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物选修一 第四章导学案1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4:4-4-免疫学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4:4-4-免疫学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

第4节免疫学的应用一、教学目标的确定1.阐述疫苗发挥作用的机理。

2.说出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

3.认同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认同器官捐献。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疫苗发挥作用的机理。

2、教学难点器官移植容易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利用课本问题探讨进行导入。

某同学在流感开始大规模流行前接种了流感疫苗,可是没过一两个月,她患流感了;而她听说接种过一次麻疹疫苗,终生就不会得麻疹了。

她对此很困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讨论:为什么注射的流感疫苗没起到预防作用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其原因。

2、新课讲授一、疫苗教师提供疫苗相关资料:资料1:天花是世界上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这种病毒繁殖快,能在空气中以惊人的速度传播。

接种天花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方式之一。

天花疫苗取自一种被称作“牛痘”的活体病毒,牛痘疫苗的发现大大遏制了天花病毒的发作,降低了死亡率。

资料2:卡介苗是由减毒牛型结核杆菌悬浮液制成的活菌苗,具有增强巨噬细胞活性,加强巨噬细胞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活化T淋巴细胞,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

用于①肿瘤的辅助治疗;②预防结核病;③治疗哮喘性支气管炎及预防小儿感冒。

也用于治疗膀胱原位癌和预防复发,用于预防处于Ta或T1期的膀胱乳头状瘤经尿道切除术后的复发。

资料3:人乳头瘤病毒疫苗(HPV)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

HPV预防性疫苗主要以具有天然空间结构的合成L1晚期蛋白病毒样颗粒作为靶抗原,诱发机体产生高滴度的血清中和性抗体,以中和病毒,并协助肿瘤特异性杀伤T淋巴细胞清除病毒感染。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与疫苗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疫苗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

利用课件图片,对疫苗概念和发挥作用的机理进行讲述。

二、器官移植教师首先利用课件图片资料,建立器官移植的概念。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及希望”的资料,学生阅读后讨论相关问题:1.最初进行的器官移植,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2.在进行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时,为什么都要先进行配型,即检查供体和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呢?3.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有何优点?4.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成活率。

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第四章汇总知识讲解

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第四章汇总知识讲解

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在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对细胞功能的认识;同时也是为进一步学习细胞膜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来认识生物膜特点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全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通过水分跨膜运输的实例,总结水分进出细胞的特点。

其中,“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体验并感悟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为探究性学习开拓道路。

学好本课知识能为学生后面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讲好本节课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过程与方法: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3、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举例说明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课的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选择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

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问题导学法、分组讨论、演示法、归纳法并辅助多媒体教学学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析、观察、讨论的等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四、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每天都需要喝水,喝进去的水哪里去了呢?进入细胞?引入新课: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生命系统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高一生物第四章导学案

高一生物第四章导学案

第四章物质跨膜运输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同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4.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5.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二.学习重点:1.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3.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三.学习难点:1.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四.自主学习:1.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发生了_______作用,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具有(2)膜两侧溶液具有。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红细胞为例:红细胞膜相当于一层):(1)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

(2)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

(3)当时,水分进出平衡。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二者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

(2)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是。

4.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实例(1) 水稻吸收_____及_____较多,吸收__________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Ca2+、Mg2+浓度增高;番茄吸收__________较多,吸收__________较少。

说明不同植物对不同的___________吸收表现出较大差异。

(2) 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碘的含量明显__________血液中碘的含量。

(3) 不同微生物对_____________吸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5.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1) 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________________的。

(2) 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明问题: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_________________膜。

6.生物膜的流动镶嵌膜型认为,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的,而是具有的;蛋白质分子有的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教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1、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知识和书本知识,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符合中学生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实践经验到认识书本知识的一般规律。

在呈现的实验面前产生疑问,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知识理论来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并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来解决问题。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提供学习资料和适时的给以必要的帮助。

二、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的是以水和无机盐的跨膜运输为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是在学习了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和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再学习的,也是为进一步学习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并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来认识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打好基础的。

本节共分2课时完成,为了适应教学实际,我安排水的跨膜运输作为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其中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探究实验安排在第二课时进行。

