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文)

合集下载

汉朝儒学思想演变

汉朝儒学思想演变

汉朝儒学思想演变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儒学思想的演变,是汉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汉代儒学思想不断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深刻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文化发展。

汉朝儒学思想的传承西汉时期,儒学是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其思想及他所编纂的《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中心。

在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过程中,汉代儒学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它们的诞生与流传,成为了汉代儒学思想演变的重要内容。

其中最重要的流派是“文”,也称为“经学”或“古文”。

这一流派通过解读和研究儒家经典,强调对文本的有机整合和深入理解,认为只有正确地传承和理解古代经典,才能与人民沟通,实现良好的治理。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有“经典大师”邹阳和“经学宗师”孔安国等人。

另一个重要的流派是“道”学。

这一流派不强调经典的传承和祭奠,而是注重个体的修养和世俗生活。

它认为,通过个体的自我发现和完善,才能确定最正确的行为方式和性格品质,才能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自由。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淮南王刘安。

汉代儒学思想的发展汉朝时期的儒家思想,除了“文”和“道”两种流派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思想流派。

这些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郑玄、扬雄、班固等人,他们的思想传承和发展,为演变儒家思想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化观察的基础。

郑玄是汉代儒家经学流派的开拓者,他主张对《三礼》、《左传》、《春秋左传》等经典进行研究和整理,并撰写了《古文尚书》。

此外,他还提出了对西汉学术经典《黄帝内经》的评价,认为这本书对于汉代理解天人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扬雄则是汉代名士和文学家,他的思想被称为“纂要”,主张通过变革和更新“旧文化”,推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他的著作《法言》和《太玄经》是其思想整合的重要体现。

班固是汉代的历史学家和儒学大师,他的思想被称为“隐者思想”,主张遵循自己的心灵,实践自己的理念,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中。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2课汉代儒学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概况秦始皇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董仲舒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1)实行时间:隋唐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

(2)主要内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

2.影响(1)积极:①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②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其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③使得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

《汉书· 董仲舒传》

赞曰: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无) 以加,管晏之属,伯(霸)者之佐,殆不及也。”至 于向子歆以为“伊吕乃圣人之耦(偶),王者不得则 不兴。故颜渊死,孔子曰‘噫!天丧余。’唯此一 人为能当之,自宰我、子贡、子游、子夏不与焉。 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 潜心大业,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然考其 师友渊源所渐,犹未及乎游夏,而曰管晏弗及,伊 吕不加,过矣。”至向曾孙龚,笃论君子也,以歆 之言为然。
扬雄
扬雄其人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 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 之思,清静无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徼 名于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担石之储,自若也。自有下度: 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杨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 召以为门下史,荐杨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 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 平间,王莽、董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杨雄 三世不徙官。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 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 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 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 皆斟酌其本,相与仿依而驰骋云。用心于内,不求于外,时人皆 轻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醒潭以为杨雄之文绝伦无比。 《汉书· 扬雄列传》
《法言》
1、体现扬雄为儒家学术旨趣的代表作。 山径之蹊,不可胜由矣.向墙之户,不可胜入矣.日:恶 由入?日: ”孔氏。孔氏者户也。 《法言· 吾子》 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后之塞 路者有矣,窃自比于孟子。 《法言· 吾子》 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捶提仁义,绝灭 礼学,吾无取焉耳。《法言· 问道》 2、阴阳家之说,不合于圣人。 3、人性善恶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 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 修身》

汉代儒学(文)PPT课件

汉代儒学(文)PPT课件

使中国人民的头脑长期禁锢于神权政治和封建伦理政治之下
.
16
儒学成为正统
措施:重用儒生、表彰六经、设立太学
《诗经》《书》《礼》《乐》《易》《春秋》
.
17
儒学成为正统
措施:重用儒生、表彰六经、设立太学
(2010天津文综)《史记》载: 汉武帝时,“公孙弘以
《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
B
.
10
天人感应
天上和天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天人能同干预类人、事,同人类亦能相感通应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不家知将自有 省,失又道之出败怪,异而以天警乃惧先之出,灾灾害以异谴谴告之告,说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是唯心主义思想,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范统治着者执政Βιβλιοθήκη 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
18
儒学成为正统
措施:重用儒生、表彰六经、设立太学 时间:汉武帝(在京师设立) 规模:至东汉,规模不断扩大(三万人) 学习内容:儒家经典—五书 生源:贵族子弟、少数中下层的人 活动:学习、品评人物,批评时政 出路:当官、为师(学而优则仕) 影响:官立学校;教育;风.气;统治基础;政治风气19
.
11
君权神授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
意之所予也。”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适应了加强君权的需要
.
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大一统) 核心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意图)不同,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第2课汉代儒学

