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振动的主动控制
振动控制技术
(A) (B)
图 6-1 积极隔振
此时,机器通过弹簧、阻尼器传到地基上的动压力
& = − kB sin(ωt − ϕ ) − cBω cos(ωt − ϕ ) FD = F + FC = − kx − cx
即 F 和 R 是相同频率,在相位上相差 力的最大值
π 的简谐力。根据同频率振动合成的结果,得到传给地基的动压 2
156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6.4 动力减振器
6.4.1 无阻尼减振器
图 6-3 是一个无阻尼动力减振器的系统。其中由质量 m1 和弹簧 k 1 组成的系统,称为主系统;由质 量 m2 和弹簧 k 2 组成的辅助系统,称为减振器。显然,这是两自由度的无阻尼受迫振动系统。现建立该 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为
图 6-2 频响曲线
6.3 阻振
阻振方法是采用阻尼减振方法的简称, 即用附加的子系统连接于需要减振的结构或系统以消耗振动 能量,从而达到控制振动水平的目的。阻尼减振技术能降低结构或系统在共振频率附近的动响应和宽带 随机激励下响应的均方根值,以及消除由于自激振动而出现的动不稳定现象。阻尼减振有两种方式,一 类是非材料阻尼,如各种成型的阻尼器,另一类是材料阻尼,如各种粘弹性阻尼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 目前粘贴在结构上的自由阻尼层和约束阻尼层应用很广泛。 前者利用拉伸变形来消耗振动能量, 后 者则利用剪切变形来消耗振动能量。尤其是多层约束阻尼层,往往较之前种方法更为有效。如美国 F-4 战斗机的武器发射装置的中央腹板由于宽带激励下的多模态共振而迅速破坏。粘贴了多层约束阻尼层 后,由于在其工作温度条件下的多个模态上都提供了一定的损耗因子,解决了这种振动疲劳造成的破坏 问题。 复合材料由于它具有重量轻、刚度大、强度高的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工业部门,尤其是在航 空航天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底材料的粘弹性能对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有可能提供一定的内阻。 对于较大的纤维阻尼,长纤维能够提供最佳的内阻,而对较小的纤维阻尼,一般短纤维能够提供最佳的 内阻。另外,对于一些具有小阻尼的结构,当难以安装阻尼器时,利用连接处的干摩擦也可以有效地减 振。
振动主动控制的基本原理
振动主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振动主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哎呀,听起来好高深对吧?其实不然,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轻松又幽默,保证你听了之后恍若一阵春风拂面,心里暖暖的。
振动这个东西,真是无处不在,想想你坐的椅子,走的路,还有你心爱的手机,随时随地都在给你送上各种震动体验。
你是不是觉得生活中好多东西都跟振动扯上关系?没错!振动控制,简单来说,就是管理这些“抖动”,让它们不至于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想象一下,家里的洗衣机在高速旋转时,整个地板都跟着它摇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不控制好,那可真是让人崩溃的场景。
就像你在外面聚会时,耳边总有一种“嗡嗡”的声音,真想让它安静下来。
这时候,振动主动控制就派上了用场。
它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像是给机器加了一双“耳朵”,能及时察觉到振动的变化,立马采取措施,把不必要的振动给压下去,省得你受罪。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种神奇的装置,那就是“传感器”。
嘿,这小家伙就像是机器的“神经末梢”,随时在监测周围的环境。
它们能感知到任何微小的变化,比如说某个零件开始抖动,那可不能让它任性下去。
于是,控制系统会立刻启动,像个贴心的小助手,调整机器的运行状态,确保一切正常。
是不是感觉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不过,这可都是现实,真的很酷!然后我们得说说反馈控制。
这是个牛逼的概念,听着可能有点晦涩,但实际上它就是个“闭环”操作。
简单点说,就是机器在做什么,控制系统会实时监测,然后自动调整。
就像你在打篮球,投篮的时候看到球飞向篮筐,立马调整自己的姿势。
这样一来,振动就能被精准控制,真是让人拍手叫好。
振动主动控制并不是万能的,偶尔也会出现“意外”。
比如说,某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到传感器的效果,甚至让机器产生意外的震动。
这就像你和朋友聚会时,有个小伙伴突然开始唱歌,大家都吓了一跳。
这个时候就需要更高级的技术来应对,比如算法和数据分析。
这些高科技手段就像是大厨的秘密调料,让你的机器不再“发疯”。
现在咱们来说说实际应用。
振动控制 PPT课件
绪 论
振源
受控对象
吸振
3. 吸振:又称动力吸振。在受控对象上附加一个子系 统称之为动力吸振器,用它产生吸振力以减小受控 对象对振源激励的响应。
– 从能量的角度,使激励能量分配到受控对象和子系统上,并 使分配到受控对象上的能量最小,以达到减振目的。
2019/10/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振动工程研究所
17
– 作业:迟交或缺一次作业扣10分,两次取消考试资格 – 缺席处理:无故缺席一次扣10分,三次取消考试资格
推荐两个论坛:
SIMWE仿真论坛:/ 振动论坛:/forum/index.php
课件交流邮箱: vc_nuaa@, 密码:vc666888
振动控制 Vibration Control
振动控制 Vibration Control
2019/10/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振动工程研究所
1
振动控制 Vibration Control
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 振动控制是联系振动理论和控制理论的一门交叉 学科。
