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学习思想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学习之道

论语中的学习之道

浅谈《论语》学习之道《论语》作为体现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是我国文人争相追捧和学习的书籍,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即使在如今开放与发达的今天,论语中的大智慧仍然灼灼生辉。

《论语》开篇为《学而》篇,且在后面篇章中多次提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下面我就学习方面简要探讨一下孔子的学习之道。

一、学会“温故知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一代圣人孔子对学习方法的阐述,也即是注重复习。

身处现代的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做实验来得出重复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深刻揭示了复习可以极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而当时的孔子也已经意识到复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鼓励学生“学而时习之”,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快乐,对我们现在也很有借鉴意义。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第三省就是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

可见,“学而时习之”的方法在学习中的应用是多么必要啊。

二、学习中注重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倦怠。

这一点作为一名学生,我体会的非常深刻。

我们为了了解历史经济文化等社会主要构成,必须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但是如果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反思思考,总结归纳,读过的书就像春风拂面,读完除了一阵清爽之外别无他获,这就是学而不思的后果。

《卫灵公》中说“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思考的基础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只思考不学习,思绪就会不受控制,自己的想法也无法用最准确的文字来表达,最终只会疲倦但什么也得不到。

在学习中思考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举个简单的例子:平时背诵古诗词,多数的学生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究其原因所在,不过是他们把背诗词当做一项任务来做,因此只知道死记硬背,完全不去理会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诗人写的每首诗都有一定的背景,如果我们在背诗时加入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带入诗人的位置,就会感受到诗人们或悲伤,或豪迈,或无奈,或孤独,或兴奋,或迷茫的心境,这时背诗词就会被当做探索诗人们创造的意境,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上来了。

论语有关读书的名言

论语有关读书的名言

论语有关读书的名言
《论语》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

1、“多读,多思意而行之,学而不厌”(《论语·为政篇》)
古人认为,要想做好任何事情都要先做功课,所以多读多思是做
任何事情前必不可少的步骤。

好的思想,会帮助人们有计划地实施自
己的目标。

2、“仁者,因古得之,仁义方可成也”(《论语·子罕篇》)
仁,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古代的朝代运用仁德教
育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持久的稳定局面。

因此,只有熟悉古今之道,
坚持仁义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仁的追求。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學而篇》)
认识更多的人,也就有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

此句所指的,就是
行而知人和学习他人的经验,以及拓宽自身的视野,从而更加明确自
己的前进方向。

4、“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卫灵公篇》)
“学而不思则罔”指的是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地将新学到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考能力来加以理解和实践,才能使新的知识积淀起来。

而“思而不学则殆”,指出没有实践依据的思考,很容易走入误区。

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论语·学而篇》)
毫无疑问,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做得
更好。

因此,除了要比学,还要持有自己的抱负,坚定不移去追求自
己的目标,才能大有作为。

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子路篇》)
古人认为,只有一心孝顺父母,在外头也展现出弟子的仁义,谨饮一片求学之心以及爱护众生,才是真正有学识的人。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论语是我国文化的奇葩,其中有哪些名言是关于学习的呢?下面店铺给你带来的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经典版)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2)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5)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6)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7)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9)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10)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1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12)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13)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14)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1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16)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1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18)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19)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20)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第二节《论语》中的学习观

第二节《论语》中的学习观

毋意,毋必,毋固, 毋我。 ——《论语·子罕》
总结
孔子的一生历经挫折, 但去世后,他的思想却 薪火相传数千年,很大 程度归功于他的学习和 教育思想,不仅培养出 一大批能够活学活用、 在不同领域事业有成的 弟子,而且历久弥新, 在不同时代,给不同读 者以新的启发和感悟。
谢谢聆听
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
而》) •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个月吃肉感觉不到肉的香味。感叹道:
没想到听《韶》乐能达到如此境界啊!《韶》乐,史称舜乐,是中国 的一种传统宫廷音乐,起源、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
孔子不止传授 文化知识
《论语•子路》篇中说 “子以四教:文,行, 忠,信。”可见,在孔 子的教学中,“文”只 是其中的一少部分,更 多的内容还是做人做事 的道理、准则和方法。
《论语》中其它关于学习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壹 以学为荣、以学为乐的精神
贰 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
叁 超越生死的执著
以学为荣、以学为乐的精神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是郑国大夫,死后应当授予谥号,
当子贡问为什么封他“文”这个谥号时)孔子认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 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 而》)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 当别人问“弟子孰为好学?”时,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是古代社会中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参考。

