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旱灾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合集下载

旱灾是如何产生的

旱灾是如何产生的

旱灾是如何产生的
旱灾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

那么大家知道旱灾是如何产生的吗?接下来请大家来了解一下吧。

旱灾是如何产生的?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气象原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等气象条件是造成干旱与旱灾的主要因素。

一个区域产生降水(雨或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来自于热带地区暖湿气流和来自于高寒地区的冷空气。

也就是说冷暖气团需要交汇。

应当指出,虽然气象因素造成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历史上不断出现,但近现代人类活动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也加大了极端干旱的出现频率和强度。

2、地形地貌原因,地形地貌条件是造成区域旱灾的重要原因。

西南地区地形起伏、高差变化大,对局地气候影响大,带来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也容易造成旱灾频发。

3、水源条件与抗旱能力不足,旱灾与因水利工程设施不足带来的水源条件差也有很大关系。

4、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由于西南地区平常年份降水较多、不太缺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与国内常年缺水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也对应对干旱不利。

因此,在该地区搞节水型社会建设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5、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超出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和生产用水不断增加,造成一些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超出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干旱发生时也往往加重旱灾。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1(一)干旱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春旱主要发生华北地区。

伏旱(夏旱),以长江中下游多见。

(二)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

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区;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三)台风——热带气旋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

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

旱灾和水灾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旱灾和水灾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 意识
02 水灾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自然原因
暴雨:短时间内大量降雨,排 水系统无法及时排出
融雪:春季融雪导致河水泛滥
地震:地震引起山体滑坡、水 库溃坝等导致水灾
台风:台风带来大量降雨,引 发洪水灾害
人为原因
水利设施不足:防 洪抗涝能力差,易 引发水灾
过度开发:破坏自 然环境,导致水土 流失,河床淤塞
城市排水系统不完 善:雨季排水不畅 ,易形成内涝
缺乏有效的预警机 制:无法及时预测 和应对水灾
防治措施
建立防洪体系,提高防洪能力
建设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分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பைடு நூலகம்
加强河道管理,保持河流畅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广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 地下水位下降
农业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 致土壤盐碱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 水资源管理
防治措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 理调整农业结构
防治措施
兴修水利,加强农田水利基本 建设
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节水农业
改进耕作制度,合理用水
旱灾和水灾的原因和 防治措施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目录
01
旱灾的原因和 防治措施
02
水灾的原因和 防治措施
01 旱灾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自然原因
降水不足:长期少雨或无雨导致水源枯竭 蒸发量大:高温干旱,水分蒸发快 地下水位低: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地表水难以为继 土壤保水能力差:沙质土壤或贫瘠土壤容易失去水分

干旱的原因

干旱的原因

干旱的原因
干旱是指长期缺乏降雨或降水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导致的水压力不够的现象。

干旱给植物、兽类和人类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干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下面分析来自自然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干旱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变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平均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热带地区气温高于前几年,因此潜在降水量减少,导致干旱加剧。

2、季节性变化。

由于大气层中的湿度变化,某些地区会出现长时间无降雨或有限的降雨的情况,特别是在冬季,热带地区的降水量会急剧减少,引发干旱状况。

3、季风及大气环流异常。

由于大气环流异常,季风不上升,从而导致热带雨带失去足够的湿度,干旱地区更易受影响。

人类活动原因
1、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当。

由于人类活动过度开发污染或滥用水资源,造成水源的缺乏,特别是盆地地区,降水量稀少,容易形成干旱。

2、利用森林和植物资源的不合理活动。

人类大量开垦森林和植物,以及使用化肥,导致水蒸发量大大增加,蒸发性降水量减少,陆地地表易出现干旱。

3、大气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碳、氨以及其他无机气体,会增强大气水汽的蒸发,从而导致地表水汽循环加快,形成干旱天气。

总之,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都导致了干旱的发生,对于解决干旱问题,不仅要改善气候环境,还要正确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植物资源,减少大气污染以及社会性经济活动等,以缓解干旱和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地理旱灾有关知识点总结

地理旱灾有关知识点总结

地理旱灾有关知识点总结一、旱灾的概念旱灾是指由于缺乏降水或者降水不足导致的干旱现象,使得土壤干燥、植被枯萎,从而损害农作物和畜牧业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灾害现象。

