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说课稿】《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教学目标:1. 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宋代欧阳修及其作品背景;2.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能够正确朗读和理解文章;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的意义和主题;2. 感受和理解作者对禅山的描绘。
教学准备:1. 课本与教学课件;2. 多媒体设备;3. 板书。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导入本文话题,探讨学生对禅山的了解和认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褒禅山的图片,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Step 2 作者简介(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欧阳修的照片,并介绍他的基本情况和作品背景。
让学生了解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既有政治文章,也有文学作品。
Step 3 阅读文章(15分钟)让学生阅读《游褒禅山记》全文,并指导他们关注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在读书笔记上,备课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Step 4 分析文章(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涵。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文章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说禅山是“高人”之地?2. 文章通过什么样的描写方式展现了禅山的美丽和特别之处?3. 文章中的“游山不知数”、“广寒无穷月”等诗句的意义是什么?分组讨论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总结,进一步加深对文章意义和主题的理解。
Step 5 情感体验(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所描绘的禅山给他的感触和启发,以及自己对禅山的感受和想象。
可以通过观看一些相关的短视频或图片展示来帮助学生建立对禅山的情感体验。
Step 6 小结(5分钟)通过复习和总结,再次梳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确保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预期的效果。
板书设计:《游褒禅山记》- 文章主题- 禅山的描绘- 作者的感触和启发教后反思:通过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高中语文说课稿:游褒禅山记
高中语文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一、课程背景介绍《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现为唐代文言小品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描述的是王之涣从羽山宿直到褒禅山的旅途,途经山中林木、溪流和庙观,自然景色独具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同时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在文章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程为普通高中语文教育的一节课,属于延伸阅读教学范畴,适合高二和高三的学生。
通过阅读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深刻体会文言文的魅力,感受文学之美,感受人生之道。
同时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游褒禅山记》的文本内容,掌握文章的主旨、结构、情感表达等基本知识和技能;2.通过文言文阅读的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语法和文字特点,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对《游褒禅山记》的学习,让学生领略王之涣的人生哲思,感受其对人生、自然、宗教信仰的深刻思考。
能力目标1.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课文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2.培养学生对于古文的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提高其文学审美和人生阅历;3.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情感投入;2.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3.提高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人生体验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游褒禅山记》的文本内容分析和解读;2.文言文阅读方法的介绍和实践;3.人生哲思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方法1.教师用PPT或白板进行文本分析,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小组或个人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语法和结构特点,进行语法补充和词汇积累;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4.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素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部分:导入1.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他的代表作以及《游褒禅山记》的写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2.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褒禅山的风景、庙宇等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中所写的自然景色和历史背景。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好!我叫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板书题目、作者)。
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教法、学法、课堂过程、板书设计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十八课的教学内容。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领会“意志”、“深思慎取”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2)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3)判断句、陈述句、反问句等常见文言句式4、教学难点1)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2)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二、说教法1、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脑筋。
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
简单说,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中,我主要点拨的是准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使学生学会“猜”,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初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范文
初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范文一、教学背景《游褒禅山记》是散文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典的课文之一。
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教师讲授该篇课文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分享,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理解作者事迹和文化背景;•掌握文章基本结构;•理解文章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哲思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1. 作者介绍陶渊明是中国汉朝晚期的大文豪,他从政不利,背井离乡,深居简出,饱尝世态炎凉,于是就有了《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靠自己的思想、行动当一名自由的人的愿望和追求。
2. 理解文章结构首先,本文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通过描绘山水之间的特征,引出游览的主人公。
其次,主人公的品质逐渐为我们所知,包括热情好客、好学不倦、才思敏捷等,从而为后面的思考做好铺垫。
最后,作者在文中加入了自己的哲学思考,用文化的力量关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他认为,人们应该时刻保持对真善美之物的追求,拒绝追逐安逸、物质等表层的东西。
3. 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游褒禅山记》不仅仅是一个名胜古迹的游记,它更重要的是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的转变过程中,表达出了人的精神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对人们现实中的处境和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思考。
在启迪读者的同时,也点出了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