在《论语》中,孔子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以下是我对《论语》中学习方法的一些理解和总结。

第一,勤奋学习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才能。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意味着只有持续学习和不断总结才能够产生真正的快乐。

勤奋学习是提高自己的必要途径,只有时常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虚心向学在《论语》中,孔子提倡虚心向学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才能够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从中获取真理和智慧。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自身能力的持续反思和不断学习的态度。

只有虚心向学,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并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三,与人交流孔子强调了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他鼓励人们多与他人交往,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朋友之交,言而有信。

”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人际交往的重视。

通过与他人交流,可以互相学习和启发,扩大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第四,实践中学习《论语》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知识的真谛。

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我,天地不仁,以我为刺。

吾何以知刺之乎?”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实践经验的重视。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第五孔子鼓励人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他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质疑,才能够获取真理。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默诵,勿思,有,亦说之。

”这句话凸显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保持质疑的态度,不断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本质,从而深入理解知识和思想。

第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论语》中强调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内容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内容

一、关于学习得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就是关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某种学问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

即真正爱好学习得人,为学习而快乐得人才能真正学好。

孔子赞扬得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得乐观精神。

其次,学习要有踏踏实实得精神。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把所学得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即学习要默默地记住学到得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有志于探求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羞耻得读书人,就是不值得跟她进行讨论得。

即读书得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能力不够就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您就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孔子自己就就是这样得人。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您为什么不样说,她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得老师。

我选择她善得方面向她学习,瞧到她不善得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得缺点。

即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她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与赞扬“不耻下问”得学习精神。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以谓‘文’也。

”译文: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得人请教瞧作羞耻,因此称她为‘文’。

二、关于学习得方法孔子在与弟子得交谈中多处强调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习了知识按一定时间去温习,不也高兴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中学习思想归纳整理解析

《论语》中学习思想归纳整理解析

13-5 子曰:“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亦 奚以为?”P178
「译文」孔子说:“把 《诗》三百篇背得很熟, 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 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 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 多,又有什么用呢?” 。
注重实践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硬背,而在于应用, 在于”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知识。
答案: (1)D (3分)
(2)做学问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厚 积薄发;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 要积极进取。(3分,大意对即可)
说明:孔子思想中 对于学习教育思想 有的并无明确界线, 加以整理只为便于 理解和记忆,也是 制作时的要求,归 纳不当之说礼
“绘事后素。”曰:“礼后 也是后起的事呢?”
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孔是子能说启:发“我商的,人你,真现
始可与言诗已矣。”P32
在可以同你讨论《诗
经》了。”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学 习
学习内容
好学爱学 知难而进 学无常师 不耻下问
持之以恒 专心致志 虚心求教 严谨治学
《论语》中的学习思想
指导思想
有教无类 德育第一
教育方法 教 育
教学内容
培养目标
以身教人 因材施教 启发教育 循循善诱
德智体美.社会实践 六艺(诗、书、礼、
乐、易、春秋)
学优则仕 净化灵魂,
培养仁义之仕
学习思想 一.学习目的 二.学习内容 三.学习态度 四.学习方法
一.学习目的 学以致用
孔子 认为学习必须有 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 于“学以致用”
严谨求实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 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 P21
四 学习方法
态度端正固然重要,却也 要讲究方法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句子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7、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1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11、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12、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1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14、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1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1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1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1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2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十二章》从文中找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句子.

《论语十二章》从文中找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句子.

