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族谱
丁氏族谱——精选推荐
丁⽒族谱丁⽒族谱丁姓是当代第46⼤姓,丁⼜是我国诸家姓⽒中笔画最少的⼀个姓⽒。
丁⽒,起源地于⼭东淄博,后繁衍⾄全国,乃⾄世界各地。
据《姓⽒考略》云:丁⽒望出济阳,济阴。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西汉时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公元290-306年在位),从陈留郡分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置,在今⼭东省定陶县⼀带。
秦汉时期,丁⽒的聚居地主要在今⼭东、江苏、河南省境,同时已有迁⾄今河北、陕西、⼴西、湖北等省者,在三国两晋时期,发展到了长江下游地区。
祖籍:济阳,祖宗:丁公亻及,郡望:济阳郡梦松堂钟德堂。
关于丁姓的出处有三,据《通志.⽒族略》记载,丁⽒源⾃姜姓,始祖是齐太公⽣丁公亻及,其⽀系⼦孙以丁为⽒。
⼜依《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记载,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导致军⽤不⾜,遂令孙筐⼀族为丁⽒。
另据《东⾥⽂集》记载,西域⼈,多名丁,⼊中国后,以丁为姓。
望族居济阳郡(今⼭东定陶县⼀带)。
另有关史籍认为丁姓⾄少有五⽀来源。
第⼀⽀见诸于《姓⽒考考略》,该书云:“太公⾦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
”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
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字记载。
丁⽒的第⼆⽀姓源来⾃于姜⼦⽛⼀族。
姜⼦⽛是周朝的⼤功⾂,⼉⼦姜及死后,也被周王追谥为丁公,其⼦孙便以丁为姓,藉此缅怀先祖曾位尊丁公。
史书记载较为详细。
“丁⽒,姜姓,齐太公⽣于公,⽀孙以丁为⽒。
”(见《通志.⽒族略.以次为⽒》)“齐太公⽣于公,⽀孙以谥为姓。
”(见《元和姓纂》)⾃从这⼀⽀丁姓问世之后,其散居的地盘最⼴,⼈数最多。
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中国的丁姓⼤都源⾃这⼀世系。
这⼀系的主要发源地,在今⼭东济阳。
姓⽒书说“系承姜,望出济阳”,即是证明。
丁⽒的第三⽀姓源,始于三国时期。
三国时东吴孙匡将军⼀族的后⼈全部改姓丁。
这就是《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所说的:孙权的族⼈因过失造成军粮仓库失⽕,贻误了战机,孙权⼤怒,不许孙匡姓孙。
丁氏家谱大全
江苏镇江市图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14 【江苏镇江】润邘丁氏族谱十卷附新增谱五卷
(清)丁达福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留馀堂木活字本 十一册
美国
15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支谱传略 录不分卷
(清)丁立中 丁立鋆等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松铭堂活字本
73 【湖南宁乡】丁氏五修支谱□□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湖南园(存卷首2-4,卷1)
74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五修家谱□□卷首二卷
(清)丁玉齐齐修 丁玼莹等纂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济阳堂木活字本
(民国)丁绳祖 丁允和等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世贤祠活字本 三十二册
北图
注:版心韪《丁氏家乘》。
19 【江苏常州】丁氏宗谱四十六卷首六卷
(清)丁儒南 丁楚英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双桂堂木刻本 三十六册
河北大学
20 【江苏常州】毘陵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金叙 丁振刚等纂修
丁氏家谱大全 中国台湾网首页 族谱首页 新闻 图片 资讯 新 闻 | 评 论 | 文 化 | 经 贸 | 旅 游 | 台 商 | 机 构 |
法 律 | 文 献 | 台 岛 | 娱 乐 | 时 尚 | 体 育 | 专 题
最新动态 两岸寻根 族谱钩沉 家谱总目 家训家传 谱序艺文
河北大学
55【福建连江】齐阳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美元续修
民国四年(1915)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56 【泉州丁氏族谱】
(明)丁儀等修
传钞泉州丁氏钞本 一册
福建图
全国各省丁氏辈分收集
全国各省丁⽒辈分收集丁⽒家谱字辈派语汇编1、江苏南通海安丁⽒字派承怀允其启长源盛久远昌忠正邦佐⼴济仁义良⼤泽成先志光明国庆延恭宽唯⾃守敏惠继能连2、辽宁省沈阳辽中丁村丁⽒天振洪⼼连吉祥兆久延3、肥西县浏河乡丁⽒应朝时光国,宏儒克守常云仍唯学绍,家道世必昌善乃传宗法,贤良启厚芳诚思专书业,永庆兆安邦4、繁昌县丁⽒良学世守,⽂⼠兴邦德成本⽴,仁厚泽长贤能继起,荣祖华章孝义祥和,家祚永昌5、含⼭县清溪镇五果堂丁⽒天佑善良,家道吉祥,万世继之,光⼤其昌6、南陵县龙⼭丁⽒字辈礼义光前烈,诗书裕后昆,忠良千古美,孝友万年春7、肥东县长临河彝伦堂丁⽒朝良万世仲⽂学,国正百代启洪宇仁义传家道,诗书锡庆长德智勤和永发达,聪慧礼孝久平安敬贤能才华,积善福寿康8、庐江县丁坎丁⽒元⼠⽂为志,先代发荣昌后克继其绪,家声庆远长积善承宗德,扬名振祖邦贤良传万世,永保有余光9、吉林省舒兰市⼩城镇景合村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10、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前岗乡凤,震,国,宝,连,成,⽟11、吉林省德惠市同太乡⽴新村万,焕,⽟,振,淑,雪,桂,忠12、⼭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英⾔乡南⽩鹅村19世起后续兆宪振旭圣泽惠润安祥13、浙江奉化丁⽒字辈贤孝悌传家忠良济世光裕永昌继志述事14、浙江永嘉丁⽒字辈永昌夫康泰应复启⽂明崇⾼光祖德嗣后振家声世元⼠⼦显嘉国庆朝廷15、浙江苍南丁⽒字辈万君成继尙晋永开鍖□振宗中良启后兴友祥璹延达□□□和守礼善施义⽅宏贤经书耀宗显扬16、江苏如皋邹丁⽒家族承怀允其启长源盛久远昌忠正邦佐⼴济仁义良⼤泽成先志光明国庆延恭宽唯⾃守敏惠继能连17、庄河满族丁⽒建、长、守、忠、正,永、义、德、本、⽣18、⽇照丁⽒世系辈分排⾏以四字为⼀辈,不分正副,各听其便。