4. 培养学生哲思能力和文学素养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深层含义,可以培养学生的哲思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山水画家的品质、条山龙宿的境界、琴音与境界之间的相通等等问题。
通过思考,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游褒禅山记》的内涵,也可以启发学生自己的哲思和思维。
四、教学方法1. 形式多样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教学形式,包括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
2. 积极引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必要的问题和启示。
3. 重视学生自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要求学生思考文章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自主发挥的机会。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实用一篇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实用一篇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1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文章因事析理、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作者“深思而慎取”“尽吾志”的思想。
教学重点:一、积累重点字词。
二、掌握虚词“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学习文章因事析理、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因事析理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课时:3 课时第一课时: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合作学习,积累重点字词,总结“其”字用法,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学习记叙部分。
第三课时:学习议论部分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比较《始得西山宴游记》与《游褒禅山记》的异同,梳理文章思路。
在初中我们学习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相同点:都有对景点,景物的记叙。
我们今天学__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不同点:以前所学的游记大多以记叙为主,而本文的记叙少之又少,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它的作用是起一个引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记叙引出作者的议论。
2、梳理文章思路,哪些是记游部分,哪些是议论部分。
(注意找提示性的句子:于是余有叹焉)总结思路: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补叙同游者以及作记的时间及作者。
二、学习记游部分(一)分析第一段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2、作者身为学者,治学严谨,一开始,他对山名做了一番考证,作者拿出了怎样的证据证明本名为华山,别名为褒禅山?第二句写出了褒禅山名称由来。
写禅院,为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而作的补充,证明此说正确,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导入部分说起中国文化,我们往往会想到它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而禅宗文化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禅的精髓,也体现在了诸多名篇之中。
今天,我想向同学们介绍的,就是其中一篇——《游褒禅山记》。
二、作者简介1. 洛阳纸贵一代才子——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篱,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内,是北宋名臣苏洵的次子。
他早年就读于洛阳附院,自幼聪颖,曾访求名士,涉猎经史,工书法、绘画、文学,以诗文、书法驰名。
1077年,他中进士,历任知制诰、集贤校理、端明殿学士等职。
时人称其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故被尊称为“东篱先生”。
2. 文学范畴——《东坡乐府》等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主要表现为诗、散文和词。
他的诗以疏逸自然、情致深切著称,被誉为“唐宋之际第一大家”。
而在散文方面,他更是有“散文之神”之美誉。
最有名的莫过于《东坡乐府》,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篇更是传诵千古。
三、作品简介1. 篇名与背景《游褒禅山记》,是苏轼在北宋中期所写下的游记散文。
褒禅山,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之一。
这一地区山峰陡峭,云雾缭绕,在古代有着禅修之地的盛名,吸引着许多闻名亲王、贵族、学问达士、僧侣访寻禅法。
2. 文章内容《游褒禅山记》以“携妓赏花”为主题,讲述了苏轼率领友人、妓女游览褒禅山的事。
在游山途中,苏轼零零散散地插入对历代人物的赞美、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以及对禅宗思想的探讨。
最后,他回思本次行程,慨叹人生短暂,如山间流水般流去,倡导抛弃浮华,回归本性,精修内心,含蓄地宣扬了“道、禅、性、理”的哲学思想。
四、文学价值1. 乐观风趣形式《游褒禅山记》采取游记形式,将妓女带上山,游览过程形式活泼,语气欢畅,给人以愉快的读后感。
同时,《游褒禅山记》还以诗人的敏捷流畅之笔,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之气,是苏轼文学风貌的一种重要表现。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此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立意不同凡响,写法别具一格。
它的主旨不在于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情,即事明礼,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
这篇记游,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示。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四、说教法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法”和“问题探究法”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明白在人生路途上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归因。
五、教学设想在这里我要强调指出,文本解读的本质不仅仅是认识文本讲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读者要从文本中汲取什么,认识什么。
具体到《游褒禅山记》,读者应从积极方面看王安石要人们坚持“尽志无悔”的哲学。
淡化“志、力、物”三者辩证关系的传统解读。
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
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
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
王安石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归因方法,一个人做事的成功和失败,怎样的归因才有意义?一般归因可以是任务的难度,可以是客观的条件,可以是个人的能力,可以是努力的情况(四归因)。
但归因到任务的难度,往往产生畏难情绪。
电影里“国军”打了败仗,将领对蒋说,“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他们的错误是把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失去自信。
游褒禅山记_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游褒禅山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文章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有很好的针对性,适合对高二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编入同一单元,前者是教读课文,后者是自读课文。
两者都是即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应是对《石钟山记》自读教学的引领和铺垫。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
”可以说正是在这一创作理念的指引下,王安石写就了《游褒禅山记》。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有“深思慎取”的态度。
这来自生活的体悟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再思考。
本单元在语法方面的训练重点是词类活用。
其中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以及名词用作状语,要重点掌握。
学情分析:文言文教学,大多数高二学生缺的不是文言知识的积累,不是查找资料的技能,而是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
过去教学这篇课文,多采用教师设问、学生讨论、逐段研读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现今,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熟读精思,教师讲解每节课在15-20分钟之间,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二、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分析根据如上的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参照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所确立本课的教学策略是“言”、“文”并重,以“言”为突破口,以学生诵读讨论为主,完成对文本的审美和智慧的汲取。
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
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
