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读后感600字(精选11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600字(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7e62a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1.png)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600字(精选11篇)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先生最畅销的几本书之一。
书名为“别裁”,是因为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所见”。
先生如此解释。
他把原典放到一个个人文掌故中进行发酵发散,个性十足。
先生形容自己是“摆脱二千余年的章句训诂范围,重新确定章句训诂的内义”。
经史合参,以《论语》和《春秋》为蓝本,勾勒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概貌,从中体会国学精神。
有句话叫做“大道为简”,国学其实是人类对大自然最简单质朴的认知和总结。
学习国学可以慢慢从这些最质朴的认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难以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
从而对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开明和启示。
看先生的书,你会发现,世界越来越宽广。
因为他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一本书里的内容。
那种境界,那种氛围,那种对中华文化的解读,为我们更加容易了解尘封多年的历史大门增加一把钥匙。
先生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经历,给我们这些后辈娓娓道来孔子门学的可贵。
孔子不愧为万世师表,几千年前的所讲所语,历经岁月的剥蚀,也能照亮后来人的心路。
社会问题自古有之,但要心存理想,这也是先贤的伟大之处。
并且先生写书一项的风格如此,向我们说明为人处事的原则,以及道德的可贵之处,且不是那种夸夸其谈,只歌功颂德,很贴切、很实际,让我们由心底自发的认可。
作为一个普通的80后,我自认是没有信仰的人,社会的复杂让人无所适从,自小接受的教育与社会的巨大反差导致的自己内心无比的空虚,而回归传统的经典,让我深感自己所学浅陋,必须放下浮燥的心态,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细细品读,潜心求学,不仅提高文化涵养,还有让自己放松在古人的世界里,在这样一个松静自然的气场下,身心得到了休整,思考得到了释放,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状态,才能进入中国传统文化那迷人又高深的境界。
论语别裁读后感篇2近期,我认真拜读了台湾学大师南怀谨的《论语别裁》。
书中,南老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通俗、风趣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通用6篇)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15299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7.png)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通用6篇)读论语别裁篇1近来读完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感想颇多,借此机会,谈谈感言。
论语里说要“尊师重道”,南怀瑾大师说现在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
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
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
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
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
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
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
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讽刺呢?我想可从许多方面来说,首先必须得说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思想完全与责任相脱节,自己很难踏实的认清自己、尊重自己,何谈尊重他人?乃师又如何?实则一悲哀。
在有就是,教育的退步不前,中国的教育目的性很明显,形式主义又是常态,这很容易泯灭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教学,而堕落于形式,滋生不良责任,被坏境所同化,试想,怀有目的去“教育”的教师何谈教育?对于总结原因,你一言我一语,道理一箩筐,实则进行的仍然是被同化的形式。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篇2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倒数第二句提到孔子的作人态度,即“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开阔;“小人长戚戚。
”小人心里永远有事情,慢慢变成心病了。
这句话可与第一篇《学而》中提到的“人不知而不知愠,不亦君子乎?”联系起来理解。
一个人一生不被人理解,虽有才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尤人,做到胸襟坦荡,既象春风吹佛,清爽舒适;又象秋月挥洒,皎洁光华。
《论语别裁》读后感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3d97a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9.png)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3篇《论语别裁》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成的《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别裁》读后感(一)《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
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
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
“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
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
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
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
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
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
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
现在返回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不弘”。
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
