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详解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中医基础-五运六气
所谓“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即五行水气在天体上经于张、翼、娄、胃四宿时,在十干则适当丙辛的方位,因而逢丙辛年,便是水气的运化主事,是为丙辛化水。故曰:“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四宿之上,下临丙、辛之位,立为水运”(《运气论奥谚解》)。
第一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运气的概念
五运六气,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的。什么是五运呢?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什么是六气呢?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因为暑和火性质相同,所以运气学说中的六气是指风、君火、相火、湿、燥、寒。五行临御五方,合应五时,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反映出一年中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故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五气和五行,分之则二,合之则一。化气为风、寒、湿、燥、火,成形为木、火、土、金、水。形气相感,形化气,气成形,形为阴,气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故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万物厄纽未敢出
十二地支的顺序,子居首位,而分建于各月,却从寅始,这是因为“建子之月,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发生之功,及其历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萌芽动而蛰藏振,遍满寰区,无非生意,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是以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而各分其孟仲季焉”(《类经图翼,运气》)。
五运六气的中医运用
五运六气的中医运用五运是指木火土金水的变化运动状态。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之气或六种致病状态。
六气在天,五运在地,人在其中。
五运六气包含了天、地、人、脏、腑、经络生理病理的变化,同时包含了物候、气候、农业等方面。
五运六气是一套非常精密的理论,是为临床治病提高疗效服务的。
初之气,厥阴风木,从大寒开始至惊蛰结束四个节气;二之气,少阴君火,从春分开始至立夏结束四个节气;三之气,少阳相火,从小满开始至小暑结束四个节气;四之气,太阴湿土,从大暑开始至白露结束四个节气;五之气,阳明燥金,从秋分开始至立冬结束四个节气;终之气,太阳寒水,从小雪开始至小寒结束四个节气。
六气为主气,单月20号前后为又一气开始。
如3月20号春分为二之气开始,9月22号秋分为五之气开始。
厥阴风木五运在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五运在火;太阴湿土五运在土;阳明燥金五运在金;太阳寒水五运在水。
气立启动神机。
六气在天,运动变化启动人体神机正常或为病。
神机为病有轻者中经络,中者中腑,重者中脏。
五运六气中医运用概括为一句话“先立其年,再审其气,终看其人”。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合,60年为一甲子,即一循环。
先立其年,即先观察年份五运的太过与不及。
如2016,丙申年,水运太过,寒邪盛行,邪害心火,土气来复。
水克火,故寒水太甚,心火受害。
即心火不足之人现四逆汤证;心火亢之人正常无病或病郁热于内现黄连茯苓汤证。
土为火之子,母受邪,子气来复。
在人则土亢来复,土虚不复,土气为下一年之气。
2017年,丁酉年,木运不及,燥气大行,火气来复。
2018年,戊戌年,火运太过,火热盛行,肺金受邪,水气来复。
2019年,己亥年,土运不及,风木大行,金气来复。
2020年,庚子年,金运太过,燥气太过,风木受邪,火气来复。
五运六气在中医应用“不以数推,而以象类”。
即每年有一主气,发病时间又有客气加临主气,及司天在泉之气。
中医五运六气如何疾病变化
中医五运六气如何疾病变化中医五运六气如何预测疾病变化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是一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它试图通过对天地自然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总结,来预测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这似乎是一种神秘而难以理解的学说,但其实,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实用的价值。
五运六气中的“五运”,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变化。
而“六气”则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
五运六气理论认为,天地之间的气候变化和五行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气候变化又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比如说,在某一年,如果五运中的木运过盛,可能会导致风气大行。
风气偏盛的环境下,人体容易出现肝风内动、眩晕、肢体震颤等病症。
这是因为中医认为,肝属木,风气通于肝,当外界风气过盛时,容易影响肝脏的功能,从而引发相关的疾病。
再看六气中的暑气。
在暑气特别旺盛的年份或者季节,人体容易感受暑邪,出现发热、多汗、口渴、心烦等症状。
尤其是体质虚弱的人,可能会因为暑热之邪侵袭而发生中暑,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五运六气是如何具体预测疾病变化的呢?首先,要观察当年的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不仅仅是一种纪年的方式,在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中,它们有着特定的五行和六气属性。
通过分析天干地支的组合,可以初步判断当年的运气特点。
然后,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进行综合考量。
因为即使是同一年份,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环境也可能有所差异。
比如,南方地区相对潮湿,在湿气偏重的年份,南方人可能更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出现肢体沉重、关节酸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而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在燥气盛行的时候,北方人可能更容易出现口鼻干燥、皮肤干裂等问题。
除了观察外部环境,还要考虑人体自身的体质因素。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同一种运气变化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平素体质阳虚的人,在寒气偏重的年份就更容易出现寒证,如畏寒肢冷、腹痛腹泻等;而体质阴虚的人,则在火气偏盛的时候容易出现燥热、失眠、口干咽燥等症状。
医理真传,运气学说概论,五运六气
医理真传,运气学说概论,五运六气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包括理、气、像、数,五运六气引入天干地支,就是天干地支跟五行相配,使得空间和时间配合,体现出时空关系,五运六气的原则是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各家引入术数之后,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以及疾病发生治疗手段,可交通鬼神,有甚者穷及一生合于术数乃至癫狂,我们作为医生,只研究理、气、像,只问世间法,天地不可测,鬼神莫问,仲景先师在续言中有一句“余宿尚方数”,《金匮要略》中还有一句“皆带下非鬼神”,说明一直都崇尚方数但是在伤寒论这本世间法,仲景先师却在规避鬼神和术数,我们作为医生不要问鬼神,远离术数,只问世间法。
五运就是五行的运动变化,五行化生六气,五行的运动的基本方式就是生克制化,承制亢害,中医引入五行解释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
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在天为六淫,在人为六气,五运的运动变化就是生克制化就化生了六气,六气在外,伤人为六淫,叫外感六淫,五运在内伤人叫内生五邪(因为火有两端,君相两端)这就叫五运和六气!阴阳怎么化生五行?五行又是怎么运化六气的呢?