近代正在使⽤的⼗三⾄⼆⼗⼋世辈分惟我家谱履历备详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祯任职乡贤名宦德⾔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隆⾀愿同⼼孝敬和睦世代绵长丕承祖泽19、陕西商洛丁⽒周,正,忠,礼,⽟,贵,福,宪20、安徽肥东县西⼭驿丁岗、丁湾字辈国家恒⽂成善以道21、湖北钟祥丁⽒字辈⼦德于宏昌22、湖北应城义和镇丁⽒家正国昌忠强佑23、浙江新昌县彩烟丁⽒字辈孝友绍祖志忠良相圣延定邦怀道化崇善在安宁24、湖北孝感丁⽒字辈⽟凤鹏怀正⼤光明⼈和家顺富贵长春25、江苏扬州以及安徽接壤丁⽒兆国恩家庆⼈寿年丰26、江苏丰县虺城丁⽒昌.敬.成.⽂.道.允.维.厚27、⼴西⽟林丁⽒字辈朝为万国继德政百群家庆祖宗富贵28、⼭东新泰丁⽒字辈成,仲,⽟,安,佃,纪,富,云,守也,正,清,⽴,齐,路,原,⼭,登29、湖北宜昌丁⽒字辈忠、正、贤、良、鸿、昌、建、⽴曹、槐、宝、树、戚、岁、佳、帮30、四川安岳丁⽒字辈绍、德、思、胜31、湖北黄冈丁⽒字辈⽩.尚.时.学再.惜.之.楚明.达.正.江宋.兴.周.茂永.保.华.阳32、⼴东省乐昌市丁⽒字辈书其慰喜光前⽉笔事孔孟振家声33、湖南省张家界丁⽒字辈:祖德云多⼠34、沈阳苏家屯丁⽒字辈:成德孟可朝⽂志国万洪福明良世尚天殿兆清廷启君⾸佩宝容为⽟35、安徽怀宁丁⽒字辈:嘉振应启世道昌尚宗志仁⽈宪邦⼠伯希时可待遇36、湖北省长阳县丁⽒字辈:元本云贵习,⾦相银业诗。
丁姓字辈
1、出自丁侯的后裔。
丁侯为殷商诸侯。
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2、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为姜伋,以谥号为姓氏3、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
《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
4、出自子姓。
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
5、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 丁"的很多,进入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姓丁。
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6、出自于氏所改。
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补充:丁姓字辈为(承字为12世,以前没有字辈)承怀允其启长源盛久远昌忠正邦佐广济仁义良大德神先志光明国庆延(以下的还得查考)恭平唯自守敏惠继能连目前在如皋正字辈已比较少,基本上在世可见字辈在“正邦佐广济”而在泰兴昌字辈的还有,在世可见字辈为“昌忠正邦佐广”。
家谱文献:1.家谱:福建泉州丁氏族谱,(明)丁儀等修,明朝年间丁氏手抄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湖南上湘丁氏族谱四卷,(清)丁文斐、丁文仕纂,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浙江新昌彩煙丁氏宗谱十二卷,(清)丁承瑞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十一卷。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江苏南通丁氏宗谱三十卷,(清)丁邦球重修,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裕昌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卷、第三十卷。
丁氏家谱大全
丁氏家谱大全丁氏家谱大全中国台湾网首页族谱首页新闻图片资讯新闻 | 评论 | 文化 | 经贸 | 旅游 | 台商 | 机构 |法律 | 文献 | 台岛 | 娱乐 | 时尚 | 体育 | 专题最新动态两岸寻根族谱钩沉家谱总目家训家传谱序艺文名门望族宗祠文化各地宗祠寻根胜地研究成果姓氏大观各姓名人寻根图片家族故事常识荟萃好书共赏老照片寻根觅亲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姓氏检索丁氏家谱大全2008-06-18 08:19来源:中国纪念网编辑:贺晨曦 1【上海】云间丁氏谱一卷丁佩撰近代武进陶氏石印本世纪一册上园注:附於《吴县沈氏综谱》,【江苏】濡须苏南丁氏宗谱十六卷 (清)丁大年修清光绪七年(1881)五果堂本刻本十八册河北大学注:分宗谱始修於明永乐间。
3 【江苏溧水】丁氏宗谱二十卷(民国)丁存泰纂民国十年(1921)继善堂木活字本江苏溧水县东屏乡蔴山注:丁一桢初修于清道光十一年。
4 【江苏丰县】丁氏谱序一卷(民国)丁敬尚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钞本江苏兴县套楼乡谢集5 【江苏】泗阳县丁嘴支老长房丁氏族谱七卷 (民国)丁明绸丁明森三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江苏泗阳县三庄乡尤圩村6 【江苏淮安】山阳丁氏族谱不分卷 (清)丁晏重修清同治七年(1881)刻本一册吉林大学7 【江苏】江都丁氏族谱二卷(民国)张为汇纂辑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江苏镇江市博8 【江苏南通】丁氏宗谱三十卷(清)丁邦球重修清道光五年(1825)裕昌堂刻本江苏南通市图(存卷7、30)9 【江苏南通】丁氏族谱十三卷(清)丁若孚纂修清道光十三年(1833)本刻本十二册河北大学10【江苏镇江】京口丁氏族谱八卷(清)江为霖辑清嘉庆十三年(1808)木活字本八册上海图日本美国注:封面题《润州丁氏家乘》。
11【江苏镇江】润州丁氏家乘六卷(清)丁先珍丁凝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重刻本六册哈尔滨师大注:书口题《丁氏族谱》。
丁宏撰创修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2 【江苏镇江】古润开沙丁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陈启阑等修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活字本八册美国13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族谱八卷 (清)丁绍遵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江苏镇江市图江苏镇江市博美国14 【江苏镇江】润邘丁氏族谱十卷附新增谱五卷 (清)丁达福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留馀堂木活字本十一册美国15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支谱传略录不分卷 (清)丁立中丁立鋆等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松铭堂活字本辽宁图吉林大学江苏镇江市博(二部) 16(【江苏镇江】丁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丁治寅主修清光绪三十四年留馀堂活字本六册历史所注:丁晔始修于宋景炎元年,此为八修。
江苏省丁氏家族字辈(一)
江苏省丁氏家族字辈(一)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邹庄镇秦滩村
明玉如殿光清朝为上帮
贤臣保国正丰平民自康
贞祥英才广全能进京相
选择文学好中华扬四方
海内皆知晓忠厚传家乡
有德增福寿万代庆荣昌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建阳镇瓦瓷村四组
万顺怀保殿府宗元阳开
春宣光宏国鹤恒凤连安
鸿广熙咸泰林成俊德明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朱湖镇马宅村丁庄
永德良殿光前裕后世代荣昌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房山镇丁庄
太守志启轩
士恒兆可开耀
家训为善必昌。
丁姓的家谱?
