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诉调工作细则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法院诉前委派调解工作指引》的通知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法院诉前委派调解工作指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1.08.20•【字号】浙高法办〔2021〕26号•【施行日期】2021.08.20•【效力等级】•【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调解正文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法院诉前委派调解工作指引》的通知浙高法办〔2021〕26号本省各级人民法院、宁波海事法院:《浙江法院诉前委派调解工作指引》已经省高院党组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2021年8月20日浙江法院诉前委派调解工作指引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重要指示精神,建立健全“信访打头、调解为主、诉讼断后”的分层递进解纷体系,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进一步规范诉前委派调解程序,特制定本指引。
1.诉前委派调解是指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提起的第一审民商事起诉,法院经当事人同意,将纠纷委派给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商事调解、律师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公证调解等特邀调解组织或者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的制度。
2.法院开展诉前委派调解工作时应当正确处理好诉源治理与立案登记制的关系,严格遵循立案登记制的工作要求,坚持调解自愿的原则,严禁强制调解、超期调解;同时,应当充分宣传诉前调解的优势,尽可能引导当事人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
3.对第一审民商事起诉,除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外,法院应当在收到材料之日起7日内审查,符合立案条件且适宜调解的,经当事人同意,立案人员编立“诉前调”字号,导入“浙江解纷码”平台。
对家事纠纷、相邻关系纠纷、劳动争议、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等适宜调解的纠纷,法院应当加大立案释明力度,重点进行诉前调解引导。
对群体性纠纷可探索示范性调解制度。
对第一审民商事起诉可探索调解前置制度,但当事人明确表示不同意诉前调解的除外。
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
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健全“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加强诉讼与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衔接,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结合我县诉、调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多方参与、法院主导、司法推动”的要求,建立健全诉调对接工作运行机制,强化诉前调解工作意识,切实发挥诉调对接机制更加便捷、灵活、高效解决矛盾纠纷的特殊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解决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主要目标落实司法为民、便民举措,建立健全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并充分发挥法院审判权的规范、引导和指导作用,强化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衔接,实现矛盾纠纷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明显提高、化解矛盾及时有效、互补机制规范运作、诉调对接良性互动、诉调效果相得益彰的工作目标,从而推动我县诉调对接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依托诉调对接平台,加强人民调解培训指导1、制订计划,加强指导。
县人民法院应在每年年初制定指导人民调解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责任到人,纳入考核,确保指导工作取得实效。
司法行政部门应认真帮助和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规范调解程序、协议格式和协议内容,进一步推进规范化调委会建设。
2、集中培训,专题讲座。
司法行政机关应适时开展人民调解员的法律业务知识培训,县人民法院应当选派审判经验丰富、法学理论水平较高的法官参与授课和理论指导,帮助人民调解员在调解中正确运用法律、法规、政策。
3、定期交流,实务辅导。
县人民法院应每年选择部分典型案例邀请人民调解员旁听庭审或安排人民调解指导员到基层调解组织进行个案指导。
4、以案说法,审训结合。
人民法院诉调工作细则
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细则(试行)第一条为建立完善非诉调解与诉讼工作的有序衔接良性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诉讼,减少当事人诉累,降低诉讼成本,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贯彻〃解决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及我区《关于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等规定,结合法院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诉调对接,是指符合条件的民事、行政、刑事等纠纷或者案件在立案前或立案后,法院对相关纠纷案件启动联调联动机制进行诉前调解管理的机制,是对纠纷或案件通过多元化调解方式解决纷争、化解矛盾的一种方法。
-、诉前调解程序第三条诉前调解程序,是指符合条件的纠纷在当事人采取诉讼方式处理之前,先经过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经调解组织调解未成功,当事人又同意在正式立案前由法院主持调解的纠纷处理程序。
第四条下列纠纷,起诉前应当先经过调解:(一)婚姻家庭、继承、抚养、赡养、扶养纠纷;(二)劳务合同纠纷;(三)责任明确且能即时处理的侵权责任纠纷;(四)农村土地、山林等承包纠纷;(五)涉及拆迁、旧村改造纠纷;(六)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七)物业、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电信、网络等服务合同纠纷;(八)诉讼标的额较小的纠纷。
(九)其他通过先行调解方式更利于化解的民事、行政(作为类)、刑事纠纷。
