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
在医学领域,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8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提出了一系列指导原则,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应用这些药物,有效治疗患者疾病,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以下是该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
1. 临床诊断需明确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诊断明确病原体,尽可能进行病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具体的抗菌药物选用。

避免过度和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2. 根据感染部位选择药物
不同部位的感染需要选择不同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应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和病原体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

3. 重视联合用药
对于严重感染或耐药菌株感染,联合用药可能更有效,但应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以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风险。

4.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
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体重、肾功能、肝功能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确定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用药不足或过量导致疗效不佳或药物毒副作用。

5.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引导患者按照医嘱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结语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指导医务工作者合理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遵循这些原则可以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展,维护患者的健康。

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密切关注和遵循这些指导原则,在临床实践中做到科学用药,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2018年XX医院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2018年XX医院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2018年XX医院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一)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遏制细菌耐药,把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工作实施方案:
一、高度重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宣传教育工作当前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也是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世界性问题。

全院医务人员要从大局出发,高度重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利用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人民群众、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提高全社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知度,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二、严格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要求等突出问题的管理,全体医务人员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征。

2、加强重点科室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临*管理。

由业务副院长对门诊、住院部抗菌药物处方、医嘱进行重点专项抽查点评,对点评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管理和干预,实现持续改进,并将检查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四、明确抗菌药物临床管理责任制
卫生院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职责,推荐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

五、加强培训
我院将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及乡村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培训,原则
1/ 1。

2018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

2018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

2018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为了规范我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医生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我们结合卫生部的相关指导原则和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本实施细则。

一、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根据《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在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时,临床医生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仅在诊断为细菌性、真菌性感染或由其他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时,才应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缺乏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或病毒性感染,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基于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根据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3.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4.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对该病人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5.抗菌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可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调整。

6.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72小时停用,特殊感染者按特定疗程执行。

7.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一般以3日量为原则,最多不超过7日(结核病治疗除外)。

抗菌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生理和病理情况、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和感染严重程度以及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进行制订。

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和联合用药等。

2018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2.6-医学文档资料

2018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2.6-医学文档资料

2012年整治方案中采购品种要求
抗菌药物购用品种数量2011年整治方案规定: 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50种 二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35种 2012年在此基础上首次对专科医院提出相关 指标要求,专门做如下规定:
2012年整治方案中采购品种要求
抗菌药物品种
妇产医院 (含妇幼保健院)
概 况
第一章 总则 2011年组织医院管理、临 床、药学、微生物检验 、感染等方面专家起草 第二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 组织机 构和职责 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2011年4月11日起征求全 国意见 第三章 2012年2月13日经卫生部 抗菌药物 审议通过, 8月1日起正 临床应用 式施行
第六章 附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临床上 不得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因特殊治疗需要,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 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 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 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 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 次性购入使用。
第三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加强购用管理,定期评估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抗菌 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 录,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 行政部门备案。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 品种、品规。未经备案的抗菌药物品种、品规, 医疗机构不得采购。
第三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须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认定的会诊 人员会诊同意。 •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丰富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 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 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 床药师担任。

2018年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2018年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常见耐药菌及治疗对策
1、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 2、大肠埃希菌 3、铜绿假单胞菌 4、肺炎克雷伯菌 5、鲍曼不动杆菌 6、嗜麦芽狭食单孢菌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案例
1、诊断:急性咽炎,头孢克洛+阿奇霉素 2、诊断:妇科检查,头孢克肟
3、诊断:下肢静脉炎,左氧氟沙星+甲硝唑
4、诊断:轻度贫血,头孢拉定胶囊
4、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5、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 药物特点制订。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指征
1. 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 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 易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4. 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 物剂量减少。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案例
5、诊断:轮状病毒性肠炎,
6、诊断:带状疱疹,克林霉素 7、右下腹壁肿物切除术,术后20分钟头孢美唑 预防感染 8、一类切口病程记录有术前半小时,但在手术 记录单未体现具体用药时间
头孢噻肟钠
WHO癌症疼痛治疗基本原则
1、首选无创给药 2、按阶梯给药 3、按时给药 4、个体化给药 5、注意具0.5~1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2、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倍以上,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 48小时。 3、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 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 一步提高预防效果。
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价格相对 较非限制类略高。