旱灾非常具有危害性,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对社会经济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二、旱灾的成因1. 气候因素:旱灾的主要成因之一是气候因素,比如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等都会导致干旱发生。

2. 地形因素:地形对于降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山地区域降水较多,而平原地区则相对干旱。

3.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于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水性有重要影响,贫瘠的土壤容易出现旱灾。

4. 植被覆盖:植被覆盖率的降低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快,使得土壤更容易干燥。

5. 人为活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伐等人为活动也会导致土地退化,从而加剧旱灾的发生和扩散。

三、旱灾的影响1. 农业生产受损:旱灾会导致农作物干旱枯萎,土地荒芜,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和经济作物减产或绝收。

2. 水资源短缺:干旱导致水源减少,对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3. 环境破坏:干旱会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影响植被生长,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4. 经济损失:旱灾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牲畜死亡,土地退化等,从而给农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同时也影响城市和社会发展。

四、旱灾的防治1. 合理利用水资源:开发水利工程,进行水资源调配,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农田、城市和工业用水的需求。

2. 加强土地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植被,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

3. 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选择抗旱品种,改进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减少旱灾对农业的影响。

4. 提高应对能力:建立健全旱灾防治体系,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提高抗旱技术水平,加强旱灾应急救援能力。

自然灾害概论——干旱

自然灾害概论——干旱

干旱带来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活动
02 畜牧业
难以解决畜牧饮水的问题,受灾畜牧长期处于缺水的状态,可使 畜牧造成掉膘体弱,母畜流产,严重时会造成疫病,畜牧大量死亡, 畜牧业总产值降低。
渔业 03
干旱年份降水少,使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流入海中的淡水 和饲料减少,使海水的盐度增加,水温增高而影响水产品的产量。
谢谢倾听!
干旱实例分析 (一)自然因素
移民就食
与自发形成的流民潮不同, 移民是历代政府组织受灾民 众到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就食 的一种救灾方式,这在汉魏 以后比较常见
如北魏太和十一年(488年), “大旱,京都民饥,加以牛 疫,公私阙乏,时有以马驴 及橐驼供驾挽耕载。诏听民 就丰。行者十五六,道路给 粮禀,至所在,三长赡养之。 遣使者时省察焉。”(《魏 书·食货志》)
干旱与旱灾
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在某一时段内, 通常是30天以上的时段,降水量比常年同 期的平均状况偏少。
旱灾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 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 常而导致旱灾。
干旱类型
世界气象组织承认以下六种: 1.气象干旱:持续的不正常的干燥天气导致缺水,而引起严重水文不平衡。
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4.重旱: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
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 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5.特旱: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 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交通运输业 05
降水量减少,江河水量偏低,当河道水位不及通航水深时,也 可能会出现船舶搁浅事件,严重影响正常的水上交通运输。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干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地面降水少于正常值,导致土地干旱、水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自然现象。

干旱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农业、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损失,更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存。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干旱的成因及应对措施,以增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一、干旱的成因1. 气候因素:高温干燥是导致地区干旱的主要气候因素。

当气压高、湿度低、降水少且不均匀分布时,容易形成干旱。

2. 地貌因素:地势高低不平、植被覆盖率低、土质贫瘠等地貌因素都会加剧一个地区的干旱程度。

3. 人为因素:人类的生产活动、工业排放、乱砍滥伐等行为也会对地球的气候环境造成破坏,导致干旱的发生。

二、干旱的应对措施1. 降雨增雨:利用科技手段增加降雨量,比如云雾消融技术、人工增雨等,来减轻干旱给地区带来的影响。

2. 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浪费,增加水资源的再生利用。

3. 植被恢复: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来提高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

4. 节约用水: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倡节水意识,采取减少用水、改进农业灌溉方式等措施来保护水资源。

5. 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救灾体系和干旱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救援措施,保障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干旱的成因及应对措施,还需要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来深入了解干旱对地区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只有深入了解干旱的特点及其应对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共529字】第二篇示例: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干旱是指一定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稀少或者没有降水的气候现象,这种气候现象会给社会经济和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在地理学的研究中,干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了解干旱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减轻干旱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
高中地理中干旱成因主要是由于降水不足和蒸发量大,导致河流、湖
泊等水源减少甚至干涸。