第五条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在立案登记时,应先核实纠纷是否已经过有关调解组织或调解员调解。
经询问,如纠纷尚未经过有关调解组织的调解程序,或认为应由有关调解组织先行调解为宜的,应与有关调解组织联系沟通,并出具《委托调解函》,引导当事人到有关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第六条相关调解组织在规定期限内调解成功的,应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出具《调解终结函》,载明调解的过程、情况及结果等,诉调对接中心凭《调解终结函》终结调解并予以结案处理;如调解未成的,应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出具《调解情况说明函》,载明调解的过程、情况及未调成的原因等,诉调对接中心在接到相关调解组织的《调解情况说明函》后,视情启动诉前调解或将纠纷予以立案。
法院诉前调解工作规定 法院诉前调解规定
法院诉前调解工作规定法院诉前调解规定__区法院关于诉前调解工作规定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解决纷争、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为当事人提供高效、便捷、经济、和谐的纠纷解决方式,大力促进社会矛盾的圆满解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原则 1、当事人自愿原则。
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自主选择权,在鼓励当事人自愿选择诉前调解的同时,对当事人作出的其它选择,不以任何借口加以阻拦和干预。
2、合法原则。
诉前调解应当依法进行,既扩大当事人的权利处分空间,又确保依法调解。
对当事人在诉前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的,根据双方当事人要求,经立案后可直接作出调解书。
3、费用节约原则。
对诉前调解案件不预收诉讼费用。
对矛盾当场解决的,或达成和解协议,无需进入诉讼程序的,不收取费用;对申请法院出具调解书的,依规定减收诉讼费用。
4、司法效益最大化原则。
以较少的司法资源有效快捷地解决矛盾纠纷,以缓解人民法院人少案多的工作压力,同时真正将纠纷化解在基层,从源头上遏制涉诉信访的发生。
二、组织形式 5、区司法局在区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名称为“__市__区人民调解委员会驻区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__市__区人民调解委员会驻区法院XX法庭人民调解工作室”(以下均称民调工作室),负责接受当事人的诉前调解和区法院受理案件的委托调解、邀请调解。
区法院成立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下称诉调对接办),负责对诉调对接扎口管理和指导工作,对诉前调解、诉中委托与协助调解进行业务指导工作,对人民调解组织调结的案件进行司法确认。
同时,区法院在诉调对接办成立速裁组,对诉前调解不成但符合速裁条件的简易民商事纠纷进行速裁。
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实施方案
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实施方案一、前言法院诉调对接工作是指法院与调解机构之间的协作配合,通过对接工作,实现诉讼与调解的有机结合,提高司法效率,促进纠纷解决。
为了更好地推进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以期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
二、总体目标本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法院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提高纠纷解决效率,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司法服务。
三、具体措施1.建立健全诉调对接工作机制(1)建立法院与调解机构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双方的工作职责和合作方式。
(2)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档案,记录每起案件的诉讼和调解进展情况,便于双方随时掌握案件进展情况。
2.加强人员培训(1)法院工作人员应接受调解培训,提高调解能力和水平,增强对调解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调解机构工作人员应了解法院诉讼程序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诉讼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加强信息共享(1)建立法院与调解机构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案件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2)建立案件反馈机制,法院应及时向调解机构反馈案件进展情况,调解机构也应向法院反馈调解结果。
4.加强宣传推广(1)加强法院诉调对接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当事人对调解的认识和信任度。
(2)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成功的诉调对接案例,树立良好的典型案例,促进更多的当事人选择诉调对接方式解决纠纷。
四、工作保障1.加强领导支持法院领导应高度重视诉调对接工作,为该项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保障。
2.建立评估机制建立法院诉调对接工作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工作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3.加强跟踪服务对于诉调对接的案件,法院和调解机构应加强跟踪服务,确保调解结果得到有效执行。
五、总结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推进法院诉调对接工作,提高纠纷解决效率,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司法服务。
同时,也能够促进法院与调解机构的良性互动,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司法公信力和权威性。
希望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共同努力,落实好本实施方案,为法院诉调对接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出积极贡献。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诉前调解工作的若干意见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诉前调解工作的若干意见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诉前调解工作的若干意见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诉前调解工作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深入推进诉前调解工作,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调解工作的相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一般规定第一条诉前调解是指对于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纠纷案件在立案前或者当事人申请诉前保全的案件,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调解方式解决纷争,化解矛盾纠纷。