阴阳怎么化生五行,阴阳的交合化生出五行,就像男女交合之后精卵相受(阴阳),就形成人三胚层,进一步化生出人的八大系统(五行已具),八大系统就归属于中医的五行之中,天人相参其理一也。
五行运化六气,五行的生克制化产生了金燥、土湿、木风、水寒、火热(火有两端,君相之分)就是六气,这是五行运化六气内外感召,在外为风寒火热燥湿,叫外感六淫,在内为内生五邪(火有二)也叫六气,所以叫同气相求,内外感召。
五运六气实现时空往返要引入天干地支,构建时空关系,我们作为医生要研究这个运动变化与人体关系。
五运六气详解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汇总
五运六气详解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汇总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它描述了自然界和人体内
部的五种气和运动变化的规律。
在医学上,五运六气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诊断: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根据气
候的寒热、干湿、早晚等变化,结合患者的体温、汗液、尿液等指标,可
以判断疾病的属性、轻重和病程。
例如,夏季患者出汗多、皮肤湿滑、舌
苔黄腻,可以判断为暑湿之邪。
2.治疗: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选择对应的疗法。
根据五行学说,用相
生相克的方法调节五脏的功能。
例如,在冬季患者出现畏寒、肢冷等寒症时,可以使用温阳之法,采用温热的方法来调节体温。
3.预防: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预防疾病的发生。
根据气候的变化选
择合适的保健方法,如春季多风,容易上火,可以适当补充清凉食物,调
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4.中药治疗:五运六气与中药学有密切关系。
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
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在夏季的湿热环境中,患者容易出现湿
热症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气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
5.饮食调理: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调节饮食结构,保持身体的阴阳
平衡。
例如,在春季的木气旺盛时,应多食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类、蔬菜等,以保持身体的生机勃发。
需要注意的是,五运六气是一种辅助诊断和治疗方法,在实际应用时
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此外,每个人的体质和环境都有所不同,需要个体化的调整和治疗方案。
运气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客气(司天、在泉理论的临床应用) 客气是随年份变化而不断迁移的气候,虽乃六步,但对气候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所以临床应用中通常以此二者为主而论其对发病及治疗的影响。
运气与内脏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 心脏病与运气关系的研究:心系疾病多在终运或终之气病情加重。
儿科疾病与运气关系的研究:一是儿童节性传染病和季节性多发病的研究;二是胎珠形成时的气运特点,可能对胎儿出生后病理体质影响的研究。
脑猝中与运气关系的研究:也是以终运或终之气发生。
五脏病死率与运气关系的研究。
总结
运气理论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对某些病症的流行进行预测,做到“未病先防”。运气变化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治疗、预防均有一定关系,有其一定规律可循,但因其还有缺陷,故尚不能据运气变化对疾病进行全面而准确的预测。
(2)少阴异气,从标从本
阳明病从本、从标、从乎中气
01
阳明病可从本而化,即燥化证。如《伤寒论》的第212、220、241、252、253、354、356条者是
02
阳明病也可从标而化为阳热之证,如《伤寒论》的第168、168、170、219、221、222条。
03
阳明病还可从乎中气,如225条:阳明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又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岁运不及之年发病,多累及三脏,对该类年份所发生病证的治疗,但当遵“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扶助受制不足之脏,同时也要伐抑偏盛过亢之邪。但总以扶弱为主。
01
02
六气理论的临床应用
三、六气理论的临床应用 在六气理论的临床应用中,有主气六步与客气之司 天、在泉两套理论体系。 (一)主气六步理论的临床应用 六气,即风、寒、暑、 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六气异常,就成为致病因素,即六淫邪气,故六气理论的应用,主要针对的是外感疾病。 春季为厥阴风木当令,故易患风温病。 夏季为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暑热司令,故临症多见 头晕、发热、汗出、咳嗽等症。 长夏为太阴湿土当令,易发湿瘟之疾、肠胃病。 秋季阳明燥金当令,易患温燥或凉燥。 冬季太阳寒水主司,气候寒冷,病多伤寒。
五运六气详解与运用临床应用盘
五运六气是中医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体内外环境与自然界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它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对于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五运六气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文将对五运六气进行详细讲解,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五行与五运五行,又称五行之气,包括金、木、水、火、土,它是古代我国哲学和医学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五行理论强调了事物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相互影响的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理论被应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运,是指五行与时间的关系,也就是五行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五运分别为少阳、阳明、太阳、少阴、厥阴,它们在一个周期内的变化规律可以用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方法。
五运的变化规律与季节、气候、地理等因素有关。
在临床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五运的变化规律,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二、六气与疾病发生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它们是自然界中的六种气候变化因素。
六气与五运的变化密切相关,它们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状态。