我个人非常认同这种倾向,因为读背是“理解、内化、学以致用”的基础环节,是积累语言,澡雪精神,形成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三、教学方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此,我主要采用“反复诵读法”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导入设计2、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2班的杨先玉。
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游褒禅山记》,我将对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说课。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二.关于学情: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2、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3、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1、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2、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二.说学法、教法:我采用的教法学法是: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
串讲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
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比较法---新旧知需要温故知新。
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
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
1、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
(精选模板)《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教学目的:1、学习__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__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设想:1、__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__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
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__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范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范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游褒禅山记》,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教学设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记叙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学习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治学处世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再次,我来说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高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不必对艺术特色等做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体会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为: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前言《游褒禅山记》是中国明代文学家、文学理论家王守仁的代表作之一。
该文运用纪实的手法,描写了作者游历禅山的经历,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本篇说课稿将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中的《游褒禅山记》为内容进行讲解。
通过对文本的解析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的文学作品。
课程目标•熟悉《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作者•理解《游褒禅山记》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掌握《游褒禅山记》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结构•分析《游褒禅山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内容分析1. 背景介绍《游褒禅山记》是明代文学家王守仁所写的游记,描写了他游历禅山的经历和所感所悟。
禅山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无锡市太湖之滨,是一座以山水胜景和佛教文化闻名于世的名山。
王守仁是明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游山的过程中,对自然景物和人文背景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2. 文本结构《游褒禅山记》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序言、自然景物描写、禅山寺描写和结语。
通过这种结构的安排,作者先通过序言引入读者,然后通过细致入微的自然景物描写,使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接着通过禅山寺的描写,引发读者对心灵和自我存在的思考;最后通过结语,归纳总结整个游记的主旨。
3. 文本内容分析作者以亲身经历为基础,运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和感受的表达,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他游山的过程。
全文中,作者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美丽和壮观,引发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从而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重要词语分析•褒禅:指禅山寺,位于禅山上,是作者游记的重要场景。
•晴峦:描写山峦青翠的词语。
•川智:指禅宗智慧的修行。
5.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对仗:文章中多处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褒不凿(采)其泉而遣之川,绝不屑焉;云雾冥冥,潇湘隐隐”等。
•比喻:作者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自然景物和人类的情感进行了巧妙的联系,如“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磐音。
”教学步骤步骤一:背景知识讲解通过讲解禅山的背景和王守仁的身份,使学生对《游褒禅山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优秀说课稿3篇
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优秀说课稿3篇《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创作的一篇游记。
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优秀说课稿,供大家参考。
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优秀说课稿1导语今天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翻译优秀教案汇总等相关教学资源,希望能给大家的教学和学习带来帮助!1游褒禅山记翻译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教案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教案《游褒禅山记》说课稿一、说教材《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
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1、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2、教学目标的定位(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领会"意志"、" 深思慎取"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判断句、陈述句、反问句等常见文言句式4、教学难点的突破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二、说教法1、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脑筋。
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
简单说,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9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9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游褒禅山记》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游褒禅山记》,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教学设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记叙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学习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治学处世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再次,我来说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高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不必对艺术特色等做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体会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教案说课稿一、说教材《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通过游览褒禅山的过程,抒发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本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说学情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把握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色。