人民法院可以引导当事人主动向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也可以依职权或者经当事人申请后,通过委派调解、联合调解以及自行主持调解的形式进行诉前调解。
第二条诉前调解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强化诉前调解工作意识,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多方参与、司法推动”的要求,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调解方式,将诉前调解工作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优先选择,切实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条诉前调解的主要任务是:依托诉讼服务中心和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建立健全诉前调解工作运行机制和工作机制,实现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化解在初始阶段,解决在基层当地,实现案结事了和涉诉信访的源头治理。
第四条诉前调解工作应当坚持以下原则:调解优先原则。
人民法院要将诉前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选择,努力使矛盾纠纷解决在诉前。
全面调解原则。
人民法院除法律规定不得进行调解的外,所有的矛盾纠纷一般应当经过诉前调解。
合力化解原则。
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工作应当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和政府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化解矛盾纠纷。
司法支持原则。
关于全市法院加强诉调对接工作实施细则
关于全市法院加强诉调对接工作实施细则
一、总体要求
1、根据《关于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司法部令[2024]89号)、《全国法院诉调对接行动计划》(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4月17日印发),全市法院坚持中心精神,坚持做
好诉调对接工作,既要深化诉调对接,又要践行“我调你审”,尽职履责,为审判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和全市统一的司法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全市法院将建立全面的诉调对接机制,深入实施诉调对接行动计划,扩大诉调对接的覆盖面,完善执行案件前期诉调工作和案件实际对接
工作,加强法院和行政机关间的交流和配合,强化程序保障,确保司法部
门能正确审查行政案件。
二、具体措施
1、执行案件前期诉调工作
(1)在诉讼前期,全市法院要全面了解行政机关审理案件的实际情况,分析案件的可诉性,协助行政机关作出科学、正确的审理结论,避免
诉讼误判;要加强法官和行政机关交流和沟通,做好法官应诉调的各项具
体工作。
(2)要加强审理前期的案件调查工作,及时向当事人、被申请人及
其他当事人提出调查结果,同时要尊重诉讼主体的权利,充分审慎研究调
查结果,从实践出发。
北京法院关于民事案件繁简分流和诉调对接工作流程管理规定(试行)
北京法院关于民事案件繁简分流和诉调对接工作流程管理规定(试行)(2018年4月12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法律依据】为规范民事案件繁简分流和诉调对接工作流程,提升诉调对接成效、实现案件繁简分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和调解速裁操作规程(试行)》等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北京法院工作实际,制定本流程管理规定。
第二条【定义】民事案件繁简分流和诉调对接工作是指法院在立案阶段根据案件性质和特点等因素,加大程序分流力度,综合运用立案前委派调解、立案后委托调解和法官调解、速裁等纠纷解决方式,实现大量纠纷在诉讼前端有效解决的一项工作机制。
民事案件繁简分流和诉调对接工作的流程管理是指明确程序分流的标准、规则和方式,规范立案前委派调解、立案后委托调解和法官调解、速裁工作各个环节,以及与后端审判的衔接等工作管理的各项活动。
第三条【诉调对接工作的内涵】本规定所指诉调对接工作包括立案前委派调解和立案后委托调解,是指程序分流员对于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且适宜调解的案件,在征求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于立案前或立案后委派、委托给特邀调解员或特邀调解组织先行调解的一项工作机制。
第四条【速裁的内涵】本规定所指速裁工作指根据繁简分流的标准和规则,在立案阶段甄别分流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当事人争议不大的简单案件,利用信息化手段、采取审判辅助性事务集约化管理措施、优化审判资源配置、优化审判程序安排,进行调解和快速审判的工作机制。
第五条【程序分流员及其职责】人民法院应当设置专职程序分流员,或者由立案法官兼任程序分流员。
程序分流员主要负责以下工作:(一)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先行调解或者其他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当事人选择先行调解的,将案件导入多元调解;(二)根据案件类型特点、法律适用、社会影响、当事人意愿等因素,在登记立案时确定案件应当适用的程序;(三)对系列性、群体性或者关联性案件等进行集中分流;(四)对先行调解案件的调解期限进行跟踪、提示、督促和监督;(五)做好调解向速裁、速裁向后端审判程序转换的衔接工作;(六)其他与案件分流、程序转换相关的工作。
诉调对接工作制度模板
诉调对接工作制度模板一、总则1.1 为加强诉讼与调解工作的衔接与配合,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所称诉调对接,是指人民法院与人民调解组织、行政机关调解组织及其他调解组织在处理民事纠纷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实现诉讼与调解的有效衔接和配合。
1.3 诉调对接工作应当遵循合法、自愿、公正、及时的原则,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审判效率。
二、诉调对接的范围和条件2.1 诉调对接适用于下列范围内的民事纠纷:(1)合同纠纷;(2)侵权纠纷;(3)婚姻家庭纠纷;(4)继承纠纷;(5)房地产纠纷;(6)劳动争议纠纷;(7)农业农村纠纷;(8)其他适合诉调对接的民事纠纷。