2018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文档资料

2018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文档资料

医学资料
30
临床细菌耐药对策
●寻找新抗感染药物
——新药开发难度越来越大,10年10亿元,2年耐药
●限制人以外使用
——减少对人类的影响
●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管理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 减少耐药菌株院内传播
●根据耐药监测 轮换应医用学资抗料 菌药物
表明当使用推荐剂量治疗感染部位时,菌株通常 可以被该抗菌药物剂量所达到的浓度抑制
医学资料
18
耐药(R): 检测菌不能被测定药物常规剂量给药后在体
内达到的浓度所抑制和/或MIC落在可存在某些特 定耐药机制(如β-内酰胺酶)的范围,并且治疗 研究显示其临床疗效并不可靠
医学资料
19
中介(I): ●对某药中介的菌株,其MIC值按近于该药的血 药浓度或组织浓度,与敏感的菌株相比,用该药 治疗效果不好 ●对于那些可以在某些生理部位具有临床效果, 或者可用“高于正常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介作为一个缓冲域,用来防止由微小的试验 误差可能造成较大的错误结果,此点对于那些毒 性较大的药物尤为重要
医学资料
12
要点8:做到有样必采 努力实现目标治疗
住院患者接受抗菌药物使用前 ●使用限制类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 ●使用特殊类样本送检率不低于80%
规范采样及时送检标准检验
医学资料
13
要点9:实行专项处方点
●每月对25%医师处方、医嘱进行点评 50份/人
●点评结果作为医师定期考核、
科室绩效考核依据
●对3次以上(无正当理由)出现
超常处方医师提出警告
●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取消处方权

2018年XX医院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2018年XX医院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2018年XX医院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一)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遏制细菌耐药,把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工作实施方案:一、高度重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宣传教育工作当前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也是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世界性问题。

全院医务人员要从大局出发,高度重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利用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人民群众、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提高全社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知度,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二、严格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要求全院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湖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要求,药房人员在采购抗菌药物品种时只能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加强医师处方权限管理,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分组管理制度的落实,杜绝医师违规越级开具处方的现象。

三、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重点环带管理1、加强预防使用、联合使用和门诊患者静脉注射抗菌药物等突出问题的管理,全体医务人员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征。

2、加强重点科室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临*管理。

由业务副院长对门诊、住院部抗菌药物处方、医嘱进行重点专项抽查点评,对点评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管理和干预,实现持续改进,并将检查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四、明确抗菌药物临床管理责任制卫生院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职责,推荐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

五、加强培训我院将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及乡村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培训,原则上每年不少于2次。

Xx医院2018年3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一章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第一条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第二条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一旦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对疗效不佳的患者应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第三条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

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第四条临床医师选择使用抗菌药物,制订药物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年龄、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基础疾病等。

(二)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三)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围低限)。

(四)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尽量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静脉给药,以确保疗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一、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的出现和传播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有效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治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应运而生。

本文将就该实施细则的背景、目的、适用范围、主要内容等进行论述。

二、背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各类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然而,大量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耐药菌的出现和蔓延,严重威胁到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形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成为必要的措施。

三、目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实施旨在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滥用和误用的程度,有效遏制耐药菌的增多和传播。

通过规范抗菌药物的开具、使用和监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四、适用范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适用于医疗机构中所有涉及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室和人员。

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药师等相关从业人员。

同时,适用于所有涉及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

五、主要内容1. 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1.1 根据病原学和临床实践指南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1.2 严格按照药物的使用说明和剂量用药;1.3 避免滥用、重复使用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4 鼓励使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减少对抗菌药物的依赖。

2. 抗菌药物的开具和使用:2.1 医生开具抗菌药物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2.2 患者用药须明确医嘱,严格按照规定用药;2.3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2.4 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

3. 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测:3.1 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3.2 建立抗菌药物的使用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使用情况;3.3 加强抗菌药物的质量控制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3.4 不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评估和回顾。

4. 培训和宣传:4.1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4.2 向患者宣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4.3 利用各种媒体渠道,普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

2018年抗菌药物管理政策解析(精品课件)

2018年抗菌药物管理政策解析(精品课件)

条件的地区在三级综合医院实行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专档管理。
将专档管理数据与药品采购记录、处方信息、临床病历信息等进
行比对,理清所有纳入专档管理的抗菌药物购用情况,查找薄弱环节,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质 1.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严格控制在3个品规内。
控 2.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实施专档
2017:WHO发布全球急需新型抗生素细菌列表
极为重要 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绿脓杆菌 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
十分重要 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 甲氧西林耐药、万古霉素中介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旋杆菌 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弯曲菌属 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沙门氏菌 头孢菌素耐药、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淋病奈瑟菌
2018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政策解析
刚好遇见你
目录
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 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8]9号)
关于印发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等 3个技术文件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822号)
关于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阶段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 卫办医函[2018]397号)(不予公开)
质 2、品种、品规结构科学合理,符合规定

