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曹刿论战》(教研室) 省公开课比赛课优质课教研课一等奖
《曹刿论战》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c90f5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6.png)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曹刿论战》的基本情节,把握课文大意。
2.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体会其智慧与胆识。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聊聊同学们对《左传》的了解,引入《曹刿论战》的背景。
简要介绍《曹刿论战》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
2.课文阅读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领读,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内容解析分析课文的开头部分,理解曹刿请见的背景和动机。
讨论曹刿与乡人的对话,分析曹刿的智慧和胆识。
解析曹刿与庄公的对话,理解曹刿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4.人物分析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和智慧之处。
分析庄公的形象,对比曹刿与庄公的差别。
5.语言特色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讨论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和感染力。
6.思辨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曹刿论战的看法,讨论曹刿的论点是否成立。
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7.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四、课后作业2.选取一段文言文,尝试进行翻译和解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同学们对《曹刿论战》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和论证方法。
2.在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课堂气氛活跃。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曹刿论战》的基本内容,还对文言文阅读和思辨能力有了提升。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分析课文内容时,通过具体语句让学生体会曹刿的机智与深远见识,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句话反映了曹刿对当权者决策能力的怀疑。
20《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 2018年部审版
![20《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 2018年部审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5c1839fc4ffe473368ab5b.png)
20.《曹刿论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
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3.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4.将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
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三、课型、课时、教法新授课 2课时诵读、启发、探究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入:(目的:既增强学生的文学积累,也引出以少胜多的战例,引出课文)多媒体出示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1、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项羽的残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二、预习检查你认识它们吗?(幻灯片打出,检查预习情况)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三、整体感知播放课文录音片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f1e4f8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22.png)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0.《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随文巩固重点虚实词用法。
2.细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综合分析明确取胜原因。
3.感受对话描写之精,体会古人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取胜原因。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详略安排及对比、衬托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的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齐国军队强大鲁国军队相对较弱,但是最终如果却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探讨战争背后的故事。
二、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始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梳理重点文言字词。
【词类活用】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一词多义】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②以:何以战(凭、靠)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齐国攻打鲁国这件事)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古今异义】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③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④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⑤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2)疏通文意(详见课件)四、读题览文,明晰详略1、本文所写乃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却为何用“曹刿论战”做标题,而不用“长勺之战"提示:通读全文,看看文章重点是在“论”上还是在“战"上。
20《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39f516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6.png)
20《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记叙了曹刿参与齐鲁长勺之战的主要过程,文字精炼,形象鲜明,辞约旨丰,是一篇优秀的写人记事类作品,被安排在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标提出,7-9年级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方面学生应做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优秀篇目。
"同时单元导语提示“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要熟读成诵,将精彩的句段摘抄下来,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理解词语古今异义的差异,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本课文重点学习内容为字词识记与阅读鉴赏。
本课为第二课时,主要以阅读鉴赏为主。
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章内容,聚焦人物视角梳理情节并复述故事。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曹刿与鲁庄公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担当。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文章人物塑造手法,感受《左传》高超的写作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鲁国胜利的原因,获得生活启示。
教学重难点分析曹刿与鲁庄公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担当。
探究文章人物塑造手法,感受《左传》高超的写作艺术。