丁姓的家谱?东汉《风俗通义》收.西汉时有丁固,又有丁义,为刘邦部将,三国吴有丁奉,安丰人,为大将军。
三国魏有丁仪,沛郡人。
丁氏在历史上较常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收有丁氏169例。
宋《百家姓》列为第177姓。
【丁】姓家谱在上海图书馆家谱数据库中有380种,排名第45,谱籍地共覆盖16个省,所录该姓先祖名人共271位。
目前全国姓氏排名第46位从左到友,以字排辈分,最左辈分最高。
全国丁氏通用字辈:“嘉振应启世道昌,尚宗志仁曰宪邦。
士伯希时可待遇,克明以大梦兆光。
承允守太建学继,庆自天来贞绍常。
良久惟徳一之会,永师景成美必扬。
上国方从心本吉,显名其象正洪长。
复近朝达鸣有懋,万代元若日肇疆”。
日照丁氏字辈:惟我家谱履历备详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祯任职乡贤名宦德言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隆聿愿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绵长丕承祖泽(正在使用的日照丁氏顺公十六世至三十一世字辈)江苏睢宁丁氏字辈:元龄锡善,盛德义方,永昭克正,续继尔长(元字辈是第十世)江苏南通丁氏字辈:“承怀允其启长源盛久远昌忠正邦佐广济仁义良大泽成先志光明国庆延恭宽唯自守敏惠继能连(承字为12世,以前没有字辈)”。
安徽苏塘丁氏字辈:十三世起字辈为“时士国良大,维前启世人,家学传有道,承先自克昌”。
浙江奉化丁氏字辈:“贤孝悌传家忠良济世光裕永昌继志述事”。
浙江永嘉丁氏字辈:“永昌夫康泰应复启文明崇高光祖德嗣后振家声世元士子显嘉国庆朝廷”。
江西无巢丁氏字辈:“应朝时光国宏儒克守长云仍祖以绍宗同世必倡善乃传家法贤良启后方诚思颛书业永庆兆安邦”。
江西吉安丁氏字辈:“世思正大人怀纯良心存光明志秉忠方宏文启瑞学道安邦作述孔继荣华其章锺毓永秀万代兴昌”。
江西修水丁氏字辈:“...学其师有德来彦永加祥...”。
江西赣州丁氏字辈:“兆尹必豋科,才华光上国,明德广恩波,振吉长方远”湖北孝感丁氏字辈:“纯笃传家文章华国远绍先基克承祖德本之百世长守其业子孙万代咸秉惟则”。
义门丁氏家谱
义门丁氏家谱摘要:一、义门丁氏家谱简介二、丁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三、丁氏家族的传统文化与家风四、丁氏家族的著名人物五、家谱的价值与意义正文:义门丁氏家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部家族谱系,起源于明朝,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详细记录了丁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与家风,以及众多著名人物,是研究我国家族文化的重要资料。
一、义门丁氏家谱简介义门丁氏家谱起源于明朝,最初由丁氏家族的先贤丁敬撰写。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谱不断得以完善和补充,记载了更多关于家族发展的信息。
义门丁氏家谱以文字、图表等形式,详细记录了丁氏家族的源流、世系、辈分等内容,为后世研究家族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丁氏家族的发展历程自明朝以来,丁氏家族历经沧桑,不断壮大。
从最初的家庭分支,到后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丁氏子孙,他们都秉持着家族的优良传统,勤奋努力,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在历史上,丁氏家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丁氏家族的传统文化与家风丁氏家族秉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注重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
家族成员崇尚礼仪,尊敬长辈,和睦相处,勤学上进,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
这些优良传统在家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后世子孙树立了楷模。
四、丁氏家族的著名人物义门丁氏家谱记载了众多著名的人物,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如明朝大臣丁敬、清朝名将丁汝昌、近代教育家丁日昌等,他们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家谱的价值与意义义门丁氏家谱不仅是研究家族历史的重要资料,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传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了家族精神,对于凝聚家族力量、教育后人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谱的传承过程中,家族成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激发自豪感,增强团结互助的意识,为实现家族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义门丁氏家谱是一部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家族文献,它见证了丁氏家族的辉煌历程,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丁氏家谱序(普郎公支系)
