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制造工艺6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革的TS一般在65℃以上,有的达120℃以上 • 4 革的透气性和透水性都比生皮好。 • 5 革的耐化学药品作用较强。 • 鞣质与鞣剂及鞣制
• 鞣质:凡是能与生皮蛋白结合,在生皮蛋白质多肽链之间 生成交联键,并使之成革的物质,在纯的状态下,称为鞣 质。
• 国天津、上海、广州、四川、甘肃等地相继建立了一些规模较 大的制革厂。同时,铬鞣猪底革已经开始生产。
•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对民族工商业排斥和压制, 帝国主义的掠夺,造成在大量的原料皮出口,大批的皮革和革
• 制品输入,使我国规模小,设备简陋质量不变的制革工业 破产,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满足国防,工业和人民生活 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在力发展制革工业。1950年扩大牛、 羊
第二节 皮革的由来
• 原始人在寻找遮盖窝棚和覆盖食物时,不是用大量的树叶, 就是用他们杀死的动物的皮,由于动物皮面积较大,较结 实和暖和,常常被选作遮体材料。
• 然而,生皮有三个主要缺点:
–生皮是湿的
• 如果生皮在潮湿状态,特别是在气候温暖时,会很快腐烂、 掉毛、发臭、最后变成碎块,(在化学性质上与皮相似的 鱼和肉,处于潮湿状态也要腐烂。)
• 当前,制革产品向着轻、薄、软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显示 自然粒纹,突出真皮感的革更受欢迎。与之配套的化工材 料,突出研制“点金术”的复鞣剂,多功能的加脂剂和填 充剂,遮盖
• 力强又耐水、耐磨擦的涂饰剂,防水、防尘助剂等。设备 向高精度、高效率、自动化以及由单机操作向机动化、程 控自动化方向发展,工艺向简化工序、缩短周期、降低成 本、减少污染、节约用水、提高质量方向发展。因此,赶 超国际先进水平是制革工作者的又一重大任务。
• 皮制革的基础上,开辟猪皮资源,用于制革。1958年集中 技术力量改进和美化猪革,使猪皮产品的质量提高。品种 增多,为我国制革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 全国各大城市及中、小城市都相继建立起了制革厂,设备已 基本上机械化或大部份机械化,质量普遍提高,部份产品已 达到国际水平。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有部份出口进入国际 市场,彻底扭转了那种出口原料皮。进口革制品的殖民地局
第三节 基本概念
• 皮与革 • 生皮:是从动物体上剥下的皮,是制革和毛皮工业的
原料。 • 皮革:简称革。是指生皮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鞣
• 制加工处理,改变了它的性质和外观,满足人们不同需 要,这种不带毛的生皮加工制品称为皮革。
• 毛皮:(裘或裘革)带毛的加工制品。 • 未经鞣制加工的生皮性质:
1刚剥下的皮是湿的,干后变得板硬,并失去挠曲性和柔软性、 弯曲性,易折断。
• 制革工艺课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制革工业发展概况
•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皮革制造已有 悠久的历史。远在史前时期,人们已开始发现兽皮上长期涂 抹油脂,经过搓揉,使之变软,防水,便于保存——油鞣革 的启蒙。
• 我国的制革工业始于公元前1700多年的周代,当时的劳动 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已掌握了烟熏法、油鞣法、皮硝法等制 革技术并没有专门管理制革和毛皮的皮官。从湖南长沙出 土的古墓中
• 科学管理方面急需改进和提高,这些都是摆在制革作者面 前的迫切任务。
• 在国外,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000年已使用革制品,古希腊 人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已有大量革制品,并作为商品Hale Waihona Puke Baidu易。
在欧洲中古时期, • 制革工业得到空前发展,许多城市设立了制革行会或制
革协会。到本世纪初期,制革工业已在许多国家中形成 了较大的工业体系。
• 鞣制过的皮不腐烂,即使干燥再回湿也不腐烂。
• 鞣制过的皮干燥后,不会变成硬而脆的材料,而保持挠 曲性和可用性。鞣制方法的选择,对所得的成革的软硬、 坚实和延伸性都有很大的关系。