2.2 诉调对接的条件:(1)当事人自愿申请诉调对接;(2)纠纷事实清楚,证据充分;(3)纠纷属于民事权益纠纷,不属于刑事案件、行政案件和仲裁案件;(4)纠纷不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5)人民法院认为适宜诉调对接的其他条件。
三、诉调对接的程序3.1 申请诉调对接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调解组织提出诉调对接的申请。
申请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纠纷基本情况、调解意愿等。
3.2 受理诉调对接申请人民法院或者调解组织应当在收到诉调对接申请后五个工作日内,对申请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
决定受理的,应当告知当事人诉调对接的具体程序和期限。
3.3 组建调解团队人民法院或者调解组织应当根据纠纷的性质、难易程度和当事人意愿,组建由一名或者多名调解员组成的调解团队。
调解团队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调解能力。
3.4 调解过程调解团队应当自收到诉调对接案件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与当事人进行沟通,了解纠纷事实和当事人诉求,开展调解工作。
调解过程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公正的原则。
3.5 调解协议的达成调解团队应当通过调解,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调卷工作制度
调卷工作制度一、目的和意义调卷工作制度是指在诉讼过程中,根据案件审理的需要,对案件相关卷宗材料进行查阅、复制、提取和移交等工作的一套规章制度。
调卷工作制度的建立旨在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公平和高效,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司法审判质量。
二、调卷的范围和条件1. 调卷的范围包括:案件起诉状、答辩状、证据材料、法律文书、笔录、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等与案件有关的全部卷宗材料。
2. 调卷的条件:(1)调卷申请应当由案件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提出;(2)调卷申请应当说明调卷的理由和目的;(3)调卷申请应当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4)调卷申请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调卷的程序和期限1. 调卷程序:(1)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调卷申请;(2)法院应当在收到调卷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予以调卷;(3)予以调卷的,法院应当将卷宗材料复制或者提取后,及时送达申请人;(4)申请人应当在收到卷宗材料后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查阅、复制、提取或者移交卷宗材料。
2. 调卷期限:(1)法院应当在收到调卷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予以调卷;(2)予以调卷的,法院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将卷宗材料复制或者提取后送达申请人;(3)申请人应当在收到卷宗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查阅、复制、提取或者移交卷宗材料。
四、调卷工作的管理和监督1. 调卷工作应当由法院指定的专人负责,确保调卷工作的规范、安全和高效;2. 调卷工作应当遵守保密原则,不得泄露案件相关信息;3. 法院应当对调卷工作进行监督,确保调卷工作的公正、公平和高效;4. 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遵守调卷工作的规定,不得损坏、遗失卷宗材料。
五、法律责任1. 违反本制度,擅自泄露案件相关信息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 违反本制度,损坏、遗失卷宗材料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 违反本制度,滥用调卷权利的,法院可以拒绝其调卷申请。
六、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解释权归法院所有。
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诉前调解中心工作规程(试行)
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诉前调解中心工作规程(试行)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21.04.21•【字号】•【施行日期】2021.04.21•【效力等级】地方司法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调解正文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诉前调解中心工作规程(试行)(2021年4月21日广东省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2021年度第2次全委会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制定依据】为规范诉前调解中心(以下简称“调解中心”)各项工作,推动矛盾纠纷的平和、高效化解,根据《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建设“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的安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中心定位】调解中心是由人民法院主导、有关行政单位、社会力量等调解力量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平台。
调解中心的日常运作由立案庭代为管理。
第三条【中心宗旨】调解中心在遵守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以及社会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调解功能,鼓励、引导、促成当事人以和解方式解决纠纷,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第四条【工作原则】诉前调解工作遵循合法、自愿、高效、便民、保密的原则。
第二章中心职责和人员组成第五条【中心职能】调解中心主要工作职能包括:(一)对本院前置分流的民商事案件开展诉前调解工作;(二)负责调解组织、调解员名册的编制和管理;(三)负责对调解员和调解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四)其它与诉前调解相关的工作。
第六条【特邀调解组织】调解中心引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作为调解中心特邀调解组织并参与诉前调解。
第七条【人员组成】调解中心工作人员由调解员、调解助理组成。
调解员由专职调解员、特邀专职调解员和特邀兼职调解员组成。
