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劝学情景默写(含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含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979624af1ffc4ffe47acfa.png)
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着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1.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469e3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b.png)
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等比喻,阐述了积累的力量和重要性。
2.《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穿堂飞檐”。
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这启示人们要专注于研究,才能取得进步。
3.《荀子劝学》中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XXX的诗句“芳林新叶催XXX,流水前波让后波”也表达了学生可以超越老师,后人可以超越前人的思想。
4.《荀子劝学》中借助挺直的木头被弯曲后,即使又晒干也不能复原的例子,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5.《荀子劝学》中“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6.《荀子劝学》中强调“日省吾身”,只有每天反省自己,才能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7.《荀子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XXX则利”为喻,引出研究能够改变人的禀性的结论。
8.《荀子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句子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9.《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研究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0.《荀子劝学》中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荀子劝学》中通过对比的手法直接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的句子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2.《荀子劝学》的作者把他曾在下平地上抬起脚后跟往远处看与登上高处住远处看两相比较的句子是“视高则明,视下则暗”。
13.《荀子劝学》中强调研究要善于借助外物,连设四喻展开论证,第一个比喻是“犹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4.《荀子劝学》中“人不可无知,不可无欲,不可无信”等句,说明君子与一般人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善于利用各种客观条件罢了。
15.《荀子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原因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事君须臾,命不可违”。
16.《荀子劝学》中,借助风雨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高考64篇《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
![高考64篇《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6b666c04a1b0717ed5dd1f.png)
情境默写4月11日早读任务1《劝学》(《荀子》)第一组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
“金”要锋利,须“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5.《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第二组1.荀子在《劝学》中,引用君子的话,开门见山,提出要不断学习的中心论点的两句是:“,。
”2.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3.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4.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5.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
”答案: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5.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第三组1.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劝学情景默写
![劝学情景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a99007a7a216147916112866.png)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 青 ,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的“是故弟子 通过
“木”于“故金木”的受变绳化则来直进一步金说明就客砺观则事利物经过
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
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
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
的君子,就要“
”,可见,
学习知的明意而义行是无十过分重大的。
4、荀博子学《而劝日学参》中省乎己
“
,
”,强调了
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5、“ 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
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
学》中说“
,
。”
8、只故要不坚积持跬,步就会成无功以。至正千如里《荀子.劝学》
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
折;
,
。”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9、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却能“上食 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 跪而二螯,然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形也成鲜明 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 得成功。
本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更改后使用!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
般人,是因为“
善假于”说物明也了利用学
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
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
用“ 积土成山 ,
劝学情景默写(含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b67c0533d4b14e84246813.png)
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1.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情境默写含答案
![劝学情境默写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7bc8122cc58bd63186bdef.png)
《劝学》篇情境默写含答案(最新)1、《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___________ ”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_________ ”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
2、强调学习积累的重要性时曾指出,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
《劝学》一文中,以行路设喻,从反面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3、荀子在《劝学》里曾说,即使整日思索,也“ __________ ”这和提起脚后跟眺望,却“ __________ ''是类似的道理。
4、《荀子劝学》中,荀子以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 的论断,进而推出人只有博学自省,才能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观点。
5、《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是相同的。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_____________ ”的君子,就要“ _________ ”7、《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_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 ”的观点。
8《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9、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10、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印证了这点。
11、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___________ ; ________ ”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劝学情景默写(涵盖全文)
![劝学情景默写(涵盖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25bb81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4.png)
《劝学》情景默写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发展提高,实验超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两个比喻,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学习能达到的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劝学》中说想要别人快速找到自己就,__________,即使原本的肢体没发生任何改变,也会有好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8.《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1轻松到达远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高,完全在于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获得成功。
劝学 情境默写含答案。
![劝学 情境默写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c916e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3.png)
劝学情境默写含答案。
1、《荀子·劝学》通过多个比喻来说明,只要君子广泛研究并每天反省自己,就能做到“明知逐足无过矣”;同时,通过四组比喻,说明外在环境只是善于利用的工具。
2、在《劝学》中,___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用行路设喻来反面强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___认为,即使整日思考,也不能与登高眺望相比,因为后者可以看到更广阔的视野,类似于提起脚后跟眺望,只有放眼远方才能看到更多。
4、在《劝学》中,___以设喻引出“木受绳则直,___则利”的论断,进而推出人只有博学自省,才能成为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君子。
5、《荀子·劝学》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___《师说》中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都强调了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
6、___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是通过后天广泛研究和不断改造获得的。
就像“金”要锋利,需要不断磨砺一样,人要成为“明知逐足无过矣”的君子,就要不断研究和自我反省。
7、在《劝学》中,___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的设喻,引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一观点。
8、《荀子·劝学》中提到,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挟土而行,腹中黍稷”,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9、___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研究来提升自己,这体现在“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明明德于天下”和“不惟不知之,且不知不知之,故自为之,谓之‘君子至于如水之至于下,道至于简,齐至于侈’”这两句话中。
10、___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青春不可以再得”,强调了终身研究的重要性。
11、在《劝学》中,___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不知其极也”,是因为火烤使它弯曲了。
12、在《劝学》中,___用蚯蚓和蟹行的比喻来说明,只有用心专一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而用心浮躁则会失去机会。
《劝学》情景默写(详全含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详全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cd5f6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a.png)
《劝学》情景默写(详全含答案)高中必背课文14篇之《劝学》1.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研究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研究,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
4.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以行路为喻,论证积累的重要性)。
5.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研究。
6.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研究。
7.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做人的道理。
