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交_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_熊炜

合集下载

一本国际关系与区域国别研究的拓新之作——《东南亚区域治理:理论、实践与比较》评介

一本国际关系与区域国别研究的拓新之作——《东南亚区域治理:理论、实践与比较》评介

2024年1期南洋资料译丛 No.1 2024 (总第233期)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General No.233一本国际关系与区域国别研究的拓新之作——《东南亚区域治理:理论、实践与比较》评介刘德斌*冷战结束之后,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驱动国际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有待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其中既包括非西方世界的崛起,新兴经济体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也包括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区域一体化的持续发展,不同地区的一体化实践超出原有区域研究的知识视野,对学界既有的区域研究概念和理论构成了新的挑战。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式全球化”走向终结,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失灵,全球治理出现了向区域治理转向的趋势。

2020年新冠疫情后,全球治理更是向区域范围大幅收缩,区域成为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合作场域,“区域治理”成为国际关系研究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如此重要的学术命题,自然吸引了众多学术精英潜心其中,但迄今学界系统性的区域治理理论阐释还不多见。

张云《东南亚区域治理:理论、实践与比较》一书的面世,在某种意义上填补了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东南亚区域治理:理论、实践与比较》通过理论探讨、实践分析、案例研究,阐释东南亚区域治理兴起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通过扩展性的比较研究,论证区域作为全球治理单元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该书对东南亚区域世界的发展进行了全球学意义的解释,彰显了原本属于世界体系边缘部分的中小国家组群的国际实践的重要价值。

张云的著作从东南亚的视角来建构区域治理的本体性叙事,从区域知识到世界叙事,展现了一幅非大国权力主导的区域国际社会图景。

作为一个区域概念,“东南亚”在二战后才得到广泛使用,东南亚国家的出现更是二战之后的事情。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曾经战乱频仍、冲突不断的地区,在冷战结束后却保持了30年之久的“长和平”,这种“后殖民主义”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实践,在国际关系史上也是少有的,诸如自由主义的“民主和平论”、现实主义的“联盟”理论等现行的国际关系理论对此都难以做出解释。

国际关系中的城市外交

国际关系中的城市外交

国际关系中的城市外交城市外交,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外交形式。

作为国家外交的有益补充,城市外交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定义和特征、具体实践案例、优势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探讨国际关系中的城市外交。

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国城市作为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中心,逐渐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舞台。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城市外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国家外交的有益补充。

二、定义和特征城市外交是指城市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其特征包括:1.多元性:城市外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包容性。

2.互动性:城市外交注重与国际社会的互动,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沟通与合作。

3.灵活性:城市外交方式多样,可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外交活动。

三、具体实践案例1.巴黎:巴黎作为法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巴黎市政府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艺术节、电影节等,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和学者前来交流。

2.纽约:纽约作为全球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金融、贸易、文化中心之一。

纽约市通过举办各种国际会议、展览等活动,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与交流。

3.上海: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近年来,上海积极开展城市外交,通过举办国际会议、文化交流等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四、优势与挑战城市外交的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和互动性,能够迅速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外交活动。

同时,城市外交还能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增强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然而,城市外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文化差异等。

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历程与特点

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历程与特点

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历程与特点作者:陈雪飞来源:《公共外交季刊》2016年第04期从新中国成立迄今,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经历了“初创期”“调整期”与“建制期”三大阶段,建立了以“对外传播”和“人文交流”为主要支撑的战略架构,并形成了“主动引导”“内外并重”“依托传统”等鲜明的特点,凸显了中国公共外交含蓄、包容与强调合作的内在机理。

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历程“公共外交”这个名词真正为我们所用在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

之前虽然没有“公共外交”一词,但我们一直以不同的形式践行着“公共外交”之实。

总体而言,可以把新中国的公共外交分为三大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是初创期。

尽管建国之初我国的宣传基础并非一片空白,但需要重建与整合。

1949年10月,新中国一成立,我们就建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下设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管理局和国际新闻局(1963年又改组为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简称外文局)等。

