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1》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大纲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一、农业的发生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1.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1.作物栽培的特点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四、我国作物的来源 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四、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作物引种的概念和理论 2.作物引种应吸取的教训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分类第四节: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1.我国古代农学思想:“天、地、人”合一2.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 的表现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优势种植业布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二、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2.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价1.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2.我国的种植业结构 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3.我国大田作物的生长状况4.我国优势种植业产品区域布局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第六节:农业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二、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三、粮食安全法1.农业的发展历程1.可持续农业的含义2.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5.生物技术与作物改良第一章、绪论四、可持续农业五、作物栽培科技进步 1.高产研究与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2.作物品质改良及安全食品生产3.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新型栽培制度建立4.农业信息化及精确定量栽培第一章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 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三、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关系以及不同1.作物生长的四个时期2.S型曲线1.作物生育期概念2.作物生育期的概念一、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1.根的功能2.根系的类型3.影响根生长的条件4.种子的寿命和种子休眠4.根的生长过程2.茎的机能1.茎尖分生组织的作用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4.作物茎的生长过程5.影响茎、枝生长的因素1.作物叶的分类3.作物茎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2.作物叶的生长过程3.影响叶生长的一些因素第二章3.作物的物候期概念1.作物种子分类2.作物种子萌发过程3.种子发芽的条件五、花的发育六、种子和果实发育 2.作物的种子和果实3.种子和果实的发育4.影响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因素1.果实的结构2.开花、授粉和受精的定义3.影响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的外界条件1.花器官的分化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第四节:作物生长的一些相互关系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二、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三、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1.作物感温性及春花作用2.作物感光性及光周期现象3.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1.形态和结构的变化2.生理生化的变化2.光敏色素的变化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1.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的相互交换2.地上部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3.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不同1.禾谷类作物营养器官间的同伸关系2.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四、作物的器官平衡第二章1.引种上的应用2.栽培上的应用1.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发展3.在育种上的应用第五节:作物的个体与群体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二、作物群体的结构三、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1.群体与个体的关系2.群体的水平结构3.群体的垂直结构4.“大田切片法”5.生长分析1.作物种群的大小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一、作物产量 二、作物构成因素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一、源、库、流理论1.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2.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1>.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2>.收获种子的作物 二、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 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一、作物品质二、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一、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1.源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第五节:作物品质的调控一、作物品质的遗传调控1.太阳辐射与光和生产潜力2.温度资源和光温生产潜力3.水资源与光温水生产潜力4.土壤资源与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第三章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2.库3.流1.提高品种的光和效率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 1.概念2.评价指标3.主要类型1.糖类的形成与积累2.蛋白质的形成与积累3.脂类的形成与积累4.维生素的形成与积累5.一些特殊物质的形成与积累 二、作物品质的环境调控 1.常规育种与作物品质改良2.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质3.品质优异的作物品质资源的利用 3.品质随化肥的变化4.灌溉对作物品质的影响5.生长调节剂对改善品质的作用 7.收获期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2.品质随种植密度的变化6.病虫害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品质随播种期的变化第一节: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作物与光的关系一、作物的自然环境二、作物的人工环境三、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一、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及作物的适应性3.光谱成分对作物的作用1.环境因素的分类2.