第2课汉代儒学

第2课汉代儒学情景问题切入2009年9月26日,在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

这项由济宁市申请设立的“孔子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

这一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孔子为何有如此高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设立“孔子奖”“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学习目标引领本课第一目“焚书坑儒批判”主要讲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焚书坑儒”,儒家文化进入低潮时期。

本课第二目“罢黜百家”主要讲述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主流地位。

本课第三目“太学的出现”主要讲述儒学为统治者所接受,进而逐渐制度化、宣传化。

本课第四目“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主要讲述随着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它的政治作用日益明显。

四目关系图示如下:【答案】①圣贤言论②焚书③浩劫④低潮⑤专制主义政治体制⑥文化共同体⑦汉武帝⑧平等竞争⑨学术思想⑩民族文化○11汉武帝○12汉昭帝○13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14大富豪○15文化传播○16察举制○17科举制○18儒学经典○19文化政治舞台○20执政者奴化臣民○21重学风气○22官僚队伍○23科学技术研究重难疑点探究1.如何认识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阶级矛盾激化。

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

显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另外,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汉武帝采纳。

(2)影响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儒学正式取代了黄老之学,儒学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必修三 汉代儒学 教案

必修三 汉代儒学 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一、学习重点: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学习难点:董仲舒儒学主张及其影响。

二、学习目标:掌握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三、教学方法设计:讲述法、课堂讨论法、提纲挈领法四、分层次问题学习:1.董仲舒新儒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A】教法方法:主要由学生结合初中的知识进行展示,老师及时补充。

对背景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

(1)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割据势力,仍然威胁着中央政权。

匈奴势力导致边境不宁。

(2)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 董仲舒新儒学主张有哪些? 【B】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放手给学生讨论展示,由小组间展开竞争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1)政治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经济主张:“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儒家仁政思想的应用)。

(4)伦理思想:三纲五常。

3.董仲舒新儒学主张的历史影响有哪些?【C】教学方法:教师放手给学生讨论展示,由小组间展开竞争;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精讲。

(1)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有利于政治上的大一统,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有哪些?(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A】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多媒体上的材料展示,让同学自己总结,培养他们阅读材料,找寻关键词的能力。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学。

(2)政治方面:用儒学之士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五、分层次问题检测:(一)A类问题检测(变式训练)1、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A.“大一统”思想B.“省徭役,宽民力”C.三纲五常D.“罢黜百家。

汉代儒学(人民版)

汉代儒学(人民版)
为寿。仆射周青臣进 颂曰:“„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以诸侯为郡 县,人人自安乐„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 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 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 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时变异也。今陛下 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 之事,何足法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 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 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 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 用„以为自古莫及己„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 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 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贪於 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於是乃亡去。始 皇闻亡,乃大怒曰:“„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 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 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卢生等吾尊 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 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 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 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 以惩後。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 下初定„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 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 蒙恬於上郡。
中央 集权
统一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 阴阳家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精编版

“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精编版

官学
汉代 学校 系统
中央官学—— 太学 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 地方官学 ——郡国学校
私学
做官
察举制
读书 (儒家经典)
积【极合:作探究】
思想上: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正统)
(5)汉武帝独尊儒术有何影响? 政思治想上:的有统利一于促巩进固了大政一治统国的家统和一稳,定同社时会·秩··序··;·又会强化人 ③们文对化于教统育一上:的儒认学同教和育文官化方的化认和制同度,化从,而带培动养了出民同间积质极化向的学民的 风族气心,理有和利民于文族化情的感发,展·和··传··播·必,将推成进为了传一统种文稳化定的的传民承族与情发展感;
(儒学产生)(低潮)
汉武帝(前156-87年)
汉初
前202 前141
黄老之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复苏)
(二)罢黜百家
【自主学习】 2.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并结合材料,思考问题:
(1)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大一统的现实需要;
刘诸彻侯即坐位时大郡,国形威势胁图 中央;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董仲舒(前179-104年)春秋战国 Nhomakorabea秦朝
前770百家争鸣 前221 前206 (儒学产生) 焚书坑儒
汉武帝(前156-87年)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焚书坑儒”?
【合作探究】思考董仲舒是如何改造儒学的?
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 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 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1.2汉代儒学(共20张PPT)