• 主要的鞣制方法:烟熏、从树皮或树叶制得的鞣剂、动植 物油和鱼油以及某些盐类。
• 如;明矾(硫酸铝的一种形式)、铬盐、福尔马林等。
• 有战国时期(2300多年前)的革制品,革履和革囊。这些珍 贵的出土文物充分证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技艺。
• 元代已开始到利用植物的皮、叶、果、根的浸提液鞣革,这 就是植物鞣法的开始。
• 18世纪,近代科学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开始对制革的原理 和技术进行研究。1884年发明了二浴铬鞣法,1893年发明 了一浴铬鞣法。从此加速了制革工业的发展。1911-1915 年间,在我
• 面许。多地区积极利用本地资源建立了皮革鞣剂、皮革化工和 皮革机械工厂,全国有三所高等院校设置了皮革专业。同 时,许多皮革科研机构和制革中等专业学院陆续创建起来, 为发展制革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我国人口占世界第一,猪的存栏数量也居世界第一,原料皮 极为丰富。但当前的制革工业与国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与 先进的工业国家比较还存在差距,如普及中级教育、科研水 平、化工原材料、设备、产品、质量,
• 如果使生皮充分干燥,这腐烂作用就停止了(肉和鱼也可 以用同样的方法经过干燥而保存)。晒干的皮也被原始人 用着搭盖窝棚或帐篷,制作盾牌等等。
• 干皮失去了生皮的挠曲性和柔软性,而且变得又硬又脆, 在弯曲时易折断,完全不适合作衣服和其它用途。而且如 果再回湿,就会重新开始腐烂,最后变成碎块。
• 生皮经“鞣制”后变成皮革。鞣制方法很多,所以有鞣 制方法在生皮内都会引起如下变化:
2湿态的生皮在湿热气温下,易腐烂、发臭、掉毛等。
3在65℃以上热水中,会收缩,温度越高,收缩度越大。
4生皮的卫生性不好(透气性、透水性等) • 5 在化学药品作用下,易被坏。 • 经过鞣制加工后而成的革,具有如下性质: • 1 革具有一定的挠曲性和柔软性,不会变硬、变脆等。 • 2 革不易腐烂,即使干燥再加湿也难于腐烂
• 在发现鞣制使生皮变成有用材料后,再经过进一步整理和 整饰,生皮有了更多的用途。皮革已用于:制鞋和各种衣 服;皮包、盘子、盔甲、工具和武器套装,室内装饰品、 家具等。
• 这些用途要求皮革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例如手套革要求 柔软和延伸性,而重革则要求坚实。这些性质是由原材料 的选择和加工方法的变化而获得的。
• 鞣质:凡是能与生皮蛋白结合,在生皮蛋白质多肽链之间 生成交联键,并使之成革的物质,在纯的状态下,称为鞣 质。
• 国天津、上海、广州、四川、甘肃等地相继建立了一些规模较 大的制革厂。同时,铬鞣猪底革已经开始生产。
•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对民族工商业排斥和压制, 帝国主义的掠夺,造成在大量的原料皮出口,大批的皮革和革
• 制品输入,使我国规模小,设备简陋质量不变的制革工业 破产,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满足国防,工业和人民生活 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在力发展制革工业。1950年扩大牛、 羊
第二节 皮革的由来
• 原始人在寻找遮盖窝棚和覆盖食物时,不是用大量的树叶, 就是用他们杀死的动物的皮,由于动物皮面积较大,较结 实和暖和,常常被选作遮体材料。
• 然而,生皮有三个主要缺点:
–生皮是湿的
• 如果生皮在潮湿状态,特别是在气候温暖时,会很快腐烂、 掉毛、发臭、最后变成碎块,(在化学性质上与皮相似的 鱼和肉,处于潮湿状态也要腐烂。)
• 当前,制革产品向着轻、薄、软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显示 自然粒纹,突出真皮感的革更受欢迎。与之配套的化工材 料,突出研制“点金术”的复鞣剂,多功能的加脂剂和填 充剂,遮盖
• 力强又耐水、耐磨擦的涂饰剂,防水、防尘助剂等。设备 向高精度、高效率、自动化以及由单机操作向机动化、程 控自动化方向发展,工艺向简化工序、缩短周期、降低成 本、减少污染、节约用水、提高质量方向发展。因此,赶 超国际先进水平是制革工作者的又一重大任务。
• 皮制革的基础上,开辟猪皮资源,用于制革。1958年集中 技术力量改进和美化猪革,使猪皮产品的质量提高。品种 增多,为我国制革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 全国各大城市及中、小城市都相继建立起了制革厂,设备已 基本上机械化或大部份机械化,质量普遍提高,部份产品已 达到国际水平。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有部份出口进入国际 市场,彻底扭转了那种出口原料皮。进口革制品的殖民地局