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二、作物对光的吸收转化与产量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第四章1.光照强度的作用2.日照长度的作用第三节:作物与温度的关系一、温度对作物的生态作用二、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温度对作物分布的影响2.目前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2.土壤因素3.地形因素4.生物因素5.人为因素1.气候因素2.主导因素3.环境因素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性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5.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2.改善光合性能是作物增产的根本途径1.作物对光能的利用1.光能利用率的理论值2.光合性能的基本规律及其调节1.光合性能的概念以及与其产量关系2.作物的“播性”与春化处理3.作物的基本温度4.地温与作物根系生长5.温度与干物质的积累1.温度的节奏性变化与作物生产6.积温与作物的生产2.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1.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2.冻害、冷害与霜害3.作物对低温的生态适应性与抗寒性的锻炼4.抗寒的农业措施1.作物的抗寒能力2.作物对高温的适应性1.高温对作物的伤害作用第四节:作物与水的关系第五节:作物与空气的关系及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旱涝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水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空气成分及其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CO2浓度与作物产量二、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第四章1.田间CO2浓度的变化和作物CO2平衡2.作物的抗涝性2.作物抗旱性的特点3.有限水分亏缺下作物的补偿效应4.抗旱锻炼1.旱害2.涝害及作物的抗涝性1.干旱对作物的危害性及作物的抗性1.涝害对作物的影响2.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对气候灾害的影响4.对土壤肥力和肥效的影响5.大气中CO2浓度增加1.对作物布局和副种指数的影响6.对病虫害的影响3.作物水分利用率1.作物对水的反应2.作物的水分平衡2.关于污水灌溉问题1.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2.水体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临界浓度2.关于共生固氮1.CO2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二氧化碳、氟化物和氮氧化物3.臭氧4.酸雨1.温室效应第六节:作物与土壤的关系第四章一、土壤对作物的生态作用3.土壤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态关系二、土壤污染与作物2.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的 生态关系1.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生态环境的关系2.土壤水分3.土壤空气4.土壤温度1.土壤地址和结构2.作物与土壤养分3.作物与土壤有机质1.作物与土壤酸碱度1.土壤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第二节:整地与土壤培肥技术第三节:播种与育苗技术1.最少养分律2.报酬递减律一、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二、施肥技术第五章1.轮作倒茬2.增施有机肥一、作物及其品种布局二、作物种植方式3.深耕改土和客土改良第一节:作物栽培制度一、土壤培肥技术:措施二、整地技术 4.因土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1.撒播2.条播3.穴播一、播种技术:播种方式二、育苗与移栽技术 4.精量播种第四节:营养调节技术3.养分互作律1.施肥原则2.施肥量的确定性和推荐施肥技术1.营养结合的原则2.营养平衡的原则3.安全生态的原则4.经济高效的原则3.肥料的种类1.有机肥料2.无机肥料3.微生物肥料4.施肥时期1.基肥2.种肥3.追肥5.施肥方式1.全层施肥2.表层施肥3.集中施肥4.根外追肥第五节:水分调节技术一、水分吸收规律二、灌溉方式与技术第五章第九节:收获技术一、收获时期的确定二、收获方法三、产后处理和储藏2.摘取法 3.倔取法1.刈割法第六节: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二、病虫鼠防治技术 三、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四、人工控旺技术一、杂草防除技术第七节:覆盖栽培技术一、覆盖的作用二、覆盖物的种类及方法三、覆盖栽培管理技术1.提高土壤温度2.保墒1.秸秆覆盖2.地膜覆盖3.沙石覆盖。
作物栽培学实验大纲(植保)
综合实验大纲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学系
《作物栽培学》课程
综合实验大纲(适用于植保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室制定
二00六年十月二十八日
石河子大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系列实验实验一、作物标本地、试验地参观调查
注:实验类型包括:①基本操作训练②验证性实验③综合性实验④设计性实验⑤开放实验⑥其它类型实验
《作物栽培学》系列实验实验二、作物形态特征及类型的识别
注:实验类型包括:①基本操作训练②验证性实验③综合性实验④设计性实验⑤开放实验⑥其它类型实验
《作物栽培学》系列实验三、作物测产
注:实验类型包括:①基本操作训练②验证性实验③综合性实验④设计性实验⑤开放实验⑥其它类型实验
《作物栽培学》系列实验实验四、油料作物的形态观察及经济性状的分析
注:实验类型包括:①基本操作训练②验证性实验③综合性实验④设计性实验⑤开放实验⑥其它类型实验
《作物栽培学》系列实验实验五、甜菜形态结构的观察及块根含糖量测定
注:实验类型包括:①基本操作训练②验证性实验③综合性实验④设计性实验⑤开放实验⑥其它类型实验。
作物栽培学教案共94页
作物栽培学教案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绪言一、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由于农产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须的生活资料。
作物生产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这是由于作物生产不但直接供给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而且还要供给农业中的畜牧业、渔业等所需的饲料。
可见,作物生产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物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我国十几亿人吃饭穿衣的大事,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古人曰:“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可见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之本,衣食之源。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人民生活中所消费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由作物生产提供。
穿衣在人民基本消费方面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服装原料的80%来自作物生产,合成纤维仅占20%左右。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保安全意识的加强,人们将会越来越喜欢可以再生的、经济的植物纤维。
由此可见,作物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目前,我国约40%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和人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但有些轻工业,如制糖、卷烟、造纸、食品等的原料只能来源于农业,且主要来自作物生产业,所以农产品在我国工业原料中占有较大比例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未加工的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下降,对农产品加工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也就是说,目前人们直接消费的某些农产品今后需要加工后才能进入消费。