教学流程一、导入【教师】补充背景,引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交流讨论,明确文章主要内容与中心人物。
补充材料:长勺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
战力对比:鲁国3万,齐国30万。
二、聚焦视角梳理情节【学生】分别从曹刿与鲁庄公的视角梳理文章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教师】提示方法,补充总结。
复述方法:①找视角,统一主语;②找节点,划分层次;③找事件,简要概括。
以曹刿的视角:请见→论战→参战→释疑复述示范:齐鲁两国即将开战,曹刿请见,问战庄公凭借什么赢得胜利,先后否定了庄公的有惠于人,尊重神明等做法,最后肯定了庄公明察诉讼的做法,认为可以一战,请求参战。
20《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f8885b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8.png)
20《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单元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讽谏艺术,体会其智谋、胆识,及强烈的家国情怀。
3.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方面的独特之处。
核心任务:运用本文所学的塑造英雄的写作手法完成写作。
课时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借助助读资料,能概括说出英雄的形象特征。
2.通过比较,能分析出在塑造英雄时“三叠式"写法、详略安排的特点。
3.学以致用,以读带写,能尝试运用“三叠式”结构表达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表达赞美之情。
学习重难点:重点:概括英雄形象难点:写作表达学习策略: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提问法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将要犯的绝大多数错误都曾有人犯过,在各个时代,以各种方式。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都曾有人面对过,困惑过,克服过,在各个时代,以各种方式。
纵观华夏数千年历史,英雄人物辈出。
这堂课,老师希望大家通过读史,去明白一些受用终生的道理。
之前,我们了解了《左传》,疏通了字词障碍。
我们这节课就以“英雄”为主题线索完成我们以下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学生读。
二、什么叫英雄?(梳理情节并概括评价人物的形象)小组合作探究:请结合课文及助读资料说说曹刿身上的英雄特点体现在哪里?小组借助助读资料讨论后派小组代表展示:根据原文……/助读资料……,所以,我认为曹刿是一位……(简洁概括)的英雄。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助读资料:英雄的概念、素质、《史记·刺客列传》节选)(如果学生回答得快,概括曹刿的特点时间较短,就加上分析鲁庄公的形象,引导学生概括出来“贤君"。
回扣问题就是,英雄的必备条件还需要有贤明的君主。
)三、为什么这样写英雄?(分析“三叠式”结构手法、详略安排等特点)探究:1.为什么不详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塑造人物、突出中心2.为什么用“三叠式"结构?A使人物丰满B使情节波澜(可提醒学生课下利用结构规律背诵课文)四、怎么样写好英雄?(运用“三叠式”结构描写英雄,抒发情感)尝试主题片段写作“我心目中的英雄"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梳理写作步骤确定人物,写好题目梳理情节,概括特点布局谋篇,设置波澜2.学生尝试写作(课上列提纲,课下完善修改并完成200字小练笔)五、课后作业:分层作业:1.借助结构规律,背会课文(基础)2.二选一(提升)A列提纲,根据提纲完成200字写作,表达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56f42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7.png)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20课曹刿论战(第1课时)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体会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
3.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梳理故事情节。
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梳理故事情节。
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梳理故事情节。
新课导入历史有很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长勺之战就是其中之一。
《左传》中对这次战役也有记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曹刿论战》这篇文章。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的“长勺之战的背景”,教师介绍长勺之战的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知识链接【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左传》的相关信息,教师出示课件中的内容作为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诵读课文【活动内容】1.听《曹刿论战》的范读音频,留意课文的停顿处,可根据范读音频在教材上做标记。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做出的标记,读准节奏,体会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
教师出示课件的朗读节奏示例。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知文言特点,培养文言语感。
四、疏通文意【活动内容】1.学生自主归纳文中的重难点词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
课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较多,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识记。
2.朗读课文,注意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尝试翻译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握文意,理解文本内容。
五、文本研读【活动内容】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仿照示例,将内容补充完整,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_______→参战→_______【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理清课文思路,以便背诵。
2024版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完整版
![2024版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35929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b.png)
教学反思与总结
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曹刿论战》中的 军事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 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部分环节可能过于紧凑,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 此外,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能需要采用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理 解。
介绍曹刿的生平事迹、性 格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重 要地位。
文本背景
介绍《左传》等古籍中关 于曹刿论战的记载和评述。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曹刿论战的故 事情节、主要内容和历史 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 识和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讨论 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 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改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 法。
改进方案及实施计划
针对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方案
针对教学内容安排过紧的问题,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节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对 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04