三、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以及必修一前几章节的学习,学生对于细胞的分子组成、基本结构和探究的基本步骤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理解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生物有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很渴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有哪些方式等有关细胞功能方面的知识。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来看有一定的抽象性,加上学生基础薄弱,所以难度不宜过大,重基础,重联系实际,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融会贯通。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选修一教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选修一教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第一节生物成分的分离与测定技术1.分离与测定生物成分中蛋白质的技术包括离心沉降法、薄膜透析法、凝胶色谱法和电泳法等。

2.离心沉降法是通过控制离心速度,使分子大小、密度不同的蛋白质发生沉降分层,从而分离出不同种类的蛋白质。

3.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先洗脱出来,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后洗脱出来。

4.在电泳中,待分离样品中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都会影响分子的迁移速度。

5.薄膜透析法是利用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特性,使蛋白质与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分离开的纯化蛋白质的方法。

6.提取植物芳香油的方法有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等。

对应学生用书P35分离与测定生物成分中的蛋白质1.抽提液的选择2.分离蛋白质的方法(1)离心沉降法:通过控制离心速度,使分子大小、密度不同的蛋白质发生沉降分层。

(2)薄膜透析法:利用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特性,使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离开的纯化蛋白质的方法。

(3)凝胶色谱法:①概念:根据蛋白质分子的大小对其进行有效分离的方法。

②凝胶⎩⎪⎨⎪⎧ 形态:微小的多孔球体组成:大多由多糖类化合物构成结构:内部具有很细微的多孔网状结构 ③原理: 是否进入凝胶颗粒 移动途径 路程 移动速度 洗脱次序 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 凝胶颗粒间隙 较短 较快 先洗脱出来 小分子蛋白质 可以进入 凝胶颗粒内部 较长 较慢 后洗脱出来(4)电泳法:将所带电荷的数量和性质不同的蛋白质从混合样品中分离并纯化出来。

3.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配制试剂―→准备器材―→架滤纸桥―→浸泡薄膜―→细心点样―→平悬薄膜―→实施电泳―→染色―→漂洗―→脱色4.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1)样品处理:以低速短时间离心分离红细胞,获得被洗净的红细胞。

(2)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和透析:①用蒸馏水和甲苯破裂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得到混合液。

②离心混合液,过滤除去沉淀层,用分液漏斗分离出红色透明液体。

生物选修一第四章导学案1

生物选修一第四章导学案1

生物选修一第四章导学案1课时:主编人:王富娇审核人:赵长敏审批人:刘伟日期班组:姓名:组评:师评:学习目标:1、尝试从血液中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2、了解色谱法、电泳法等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原理学习重、难点:1、凝胶色谱法的原理和方法2、样品的预处理;色谱柱填料的处理和色谱柱的装填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 基础知识梳理(系统形象化)知识回顾:血液由和组成,其中红细胞最多。

红细胞具有的特点。

红细胞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蛋白质,其作用是,血红蛋白有个肽链组成,包括,其中每条肽链环绕一个,磁基团可携带。

血红蛋白因含有呈现红色。

思考1:你认为鸟类血液和哺乳动物血液中,最好哪种血液来提取血红蛋白?为什么?思考2:与其它真核细胞相比,红细胞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对你进行蛋白质的分离有什么意义?基础知识一、实验原理蛋白质的物化理性质:形状、大小、电荷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亲和力等千差万别,由此提取和分离各种蛋白质。

2、实验步骤可分为四大步: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

1、样品处理(1)红细胞的洗涤①目的:去除杂质蛋白②方法:低速短时间离心(速度越高和时间越长会使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一同沉淀达不到分离的效果),然后用胶头吸管吸出上层透明的黄色血浆,将下层暗红色的的红细胞液体倒入烧杯再加入用五倍的体积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洗涤。

⑤低速离心(低速短时间)⑥重复4、5步骤三次,直至上清液中已没有黄色,表明洗涤干净。

利于后续血红蛋白的分离纯化,不可洗涤次数过少。

(2)血红蛋白的释放在蒸馏水和40%甲苯作用下,搅拌10min,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

注:加入蒸馏水后红细胞液体积与原血液体积要相同。

加入甲苯的目的是溶解细胞膜,有利于血红蛋白的释放和分离。

细胞结构不同,破碎的方法不同,常用有: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将搅拌好的混合溶液离心后,试管中的溶液分为4层。