丁氏家谱序三才既定出御世,曰盘古而三皇五帝,或让贤吕官天下,或传子吕家天下,源源本本。
既编辑而精于国史,亦必操管而遗为世牒,故国有史,而家有谱。
历稽汉晋唐宋,古制不爽,唏嘘。
帝王兴衰垂于史册,终可传世。
至若士庶臣民贤愚不等,史不能载,非谱莫传,凡欲绵其世泽,继其祖武者,维远莫能稽而牒乎。
可互证百世,而下览谱如见也于之先祖。
普郎公明太祖时维将,忠于王事,赐封济阳侯,发脉于天宝之临江府清江县樟树镇,丁祖是也。
普郎公之系生三子元一、元二、元三。
一公二公客游江左,因群雄互争,民无宁居,遂于邮之甓社湖西而创家焉。
元一公创业于兹,即今沛城西村,后世子孙或在故居或迁余家坝或迁天长县汊涧镇。
元二公创业于淮之北即今清河五河等县是也。
元一公福山配徐老孺人生子名五(铭)。
元二公如山配氏未详。
名五公配张老孺人生六润,润德、润诚、润礼、润贤、润琳、润富。
润德公配张老孺人生鸾、瑾、凤、钱。
瑾公配戴老孺人生一子堂。
堂公配李,刘老孺人生四子:珍、银、和、穆。
但版图日众,宗支繁衍,今不谱序,则后之世者易于紊乱,尊卑不别,门类不清,大宗不知小宗,因起奸徒之混渎,不知承服是正宗噫,是谁之过欤。
数于更重为修订先详录记。
润德公一门再考合族世系汇为全编,以俟后之哲者时家补叙。
太古之世穴居埜处族类,未繁姓氏未判迨及,中古风气渐开,生人渐多,姓氏渐定,有一祖而数姓者,有兄弟而分氏者,自三代以远,或园所居而姓者,或因所业而姓者,纷纷不一。
后世因之死,以开宗族父秦之乱人,虽流徙世系不没,犹云去古不远弗,忘祖德宗功,实由中国衣冠人物,而夷狄之风末浸。
迨五湖(胡)乱华,晋室南迁,中原之人流播江表,夏世君子不忘根本,而谱学兴也,所以历代文献,尽在江左,犹如周礼之在鲁也,自六朝以及唐宋姓氏愈繁,谱学愈谨。
至明高祖皇帝龙兴中原。
人物焕然一新。
维时家大父元一公、元二公寓于江西之临江,未识前代何许人氏,值兵乱遂流寓于甓社湖西,而家于沛城之西村焉,后世子孙从事于耕读。
【瑞昌丁氏族谱】世系表
儒汉
生一子绍国
胜兴
生一子国礼
胜用
【迁居九江县港口镇】
十三世
绍国
生一子元木
国礼
生一子待昌
十四世
元木
【迁居德安县程家桥罗家坂】
待昌
生一子道字
十五世
道字
生一子德兴
十六世
德兴
【迁居湖北省黄梅县孔垅镇邓渡庄】
丁氏宗谱【公元一九九二年初春重修于黄梅邓渡】
丁氏源流表
(江西省瑞昌市范镇长春村大屋丁庄)【梦松堂】
孔昭
生一子希佑
八世
世宜
生一子尚志
琥公
生一子宽河
宣公
【迁居湓城考场背】
琏公
生一子宽福
希佑
生一子世纪
九世
尚志
生一子孟章
宽河
生一子朝光
宽福
生一子朝珂
世纪
生一子守唐
十世
孟章
生二子玉生玉方
朝光
生一子元宝
朝珂
生一子元迪
守唐
生一子胜巨
十一世
玉生
生一子儒汉
玉方
【迁居范镇冯家铺】
元宝
生一子胜兴
元迪
生一子胜用
胜巨
【迁居湓城杨林湖】
生三子添富添琦添禄
六
添富
生一子万俸
大屋丁始祖迁居石虎山(今大屋丁)
添琦
义城堡五世
添禄
迁居南义镇丁家桥
七
万俸
生一子雄一
八
雄一
生二子君甫臣甫
九
君甫
(后背房)
臣甫
生一子步文(前背房)
十
步文
生五子彬玉志先天卜文成文先
十一
彬玉
中国丁氏的来历起源
中国丁氏溯源和延续一、中国丁氏的起源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吕尚(即姜子牙,亦称姜太公)的长子伋公,生于山东省。
姜太公在周初任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山东北部),其子聪灵,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其谥号为齐丁公伋,后人则以谥号“丁公伋”为氏伋,称为丁姓,丁伋则为丁姓始祖。
当时丁公伋封为今山东曹洲诸侯,从此以后,山东济阳一带就成为丁氏繁衍生息的开疆之地。
丁伋配曾氏夫人,葬于济阳东郊,享年82岁,生子三:丁僖、丁良、丁发,生女一。
丁伋公之后子孙至江西大郎的“美”子辈共有117世(代)。
据查,其后代由山东南迁至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其中一支脉的迁居地列表于后。
二、中国丁氏历代祖宗徙(迁)居地分布表三、江西赣县兰芬丁氏大郎公来历兰芬丁氏始祖大郎公,系由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于南宋嘉佑年间(仁宗皇帝在位,公元1056-1064年),来到江西南昌丰城沙湖当官六年,至1064年,仁宗皇帝去位,英宗皇帝即位,年号由宋嘉佑改为宋治平。
当时兴国县(官)长与大郎公很要好,这年(公元1064年)大郎公去访问兴国县长,经过兰芬,看到此地方非常美丽,山青水秀,兰桂芬芳,玩了很久,不想离开。
第二年(1065年)大郎公即带家人到此地开居,命地名为兰芬。
兴国县官则推大郎公为兰芬始祖。
自此赣县丁氏就以丁大郎公为第一代祖宗。
大郎公娶妻钟氏,品德兼优。
生有六个儿子,即: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
其中二郎任将军官职,管理湖北地区(古代楚国荆州)。
三郎住在兰芬的和塘(现还有一庙纪念)。
六郎带两个儿子去了广东南雄府白亭开居。