学生学情分析与应对策略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背景
来自不同年级、班级,具有一定 的文言文基础和阅读能力。
学习需求
希望通过本课程深入了解《曹刿 论战》的文本内容、思想内涵和
文学价值。
学习难点
文言文语言理解、历史文化背景 知识、文学鉴赏技巧等。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
1 2
第20课 曹刿论战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0课 曹刿论战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0e597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7.png)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译文: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 虑。"于是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 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鲁庄公认为可以和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鲁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J曹刿评价说“可以一战。"这是为什么呢? 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不足以赢得战争。 民心向背、取信于民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战则请从”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铺垫 “请从”为下文曹刿的正确指挥及取得战争胜利做铺垫。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岁(] 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 ,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 了他们。
译文:(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 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背景链接】
齐、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齐襄公时,政令无常,其弟小白和纠分 别逃到莒(ju)国和鲁国避难。后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即齐桓公)。鲁庄公十年(前684 )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本文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50d94b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6c.png)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以下是一份以《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曹刿的战略思想和鲁庄公的形象。
2. 通过分析对话,体会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分析人物形象。
2. 难点:体会文章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原文。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很有意思的古文——《曹刿论战》。
大家先自己读一遍课文,看看能不能读懂大概意思。
(学生自读课文)师:好啦,都读完了吧?那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呀?生 1:好像是讲一个叫曹刿的人和鲁庄公讨论打仗的事。
师:嗯,不错。
那曹刿和鲁庄公都谈了些啥呢?生 2: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打仗。
师:对,那鲁庄公怎么回答的呀?生 3:鲁庄公说他对百姓好。
师:很好,那曹刿满意吗?生 4:一开始不满意,后来鲁庄公说祭祀的时候不虚报祭品,曹刿就觉得可以了。
师:真棒!那后来打仗的时候呢?生 5:曹刿让鲁庄公等齐军三鼓之后再进攻。
师:为什么呀?生 5:因为他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师:非常好!那这体现了曹刿怎样的智慧呀?生 6:他很懂打仗的策略。
师:对,那鲁庄公在这过程中表现得怎么样呢?生 7:感觉他有点不懂打仗,但能听曹刿的意见。
师:嗯,分析得很到位。
那我们再来一起总结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吧。
(师生共同总结)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有了较好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曹刿论战》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07635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b.png)
教案标题:《曹刿论战》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曹刿论战》这一古代典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战争思想的演变及其对军事战略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课堂讲解、文本解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思想和智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掌握《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思想和智慧。
3.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曹刿论战》的内容和思想。
2.分析和探讨《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智慧。
教学难点:1.理解《曹刿论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战争思想的演变。
2.运用《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智慧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课件投影仪。
2.学生自带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曹刿论战》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于战争思想的兴趣。
2.提出问题:你对于古代战争思想有什么了解?你认为战争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哪些领域有应用?二、理解《曹刿论战》(15分钟)1.简要介绍《曹刿论战》的作者、写作时代和背景。
2.分析《曹刿论战》的结构和内容。
3.引导学生讨论《曹刿论战》中的主要战略思想和智慧。
三、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如曹刿、吴起等。
2.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就《曹刿论战》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
四、文本解析与思考(20分钟)1.展示《曹刿论战》的具体段落,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
2.提问学生:你认为这些战略思想和智慧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吗?为什么?五、归纳总结与展示(15分钟)1.组织学生归纳总结《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智慧和思想。
2.邀请学生进行展示,并与全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阅读《曹刿论战》其他相关文献,并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
2.提醒学生完成作业后,及时提交。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曹刿论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曹刿论战》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
![《曹刿论战》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92fab52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0.png)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理解文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翻译,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和深谋远虑。