我们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02ca91c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7.png)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欢迎阅读i《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一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读完第一遍,只道是《论语》之境深似浩瀚之海,并非真的一看就能懂。
厚重的两本书在手,虽知厚重,但觉南怀瑾先生的解读颇故意思,深深地吸引我向来读了下去。
我想,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最多是走马观花之感,有必要的时候需要再随时读读,想想,再读读,即使这样,也才干对《论语》之深意略懂一二罢了。
读完先生的讲述之作,明白了不少做人处事的道理。
现就对其中一些内容,结合生活所闻所感表达一些自己的浅薄之见。
在《学而第一》的章节里,《论语》第一篇《学而》的开始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结尾处恰恰是头尾相顾。
最后一句说“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是《学而》这一篇的精神主旨,意思是说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就归结了“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句。
人都是凡夫俗子,既然是食人间烟火者皆有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己是对的。
人在第一次说错话或者做错事,可能会脸红,但下一次或者下下次,长此以往便不觉得脸红。
不仅再也不脸红,并且还会在说错话之后,心里涌起无数条支撑自己错误的理由“伞,认为打着这把“伞就没有下雨了。
不仅认为自己全对,并且事后想想,还是觉得自己是对的,甚至越想越对。
人就是这样,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只是对的,别人没道理,还要谴责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就不去考虑。
生活中,亲人、同事、好友之间,是不是这样的事情不少呢?特殊是对于越是亲近的人,为什么就越不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为人处世之际,应该更多的赋予对方理解,在有矛盾的时候,要首先学会反省自己的不是。
读到《雍也第六》部份内容时,提到了一个教育上的大问题。
孔子认为,把学问做好,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原文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
![《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51b00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5.png)
《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今天,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希望你能喜欢!《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篇一近日,课业之余,或睡前静卧,或周日赋闲,随意而安,清茶相伴,读先生之《论语别裁》。
今之吾辈,对国学望而生畏,恐与古文晦涩难懂有关;对国学望而生厌,也许皆以“之乎者也,迂腐守旧”观之。
今聆听先生娓娓而谈,古今逸事,人生家国,信手拈来,以微言释大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论语别裁》顾书名知其意,此书是南怀瑾先生对儒学经典著作《论语》基于其自我理解之上作出的一种新解,故称“别裁”。
这种新解当然不是对于经典的离经叛道,也不是对经典的势利功用,而是南怀瑾先生基于其毕生致力于国学研究及“通古今融中西”之功的学识升华。
它使我们以一种新的思维去解读这一本中国人必读的儒家思想经典,并从中获取养分,受到启迪。
这本别裁里的思想是教我们如何读《论语》。
虽然时代不同,见解不同,且不评孰对孰错,一本文言《论语》拿来,就要有自己的见解。
这里教我们的读法就是“以经解经释名言”。
如果象孔孟后世一些人一样,将《论语》一段、一句分开,不把论语二十篇当作一个整体融会贯通来看,就很有可能误解孔孟语录的本意。
比如“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如照他们的解释,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的,那不是太势利了!还什么圣人呢?但我们联系上下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以及后面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等句,我们是否应理解为,前面要人自重,后面要人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
现实就是,人各有所长,学人长处避其短处,当如是。
《论语》是一本语录集,一句一句可以当作名言来看。
又看似一段一段没有体系,其实它是经过孔子弟子们精心编排的,是首尾相连不可分割、支解的。
另外,以经解经可以是本经的首尾前后相解,也可以它经来旁通此经,如用佛经解论语,也有相通。
《论语别裁》读后感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fce1d10767f5acfa0c7cd33.png)
《论语别裁》读后感3篇《论语别裁》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成的《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
《论语别裁》读后感(一)《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别裁》读后感(三)从《学而》中,我就能感受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入则孝”,我明白了,这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孝子,“出则弟”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就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记得有人说过:要看一个人是否能与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个孝子。
这就是“入则孝”,若在家里,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则孝”,何况在外,怎能做到“出则弟”,与别人交朋友呢?在学校同样如此,同事之间也要做到“出则弟”,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之间要讲友爱,讲团结,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书育人。
“谨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谨慎。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谨慎处世而信。
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为人师表。
同时又“泛爱众”,一个人有了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在学校里,彼此之间的友爱,对学生的爱,扩而充之,就能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
假如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亲仁”,就能再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了。
也就是说,学会了做人,做好了人,还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学文”,热爱文学的就做文学家,热爱科学的就做科学家,热爱艺术的就做艺术家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所在,兴趣爱好,去以量力而行。