第1层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第2层为白色薄层固体,是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是红色透明液体,这是血红蛋白的水溶液,第4层是其他杂质沉淀物(暗红色)。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4 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课件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4 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课件
扁桃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主要作用是抵御经空气 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医生通过检查扁桃体能够初步判 断患者的患病情况。扁桃体肿大意味着扁桃体有炎症,患者 可能被病菌感染了。
问题探讨
青少年儿童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常常伴随着 扁桃体发炎或淋巴结肿大,并由此引发咽喉和下颌 与颈结合部的肿痛。
讨论: 扁桃体肿大对机体的健康是有利还是有害呢?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
非特异性免疫
01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 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 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
02
第三道防线
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 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 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特异性免疫
03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比较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来源
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
I.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 分布的地方 骨髓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发育的场所, 也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 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扁桃体、脾和淋巴结等是免疫细胞集中分 布的地方,是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战场 (发生感染时会肿大)
扁桃体
通常指咽腭部 的扁桃体,左右各一,形 状像扁桃。其内部有很多 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2. 抗体的分布: 1)血清(主要) 2)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中,为新生儿 提供抗体)
✓ 溶酶体——“消化车间” ✓ 一种动物细胞器,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
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 或细菌。 ✓ 溶菌酶 ✓ 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 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
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它既可以游离(如病原体 在体内产生的释放到内环境中的毒素),也可以存在 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

高三生物选修一讲课文稿4

高三生物选修一讲课文稿4

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基础巩固与提高1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又能抑制或者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A.鉴别培养基B.加富培养基C.选择培养基D.基础培养基2下列关于土壤取样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取样,应选取肥沃、湿润的土壤B.先铲去表层土,再取样C.取样用的小铁铲和信封在使用前不用灭菌D.应在火焰旁称取土壤3下列能选择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是()A.KH2PO4、Na2HPO4、MgSO4·7H2O、葡萄糖、尿素、琼脂、水B.KH2PO4、Na2HPO4、MgSO4·7H2O、葡萄糖、琼脂、水C.KH2PO4、Na2HPO4、MgSO4·7H2O、尿素、琼脂、水D.KH2PO4、Na2HPO4、MgSO4·7H2O、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水4能够测定样品活菌数的方法是()A.稀释涂布平板法B.直接计数法C.重量法D.比浊法5下列关于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消毒B.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菌落计数法C.分离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D.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要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6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 ℃恒温培养24~48 h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7下列属于菌种鉴定重要依据的是()A.细菌的大小、形状和颜色B.菌落的大小、形状和颜色C.有无鞭毛D.培养基的不同8若大肠杆菌和圆褐固氮菌混合在一起,采用下列哪组培养基可将它们分离?()A.加食盐的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B.伊红美蓝培养基和无氮培养基C.斜面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D.加青霉素的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9下列操作需要在火焰旁进行的有()①土壤取样②称取土壤③稀释土壤溶液④涂布平板⑤微生物的培养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③④⑤D.②③④10以下关于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A.能分解尿素的原因是能合成蛋白酶B.分离该种细菌时以尿素作为唯一碳源C.环境中含有大量的尿素诱导该细菌产生了分解尿素的特性D.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添加了酸碱缓冲剂的培养基培养该菌后不会使酚红指示剂变红11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时,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的活菌数。

2024(人教版2019必修1)生物 第四单元 教材解读课件

2024(人教版2019必修1)生物 第四单元  教材解读课件
SZ-LWH
四、教学策略
3.建构模型,理解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机理 结合实例解读“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示意图”,分析现象并建构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概念,可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以强化概念: 相同点为顺浓度梯度和不需要消耗能量,不同点为是否需要转运 蛋白。适当补充“生物科学史话”的内容,让学生接受科学史的 教育,可简要介绍人类对通道蛋白的探索历程。
高中必修 1 分子与细胞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单元解读
目录
目录
SZ-LWH
1
课标解读
2
学习目标
3
内容分析
4
教学策略
一、课标解读
生命观念
SZ-LWH
通过归纳记忆常见物质运输方式的实 例和判断方法,建立起生命结构与功 能相统一的观点。
运用物质与能量观理解细胞内的物质 运输与能量供应的关系。
一、课标解读
SZ-LWH
四、教学策略
2.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观察“水分子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示意图”,结合“问题探讨”的相关 内容,借助“生物科学史话”中“人类对通道蛋白的探索历程"进行讨论, 理解水分子进出动物细胞的原理。补充脱水、输液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 学以致用。通过复习植物细胞结构,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初步分析 植物细胞是否满足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探究植物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方案,并动手完成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 理解水分子进出植物细胞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其内外分别是细胞液和外界溶液,当二者存在浓度差时,水分子就会从浓 度低的一侧扩散到浓度高的另一侧。通过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建构被动运 输的概念:像水分子一样,物质通过扩散方式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需 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的运输方式。补充植物“烧苗”现象 的解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苏教版生物选修1全册精品课件 第四章第一节