截至1966年初,新华社国外分社已发展到51个,初步形成了国际报道网络。

对外发稿也从最初只用英文发展成为使用五种外文的对外传播体系,发稿对象广及世界87个国家;同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语种达到32种。

1958年3月,在周恩来总理支持下,隶属于外文局的中国唯一一份新闻周刊《北京周报》在北京创刊,致力于向国外及时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的发展情况。

当时印度、印尼等第三世界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领导人的办公室都订阅了《北京周报》,将其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1966年“文革”开始以后,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我们的对外宣传开始转向以输出中国革命经验为重,忽视受众特质,极大地影响了对外传播的信度和效度。

不过,尽管彼时我国的对外宣传受到冲击,几近停滞,但在人文交流方面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方面依靠建国之后与亚非拉国家的广泛联合,得益于他们的支持,我们在1972年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另一方面,由于与苏联关系的调整,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敌对关系开始得到缓解。

国际关系中的城市外交

国际关系中的城市外交

标题:国际关系中的城市外交:新的外交策略与影响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日益凸显。

作为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枢纽,城市已成为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也成为了各国展示国家形象、推动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探讨城市外交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角色和影响,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一、城市外交的定义与内涵城市外交,是指城市或城市间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动作用,通过举办会议、活动、国际合作等方式,增进国际理解,推动全球治理,塑造积极、有建设性的国家形象。

与传统外交相比,城市外交具有直接、具体、易操作的优点,同时也为各国政府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二、城市外交的发展趋势1.全球治理中的关键角色: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增多,如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公共卫生等,城市正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力量。

它们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制定政策建议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中。

2.城市间的合作与联动:随着城市间合作的增多,城市外交已不再局限于单个城市,而是形成了城市间的联动与合作。

这种合作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为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3.科技驱动的城市外交: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外交的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丰富。

例如,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手段,城市可以更便捷地与世界各地的城市和民众进行交流与合作。

三、具体案例分析以中国上海为例,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上海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上海通过举办进博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一系列国际活动,积极推动城市外交。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参展,也促进了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上海还通过与其他城市的联动,如与巴黎、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影响力。

四、结论综上所述,城市外交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枢纽,城市已成为各国展示国家形象、推动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

未来,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增多和科技的发展,城市外交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城市外交的若干理论问题_赵可金

中国城市外交的若干理论问题_赵可金

中国城市外交中国城市外交的若干理论问题∗赵可金【内容提要】在全球化时代,城市越来越成为国际关系中活跃的行为体,城市的外交职能也得以不断完善,城市外交成为一种新兴的外交形式。

中国城市外交的兴起,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它既是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产物,又是权力下放赋予城市涉外自主权和外交能力的内在要求。

此外,中国的城市外交既与传统的国家总体外交有密切关系,同时又有新的内涵,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从城市的角度更好地处理跨国关系。

中国城市外交的关键问题是制度设计,需要培育城市精神、建立健全外交体制和运行机制。

另外,中国城市外交应该将立法、明责、制略、建制、保障等几个方面作为工作重点。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是城市外交的后来者,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深入,城市外交正在成为中国大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外交是一种高度敏感的政治性事务,城市在参与外交事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遵守相应的外交规则、规范和惯例,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构建成熟的城市外交制度。

【关键词】城市外交全球化城市功能外交制度【作者简介】赵可金,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图分类号】D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68-(2016)01-0056-20【DOI编号】10.13851/ki.gjzw.201601004∗感谢《国际展望》匿名评审专家及编辑部的宝贵建议,文中错漏由笔者负责。

2016年第1期近年来,城市外交引发社会各界的浓厚兴趣,不仅越来越多的外交学者开始将研究焦点锁定城市,挖掘全球化时代城市的外交潜能,而且越来越多的城市和政治家也开始强调城市外交的重要性。

① 在中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天津和神户建立了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强调国际友好城市要服务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合作,以友好城市和友好省州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外交日益活跃。

在1992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发起成立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建立了经济合作委员会和国际友好城市交流中心,并加入了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