而应对干旱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形成原因。

主要由于降水少、蒸发量大、人为因素导致,如过度抽取
地下水、砍伐森林等,造成地表贮水能力下降。

措施。

1. 生物措施: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比如在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建立一些
小型的水库或人工湖泊,存储一定的雨水,同时开辟植被繁茂、水源
涵养齐全的天然草地,提升生态环境,保证雨季的降水可以顺利进入
水库,延长雨水渗入地下的时间,储存的水分不至于因为雨过地皮湿
而浪费掉。

在春旱严重的季节里从水库提取一定比例的库水喷洒周围
土地以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减缓蒸发量的方式效果显著。

还可以建设
雨水收集系统,增加可用水源。

2. 农业节水措施:发展耐旱节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同时采取轮作休耕的方式,减少耕地破坏和资源浪费。

3. 工业节水措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率。

4. 生态治理:保护和恢复植被,防止土地荒漠化,通过植树造林等方
式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以上措施都可以有效地应对干旱问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
适的措施来缓解干旱问题。

旱涝知识点总结

旱涝知识点总结

旱涝知识点总结旱涝是指由于长时间不下雨或者暴雨引发的水灾。

旱涝是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了解旱涝的知识对于防范旱涝灾害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旱涝的成因、防范和救灾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旱涝的成因旱涝的成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是引发旱涝的主要自然因素之一。

气候变化会导致气温的升高或者降低,降雨量的增加或减少,进而影响水文循环。

当降雨不足时会引发干旱,当降雨过多时可能会引发洪涝。

地形因素也是引发旱涝的重要因素。

地形起伏不平、河流湍急、土壤结构松散都会影响水文循环,进而导致旱涝。

2. 人为因素人类的开发活动也是引发旱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化活动导致了土地的水文循环发生变化,影响了降雨和径流的分布,从而导致了旱涝的发生。

二、旱涝的影响旱涝对人类的生活、农业和经济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1. 对于农业旱涝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农业产量减少。

一方面,旱涝可能造成土壤干旱,导致农作物缺水枯萎;另一方面,暴雨可能造成农田水浸,导致农作物受损。

旱涝还可能导致农田的土壤流失,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对于环境旱涝可能导致水资源的短缺,同时也会引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干旱时长时间无雨,导致水源减少,水库、湖泊和河流的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

洪涝时暴雨导致水源泛滥,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影响鱼类繁衍,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3. 对于经济旱涝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损失农业生产收入,同时还会导致城市供水紧张,影响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旱涝也会引发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也会提高灾后重建的成本,给国家和个人经济带来巨大的负担。

三、旱涝的防范和救灾为了减少旱涝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范和救灾措施。

1. 预防措施预防旱涝灾害的措施主要包括水库整治、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自然灾害——干旱知识点总结

自然灾害——干旱知识点总结

干旱1、干旱:与正常年份相比,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2、分布:全球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我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西北等地旱灾频发,季风区的干旱与我国雨带的季节移动有重要的关系。

3、我国雨带移动规律(1)、锋面雨带形成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与夏季风的进退及夏季风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

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由此可见,锋面雨带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形成降雨。

A:暖气团B:冷气团(2)、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五月雨带该雨带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可能是夏季风刚刚登陆,正常年份时间大约应是3-5月份,这时暖气团的势力较弱,南下的冷气团经过长途跋涉及变性的原因,还有南方低山丘陵的阻挡,使两股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在此停留较长时间,形成我国南方春季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六月雨带(梅雨天气)我国东部地区6月主要雨带在秦岭以南地区,主要雨区应在江淮地区,此时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气流在江淮地区相遇相持,形成梅雨锋,形成长达一个月左右的降雨天气。

此时我国南方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对流较旺盛,午后多对流雨。

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南方遇到山地和丘陵的阻挡,产生大量的地形雨。

七、八月雨带(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我国东部雨带主要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此时我国的降水范围较大;东部季风区只有江淮地区少降水,是由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位置西伸北进,控制江淮地区,使江淮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从而形成炎热干旱的伏旱天气,致使这里的农作物,特别是水稻旱情十分严重;此时若台风频繁登陆,可极大地缓解这里的旱情。

九月雨带9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向赤道靠近,至9月23日以后太阳直射到南半球,北半球大陆以降温为主。

干旱的成因

干旱的成因

一、干旱的成因从自然因素讲,主要是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但是近年来人类的一些自身活动也加剧了水的供需的失衡。

从人的因素上来考虑,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人口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短缺。