苏教版生物选修1全册精品课件 第四章第一节

想一想
人们常说的血清蛋白是一种蛋白质吗?说说你了
解的情况。
提示:不是一种蛋白质,而是包含多种蛋白质: 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
蛋白。
三、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挥发性 ,能与水蒸气一 芳香油特点:具有__________ 有机溶剂 ,如石油醚、乙 起蒸发,易溶于___________ 醚或________ 酒精 等。 橘皮芳香油的特点:橘皮芳香油存在于
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判一判
1.(1)常用吸水涨破的方法释放哺乳动物成 熟的红细胞中的蛋白质。(√) (2)通过透析可以去除样品中分子质量较大的
杂质。(×)
(3)电泳是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 性相同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二、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操作 1.原理
血清蛋白包含一组蛋白质,其大小、形状、所
特别提醒 第一步中缓冲液要用容量瓶准确配制,试剂要
多配一些备用。第二步中要驱除气泡,贴紧贴
实,避免影响电泳速度和分离效果。第三、四 步中作有记号的醋酸纤维薄膜光泽面朝下。第
七步中染色时间要适中(5~10 min),不宜过长
或过短。第八步中漂洗要彻底,防止遮盖蛋白 质色带颜色。
2.响电泳泳动速度的因素 影响电泳泳动速度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
带净电荷各不相同,在电场作用下会发生 __________ 。 电泳
2.操作流程
架滤纸桥 →浸泡薄膜→细心点样 配制试剂→__________ 染色 →漂洗 平悬薄膜 →实施电泳→_________ →__________ →脱色。
3.实验结果分析 呈现5条蛋白质色素带,从点样处一侧开始, β-球 依次是:γ-球蛋白、___________ 蛋白、α2-球 蛋白、α1-球蛋白和__________ 。 清蛋白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优质课比赛教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优质课比赛教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四章第一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优质课比赛教案一、教材分析。

本节“问题探讨”呈现的是学生可能都遇到过的一个真实情境,两个问题分别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切入,同时能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正文紧接“问题探讨”,从扁桃体的肿大引人,先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然后介绍免疫系统的功能。

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教材先是概述,然后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进行了分述。

概述用图解形式来表现,分述主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开,这样做可以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免疫系统的组成,然后再具体学习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的类型及功能。

关于免疫系统的功能,教材对每一条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但本节只是概述,若要学生深人理解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还需要后面两节内容的支撑。

教材安排了问题探讨、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二)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本节教学内容首先突出了系统观,强调了免疫系统各种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协调配合。

免疫系统的结构层次、组成及功能等知识,无疑是结构与功能观的内涵;在免疫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也不是割裂的、各自为战的,它们也有复杂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是通过信息分子及其识别来进行的,,这属于信息观的内容。

有助于学生从信息的层面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

2.科学思维:本节课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有助于培养创新的意识。

3.科学探究:本节内容与人体健康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问题探讨”及“练习与应用”中都设置了许多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有些甚至是社会热点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4.社会责任:本节知识有助于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因而可以为健康中国助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

高一生物导学案四章一节19.20课时

高一生物导学案四章一节19.20课时

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一课时一.学习导航1.知识网络二.学习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式调查种群密度。

★三.重点,难点(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式调查种群密度. 自自学评价】1.什么是种群在自然界里,任何一种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必然的____________内,_______生物的全数个体形成种群。

【精典范例】例题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A.一块水田里的全数水稻、水草、鱼和其他生物B.一个水池中的全数鱼C.一块朽木上的全数真菌D.一块棉田中的全数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年蚜分析选项D与种群概念相符。