剩余三个儿子住在兰芬,他们当中,一郎公很昌盛,一代代往下传,第五世(代)即二十六郎,生有三个儿子,即:八四郎,八郎,九郎。
据族谱记载,八四郎、八郎两房的子孙很多,分散居住在赣县爱敬乡,八四郎公的嗣孙仲诚公又由赣县迁到于都定基在沅沥山,至今几十代,于都以南的禾丰、新陂等几十个村到处都是丁氏所居。
【瑞昌丁氏族谱】丁氏来源
丁氏家谱【九二版】江西省瑞昌市范镇长春村大屋丁前七房世系【梦松堂】丁氏家谱【梦松堂】江西省瑞昌市范镇长春村大屋丁庄世系吾丁氏溯源,始于西周之初。
姜太公之长子封于齐,称丁公,子孙姓之。
齐即今山东省济阳县,故丁氏发迹地称济阳郡。
东汉末,令威公由山东省迁居江西省吉水县;唐末,其后裔又迁江西柴桑郡(今九江);元末明初,文通公因避战乱,由柴桑迁瑞昌红罗帐西村(今瑞昌洪岭光明村丁家咀)。
为本支各庄之始祖。
补注:丁福主为丁氏公共之远祖。
大屋庄旧称石虎庄,以庄之东南半里许有石虎山横踞而得名。
后人繁衍,蔚成巨族,乡里咸呼为大屋丁家。
先祖是从湖北圻洲瓦窑洼【待考证】迁居到九江。
一世祖文通公因避战乱由柴桑(今九江)迁居红罗帐西村,二世祖九镛公因经商迁徙楚北各地后回瑞昌磨盘墩(今瑞昌市范镇冯家铺与河下李交界处)定居,三世祖宜亮公迁居义城堡(今瑞昌市范镇长春村岸下丁)。
七世祖添富公由义城堡迁居本庄为本庄始祖,十世祖君甫公为后房始祖,其胞弟臣甫公为前房始祖。
前房十二世祖志先公为十一房始祖;前房十四世祖元兴公为五大房始祖,五大房中分大、二、三、五、七诸小房。
其次弟元文为四大房始祖,四大房中分六、八、九、十诸小房。
其三弟元仕为四房始祖。
自七世祖添富公大约于明朝末年由义城堡(岸下丁)迁居石虎山(大屋丁)至今,已历十八世,约四百余年历史。
本房自十五世祖亨毓公以来,已历九世,约两百余年历史。
目前辈分介于“通”、“忠”字辈之间。
本庄辈份自十四世算起:元、亨、利、贞、通发、祥、显、达、立;忠、孝、志、承、先;学、修、源、绪、远;俊、秀、业、光、前;振、兴、开、景、运;世、代、芳、声、传。
注:第一句为本庄及岸下庄河岸上丁家桥等庄所使用。
第二第三句照旧,第四第五句有大变动,后两句乃新增者。
本庄“伏”字同“发”字辈,“时”字同“祥”字辈,“显”字以下与各庄一致。
公元一九九二年春谱局办公室公元二零一一年春成编辑整理丁氏宗谱【公元一九九二年重修于黄梅邓渡】二零一二年春编辑整理 1。
济海世家丁氏族谱
济海世家丁氏族谱济海世家丁氏族谱第一世——丁丰丁丰,字公言,汉朝经学家。
丁氏族源起于他,后人遂以丁氏为姓。
第二世——丁良丁良,字子盛,丁丰之子。
官至太子太傅。
第三世——丁默丁默,字子儒,丁良之子。
官至大理寺卿。
第四世——丁宁丁宁,字子暄,丁默之子。
官至左都御史。
第五世——丁遐丁遐,字子彦,丁宁之子。
官至河南布政使。
第六世——丁泰丁泰,字子陆,丁遐之子。
官至陕西巡抚。
第七世——丁仪丁仪,字季唐,丁泰之子。
官至湖广按察使。
第八世——丁铸丁铸,字季龙,丁仪之子。
官至四川巡抚。
第九世——丁谭丁谭,字季周,丁铸之子。
官至湖南巡抚。
第十世——丁禄丁禄,字季益,丁谭之子。
官至福建巡抚。
第十一世——丁梦华丁梦华,字季凌,丁禄之子。
官至浙江巡抚。
第十二世——丁郁丁郁,字季斅,丁梦华之子。
官至山东巡抚。
第十三世——丁波丁波,字季勉,丁郁之子。
官至江苏巡抚。
第十四世——丁蕴丁蕴,字季闵,丁波之子。
官至广东巡抚。
第十五世——丁国基丁国基,字季伯,丁蕴之子。
官至湖北巡抚。
第十六世——丁得胜丁得胜,字季鼎,丁国基之子。
官至江西巡抚。
第十七世——丁祥林丁祥林,字季善,丁得胜之子。
官至山西巡抚。
第十八世——丁文鼎丁文鼎,字季琳,丁祥林之子。
官至贵州巡抚。
第十九世——丁庭寿丁庭寿,字季韶,丁文鼎之子。
官至云南巡抚。
第二十世——丁子云丁子云,字季明,丁庭寿之子。
现为济海丁氏族长。
云南省丁氏家族字辈(一)
云南省丁氏家族字辈(一)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林凤镇五谷村
永世成忠孝华堂发顺祥
明良开国栋灿煜照文光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旧城镇文兴村
崇万仕登荣文章华国远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柳溪乡上寨村路井望天凹组克守宗功统绪昌勤修祖德学忠良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火德红镇银厂村狮子口社德有红正法宽盛自成明
应芝开宗后万和秀世青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板桥街道永安村
博铎印仰魁嘉尚天
粹国安亮灿世立恒
文章仲兴建邦学仕
永树光声明德茂贤
家庆俊浩隆道宣泽
志必维新东旭照跃
锦程乾坤富华旺达
荣昌强盛弘扬宽畅
超发益盈良谋睿智
春辉玉清尊严守信
礼让相和有才巨能
凡衍启佑情厚仁用正统谱献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宝云街道治都解家村八组红有元开丙正培乾坤。
丁氏族谱为什么叫济阳堂
丁氏族谱为什么叫济阳堂
丁氏发端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济阳(今山东境内),始祖伋公系周朝开国元勋姜太公之子、周成王之朝廷重臣、周康王之顾命大臣,辅佐社稷功勋卓著受封齐侯,死后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谥为姓。
丁公伋被尊为丁姓始祖,济阳成为丁氏发祥地,故丁姓世称“济阳世家”、“济阳堂”或“济阳宅”。