• 结构动力学 • 振动数值分析(有限元计算) • 振动测试与分析、模态分析理论
4
振动控制 Vibration Control
参考书籍
• 顾仲权, 振动主动控制 • 张阿舟, 振动控制工程 • 张阿舟, 实用振动工程2 -- 振动控制与设计 • Richard C. Dorf, 现代控制系统(第八版中译
版)
• Wodek K. Gawronshi, Advanced Structural Dynamics and Active Control of Structures
• 主动控制(Active Control):除外界振动源或干扰外,有 其他外部能量输入或交换的振动系统;
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设计考核试卷
2.噪声级越高,人们对噪声的主观感受越好。()
3.在噪声控制工程中,消声器和隔声窗都是为了减少声波的传播。()
4.振动控制中的隔振措施只能降低振动幅度,不能改变振动频率。()
5.提高建筑物的隔声量可以有效地降低室内混响声。()
6.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的设计过程中,无需考虑人类听觉特性的影响。()
A.增加墙体的厚度
B.使用双层墙结构
C.在墙体内使用吸声材料
D.提高窗户的密封性
6.以下哪些属于主动振动控制的方法?()
A.主动隔振
B.主动阻尼控制
C.质量驱动器
D.增加结构刚度
7.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设计中,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于降低室内噪声?()
A.使用吸声板
B.采用隔音门窗
C.墙体涂刷隔音涂料
D.增加室内装饰物
8.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消声器的效果?()
A.消声器的类型
B.噪声的频率
C.消声器的尺寸
D.消声器的材料
9.以下哪些措施可以用于减少交通噪声?()
A.设置声屏障
B.使用低噪声路面
C.限制车辆行驶速度
D.增加绿化带
10.在振动控制中,以下哪些因素与隔振效果有关?()
A.隔振元件的固有频率
B.隔振元件的阻尼比
C.阻尼对系统的固有频率无影响
D.阻尼可以减小系统的振动幅度,降低系统的振动响应
19.在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设计中,以下哪种方法主要用于降低空调系统的噪声?()
A.使用消声器
B.增加建筑物的隔声量
C.采用声屏障
D.优化空调系统布局
20.关于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的设计原则,以下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动力学与控制振动控制简介
04/16/2015
14
线性系统控制模型 • 控制系统
{f (t)}
{ua} 作动器 {ya} {uo} 受控对象 {yo} {us} 测量系统 {ys}
{yc} 控制器 {uc}
线性系统控制模型
受控对象 {xo} [ Ao ]{xo} [Bo ]{uo} [Bf ]{ f } {yo} [Co ]{xo} [Do ]{uo}
6
1
振动控制的概念
结构修改 通过修改受控对象的动力学特性参数使其振动满足 预定的要求,不需附加任何子系统 。
• 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 按照控制的能源需求情况来划分,可以分成无源控 制(被动控制)和有源控制(主动控制)两类。 被动控制不需要外界能源,控制装置的结构较为简 单,易于实现,经济性与可靠性较好,在许多场合 下控制效果满意,已经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 是被动控制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难以满足越来越高 的工程要求。
作动器 {xa} [ Aa ]{xa} [Ba ]{ua} {ya} [Ca ]{xa}
连接条件
{ya} {uo}, {yo} {us}, {ys} {uc}, {yc} {ua}.
04/16/2015
线性系统控制模型
系统状态方程
x a xx os x c
04/16/2015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22
可控性与可观性
可观性 状态量的改变能否通过输出量来反映出来,称为可 观性。 例:对于方程
x1 x2
1 0
0 2
x1 x2
0 1u
(t
)
y 1
工程力学中的振动控制和振动衰减的方法
工程力学中的振动控制和振动衰减的方法振动是工程力学中非常重要且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很多情况下,振动会对结构物、机械设备以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比如疲劳破坏、能量浪费、噪音和震动等。
因此,振动控制和振动衰减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振动控制和振动衰减的方法。
一、主动振动控制主动振动控制是指通过激励源主动地施加力或扭矩,以减小结构或系统的振动响应。
其中,最常用的主动振动控制方法是通过控制系统实时测量振动信号并根据测量结果输出相应的激励信号,通过控制设备施加力或扭矩来实现振动的主动控制。
主动振动控制的优点在于可以实时检测振动,并根据测量结果来调节控制力;通过主动振动控制,可以减小结构或系统的振动幅值,并且能够适应不同振动特性的系统。
主动振动控制需要较为复杂的控制和反馈系统,以实时检测振动信号并作出相应的控制动作。
二、被动振动控制被动振动控制是指在结构或系统中添加被动元件,通过其自身的材料特性和力学行为来实现振动的控制和衰减。
被动振动控制方法通常包括减振器、阻尼器以及填充物等。
1. 减振器减振器是一种常见的被动振动控制装置,可以通过改变结构或机械系统的振动特性来减小振动幅值。
常见的减振器包括弹簧减振器、摆式减振器、液体减振器等。
弹簧减振器通过设置弹簧与结构相连,利用弹簧的弹性来吸收振动能量,达到减小振动幅值的目的。
摆式减振器则通过在结构上安装摆杆和摆球,将振动能量通过摆动的方式消耗掉。
液体减振器则通过将流体置于结构中的腔体中,利用流体的粘性和摩擦阻尼来吸收振动能量。
2. 阻尼器阻尼器是另一种常见的被动振动控制装置,它可以通过增加系统的阻尼来减小振动响应。
常见的阻尼器包括液体阻尼器、摩擦阻尼器和粘弹性阻尼器等。