A明显不符,包括了多种生物。

B项中的一个水池里的全数鱼,一般不会由一种鱼组成。

C项中一块朽木上的全数真菌也不会是单一的真菌。

答案D【思维点拨】解答此题,要全面理解种群的概念。

四..当堂检测【追踪训练】(1)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2)在一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8群羊是()A.一个群落B.一个种群C.两个种群D.8个种群种群的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式(1)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__________或单位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大体的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3)调查种群密度常常利用的方式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估算种群密度的样方式的做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散布范围内,___________选取若干个_____________,通过计数______________的个体数,求得____________,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_________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____________值。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四章导学案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四章导学案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四章复习导学案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⒈RNA的基本组成单位:_______________⒉RNA的结构:一般是_______链,且比DNA短。

34.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①一般是链,比DNA ,能够通过核孔;②转录成的RNA的碱基序列,与供转录用的DNA单链的碱基序列之间的碱基是关系,与DNA双链间碱基互补配对不同的是,RNA链中与DNA 链的A配对的是,不是。

这样转录出的这个mRNA与DNA另一条链的碱基序列基本相同,从而保证了转录的准确性。

5、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和两个过程,两个过程的主要场所分别是和;两个过程的模板分别是和。

6、密码子是。

7、把氨基酸搬运到核糖体中的“搬运工”是。

①结构:呈_______________,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为__________。

②特性: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______种氨基酸。

探究拓展一、遗传信息的转录思考1:DNA的遗传信息怎么传给mRNA的?思考2:转录成的RNA的碱基序列,与作为模板的DNA单链的碱基序列有何关系?与DNA的另一条链的碱基序列有哪些异同?二、遗传信息的翻译思考3:信使RNA上至少由几个碱基来决定一个氨基酸?思考4: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氨基酸是怎样到达核糖体上的?针对性练习2:一个转运RNA一端的三个碱基是CGA,这个RNA转运的氨基酸是 ( )A.酪氨酸(UAC) B.谷氨酸(GAG)C.精氨酸(CGA) D.丙氨酸(GCU拓展练习:一个DNA分子可转录多少种、多少个mRNA() A.一种、一个 B.一种、多个 C.多种、多个 D.无数种、无数个三、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对应关系1、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判断苏氨酸的密码子是( )A.TGUB.UGAC.ACUD.UCU2.DNA分子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携带的遗传信息最终翻译的氨基酸如下表,则tRNA(UGC)所携带的A.赖氨酸B.丙氨酸C.半胱氨酸D.苏氨酸3. 一个转运RNA一端的三个碱基是CGA,这个RNA转运的氨基酸是()A.酪氨酸(UAC) B.谷氨酸(GAG)C.精氨酸(CGA) D.丙氨酸(GCU)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中心法则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1:4-4-免疫学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1:4-4-免疫学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

免疫学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阐明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说出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认同器官捐献。

二、教学重点(1)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1)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之间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注射了流感疫苗后还会患流感,而接种麻疹疫苗后,终生不再患麻疹?这是因为流感病毒是RNA病毒,遗传物质不稳定,极易发生变异,这次注射的疫苗对变异后的病毒不起作用,因此需每年接种才能获得有效保护。

而麻疹病毒虽然也是RNA病毒,它不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注射的疫苗终身管用。

那么,什么是疫苗?有哪些种类?(二)讲授新课1、疫苗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大型的传染病,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为此,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如何预防传染病,疫苗就这样诞生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接种疫苗的方法预防传染病的国家,即先后用接种“人痘”和“牛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此病毒已于1980年被人类消灭。

法国巴斯德研究出了狂犬病疫苗。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疫苗。

(1)概念:通常是用灭活的或者减毒的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如对外毒素进行减毒处理获得类毒素也是疫苗)制成的生物制品。

疫苗保留了病原微生物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

接种后,人体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对特定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本质上,疫苗是抗原。

(2)举例:卡介苗(预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可口服,由“糖丸爷爷”顾方舟研制成)、麻疹疫苗(预防麻疹)、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预防宫颈癌,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3)DNA疫苗:指将编码某种蛋白质抗原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诱导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DNA本身不是抗原,是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质是抗原。

)(4)特点:既具有减毒疫苗的优点,又无感病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学习目标:1.尝试从血液中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2.了解色谱法、电泳法等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原理学习重、难点:1.凝胶色谱法的原理和方法2.样品的预处理;色谱柱填料的处理和色谱柱的装填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不看不讲基础知识梳理(系统形象化)知识回顾:血液由和组成,其中红细胞最多。

红细胞具有的特点。

红细胞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蛋白质,其作用是,血红蛋白有个肽链组成,包括,其中每条肽链环绕一个,磁基团可携带。