在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df363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d.png)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study summary, work plan, activity plan,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s,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我们写读后感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思考,使其更真实、个性化,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阅读后,写读后感成为我与朋友们分享读书心得的良好途径,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c7bea1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0.png)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通用22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随着国学热潮的汹涌而至,我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国学积淀和文化素养,让自己更充实起来。
阅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我从中读出了先生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
特别是读完先生对《卷二?里仁第四》的解读,如在《里仁第四》、《月是故乡明》、《兼收并蓄见仁心》等篇章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先生认为“里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
这就引导我们以“里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这就启迪我们从以下三大方面要求自己: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只有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博爱之心“泛爱众,而亲仁”,能够深刻认识到“仁德”是人之本、人之性,以仁爱作为真正的做人之道,逐渐超越血缘基础之上的亲亲之爱,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逐渐让“仁爱”作为一种品性和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落实,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能展现出“仁”的风范,并成为一种行为的自觉。
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
在日常生活中,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想别人所想,以一颗仁慈之心学会关爱,做到在家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在外爱朋友、爱他人,逐渐构建爱的和谐氛围。
做到以宽以待人的胸襟勇于承担,摒弃自私自利之念内修文德。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以仁爱之心平等对待他人,以和睦相处促进团结协作,那么怎么会成不了真正的正人君子和仁人君子呢?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
通过学习阅读,从先贤圣人那里学习做人之道,以“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优秀模板9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优秀模板9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354a4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a.png)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优秀模板9篇)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第1篇今天,我终于读到论语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来读的辛苦。
有许多字不会读,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
虽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
孔子的仁和礼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
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从课前导读上也读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
我读论语时发现了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大的含义便直接看译文了。
译文上是这样写的: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办事的有把握;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听到的都能辨别是非;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我从这句子中隐约体会到一个含义。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进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说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第2篇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
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
《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e0a74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6.png)
《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3篇论语别裁读后感〔一〕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答复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表达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7d4166336c1eb91a375d36.png)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论语别裁》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关于《论语》的一本讲演录。
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南怀瑾先生著作《论语别裁》中南师有谈到“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具备,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感于现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学识”而忽略“才具、品德”的培养,谈几件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小事。