可以预计,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轻工业的发展仍然受制于农业生产,特别是经济作物的生产状况。
因此,发展作物生产业,必将推动我国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后者的发展反过来必将促进作物生产业进步。
《作物栽培学》课程设计
《作物栽培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术要点。
2. 学生能了解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3. 学生能了解作物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合适的作物栽培计划。
2. 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进行作物栽培的播种、施肥、灌溉等基本操作。
3. 学生能分析并解决作物栽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农业生产的责任感。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生产观念,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学生具备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作物栽培中的问题。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作物栽培学》教材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实际需求,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作物栽培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作物栽培基本原理:介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生育周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 教材章节: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总论》- 内容列举:作物生长发育、生育周期、环境因素影响。
2. 作物栽培技术:详细讲解播种、施肥、灌溉、中耕、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 教材章节:第二章《作物栽培技术》- 内容列举:播种技术、施肥原则、灌溉方法、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
3. 常见作物栽培实例分析: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为例,分析其栽培技术要点。
- 教材章节:第三章《主要作物栽培技术》- 内容列举:水稻、小麦、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生长发育特点。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作物栽培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 教材章节:第四章《作物栽培实践》- 内容列举:实践操作安排、操作方法与步骤、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详细的组织与安排。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植物实验班学生全面了解作物栽培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作物生产与环境调控关系、作物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及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应用这些基础理论分析作物生产管理中的问题,从事作物栽培学及相关关学科的科学研究。
本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植物实验班学生在充分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各个作物的栽培原理与技术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作物起源、分布与利用(2学时)第一节作物的起源1.作物的起源2.作物的传播习题要点:1.栽培作物的概念2.主要作物的起源中心第二节作物的分布1.世界栽培作物的分布2.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习题要点:1.主要栽培作物的起源2.主要栽培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第三节作物的分类与利用1.作物的分类2.作物的利用习题要点:1.作物的主要分类方法2.大田作物的主要类型本章重点、难点: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特征,大田作物的分类。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主要作物的起源地,理解主要作物的传播及空间分布特征,掌握作物的分类方法。
第二章作物栽培学及形成与发展(6学时)第一节作物栽培学内涵与特征1.作物栽培学的概念2.作物栽培学的特征习题要点:1.作物栽培学的定义2.作物栽培学的特点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与作用1.作物栽培学的任务2.作物栽培学的作用习题要点:理解作物栽培学在作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节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1.作物栽培学发展历程2.作物栽培学发展前景3.作物栽培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习题要点:1.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史2.作物栽培学的拓展方向本章重点、难点:作物栽培学的内涵与特点,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的形成。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理解作物栽培学在作物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特点及拓展方向。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也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课程主要研究和介绍了关于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三、课程基本理念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模式和评价等要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能够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性,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制定科学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用以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灵活地组织教学。
讲解时要突出难点和重点,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论,注重实践。
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1、绪论(3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2)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作物起源中心和作物引种时注意的问题。
教学主要内容(1)作物及作物栽培学得概念;(2)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作物种植的地域性、作物种植的季节性、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作物生产的持续性、作物生产的综合性;(3)作物生产概况:我国种植业的分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4)作物的起源及作物栽培学的历史沿革;(5)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重点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难点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2、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3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农作物基本生长发育规律和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有关概念;(2)掌握作物生产的光温反应和群体生产动态。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选修课34学时)(陈建军)