血红蛋白因含有呈现红色。

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思考1:你认为鸟类血液和哺乳动物血液中,最好哪种血液来提取血红蛋白?为什么?思考2:与其它真核细胞相比,红细胞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对你进行蛋白质的分离有什么意义?基础知识一、实验原理蛋白质的物化理性质:形状、大小、电荷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亲和力等千差万别,由此提取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和分离各种蛋白质。

二、实验步骤可分为四大步: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

1.样品处理(1)红细胞的洗涤①目的:去除杂质蛋白②方法:低速短时间离心(速度越高和时间越长会使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一同沉淀达不到分离的效果),然后用胶头吸管吸出上层透明的黄色血浆,将下层暗红色的的红细胞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液体倒入烧杯再加入用五倍的体积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洗涤。

⑤低速离心(低速短时间)⑥重复4、5步骤三次,直至上清液中已没有黄色,表明洗涤干净。

利于后续血红蛋白的分离纯化,不可洗涤次数过少。

(2)血红蛋白的释放在蒸馏水和40%甲苯作用下,搅拌10min,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

注:加入蒸馏水后红细胞液体积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与原血液体积要相同。

加入甲苯的目的是溶解细胞膜,有利于血红蛋白的释放和分离。

细胞结构不同,破碎的方法不同,常用有:2. 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将搅拌好的混合溶液离心后,试管中的溶液分为4层。

第1层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第2层为白色薄层固体,是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是红色透明液体,这是血红蛋白的水溶液,第4层是其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他杂质沉淀物(暗红色)。

将试管中的液体用滤纸过滤,除去之溶性沉淀层,于分液漏斗中静置片刻后,分出下层的红色透明液体。

②透析取1mL的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中,将透析袋放入盛有300mL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中,透析12h。

目的:可以去除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或用于更换样品的缓冲液。

3.纯化(一般采用凝胶色谱法对血红蛋白进行分离和纯化)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纯化主要是根据蛋白质之间以及与其他物质之间在分子大小、、、等方面纯在的差异进行的。

常用的方法有:(其原理见名师P38)4.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判断的蛋白质是否达到要求,需要进行蛋白质纯度的鉴定。

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血红蛋白纯度SDS电泳的成功关键之一是电泳过程中,蛋白质与SDS的结合程度。

思考:是否所有种类的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都是这样的?为什么?第二学习时间新知学习不议不讲重难点合作探究(技能系统化)一.凝胶色谱法(原理)凝胶色谱法也称做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是根据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凝胶实际上是一些由构成的多孔球体,在小球体内部有许多贯穿的通道,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通过凝胶时速度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移动速度;而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无法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只能在移动,路程,移动速度。

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因此得以分离。

具体过程: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A . 的蛋白质由于 作用进入凝胶颗粒内部而被滞留; 的蛋白质被排阻在凝胶颗粒外面,在了里之间迅速通过。

B .1) 混合物上柱;2)洗脱开始,凝相相BA多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的蛋白质扩散进入凝胶颗粒内;的蛋白质被排阻于凝胶颗粒之外;3)的蛋白质被滞留;的蛋白质被向下移动。

4)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完全分开;5)的蛋白质行程较短,已从中洗脱出来,的蛋白质还在行进中。

2.缓冲溶液缓冲溶液的作用是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

缓冲溶液通常由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的。

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pH下进行的,例如:血浆的pH是,要在实验条件下准确模拟生物体内的过程,必须保持体外的pH 与体内的基本一致。

思考:说出人体血液中缓冲对?思考:在血红蛋白整个实验室中用的缓冲液是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3.凝胶色谱操作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第一步要制作,第二步要,因为,所以装柱前需要根据色谱柱的内体积计算所需要的凝胶量。

在装填凝胶柱时,不得有存在。

因为气泡会,降低分离效果。

第三步是。

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时,分子量大的蛋白质()A.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慢B.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快C.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慢D.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二、电泳(1)概念:电泳是指。

(2)原理: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等都具有。

在下,这些基团会带上。

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移动。

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以及分子本身、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两种常用的电泳方法是和,在测定蛋白质分子量时通常使用。

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迁移率取决于以及等因素。

(3)泳动特点:带电颗粒直径越小,越接近于球形,所带近电荷,在电场中泳动速度就,反之,则慢。

三、注意事项1.电泳技术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电泳技术就是在电场的作用下,利用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以及分子本身大小、形状等性质的差异,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达到对样品进行分离、鉴定或提纯的目的。