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那会儿,就象一朵带刺的玫瑰,不合群、不排队做操、不和其他小朋友玩。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幼儿园的活动限制太多,游戏很幼稚,她不喜欢。
老师则说这孩子是不是精神有问题,经常眼神迷离,小小孩子经常一个人沉思,不合群。
但是孩子在家有说有笑,怎么到了学校就变了一个人似的?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在幼儿园两个老师管三十多孩子,女儿从老师那里受到的关注少了,得到的爱少了,受到的限制多了,因为不听话被批评,被冷落了。
作为家长,怎么办呢?第一要体谅老师的难处,孩子不听话,很难让老师不批评;那就期望老师多爱一点孩子吧,我选择了和老师处好关系。
首先,在老师面前承认孩子的缺点,希望老师多担待。
但在孩子面前还是以鼓励优点为主。
我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报名成为家委会成员,配合老师排练一些亲子游戏。
记得很清楚的一次是元旦晚会,我们几个家长、老师还有孩子一起自己准备道具,排练节目,其乐融融,真的和一个大家庭一样。
老师和家长熟悉之后,自然对待孩子更有耐心,关爱多了,批评少了,孩子很快融入了班集体。
另一件事是女儿上小学了,因为平时自由散漫惯了,教室里坐不住、说小话、写字东倒西歪、下课打闹,老师没少到我这里告状。
我呢,一概顶住,从不告诉孩子这种事。
只是孩子在家里写作业时,我提醒孩子坐姿,而且是以保护眼睛为理由。
那时我每天和孩子一起做眼保健操,其实就是希望孩子做事认真些。
我扮成近视眼,故意看不清视力表等等,边游戏边提醒吧。
真应了叶曼老师的一句话“家庭教育中,不谈道德,只言利害”。
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9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9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a45b3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9.png)
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9篇)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9篇)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西方文化在中国蔓延,“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敞开胸怀迎接新思想,摒弃、批判甚至打倒旧思想。
思想领域的变革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历经重重磨难,中国人终于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
从建国到现在,六十年过去了。
近年来,“国学热”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今朝又重拾起。
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圣哲的智慧,一批国学大师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
南怀瑾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20世纪的后半叶,南怀瑾老师去了台湾。
随着局势的变动,南老师的著作得以在大陆出版,并且近几年广为流传,备受推崇。
我也有幸在老师的推荐下,细品南老先生的《论语别裁》。
南师的著作往往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旁征博引,融会通达,又多新奇解、智慧语,我曾号称“只读作者已过世至少三十年的书”,这回,也不得不破例了。
读南怀瑾老师的书,我不断地反思——不是反思文化,而是反思自己。
毕竟,空谈世道人心今不如古,抑或文化零乱芜杂失其本心都毫无意义;文化通过人来体现、藉由人来传承、依靠人来发展。
“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语我们已经见怪不怪,那么行动呢?该怎么做呢?五千年的古籍卷帙浩繁,“书到今生读已迟”;琴棋、书画、礼乐,民俗、神话、宗教,门类繁多;真应了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更何况,从小受的教育并没有让我们这代的很多人有足够深厚的积累。
南怀瑾老师说,他的积累都是十三岁以前背的;他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活动,广受好评。
当然,不必感慨生不逢时,无论生在何世,都应有正确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为之。
做到什么程度往往并不全凭人力,客观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论语别裁》给我的启示是很难言明的,正如古人讲做学问,是“知、信、行”;从文化的角度讲,在杏坛诗社听的讲座“中国艺术简史”让我发现了中国,而南怀瑾老师的书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古中国的思想与智慧。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710e94fab069dc50220188.png)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篇一】当我再次翻开南老师《论语别裁》这本书时,已经是集团总经理在读书会作业布置中第三次让我们学习此书,而我前面两次都没有认真地读完,看完后不知道自己真正学了些什么?有多少活学活用了呢?这次我认真地读完了《学而第一》和《为证第二》,对“学”和“德”有了浅显的认识,付与大家分享。
一、“学而实习之”中的“学”到底学的是什么?整部《论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置于全篇之首,可见孔子对“学”的重视。
孔子说的“学”除了学习诗书礼乐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修身的学问。
我的体会是,人生下来一直到死亡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所谓做学问,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就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学问。
当然,从儿童、少年、到青年,这都离不开父母和学校的教育,到成年以后参加工作,接触社会,这就要在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去鉴别、去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逐渐成为一门做人的学问。
当然,任何学问,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正就是善知识,反就是恶知识,也就是人们常讲的,你走的是正路还是歪路。
因而要得到真正的学问,就必须要分清正反两方面,这样一来,人生的方向就不会错。
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而是做人做事。
比如,我们身在任何企业或公司,不管你是上级还是下属,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一心一意地为公司的利益着想,齐心协力地维护公司的利益,这就是真学问。
自我在敦煌公司任职以来,行政、财务、运营及工程等方方面面的事务,都跟以前在审计部门完全是一种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学接待知识、学项目介绍、学着配合运营搞活动、学跳藏舞,总之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很多很多,多得无法一一列举。
我时时告诫自己要“不耻下问”,不管是比自己职位高的还是低的,只要是自己不懂的,我都愿意去问、去学。
把学习当做一种乐事,这样自己才能不断地进步并不断地超越自我。
自己每天要扪心问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能把学到的多少应用在了工作中?今天又犯了什么错误,哪些地方没有学好需要再学习?哪些地方学好了要交给大家来共同学习?就像我们公司的微信专员利用下班时间,在给行政人员讲解作图的PS软件时,我自己也很认真地去听了。