《论语十二章》从文中找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句子.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du是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zhi,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dao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到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温习学过的旧知识,并且反复的阅读,这样你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修身做人: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荣华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上的浮云,毫无意义。

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译文: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一、学习的态度1、爱学乐学(勤奋刻苦地学)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⑴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颜回多么有修养呀!”【注释】⑴箪——音单,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孔子曾站在河岸上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着。

因此,他劝勉学生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8·17)意思是学习像追逐什么而赶不上那样,即使追赶上了还担心再失去它。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准买寸光阴,要惜时如金地、夜以继日地抓紧学习,这就要勤奋,“发愤忘食”,就要刻苦,“乐以忘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2、脚踏实地7.2 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注释】⑴识——音志,zhì,记住。

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

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

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
3.见贤思齐,以多问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效法的人,选择它的优点而学习,看到它的缺点而自我检查自己如有就予以改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的内容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立志要高远,行为要坚守道德,要富有仁爱精神,娴熟地掌握技艺”。
“道、德、仁、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他提出的教育学习的内容。“志于道,据于德”体现了精神思想方面的要求,“依于仁,游于艺”体现了生活处世方面的要求,由此可看出孔子倡导的是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包括精神思想的提升,这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就体现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学习需要向他人学习,需要交流、探讨,遇到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我们不能嫉妒而是要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优点、长处我们不能打压而要努力学习、弥补,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不能自卑而要奋起直追、努力超越。
4.勤奋有恒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学习也具有选择性,学习歪理邪所、迷信谬论,不仅不能促使自己进步,反而会毒害自己,是自己走向歧途,危害他人和社会,一次在学习是要对说学知识进行筛选,吸收那些有益的知识,摒弃那些歪理邪说、谎言谬论。
3.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已经学过的要经常温習,这样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就可以为人师了。”
一、什么是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思想、观点,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内容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内容

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某种学问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

即真正爱好学习的人,为学习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

其次,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即学习要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有志于探求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进行讨论的。

即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子曰:“力缺乏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孔子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即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文’也。

〞译文: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因此称他为‘文’。

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强调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习了知识按一定时间去温习,不也快乐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中的学习思想

《论语》中的学习思想

《论语》中的学习思想《论语》的主要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

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

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②“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③中庸思想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

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

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重点不能停。

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做出突破定性规定的动作。

倡导无可无不可。

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④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私人讲座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孔子关于学与思的名言

孔子关于学与思的名言

孔子关于学与思的名言
孔子关于学与思的名言: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2、“学习以致思考,知识以致明智”——《论语》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4、“学则日益。

问则日疑”——《论语》
5、“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论语》
6、“上有崇祖,下有弥坚”——《论语》
7、“弟子在孝,长者在忧”——《论语》
8、“改过以致良,善过以致美”——《论语》
孔子对学习与思考的理论深刻领悟,他主张要有长久而深刻的学习,并以此求得智慧,使之能慎思明辨。

他主张以爱心和改过去修身,以善行来表现自己的完美性。

他还要求师生有着尊敬的关系,尊重老人的经验和见解,这也是为什么他要求学生能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言论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是短暂的,而是非常的长久性的,每一次都要仔细,仔细地去学习,仔细地去思考,仔细地去体会,仔细地去总结,才能推动自我成长和发展。

学习也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学习中从老师、书本和自身实践中汲取经验、归纳思想、实现进步,
使学习拥有独特的实践价值。

另外,孔子教育观也告诫我们注重“改过”,只有善行,才能拥有最美的人生。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真心、认真的态度学习,发掘规律,获取经验,不断改过和完善,使自己不断提高完善自我,最终发挥出自身的潜能,走向完美。

总之,孔子关于学习与思考的名言,旨在提醒我们用心学习,仔细思考,努力改过,并帮助我们实现完美,体现自己的价值与精神。

论语中关于学与思考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学与思考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学与思考的句子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与思考的句子,下面列举了十个例子,以展示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为政篇》)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政篇》)5.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为政篇》)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篇》)7.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述而篇》)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9.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些句子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思考的必要性,强调了真诚和善良的价值观,以及学习的持之以恒。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思考仍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通过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明智的决策。

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让我们成为有思想、有见识、有担当的人。

然而,学习和思考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告诫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真诚和善良的重要性,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告诫我们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要保持真诚和善良的态度,不要只追求表面的好处,而忽视了道德和人性的价值。

(完整word版)《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_模板

(完整word版)《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_模板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_模板《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学后记许俊霞在教学《散步》这篇文章时,围绕“亲情”,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细读课文,感悟亲情;拓展阅读,品味亲情;七嘴八舌,谈论亲情;动情落笔,抒写亲情;言行一致,亲情行动。