2.加入柠檬酸钠有何目的?为什么要低速、短时离心?为什么要缓慢搅拌?防止血液凝固;防止白细胞沉淀;防止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

3.与其他真核细胞相比,红细胞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的特点及这一特点对进行蛋白质的分离的意义?哺乳动物及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是双面凹圆饼状,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其含有的血红蛋白是有色蛋白,因此在凝胶色谱分离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来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收集脱液。

这使血红蛋白的分离过程非常直观,大大简化了实验操作。

4. 红细胞的洗涤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如果分层不明显,可能是洗涤次数少、未能除去血浆蛋白的原因。

此外,离心速度过高和时间过长,会使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一同沉淀,也得不到纯净的红细胞,影响后续血红蛋白的提取纯度。

5.如何检测凝胶色谱柱的装填是否成功由于凝胶是一种半透明的介质,因此可以在凝胶柱旁放一支与凝胶柱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垂直的日光灯,检查凝胶是否装填得均匀。

此外,还可以加入大分子的有色物质,观察色带移动的情况。

如果色带均匀、狭窄、平整,说明凝胶色谱柱的性能良好。

如果色谱柱出现纹路或是气泡,轻轻敲打柱体以消除气泡,消除不了时要重新装柱。

6.为什么凝胶的装填要紧密、均匀?如果凝胶装填得不够紧密、均匀,就会在色谱柱内形成无效的空隙,使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本该进入凝胶内部的样品分子从这些空隙中通过,搅乱洗脱液的流动次序,影响分离的效果。

7.沸水浴处理加入洗脱液的湿凝胶的目的?不但节约时间,还能除去凝胶中可能带有的微生物和排除凝胶内的空气。

8.G-75的含义?“G”代表凝胶的交联程度,膨胀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程度及分离范围,75表示凝胶得水值,即每克凝胶膨胀时吸水7.5g。

9.装填完后,立即用洗脱液洗脱的目的:使凝胶装填紧密10.如何检测血红蛋白的分离是否成功?如果凝胶色谱柱装填得很成功、分离操作也正确的话,能清楚地看到血红蛋白的红色区带均匀、狭窄、平整,随着洗脱液缓慢流出;如果红色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区带歪曲、散乱、变宽,说明分离的效果不好,这与凝胶色谱柱的装填有关。

11. 如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使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时,可选用一组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同时进行电泳,根据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的电泳区带位置,用电泳迁移率和分子量的对数作标准曲线,可以测定未知蛋白质的分子量。

【课堂总结】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第三学习时间 课 程 训 练 不练不讲自我检测(能力具体化,练习层次化)一、非选择题1、细胞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的机能主要是由血红蛋白完成,血 分红蛋白的提取和 离蛋分白质原凝胶理分离凝胶缓冲组成作用粗分离蛋白提取样品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或二氧化碳,我们可以选用猪、牛、羊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血液进行实验,来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程度可分为四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实验前取新鲜的血液,要切记在采血容器中预先加入柠檬酸钠,取血回来,马上进行离心,收集血红蛋白溶液。

①加入柠檬酸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②以上所述的过程即是样品处理,它包括______、______、收集血红蛋白溶液。

(3)收集的血红蛋白溶液在透析袋中可以经过透析,这就是样品的粗分离。

①透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透析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通过凝胶色谱法将样品进一步纯化,最后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度鉴定。

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①样品纯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血红蛋白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特点对进行蛋白质的分离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时样品的加入(图I)和洗脱(图Ⅱ)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加样示意图中,正确的加样顺序是。

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2)用吸管加样时,应注意正确操作,分别是①。

②贴着管壁加样、③。

(3)等样品。

时,才加入缓冲液。

待接近色谱柱底端时,用试管收集流出液,每 mL 收集一管,连续收集。

3、凝胶色谱技术是一种快速而又简单的分离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有机溶剂,对高分子物质有很高的分离效果,目前已经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分子免疫学以及医学等有关领域广泛旬阳中学生物选修一导学案应用,不但应用于科学实验研究,而且,已经大规模地用于工业生产。

据图回答问题:(1)a、b均为蛋白质分子,其中先从层析柱中洗脱出来的是,原因是。

(2)自己制作凝胶色谱柱时,在色谱柱底部d位置相当于多孔板的结构可由替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