液体阻尼器通过流体的粘性产生阻尼,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进行耗散。
摩擦阻尼器则通过设置摩擦面来产生阻尼,将振动能量通过摩擦转化为热能来耗散。
粘弹性阻尼器则利用材料的粘弹性质来实现振动阻尼。
振动控制方案
振动控制方案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机械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振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振动不仅会增加机械设备的磨损和故障率,还会对操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制定有效的振动控制方案成为了工程师们的首要任务。
1. 振动控制方案的背景振动控制方案的制定需要了解振动问题的背景。
首先,对振动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振动可能是由于不平衡质量、结构固有频率与激振频率的共振、机械失调等因素引起的。
此外,了解振动问题对设备和人体的影响也是制定方案的前提。
通过对问题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选择适用的振动控制方法。
2. 振动控制方法2.1 主动振动控制方法主动振动控制方法主要通过在机械设备上添加传感器和执行器,利用反馈控制策略实时监测并调整设备的振动状态。
常见的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包括主动质量平衡、主动振动隔离和主动调谐振动控制。
主动质量平衡可以通过添加平衡块或调整质量来减小不平衡振动。
主动振动隔离是通过控制系统的反馈环节来减小振动传递。
主动调谐振动控制则是通过调整设备的固有频率以避免共振现象。
2.2 被动振动控制方法被动振动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添加相应的控制装置,如减振器、缓冲器和阻尼器等来减小振动。
减振器是一种典型的被动振动控制装置,可以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特性来减小振动。
缓冲器可用于吸收冲击能量,阻尼器则可以通过消耗振动能量来减小振动幅值。
2.3 组合振动控制方法组合振动控制方法是将主动振动控制和被动振动控制方法相结合,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通过主动振动控制可以实时监测和调节设备的振动状态,而被动振动控制则可以提供更好的振动抑制效果。
3. 振动控制方案的选择与实施制定振动控制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设备的振动特性、工作环境、成本等。
在选择振动控制方法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方案。
选择好振动控制方法后,需要进行实施和调试。
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4. 振动控制效果的评估和改进实施振动控制方案后,需要对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
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录0.前⾔ (1)0.1 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与应⽤概况 (1)1.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 (2)2.结构振动控制分类 (3)3.各类控制系统构造及性能 (4)3.1 结构振动主动控制概述 (4)3.1.1 主动控制控制原理 (5)3.1.2 加⼒⽅式及加⼒位置 (7)3.1.3 控制装置 (8)3.2 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概述 (8)4.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算法 (11)4.1 主动控制算法 (12)4.1.2 ⼏种算法的简单介绍 (13)4.2 半主动控制算法 (21)4.3 智能控制算法 (22)5.结构主动、半主动控制系统分析⽅法及设计⽅法 (24)5.1 主动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设计与分析 (25)5.1.1 主动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设计 (25)5.1.2 主动最优控制⼒和受控反应特征分析 (26)5.2 结构主动变阻尼和智能阻尼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设计与分析 (30) 5.2.1半主动最优控制⼒设计 (31)5.2.2系统反应分析 (36)5.3 结构主动变刚度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设计与分析 (37)5.3.1主动变刚度最优控制⼒设计 (37)5.3.2系统反应分析 (40)6.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系统的⼯程应⽤ (41)6.1 AMD控制系统的⼯程应⽤ (41)6.2 结构主动变刚度控制系统的⼯程应⽤ (41)6.3 结构主动变阻尼控制系统的⼯程应⽤ (42)6.4 其他结构振动控制系统的⼯程应⽤ (42)7.研究展望 (43)7.1 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的研究与发展⽅向 (43)7.2 结构振动控制的有待研究的问题 (43)8.结语 (43)参考⽂献 (44)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综述0.前⾔0.1 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与应⽤概况结构振动控制技术与传统的依靠结构⾃⾝强度、刚度和延性来抵抗地震作⽤的做法不同,通过在结构中安装各种控制装置,从⽽达到减⼩结构地震反应、保障结构地震安全的⽬的。
第6章振动的主动控制
6.3有限结构的反馈控制