三级医院≤50种,妇产医院(含妇幼保健院)≤40种,二级医院≤35种,

口腔医院≤35种,肿瘤医院≤35种,精神病医院≤10种,。

头霉素类抗生素≤2个品规,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5个品
critical high
中等重要 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 氨苄西林耐药流感嗜血杆菌 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志贺氏菌属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全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全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全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背景与意义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对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避免细菌耐药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细则的制定旨在规范和强化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监管和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促进有效使用抗菌药物,有效对抗细菌耐药问题。

第二节目的与任务本细则的目的是明确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原则,保护患者用药安全,降低医疗事故风险,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任务是通过制定具体管理细则,实现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规范与标准化。

第二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基本原则第一节倡导合理使用1.严格执行临床用药指南和规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避免滥用抗菌药物,不得盲目使用,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

第二节聚焦安全应用1.注重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抗菌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

2.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的应用要慎重。

3.提醒医务人员注意药物剂量、频率、给药途径等信息,确保准确使用。

第三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操作细则第一节抗菌药物用药品种管理1.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目录,对医院内可用抗菌药物进行明确标识,严禁非目录内药物的使用。

2.针对不同科室、临床情况,制定可用的抗菌药物使用范围及限制。

第二节抗菌药物使用操作规范1.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严格按照临床用药指南执行抗菌药物使用方案,确保科学用药。

2.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需随时监测患者病情,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第三节抗菌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监测1.对患者采取动态监测措施,定期评估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2.对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抗菌药敏试验,助于指导合理用药。

第四章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质量评价第一节抗菌药物使用质量评价指标1.利用药物使用评价工具,对医院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对医护人员的用药行为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强培训教育。

第二节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质量监控1.设立抗菌药物使用质量监控小组,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05.09•【文号】国卫办医发〔2018〕9号•【施行日期】2018.05.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8〕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要求,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工作要求:一、加快建设多学科抗菌药物管理和诊疗团队(一)逐步转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模式。

各地要转变管理思路,逐步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从“以行政部门干预为主”转变为“以多学科专业协作管理为主”。

通过建立多学科的专业化工作团队,开展宣传教育、技能培训、监测预警、干预指导等,持续提高抗菌药物管理水平。

(二)持续完善多学科诊疗体系。

加强感染性疾病科、临床微生物学、临床药学和医院感染控制等学科建设,完善感染性疾病的多学科诊疗体系。

落实《关于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6〕1281号)有关要求,将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建设情况纳入抗菌药物管理评价指标。

(三)充分发挥临床微生物检验在多学科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作用。

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人才培养,联合使用传统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验方法,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能力。

积极引进临床微生物新技术、新项目。

借助医联体建设,提高区域微生物检验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区域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心,加强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满足临床微生物检验需求。

二、继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重点环节管理(一)继续实施抗菌药物专档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8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8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8在医疗领域中,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对于保障患者的疗效和促进公共卫生安全至关重要。

2018 年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以引导临床医生和医疗机构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一、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抗菌药物的使用仅限于治疗确诊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临床医生必须根据病情特点、病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等信息,明确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并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和用药途径。

二、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1.个体化用药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代谢特点和过敏史等因素,个体化选药和用药方案,保证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2.联合用药原则: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考虑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但必须明确合理的目的和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复合用药。

3.最短疗程原则: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尽量缩短用药时间,以减少对患者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风险。

三、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1.临床用药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疗效和不良反应等信息,以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2.耐药性监测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患者病原菌的耐药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策略。

四、抗菌药物的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临床医生、护士和药剂师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促进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五、抗菌药物管理的责任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的责任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患者安全。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明确了抗菌药物使用的范围、原则、监测和评估、培训教育以及管理责任制度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推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耐药性问题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8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8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8
在当今医疗领域,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对于治疗感染症和提高病人生存率至关
重要。

根据2018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以下是关于抗菌药物的一些重要信
息和建议。

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在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时,医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感染病原体的类型
•病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
•抗菌药物的抗生素谱
•病人对抗生素的耐受性
根据指南,医生应该在明确感染病原体后尽早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
和过度使用抗生素。

2. 使用正确的剂量和疗程
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根据病人的体重和肾功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剂量。

同时,也要在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的正确疗程,坚持用药到指定的时间,避免过早停药或过度使用。

3. 预防抗药性
抗药性是一个严重的医疗问题,指南中建议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避免不必
要的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定期审查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感染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

4. 个体化治疗
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包括年龄、生理状况、过敏史等因素,个体化选择抗菌
药物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

5. 监测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
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密切监测病人的反应情况,及时报告药物的不良反应,以便调整治疗方案,保障病人的安全。