(2)认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他的战略思想。
2、教学难点(1)理解曹刿“远谋”的具体表现。
(2)分析鲁庄公形象,理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言文的韵味。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点拨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战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文章——《曹刿论战》。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讲述了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看曹刿是如何为鲁国出谋划策,取得战争胜利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检查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思考:鲁国为什么要和齐国打仗?引导学生了解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明确鲁国是在齐国的侵略下被迫应战。
2、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从文中找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一关键语句,理解曹刿认为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所以他要挺身而出,为国家出谋划策。
3、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通过分析曹刿的话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得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024年)《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
![(2024年)《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f614a2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b.png)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春秋 时期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增强学生的 直观感受。
互动讨论
情境模拟
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战争策 略等方面进行自由讨论和提问,营造轻松 、活跃的课堂氛围。
创设类似春秋时期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 角色进行模拟表演或辩论,加深学生对课文 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024/3/26
乡人
乡人代表了当时普通百姓的形象 ,他们对战争缺乏了解,但渴望 和平安定的生活。
13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剖析
2024/3/26
01
曹刿
战前,曹刿对战争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内心也充满担忧;战中,他
密切关注战斗进展,不断调整策略,最终取得胜利;战后,他感到欣慰
和自豪,同时也对未来充满期待。
02
鲁庄公
战前,鲁庄公内心忐忑不安,缺乏信心;战中,他在曹刿的指导下逐渐
针对作业难点和重点,给出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2024/3/26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指导,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6
27
意识和思考能力。
2024/3/26
24
小组讨论及分享环节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就 课文中的某一主题或难点进行 讨论。
2024/3/26
小组讨论后,每组选派一名代 表分享本组的观点和结论。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 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加 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5
课后作业布置和指导
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翻译、阅读理解、写作等。
2024/3/26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讲解、 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 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 学鉴赏能力。
《曹刿论战》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8d2de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2.png)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曹刿论战》中的逻辑思维与策略。
2. 掌握辩论技巧与运用。
3. 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曹刿论战》中的逻辑思维与策略。
2. 辩论技巧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曹刿论战》中的逻辑思维与策略。
2. 运用辩论技巧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团队合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与PPT。
2. 《曹刿论战》文本。
3. 辩论案例与讲解资料。
4. 学生小组分组。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0分钟)- 引发学生对《曹刿论战》的兴趣,可通过讲述战国时期的背景、曹刿和司马懿的故事背景等方式。
- 引导学生讨论一场战役的重要性和胜利所需要的因素。
2. 理解《曹刿论战》中的逻辑思维与策略(30分钟)- 分析《曹刿论战》文本,挖掘其中的逻辑思维和策略。
- 分析曹刿和司马懿的辩论过程,了解他们的思维路径和思考方式。
- 引导学生讨论在辩论中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和策略。
3. 学习辩论技巧与运用(30分钟)- 介绍辩论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 分析辩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辩论中的技巧与策略。
-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相关话题进行辩论。
4. 辩论展示与总结(20分钟)- 两个小组进行辩论,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 整理辩论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辩论技巧和策略。
- 引导学生对辩论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思考,明确自己的辩论目标和方法。
六、课堂作业:-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曹刿论战》的读后感,并提炼出其中的逻辑思维和策略。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曹刿论战》中的逻辑思维和策略,并能够运用辩论技巧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
课堂的组织和讲解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课堂互动和讨论氛围也很活跃。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辩论活动,并鼓励他们进行辩论经验的总结和分享。
曹刿论战-比赛课教研课公开课一等奖(中考教研室)
![曹刿论战-比赛课教研课公开课一等奖(中考教研室)](https://img.taocdn.com/s3/m/d55e07bc59eef8c75fbfb3d8.png)
紧扣住“远谋”。
分析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 当。详写曹刿用谋,略写战争过 程、鲁庄公问计。
2.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 表现人物形象。
曹刿:
战前: 战时: 未可可矣
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把握反攻时机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原因。曹刿说:“作战, 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士 气就衰弱了,到了第三次士气就衰竭了。齐军士 气衰竭,我军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战胜了他们。 他们是大国,很难推测他们,恐怕他们有埋伏。 我见他们的车轮印很乱,旗子也倒下了,所以才 下令追逐他们。
1.第一段曹刿与庄公的对话中,庄公说的哪句话得到了曹 刿的肯定?反映了曹刿怎样的作战思想?