由Hodges(1989)和Rubenstein等 (1991)提出的两个应用实例。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 Post(1990)、Post和Silcox(1990)对阻尼系数ξn为1%的简支梁计 算出来的结果,对梁的总动能进行最小化而得到。对系统物理参 数进行了正规化处理,这样一阶模态具有ω=10的正规化自然频 率。
n d • 1
EK ()
M 2
4
N n0
2
An ()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板中弹性波
板中弹性波简称板波。因引起板波的扰动或原因不同,板波的 类型也不同。由于受板面的限制和与板面接触的媒质的影响,板波 的传播与波在各向同性无限固体中传播的情况不同。
在真空或空气中的各向同性而长宽无限的平板,可以认为板面
为不受限制的自由面,当板厚τ与板中波动波长λ 之比大于1时,一
般板波可有四种类型,即瑞利波或叫表面波(见声表面波)、弯曲波、 纵波和横波。
• 平面波动能和势能。
ET
EV
Pa2
2 0 c02
cos2 t kx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 平板上某个点横向位移的模态展开还可用向量内积形式
表示为
w(x, y,) aT () (x, y)
• 其中
aT () A1()A2 () • • • AN () T (x, y) 1(x, y) 2 (x, y) • • • n (x, y)
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技术资料
硕士研究生非笔试课程考核报告(以论文或调研报告等形式考核用)2013 至 2014 学年 第 1 学期考核课程: 防灾减灾学提交日期: 2013 年 12月 20 日姓 名 程伟伟学 号 2012010305年 级 研二专 业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所在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处制考核成绩 考核人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技术程伟伟(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济南,250101)摘要:主动控制是一项积极主动的智能化措施,是根据外界刺激和结构响应预估计所需的控制力,从而输入能量驱使作动器施加控制力或调节控制器性能参数,达到减震效果。
对目前的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评述,阐述了振动主动控制中主要控制方法和策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Abstraction:Active Control is an intelligent proactive measures,are needed to control thepre-estimate based on external stimuli and response structures, thereby driving the input energy is applied to the actuator control or regulate the controlle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to achieve the damping effect.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active control techniques are briefly reviewed, elaborated mainly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and application control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d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trends.关键词:主动控制作动器与传感器控制方法引言:主动控制是指在振动控制过程中,经过实时计算,进而驱动作动器对控制目标施加一定的影响,达到抑制或消除振动的目的。
振动控制 主动控制算法简介
一、主动控制简介1.概念:结构主动控制需要实时测量结构反应或环境干扰,采用现代控制理论的主动控制算法在精确的结构模型基础上运算和决策最优控制力,最后作动器在很大的外部能量输入下实现最优控制力。
2.特点:主动控制需要实时测量结构反应或环境干扰,是一种需要额外能量的控制技术,它与被动控制的根本区别是有无额外能量的消耗。
3.优缺点:主动控制具有提高建筑物的抵抗不确定性地面运动,减少输入的干扰力,以及在地震时候自动地调整结构动力特征等能力,特别是在处理结构的风振反应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与被动控制相比,主动控制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
但是,主动控制实际应用价格昂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会存与其它控制理论相同的问题,控制技术复杂、造价昂贵、维护要求高。
4.组成:传感器、控制器、作动器5.工作方式:开环、闭环、开闭环。
二、简单回顾主动控制的应用与MATLAB应用1.主动变刚度AVS控制装置工作原理:首先将结构的反应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控制算法并结合结构的响应,判断装置的刚度状态,然后将控制信号发送至电液伺服阀以操纵其开关状态,实现不同的变刚度状态。
锁定状态(ON):电液伺服阀阀门关闭,双出杆活塞与液压缸之间没有相对位移,斜撑的相对变形与结构层变形相同,此时结构附加一个刚度;打开状态(OFF):电液伺服阀阀门打开,双出杆活塞与液压缸之间有相对位移,液压缸的压力差使得液体发生流动,此过程中产生粘滞阻尼,此时结构附加一个阻尼。
示意图如下:2. 主动变阻尼AVD控制装置工作原理:变孔径阻尼器以传统的液压流体阻尼器为基础,利用控制阀的开孔率调整粘性油对活塞的运动阻力,并将这种阻力通过活塞传递给结构,从而实现为结构提供阻尼的目的。
关闭状态(ON):开孔率一定,液体的流动速度受限,流动速度越小,产生的粘滞阻尼力越大,开孔率最小时,提供最大阻尼力,此时成为ON状态;打开状态(OFF):控制阀完全打开,由于液体的粘滞性可提供最小阻尼力。
工程力学中的振动控制方法有哪些?