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10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29e0a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6f.png)
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
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
不过,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时,所以现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
我只是阅读了《学而篇》,粗略地翻阅了《为政篇》和《公治长》。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读后感。
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
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
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
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
然后,是我对“三家店”的认识。
南怀瑾老先生生动形象地比喻,让我明白了原来“五四运动”时,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竟这样理解孔子的话。
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
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
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
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
说“悦”应改为“苦”。
朋友来家是“包袱”,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
不过,当我接着看下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男老先生把这一切都分开做了解释,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懂得你”这一小节。
南老先生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所有自己的解释都总结在了一起。
尤其是这篇中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到好处。
不但说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还告诉了读者,做人做学问成功的途径。
还有,我觉得写得很妙的是南怀瑾说,现在的人读《论语》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南怀瑾的片面之解,不过在询问父亲后,才明白这是告诉读者,看《论语》要自己反复品读原文,而不是单单看注释。
至于不懂,接着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释。
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21c637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6e.png)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篇一春节之中,从当当网上购置到这本梦寐以求的书籍,非常快乐。
老祖宗的思想,通过南怀瑾给了我以通俗、启蒙的教育。
南怀瑾,睿智的国学大师,从《易经杂谈》到《老子他说》又到《论语别裁》,值得静心阅读的书籍。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说国学可以治抑郁症,不信,但,通读此书,感觉国学确实给人以力量,特别像南师这样深入浅出解说的书。
每次看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书,都能不自觉的产生一种自豪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他把《论语》和生活联系,更加突出现实针对性,我们也比拟不会觉得枯燥。
南怀瑾是国学大师,我认为他的论语评论较接近孔子原意,他能跳出宋朝的理学思想尤其是朱熹的注解,是难能可贵的,至少能让今人领略到与宋朝以来不同的孔子思想。
我们可以在儒家传统四书五经的根底上,学些南怀瑾老师关于佛学的教化。
感恩南怀瑾老师,写了这样的好书,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扫四书五经理解的晦涩。
而且南怀瑾老师对论语解译透彻,比上学时课本上的理解更符合其理。
如果孔圣人看到如今有大师理顺了论语,而且清晰的平反了五四运动对儒家的误会,让儒学以现代的视角得以更好的发挥,造福后人,定当感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别裁读后感篇二这个月还是接着读《论语别裁》,毕竟这本书也比拟有分量,需要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尝。
总所周知,孔老夫子学问的中心思想可以一字记之曰:"仁",南怀瑾先生从一开始就给我们讲学而时习之,而学的就是"仁"。
孔子的语录总是"微言大义",以至于后人对这个"仁"有很多解读,莫衷于是。
"博爱之谓仁"韩愈如是曰;宋儒那么道:"仁者核之心也。
"认为仁便是道体的心空境界……韩愈研究的是墨子的思想,把墨子"兼爱"的思想融会到儒家思想里,去解读孔子的"仁"总有画蛇添足的嫌疑;而宋儒用佛家和道家的东西去解读"仁"那么难辞生搬硬套之咎。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3cdcb2fd6f1aff00bed51ef1.png)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欢迎阅读!《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一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读完第一遍,只道是《论语》之境深似浩瀚之海,并非真的一看就能懂。
厚重的两本书在手,虽知厚重,但觉南怀瑾先生的解读颇有意思,深深地吸引我一直读了下去。
我想,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最多是走马观花之感,有必要的时候需要再随时读读,想想,再读读,即使这样,也才能对《论语》之深意略懂一二罢了。
读完先生的讲述之作,明白了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
现就对其中一些内容,结合生活所闻所感表达一些自己的浅薄之见。
在《学而第一》的章节里,《论语》第一篇《学而》的开始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结尾处恰恰是头尾相顾。
最后一句说“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是《学而》这一篇的精神主旨,意思是说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就归结了“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句。
人都是凡夫俗子,既然是食人间烟火者皆有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己是对的。
人在第一次说错话或者做错事,可能会脸红,但下一次或者下下次,久而久之便不觉得脸红。
不仅不再脸红,并且还会在说错话之后,心里涌起无数条支撑自己错误的理由“伞,认为打着这把“伞就没有下雨了。
不仅认为自己全对,并且事后想想,还是觉得自己是对的,甚至越想越对。
人就是这样,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只是对的,别人没道理,还要责怪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就不去考虑。