2.森林植被被人类破坏,植物的蓄水作用丧失,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

3.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水体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

4.用水浪费严重,在我国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惊人,导致水资源短缺。

所幸的是人类已经行动起来了。

在我国,控制人口、植树造林、治理污染、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为基本国策,作为农业大国,我们落后的灌溉方式也正在向高效节能的灌溉方式转变。

防治干旱的有效办法二、防治自然灾害的有效办法是:植树造林,采用绿色植被遮盖裸露在阳光下的一切地面。

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不提倡种草,因为草在冬春季节是引发火灾的导火索。

但植树时也不可把草全铲除,因为当树成林之前留住草还可以遮挡阳光,保持水土,当树成林之后草会自己消亡。

要以增加降水改善气候为主,因地制宜,首选速成乔木,其次选耐旱灌木。

森林具备使天空多降雨水的六种功能:㈠能制造凝结成水滴的凝结核。

树木呼出的氧气是带有水分子的凝结核,这是植物专门制造雨水来解决自身干渴的特异功能。

凝结核是形成水滴的核心,只有水气是不会形成水滴的。

森林提供了大量的凝结核。

这些凝结核促成降水核心。

如热带雨林自身也会降雨。

⑵能提高空气湿度、森林内地下水蒸发与树木的蒸腾作用,使空气湿度提高,水气的上升补充了天空飘来的白云,使空气中水气达到饱和,容易达到降水条件;㈢能降低气体温度、植物通过光和作用很少转化成热能,所以树荫之下气温低,保和的水气偏低一度即可转为露点,森林内温度比无林区要低一到六度,空中的水气很容易转为露点,露点增大后才能形成雨滴。

㈣能降低大气压力,空中的水气只有遇到低气压处才能停留聚集,达到保和时降雨(高气压天晴,低气压降雨)森林有云海景观,沙漠就没有云海景观;㈤能降低风速。

自然灾害与防治 ——干旱

自然灾害与防治 ——干旱

干旱干旱在我国是影响面最广,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

干旱的概念:指在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由于长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引起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正常生物发育而减产失败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干旱的类型:1、按干旱发生的原因分类(1)土壤干旱土壤含水量少,土壤颗粒对水份的吸附力,植物的根系难以在土壤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去补偿蒸腾的消耗,植物体内的水分收支便失去平衡,从而影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以至发生旱害。

(2)大气干旱虽然土壤中具有一定的、可供植物利用的有效水分,但由于空气极度干燥、光照强、气温高,植株蒸腾加剧,终使水分入不敷出,植株体内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遭致旱害。

2、根据干旱发生的季节分类(1)春旱春旱主要发生在3-5月份,这时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的许多地方,春季温度回升很快,空气干燥,太阳辐射较强,风力大,蒸发力强,在这些地区冬季降水稀少,一量春季长时间无雨或雨量明显偏少,就易发生春旱。

(2)夏旱日射强烈,气温很高,空气温度低,因而土壤蒸发及植物蒸腾都很强,如长期少雨或无雨极易造成干旱。

(3)秋旱秋旱的特点与夏旱相类似,但强度稍弱。

秋夏主要影响夏播作物和部分晚熟春播作物的灌浆成熟,影响越冬作物的播种和出苗。

(4)冬旱由于冬季,大陆性干冷气团控制我国广大地区,降水稀少,且多西北大风,气温低,湿度小,就易发生冬旱。

干旱的成因:干旱主要是在高气压长期控制下形成的。

高气压常占据很大的空间,故干旱往往波及广大地区,即所谓“干旱一大片”。

季风反常,是造成我国干旱的主要原因。

干旱的指标:表征某一地区干旱程度的标准称为干旱的指标。

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1、干旱的地区分布特征干旱大致分布于下述四片地区(1)东北干旱区该区纬度高,气温低,农作物生长期较短,因常受低气压影响,降水较稳定,干旱发生频率相对低些,多数年份干旱属于一般性干旱。

(2)黄淮海干旱区本区降水较少,变率大,是我国最大的干旱区,干旱发生次数也居全国之首。

自然灾害是因为什么?

自然灾害是因为什么?