作物栽培学(34学时选修课)(Crop Cultivation Science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生育规律和产量形成机理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探讨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综合栽培技术理论和措施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在作物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物栽培学可作为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阐述作物栽培学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南方几种主要作物的形态特征、生育特性和一般栽培方法及原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1. 掌握南方水稻、玉米、甘蔗、花生等几种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
2. 理解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
3. 了解几种主要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栽培的关键技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几种主要作物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形成规律及其高产优质栽培的关键技术。
教学难点: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栽培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行课堂教学与田间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贯彻少而精、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70学时) 课堂讲授301. 作物概述 21.1 世界和我国粮食现状以及我国的对策了解 11.2 作物的分类及特征掌握 12. 水稻102.1 我国水稻分区与稻种起源及分类了解 22.2 水稻品种的光温反应特性及其应用了解 22.3 水稻的生育过程理解 12.4 水稻产量的形成掌握 12.5 水稻栽培技术掌握 43. 玉米 63.1 玉米概述了解 13.2 玉米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了解 33.3 玉米栽培技术4. 甘蔗4.1 概述4.2 甘蔗的生物学基础4.3 甘蔗栽培技术4.4 收获与贮运5. 花生5.1 概述5.2 花生生物学基础5.3 花生栽培技术5.4 秋植花生实验几种主要作物形态结构特征的识别掌握了解理解掌握理解了解理解掌握理解2612216122144五. 考试范围与题型1. 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1)作物概述5~10%(2)水稻25~30%(3)玉米20~25%(4)甘蔗(5)花生2.考试题型与分数比例20~25% 20~25%(1)名词解释10~15%(2)选择题20~25%(3)简答题30~40%(4)论述题30%六. 教材与参考资料1. 教材:苏广达主编. 2000. 作物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 参考资料:(1) 刁操铨主编. 1994. 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 中国农业出版社,(2) 杨文钰主编. 2003.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 中国农业出版社(3) 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 1986.中国稻作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撰写人:陈建军审核人:梁计南)。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共56学时)1绪论(7学时)介绍课程的性质、地位及任务;作物的概念与分类;作物栽培实践与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1.1.1作物栽培的概念与地位1.1.1农业的定义与内涵1.1.2作物与种植业的概念1.1.3作物栽培学的概念、性质与任务1.2 作物的概念和分类1.2.1 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特征分类1.2.2 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1.2.3 根据植物科、属、种分类1.2.4 发展中的特种作物1.3 作物栽培学的历史与现状1.3.1作物栽培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内容1.3.2作物栽培学的建立与发展1.3.3 20世纪作物栽培学科的主要成就1.4作物栽培科学技术的未来方向1.4.1优质高产栽培1.4.2省工、省力、节本型、持续高效栽培1.4.3无公害农产品生产1.4.4设施栽培1.4.5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1.4.6信息化栽培第二章水稻(8学时)本章重点:水稻三性的概念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育秧技术,需水需肥特性与肥水管理技术。
2.1 概述2.1.1 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上的意义2.1.2 水稻生产概况2.1.3 我国水稻的分区2.1.4 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2.2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2.1 稻的起源与分类2.2.2 水稻的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2.2.3 水稻的生育过程与器官建成2.3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2.3.1 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2.3.2 水稻产量形成模式与品种源库类型2.3.3 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2.4 稻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2.4.1 稻米品质及其评定方法2.4.2 稻米品质的形成2.4.3 稻米品质的调控2.4.4 稻米品质的保优贮藏方法与技术2.5 水稻基本栽培技术2.5.1 育秧2.5.2 稻田耕整、种植密度与移栽2.5.3 水稻营养与施肥2.5.4 稻田的水分管理2.5.5 稻田诊断与管理2.6 水稻其他栽培方式与技术2.6.1 水稻抛秧栽培2.6.2 水稻机械栽插栽培2.6.3 水稻直播栽培2.6.4 再生稻栽培2.6.5 水稻旱种栽培2.6.6 水稻清洁栽培2.6.7 发展中的栽培技术第三章小麦与大麦(6学时)本章重点:小麦与大麦的生育阶段、温光反应特性及在生产上的应用,小麦产量与品质形成,小麦需水需肥特性与肥水管理技术。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也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课程主要研究和介绍了关于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三、课程基本理念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模式和评价等要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能够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性,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制定科学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用以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灵活地组织教学。
讲解时要突出难点和重点,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论,注重实践。