第八条【调解员职责】调解员的主要职责包括:具体承办调解中心分派的调解案件,依法依规开展调解工作。
第九条【调解助理职责】调解助理的主要职责包括:在调解员的指导下开展案件材料收转、通知、送达、记录、报结等程序性工作,以及完成调解中心分派的其他工作。
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落实公司及股权纠纷案件诉调对接工作的专项实施细则
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落实公司及股权纠纷案件诉调对接工作的专项实施细则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0.05.21•【字号】•【施行日期】2020.05.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审判机关正文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落实公司及股权纠纷案件诉调对接工作的专项实施细则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做好民营经济领域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建设,依法保障我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升我市营商环境水平,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公司及股权纠纷案件的矛盾化解和审判质效,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关于促进工商联所属商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关于发挥商会调解优势推进民营经济领域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意见》,按照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关于开展民营经济领域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的意见》要求,为落实《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长春市工商业联合会关于开展民营经济领域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长联发〔2020〕1号),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专项实施细则。
一、工作目标以依法维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水平,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发展方向,一方面,全市两级法院充分发挥司法在纠纷化解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满足民营企业纠纷多元化解、快速化解和有效化解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市工商联加强商会调解组织和调解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工商联法律服务能力。
通过法院与工商联共同创新工作机制,灵活运用诉讼与非诉讼配合、衔接方式,最终实现妥善解决各类涉民营企业的公司及股权纠纷,为民营企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工作机制1.在全市两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各县(市)区工商联依据《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长春市工商业联合会关于开展民营经济领域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长联发〔2020〕1号)分别设立“民营企业纠纷调解工作室”,由各县(市)区工商联派调解员入驻。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诉前调解案件流程管理规定(试行)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诉前调解案件流程管理规定(试行)【法规类别】调解【发文字号】苏高法审委[2011]17号【发布部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日期】2011.11.24【实施日期】2011.12.2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司法文件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诉前调解案件流程管理规定(试行)(2011年11月24日苏高法审委[2011]17号)为全面规范诉前调解工作,严格诉前调解案件流程管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诉前调解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结合我省法院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诉前调解案件流程管理是指对诉前调解案件从材料受理、预立案、移送、办理、结案、归档以及统计上报等各个环节,全面进行管理和规范。
第二条诉前调解案件是指在立案前或当事人申请诉前保全时,经征询当事人意见预立案后,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诉前调解的案件:(一)人民法院的调解工作室进行诉前调解的案件;(二)人民法院委托相关组织进行诉前调解的案件;(三)人民法院自行进行诉前调解的案件。
第三条凡符合本规定第二条规定的方式进行诉前调解的案件,一律纳入人民法院诉前调解案件流程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第四条诉前调解案件流程管理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按照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要求,严格工作流程,细化工作标准,促进诉前调解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
第五条人民法院审判管理部门负责诉前调解案件的电脑结案工作,并将诉前调解案件纳入全年审判绩效考评的范围。
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负责诉前调解工作的指导、协调、管理和考评工作。
第六条人民法庭的诉前调解案件应当纳入诉前调解案件流程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第七条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起诉材料后,立案部门经审查认为符合诉前调解条件的,应当即征求当事人是否同意进行诉前调解,并填写《诉前调解案件预立案登记表》(软件自动生成)。