自然灾害是因为什么?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及其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灾害。

自然灾害的种类繁多,如地震、海啸、台风、洪水、旱灾等。

那么,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因为什么?一、地球内部变动地球内部的变动是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

地球由各个层次组成,内部层次温度高、压力大,因此地球内部存在着巨大的能量。

当这种能量在地球内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造成地震等自然灾害。

二、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引起洪水、旱灾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化指的是地球的气候因为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这些变化会导致降雨量或温度的变化,从而引起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引起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

人类在进行开发、建设等活动的过程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导致地球的生态平衡失调。

这种失调会引起各种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四、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也是引起自然灾害的原因之一。

大气环流指的是大气中的气体和水汽在不同位置之间运动,从而引起风暴、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

虽然大气环流受到地球自转和各种天体引力的影响,但人类活动仍然有可能对其造成影响。

五、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也是引起自然灾害的原因之一。

地壳运动指的是地壳发生隆起、下沉、扭曲等运动的过程。

这种运动会引起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尽管人类活动对地壳运动的影响较小,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类活动仍有可能成为地壳运动的一种因素。

总而言之,自然灾害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了解自然灾害背后的原因,有助于人们做好灾前应对和灾后复原工作,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干旱是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的自然现象,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活和生态环境。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干旱是一个常见的话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干旱的成因和可能的解决措施,以便更好地应对干旱带来的挑战。

一、干旱的成因1. 气候因素:气候是导致干旱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气候变化、气温升高、降水不均等气候因素都会导致降水量减少,进而出现干旱。

2. 地形因素:地形对气候和降水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山脉会挡住云雾,导致雨水无法到达山脉背面地区,进而形成干旱。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干旱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过度开发、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等行为导致土地退化,降低植被覆盖率,加速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进而加剧干旱的程度。

二、应对干旱的措施1.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节约,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 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减轻干旱的影响。

3. 强化水土保持:加强水土保持措施,防止土地退化,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保肥性。

4. 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水-saving irrigation技术,利用雨水,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减少农业用水,提高农作物耐旱能力。

5. 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干旱是一个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才能更好地应对干旱,减轻干旱带来的损失,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建立一个更加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好!第二篇示例: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干旱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缺乏降水,导致土地干燥、植被凋落、水资源枯竭的自然灾害。

在地球上,干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气候现象,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高考地理旱灾的各种成因(原创)

高考地理旱灾的各种成因(原创)

1华北春旱(1)华北春旱严重的原因:①雨季未到,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③多大风,加速水分蒸发;④冬小麦返青,需水量大;⑤水资源浪费严重。

原理:由于春季来自大陆的干空气依旧控制北方地区,因此春旱一般发生在北方,发生时间在3-5月,此时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使得地表升温迅速,但地表空气只能得到地表的热量却得不到地表释放的水汽,因此使得空气干燥,不易成云致雨,且此时虽然暖空气开始活跃但一般活动在南方地区,到不了北方,也使得该地区降水稀少,出现旱情。

春旱是北方地区春季常见的灾害,时间长时,地表水干涸,地表龟裂,人畜饮水困难,因此做好预报工作,实时检测天气变化,节约用水,实行人工降雨,以及南水北调均可以缓解春旱。

2 长江中下游伏旱时间: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原理:随着气温的升高,陆地气压降低,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逐渐西移,正常年份在7月中旬-8月中旬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控制下,下沉气流十分强盛,长江中下游地区难以形成降水,7、8月又多晴朗天气,气温高,蒸发旺盛,形成盛夏伏旱。

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

影响地区: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原因(1)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2)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3)气温高,蒸发旺盛。

(4)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天气系统是: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或反气旋。

3云贵高原大旱原因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处于冬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

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夏季较多,但无明显干季。

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台风

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台风

滥 伐 森 林 陡 坡 开 垦
围湖造田
水 土 流 失 泥 沙 堆 积 河流蓄洪 泄洪能力 下降
加重 洪灾
下游低洼地 过度开发
资产、人口 等密度加大
2008年的那一场雪 比以往时候来得更猛一些 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 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影响我国的寒潮
1.寒潮的定义
中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 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最 低气温又在5°C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以后又补充规定,一次冷空气活动使长江流域 以及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C以上,长江中下 游地区最低气温达4°C或4°C以下,陆上有相当于 三个行政大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伴 有6~8级大风者,称为寒潮或强寒潮。未达到以上 标准者,则称为较强冷空气或一般冷空气。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一、我国的干旱灾害 1.主要特征: ①出现次数多
资料1:干旱发生的次数多于洪涝 发生的次数。在1951年至1990年 的30年中,全国共发生干旱300次, 洪涝236次,干旱次数占干旱和洪 涝总次数的56%。
1.主要特征: ②持续时间长
资料2:在我国历史上,干旱连年出现是正 常的,例如北京地区在1470-1949年间发 生干旱170次,其中115次是连年发生的。 1637-1643年和1939-1945年干旱竟持 续7年之久。1949年以后,干旱仍有连年 发生的现象,如长江中下游地区1858- 1961年连续4年干旱,农业减产;1966- 1968连续3年干旱;1951-1980年我国华 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和伏秋连旱的年份有 14次。
①长江流域夏季风异常,大部分地 区先后普降大雨和暴雨是根本原因。