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1、绪论(3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2)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作物起源中心和作物引种时注意的问题。
教学主要内容(1)作物及作物栽培学得概念;(2)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作物种植的地域性、作物种植的季节性、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作物生产的持续性、作物生产的综合性;(3)作物生产概况:我国种植业的分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4)作物的起源及作物栽培学的历史沿革;(5)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重点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难点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2、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3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农作物基本生长发育规律和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有关概念;(2)掌握作物生产的光温反应和群体生产动态。
广西大学作物栽培简介
《作物栽培学》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311361中文名称:作物栽培学英文名称:Crop Cultivation Science授课专业:农艺教育学时:80 学分:4 实验课时:24 上机课时:预修课程:课程内容: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作物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探讨作物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栽培的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的一门技术科学,是农艺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
该课程主要讲授广西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薯类以及豆类作物和广西主要经济作物—甘蔗、花生、烟草以及麻类作物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可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指导作物生产与开展作物生产研究的能力。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农资专业学时数:36 学分:21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农资专业本科的专业必修考试课程。
它涉及到多门学科的基本理论,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土壤学、植物营养与施肥、农业气象、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课程。
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南方主要作物如水稻、玉米、甘蔗、花生等作物的生产概况,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作物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并探讨解决作物实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率、低成本的栽培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以促进农作物生产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内容㈠理论教学学时数:24绪论( 1学时)了解作物栽培的性质、任务与研究内容,理解作物的分类、作物产量形成,了解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
第一章水稻( 8学时)本章讲授重点与难点:水稻各生育期的划分及其生发育特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壮秧培育、水稻大田各时期的栽培目标与管理技术措施。
水稻品种三性的概念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南农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Ⅰ》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作物育种的目标制订和种质资源的搜集鉴定、利用和创造各种遗传变异进行育种的途径和方法(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诱变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倍性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抗病虫和耐逆性育种)、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以及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第一节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一、作物品种的概念二、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三、常规育种的技术特点四、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第三节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一、近代育种的成就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习题: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作物品种的概念。
本章重点是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及作物品种的概念。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作物育种对国民经济的意义,作物育种学的发展过程,近代育种的成就和展望。
“理解”:作物育种的实质;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基本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
“掌握”:作物品种的概念。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第一节作物的繁殖方式一、有性繁殖二、无性繁殖第二节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一、自交的遗传效应二、异交的遗传效应第三节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一、作物的品种类型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习题:有利于异花授粉的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品种有哪些类型。
本章重点是作物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的关系,难点是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与作物的授粉方式的联系,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理解”:作物授粉方式与品种类型的联系,作物品种类型及其育种特点。
“掌握”:作物天然异交率的测定方法,4种类型品种的含义及育种特点。
第二章种质资源第一节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一、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二、稀有特异种质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三、新的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所拥有的种质资源四、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一、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二、Harlan的有关作物起源的观点第三节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三、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第四节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一、国内外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概况二、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能三、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习题: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