追溯渊源,姜太公乃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五十余代嫡系裔孙,属最为道地和自豪的黄炎子孙。
济阳世家兴旺发达四方播迁,经历二千多年后的南宋时期德之公因避战祸由长林迁来泾川,长子大六公定居后山丁梅村。
德之公为丁氏迁泾始祖。
泾川丁氏在山环水绕的青弋江冲积平原上繁衍生息并迅速崛起,成为了当地名门望族。
丁姓字辈
1、出自丁侯的后裔。
丁侯为殷商诸侯。
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2、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为姜伋,以谥号为姓氏3、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
《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
4、出自子姓。
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
5、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 丁"的很多,进入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姓丁。
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6、出自于氏所改。
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补充:丁姓字辈为(承字为12世,以前没有字辈)承怀允其启长源盛久远昌忠正邦佐广济仁义良大德神先志光明国庆延(以下的还得查考)恭平唯自守敏惠继能连目前在如皋正字辈已比较少,基本上在世可见字辈在“正邦佐广济”而在泰兴昌字辈的还有,在世可见字辈为“昌忠正邦佐广”。
家谱文献:1.家谱:福建泉州丁氏族谱,(明)丁儀等修,明朝年间丁氏手抄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湖南上湘丁氏族谱四卷,(清)丁文斐、丁文仕纂,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浙江新昌彩煙丁氏宗谱十二卷,(清)丁承瑞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十一卷。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江苏南通丁氏宗谱三十卷,(清)丁邦球重修,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裕昌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卷、第三十卷。
江西赣县丁氏字派
江西赣县丁氏字派一世祖:大郎宋仁宗嘉祐四年己亥由河南开封祥符县历宦豫章丰城县。
宋英宗治平二年乙已乃徙步赣县爱敬乡兰芬,家焉为丁氏始祖。
娶妻钟氏,生子六: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
二世祖:一郎大郎公长子,娶妻谢氏,生子二:二十五郎、三十一郎。
三世祖:三十一郎一郎公次子,娶妻刘氏,生子二:四十一郎、十三郎。
四世祖:四十一郎三十一郎长子,娶妻谢氏,生子一:二十六郎。
五世祖:二十六郎四十一郎之子,娶妻钟氏,生子三:八四郎、八郎、九郎。
六世祖:八四郎二十六郎长子,娶妻肖氏,生子五:均保四郎、均保五郎、均保七郎、均保八、均保九郎。
七世祖:均保四郎八四郎长子,娶妻曾氏,生子一:四七郎。
八世祖:四七郎均保四郎之子,娶妻周氏,生子二:元三郎、元五郎。
九世祖:元五郎四七郎次子,娶妻曾氏,生子二:受允一郎、受远二郎。
十世祖:受允一郎元五郎长子,娶妻陈氏,生子三:付智四郎、付和五郎、付三郎。
十一世祖:付智四郎受允一郎长子,娶妻曾氏,生子三:贵珍、贵荣、贵华。
十二世祖:贵珍付知四郎长子,娶妻刘氏,继娶朱氏,生子一:丙逊(刘出)十三世祖:丙逊贵珍公之子,娶妻詹氏,继娶候氏,生子四:敬发、敬信、敬德、敬安。
十四世祖:敬信丙逊公次子,娶妻朱氏,继娶康氏,生子四:仲誌、仲诚、仲谅、仲讚。
十五世祖:仲诚敬信公次子,字:志慤于明朝成化三年由赣县兰芬徒家于都源沥山,(旧称于化里)是为来于始祖。
今子孙繁衍人文蔚起皆公与孺人积德深厚之所致。
后之子孙当敬而识之,毋忘本,应思源。
娶妻谢氏,生子七:正辉、正方、正本、正奇、正道、正通、正达。
十六世祖:正奇仲诚公之四子,字奇峰娶妻张氏,生子四:广祥、广瑞、广祯、广保。
广保即伍保太祖。
十六世祖:正道仲诚公之五子,字性存娶妻尭氏,继娶康氏,生子一:广祓(康出)十六世祖:正通仲诚公之六子,娶妻曾氏,生子二:广富、广贵十六世祖:正达仲诚公之七子,娶妻康氏,生子一:广积十七世祖:广祥正奇长子,娶妻袁氏,生子一:友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肇中的族谱日照丁氏探源与寻踪作者:丁履清丁原代丁履玉一、丁氏族人初迁日照及其发展相传周代姜太公的长子封为丁公,遂以封号为姓氏,从此开始有丁姓。
“丁世系自公之后,在齐为公族,繁衍与姜氏等;其后分析离迁南北,祖远不可稽”。
然而丁氏家族有史可据的,则是世居湖北武昌的远祖丁兴。
他在元末天下纷乱时,以铁枪奔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呼为“黑丁”。
其后,他以军功除淮安海州卫百户,子孙世袭而定居其地。