(3)学会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审美价值,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学会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把握文章的审美价值。
五、说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交流心得体会。
4.情景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褒禅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合作探讨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景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提升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游褒禅山记》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一、教学背景本课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名篇赏析,属于《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对赏析文章的方法和技巧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游褒禅山记》的背景知识及作者生平;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语句;3.理解赏析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4.学会写作小说的基本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解读文章;2.能够写出符合语文表达规范的小说;3.能够用简短准确的语言表达对小说的感受和评价。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鉴赏能力;2.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讲解;2.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语句的讲解;3.赏析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和示范;4.小说写作的步骤与要求的讲解和示范。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解读文章;2.如何辅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3.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的文本素材,发挥创造性思维,实现语文写作的升华。
四、教学步骤与策略1.导入(5分钟)介绍《游褒禅山记》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生平。
2.阅读(2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游褒禅山记》赏析文,并根据赏析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文本分析和解读。
3.讲解(20分钟)老师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文本讲解,重点解析文中的重点词语、语句及古诗词的意境。
4.模仿(15分钟)老师提供不同题材和素材供学生选择,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创作的模仿练习。
5.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顾当日的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对课堂进行总结和评价。
五、教学资源1.《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2.《初中语文写作指导》;3.《语言文学鉴赏课程标准》教学大纲;4.PPT 和教学视频资源;5.与课题相关的优秀范文和创作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首先我说一下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三课。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的山水游记类散文。
这类散文往往在写景叙事的同时注入了抒情、说理、议论等因素。
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联系作者,理解文章内涵。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一篇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名作。
因此,学生在学习时要联系实际领会作者所阐发的“理”。
接下来我谈谈学情。
此前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的散文,对此类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另外本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字词并不难理解,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一般能疏通文意。
因此我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只对关键字词及文章大意进行必要点拨。
语文《课标》指出“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归纳整理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重
点)
2.抓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领会文意(重
点)
3.了解本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把握文章主
旨(难点)
教学方法是:串讲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前面已经学习过《兰亭集序》,知道王羲之由兰亭集会引发欢乐有尽,人生苦短的感慨,《赤壁赋》由泛舟赤壁想到人生须臾,宇宙无穷。
今天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又要给我们讲什么呢?(这是导语部分)
二,字词点拨,归纳总结:先请同学指出在预习中遇到的无法理解的字词句,并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一起解决。
(无形中促进共同学习)。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一个关键点在于要学会归纳、积累常见文言字词的用法。
因此,教室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句进行解析。
如本文词类活用现象如“相”“舍”等,古今异义现象,另外,重点住处虚词“其”“以”的用法。
(“其”字的用法通过它在句中出项的位置来判断)
三,细读文本,理解文意:先请学生诵读,并借此纠正发音。
文章特点: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呼应。
基于这点,抓住文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呼应之处,采用问题设计层层引入。
第一自然段:抓住“华”字读音。
同学借助工具书及上下文的联系正音。
另外,抓住开篇第一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不以时间、地点、人物、记游原因入手?”从而点出本段段意——“音谬”现象,进而有第四自然段的“学者要深思慎取”的议论。
(这就通过段与段,句与句的呼应,引导学生曾曾深入分析)
第二、三自然段:抓住第二自然段的“悔”和第三自然段的“叹”入手。
作者由“悔”结束记叙,由“悔”生“叹”,而由“叹”兴起议论。
通过引导学生地靠作者悔的原因,作者叹的内容,从而得出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记叙的“游洞”意识,并由失败的游洞经历悟到做事除了要有“力、物”的物质条件外,还要“有志,尽吾志”。
在两段之间,抓住句与句的呼应,引导学生来理解本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的特点。
如:由“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游洞叙述,联系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议论。
(这里仍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入,并且让学生举一反三,自行发现。
)
在基本理解文意基础上,要求学生诵读二、三自然段,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四,联系作者实际以及自己的体会,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由于写作年代较远,对道理进行升华。
主要让学生自行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可进行必要点拨,我主要将本文道理概括成“为”的哲学。
作者就是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况下出洞,是在能“为”而“不为”的情况下引发议论。
五,小结:对本文出现的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再进行巩固。
另外引导学生小结——本文记叙什么,议论什么,怎样从记叙转入议论,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借此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六,作业:熟读全文,背诵二三自然段
写一篇心得体会,字数不限。
板书:
叙议
1.音谬(“华”)———— 4. 深思慎取
“为”
2. 游洞(“悔”)————
3. 志(“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