(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 第1课时 我国的干旱

(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 第1课时 我国的干旱

第1课时干旱与洪涝学考要求分析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一、我国的干旱灾害1.主要特征: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2.形成原因(1)降水方面的因素: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

(2)水资源方面的因素:地区之间水土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是造成旱灾的重要因素。

(3)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近几十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用水量的提高。

我国旱灾的类型及成因分区旱灾类型旱灾成因自然原因人类活动东北、华北地区春旱为主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长江以南伏旱为主7、8月份,雨带北移,该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作物生长期、水电和城市用水需求量大西南地区冬春连旱为主冬春季,西南气流和北方气流交汇于西南地区的北部、东北部、东部,在那里形成了连阴雨天气;而该地区处于锋面以西,为旱季无论是该地区东北边缘的低温阴雨天气还是该地区的低温干旱天气,都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特别提示]旱灾多发中心的旱灾成因及防御措施(1)图示法理解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的旱灾成因(2)防御干旱的措施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

因地制宜地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这都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

另外,加强宣传教育,培养人们的节水意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以减少水质性缺水,跨流域调水等都可以缓解缺水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干旱是在一定地区一段时期内近地面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水分缺乏时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地,频繁地发生于各个历史时期。

干旱灾害不仅是自然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中国大部分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

旱灾

旱灾

废墟,迈锡尼文化也随之彻底毁灭。
唐天宝末年到乾元初,公元8世纪中期,连年大旱,以致瘟疫横行,出现过“人食 人”,“死人七八成”的悲惨景象,全国人口由原来的5000多万降为1700万左右。 明崇祯年间,华北、西北从1627年到1640年发生了连续14年的大范围干旱,以致呈 现出“赤地千里无禾稼,饿殍遍野人相食”的凄惨景象。这次特大旱灾加速了明王 朝的灭亡。
④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 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11
灾后管理
防涝 受旱苗后期常遇涝灾,如同雪上加霜。因此要做到大雨早排,小水灌溉,开沟起垄,流水通畅。 防虫 交替轮换用药,多种措施并用,科学控制虫害。 防衰 受旱作物叶小,根弱,细胞老化,输导组织收缩,对养分吸收慢,利用率低。因此,要结合灌 水增施速效肥料。 防晚 补种和雨后抢墒播种的农作物,多数不能按季节正常生长,有效积温、日照时数等均不能满足
8
中国近代重大旱灾
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旱灾,并被纳入近50年来我国“十大灾 害”之列。 第一次是1959—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连续3年的大范 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 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
旱灾
2
什么是旱灾?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 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 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 旱灾后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
3
旱灾起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旱灾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和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了植被严重退化,进入21世纪以后,连续几年,干旱有加重的趋势,而且是春夏秋连旱,对脆弱生态系统非常不利。

那么引起旱灾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呢?干旱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引起旱灾的自然因素有:
1、水资源不平衡。

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

这种地区之间水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是形成我国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

2、降水少。

一般来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时形成全国季节性易干旱地区分布的基础。

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夏季风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早而且时间长,若7.8月雨量票少,容易产生伏旱。

华北东北地区雨季在6—9月,春旱和春夏连旱特别严重。

西南地区主要依靠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11—次年4月为旱季。

干旱常常以其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造成饥荒等特点而成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干旱可分为相互联系的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两个方面。

土壤干旱和气候干旱的主要表现都是降水不足。

因此,降水不足是干旱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干旱的根本原因。

降水量是直接影响土地是否干旱的关键因素,发生干旱的几率和降雨量是成正比的,但是干旱并不完全由降雨量决定,还与蒸发等因素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