一带一路_与城市外交_汤伟

一带一路_与城市外交_汤伟

中国外交“一带一路”与城市外交*汤伟[内容摘要]从地理经济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就是沿线城市的互联互通,这种互联互通形塑的“流动空间”赋予了城市外交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城市外交事实上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

文化、经济发展和共同关切赋予了城市外交的动力。

“一带一路”的城市外交应在“求同存异”原则上,建立友好城市,构建城市协作平台。

“一带一路”城市外交也带来诸多后果,表现在对世界城市网络、中国外交决策体系的变革以及城市发展规划和空间格局的适度影响。

[关键词]“一带一路”城市外交城市协作平台乌鲁木齐[作者简介]汤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后近两三年中国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系列重大倡议,形成了完整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

这一战略初步计算涉及亚欧大陆65个国家,包括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中东欧甚至非洲等地区。

“一带一路”显然不只是一条经济带或者一条海上通道,也不是一个项目运作的平台,而是多层次、多维度、多平台编织而成的网络,而这个网络编织的基础是道路、桥梁、港口、机场、铁路、油气和电力等硬件基础设施。

从地图上看,这些基础设施相互连接的是重点城镇、口岸、边境、开发区和产业园区,而口岸、边境、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也在具体城镇内部,由此城镇成为事实上的“一带一路”节点。

这也说明“一带一路”不是对外援助,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之上的政策协调、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相关经济合作,无论是实施主体还是辅助支撑角色都必·95·*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三重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2&ZD082)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功能疏解背景下的特大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4AZD026)的阶段性成果。

须基于市场和双边共赢原则行动,遇到具体问题充分尊重协调、协商解决。

一带一路与城市外交汤伟

一带一路与城市外交汤伟

中国外交“一带一路”与城市外交*汤伟[内容摘要]从地理经济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就是沿线城市的互联互通,这种互联互通形塑的“流动空间”赋予了城市外交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城市外交事实上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

文化、经济发展和共同关切赋予了城市外交的动力。

“一带一路”的城市外交应在“求同存异”原则上,建立友好城市,构建城市协作平台。

“一带一路”城市外交也带来诸多后果,表现在对世界城市网络、中国外交决策体系的变革以及城市发展规划和空间格局的适度影响。

[关键词]“一带一路”城市外交城市协作平台乌鲁木齐[作者简介]汤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后近两三年中国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系列重大倡议,形成了完整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

这一战略初步计算涉及亚欧大陆65个国家,包括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中东欧甚至非洲等地区。

“一带一路”显然不只是一条经济带或者一条海上通道,也不是一个项目运作的平台,而是多层次、多维度、多平台编织而成的网络,而这个网络编织的基础是道路、桥梁、港口、机场、铁路、油气和电力等硬件基础设施。

从地图上看,这些基础设施相互连接的是重点城镇、口岸、边境、开发区和产业园区,而口岸、边境、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也在具体城镇内部,由此城镇成为事实上的“一带一路”节点。

这也说明“一带一路”不是对外援助,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之上的政策协调、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相关经济合作,无论是实施主体还是辅助支撑角色都必·95·*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三重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2&ZD082)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功能疏解背景下的特大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4AZD026)的阶段性成果。