结语: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同样至关
重要。

医生需要严格按照指南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剂量和疗程,
预防抗药性,个体化治疗方案,监测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保障病人的安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

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贝y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等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遏制细菌耐药,督促各地深化认识,落实具体责任,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第三条??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在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工作组,院长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工作组由医务部、药学部、护理部、感染科、信息科、感染疾病科、检验科及临床科主任组成,设立管理工作组办公室,由医务科、药剂科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2、下设办公室:医务部: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小组(AMS组长:副组长:组员:第五条??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织的主要职责包括:(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与技术规范,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审议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对抗菌药物的购用及需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采购进行监督管理,并根据监督结果,分析、改进抗菌药物购用工作。

(三)根据相关指南,制定抗菌药物处方集、感染性疾病诊治与抗菌药物应用指南等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四)制定临床科室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感染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等管理指标,并组织考核。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为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医办发200938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加强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现象,特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第一条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第二条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一旦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对疗效不佳的患者应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第三条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

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第四条临床医师选择使用抗菌药物,制订药物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年龄、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基础疾病等。

(二)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三)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为贯彻实施省卫生厅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下称为《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保持医院健康生存与良好发展的势头,根据本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请遵照执行。

第一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第一条: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再选用药物;临床医生应以细菌学诊断为依据,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实验,使所选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临床医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特性,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病情危急需在药敏实验前用药者,可先根据临床诊断进行经验治疗,待获知药敏实验结果后再依据治疗效果及药敏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是否调整用药,制定个体化的综合给药方案;按照病人的免疫状态与脏器功能,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第二条: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必须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选用对微生物影响小的窄谱抗菌药物;已确诊的病毒感染未合并细菌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只能针对某一种或两种最可能的细菌进行预防用药,不能无目的的应用多种药物预防多种感染;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不常规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膀胱冲洗、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的局部用药。

第三条: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是病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混合感染和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可考虑联合用药;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

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一般不采用三联以上用药方案。

第二章抗菌药物分类、分级管理原则第四条: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必须遵循抗菌药物分级原则实行分级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为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指导临床医生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根据卫生部《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根据《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医生在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之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3.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4.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病人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5.抗菌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可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调整。

6.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72 小时停用,特殊感染者按特定疗程执行。

7.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一般以3日量为原则,最多不超过7日(结核病治疗除外)上8.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9.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重视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用毒副作用大的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二性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等)时,条件成熟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提高用药安全。

10.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二)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及2种以上复数菌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感染。

3.需长疗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某些侵袭性真菌病;或病原菌含有不同生长特点的菌群,需要应用不同抗菌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如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

4.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剂量可适当减少,但需有临床资料证明其同样有效。

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以减少其毒性反应。

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或其他B -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

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

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亦可能增多。

(三)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1.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性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

2.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心内膜炎的发生。

3.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4.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菌药物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 )、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2.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3.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4.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而非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感染。

5.应积极纠正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的原发疾病或基础状况。

可以治愈或纠正者,预防用药价值较大;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纠正者,药物预防效果有限,应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预防用药。

6.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三)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在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中,有指征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对象和推荐预防方案,见附录 1 :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此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卷0.1X109/L )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高危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但由于涉及患者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其预防用药指征及方案需参阅相关专题文献。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 )、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表1-1手术切口类别注:1•本指导原则均采用以上分类,而目前我国在病案首页中将手术切口分为I、U、川类,其I类与本指导原则中I类同,u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类,川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w类。

参考本指导原则时应注意两种分类的区别。

2.病案首页0类系指体表无切口或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操作以及经皮腔镜操作,其预防用药参考附录3。

(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1.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2.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

3.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

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

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4.头抱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5.对某些手术部位感染会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若术前发现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的可能或者该机构MRSA发生率高,可选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但应严格控制用药持续时间。

6.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鉴于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7.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参照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四)给药方案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

三、侵入性诊疗操作患者的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国际有关指南推荐和国内专家的意见使用。

?四、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的基本原则:1.肾功能减退患者药物的应用:①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有条件的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达到个体化给药。

②宜选择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的抗菌药物。

③若选择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应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剂量需适当调整。

④若选择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应酌情调整给药剂量。

2.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①应用主要由肝脏清除的抗菌药物,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可正常使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并严密监测肝功能。

②应用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清除或代谢,消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发生的,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③主要以肾、肝两途径排出的抗菌药物者,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

④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

3.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①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接受主要经肾排泄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 —1/2。

②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应严密观察下慎用,有条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4.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新生儿期一些重要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应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或毒性大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对新生儿的肝、肾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