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李煜
初中必背古诗文39《相见欢》朗读+课文+译文
作者:李煜朗诵:雅坤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注解:
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诗句及读后感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诗句及读后感《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全文如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表达了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李煜通过描绘西楼、残月、梧桐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
他用“锁清秋”三个字,将自己的离愁别绪与清秋之景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心中无法排遣的苦闷。
下阙以“剪不断,理还乱”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离愁别绪的纷繁复杂,难以理清。
最后一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则是李煜内心深处真实感受的直接抒发,这种无法言说的痛苦让他倍感折磨。
这首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李煜深切的离愁别绪,以及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无奈和痛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君主,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词人。
他的词作内容主要以抒发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为主,词风哀婉悲凉、意境深远。
具体特点如下:情感真挚深沉:李煜的词作大多是在亡国之后创作的,他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亡国之痛融入到词作中,情感真挚深沉,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悲痛和哀伤。
语言自然流畅:李煜的词作语言自然流畅,多采用白描、比喻、夸张等手法,将情感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意境深远:李煜的词作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创造出一种凄美、悲凉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和伤感。
题材广泛:李煜的词作题材广泛,不仅有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还有对人生的思考、对爱情的追求等,内容丰富多样。
李煜的词作具有情感真挚深沉、语言自然流畅、意境深远、题材广泛等特点,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见欢 李煜译文翻译
相见欢李煜译文翻译《相见欢》李煜无言楼记西楼,月例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抠不断,理还乱,就是往昔,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独自一个人,无言跃上了西楼,月亮弯弯的像是钩子,梧桐寂寞的立着,深深的庭院弥漫着秋天的气氛。
思绪啊,苏小明,却又乱得整理不好,就是初恋吧,另有一种感觉洋溢在心底。
无言楼记西楼,月例如钩,独自一个人,无言迈上了西楼,月亮弯弯的像钩子,孤独梧桐深院门锁清秋。
梧桐寂寞的立着,深深的庭院弥漫着秋天的气氛。
抠不断,理还乱,就是往昔,思绪啊,忘不掉,却又乱得整理不好,是离别吧,别就是通常滋味在心头。
另有一种感觉洋溢在心底。
注解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门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弥漫。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就是通常:Seiches一种。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沃苏什卡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抠不断”三句,以麻丝喻往昔,将抽象化的情感予以解构,历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更见到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就是通常滋味在心头”.词家利用独特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整体表现往昔时,或写下愁之深,例如李白《靠近别》:“海水直下万里浅,谁人不言此恨和古”;或写下愁之长,例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轻,例如李清照《武陵春》:“山壳双溪艋舟,有载一动许多恨”;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相见欢》原文和翻译译文
李煜《相见欢》原文和翻译译文1、李煜《相见欢》原文和翻译译文李煜《相见欢》原文和翻译原文: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就要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匆,无奈禁不住早晨的冷雨,夜晚的风!春花雨,美人泪,给人留下多少醉,如今何时再重逢人生本长恨,恰如春水日日流向东!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
“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
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
“胭脂泪”者,此之谓也。
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
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相见欢》全诗赏析大全
《相见欢》全诗赏析《相见欢》全诗赏析大全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见欢》全诗赏析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相见欢》全诗赏析1[出自]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1: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译文2: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翻译、注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五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翻译: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亡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赏析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赏析《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五代·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留一作:留人)【译文】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注释】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谢:凋谢。
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起笔“林花”,但不是重点,重的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
花开花落几时许?春去太匆匆。
无奈啊,娇艳的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朝来的寒雨晚来凄风?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春红”是最美好的物品,“红”最美丽的颜色。
这样美好的事物突然间竟自“谢了”,而且是“太匆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以“春红”二字代花,乃至极美好可爱之花,既是修饰,更是艺术;随手拈来,直写事物,乃天巧人工之笔。
