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力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已有这种教育思想的萌芽。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明代王守仁说的,在教学中要量其资禀,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个人的资历禀赋能力进行教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更明确提出这个原则,他说:“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适合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自然会和学习与年龄同时增长的”。这种主张不仅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而且具有反映客观教学规律的科学因素。
那到底什么是量力性原则呢?量力性原则又称为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与儿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使教学的任务、教材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是儿童可接受的。既不要负担过重,也不能轻而易举,要高于儿童现有水平,保持一定难度,要在能力尚处在形成状态的“最近发展区”内,引导儿童经过努力去解决问题。对于该原则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为谁量力和如何量力两个维度展开,首先,量力性原则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施教。其次,量力的意思就是不能太难或是太简单,难度过低或过高都是不量力。这种思路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一致的,维果斯基就指出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不能太难或太简单,可以说最近发展区为量力性原则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我们都知道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即要以儿童一定的成熟水平作为基础,但是教学要推动发展,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儿童的明天。因此,维果茨基提出了要确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
现有发展水平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而“可能发展水平”则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而最近发展区则是由两者间的差异来确定的。例如,两个儿童接受 8岁儿童心理测定标准的测验,在标准化的辅助下,第一个儿童达到9岁儿童的水平,而第二个儿童达到12岁儿童的水平,那么第一个儿童的最近区是1年,而第二个儿童的最近区是4年。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换句话说教育应把握儿童的过去与今天,着眼于儿童的未来。
教学为什么要遵循量力性原则?因为第一,教学活动要讲究效率,在同样的时间内,学生所学越多则教学效率就越高,教学过程遵循量力性原则可以提高效率。第二、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学生
身心发展规律,否则不仅教学效率不能保证,还会对学生的
发展造成消极的结果。第三、教学难度超过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各种心理机能也不可能得到恰当的运用和提高。第四、教学难度低于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学生会因为缺少必要的注意和紧张而难以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由于无法进行有价值的学习活动而使各方面的发展失去机会。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小学教学实施量力性产生的几大误区
(一)重视教材内容的理解,忽视教学内容的分析。
窦桂梅老师的“三个超越”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她提出的“三个超越”分别是: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什么是超越教材,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超越课堂不仅是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还应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有助于学生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超越教师,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换言之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与观点交锋的过程,是双方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
程。窦老师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教学主张,窦老师为什么敢提出
这样的教学主张?归根到底,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教,学生
学,老师总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课堂这样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
们日渐增长的好奇心,求知欲,与他们自身的发展。屈原曾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应该毕
生致力于这三个超越。
(二)教学的起点不是学生的起点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使学生能更好消化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就必须立足学生实际,从学生自身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
方法。说具体点就是在我们进行教学之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
现有的能力,以及明白他们在上课前已经知道了什么等等,在遵循
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展开,为学生打造适合的教学方案。
(三)善于唤起学生的疑问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循着学生的疑问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我们在教学中应用量力性原则时,主应注意学生的年级差异、阅历差异和知识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设计好教法,为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创造必要条件。
二、在教学中贯彻量力性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一)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教学中必须重视的要素。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上课时,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的为学生创造产生兴趣的条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高涨的情绪和强烈欲望,充分利用多媒体查找与学科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见多识广,在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想象,运用形象化的声情画意,设置情境等手段,激发学生打开广阔的想象思维空间。
比如说:朱自清老师的《背影》,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单单这篇课文呢,就有人罗列出16种导入办法。比如说山东省特级教师吴乐琴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就用了音乐法。为了让课上的有新意,创设情感教学的氛围,吴老师在导入时先给学生播放了经典二胡曲《二泉映月》,在哀怨的二胡声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就被带入到浓浓的亲情之中。而浙江省特级教师赵群筠老师则是用了音乐法和引用法双结合的方式,课前播放《往事如昔》并出示歌词,正式上课时则是出示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的名作,漫画《父与子》,再让同学们说感想。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求新求异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二)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主要是揭示个体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些普遍规律体现在小学生的发展各个方面,而且是极为多样化的,教师要具体地研究学生的发展特点。例如,在学习某种新知识的时候,他们原有的知识准备情况如何?他们的思维或记忆水平是否能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可能发生什么困难?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等。在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