工程力学中的振动控制方法有哪些?在工程领域中,振动现象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问题。
过度的振动可能会导致结构的疲劳破坏、降低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产生噪音等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和应用有效的振动控制方法对于保障工程结构和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被动振动控制被动振动控制是指不需要外部能源输入,依靠自身的结构特性来减少振动的方法。
常见的被动振动控制技术包括以下几种:1、阻尼减振阻尼是指系统在振动过程中能量耗散的能力。
通过在结构中增加阻尼材料,如粘弹性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可以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而耗散掉,从而有效地降低振动幅度。
2、质量调谐减振质量调谐减振器是一种利用质量和弹簧组成的振动系统,通过调整其固有频率与主结构的振动频率接近,从而实现对主结构振动的抑制。
常见的有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和调谐液体阻尼器(TLD)。
3、隔振隔振是通过在振源和被保护对象之间插入弹性元件或阻尼元件,来减少振动的传递。
例如,在机械设备的底座安装隔振垫,可以有效地隔离设备产生的振动向基础的传递。
二、主动振动控制主动振动控制则需要外部能源输入,并通过传感器监测振动状态,控制器计算控制策略,执行器施加控制作用来实现振动的抑制。
1、主动质量阻尼(AMD)AMD 系统由传感器、控制器、作动器和质量块组成。
传感器检测结构的振动响应,控制器根据检测到的信号计算出所需的控制力,作动器将控制力施加到质量块上,从而产生与结构振动相反的力,达到减振的目的。
2、主动杆主动杆是一种可以主动施加轴向力的元件。
通过实时调整杆的长度或内部的压力,来改变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特性,实现振动控制。
3、压电陶瓷作动器压电陶瓷具有在电场作用下产生变形的特性。
利用这一特性,将压电陶瓷片粘贴在结构表面,通过施加电压来改变结构的振动特性。
三、半主动振动控制半主动振动控制介于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之间,它不需要持续的外部能源输入,但可以根据结构的振动状态实时调整自身的参数,以达到较好的振动控制效果。
振动主动控制及应用
振动主动控制及应用振动主动控制是指通过施加外部力或扭矩来减少或抑制机械系统或结构体的振动。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引入能量来抵消振动系统的能量损失,从而有效地控制振动,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振动主动控制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机械系统的振动控制。
机械系统的振动控制是指通过施加与振动方向相反的力或扭矩来抵消振动系统的振动。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机械系统的振动幅度,提高机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例如,在船舶上安装振动控制装置可以减小船舶在大海上的振动,从而提高船舶的航行稳定性和舒适度。
第二,建筑结构的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振动控制是指通过施加与结构体振动方向相反的力或扭矩来减小结构体的振动。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建筑结构的振动幅度,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例如,在高层建筑中安装振动控制装置可以减小建筑结构因地震、风力等外界因素引起的振动幅度,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
第三,车辆及交通工具的振动控制。
车辆及交通工具的振动控制是指通过施加与车辆振动方向相反的力或扭矩来减小车辆的振动。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行驶舒适度。
例如,在汽车中安装振动控制装置可以减小车辆因不平路面、车轮不平衡等因素引起的振动幅度,从而提高乘坐的舒适度和驾驶的稳定性。
第四,航空航天系统的振动控制。
航空航天系统的振动控制是指通过施加与系统振动方向相反的力或扭矩来减小航空航天系统的振动。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航空航天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例如,在飞机中安装振动控制装置可以减小飞机因气流、发动机振动等因素引起的振动幅度,从而提高飞机的飞行稳定性和乘客的舒适度。
振动主动控制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是指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建筑进行控制和管理,实现建筑与居住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能量交流。
在智能建筑中,振动主动控制技术可以用于减小建筑结构的振动幅度,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和安全的居住环境。
高铁列车车体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高铁列车车体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践第一章引言随着高铁列车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车体振动成为一个受关注的问题。
高铁列车的振动不仅影响乘客的舒适感受,还可能对列车结构以及运行安全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和实践高铁列车车体振动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高铁列车车体振动特性的分析在进行高铁列车车体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车体的振动特性进行分析。
高铁列车的运行速度很高,因此车体振动呈现出多种不同频率的模态。
通过振动测试和有限元模拟等方法,可以得到高铁列车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振动特性参数,包括振动模态、频率和振幅等。
第三章车体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方法针对高铁列车车体振动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控制技术方法。
其中,主要包括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两大类。
在主动控制中,采用主动减振器、主动隔振器等装置,通过感知振动信号并作出相应的控制动作来控制车体振动。
被动控制则是基于固有装置,如弹簧减振器、液体隔振器等,通过选择合适的装置参数来实现车体振动控制。
第四章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主动控制技术是目前研究和实践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主动减振器是其中的关键装置,通过对车体振动作出动态控制,能够有效改善列车的振动状况。