作者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相见欢》原文及翻译这是一首惜春词,采用的是直抒胸臆、借物抒情的手法。
首句“年年”二字透露出一种自责的心情,由于错过美好春光,因而每每满怀愁绪,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相见欢》原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相见欢》原文及翻译篇1【作者资料阅读】: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
天祚三年七月初七(相传),李煜出生于金陵,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
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精于政治,但其艺术才华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
被誉为“千古词帝”。
【原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简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李煜唐诗《相见欢》
李煜唐诗《相见欢》李煜唐诗《相见欢》《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此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表面上是伤春咏别,实质上是抒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煜唐诗《相见欢》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⑴谢:凋谢。
春红:春天的花朵。
⑵匆匆:一作忽忽。
⑶无奈,作常恨。
寒雨:一作寒重。
晚:一作晓。
⑷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胭脂,一作臙脂,又作燕支。
⑸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意为令人陶醉。
留,遗留,给以。
醉,心醉。
⑹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⑺自是:自然是,必然是。
【翻译】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赏析】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这些自属有目共见。
但如以为他这“随手”就是任意“胡来”,文学创作都是以此为“擅场”,那自然也是一个笑话。
即如首句,先出“林花”,全不晓毕竟是何林何花,继而说是“谢了春红”,乃知是春林之红花,——而此春林红花事,已经凋谢。
可见这所谓“随手”“直写”,正不啻书家之“一波三过折”,全任“天然”,“不加修饰”,意欲成“文”,诚梦呓之言也。
古诗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翻译赏析
古诗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翻译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
其全文古诗如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前言】《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注释】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翻译】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赏析】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赏析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赏析《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五代·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留一作:留人)【译文】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注释】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谢:凋谢。
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起笔“林花”,但不是重点,重的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
花开花落几时许?春去太匆匆。
无奈啊,娇艳的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朝来的寒雨晚来凄风?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春红”是最美好的物品,“红”最美丽的颜色。
这样美好的事物突然间竟自“谢了”,而且是“太匆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以“春红”二字代花,乃至极美好可爱之花,既是修饰,更是艺术;随手拈来,直写事物,乃天巧人工之笔。
作者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及译文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作者介绍: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这些词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这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赏析一: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李煜《相见欢》的意思及赏析
李煜《相见欢》的意思及赏析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1。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2。
别是一番3滋味在心头。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我一个人默默地登上西边的高楼,天空有一弯残月像钓钩一样,深深的庭院里,寂寞无声的梧桐树被这凄清的秋色深锁着。
这心头纷纷扰扰的离愁啊,怎么剪也剪不断,怎么理它还是乱。
唉,我此时此刻的心头,涌上来另一番滋味,久久无法逝去。
【愁苦之美】深秋是凄美的,在诗人这里,“独上西楼”更笼罩着一层失意的颜色。
深夜,在一个寂静无声的庭院里,残月冷照,风吹梧桐,秋色凝重。
诗人还没有睡去,默默地登上了西边的高楼,看着眼前一景一物,眉头又紧皱了几分,诗人心里的愁苦无处诉说,更无法诉说,这种凄苦的愁滋味似乎比别人更多了一种味道,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启示】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他在诗词造诣上自成一家,成绩斐然。
这首词写的是亡国以后的受人拘囚的生活状态,内心失落,愁苦百结。
可以说,南唐亡国与李煜有很大关系,因为他治国无心,不务“治国正业”,从而导致家破人亡。
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论做什么事情,切忌三心二意。
大到治国,小到做人做事,都应该兢兢业业,有始有终。
【赏析】积累同一类写作素材,从中品味其艺术特色,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途径。
在历代诗词中表现离愁的诗句不胜枚举,作者常常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它们。
比如,写愁之深的有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写愁之长的有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愁之重的有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愁之多的有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等等,加强同类题材诗词的收集、整理和品读,对写作来说,本身就是个趣事。
李煜的诗词《相见欢》原文和注释赏析
李煜的诗词《相见欢》原文和注释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注】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愁。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赏析】“无言独上西楼”句,叙事直起,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