1.2汉代儒学(共20张PPT)
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1905年被废除。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官制度。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确立:隋朝建立,唐朝完善的选官制度。 (2)特点:
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是儒学经典 (3)历史影响:
积极
(1)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2)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 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秦始皇
李斯
“焚书“遗迹
坑儒谷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 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 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 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 以外的列国史书,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 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 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 为师。这些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
对社会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 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对统治基础: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 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 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5.尊儒措施的影响:
积极方面: (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达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适 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第2课 汉代儒学

第2课 汉代儒学
Dream
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1、历史原因: 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受 到打击。 (焚书坑儒)
Dream
焚书坑儒
探究1: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 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 化? (1)变化: 战国:百家争鸣; 秦朝:焚书坑儒。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 国纷争的局面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Dream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 (先秦)世官制——(两汉)察举制——(魏 晋)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科举制 —— (明清)八股取士 2、 科举制的演变: 确立——隋朝:隋文帝“分科举人” 完善——唐朝:明经、进士科为主 发展——北宋:取士人数大增 强化——明清:八股取士 3、特点: 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Dream
Dream
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1、历史原因: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 受到打击。 (焚书坑儒) 2、社会背景: ①汉初黄老之术成为统治思想。
②汉朝中期王国问题、民族问题、土地兼并严重 威胁中央集权,黄老学说已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Dream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 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经济上—— 实行铜、钱、盐、铁官营制度 民族关系上—— 北击匈奴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文化专制 Dream
扼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实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专制

汉代儒学详解

汉代儒学详解
(儒家经典)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大者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
予也。”
君权神授
材之与料天三同与者天而同用者之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天,人故感为应人主,之天道人,合莫一明于在身
材料四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
有利于国家统一, 但钳制思想,不利于思想自由发展。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 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 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法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 根本着眼点是( )
政治管理人才
做官
中央官学—— 太学……
官学
汉代
地方官学——郡国学 ……
学校 系统
察举制
私学
• 察举制科目:孝廉、明经……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汉书·韦贤传》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百有余年…枝叶蕃滋…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书·儒林传》

太学

儒家思想

察举制


儒方
家意
学识

形 态
读书 ——做官
社会:
①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② 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文化:
①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成为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②功名利禄、八股取士,导致思想僵化,科技人才薄弱
频繁换相,破格用人、设立中朝、颁布推恩 令、设刺史,行察举
盐铁官营;
开通丝路

2012年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练习 人民版必修3

2012年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练习 人民版必修3

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答案】C【点拨】一种思想能否被统治者所采纳,既要看它是否符合时代需求,也要看它是否能迎合统治者的要求。

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X的根本原因。

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 主X“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答案】A【点拨】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

由此可知A正确。

董仲舒认为没有天生的善,只有天生的善质,善质经过王道教化之后才能成为善,这是天意。

因此这一思想体现了人性本善,君权神授。

仔细解读材料,“有善质而未能善”说明董仲舒主X“民性本善”,“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意在主X君权神授。

正确解读材料,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在董仲舒看来,人之本性存有“善”的潜“质”,但未有“善”的体现,要使人之善的本性表现出来,就必须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来教化他们,这是“天意”。

这段话的意思概括下就是: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结束】3.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

”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A.民贵君轻B.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D.和谐中庸【答案】C【点拨】注意“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只有C是道德准则,D是哲学思想4.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 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到东汉 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儒学地位的提高,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 请思考太学的建立对儒学的影响?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并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内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特点: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是 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①为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儒学独尊,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③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 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⑤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演变线索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隋唐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新发展 明清之际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 思想体系
四、儒学面临的挑战(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儒学新发展(隋唐时期)
三教合一 儒家经典标准读本:《五经正义》
1、秦朝实行“焚书坑 儒”,西汉实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二者的 根本着眼点是( D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历史-:汉代儒学pptPPT优秀课件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历史-:汉代儒学pptPPT优秀课件