须基于市场和双边共赢原则行动,遇到具体问题充分尊重协调、协商解决。

中国公共外交的内外维度:争论、概念、关系

中国公共外交的内外维度:争论、概念、关系
共 外交 ” 则 以 外 公众 为客 体 ,在 中 国的对应 物 是 “ 人民外交” ; “ 公众外交”和 “ 人 民外交 ”属 于中 国
事机构也 因此对工作 思路作 了相应的调整 ,公共外 交
民间组织 建设 得到 了极 大 的推 动 。2 0 0 9 年 l 0门 ,外 交部强化 了公共外交 的机制建设 ,将公共外交处升格 为新 闻司公共外 交办公 室 , “ 建 立公共 外交 的部 内 、
众 ( 公共)外交的 国内和 国外维度 问题 。例如 ,金灿
荣教授指 出: “ 在存在公众外交 的国家 ,外交部 门要 有两个面 向。一方面 ,要面 向国际 ,要发 挥一切才智 争取本 国利益最大化 ;另一方 面 ,要 面向 国内,争取
困内公众和其他政府部门对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 ①
上 述争论于 2 0 0 9年下半年 开始 出现 了一些 显 著
的变化 :1 . 人们 自觉地放弃 了 “ 公众外交 ”一语 而代 之以 “ 公共外 交”一语 ;2 . 在 中国公共外交得 到了极
大的发 展的同时 ,人 们弱化 了公共外交维度 的内涵之
较早关注市 民社会 与外交 之间关系 的王逸 舟教授也指 出: “ 真正建立一个 以人 为本 的公 共外交还有一些薄
家 、学 者否认 中 公 共外交 的这种 内向性维度 ,主张 严格区分 “ 公 众 外交 ”与 “ 公 共 外 交 ” 两个 概 念 : “ 公众 外交 ”不 同于美 国的公 共外 交 ( P u b l i c
涵 ,但 是 ,这 种平衡 的措辞方式在用语 的顺序 口渐 发生了变化 :将 以前前置 国内维度而后置 外维 度 的
交 因对 国内与国外公众 舆论保 持的高度敏感 而不 同于传统 的政府 间外交 ,往往也具有

重庆企业规划:将探索在拉美建设工业园区

重庆企业规划:将探索在拉美建设工业园区

重庆企业规划:将探索在拉美建设工业园区(来源中机院)在11月9日下午举行的首届中拉地方政府合作论坛主题发言中,来自中国、阿根廷、委内瑞拉、墨西哥、乌拉圭等国家的嘉宾分享了在城市管理和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并推介了各自的特色产业项目,寻求合作发展。

深化城市间国际交流有利于促进各国合作发展中国外交学院外交系副主任熊炜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由城市相互联结起来的全球城市体系。

全球化推动信息、商品、资本、劳务、技术和思想观念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流动,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日益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已经成为各类网络体系的中心和节点。

与此同时,城市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意愿在上升。

在经济领域,城市越来越成为塑造世界各国经济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带动下,城市的影响超越了国家边界。

“国际社会已经充分认可了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熊炜说,深化城市间的国际交流,对于促进各国合作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墨西哥拉萨罗卡德纳斯市市长巴拉坎也表示,城市化和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变革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使人民有机会享有更好的生活。

墨西哥正寻求中国这样良好的合作伙伴,希望引入更多投资者共同开发有潜力的项目,为人民谋福祉。

拉美各国城市期待与中国城市进一步深化合作不少嘉宾在发言中表达出共同的意愿——拉美各国城市期待与中国城市进一步深化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并推介了各自的优势产业项目。

阿根廷胡胡伊省省长莫拉莱斯表示,胡胡伊省一直致力于垃圾处理与清洁能源开发工程,努力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当地正在推进一个投资超过300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开发项目,预计建成后将惠及300万居民。

他希望能与中国城市就此展开深入合作,并表示将在优惠政策上给予充分支持。

阿根廷圣尼古拉斯市工业局局长布查拉介绍说,圣尼古拉斯是拉美地区具有战略性地缘位置的城市,拥有条件良好的深水港、丰富的铁矿资源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

美国在东南亚的城市外交实践路径与动因分析

美国在东南亚的城市外交实践路径与动因分析

5美国在东南亚的城市外交:实践路径与动因分析汪 炜 吴 婷内容提要: 自1961年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友城关系以来,美国始终借助官方和非官方渠道维护和扩大在东南亚的城市外交关系。

从“冷战”时期开始,除了城市政府之间的友城关系逐渐增多之外,发展日益成熟的跨国城市网络和专业性的城市国际组织,成为美国在东南亚城市外交倚靠的重点。

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外交背后,是美国的政治战略考量,是经济利益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

同时,它还顺应了世界政治从民族国家向次国家政府行为体和非政府行为体的“权力流散”趋势。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美国在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外交或许可以为中国的外交带来一些启示。