同时,主动隔振器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采用传感器和执行器来感知和控制车体振动,可以实现对车体振动的主动控制,提升列车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第五章被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被动控制技术虽然在高铁列车车体振动控制中不如主动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但其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具有独特的优势。
弹簧减振器和液体隔振器是经典的被动控制装置,通过调节弹簧或液体的参数,可以改变列车的振动特性,实现车体振动的控制。
第六章高铁列车车体振动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通过前文的研究与实践,高铁列车车体振动控制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些高铁列车已经在实际运营中采用了振动控制技术,有效地提升了列车的运行质量和乘客的舒适感受。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高铁列车车体振动控制技术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
震动控制技术的主要原理
震动控制技术的主要原理
震动控制技术主要基于以下原理:
1.反馈控制:震动控制系统会通过传感器将振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将其反馈给控制器。
控制器会根据反馈的振动信息与设定的参考信号进行比较,然后通过调节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来减小振动幅度。
反馈控制可以实时地调整控制量,以快速减小或消除振动。
2.负反馈控制:负反馈控制是一种常见的控制策略,其原理是通过将控制器输出信号与振动信号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调整控制器输出,使振动信号减小。
负反馈控制可以通过调整控制器增益来改变系统响应,以适应不同的振动条件。
3.主动控制:主动控制是一种主动干预系统振动的控制策略。
主动控制系统使用主动振动控制器,可以通过传感器检测到振动信号,并通过激励器或执行器产生反向的激励力以抵消振动力。
主动控制可以实时调整激励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实现更精确的振动控制。
4.模态控制:模态控制是一种基于系统的模态响应特性设计的控制策略。
它通过分析系统的自然模态,确定系统的振动特性,并设计相应的控制器来抑制或减小系统的振动。
模态控制可以根据系统动态特性进行精确的振动抑制,并同时考虑系统的结构特性和控制器设计。
综上所述,震动控制技术主要基于反馈控制、负反馈控制、主动控制和模态控制等原理来减小或消除系统的振动。
不同的控制策略可以根据应用的具体需求来选择和设计。
机械振动控制中的主动与半主动技术
机械振动控制中的主动与半主动技术机械振动是指机械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由于不平衡、不对中、不刚性等因素引起的物体振动。
这种振动不仅会影响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导致松动、磨损、疲劳等故障,降低设备的寿命。
因此,研究和应用有效的振动控制技术对于提高机械系统性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在机械振动控制中,主动与半主动技术是常见且有效的控制手段,它们通过对机械系统施加实时的力或力矩,来抑制或减小机械振动。
主动振动控制是指通过外部激励系统主动地对振动系统施加控制力或控制力矩,以实现振动控制的技术手段。
而半主动振动控制是指通过控制隔离系统中的刚度、阻尼等参数,来实现对乘客或设备的振动控制。
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利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电磁力执行器,主动地对机械振动系统进行控制。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传感器对机械系统的振动进行实时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出相应的控制力或力矩,再通过执行器施加在机械系统上。
这种技术可以根据实时振动状况进行自适应调节,能够有效地减小机械系统的振动幅值,并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然而,主动振动控制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其系统复杂度较高,需要大量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并且需要专门的控制算法。
这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和维护难度。
其次,由于控制力的主动施加,会产生额外的能量消耗,影响系统的能效。
此外,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对于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要求较高,如果控制力不准确,可能会引起系统的共振或过补偿,导致控制效果不佳。
相比之下,半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克服了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的一些缺点,更加灵活且具有较高的效果。
半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利用液压或电磁等基础装置对系统的刚度、阻尼等参数进行实时调节,从而实现对振动的控制。
与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相比,半主动振动控制技术无需大量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系统复杂度低,成本和能耗也较低。
同时,半主动控制技术能够根据实时振动状况自适应调节参数,更加适应不同振动频率和幅值,控制效果相对较好。
半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力学振动控制与主动振动减震技术
力学振动控制与主动振动减震技术振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它存在于各个领域。
在建筑工程、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领域中,振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力学振动控制与主动振动减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提高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力学振动控制是指通过改变系统的结构或参数,来减小或消除系统的振动。
在振动控制中,主动振动减震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方法。