00130作物栽培学(一) 高纲1340 江苏省自考大纲
高纲1340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0130 作物栽培学(一)南京农业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优化决策、生长调控、栽培管理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农学领域的任何研究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都必须通过它的检验评定和组装配套,才能在农业生产中显示其功效和价值。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应考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根据“作物-环境-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玉米、甘薯、大豆等主要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所需的环境条件,结合生产实际条件,掌握并学会应用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以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目标。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覆盖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信息学、农业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等。
这些课程的前修学习可以帮助应考者更好地掌握作物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关键调优栽培技术。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课程内容南方地区作物生产的特点和生产潜力,作物栽培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学习要求掌握南方地区作物生产的特点和生产潜力,了解作物栽培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及要求1、掌握:南方地区作物生产的特点和生产潜力。
2、理解:作物栽培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水稻(一)课程内容1、概述2、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4、稻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5、水稻基本栽培技术6、水稻栽培方式与配套技术(二)学习要求掌握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产量品质的形成及其调控、水稻基本栽培技术、常规栽培方式及配套技术,熟记基本概念,了解水稻生产的发展、水稻栽培发展新的栽培方式及配套技术,深刻认识发展水稻生产的意义。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面向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是非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通过对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现状2、作物的概念,指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在大田里栽培的、种植规模较大的几十种植物。
全世界作物大约有90种,我国大约有50种。
3、作物的分类栽培学对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是按作物的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将作物分为三大部分,八大类别。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
4、作物的产量①作物的产量概念:栽培农作物的目的是获取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
所谓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所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叫做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是指做为栽培目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作物的经济产量是作物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作物的产量(经济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的种类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不相同。
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平均粒重三个因素。
作物产量因素之间除了互相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补偿的有力。
5、作物群体(1)作物群体的概念: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
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单作群体,两各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复合群体。
《作物栽培》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教学大纲一、适用对象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环境条件和栽培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技术原理及措施效应等,并用于指导实践,服务于生产,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参考学时70~80学时。
四、学分4学分。
五、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物的分类分布、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2、了解作物的种植制度3、了解作物栽培的主要环节4、了解当地主要农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生产的方针、政策等5、了解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6、基本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7、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措施(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认识不同类型作物的形态特征2、能正确使用农作物实验室的常用仪器设备3、熟练进行当地主要农作物生育时期的观察记载4、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播种(育秧、育苗)技术和移栽技术5、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田间看苗诊断和管理技术6、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预测和品质评定技术7、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收获技术8、基本具备拟定农作物生产计划和撰写总结的能力9、基本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六、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作物栽培技术和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作物栽培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通过模块与项目工作任务的有机组合,让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Crop Cultivation二、课程编号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探讨实现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制定栽培技术措施,以促进作物生产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获得作物栽培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及技术体系。