关 键 词: 城市外交;友好城市;美国—东南亚关系作者简介: 汪炜,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国际化、全球治理(广州,510521);吴婷,肇庆学院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地方治理(广东肇庆,526061)。

中图分类号: D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2096-4536(2020)03-0005-16就“城市外交(city diplomacy )”的概念而言,国内外学者就其行为主体、行为客体以及两者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

例如,国际学界广泛接受罗吉尔·范·德·普拉伊吉姆(Rogier van der Pluijm )与简·梅利森(Jan Melissen )提出的“城市外交”的概念,他们认为,“城市外交是城市或地方政府为了代表城市或地区的利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展与其他行为体关系的制度和过程”。

b 中国学者赵可金在结合中国的政治体制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城市外交* 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金砖国家新兴世界城市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7BGJ065)的阶段性成果。

b Rogier van der Pluijm and Jan Melissen, City Diplomacy: The Expanding Role of Cit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The Hague, 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lingendael, Clingendael Diplomacy Papers, No.10, 2007, p.12.*【区域问题】—区域与全球发展 2020年第3期“是在中央政府的授权和指导下,某一具有合法身份和代表能力的城市当局及其附属机构,为执行一国对外政策和谋求城市安全、繁荣和价值等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官方和非官方机构围绕非主权事务所开展的制度化的沟通活动”。

外交共同文化:概念、传统与变革

外交共同文化:概念、传统与变革

作者: 熊炜
作者机构: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100037
出版物刊名: 国际政治研究
页码: 40-4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外交学;外交;文化;网络时代
摘要:外交各项基本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外交共同文化的存在。

外交共同文化是指外交官作为特定的群体经过历史传承所共享的符号和意义体系,这些体系不仅规范外交官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及处理国际事务的态度,而且通过外交规范和外交交往的礼宾仪式使之礼仪化。

由于近代欧洲国家在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同质性”特点,各国外交家对保持传统的外交共同文化具有广泛共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外交文化革命”虽然削弱了外交共同文化的基础,但并未改变传统外交文化的基本特点。

近年来,信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外交共同文化面临着重大挑战。

外交未来能否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并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取决于网络时代的外交共同文化的建立和发展。

论德国“文明国家”外交政策

论德国“文明国家”外交政策

作者: 熊炜[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出版物刊名: 欧洲研究
页码: 122-133页
主题词: 德国;“文明国家”外交政策;多边主义原则;西方一体化;市民社会;公民权利;和平观念
摘要:“文明国家”外交政策理论在德国的政界和学界影响很大。

本文通过分析德国对外政策的实践评介了这一理论。

德国“文明国家”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内稳定的市民社会和以市民社会价值观为主导的国家角色设计方案。

在实践中,德国外交政策致力于多边主义原则,坚持“西方一体化”取向,推动国际关系的文明化和法治化,但它同时也受相互依存的国际政治现实的制约和影响。

德国“文明国家”外交政策仍然有其发展的限度。

全球化与国家自主权——国家使命是否终结?

全球化与国家自主权——国家使命是否终结?

作者: 熊炜[1]
作者机构: [1]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北京100037
出版物刊名: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页码: 60-64页
主题词: 全球化;国家自主权;国内政治;福利国家;双重运动
摘要:全球化与国家自主权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全球化辩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本文尝试从国内政治反应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虽然民族国家的政策可以给国际市场一体化设置壁垒和迟滞其发展,但是民族国家也同样能够通过提供稳定的国内环境和缓和市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方式来促进全球化进程。

全球化削弱了国家自主权,减小了民族国家政府给全球经济活动设置壁垒的能力,但同时也使民族国家支持全球化平稳发展的能力降低。

次国家行为体视阈中的城市外交与形象传播

次国家行为体视阈中的城市外交与形象传播

次国家行为体视阈中的城市外交与形象传播
余越;王海运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2(000)033
【摘要】城市形象与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政治、经济、人口、文化、宗教等资源的中心。