明初,沿海边境不时为倭寇所扰,日照丁氏始祖顺以避乱从海州迁来日照,定居于城南刘家寨迤东二里许,傅疃河北,丁家楼的东北隅,后人呼其处为丁家庄。
其时,族人由海州迁来山东者,尚有去诸城、寿光、潍县、莱阳、黄县、东平和沾化等县定居者。
其它尚有迁往河南永城、鹿邑和南京江浦者。
据最近了解,在东明县宋庄村的碑记记载,此处丁氏系明永乐年间由青州府日照县迁来。
可能是顺之弟丁昂的后裔。
当时,明朝廷令郡县募壮士守沿海哨墩,丁顺以勇敢中选,遂以军籍隶青州伍。
之后,子孙均事农业,勤劳耕作,家道小康。
其后传四世无文,名讳均失记无考。
另据台湾政治大学丁原澧先生和其子丁肇宾根据《海州大谱略》研究考证,始祖丁顺至一世良儒之间,其名讳失考者仅为两世,而非四世,顺有一子名“照”,照有一子名“钊”,“钊”之子名“良儒”,此说仍需待考。
清康熙十一年(1672)初修家谱时,即以有姓名的六世丁良儒为一世,然其兄弟、子侄若干亦不可考;二世丁尧受“大马徭”之困,家境不支,几乎倾家荡产,不得已携家迁往涛雒场。
丁尧有子四人,长(老长支),二佩(老二支),三少亡,四珩(老四支)。
丁珩(1565-1638),字荆璞,老四支,三世(始祖丁顺后第八世),涛雒人。
丁珩有二子,长房允元,二房允登。
丁氏自明初迁日照至老四支三世。
历经近二百年才从事笔耕,始有文墨,因丁珩“痛念先荫凋零,一意向儒业,倾赀延名宿,督之就塾执经”。
倡导族人读书者日多。
其后,补弟子员者有之,中秀才者有之,此为丁氏有功名之始,故而家声稍振,门户稍昌了。
丁珩谢世后,葬于德靖山南坡之丁家林。
日照县志传载:丁珩不以子贵受封而自倨,自谦一如寒素时;“……不面誉人长,不背毁人之短,古君子也……”丁允元(1602-1671),字长仁,号右海,老四支长房,四世,涛雒人。
丁允元有子十二人。
乃明天启甲子科举人,崇祯辛未科进士。
历任中书科中书舍人、京闱同考官、户部给事中、江南苏州知府、庐州兵备道副使等职。
他在留京任户部给事中时,“彼此照有大徭役,岁破中人之产数十家;富者贫,贫者窜,邑几不支矣”。
他痛恨山东日照这种“签一而扳十”的沉重劳役骚扰百姓,上《特申瘠邑之苦疏》给朝廷,请行“条鞭法”,禁签报民差,以减轻民众的负担,使百姓得以活命。
他又弹劾都御史袁鲸逆党遗孽,后竟以“不畏强御,上劾权相”而被外调苏州府知府。
他为官清廉,在任苏州知府时,苏民称他为“赔钱太守”。
他任庐州兵备道副使时,奉旨丈量土地,力排虚报陋例,据实向上呈报,不虚报邀功请赏。
他又大胆地纠正二千余人的所谓邪教冤案,使他们保全了性命,但却受到抚军的诬谄,被就地免职。
后来真相大白,朝廷补他为陕西榆林道台。
此时他已看破宦海浮沉,以母亲年迈为由,未就任而回故里。
《日照县志》、《苏州府志》及《山东通志》等皆有其传。
丁允元在苏州府任上所书碑文,仍存苏州虎丘灵岩寺中。
从老四支长房四世的丁允元开始,就进入了日照丁氏家族的显扬发展时期。
二、日照丁氏宗族的主流——老四支长房之十二支老四支长房的丁允元有子十二人,长泰、二春、三时、四易、五昱、六、八早夭、七晨、九晟、十景、十一昆、十二昂。
因二春无嗣,六、八早夭,实际上老四支长房的后代是丁氏九支。
由1925年七修《日照丁氏家乘》算起,当时在世的丁氏族人近两万人,近九成丁氏族人出自此丁氏九支。
其中:长支丁泰的后代约占四分之一,三支丁时的后代约占六分之一强,五支丁昱的后代约占七分之一强,十二支丁昂的后代约占八分之一。
日照丁氏家族的乡贤名宦及儒学之士,也大都出自这老四支长房的丁氏九支。
这也就是日照丁氏家族繁衍兴隆的开始。
丁泰(1628-1680),字来公,号洛湄,老四支长房长支,五世,涛雒人。
清顺治丁酉科举人,戊戌科进士。
他在河南陈留县任知县时,与民休养生息,以解民困。
陈留遭兵燹之后,宽徭缓征,招徕逃户,民皆复业。
陈留濒临黄河,河水常暴涨,淹至城边。
他率众筑城堤防,保卫陈留,永免水患。
清康熙十四年(1675)补授吏部给事中后,“职司言路”,他即具有升员改补、查追侵欺二疏,后又具有豫东漕折一疏、屯粮悬额一疏,后在任工科给事中期间,具有河工管理报地未尽疏,又具有营兵需饷一疏,为河南、山东、山西闹饥荒,又具有缓征遇籴二疏,以苏民困。
以上诸疏都是为了国计民生而上奏朝廷的,对改革运输漕粮、减免地方拖欠、严惩贪官污吏、治理黄河、赈灾民等都有一定贡献。
此时,郑成功据台抗清,清廷严令海禁,沿海居民数十年不能从事赖以生存的捕鱼和海运业,生活苦不堪言,多数失业转徙。
他具有开海禁疏上奏朝廷,以家居濒海和海滨之情形,补陈滨海情形舟楫道路,陈述海禁弊端。
海禁应开。
这使山东、江苏活动开禁,民庆更生。
在他去世三十年之后,清康熙帝还问起他的事情,可见他不凡的治国才干了。
丁时(1634-1698),字及庵,另字忆慈,号钝斋,老四支长房三支,五世,涛雒人。
清康熙丁未科进士,历任内阁中书等职。
内阁大学士李高阳、冯益对他十分器重。
他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返乡居家,非常关心民间疾苦,凡亲朋困难及田赋、丁役不能完纳者都尽力资助。
居家时受知县杨士雄之邀与本县李璇一起倡修《日照县志》。
该志“记载详明,议论得体”,“人称良史”,为后世留下大量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
同时,在他主持下进行初修《日照丁氏家乘》,确定了以其高祖丁良儒为一世的日照丁氏世系,消除了日照丁氏的“前世淳朴少文,世系宗支茫无考据”的状况。
有了初修《日照丁氏家乘》“则木本水源,按籍如在,虽世远而人不湮云”。
晚年修筑“万松别墅”,常和二、三知已者相约于内,吟诗唱词,互相酬和。
著有《半奎楼集》,诗作在境内广为流传。
在他去世之际,乡人学者为他私谥为“名列贤书”的“文简先生”,并慨叹地说:活文献没了。
丁昱(1640-1725),字用晦,号朗倩,老四支长房五支,五世,涛雒人。