齐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
本段中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 彼竭我盈
)
鲁军追击敌军在( 辙乱旗靡
)时
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 指挥才能?
a.选择了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 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b.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 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 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这一仗能不 能打,以及战后的总结,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 略。
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
一论:战前准备
民弗从
神弗福 取信于民是作战
可以一战 胜利的前提条件
二论:战争过程中的进军、 追击时机
未可 —齐人三鼓
善于
未可 — 敌军辙乱旗靡 把握时机
三论:取胜原因
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
鲁庄公十年,齐国派军队来攻打我们 鲁国。鲁庄公即将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 见。他的同乡说:“当官的人会谋划这件 事的,你又为何要参与进去呢?”曹刿说: “当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就入朝觐见。
20《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1201b4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1.png)
20《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在教学设计上,特别要注重以下三点:1.教学目标明确。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积累文言词句,梳理故事内容。
②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以及精炼简洁的语言。
③赏析曹刿的形象,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2.教学思路清晰。
跟线下课程相比,线上课没有生成的内容,所以思路清晰更加重要。
本课的主要内容按照四个部分依次展开:①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②这是两个怎样的人物?③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④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3.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除了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四大问题来推进,很多内容的讲述也以设问句来提出。
同时,开头以讲故事的方法来介绍背景,播放动画朗读视频,也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内容】一、讲故事,了解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了解一段春秋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是邻国,都在今天的山东省。
齐国在东北部,鲁国在西南部。
公元前697年,齐国的齐襄公继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了躲避祸患,分别逃到了莒国和鲁国。
第二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害了,第三年春天,齐国人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时齐国的国君位置空缺,公子小白就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
这一年8月,鲁军与齐军在乾时作战,鲁军大败。
齐桓公逼迫鲁庄公杀死了公子纠。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打鲁国,两军在长勺交战。
那么实力较弱的鲁国在长勺之战中是否又一次失败了?我们就根据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编写的《左传》一起回到2000多年前,去寻找答案。
首先,请同学们来听一段视频朗读,在听的时候,把易读错的字音标注在文中。
(播放动画朗读视频)听完了课文朗读,出示易错字,正音。
二、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1.了解题目我们先看题目“曹刿论战",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平民,虽然本文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在历史上有它的原型,相传叫曹沫,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省公开课曹刿论战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省公开课曹刿论战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142d4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6e.png)
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旳 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旳史 实,阐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 把握战机才干取得战争胜利旳 道理。
找出文中关键词
战前
取信于民
战中
捕获时机
远谋
战后
分析胜因
“远谋”阐明曹刿:
一知“民心向背”,有为国分忧旳精 神; 二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旳才 干; 三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旳才 智。
军事才干
我眼中旳鲁庄公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 刿得以参加论战
二、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旳 批评和“小惠”、“小信”旳刺耳意 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 线 ,进一步实际,“战于长勺”“与 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 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 堂鼓,不干扰能人旳作战布署;
2.为何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 “能够一战”旳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旳主要原 因。这就突出体现了曹刿注重人民力量旳政治 远见。
分析人物形象
曹刿: 有远谋
战前:
认识取信于民旳主要性
战时: 未可可矣 把握反攻时机
未可 可矣 把握追击时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实地调查,抓住时机
战后:细说胜利原委 对胜利成竹在胸
曹刿论战
作家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旳政
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旳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 都以为它是孔子旳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3年), 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洁生动,尤其 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经过对话和行动体现人物旳性格特点,对后裔 散文旳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与反思