第八条当事人同意诉前调解的,立案部门应当在当日进行预立案,并送达《诉前调解案件预立案受理通知书》,及时安排诉前调解。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司法厅关于印发《关于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司法厅关于印发《关于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司法厅•【公布日期】2020.12.04•【字号】皖司发〔2020〕96号•【施行日期】2020.01.01•【效力等级】地方司法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司法厅关于印发《关于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皖司发〔2020〕96号各中级、基层人民法院,各市、县(市、区)司法局:现将《关于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司法厅2020年12月4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诉调对接工作程序第三章诉调对接工作保障第四章附则关于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若干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依据】为健全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诉源治理,进一步加强调解与诉讼有效衔接,努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等等文件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诉调对接工作是指人民法院在登记立案前或立案后,对可以调解的纠纷,在征求当事人意见后,委派或委托给人民调解组织、行政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律师调解组织、行业专业调解组织等各类调解组织(以下统称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的一项工作机制。
第三条【委派调解纠纷范围】下列纠纷,应当引导当事人选择立案前委派调解:(一)家事纠纷;(二)相邻关系纠纷;(三)买卖、租赁、金融借款等合同纠纷;(四)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五)医疗纠纷;(六)物业纠纷;(七)劳动争议纠纷;(八)消费者权益纠纷;(九)行政赔偿、行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纠纷;(十)其他可以调解的纠纷。
关于全市法院加强诉调对接工作实施细则
关于全市法院加强诉调对接工作实施细则为进一步推进全市法院民商事案件的调解工作,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和调解速裁操作规程》、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规定》以及《东莞市关于全面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全市法院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一、立案前调解流程第一条【案件受理标准】立案前调解的纠纷必须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人民法院受理民商事案件的条件。
第二条【调解案件范围】当事人到法院起诉的各类民商事纠纷,除法律规定不能调解、不宜调解的以外,都属于诉调对接的范围。
下列纠纷,不应经过诉前调解程序:(1)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的案件;(2)适用破产程序的案件;(3)有关确认身份关系的案件;(4)不动产权属及其他确权纠纷;(5)以物抵债纠纷;(6)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的案件;(7)可能规避法律或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集体利益、第三人合法利益的案件;(8)其他依照法律规定不宜调解的案件。
第三条【立案部门案件分流】立案部门认为起诉案件适宜调解的,编立“诉前民调”案号,向起诉人出具《诉前调解告知书》,告知案件编号、权利义务、调解流程和无正当理由不参与调解的法律后果等相关信息,并及时将案件移交诉调对接中心处理。
起诉人要求登记立案后调解的,按照立案后调解流程处理。
起诉人不同意参与调解的,应当填写《不参与调解确认书》,说明正当理由。
起诉人拒绝填写的,立案部门在《调解情况登记表》上注明情况,并及时登记立案,将案件转入审理程序。
第四条【诉调对接中心案件分流】诉调对接中心收到调解案件后,将案件交由专职调解员、律师调解员或者特邀调解员调解。
调解员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向被起诉方送达起诉材料副本及《诉前调解告知书》,引导被起诉方参与调解。
被起诉人不同意参与调解的,应当填写《不参与调解确认书》,说明正当理由。
被起诉人拒绝填写的,调解员在《调解情况登记表》上注明情况。
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实施方案
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的法院诉调对接是指法院和调解机构之间的协作合作,通过信息共享、案件转办等方式,实现诉调衔接,以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和质量。
对接工作的实施方案旨在规范和完善法院诉调对接机制,推动诉调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当事人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司法服务,进一步提高司法公正和司法效能。
二、总体原则1.加强沟通合作。
法院与调解机构之间要加强信息共享、沟通协调,确保双方之间的有效配合和资源共享。
2.依法独立公正。
法院和调解机构在诉调对接过程中都应依法进行工作,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
3.注重效率和质量。
法院和调解机构在推进诉调对接工作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案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4.保护隐私和保密。
法院和调解机构在诉调对接过程中要严格保守案件信息,保护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
三、具体措施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在法院和调解机构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诉调工作的数据互通,方便双方做好案件转办、调解结果反馈等工作。
2.制定案件转办标准和程序。
明确案件转办的标准和程序,规定转办的时限和方式,确保案件在诉调之间的流转顺畅和及时。
3.加强人员培训。
对法院和调解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加诉调对接工作的实际效果。
4.推行电子化诉讼和调解。
通过电子化诉讼和调解的方式,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减少诉讼成本,便利当事人和调解机构的合作。
5.建立案件协助机制。
建立法院和调解机构之间的案件协助机制,形成信息共享、协作配合、互相支持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6.加强评估和监督。