三 年


3、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汉书 董仲舒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臣、父子、夫妻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
董仲舒的思想
2、董仲舒的新儒学 “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三纲五常”——稳定社会秩序
(名校课堂)人民版高中必修三历史- :汉代 儒学pp tPPT- 优秀课 件【标 准版本 】
(名校课堂)人民版高中必修三历史- :汉代 儒学pp tPPT- 优秀课 件【标 准版本 】
6. ①“君为臣纲”
() A
④孝为“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7. 汉武帝问太子:“我刘家天下是从何处而来?”太子以下的 C( )
•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
汉武帝
董仲舒
董仲舒的思想
1、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人君受命
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人君无道,天就会
降灾祸进行来谴责和警告。人君必须遵循天
道,实行仁政。
“天人感应”
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
传》
“春秋大一统”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④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削弱了贵族特权
A.①②③B.
C.①④ D.②③
【分析】 本题易错选B,错选原因在于对③的表述没有正确
理解。科举制的确立虽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但由于
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了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技研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K教材分析』本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中至关重要的一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确立的重要起点。

其中“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在初中已学,初中侧重于史实的描述,高中侧重于理论分析。

本节第一目的教学重点放在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第二目教学重点放在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观点以及及汉武帝推行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

第三、第四目的重点放在“太学”和“科举制度”对成为正统思想的作用上。

K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历史史实有些了解,记忆力较强,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能力较弱,对阅读、解析史料的能力也较弱。

因此,教学时,以课文为依托,以问题为主线,适当出示史料,通过阅读、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化解知识,提升能力。

K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兴起的社会背景。

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太学建立和科举制等的基本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学习儒学兴起的内容,分析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白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学会应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弘扬和培育白己的民族精神。

K教学重点』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评价K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原因;了解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K教学方法』白主学习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多媒体教学K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总结提问: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不同的阶级从白身阶级利益出发,出现不同的治国思想,主要有哪些呢?(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过渡:法家思想最适合当时历史发展需要,儒家因其过于理想化不受统治者重视,那么在下一个历史时期治国思想和儒家思想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讲授新课1、“焚书坑儒”批判学生阅读“焚书坑儒”批判一目及史料,探究“焚书坑儒”的原因有哪些?请学生称述过程。

汉代儒学的兴起与演变

汉代儒学的兴起与演变

汉代儒学的兴起与演变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因其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成就而得到广泛的赞誉。

在汉代,儒学经过了一个深刻的变革和发展,影响了后来几千年的文化和思想。

汉代儒学的兴起汉初,随着汉高祖的崛起,他采取了儒家思想来统治国家,开始逐渐倡导儒家思想。

虽然当时对于儒家思想的认可程度还比较低,但随着儒家学派的重视和推崇,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代主流思想。

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加强儒学教育体系,设立了官方儒学,使得儒家思想在汉代达到了巅峰。

汉代儒学的演变汉代儒学的演变主要分成两个阶段:前汉时期和西汉时期。

在前汉时期,主要是以经学为主,知识分子以阅读经典为主要学业,经学重视继承和研究先秦典籍,强调对先圣经典的遵守和解释。

尤其强调的是周礼和春秋等各类礼制。

而在西汉时期,则主要以经学和学问学为主。

经学逐渐走向僵化,学派纷争激烈,不仅难以统一学术界,也使得学派之间的口水战愈演愈烈。

而学问学则注重实际,运用儒家思想去规范社会生活,为治理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基础。

汉代儒学的影响汉代儒学的兴起和演变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学提倡“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主张的是平等、公正、宽容、互惠等),为中国社会和睦相处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儒学倡导的“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仪规范。

最后,儒学把孔子经典的思想成分深入解读,推陈出新,为后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及其他许多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总结综上所述,汉代儒学的兴起和演变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于经世济民、传承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汉代儒学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汉代儒学

〖第2课汉代儒学〗之小船创作[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01儒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家经典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表现(1)焚书: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博士官管理的文献,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之外,其他各国史书,民间私藏《诗》《书》、百家语等通通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3.评价(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文化成为□02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03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3)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对□影响。

思维点拨“焚书坑儒”是秦朝专制政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这一措施自汉代开始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罢黜百家1.背景01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1)汉武帝时,中国“□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4)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

2.董仲舒的新儒学(1)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当政策应当“更化”的时候就必须“更化”。

(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

(4)“大一统”思想: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而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

3.汉武帝尊儒的措施02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

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4.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1)积极方面: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思维点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以外的诸子百家的学说,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同时还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