重点:是作物的分类方法及起源。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观察、调查及有关品质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五、作物栽培学与其它相关课程联系与分工作物栽培学与植物生理学、土壤学、作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作物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这些课程的综合运用或“组装”,它是按照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体系,论述作物产量形成的理论和栽培技术,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六、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章序讲授时数实验时数讨论共计时数概论第一章11第二章222第三章24第四章44第五章22第六章11各论第一章10212第二章8210第三章66第四章66第五章88第六章8210第七章44第八章628第九章66第十章66总学时数801090七、教学内容要点作物栽培学教学内容包括概论、各论和实验3部分。
§1 概论主要内容:1.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学2.作物的起源、分布与分类3. 作物的生长发4.作物的产量与群体结构5.作物与环境6.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和技术体系重点: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产量与群体结构,作物与环境,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与技术体系。
第一章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学一、作物与作物生产的概念二、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三、作物生产概况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作物栽培学发展一、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主要成就二、新中国成立后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三、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前景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布和分类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二、作物的传播第二节作物的分布与种植业区划一、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作物分布的原理三、我国及内蒙古的种植业分区第三节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分类方法二、各类作物简述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重点:作物的生长与作物的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1》教学大纲Crop Cultivation 1学时:64 学时学分:4学分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 0学时适用专业:农学课程代码:BK006016大纲执笔人:李向东大纲审定人:一、大纲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产体系及其与环境、措施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产生系统,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人为措施的相互关系,并探讨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不断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光能利用率,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它在作物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农业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
通过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应使学生能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掌握其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的基本原理,学会进行作物栽培试验研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作物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
这些学科各自都从作物生活和环境条件的某一侧面来研究与作物生产有关的某个方面,它们都为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在作物生产上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作物栽培学绝不是只综合运用或组装其它学科已有科学成果,而是它有自己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作物生长发育及其对栽培条件反应的规律和产量形成规律,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达到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实行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与田间(试验田和大田)教学三结合的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中心,搞好实验室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田管理、田间现场诊断,农村基点考察和课程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少而精、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方面全面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课堂容量。
3.课程教学改革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区域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机构调整密切相关,课程内容变化很快,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了如下改革。
(1)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补充、更新课程内容,及时介绍新技术、新理论。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学习网络化不断普及,理论课学时由原来的117学时缩减到104学时,增加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新增加了烟草、食用豆类等作物。
(2)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单独设立32学时的实验课程。
(3)课程内容向产前、产后拓展、延伸,加强介绍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国内外生产情况,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对作物生产的推动作用,作物生产如何适应市场、国际贸易、农产品加工、食品与营养等要求。
(4)增加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化化生产技术、作物品质生理与技术等内容。
二、大纲内容第一章概论(6学时)绪言: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的特点;世界和我国的作物生产概况;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与发展方向;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作物的概念、分类及产量: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作物的分类;作物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作物产量形成的基本理论;作物的增产潜力及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作物的分布和我国种植业分区:作物的适应性和分布;我国的种植业分区。