建立健全诉调对接工作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定期对工作进展进行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四、工作推进1.组织调度力量。
在法院和调解机构中组织专门的工作力量,负责诉调对接工作的推进和协调。
2.制定工作计划。
立即制定诉调对接工作的详细计划,明确任务分工和工作目标,确保工作按时按质完成。
进一步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若干意见 沪司规〔2019〕3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若干意见沪司规〔2019〕3号第一条(目的依据)为加强各类调解与诉讼的衔接配合,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努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解决方式,根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司法局等部门制定的《关于完善本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以及《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深入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诉调对接定义)本意见所指诉调对接工作是指人民法院对于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且可以调解的案件,在征求当事人意见后,于立案前先行委派,或立案后委托给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调解组织(以下统称非诉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的一项工作机制,即立案前委派调解和立案后委托调解。
第三条(委派调解案件范围)下列纠纷,应当引导当事人选择立案前委派调解:(一)家事纠纷;(二)相邻关系纠纷;(三)劳动争议纠纷;(四)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五)医疗纠纷;(六)物业纠纷;(七)消费者权益纠纷;(八)供用水、电、气、热力纠纷;(九)小额债务纠纷;(十)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纠纷;(十一)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发生纠纷应当先行协商,协商不成可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在起诉前未经非诉调解组织调解的纠纷;(十二)其他可以调解的纠纷。
第四条(委托调解案件范围)可以调解的纠纷,人民法院立案后应当引导当事人选择委托调解。
当事人选择委托调解的,案件中止审理或者进入庭外和解。
第五条(例外情形)存在下列情形的纠纷,不得委派或者委托调解:(一)所涉法律关系依法规定不能调解的;(二)起诉前已经非诉调解组织调解不成的,但当事人书面同意委派调解的除外;(三)当事人下落不明,需要公告送达的;(四)当事人在国外或者境外,且无法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方式进行调解的;(五)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六)其他无法调解的情形。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诉讼调解工作推动建立大调解工作格局的指导意见-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诉讼调解工作推动建立大调解工作格局的指导意见正文:----------------------------------------------------------------------------------------------------------------------------------------------------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诉讼调解工作推动建立大调解工作格局的指导意见各中级、基层法院、大连海事法院:诉讼调解是人民法院依法履行审判职责、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方式,也是人民法院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努力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的重要环节。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法院的诉讼调解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积极推动建立大调解工作格局,努力构建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根据全国法院调解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结合全省法院审判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深刻理解新时期加强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的重要意义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指出,全面加强调解工作,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发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政治优势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审判执行工作的重要内容。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纠纷高发期。
尤其是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与基本民生问题和企业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案件大幅度上升,各级法院“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越来越繁重。
就我省而言,近年来全省法院系统为促进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在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判息诉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细则(试行)
第一条为建立完善非诉调解与诉讼工作的有序衔接良性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诉讼,减少当事人诉累,降低诉讼成本,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贯彻“解决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及我区《关于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等规定,结合法院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诉调对接,是指符合条件的民事、行政、刑事等纠纷或者案件在立案前或立案后,法院对相关纠纷案件启动联调联动机制进行诉前调解管理的机制,是对纠纷或案件通过多元化调解方式解决纷争、化解矛盾的一种方法。