8.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9.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10.荀子在《书名号》123中写道,“李记”是一匹能跑的好马,但一个人一次跨过十步是不够的。
劝学情景式默写题及答案
![劝学情景式默写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3556f8cf84b9d528ea7ae4.png)
《劝学》情境式默写26题及答案1.荀子在《劝学》中,引用君子的话,开门见山,提出要不断学习的中心论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 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8.《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劝学理解性默写(情景默写)
![劝学理解性默写(情景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823a3919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5.png)
✓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 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 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 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
4
✓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 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 在《劝学》中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 千里。”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 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 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知明而行无过 ”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 己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劝学》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 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 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 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 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 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 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 _______,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 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_______” 的 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劝学情景默写
![劝学情景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595b25173169a4517723a345.png)
《劝学》情境式默写1.荀子在《劝学》中,引用君子的话,开门见山,提出要不断学习的中心论点的两句是:“,。
”2. 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3. 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4.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5. 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
”6. 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7.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8.《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
”9. 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
”10. 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11. 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12. 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13. 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14.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
”15. 荀子在《劝学》中,用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16. 荀子在《劝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17.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
《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教学教材
![《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教学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19dce27a172ded630b1cb6a8.png)
《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劝学》情景默写答案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的观点。
2. 《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3. 《荀子劝学》中说“青,,。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劝学》中借助挺直的木头被弯曲后,即使又晒干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5.《荀子劝学》中“,。
”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6.《荀子劝学》中强调“,。
”只有每天省察自己,才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7.《荀子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
8.《荀子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且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的两句是“,。
”9.《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10.《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在《荀子劝学》中,也有两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
”11.《荀子劝学》中通过对比的手法直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12.《荀子劝学》的作者把他曾在下平地上抬起脚后跟往远处看与登上高处住远处看两相比较的句子是“,。
”13.《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连设四喻展开论证,第一个比喻是“,,。
”14.《荀子劝学》中“,。
”两句,说明君子与一般人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善于利用各种客观重要任务罢了。
15.《荀子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原因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16.《荀子劝学》中,借助风雨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17.《荀子劝学》中指出,如果“,。
”那么就能达到“圣心备焉”的境界。
高考64篇《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
![高考64篇《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1042e9f01dc281e43af087.png)
3.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 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
4.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 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5.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 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
答案: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4.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
的两句是:“,<
5.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 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
。
答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情境默写4月 早读任务
1《劝 学》(《荀子》)
第一组
1.在《劝学》 中,“,
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 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 升 自 己 的 两 个 句 子 是 : “
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 臾之所学也
2.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
4.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君子 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第二组
1.荀子在《心论点的两句是:
,。
2.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 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最新《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
![最新《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600f094afe04a1b171de17.png)
《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作者xxxx------------------------------------------日期xxxx《劝学》情景默写答案1。
《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 , .”的观点。
2。
《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3. 《荀子劝学》中说“青,,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4.《荀子劝学》中借助挺直的木头被弯曲后,即使又晒干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5.《荀子劝学》中“,。
”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6.《荀子劝学》中强调“ , 。
”只有每天省察自己,才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7。
《荀子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
8.《荀子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且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的两句是“,。
”9.《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10.《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在《荀子劝学》中,也有两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
”11。
《荀子劝学》中通过对比的手法直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12.《荀子劝学》的作者把他曾在下平地上抬起脚后跟往远处看与登上高处住远处看两相比较的句子是“,。
”13.《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连设四喻展开论证,第一个比喻是“, , 。
”14。
《荀子劝学》中“,。
”两句,说明君子与一般人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善于利用各种客观重要任务罢了.15.《荀子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原因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 ."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
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
是:。
2.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
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
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
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1.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选自《荀子》)
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
子(作品)中的
“青,,。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5、“,”,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7、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8、“”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
”
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
折;,。
”
12、,,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荀子学不可以已
2、学不可以已
3、《劝学》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选自《荀子》)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
句:,。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
句,。
1、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学不可以已。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