它通过在结构中引入主动控制装置,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系统的振动响应,来抑制或减小振动幅值。
主动振动减震技术的核心是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可以根据实时的振动信号进行反馈控制,通过施加力或力矩来改变结构的振动特性。
常见的控制装置包括阻尼器、质量调节器和压电材料等。
这些装置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如PID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
主动振动减震技术的应用广泛,可以用于建筑结构、桥梁、飞机、船舶等领域。
例如,在高层建筑中,主动控制装置可以减小地震或风荷载引起的结构振动,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在航空航天领域,主动振动减震技术可以减小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振动,提高乘坐舒适度和飞行安全性。
主动振动减震技术的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控制装置的设计和制造需要考虑到结构的特点和工作环境的复杂性。
其次,在振动控制过程中,需要实时监测和控制系统的振动响应,需要高精度的传感器和控制算法。
此外,控制装置的能耗问题也需要解决,以确保系统的可持续运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力学振动控制与主动振动减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智能化、高效化的控制装置的出现,以及更精确、可靠的振动控制方法的发展。
这将进一步提高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总之,力学振动控制与主动振动减震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引入主动控制装置,实时监测和控制系统的振动响应,可以减小或消除结构的振动。
这项技术的应用广泛,对于提高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振动学的振动控制技术
机械振动学的振动控制技术机械振动学是研究机械系统中振动的科学,振动控制技术则是在机械系统中应用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来减小或消除振动对系统的不利影响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振动控制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机械系统的稳定性、减少机械损伤和噪音、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等。
本文将从传统的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半主动振动控制技术以及智能振动控制技术等方面对机械振动学的振动控制技术进行探讨。
1. 传统的主动振动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是指通过主动干预系统的控制力来抑制系统的振动。
常见的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包括加振、主动控制、主动振动补偿和主动吸振等方法。
加振是通过向系统施加相反方向的振动力来减小系统振动,主动控制则是根据系统振动信号通过控制算法实时计算出控制力来对系统进行控制,主动振动补偿是通过补足系统自身振动能量来减小系统振动,主动吸振则是通过阻尼器等装置来吸收系统振动能量。
这些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2. 半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半主动振动控制技术是在系统受到外界激励时通过调节系统参数或控制器来实现振动的控制。
常见的半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包括半主动控制、半主动振动补偿和半主动吸振等方法。
半主动控制是通过调节系统参数来改变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半主动振动补偿是通过在系统中设置能量调节器来改变系统的振动能量,半主动吸振则是通过调节阻尼器的阻尼系数来控制系统振动。
这些方法相比于主动振动控制技术更加灵活和有效,适用于复杂的机械系统。
3. 智能振动控制技术智能振动控制技术是指利用智能控制算法和智能材料等高新技术来实现对系统振动的控制。
常见的智能振动控制技术包括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遗传算法等方法。
神经网络控制是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系统来实现振动的控制,模糊控制则是基于人类模糊推理的方法来对系统进行控制,遗传算法则是通过模拟生物进化的方法来对系统进行优化和控制。
这些技术具有高效、智能的特点,能够适应各种复杂振动系统的控制需求。
振动控制 主动控制算法简介
一、主动控制简介1.概念:结构主动控制需要实时测量结构反应或环境干扰,采用现代控制理论的主动控制算法在精确的结构模型基础上运算和决策最优控制力,最后作动器在很大的外部能量输入下实现最优控制力。
2.特点:主动控制需要实时测量结构反应或环境干扰,是一种需要额外能量的控制技术,它与被动控制的根本区别是有无额外能量的消耗。
3.优缺点:主动控制具有提高建筑物的抵抗不确定性地面运动,减少输入的干扰力,以及在地震时候自动地调整结构动力特征等能力,特别是在处理结构的风振反应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与被动控制相比,主动控制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
但是,主动控制实际应用价格昂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会存与其它控制理论相同的问题,控制技术复杂、造价昂贵、维护要求高。
4.组成:传感器、控制器、作动器5.工作方式:开环、闭环、开闭环。
二、简单回顾主动控制的应用与MATLAB应用1.主动变刚度AVS控制装置工作原理:首先将结构的反应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控制算法并结合结构的响应,判断装置的刚度状态,然后将控制信号发送至电液伺服阀以操纵其开关状态,实现不同的变刚度状态。
锁定状态(ON):电液伺服阀阀门关闭,双出杆活塞与液压缸之间没有相对位移,斜撑的相对变形与结构层变形相同,此时结构附加一个刚度;打开状态(OFF):电液伺服阀阀门打开,双出杆活塞与液压缸之间有相对位移,液压缸的压力差使得液体发生流动,此过程中产生粘滞阻尼,此时结构附加一个阻尼。
示意图如下:2. 主动变阻尼AVD控制装置工作原理:变孔径阻尼器以传统的液压流体阻尼器为基础,利用控制阀的开孔率调整粘性油对活塞的运动阻力,并将这种阻力通过活塞传递给结构,从而实现为结构提供阻尼的目的。
关闭状态(ON):开孔率一定,液体的流动速度受限,流动速度越小,产生的粘滞阻尼力越大,开孔率最小时,提供最大阻尼力,此时成为ON状态;打开状态(OFF):控制阀完全打开,由于液体的粘滞性可提供最小阻尼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Pl
4
E
1 2
板中弹性波
图b表示板中横波质点振动的情况。质点振动方向与板面平行时的 横波也叫兰姆波,它的相速度与横波在无限固体中横波的相速度 相同,即
Cpt Ct / 0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 在简谐分布力激励情况下,平板总振动动能的时间平均可表示为