德国学者斯宾格勒认为:“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

第二代优秀人类,是擅长建造城市的动物。

这就是世界史的实际标准,这个标准不同于人类史的标准;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余越;王海运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中国国际战略学会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次国家行为体视角的城市形象建设与对外传播 [J], 何艳萍
2.次国家行为体与全球治理:城市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研究 [J], 董亮
3.次国家行为体视阈中的城市外交与形象传播 [J], 余越; 王海运
4.中新合作中城市次国家行为体的地位与作用
——以中新广州"知识城"为例 [J], 黄海涛
5.基于次国家行为体视角的城市形象建设与对外传播 [J], 何艳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共外交的有效途径:体育外交

公共外交的有效途径:体育外交

公共外交的有效途径:体育外交
温显娟
【期刊名称】《理论与现代化》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政治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体育外交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极具活力和魅力的内容.体育外交具有灵活性、亲和性、直接性、公开性、风险性低及依附性强等特点.体育外交作为公共外交的有效途径,对外可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内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说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支撑,那么体育就是实现中国梦的翅膀.
【总页数】5页(P67-71)
【作者】温显娟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
【相关文献】
1.公共外交理论探究与中国的实践——兼论人民政协开展公共外交的有效途径 [J], 骆平;周巧生
2.公共外交理论探究与中国的实践——兼论人民政协开展公共外交的有效途径 [J], 骆平;周巧生
3.新公共外交时代我国体育外交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J], 王春燕;肖焕禹
4.体育公共外交使节:公共外交中的有效行为体 [J], 倪京帅;肖焕禹
5.公共外交视阈下中国体育外交的作用机制研究 [J], 王洪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外交季刊 2013年春季号(总第13期)城市外交: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熊 炜 王 婕城市外交是城市或地方政府为了代表城市或地区和代表该地区的利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展与其他行为体的关系的制度和过程。

外交学研究的三个思想流派对城市外交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城市外交实践中呈现出四个特点:与国家总体外交关系的多样统一,能够基本实现传统外交的功能,存在双边、多边和多形的多种形式,且富有开拓性。

一个值得关注的当代国际关系现象是以城市和地方为代表的次国家行为体变得更加开放并成为国际体系中的积极行动者和竞争者。

在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环境、流行病、移民等全球性问题的努力中,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跨国协调以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应对城市治理难题更成为各国城市的重要政策选择。

与此同时,城市外交虽是一个在政治上颇为敏感和富有争议的概念,但却在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城市外交:西方历史回顾与概念界定城市外交指城市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在中央政府的授权和政策指导下 参与国际交往的活动。

在西方国家,城市参与国家外交活动这一现象本身并非新 鲜事物,现代外交制度的建立就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外交。

对 于现代外交的发源地欧洲而言,在西方主权国家外交体系建立之前,熊 炜 王 婕 城市外交: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城市是 国际关系中对外交往活动的主体。

而在17世纪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19世纪维 也纳和会确立了主权国家作为现代外交体系的最基本的行为体之后,城市在 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变得似乎无足轻重。

然而,在全球化的冲击与推动之下, “本土化”却日益成为人们解决全球性问题和现代“城市病”的应对之策, 城市外交、新型城镇化、城市治理等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学者普洛姆(Pluijm)和梅利森(Melissen)针对城市外交所阐述的定 义目前被西方学界广泛使用,他们认为:城市外交是城市或地方政府为了代表城市或 地区和代表该地区的利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展与其它行为体的关系的制度和过程。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前会长陈昊苏指出:“城市外交在总体外交的 各个组成部分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它是一种半官方外交,相对于纯民间外 交而言,它带有官方色彩;而相对于由中央政府推行的官方外交而言,它又 带有接近民间的非官方色彩。

”总的看来, 城市外交属于地方外交的范畴,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官方色彩,又有民间涵义反映出城市国际交往活动主体多元和内容多样的特点。