生活中,亲人、同事、好友之间,是不是这样的事情很多呢?特别是对于越是亲近的人,为什么就越不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人处世之际,应该更多的给予对方理解,在有矛盾的时候,要首先学会反省自己的不是。
读到《雍也第六》部分内容时,提到了一个教育上的大问题。
孔子认为,把学问做好,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原文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8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26fc5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4.png)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8篇)论语别裁读书篇1暑假开始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有点顿悟的感觉,就来写写自己的感受。
首先从一个节目开始,某个晚上看某电视,李连杰给人感觉很沧桑的感觉,他说出了他的人生感悟,人一辈子,光溜溜的身子来到人间,光溜溜的离开人世,来的时候,需要别人救济帮忙,走得时候也要麻烦人火葬帮忙,每个人其实都是在别人的救助下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所以还是利用在世间的日子去多救助一些别人,才有意义。
当别人问他,慈善最大的感慨,他说是"给别人的才是你的",解释到比如别人送一个表给他,他每次看表的时候,其实都在想念那个送表的朋友,其实他朋友已经戴在他的身上,他认为,在我们离开世间的时候,什么都不能够带走,为什么不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呢,这样一来,自己就永远的存在在世界上。
他把人生归结为"助人"和"爱人",我想就是他的伟大和成功,他在人生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真精彩的感受!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才知道原来我们以前为了论语而论语的思维使我们认为古文化没什么用处,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读懂论语,而且由于没有生活经历,对论语之道也没有真正的体验。
经历了20xx年的社会生涯,有时候会对社会有悲观的想法,对人生有无奈的想法,现在周围,好象始终是那些有关系的人吃得开,利益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不但是那些社会的宠儿,哪怕是平民百姓,都在为手头的工作而生存,有几个人可以超脱的生活,有几个人可以做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毕竟说什么生活还得继续。
正因为工作的辛苦和无奈,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快乐,混日子的感觉很厉害。
有钱的人也不快乐,因为他想更加有钱,也不知道怎么把钱转化为长期的快乐,最多就,那种穷快活很少了。
总之,我们的生活,得为"利"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优秀模板11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优秀模板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e8423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2.png)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优秀模板11篇)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第1篇《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非常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通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大量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
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
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
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
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接受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
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
《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
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现在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首先,孔子是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这本书你看过吗?是一个关于论语解读的书,这过去的暑假假期你有在学习吗?下面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大家一起欣赏!
《论语·公冶长篇》。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解:孔子说:“我没有看见刚强的人。
”有人回答说:“申枨(应该是一个刚强的人)。
”孔子说:“申枨个人欲望多,怎么能刚强?
这一段就说到: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到无欲求就会达到一种境界,什么境界呢?我理解这个境界表现出来大概是就是无为,臣服!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的一种从容与有力量!
家排大师海灵格有本书叫《这一生为何而来》,从他的早年成长经历可以看出是他对生命的一切发生说“是”,他允许一切如是,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意义!可以说他是臣服做的非常好的人了,他说:我允许,我同意。
我们在家庭系统排列的个案里可以看到每一个臣服于真相的人,都变得无比有力量!
所以海灵格说同意是到达自由的唯一途径。
这个境界我相信每个人都很向往,没有人不喜欢真正的自由。
但你我皆知这个境界不容易到达。
所以人到无求品自高里“到”字,也在某种意义上提醒我们,
到,到达,自然而言,顺势而为,成长是自然发生的,世事万物都有它内在的运行规律。
我们可以顺应规律,但不可改变它。
一年复始、四季轮回,不可能因为你喜欢哪个季节就总停留在哪个季节,人有生老病死。
这个在生理层面很好理解,问题是我们大部分人是心理很难顺势而为,卡在了某个地方。
慢慢来吧。
《论语·公冶长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
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在我身上的事,我也不愿把它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可不是你能做到的,下一句虽然没写,隐约中包含孔子的自谦,等于说就算为师我也不能完全做到,人和人都做不到。
这就说到:推己及人难又难
推己及人让我想到的词是将心比心,我们应该都有注意到现在有个很流行的词汇叫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简单地说,同理心即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
同理心通俗的说法就是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很难,为什么?同理心不是同情心。
同情反映出对他人处境的理解,但那是从自己的角度和视野出发的。
而同理心,强调的是不但可以保持自己的立场,还能体会他人的情感,矛盾和意图。
是说自己如果处于相同情境,一定会同情对方的境况;而同理心,则指理解别人可能会有的感受,不一定包含同情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