第三节 基本概念
• 皮与革 • 生皮:是从动物体上剥下的皮,是制革和毛皮工业的
原料。 • 皮革:简称革。是指生皮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鞣
• 制加工处理,改变了它的性质和外观,满足人们不同需 要,这种不带毛的生皮加工制品称为皮革。
• 毛皮:(裘或裘革)带毛的加工制品。 • 未经鞣制加工的生皮性质:
1刚剥下的皮是湿的,干后变得板硬,并失去挠曲性和柔软性、 弯曲性,易折断。
• 制革工艺课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制革工业发展概况
•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皮革制造已有 悠久的历史。远在史前时期,人们已开始发现兽皮上长期涂 抹油脂,经过搓揉,使之变软,防水,便于保存——油鞣革 的启蒙。
• 我国的制革工业始于公元前1700多年的周代,当时的劳动 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已掌握了烟熏法、油鞣法、皮硝法等制 革技术并没有专门管理制革和毛皮的皮官。从湖南长沙出 土的古墓中
• 科学管理方面急需改进和提高,这些都是摆在制革作者面 前的迫切任务。
• 在国外,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000年已使用革制品,古希腊 人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已有大量革制品,并作为商品Hale Waihona Puke Baidu易。
在欧洲中古时期, • 制革工业得到空前发展,许多城市设立了制革行会或制
革协会。到本世纪初期,制革工业已在许多国家中形成 了较大的工业体系。
• 鞣制过的皮不腐烂,即使干燥再回湿也不腐烂。
• 鞣制过的皮干燥后,不会变成硬而脆的材料,而保持挠 曲性和可用性。鞣制方法的选择,对所得的成革的软硬、 坚实和延伸性都有很大的关系。
• 主要的鞣制方法:烟熏、从树皮或树叶制得的鞣剂、动植 物油和鱼油以及某些盐类。
• 如;明矾(硫酸铝的一种形式)、铬盐、福尔马林等。
• 有战国时期(2300多年前)的革制品,革履和革囊。这些珍 贵的出土文物充分证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技艺。
• 元代已开始到利用植物的皮、叶、果、根的浸提液鞣革,这 就是植物鞣法的开始。
• 18世纪,近代科学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开始对制革的原理 和技术进行研究。1884年发明了二浴铬鞣法,1893年发明 了一浴铬鞣法。从此加速了制革工业的发展。1911-1915 年间,在我
• 面许。多地区积极利用本地资源建立了皮革鞣剂、皮革化工和 皮革机械工厂,全国有三所高等院校设置了皮革专业。同 时,许多皮革科研机构和制革中等专业学院陆续创建起来, 为发展制革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我国人口占世界第一,猪的存栏数量也居世界第一,原料皮 极为丰富。但当前的制革工业与国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与 先进的工业国家比较还存在差距,如普及中级教育、科研水 平、化工原材料、设备、产品、质量,
• 如果使生皮充分干燥,这腐烂作用就停止了(肉和鱼也可 以用同样的方法经过干燥而保存)。晒干的皮也被原始人 用着搭盖窝棚或帐篷,制作盾牌等等。
• 干皮失去了生皮的挠曲性和柔软性,而且变得又硬又脆, 在弯曲时易折断,完全不适合作衣服和其它用途。而且如 果再回湿,就会重新开始腐烂,最后变成碎块。
• 生皮经“鞣制”后变成皮革。鞣制方法很多,所以有鞣 制方法在生皮内都会引起如下变化:
2湿态的生皮在湿热气温下,易腐烂、发臭、掉毛等。
3在65℃以上热水中,会收缩,温度越高,收缩度越大。
4生皮的卫生性不好(透气性、透水性等) • 5 在化学药品作用下,易被坏。 • 经过鞣制加工后而成的革,具有如下性质: • 1 革具有一定的挠曲性和柔软性,不会变硬、变脆等。 • 2 革不易腐烂,即使干燥再加湿也难于腐烂
• 在发现鞣制使生皮变成有用材料后,再经过进一步整理和 整饰,生皮有了更多的用途。皮革已用于:制鞋和各种衣 服;皮包、盘子、盔甲、工具和武器套装,室内装饰品、 家具等。
• 这些用途要求皮革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例如手套革要求 柔软和延伸性,而重革则要求坚实。这些性质是由原材料 的选择和加工方法的变化而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