从全球范围来看,城市外交实践的兴起有赖于世界政治变迁和各国国内政治演变的一系列结构性因素变化。

在国际层面,国家权力开始向各个部门横向分散和向不同级别的地区垂直分散。

经济全球化、地区主义和多样的跨国机制、跨境交流,使得国内国际事务的界线模糊,国家和次国家的地区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划分有时也变得不甚分明。

相比于过去的国际体系,国家如今已不再是处理国际事务唯一的行为体,各国地方政府同公司、工会、社会运动团体和跨国组织等一起共同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国家层面,受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影响,国家对自身领土内各种事务的管理能力降低。

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那些拥有独特语言文化特点的地方政府要求获得更大程度的自治,不仅要求突出本地区的文化特性,而且希望实现自主管理地区内部的经济社会事务。

而且通过参与城市外交,与外国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甚至有时可以促成地方政府政治诉求的实现。

公共外交季刊 2013年春季号(总第13期)理论争辩:传统派、新兴派和革新派当代西方外交学理论研究存在着传统派、新兴派和革新派三种思想流派。

传统派长期以来占据着外交学的正统,强调国家在外交当中的中心地位,传统学派的视角对理解职业化外交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在当代外交大环境下,新兴派尖锐地挑战着传统观点,新兴派认为“成功应对分歧、实现和平的外交专业知识并不仅仅存在于政府官员和外交机构当中”。

新兴派外交强调一种平等的、网络化的和稳定的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在综合上述两种观点的基础上,革新派外交思想则认为,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并非依据排他性的规则活动,他们主张通过一种连贯的、客观的方式去分析国家、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革新派认为,现代的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外交关系并非对抗的,而是共生和相辅相成的,主张与其纠缠于国家和非国家的外交研究主体地位,不如“呼唤理论创新,避免旧有的模式和标签”。

具体到城市外交,传统派认为,虽然城市和次国家政府的国际活动有所增加,但其数量和影响力均微不足道。

例如,即便比利时赋予地方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以较大的自主权力,如在联邦政府的对外政策的一致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其地方政府能够与第三方签署条约,向外派驻代表,但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佛兰德斯地方政府派出的代表的数量和比利时相比仍然非常小,仅仅具有象征性。

次国家政府国际活动的增多并没有对国家的中心作用提出根本性挑战。

而且从法律地位的角度来说,城市缺乏参与外交的法律前提。

各国宪法大多是在民族国家处于鼎盛时期的产物,宪法和宪法解释往往从国家中心主义的角度出发。

反映在对外事务上,各国宪法一般把外交权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授予中央政府。

即使有少数几个国家允许其次国家政府行使少量的对外交往的权力,这些权力也受到中央政府的严格限制。

一旦次国家政府的国际活动超越了中央可以忍受的限度,中央政府将可以采取行动加以有效的遏制。

在国际法法律体系中,城市不具有国际法的法人资格。

然而,新兴派提出了“平行外交”理论,其肇端于“世界政治的两个熊 炜 王 婕 城市外交: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世界(Two Worlds of World Politics)”理论。

这派学说认为,国家在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世界里活动,其他非国家行为体在另一个更多元的世界里活动。

外交领域一共有两条轨道,一条轨道供主权国家的中央政府使用,另一条次要的轨道则由城市等其他次国家行为体使用。

这派学者指出,尽管城市的外交行为具有偶发性,其数量和规模都无法与中央政府相比,但城市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却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城市参与外交有内在动力和外部资源。

城市利益、公民诉求和理想主义愿景构成城市参与外交的内在动力。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有的城市为了防止因冲突产生的难民的大量涌入,会参与到别的国家或地区的争端解决的工作中去。

20世纪80年代,由于公民运动的推动,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城市参与到去核化运动中;部分西方国家的城市支持南非的反种族隔离政策则是出于一种对特定价值观或理想的追求。

