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宝科学知识、下宝文学艺术)
5、主张办新式学校,赞赏西方教育制度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已显露“衰 世”的景象,列强的炮火更加剧了清朝统 治的危机。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一 批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从训诂考据的圈
子中挣脱出来,开一代教育改革之风。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龚自珍改良教育主张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三)近代科学文化课
科学文化课的教学也是着眼于培养为 传教和列强侵略利益效劳的人,但教会学 校毕竟是在中国最早传授近代科学文化知 识的学校,校园文体活动也很活跃,它培 养出来的人在知识和智能上远胜过封建学 塾培养的旧式文人,而且为中国新式学校 的创办提供了借鉴模式,从这一意义上说, 它也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1、反对教育脱离实际,认为吏治腐败归 结于教育不良 2、批判科举制度已到了穷途末路
3、强调改革以富国强兵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二)魏源的教育主张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 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提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二)魏源的教育主张
1、内涵
第四部分
“中体西用”思想
一、“中体西用”思想概述
(一)内涵
1
“中学”也称“旧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 事、政书、地图为旧学 ”,其中最注重的是纲 常名教,“三纲”是维 持封建王权和家族伦理 的基本原则,不能动摇
2
“西学”也称“新学” ,“西政、西艺、西史 为新学”,西政是指西 方有关文教、工商、军 事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 面的文化,西艺即近代 西方科技
三、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
(二)文教政策
1、实行普遍的平等教育 2、改革教育内容:《幼学诗》、《御制 千字诏》 3、改革考试制度:女科 4、文风与文字改革
三、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
(三)洪仁玕的教育主张
1、批判封建文化习俗 2、学习西方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
3、教育目的:德才兼备
4、教育内容:“三宝”(上宝宗教道德、
二、洋务学堂
(二)洋务学堂特点
1、培养目标:造就洋务事业的各项专门人才 2、教学内容:西文、西艺 3、教学方法:规律、理解、理论实践结合 4、组织形式:学制、课程计划、班级制
二、洋务学堂
(三)评价洋务学堂
1、积极意义
(1)传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格局的打破 (2)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引进 (3)新式人才的培养 2、历史局限 (1)国家教育体制中无立足之地 (2)西学学习内容的浅薄 (3)教学、管理大权旁落 (4)拒绝对传统的变革导致人文教育的衰落
(1)师夷: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军事技术的 长处,不仅主张购买西洋船炮,更强调引进先进 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2)制夷: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二)魏源的教育主张
2、意义
(1)师夷为手段,制夷为目的,限定性强,不 涉及中国自身的变革 (2)与传统儒家“以夏变夷”而不能“变于夷” 的观点 相对立,思想史上划时代意义 (3)近代教育改革观念上的先导
二、“中体西用”思想体系的形成
(二)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劝学篇》
内篇“务本” 外篇“务通”
谈中学为体,宗旨是 “正人心”
谈西学为用,宗旨是 “开风”
三、留学教育
(一)幼童留美
1、洋务派主持 2、倡导者容闳
三、留学教育
(二)福建船政学堂留欧
1、1876年,沈葆贞、李鸿章建议派留学生到欧 洲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 2、计划共派30人,期限为 3年,学成回国叙用。 3、从福建船政局选派学生分别赴法国学习制造, 赴英国学习驾驶兵船,还派人 赴德国学习兵技。 4、 189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准出使英美法 德俄五国大臣可带学生数人,使馆工作之余向驻 在国学习。
二、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教会学校
1、地域仅限于开放的通商口岸 2、规模很小,学生几人至几十人
3、附设于教堂中,且多是小学程度
4、招生对象多为穷苦教徒子弟或乞丐
5、重视女子教育
6、讲西学用新法;传播福音,保存中学
二、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
(二)教会学校的迅速发展
1、地域的延伸 2、办学级别的提高 3、招生对象的转向 4、数量的急剧增长 5、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留学教育
(三)评价留学教育
1、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1)科学技术人才:詹天佑 (2)企业、事业管理人才:蔡绍基 (3)海军人才:林增泰、刘步蟾 (4)外交人才 (5)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志士
三、留学教育
(三)评价留学教育
2、冲击了传统教育观念
(1)留学教育地位的提升 官派:平民子弟→官僚亲贵子弟 自费:自费出国留学 (2)出国留学层次的提高 学校层次:多是接受高等教育 学习领域:自然、社会和人文 留学动机:从政和择业的考虑
第二部分
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 育观念的引入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一)教会教育是什么
教会教育,狭义上即教会学校教育。 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由基督教会设立和管
辖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修
辞、文法、辩证法。“四学”:算术、几
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其各个
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一、教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教育的形成
(二)近代中国教会教育的形成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主要是 通过基督教会的传教士来实施的。鸦片战 争后,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传教 士的活动也逐渐扩展到中国内地直至边疆 地区。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三)教会教育的特点
1、控制思想舆论:创办书馆出版图书; 发行报刊杂志 2、控制教育事业
3、兴办慈善事业笼络人心
中 国 教 育 史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了解传统教育的危机
2.熟悉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3.熟悉近代教会教育 4.掌握洋务教育
5.掌握“中体西用”思想
第一部分
传统教育的危机和改革派 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是一种缺乏 自觉的被动输入。随着欧洲近代科学技术
局限
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概念表达 中学与西学两者应该何为主导何为从属的观点 本身就是对文化的桎梏;中学和西学具有完全 不同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中体西用纲领难 以维持下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中体西用”思想体系的形成
(一)张之洞简介
1、书院改造成为新式学堂
政绩斐然
2、大力倡导留学教育
3、主持制定第一个学制 癸卯学制
二、传统教育的困境
(二)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弊病丛生,教育成为其附庸。 1、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 2、空疏的内容 3、专制的形式 4、形形色色的科举舞弊行为
三、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
(一)对封建教育的冲击
1、对待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态度 2、教育内容:删书衙;编写新教材 3、教育制度:强调普遍的平等教育;设 育才馆;群众教育特别是妇女教育和儿童 教育的广泛开展
四、历史作用
(一)性质:强烈的殖民性质,文化教育 活动与政治、经济与军事目的结合(主观) (二)影响: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 渡的促进因素(客观);教会教育本身的
局限性(宗教性、保守性、神秘主义)
第三部分
洋务教育及中国近代化 的启动
一、洋务学堂
(一)洋务学堂代表
1、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 2、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
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上呈现出
普及化和科技知识课程化的倾向。
二、传统教育的困境
由于闭关自守,清朝教育依然保持着 传统封建教育的特点。一旦西方列强用武 力打开国门,这种封建传统教育根本无法 应对西方文化教育的挑战,从而陷入难以 自拔的困境。
二、传统教育的困境
(一)学校教育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清朝前期 一脉相承,在形式上相当完备。 1、官学教育:名存实亡,甚至很少从事 教学活动 2、私学教育:空疏腐化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一)宗教课
1、学《圣经》及各种宗教书籍、教义 2、参加宗教仪式和集会 3、参加教会组织的传教活动
4、诱迫学生信教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二)传统中国经学课
开设传统经学课原本是为了培养学生 基本的中文能力,后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将 宗教奴化教育与旧的封建礼教相结合,这 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的体 现。
3
中、西学的关系,概言 之为“旧学为体,西学 为用,不使偏废”,“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 事,”中学是保国、保 种的前提,西学是国家 富强的必由途径
一、“中体西用”思想概述
(二)意义
中西文化关系核心命题;洋务教育指导思想;
积极 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人才培养的
领域分工和层次递进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