重点、难点:作物生产的地位及特点;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与发展方向;作物分类、产量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作物、作物栽培学、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的概念。
2.作物生产的特点、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试对农作物进行分类。
4.作物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有何意义?5.世界和我国农作物单产提高的途径有何异同?6.论述我国农作物的发展目标和趋势。
第二章小麦(17学时)概述:国内外小麦生产概况;小麦生产的重要地位和经济意义;我国小麦种植区划。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小麦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小麦的阶段发育;小麦种子萌发,根、叶、茎及分蘖、穗和花的形态及生长发育特性;小麦籽粒形成与灌浆。
小麦生产与土、肥、水的关系:小麦对土壤的要求;小麦对水分的要求;小麦对土壤养分的要求。
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小麦的产量形成;小麦群体结构;小麦品质的概念、标准、形成与调控。
小麦的栽培技术:整地与播种技术;施肥技术;灌溉技术;田间管理:苗期分蘖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播高产的理论与实践;旱地和晚播小麦栽培技术。
重点、难点: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小麦需肥水规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小麦栽培技术。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实习思考题:1.阶段发育(的意义)、春化阶段、光照阶段、返青、起身、拔节、挑旗、群体结构、精播高产的概念。
2.小麦的需肥水规律与施肥灌溉技术。
3.小麦的播期和播量是如何确定的?4.小麦主茎叶与分蘖的同伸关系。
5.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和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
6.小麦浇冬水和深耘断根的增产原因。
7.小麦冬前、春季和后期管理的任务及措施。
8.分别适于高产、中产、旱地和晚播条件的配套栽培技术是什么?其技术要点有哪些?第三章玉米(15学时)概述: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玉米生产概况;玉米的增产途径;玉米的起源、类型、分布及区划。
玉米的生长与发育:玉米的一生,生育期与生育阶段;根、茎、叶、花序、穗、粒的形态与生长发育特性。
玉米栽培条件及生理特点:对土壤的要求;营养需求与合理施肥;需水规律及合理灌溉;对温度的要求;光合特性等。
玉米栽培技术:整地与播种;合理密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
特用玉米栽培要点:饲用玉米栽培与青贮技术,甜玉米、糯玉米等鲜食玉米栽培与加工保鲜贮藏,高油玉米栽培与利用。
重点、难点:玉米生长发育规律;玉米需肥水规律;玉米栽培技术。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实习思考题:1.玉米的生育时期与生育阶段。
2.叶龄指数、大口、小口、拔节、供长中心叶的概念。
3.玉米的需肥水规律与施肥灌溉技术。
4.玉米的叶片是如何分组的?如何鉴定叶位?5.玉米雌雄穗分化的异同点?6.玉米子粒发育经过哪几个阶段?7.如何根据品种和栽培条件确定玉米种植密度?8.玉米苗期、穗期和粒期的生育特点及技术要点。
第四章水稻(12学时)概述: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生产概括、品质要求;水稻分布与区划;稻种的起源和类型。
水稻的生长与发育:水稻的一生;种子、叶片、根系、茎和蘖、穗和花的形态与生育特性;水稻的产量构成等。
种稻的土肥水条件:稻田土壤;水稻施肥;水稻灌溉。
水稻育秧:壮秧标准;选用良种;种子处理;秧田整地;播种;秧田管理。
水稻大田栽培:水稻插秧;合理密植;分蘖期管理;长穗期管理;抽穗结实期管理。
水稻旱种技术要点。
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重点、难点:水稻生长发育规律;稻田管理技术。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实习思考题:1.水稻的品种类型、品质特点和用途。
2.水稻的育秧方式和主要技术环节。
3.山东省麦茬稻本田期叶色的黑黄变化规律如何?怎样通过合理的水层和肥料管理,以保证这一规律的正常出现?4.水稻秧田期和本田期施用多效唑的作用及其使用技术。
5.水稻主要病害的危害特征和防治措施。
6.水稻主要虫害的危害特征和防治措施。
第五章甘薯(8学时)概述:甘薯生产的意义;栽培历史及分布地区;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景;品质要求与用途。
育秧:壮苗意义;块根发芽、长苗特性及对条件的要求;苗床构造;种薯上床及苗床管理等。
大田栽培生物学基础: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形态和构造;甘薯生长三个阶段;块根形成与膨大机制;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关系;甘薯生长和生态因素。
大田栽培技术:甘薯适宜的土壤及创造丰产土壤条件;甘薯需肥特性及施肥技术;甘薯耐旱性和需水情况;适时栽种;合理密植;甘薯前、中、后期的管理等。
甘薯收获与贮藏:收获技术;贮藏生理;贮藏窖的构造及管理。
重点、难点:生长发育规律;苗床管理技术;大田栽培技术。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实习思考题:1.怎样正确地认识和利用甘署优良品种?2.在什么条件下有利于甘署块根的形成与膨大?块根的两次膨大高峰期与茎叶长势有何关系?3.甘署育苗期容易发生的病害主要有几种?怎样加以防治?4.影响大面积产量提高的主要环境条件是什么?采取哪些栽培措施加以克服?第六章大豆及食用豆类(6学时)概述:大豆的用途、产况和区划。
大豆生物学特性:根、茎、叶、花、粒的形态特征;大豆的生育时期及特点;大豆的温光反应和结荚习性。
夏大豆栽培技术:整地、播种与轮作;合理密植;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需水规律、灌溉与排水;田间管理技术。
小豆栽培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及用途;起源、分布与生产概况;形态特征与生长发育特性;栽培技术。
绿豆栽培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及用途;起源、分布与生产概况;形态特征与生长发育特性;栽培技术。
豌豆栽培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及用途;起源、分布与生产概况;形态特征与生长发育特性;栽培技术。
蚕豆栽培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及用途;起源、分布与生产概况;形态特征与生长发育特性;栽培技术。
豇豆栽培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及用途;起源、分布与生产概况;形态特征与生长发育特性;栽培技术。
重点、难点:生长发育规律;栽培技术。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实习复习思考题:1.大豆各生育时期的特点。
2.大豆结荚习性。
3.夏大豆需肥水规律及田间管理技术。
4.小豆、绿豆、豌豆、蚕豆和豇豆栽培技术三、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考核要求:一般应闭卷考试,亦可开卷考试。
闭卷考试重点考核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况的掌握程度,占四分之三,考核部分综合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占四分之一。
开卷考试重点考核综合分析、综合运用能力。
附:教学参考书目1、教材于振文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参考数目余松烈主编.作物栽培学(中国现代科学全书农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董树亭主编.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栽培,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王树安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