城市拥有的资源和中央政府给予的自主权使得城市参与外交成为可能。

僵化的官僚机构、财政预算体系和法律规定无法反映城市参与国际事务的动态发展趋势。

比较近几年来大城市参与国际会议、国际交流的等外交事务的数据,新兴派认为,城市参与国际事务的规模和数量都在逐年增长,城市外交甚至正在慢慢演变成为一种国际惯例。

尽管平行外交在理论上看起来比较容易被接受,但其缺陷是对实际情况作了过分简单化和二元化的理解。

革新派学者指出,城市外交与中央政府的外交活动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整体。

城市不仅积极活跃在经济、文化、气候、人权、科技等低政治领域,推动非传统安全议题的发展,还能够在政府间关系冲突紧张、中央政府不方便出面的情况下,由地方政府填补合作的空缺。

欧洲和加拿大的城市就曾在中东问题上起到了对中央政府外交的补充作用。

欧洲国家无法和哈马斯政权达成合作,欧洲和加拿大城市则积极参与到与巴勒斯坦地区的对话,帮助该地区发展。

海牙举办“巴以城市和平会议”,试图达成双方城市的谅解。

革新派认为,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的界限常常变得模糊不清,外交议题的领域多有交织,而且不同层次的国内国际问题联公共外交季刊 2013年春季号(总第13期)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在区域、国家、国际几个层次中的,包含国内、国际因素的持续政治、经济进程,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外交环境。

在世界外交舞台上,参与外交的主角随着议题、时机等要素的变化,也常常由国家、国际组织、城市乃至个人变换不停。

在此背景下,当代外交理论研究正经历着深刻的范式转变,外交形式在传统的双边外交、多边外交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形(polylateral)外交,其核心特征是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

城市由于兼具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的双重特征,成为多形外交实践的纽带。

特点:多样统一、功能实现、多种形式、开拓性强虽说在理论认识上存在着争议,但是城市外交概念在实践中的逐渐流行却反映出世界各国日益增多的对外交往诉求,体现出国家在外交领域的权力下放和官民互动的趋势。

从世界外交史的发展趋势看,18、19世纪是王朝外交时代,20世纪是国家外交的时代,而21世纪则是人民外交的时代。

城市外交的参与者既包括市长、市人民代表、各种市政委员会成员、公务员、顾问等官方色彩明显的人士,也包括人民友好团体、教育、体育、文化等民间机构的人员。

它在实践中表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一是城市外交与国家总体外交之间是多样性的统一。

虽说从严格的权力分配的角度来看,城市外交反映出当代外交权力纵向垂直分散的趋势,但在另一方面,城市外交却以地域文化特征、经济驱动性和方式灵活等特点有力地补充了国家外交。

因此,成功的总体外交战略应是非常好地整合了城市外交与国家外交的全方位、多层次外交。

如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北京、上海两座城市的城市形象和总体实力,也改善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是城市外交基本能够实现传统外交的主要功能。

按照布尔对外交功能的论述,传统外交的基本功能包括国家间促进关系、增加交流、谈判协商、收集信息、解决冲突、代表等。

而在一定意义上,城市外交也完全具有熊 炜 王 婕 城市外交: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类似的功能,甚至从事城市外交的官员同国家的外交官在工作方式和内容上也有很多相似性,其最大的差别仅在于是否获得国家的授权以及享有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

三是城市外交的形式包括双边、多边和多形等形式。

城市外交的参与者代表城市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参与双边和多边的外交活动,双边城市外交是涉及两个参与者、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城市的,为了实现某一方或双方的利益的外交过程;而多边城市外交是涉及两个以上代表自己城市的参与者的外交过程,特别针对参与多边国际组织等形式的城市外交。

多形城市外交则指代表国家与官方的城市外交代表者与非官方行为体之间的互动。

四是城市外交富有开拓性,能够在一些试验性领域和敏感问题上有所作为。

城市外交活动主要集中于文化、经济和城市治理等领域,议题灵活,形式多样,常常能够在总体外交的统一部署下以其官民并重的形式在新领域或敏感问题的解决上有所开拓。

在实践中,城市在进行对外交往活动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缺乏外交专业知识、资源和经验,在配合总体外交活动中力不从心,以及在国际社会上与其他行为体的互动会耗费城市大量的资源与财富、加重城市财政负担,与市民更关注民生与福利需求不一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