清康熙丙戌科举人,后在会试中因半字之差,险些罹入文字狱,蒙怨十载,在清康熙帝亲政后,方蒙昭雪。
他无意再去会试。
二十年后被选拔为睢宁知县。
其时,该县困于水旱,被兵凋残;他轻徭减税,为民请命,拒绝上司突加新垦的赋税,但当知其不可挽回之时,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籍。
去时,“行李萧然,图书一箧”而已。
他“志洁行清,不乐仕进”,年逾八十,犹劝勉族人向学,“手不停披,口授经义”。
丁士一(1665-1732),字鹗荐,号河峰,老四支长房三支,六世,苗家村人。
清康熙壬午科举人,丙戌科进士,历官四川什邡县知县、户部陕西司主事,江西道监察御史、福建按察使、江西布政使等职。
在什邡县他奋力兴学,常集士子讲论文章,经他栽培有10余人乡试中举,誉满四川。
任福建按察使时,奉命赴台湾巡视,安抚百姓,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严禁官兵骚扰百姓。
公事之余考察当地风俗,绘图24幅,流传至今。
后提拔为江西布政使,因受查嗣庭(金庸的先祖)文字狱冤案牵连被革职。
著有《此游日记》、《舂余集》、《三山诗草》、《支邛集》、《双砚斋文稿》等。
其三子丁宜曾(1707-1773)著有《农圃便览》,“目为布帛菽粟,人皆用也”。
丁士一为清一代丁氏官品之极。
当时曾有“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同进士”匾额,祖孙系指允元、士一;父子系指允元、泰,允元、时以及时、士一;兄弟系指泰、时;叔侄系指泰、士一。
在科举时代,一门三进士即视为殊荣,丁氏一门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四进士则过之。
至允元的曾孙丁续曾、丁勺曾进士题名之后,就是一门六进士了,在山东乃至全国可谓轰动一时,奠定了日照第一家族的基础。
总之,丁氏自允元之后,读书之泽未衰,甲乙之科未断,簪缨相继。
据查,清代267年中,全县中举者179人,丁氏就占49人;中进士者41人,丁氏有14人,各占三分之一强,文风之盛为鲁省各地少有。
丁士可(1681-1754),字行我,号峙奎,老四支长房十支,六世,涛雒人。
清雍正甲辰科举人,由云南抱母井盐课大使仕至姚州知州,护理姚安府知府。
他“一生以清廉仁明自矢,宽严交济,正人心,励风俗,劝农桑,赈孤贫,造多士,民咸德之”。
载州志者“如修浚崩坝,革除包纳,运送兵米,承领绝田,尤深入人心”。
丁续曾(1679-1755)字古似,号霍庵,老四支长房支,七世,清康熙乙末年进士,历官归安知县。
他勤于吏治,关心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
后告归课子孙,守先业。
丁勺曾(1681-1773)字幼文,号稽岑,老四支长房三支。
清康熙戊戌年(1718)联捷进士。
历任宿松知县,广德知州。
他幼而聪颖,与兄续曾同砚攻苦孙峨山。
为官后政绩卓著。
有《幼文制艺》行世。
丁恺曾(1697-1761),字萼亭,号统九骚人,老四支长房五支,七世,奎山郭家湖子人。
清雍正癸卯科拔贡生,与秦露、李在郛二人同为“海曲三君子”。
他“少负异才,博览群书,为文豪放不羁;奇气溢行间,选拔入都,名动公卿”。
他在中年后绝意仕进,闭户潜心著书。
他“所居望奎楼架罗数千卷,冥心探讨”。
著有《说书偶笔》、《四库全书存目》、《治河要语》、《韵法本俗》、《圆盖管窥》、《西海征》、《海曲一隅史》、《烟波钓叟歌直解》、《读书在目》、《望奎楼集》等。
他的著作博纳多采,包罗万象。
有他的裔孙丁惟熙所搜集的《望奎楼遗稿》刊印行世。
三、近代社会(1840-1919)的日照丁氏人士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从帝国主义打开了清王朝的封建大门,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百余年间,中国被沦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日照丁氏族人也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
有各个王朝的“卫士”,有为民请命的贤达人士,有“公车上书”的维新变法派,有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先驱,有的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士,有的是经济建设的栋梁,有的是专家、学者等。
真是人物辈出,各有千秋,人才济济,各领风骚。
如:丁守存(1812-1883),字心斋,号竹溪,晚号石涛钓叟,老四支长房十二支,十世,涛雒人。
清道光乙未科进士。
他历官户部主事、军机处章京、湖北督粮道、两署按察使加布政使衔。
他在求学时,除学习八股文外,还学习和钻研天文、地理、测量、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书籍。
鸦片战争之际,为对付外国侵略者,他赴天津制造炮船,此举虽未成,却制出了自动启爆的地雷和火炮,为近代较早的洋务派和著名的军事科学家。
时称中国的南北“二丁”之一(福建的丁拱辰,山东的丁守存)。
1853-1860年到山东办理团防,在故里他设计出石雷、石炮和用碉堡战术对付太平军,其杀伤力和威胁力很大。
著有《造化原理》、《火法本论》、《丙丁秘龠进程》、《筹河议》、《旷视山房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