一、诉前调解程序
第三条诉前调解程序,是指符合条件的纠纷在当事人采取诉讼方式处理之前,先经过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经调解组织调解未成功,当事人又同意在正式立案前由法院主持调解的纠纷处理程序。
第四条下列纠纷,起诉前应当先经过调解:
(一)婚姻家庭、继承、抚养、赡养、扶养纠纷;
(二)劳务合同纠纷;
(三)责任明确且能即时处理的侵权责任纠纷;
(四)农村土地、山林等承包纠纷;
(五)涉及拆迁、旧村改造纠纷;
(六)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
(七)物业、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电信、网络等服务合同纠纷;
(八)诉讼标的额较小的纠纷。
(九)其他通过先行调解方式更利于化解的民事、行政(作为类)、刑事纠纷。
第五条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在立案登记时,应先核实纠纷是否已经过有关调解组织或调解员调解。
经询问,如纠纷尚未经过有关调解组织的调解程序,或认为应由有关调解组织先行调解为宜的,应与有关调解组织联系沟通,并出具《委托调解函》,引导当事人到有关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第六条相关调解组织在规定期限内调解成功的,应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出具《调解终结函》,载明调解的过程、情况及结果等,诉调对接中心凭《调解终结函》终结调解并予以结案处理;如调解未成的,应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出具《调解情况说明函》,载明调解的过程、情况及未调成的原因等,诉调对接中心在接到相关调解组织的《调解情况说明函》后,视情启动诉前调解或将纠纷予以立案。
第七条经社会调解组织调解未达成协议,当事人凭《调解情况说明函》并持相关诉讼材料起诉的,应分别情况予以处理。
在立案时应征询当事人是否愿意由法院主持进行诉前调解,当事人同意进行诉前调解的,启动诉前调解程序;当事人不同意进行诉前调解但同意立案后进行庭前调解的,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在立案送达后将案件及时流转至法院诉调对接中心进行庭前调解,如在期限内仍调解不成的,应及时将案件移交诉讼服务中心并流转至审判业务按确定的开庭时间进行审理、裁决;如其起诉不符合法院受理范围条件的,应及时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或决定。
对符合诉前调解或庭前调解的案件,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应在三日内将登记材料或案件移送到诉调对接中心。
诉调对接中心引导当事人自行选择合适的调解方式调解纠纷,也可以委托特邀调解员或其他具有专业调解职能的组织进行调解。
第八条当事人明确表示拒绝接受任何调解组织或调解员调解的,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应及时进行引导和释明,并可以安排诉讼辅导机构对其进行专门辅导。
经专门辅导后仍表示拒绝接受调解的,诉讼服务中心应当对符合条件的纠纷及时进行立案处理。
第九条对于涉及面广、人数众多、影响较大、判决后难以实现“案结事了”的案件,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应与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沟通,在我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进行联合调解、化解。
第十条当事人在我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内自行选择法院特邀调解组织和特邀调解员以外的其他调解织织调
解的,调解期限由当事人自行决定,调解结果应及时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反馈。
调解期间不计入立案期限。
第十一条经有关调解组织或调解员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向法院申请退回起诉材料,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对登记予以注销。
经有关调解组织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查,对不违反合法和自愿原则,且属法院司法确认范围的,应及时制作民事裁定书,确认其效力。
第十二条对常驻法院的特邀调解员、人民调解员接受法院诉调对接中心或派出法庭的委托或协助进行诉前调解成
功的案件,经负责调解的法官审核确认后,由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立案,并以民事调解书的形式予以结案。
第十三条支持行政机关开展行政调解工作。
完善行政诉讼庭前调解制度;建立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庭审参与制度;邀请有关部门共同参与行政案件的协调和解,妥善化解行政纠纷。
第十四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和解的规定,具体明确刑事和解案件的范围、条件、方式、结果和程序等,充分发挥相关调解组织及调解员在刑事和解工作中的职能作用。
二、无异议调解方案认可
第十五条无异议调解方案认可,是指民事纠纷经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或者其他有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未能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之间的分歧不大的,调解员可以在征得当事人各方书面同意后,提出调解方案并书面送达当事人。
当事人对调解方案书面表示无异议的,即视为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予以确认。
第十六条调解组织或者调解员适用无异议调解方案认可制度,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公平的原则。
第十七条调解组织或者调解员对符合本细则第十五条规定的纠纷,在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应当主动征询当事人是否愿意适用无异议调解方案认可制度。
当事人同意适用无异议调解方案认可制度的,必须提交同意无异议调解方案认可承诺书。
第十八条调解组织或者调解员应当根据纠纷的事实,依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平、合理地拟定调解方案。
第十九条当事人收到调解方案后在指定期限内提出异议的,视为调解不成立。
调解组织或者调解员应当及时终结调解程序,告知当事人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第二十条当事人一方因未履行调解协议提起诉讼的,该调解协议具有合同效力。
但双方当事人均拒绝承认调解方案的,调解组织或调解员应当按照调解未达成协议处理。
三、司法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