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候因素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风寒外袭引起感冒、湿邪侵袭引起关节疼痛、暑气炽盛引起中暑等。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六气的变化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三、五运六气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1. 五运六气理论在临床诊断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等生理指标,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阶段,并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来调整治疗方案。
2. 五运六气理论也为中医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通过对五运六气的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3. 五运六气理论也为预防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对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的认识,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五运六气详解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五运六气详解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疾病辩证在中医学上,运气学说主要就是用来推测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作为临床诊断与防治疾病时的参考。
一、运气与生理人与自然界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有一定的影响。
运气运行所形成的正常气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
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条件。
人们只有顺从自然的变化,及时地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
故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苍天之气……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之中,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节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机能,保持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如人体的气血运行可因四时气候的不同而发生节律性的变化。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就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素问•八正神明论》)。
从人体水液代谢与调节上,可以瞧出运气与生理活动的密切关系,“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这就是人体为适应气候寒热变化而作出的生理反应。
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化收藏就是必需的条件。
但就是,如果这些规律反常或变化超越常度,又必然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故曰:“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
六气合于四时,在正常情况下.能促进力物的生长,若六气太过或不及,就成为六淫,则为致病因素了。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如何指导养生保健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如何指导养生保健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
其中,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养生保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运六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它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天文、气象、物候等自然现象,结合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体系。
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变化;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
五运六气理论认为,天地之间的气候变化和五行的生克制化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来调整生活方式和养生方法,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首先,了解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是运用其指导养生保健的基础。
每年的运气都有所不同,例如有的年份木运太过,有的年份火运不及等。
这些运气的变化会导致气候、物候的差异,进而影响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
比如,木运太过的年份,风气偏盛,容易导致人体肝气过旺,出现头晕、头痛、烦躁易怒等症状。
此时,在养生方面就需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同时,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玫瑰花茶、青皮粥等。
其次,根据五运六气的特点来调整饮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运气年份,人体对食物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在湿气较重的年份,如太阴湿土司天的年份,应少吃生冷、油腻、甘甜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湿气内生。
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芡实、冬瓜等。
而在燥气盛行的年份,如阳明燥金司天的年份,则应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等,以预防燥邪伤津。
再者,顺应五运六气的变化来安排起居作息也非常关键。
例如,在夏季,暑气旺盛,人体阳气外浮,毛孔张开,此时应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养阳气。
而在冬季,寒气当令,人体阳气内敛,应注意保暖,早睡晚起,以保护阳气。
此外,不同的运气年份,昼夜长短也会有所变化,我们应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作息时间,以适应自然的节律。
临床中运用的五运六气
临床中运用的五运六气五运六气嬗变于《易传·系辞》的“天五地六”说。
在先秦典籍如《左传》《国语》多言“天六地五”,但自《易传·系辞》论述天地之常数以后,则变为“天五地六”。
天五是以五行为始基的核心,沿五行系列发展成为五运;地六就是六气说,指风、寒、暑、湿、燥、火。
所谓运气,即是五运于天,天气下降,六转于地,地气上升,五六相纲,即称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源于自然,是从天体运行,五行运动,自然界风、热、火、湿、燥、寒变化,三阴三阳之气的运动变化规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自然界气象、气候、物候变化,人体与疾病变化的一门唯物唯象科学。