论语中勉励勤奋向学的古诗文

论语中勉励勤奋向学的古诗文

论语中勉励勤奋向学的古诗文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论语·卫灵公》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2、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论语·述而》译文: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3、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论语·宪问》译文: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为政》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论语·为政》译文: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1隅不以3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整天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有问题请追问。

望采纳,谢谢!1、诗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出自:魏晋·陶渊明《杂诗》释义: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2、诗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杂诗》释义: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

最后,《论语》中的“德”还包括了感恩和包容等品质。在孔子的思想中, “德”是一种感恩的心态,是人对自然、社会、他人的一种感激和敬畏之情的表 达。“德”也是一种包容的精神,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和 谐共处的境界。这种感恩和包容的精神,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次,孔子提倡德治。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主 张以道德教化为基础,推行德治。他认为,政治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人们达到道 德上的完美,而这种引导不能仅仅依靠法律和刑罚,而应该依靠道德教育和道德 感化。这种德治思想,强调了社会治理者应该以身作则,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道 德习惯和道德行为。这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治理和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引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是 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料。其中,“仁学”是《论语》的核心 思想之一,对中国的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 演示将围绕《论语》的“仁学”研究展开,探究“仁学”的思想内涵、发展演变、 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以及总结等内容。
此外,孔子还强Βιβλιοθήκη 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 的老师。”)的观点,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吸取他人 的经验和智慧。同时,他也强调了“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低 的人请教为耻”)的精神,认为只有不断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四、总结
《论语》中的“学习”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 性、学习的本质和学习的过程。在今天的社会中,这些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意义。我们应该以《论语》为鉴,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和社会责任。

有关学习的文言文

有关学习的文言文

有关学习的文言文“学而优则仕”,自古以来,学习一直是人们得以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

在史书中,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许多励志的文言文,它们或让我们悟出真理,或让我们知晓世情,成为了学习的精神源泉。

而在大家引以为豪的中华文化中,文言文无疑是学习的重要一环。

以下为笔者收集并整理的关于学习的文言文,将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在《论语》中第一次提出“学而”一词,他认为,学习应当是时时刻刻的习惯,不断地追求真正的知识,但这种习惯又应当是让人感到愉悦的。

此外,多与有才华的人交流,而不为远方的距离所拦阻,交流中所得到的收获又有什么不快乐的呢?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忘却仇怨,不因他人的无知愚昧而心生不快,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二、《庄子·齐物论》庄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齐物论》第一篇是一篇非常有关于学习的哲学文章,它阐述了学习的高度和境界。

庄子认为,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明明德,即掌握人文道德的根本,亲民爱民,遵循至善之圣道。

其次,要学会“知止”,只有适度地追求,才能保持学习的定性。

然后,“能静”,要学会思考,形成内心平静的自我,静静等待心灵的提供信仰所需要的基础,以便于之后的学习。

最后,“能虑”,才能真正的领会到学习提供的慧眼,并得到完整的收获。

此外,庄子还告诫我们要明材先后,不可迷失方向。

三、《三国演义·孔明最后与马谡说书》丞相既祭祠告毕,入居中堂,谓马谡曰:“吾如为汝服祷道,当欲公然宣布于朝,使皇子、群臣无复疑孔明之心也。

是以大智,必虑用之所在,则战胜于无形矣。

先人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勇者敢于胡,智者谋于无形’,此之谓矣。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一,而在其中的“孔明最后与马谡说书”,我们也可以找到学习的重要知识点。

论语中关于学与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学与思的句子

以下是《论语》中关于学与思的几个句
子: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学而》一章,意思是说学习并且不断地复习巩固,难道不是很愉悦的事情吗?
2. "巧言令色,鲜矣仁!" ——出自《子罕》一章,强调一个人的品德和仁爱精神比仅凭口才和外表更为重要。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出自《为政》一章,强调学习必须先回忆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更好地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有资格成为别人的导师。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出自《里仁》一章,强调和别人交流、学习是一种快乐和享受。

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出自《述而》一章,表示学习应该像追逐一个永远无法追上的目标一样,不断努力,不要放弃。

这些句子中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和原则。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

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
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

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的阐述可谓全面而清晰,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深远。

积极的借鉴,对于后人的学习成长则大有裨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