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

原因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 固政治统一
相 同 点
目的
实质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 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作用
三、科举制度
1、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有何特点和影响? 隋朝时确立,唐朝完善,北宋发展,
问题探究: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 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秦始皇 汉武帝 尊崇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 政治需要;董仲舒发展儒 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政策
不 同 点
排斥、打击
秦刚刚统一,需要巩 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
一、儒学兴起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 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 上很有影响。
2、秦朝的“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 压制,走向低潮。
秦朝为何要 “焚书坑儒”?你如何看待此事?
原因
①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 力的附庸 ②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具体内容:焚书(类型)、坑儒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加强君权的需要,儒学披上神学外衣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 从 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汉武帝的尊儒、倡儒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还能“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吗?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
董仲舒代表著作《春秋繁露》
推行德政,以刑法为辅
董仲舒说:“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 用一也”。这表明他( )
天朝上国观念
三纲五常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 三纲,可求于天。 ” —— 《春秋繁露· 基义》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 —— 《汉书•董仲舒传》 三纲:君臣,夫妻,父子 五常:仁、义、礼、智、信
强化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权、族权、父权等方面的统治。 使中国人民的头脑长期禁锢于神权政治和封建伦理政治之下
“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 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 料体现了( )
A.天人感应思想 B.君权神授思想
A
• 汉代民间一直盛行“求雨”、“止雨”等活动,即 以“动阳以起阳”,“动阴以起阴”的“物类相召 ”为理论,设计一套求雨、止雨的办法和礼仪。这 反映了我国古代的 • A.天人合一思想 B.天人感应理论 • 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求雨迷信活动
董仲舒 (前179年-前104年) 西汉哲学家,儒学大师
汉代儒学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解读:汉代儒学的兴起背景、内容、成为正统的措施, 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秦暴政、农民战争、楚汉战争之后„„)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 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 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推恩令 治豪强(刺史) 抑商政策、盐铁官营 抗击匈奴 张骞通西域 设立太学 五铢钱
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 主要是因为 A统治集团的斗争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儒学内部的改造 D其他学说的衰落
孔子在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变化 B统治阶级观念变化 C社会环境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 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 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人生的成功不过是在紧 要处多一份坚持
在大一统思想指导之下,汉武帝是如何解决以下问题的?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D C

…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 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 正是若干世纪后,中国随西方的入侵而败落的一个原因。 ——摘自斯塔夫里阿罗斯《全球通史》
由此看独尊儒术的局限
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 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 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C C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儒学 与统治者关系 强调民本批判时政
孔子之儒 《论语》 仁、礼
董仲舒之儒 《春秋繁露》 天人感应 儒家、阴阳家、法家 神化皇权,维护统治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 儒学神学化,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但是扼杀其他不同学派的方法不可取
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009安徽文综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D
儒学成为正统
措施: 重用儒生、表彰六经、设立太学 时间:汉武帝(在京师设立) 规模:至东汉,规模不断扩大(三万人) 儒家经典—五书 学习内容: 生源:贵族子弟、少数中下层的人 活动:学习、品评人物,批评时政 出路:当官、为师(学而优则仕) 影响:官立学校;教育;风气;统治基础;政治风气
儒学成为正统
B
天人感应
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 天人同类、同类相通 上天。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灾异谴告说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是唯心主义思想,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范统治着者执政
A. 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 认为“刑”是“德教”的辅助 C. 强调德政,反对严刑峻法 D. 尊重天道,强调天人感应
B
天人感应
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 天人同类、同类相通 上天。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灾异谴告说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 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役使)财骄横,或至兼并;豪党之 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平准书》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史记· 匈奴列传》
措施: 重用儒生、表彰六经、设立太学 影响: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最新高考试题检测 (2013年重庆文综)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 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 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
A 韩非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C
儒家思想经历:
君权神授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 意之所予也。”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适应了加强君权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大一统)
核心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意图)不同,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儒生、表彰六经、设立太学
《诗经》《书》《礼》《乐》《易》《春秋》
儒学成为正统
措施: 重用儒生、表彰六经、设立太学
(2010天津文综)《史记》载: 汉武帝时,“公孙弘以 《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 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由此统治者采用了什么统治思 想?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汉初的黄老之学给后继者汉武帝留下了一个怎样的汉王朝?
合作探究:黄老之学给汉武帝留下了一个怎样的汉王朝?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 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