用“也”表判断语气: “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 …者,…也”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宾客从也。 是必射雕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噌吰者,周 5“者、也”全部省略:…,… 景王之无射也。 3、“也”省略:“…者,…” 刘备,天下枭雄。 其人勇士。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6“也”替换成“耳”:…,…耳
转类
形 动 数
词类 活用
意动 使动
(为动)
学习古代汉语 词
转类
名 名→意动(m→yv 形 数 n→yv): a→yv ): 认为 把 …看作 看做 …(具有) ~~(的数量、情况) 一样,把 ~~(的特征) …当作~~ 以…为~~ 对…感到~~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妄作 粪土当年万户侯 单于壮其节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渔人甚异之
表原因或目的的状语
介词
后面接词或名词(代词)性短语 为了明天,…… 为了好吃的馒头,……

(为了) (因为)
表原因或目的的从句
连词
后面接句子或动词性短语
因为天亮了,……
为了吃到可口的馒头,……
学习古代汉语 词
名 名 → 动: 形 数 动 → 名: 动: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六王毕,四海一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苟富贵,无相忘 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 数→ 为刎颈之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形: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名 → 状: 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名: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其一犬坐于前 也 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数→ 以次充好、奖勤罚懒 状: 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旦辞耶娘去,暮宿黄河边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初中语文语法(文言文)总复习PPT PPT课件 图文

初中语文语法(文言文)总复习PPT PPT课件 图文
❖ 连词: 并列:和 同 选择:非…即、不是…就是 递进:不但 而且 承接:就、而 因果:因为、由于 转折;却、但是 条件;如果 假设 :假使
❖ 助词: 结构:的 地 得 语气:吗 呢 吧 动态:着 了 过
❖ 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喂、哎 呀、嗯”
❖ 拟声词:摹拟声物声音的词。 “砰、轰隆、 哗啦啦
❖ 动宾短语:由动词和它的宾语组成。宾语在 动词之后,是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 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吃晚饭、盖房 子、住石洞 、给我一支笔”
❖ 动补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和补语组成。补 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对动词或形容词起 补充说明的作用。“洗得〈干净〉、翻了 〈一阵〉 、抱〈起来〉、热得〈出汗〉 大得 〈多〉”
语)宾语 (我)的叔叔‖[小心翼翼]地抱〈走〉了(小)
弟弟。
文言文语法
一、词类活用
❖ 使动用法: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和形容 词带了宾语,使宾语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具备 了什么性质。 项伯杀人,臣活之。 春风又绿江南岸 。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意动用法:
❖ 形容词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 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 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 形容词做名词: 披坚执锐(“坚”是坚固的铠甲;“锐”是锋利的 兵器)
二、特殊句式
❖ 判断句式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 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A“……者,…也” 表判断,“者”表停顿,“也” 表判断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夫战,勇气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B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共31张PPT)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共31张PPT)
①感斯人言。(《琵琶行》)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即练即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
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 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天府, 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 “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任定州 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 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 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
即练即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
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 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 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 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虽然长 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板块四
宾语前置句
明确概念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 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前边, 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类型加例句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如:何、 谁、孰、胡、奚、曷、安、恶(wū)等。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格式:(主)+宾【谁、奚、胡、曷、安、恶、焉】+动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2.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可能宾语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 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等 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 事》)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文: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1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用 “即”“乃”“则”“皆”“本”“诚”“亦”“ 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典型例题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⑥本且布相衣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12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 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典型例题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典型例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典型例题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9
3.用“者”表判断 典型例题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0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典型例题 ①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汝是大家子。
16
2.用“被”表被动 典型例题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 怨恨吗?)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 人墓碑记》)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典型例题
①……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7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典型例题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3
倒装句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补语)
主谓倒置
4
找出《劝学》《师说》里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5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 惑,宾语前置)
6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 骨,定语后置)
7
状语后置
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 青,介宾后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 置)
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8
22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 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 “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 “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3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动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 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 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 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 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13
注意否定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 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典型例题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24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译文: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14
练习: 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答案: D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刘备,天下枭雄 C.妪,先大母婢也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解析: A项“为”表判断; B项主语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构成判 断句; C项属于“……也”式判断句。 D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
15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 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 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典型例题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②(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①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5.无标志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典型例题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 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 思。
18
【特别提醒】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 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 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 “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 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 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 用法。
文言实、虚词
文言
通假字
知识
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1
文言文特殊句式入门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与 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的特殊的语法现象。最 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 和文言固定结构。
2
文言句式
固定 结构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19
三、倒装句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补语)
主谓倒置
20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 (余、吾、尔、自、之、是)+动
典型例题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