用于说明和预测自然气象、气候、物候、人体生命和疾病规律并指导防病治病。
一说明自然界气象、气候的变化我们知道,岁运能反映年与年之间的气化差异;主运主司一年五季正常的气化;客运则反映一年五季中的异常气化。
天气是用三阴三阳的变化规律来说明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中不同的气化;而主气主司一年正常的气化,反映各节气不同时段的气化特点;客气反映一年各节气中的异常气化规律。
初学者在说明和预测自然气象、气候、物候和人体发病的时候,首先要把握岁运、司天、在泉三个要素,分析三者的关系,就可以大致看出一年气化的主要特征。
再进一步把握气化特征,则要进一步分析六气主客、五运主客及其与岁运、司天、在泉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最重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活在天地之间,天动如何,地动如何,都会影响到人。
天地运动有其规律,人的生长壮老已生理变化以及疾病的产生与治疗亦必然受天地规律影响。
善中医者,必然要观天察地以应之于人;中医离不开规律,而规律是按周期变化的,所以五运六气是中医里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学问。
二用于预测传染病的发生和预防五运六气对《内经》原有理论框架是一次新突破:第一,它把疾病与天时的规律进一步系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的“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堪为古代的医学气象学,并以此提出了对疾病的预测。
运气学说与治病用药的规律五运六气详解辨证施治+五运六气的推算、应用简介+悟五运六气
运气学说与治病用药的规律五运六气详解辨证施治+五运六气的推算、应用简介+悟五运六气运气学说与治病用药的规律五运六气详解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疾病注意季节气候的变化,强调“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所以,“凡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凡治病而逆四时,生长化收藏之气,所谓违天者不祥,医之罪也”(《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兹将根据运气学说治病用药的规律介绍如下:(一)主气客气致病的治疗厥阴风木主气所致之病,以酸泻之,以辛补之。
木性升散,酸味收敛,逆于散发,故以酸泻木气之味。
辛味散发,合于木性,助其发生之气,故为补。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
厥阴风木客气所致之病,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辛补酸泻之义同上。
肝主木,“肝苦急,急食甘缓之”(《素问·脏气法时论》)。
故以甘缓肝气之急迫。
所以说,“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阴君火主气所致之病,以甘泻之,以酸收之,以咸补之。
火性急速猛烈,甘味则反其性而缓其急,故以甘为泻。
君火之邪气属心,心欲软,咸可软坚,从心所欲,故以咸为补。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
少阴君火客气所致之病,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补泻之义同上。
酸味使火气收敛,故以酸收之。
少阳相火主气所致之病,少阳相火之补泻与君火同,虽心非少阳,而君相皆火,故其味同。
所以说,“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咸:明抄本‘咸’作‘酸’。
林校云:按《脏气法时论》云,‘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此云以咸收之者误也)收之”:少阳相火客气所致之病,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坚。
理论资料整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
理论资料整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这个内容有点枯燥,不过仔细体会里面讲的内容很有意思。
1.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来源于古人对于天文地理人事对应关系的长期观察,寻找其总根源,是以地球生物圈为基准宏观规律的总结,其中有其理,有其象,有其数。
数是指万事万物普遍联系普遍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式,数是五运六气的核心,数学是科学之母。
以阴阳转换,五行印象,五行生克数理运算模式为核心,以太阳系五颗行星的运转和地球本身六种气候的变更为总动力根源。
在天人全息相应的整体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气化规律带动物化规律的地球物理运动规律。
古人认为天地是个大人体,人体是个大天地。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反应了古人朴素唯物自然简易的整体观,全息观,系统观。
在易学、天文学、气候学、农业生产方面均有运用。
不同的系统当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化。
在中医学当中,其最完美的运用和描述保持在中医元典黄帝内经运气七篇里面。
五运六气学说在中医当中的运用,系统而成熟的内容记载在《黄帝内经》当中,理论详实。
后世医家攀附内容太多,理论繁杂而不知其对错,同名之词而意义完全不同,为溯本归源,本课题以《黄帝内经》文中所述为准。
2.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五运六气理论在中医当中的运用,主要功用为推算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分析对人体的影响,预测疾病流行的一般规律,为预防疾病流行以及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是在运气学说的基础之上,经消化吸收之后用于医学。
2.1五运《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内有详细论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记者,五岁为一周”。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五运是以年为观察单位的,统管一年,名称为“土运、金运、水运、木运、火运”。
2.2六气《春秋·医和论疾》:“天有阴、阳、风、雨、晦、明六气”。
而在《黄帝内经》则没有明确提出六气是什么。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五运六气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
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
在现存中医书籍中最先论述运气学说的见于《内经》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
他如六节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刺法论、本病论等也有论述。
运气学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现仅就运气学说的基本知识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作一概要介绍,为进一步研究运气学说打下初步的基础。
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中医精髓部分)
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中医精髓部分)作为炎黄子孙,学习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有一些传统文化,学习门槛确实有点高,例如,每个人都熟悉又陌生的“五运六气”。