教学目标:1、回顾文言文内容,积累、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
言词语;
2、正确背诵课文并流畅翻译文句;
3、对文章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能完整通顺地翻译句子
教学难点:对文章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基础知识练习
(一)通假字
•小惠未徧
通“遍”,遍及,普遍
(二)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小大之狱:案件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三)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名词用作动词)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名词用作动词)
二、篇章理解
•第一节,战前:分析政治准备。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第二节,战时:记述战争过程
(关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
•
第三节,战后:分析取胜原因
(关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的解释)
三、课文理解:
1、.写出曹刿判断追击“未可”与“可矣”的理由。
(用原文回答)(2分)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每方面1分。
2、文中能具体证实曹刿“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一看法的语句有哪些?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②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③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
•④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教材《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半学期的一篇重点文言课文。
我通过学生自己创作的几幅画用辩论的形式,把有关课文的阅读理解教学放在对画的理解上,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和领会作者的表现意图。
教学目标必须要符合两个特点:
即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首先,从可操作性这一层面我的目标是: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通过辩论和探讨了解他人队课文的不同理解,达到互补促进的目的。
其次,从可检测性这一层面我的目标是:通过当场的问题检测,了解学生通过辩论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由此也可以知道自己在画面的创作和辩论的过程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⑤既克,公问其故。
•括号的内容不建议写出来。
第二课时
3、《曹刿论战》全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详写论战前政治准备和战后总结,略写战斗过程。
这样写既突出了“论战”又突出了曹刿是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
4、本文所加题目为“曹刿论战”,请从“论战”的角度概括三段大意。
•①第一段,曹刿论
•②第二段,曹刿论
•③第三段,曹刿论
•①作战条件,②作战时机,③取胜原因。
5、从全文看,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些方面?
•政治上:强调要取信于民
•军事上: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6、通读全文,结合文章谈谈曹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有政治远见:
•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热爱国家,主动参与:
7、从全文看,庄公和曹刿的对话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作战条件(何以战)
•作战时机(出击和追击的时机)(西城答案没有这一点)
•取胜原因(公问其故)
8、文中说“肉食者鄙”,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这一点?
•庄公把小恩小惠和神灵保佑当作可以作战的条件
•庄公在作战中急躁冒进。
•庄公胜利后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9、从全文看,鲁国以小胜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战前,注重取信于民,做好了政治上的准备。
•战中,曹刿在指挥上运用正确战术,善于把握战机。
•鲁庄公知人善用。
10、请列举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并结合文章分析其好处?
•对比衬托: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
•以“其乡人”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来衬托曹刿的以国家大事为己任,高度的责任感和政治远见。
•详略得当:详写论战前政治准备和战后总结,略写战斗过程。
这样写既突出了“论战”又突出了曹刿是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
•主要采用对话描写:能充分体现”论”战,人物形象生动。
11.请谈谈你对鲁庄公这一人物的认识。
•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典型代表。
开战之前,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开战之后,他不知道什么
时候该击鼓,什么时候该追击。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善于听取建议,亲自参战,接受了曹刿从战的请求,而且让曹刿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说明他知人善用。
•并且他做到了取信于民。
•问的不同,答的不同。
12、文章主要从那些方面塑造曹刿这个人物的?
•文章主要从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两方面来塑造曹刿的
反思:关于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绘画和辩论中去学习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教师只是起一个调控的作用。
设计的本身就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一切以学生的发挥为主,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舞台。
本课的前期准备:男女学生各自推荐十名代表,我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乡人劝说;君臣对话;指挥作战;战后总结),通过抽签男生选择了1和3两个部分,女生是2和4。
接着各自回去通过集体讨论对所选的两个部分进行创作,形成两幅插图。
然后经过交换,男女生对对方的创作进行集体评议,寻找漏洞和不足,结合自己的理解重新再创作两幅插图,作为当场的展示。
本课的提问设想事先是无法准备的,因为学生如何进行辩论,会有什么措辞,教师在课前并不知晓,男女双方的辩手也不知道对方会使用什么招数,一切全部是课内的当场发挥。
我在课前强调了一点“辩论的依据是课本”。
因为我估计学生可能会辩论一些枝节的问题,我希望通过辩论能对课文的整体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对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评价。
整堂课按照介绍、辩论、展示、再辩论的方式进行,最后是问卷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