“月如钩”以环境烘托人物的凄凉处境,似乎不带任何感情,又似乎带有千愁万绪。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叶稀稀疏疏,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还有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离愁的滋味,词人已经尝尽,它“剪不断,理还乱”。
这种离愁,是追忆荣华富贵的生活时的惆怅,是思恋故国家园时的伤感,是失去帝王江山后的悔恨。
它像丝一样缠绕在心头,然而,丝可以剪断,可以理清,而这愁却终究无法排遣。
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它积压在心头,能真切感受到,却说不明道不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一国之主,今日阶下之囚,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只得默默承受,无言独上西楼……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刘永济《词论》:“纯作情语,比托情景中为难工也。
此类佳者,如:李后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扩展阅读:李煜的人物简介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璟第六子,九六一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
九七五年,宋曹彬破金陵,煜降宋,封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
南唐李煜相见欢原文赏析
•
•
李煜诗词欣赏 - 简介
• 李煜(937—978),字重光,徐州(今属江苏省)人,一说湖州 (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五代词人。初名从嘉,号钟隐,为南唐后主。 他继位时宋已代周。南唐形势,岌岌可危。及后其降宋,被鸩杀。后 人把他的词与李璟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其前期词多写其对宫庭 豪华生活之迷恋。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写沉醉于歌舞享 受,《一斛珠》(晓妆初过)尤为绮靡。当时南唐一词人写道:“桃 李不须夸烂漫,已输了春风一半。”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比亡国之君的 精神面貌。这些词都与西蜀花间派风格相近。被俘后,亡国之恨油然 而生,“日夕以眼泪洗面”,故一改词之风格,转琦香绮丽为哀怨伤 婉,丰富了词的意境。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白描的手法、贴切形象的 比喻和质朴明净的语言,都显示它洗掉了花间派的绮罗香泽之态,表 现了独特风貌,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后期词以《虞美人》(春花 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 春红)等为代表作。生平详见《新五代史》卷六二。有《南唐二主 词》。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
•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简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 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 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 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 “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 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 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 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 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 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 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 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 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1、读上片思考下列问题: (1) 词人为什么会 “无言” ? “独上” 写出了怎样的步履和神情?
(2) 与大多数词作一样,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仔细品读 上片,说说词人是借助哪些景致描写渲染这份离愁的?
2、品读词的下片,关注名句。词的下片直接抒情,其中“剪不断,理 还乱,是离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能说说这三句的妙处吗?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品读李煜的《虞美人》,然后说说它与《相见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各是什么? 虞美人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 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 李煜的绝命词了。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 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共同点: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相见欢》 课型 新授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词人的情况 2、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 3、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 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课时
一课时
旁注与纠错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人,只要经历了世事,就 不可能没有愁绪。在我们刚刚学过的唐诗中,就有李白寄托与明月的 “愁心”;有韦应物因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淡淡的忧伤;更有陈子昂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极度苦闷——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另一类愁绪 ——亡国之愁。 二、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常识填空 词兴起于( )流行于( ) 是一种和乐歌唱、 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时称“( )”“( )” 和“( )”,后来也称作“( )”。其特点是“词有 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 )”。如“( )”就( )。词牌决定了 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分为 ( )、 ( )和( )。宋代词坛上形成了( )和 ( )两大流派。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一)朗读练习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
5、道出内心复杂感受,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
6、化抽象为形象,以有形喻无形的句子:
7、以丝暗喻愁思的句子:
8、仰望天空,写使人愁上添愁之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不同点:
五、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开篇渲染愁苦气氛,并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
2、采用白描手法,道出当时“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复杂、 微妙的真实感受的伤心语的句子:
3、既点明季节,又写出作者俯视地面所见景象,同时暗写出词人心头 凄凉之情的句子:
4、诗中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