有人说它就是玄学迷信,有人却又对它深信不疑,更多人大概更像小编,对它懵懵懂懂。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入个门,看看五运六气到底是个什么——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七篇大论构建了运气学说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带有浓厚数理哲学内涵的阴阳、五行、干支甲子等为工具,通过独特的运算方法总结一定周期内气候变化规律,再从气候与疾病相关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及发展变化,对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常见病、流行病及传染病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运六气学说基本内容运气学说主要由“五运”和“六气”组成,是运用阴阳、五运、六气等理论,并以天干、地支作为演绎工具符号,来推测气候变化、生物生化及其与疾病流行之间的关系。
其基本内容包括干支甲子、五运、六气和运气同化等方面。
《内经》主要见于《素问》的《六节藏象论》和《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之中。
干支甲子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甲子,是因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干支相合而得名。
古人用甲子来纪日纪月纪时纪年,并推算四时节气,而运气学说则是以甲子作为演绎工具,来推算运气盛衰和测知气候变化,所以中医运气学研究气运规律和发病规律,都离不开天干地支。
一、天干概念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称十天干或十干,最早是用来纪日的。
阴阳属性干支各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
一般而言,天干属阳,地支属阴。
然而在天干、地支中又可再分阴阳,其划分是以奇偶数为依据的,即:天干之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又称阳干。
乙、丁、己、辛、癸属阴,又称阴干;五行属性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
天干与五行的配属,是以五行之气的性质,结合五方五时生物生长收藏的规律为依据而确立的。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在中医学上的应用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在中医学上的应用作者:黄森权按照我看病的习惯,每年岁末年初都要按照中医的五运六气看一看明年的气候物候的变换,为明年看病提供一个参照系数。
如果你想做一位真正的好中医师,就应该学习了解一点五运六气的知识,当你能够运用运气学说时,相信对提高你的诊疗水平会有极大的帮助的。
五运六气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与天干地支的正五行有很大的区别。
下面慢慢来分析其在中医学上的应用,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首先讲五运,甲己年土运;乙庚年金运;丙辛年水运;戊癸年火运。
凡逢年干为阳者为太过,年干为阴者为不足。
如今年乙酉年年干为阴,则为金运不足年,明年丙戍年阳干则为水运太过年。
五运六气年的计算是按大寒节算起的,运气年是从大寒到大寒。
如乙酉年是从2005年1月20号的大寒节气到2006年明年1月20号大寒节气,这一年为五运六气学说计算的乙酉年。
中国的历法很复杂,二十四个节气跟着太阳走,我们的阴历跟着月亮走,24节气反映太阳运动变化对地球的影响,阴历是月亮每圆一次是一月,平均是二十九天,乘12是340几天,所以阴历中十九年就有七年是闰年,平常说的今年闰五月,明年闰三月,因为只有把这个补进去,才够足365天,这个说明中华民族的历法不仅是跟着太阳走、跟着月亮走,运气年的立法是根据地球周围的二十八星宿,每六十年有一个准周期的变化。
乙酉年如果从阴历讲,应该从2月9号春节算起,如果从太阳历算起从2月4号立春算,运气得从1月20号大寒算起,这三个概念大家要建立起来,后面要讲到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六之气,就好理解了。
其次要了解客气加临司天在泉定局图,此图六气运行有一定的规律性:子午年,初之气太阳寒水三之气少阴君火司天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少阳相火六之气阳明燥金在泉丑未年,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太阴湿土司天四之气少阳相火五之气阳明燥金六之气太阳寒水在泉寅申年,初之气少阴君火二之气太阴湿土三之气少阳相火司天四之气阳明燥金五之气太阳寒水六之气厥阴风木在泉卯酉年,初之气太阴湿土二之气少阳相火三之气阳明燥金司天四之气太阳寒水五之气厥阴风木六之气少阴君火在泉辰戍年,初之气少阳相火二之气阳明燥金三之气太阳寒水司天五之气少阴君火六之气太阴湿土在泉巳亥年,初之气阳明燥金二之气太阳寒水三之气厥阴风木司天四之气少阴君火五之气太阴湿土六之气少阳相火在泉司天和在泉是运气学中两个概念,司天之气,就是天的整个变化,在泉之气即地的主要变化,中间即中运,讲的是天地之间人所生活的环境的变化。
五运六气在临床中的应用
五运六气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的核心理论是五运六气,五运六气研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医学,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的生命与大自然存在着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都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
而大自然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这种变化根源于日月星运动对地球的影响,日月星与地球的运动都有一定的周期规律,这就给我们探讨五运六气有了方便之门。
我们的祖先在研究探讨天体运动中发现,天体运动不但有时间性,也有空间性,并以时间为主线来统摄空间,从中探索其运动的规律性,创建了中医的时空医学——五运六气医学,而且用中国特有的天干、地支、阴阳、五行文化来记录这种运动的周期性规律变化,这为我们今天研究五运六气理论提供了极大方便。
那就是阴阳、五行的“亢害承制”自衡理论。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这种生化和制约现象,从而保证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自然界万物处于和谐稳定状态。
有了这个“亢害承制”理论,就能阐述万物生命的生、长、壮、老、死或生、长、化、收、藏过程,把握生命与自然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推断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发展。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这是以五行生克来推论疾病传变的,以胜制不胜,至其当旺本位之时病情好转,至其所生之时而疾病向愈,至其被克之时病情加重,至于生其时则病情稳定。
从而根据天时把握疾病的发展和临床上的最佳治疗时间,此其一。
其二,预防疾病的发生,养生治未病,“先立其年,以明其气”,掌握当年运和气的性质,把握其可能的传变方向,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几千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对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其“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等观点,指出了临床医生研究五运六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故后世医家曾有“不懂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之训。
中医“五运六气”,蕴藏人体健康密码!
中医“五运六气”,蕴藏人体健康密码!我们常说“运气好”,或“运气不好”,那么运气是什么呢?估计很少有人能答的上来。
运气之说,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里的运气七篇(分别是:天元纪大论、五行纪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政纪大论、至真要大论。
)《气交变大论》云:“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以道。
”又《六元正纪大论》云:“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
”运气,也叫五运六气,是中医里进行病情预测和治疗的一个重要理论。
何为五运?何为六气?上图:《素问运气论奥》五运六气枢要图五运以纪年的天干作为推演工具,推算出该年的岁运、主运、客运。
每年分为五时,五时各有木火土金水五运统管,十年一个周期。
六气以纪年的十二地支为推演工具,推算出该年的主气与客气。
每年分为六时,各有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统管,十二年为一周期。
运气上下相临,则产生三十年一纪、六十年一周的德化政令变化。
(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上图:《素问运气论奥》十干起运诀五运是根据天干来推算的,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如果按照天干本身的属性来说,甲乙为东方木,丙丁是南方火,戊己是中央土、庚辛是西方金,壬癸是北方水。
据北宋刘温舒的《素问运气论奥》的记载,五运的推算是根据十干合化来的,十干合化五运分别是: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所以五运的推算,逢甲天干的年份,不是木气司令,而是土气司令。
其中又分阴阳,甲丙戊庚壬是阳;乙丁己辛癸是阴。
阳为太过,阴为不足。
比如甲己化土,逢甲年为土气太过,己年为土气不足。
上图:《素问运气论奥》十二支司天诀六运则是根据地支来推算的。
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就地支本身的属性来说,亥子为水,寅卯为木,巳午为火,申酉未金,辰戌丑未为土。
但是中医里六气的推算却不是这样的。
素问运气论奥》里有一个“十二支司天诀”,根据此诀讲述的是:巳亥之年,厥阴风木司天;子午之年,少阴君火司天;丑未之年,太阴湿土司天;寅申之年,少阳相火司天;卯酉之年,阳明燥金司天;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
精《黄帝内经》之五运六气是怎么回事?
精《黄帝内经》之五运六气是怎么回事?(一)五运六气为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在中医领域的运用中,扩展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启奥升堂之功。
(二)中医讲究五运六气到底是什么?风对大自然和人的影响,五运六气的基础知识贯通阴阳,心情过得好,命运也会好,跟着五运六气来的。
五运六气,天人合一,地球表面及大气特征的动态演示形之辛丑年五运六气分解,地支“丑”还有哪些信息?经义荆解。
概念解读:中医应用概念,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
以十天干的甲己合化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
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
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解读: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
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
如:年干逢甲,便是阳土运年,年干逢已,便是阴土运年,阳年主太过,阴年主不及,依法推算,便知本年属某运。
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
按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顺序,分主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是谓主气。
又按风木、君火、湿土、相火、燥金、寒水的顺序,分为司天、在泉、左右四间气六步,是谓客气。
主气:分主一年四季,年年不变;客气:则以每年的年支推算。
如:年支逢辰逢戌xū,总为寒水司天,湿土在泉;逢卯逢酉yǒu,总为燥金司天,君火在泉。
司天管上半年,在泉管下半年,依此类推。
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制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中医应用:1、扩展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运六气详解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疾病辩证在中医学上,运气学说主要是用来推测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作为临床诊断和防治疾病时的参考。
一、运气与生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有一定的影响。
运气运行所形成的正常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
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条件。
人们只有顺从自然的变化,及时地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
故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苍天之气……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之中,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节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机能,保持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如人体的气血运行可因四时气候的不同而发生节律性的变化。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素问•八正神明论》)。
从人体水液代谢和调节上,可以看出运气与生理活动的密切关系,“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这是人体为适应气候寒热变化而作出的生理反应。
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化收藏是必需的条件。
但是,如果这些规律反常或变化超越常度,又必然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故曰:“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
六气合于四时,在正常情况下.能促进力物的生长,若六气太过或不及,就成为六淫,则为致病因素了。
当气候顺逆失常时,人们如果不注意摄生,就会引起疾病。
所以说:“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素问•六微旨大论》)。
所以,人们必须经常保养精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保持身体健康而尽终其天年。
二、运气与发病运气对人体疾病发生的影响,主要包括六气的病因作用、疾病的季节倾向、不同地区气候及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
从发病的规律看,由于五运变化,六气变化,运气相合的变化,各有不同的气候,所以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每年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
这种变化与发病的关系是: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冬季肾病较多。
从五运来说,木为初运,相当于每年的春季。
由于木在天为风,在脏为肝,故每年春季气候变化以风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肝气变化为著,肝病较多为其特点。
火为二运,相当于每年的夏季,由于火在天为热,在脏为心,故每年夏季在气候变化以火热变化较大,在人体以心气变化为著,心病较多为其特点。
土为三运,相当于每年夏秋之季,由于土在天为湿,在脏为脾,故每年夏秋之间,在气候变化上雨水较多,湿气较重,在人体以脾气变化为著;脾病较多为其特点。
金为四运,相当于每年的秋季,由于金在天为燥,在脏为肺,故每年秋季气候变化以燥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肺气变化为著,肺病较多为其特点。
水为五运,相当于每年的冬季,由于水在天为寒,在脏为肾,故每年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在人体肾气变化为著,肾病、关节疾病较多为其特点。
从六气来说,与五运基本相似。
主气的初之气为厥阴风木,相当于每年的初春,气候变化多风,疾病流行以肝病居多。
二之气为少阴君火,相当于每年的暮春初夏,气候逐渐转热,疾病流行以肝心病居多。
三之气为少阳相火,相当于每年的夏季,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以心病、暑病居多。
四之气为太阴湿土,相当于每年的暮夏初秋,气候变化以湿气为重,疾病流行以脾病居多。
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相当于每年秋冬之间,气候变化以燥气较重,疾病发生以肺病居多。
终之气为太阳寒水,相当于每年的严冬,气候严寒,疾病发生以关节病和感冒居多。
总之,我们可以根据运气中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来推测疾病发生的大致情况。
(一)五运与发病大运有平气、太过和不及之分,其发病情况是:1.平气之纪与发病:运气的变化既非大过,又非不及,谓之平气之纪。
木之平气称敷和之化,其病里急,支满,因肝主筋,故其病宜在筋。
火之平气称升明之纪,其病响动,痪疯,因心主血脉,故其病宜在脉。
土之平气称备化之纪,其病痞满,因脾主肌肉,故其病宜在肉。
金之平气称审平之纪,其病咳嗽,因肺合皮毛,故其病宜在皮毛。
水之平气称静顺之纪,其病厥逆,因肾主骨,故其病宜在骨。
如《内经》云:“敷和之纪……其病里急支满……升明之纪,其病困痪……备化之纪,其病痞……审平之纪,其病咳……静顺之纪,其病厥”(《素问•五常政大论》)。
2.岁运太过与发病:岁运太过是本运之气亢盛,因而主本气流行致病。
岁木太过:风气通于肝,木运太过,风气大来,脾土受邪,故人病则现泄泻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吐甚等肝旺东伐中土之候。
木运太过,肝气偏盛,故可现忽忽善怒、眩冒巅疾、胁痛等肝本脏受病的症状。
岁火太过:火运太过,火盛为邪,火灼肺金,肺伤则见呼吸少气、咳喘息鸣等症状。
正气不足,感受疟邪及暑热之气,邪毒侵人人体而发病。
所以火运太过,炎暑流迫,民病疟疾。
火气上逆而致咽干,耳聋,两胁、两臂内、胸膺、背、肩胛之间疼痛,胁支满,身热,浸淫,全身骨节疼痛等。
若火气独治,再逢少阴、少阳司天,其热尤甚,水源干涸,则谵妄狂越,咳喘息鸣,二便下血不止。
岁土太过:土运太过,脾土偏胜,土胜克水,肾脏受邪,故手足厥冷、忧郁不乐、体重烦冤、腹痛。
土气亢盛,脾经自病,故现四肢不举、肌肉萎缩、足痿不行、抽掣拘挛、脚下痛、中满食减。
若土胜水衰,木气来复,则现腹满、溏泄、肠鸣、泄泻不止等。
岁金太过:金运太过,肺金偏胜,金胜克木,肝脏受邪,故两胁少腹疼痛、目赤肿痛、眼角溃疡、耳聋等。
若金胜木衰,火气来复,则现咳嗽喘促,呼吸困难,肩背痛,以及尻、阴、股、膝、髀、喘、箭、足等处均感疼痛之候。
岁水太过:水运太过,肾水偏胜,水胜克火,故心脏受邪,其病发热、心悸烦躁、四肢厥逆、全身发冷、谵妄、心痛。
水邪泛溢,土不能制,则有腹水、足胫浮肿等。
若逢太阳寒水之气司天,则病腹满泄泻、饮食不化、口渴、妄冒。
总之,岁运太过,是本运之气太过,因而本气流行。
其发病除考虑岁运本身的影响外,还要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考虑其所胜。
3.岁运不及与发病:岁运不及,则胜运之气流行,主克气大行致病。
其发病规律是:岁木不及:胜运的燥气大行,肺金发病,故见寒热、咳而鼽等。
由于“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所以本运相应的脏腑被抑!,肝气不足,则见胁、少腹等处疼痛。
“己所胜轻而侮之”,木气不及,制土无权,故见中清(内寒)、肠鸣溏泄等病变。
岁运不及发病规律还包含着胜气和复气的概念。
所谓胜气,指偏胜之气。
六气盛衰不常,有所胜则必有所复。
所谓复气,指报复之气。
如五运中某运偏胜,称为胜气,有所胜必有另一运以报复之,称为复气。
胜复的一般规律是凡先有胜,后必有复,以报其胜。
如木运不及,金气胜木,木郁生火,火能克金,称为复。
木气受制,子气来复,炎暑流火,故现寒热、疮疡、痱疹、痈痤等暑热病。
岁火不及:寒水之气大行,水胜侮土,阴寒凝积,阳气不化,则见胸中痛,胁支满,两胁、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气郁上冒,眼花眩晕,心痛,暴喑,胸腹肿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四肢屈不能伸,髋骨与腿之间不能活动自如。
若火被水抑,土气来复,则脾失健运,出现大便溏泄,腹中胀满,饮食不下,中寒,肠鸣下注,腹痛,两足拘挛、萎缩麻木不能行走等。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木乘湿土,脾土气衰则现飧泄、霍乱、体重、腹痛、肌肉困动而疼痛。
土为木克,金气来复,则肝气不舒,胸胁暴痛波及少腹,呼吸少气而善太息。
岁金不及:火气流行,金衰不能制木,木气旺盛,则病见肩背闷重、鼻塞流涕、喷嚏、大便下血、泄泻急剧等病:金气被制,水气来复,寒气偏胜,阴气厥逆而格拒,则现脑户痛,延及头顶,身体发热,口疮,心痛等。
岁水不及:湿土之气大行,火气亦旺,则病腹胀闷满,身重溏泄,阴性疮疡,脓水稀薄,腰股疼痛,下肢关节运动不利,烦闷抑郁,足痿厥冷,脚下痛,甚至足跗浮肿。
若逢太阴司天,寒水在泉,则患下部寒疾,甚则腹满浮肿。
水被土抑,木气来复,肝木克土,见面色时变,筋骨拘急疼痛,运动不利,肌肉跳动痉挛,两眼昏花,视觉不明或失常,风疹,心腹痛等。
综上所述,五运太过和不及,由于有本气、胜气、复气的关系,其发病除影响到本脏外,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又常关系到所胜和所不胜的脏腑,所谓“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素问•五常政大论》),甚至还可波及其所生的脏腑。
因此,发病脏腑和病状也各不相同。
(二)六气与发病六气有主气和客气之分,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也各不相同:1.主气与发病主气为一年季节性气候变化的主时之气。
在正常情况下,为天之六气,对生物及人本无害而有益。
在反常情况下,谓之六淫邪气,是破坏自然气候环境,导致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
故曰:“至而至者和。
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素问•六微旨大论》)。
六气时至而至者谓和平之气,即正常的主时之气。
时至而气不至者为该来之气不及,时未至而气至者为该来之气太过,均属于六气的失常。
六气失常,如果人体能够适应,就为顺而不病。
否则,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为逆而生病。
故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素问•六微旨大论》)。
“当期为应,愆时为否,天地之气生化不息,无止碍也。
不应有而有,是造化之气失常,失常则气变,变常则气血纷挠而为病也。
天地变而失常,则万物皆病”(《素问•六微旨大论》王冰注)。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各异,•其发病的病变表现亦有不同的特征。
2.客气与发病六气司天在泉与发病:客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也不一样。
对于司天在泉胜气发病,主要是从值年司天在泉上下二气的不同,找出一般的发病规律。
推测时,根据该年年支查表,便可知何气司天,何气在泉。
司天之气主管上半年,在泉之气主管下半年。
何气司天在泉就是何气淫胜发病。
三阴三阳司天,六气下临,而人之脏气上应,由于三阴三阳司天在泉不同,自然界六气变化各异,因此引起人体不同的脏器发病。
其中也贯穿着五行生克的理论。
现将司天在泉之气与人体发病的关系分述如下:子午之年:为少阴之气司天。
少阴君火司上半年之令,热气偏胜,火行其政。
因其制己所胜,火旺克金,故以其所胜的肺金病变为主。
但是,由于侮反受邪,所以,可见到心本脏的病变,甚至可以影响到生我之脏的肝木,出现胸中烦热,咽干,右胁满,皮肤疼痛,寒热,咳喘,唾血、下血、鼽衄,喷嚏,呕吐,小便变色,甚至疮疡,跗肿,肩背、臂、缺盆等皆痛,心痛,肺部胀满,腹部臌胀而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