EK
()
M 2
4S
w(x, y,)w(* x, y,)dxdy
S
• 给出的归一化模态展开式,并注意到模态幅值并不取决于在平板上的位
置,总动能可以表示为
EK
()
M2
4S
n
m
An
(
)
Am*
(
)
1 S
s
n
(
x,
y)
m
(
x,
• 共振激励频率下的剩余位移分布与全局控制情况相似, • 非共振激励情况下,局部控制效果尽管在梁后1/4部分有所
降低,但在梁其他位置的位移则显著增加。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 在实验研究中,可以采用在梁上布置多个加速度传感器, • 以传感器输出的平方和为目标函数进行最小化, • 实现对上述数值模拟中横向位移的空间平均均方值最小 化的近似, • 一旦传感器定位以后可以检测出每个被显著激励的结构 模态,这些误差就会被最小化。
EK ()
M 2
4
N n0
2
An ()
• 可以实现在梁的模态自然频率附近显著减小目标函数, • 处于这些共振频率之间时,则几乎不会减少。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在受控和不受控的情况下梁横向位移分布如图所示, •激励频率分别等于二阶正规化自然频率ω=40以及一 阶和二阶正规化自然频率ω=25之间的中间值。
ap
• Curtis(1988)在长度为L的无阻尼梁上进行了总振动应变 能最小化的数值模拟,该模拟的一些典型结果如图所示。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 Curtis在长度为L的无阻尼梁上进行了总振动应变能最小 化的数值模拟。
在位置为xp=0.3L(—-)的简谐点 力作用下梁的振动应变能随频率 变化的曲线 (受到控制后,在位置为 xs=0.1L(----)的二级点激励作 用下,振动应变能减到最小)
为了独立控制悬臂梁的两个最低阶自 然模态,该悬梁臂长度为0.63m,宽度 为50mm,厚度为5mm。
初级振源为激振器通过一个力传感器 连接于梁上,激振信号为随机信号, 并采用了低通滤波器,使得只具有 100Hz的频带宽度。
6.3有限结构的反馈控制
次级振源作用于梁的同一位置, 在梁上还安装有两个加速度计,一个 靠近力输入点,另一个靠近末端。 力输入点设于接近梁的第三阶结构模 态的节点位置,该模态并不会被初级 或次级振源显著激发。 电荷放大器的输出信号在两个加速度 传感器的驱动下输入至一对模数转换 器。
结构中的振动主动控制
• 这两种分布式结构的运动描述方法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 的主动控制方法。
• 第一种方法集中于控制结构振型,通过主动地削减这些 结构振型的振幅,
• 使得整个结构的空间平均均方速度减少,且控制可认为 是“全局的”。
• 减少分布式结构系统的总振动能量并不能保证结构辐射 声也会相应地减少(由于结构声耦合的性质)。
• 平面波动能和势能。
ET
EV
Pa2
2 0 c02
cos2 t kx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 平板上某个点横向位移的模态展开还可用向量内积形式
表示为
w(x, y,) aT () (x, y)
• 其中
aT () A1()A2 () • • • AN () T (x, y) 1(x, y) 2 (x, y) • • • n (x, y)
• 利用IIR固定滤波器作为设备模型的情况, • 通过控制硬件研究了因延迟造成的非因果关系的影响, • 表明随着控制系统变得越来越无因果联系, • 频带中可获得的衰减量也在减少, • 如果自适应滤波器系数的数量增加, • 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衰减量。
6.3有限结构的反馈控制
由Hodges(1989)和Rubenstein等 (1991)提出的两个应用实例。
板中弹性波
板中弹性波
表面波的相速度为
CR k / 0
式中k 为一与板材料泊松比有关的常数,其值在0.87到0.96之间。 但当板厚τ 与波长λ 之比小于1时,表面波不复存在,这时只剩下
纵波、横波和弯曲波,如图所示。
板中弹性波
图a中的AB和CD表示板的上下面,M N表示板的中心面,可以看出当纵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x2
2
w x, dx
J x1
x2 x1
• 作为局部目标函数最小化的例子,在受控和非受控情况下,将 梁的横向位移沿后1/4长度进行平均而得到均方值,并以此均方
值作为目标函数的情况◦
• 当激励频率在梁的自然频率附近时,局部目标函数减小幅度相 对于全局价值函数更显著。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有限结构前馈 Nhomakorabea制• 实际测量振动的替代方法是使用 空间分布式的传感器, • 这些传感器对某些结构模态非常 敏感, • GU等通过实验发现,采用两个 特别成形的分布式传感器比采用 两个点加速度传感器观察到的平 板结构模态的衰减效果更为显著。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 Vipperman等采用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了简支梁上某点处横向 位移的前馈控制。
• 平板总振动动能可表示为
EK
()
M 2
4
aH
()a()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 结构模态幅值向量为初级激励产生的分量与次级激励力 分布阵列M产生的分量的叠加,次级激励力的复幅值包 含于矢量中,再通过模态耦合系数矩阵B作用于结构模态 振幅,
a a p Bf s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 总振动动能可表示为标准的厄米特二次型,即
N
w(x, y,) An ()(n x, y) n0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 An(ω)为频率ω下的第n阶自然模态的复振幅;Ψn(x,y)为第 n阶自然模态振型函数,并且与其他各阶振型函数正交
S n (x, y) m (x, y)dxdy 0, n m
归一化
1
S
S
2 n
(
x,
y)dxdy
1,
n
m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 Post(1990)、Post和Silcox(1990)对阻尼系数ξn为1%的简支梁计 算出来的结果,对梁的总动能进行最小化而得到。对系统物理参 数进行了正规化处理,这样一阶模态具有ω=10的正规化自然频 率。
n d • 1
EK ()
M 2
4
N n0
2
An ()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结构中的振动主动控制
• 结构振型的控制意味着对整个结构的全局振动控制, • 而当结构各部分间的振动能量流很重要时, • 就需要应用对结构波的主动控制方法(第二种方法)。 • 例如,凡是在集中振动源所在的位置, • 在结构的另一点处都会设置一个特殊敏感组件, • 通过较长的结构组件进行连接, • 在该结构组件中仅有一定数量的结构波能够传递能量。
板中弹性波
图Cpf表示板中弯曲波传播的情况,它的相速度为
Cpf
EI
h
板中弯曲波的相速度Cpf与频率f 有关,故而板对弯曲波也是一个频 散系统。
6.2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假定被控制结构的初级激励为单频信号, 该激励用结构上的分布力f(x,y,ω)来描述, 结构为沿x和y两个方向延伸的平板。 平板上的横向位移分布w(x,y,ω)用N阶自然模态叠加表示,
式中S为平板的面积。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 原则上,求和需要用到无数阶模态, • 但在实际情况中,任意精度的位移分布都可用有限数量的模
态来逼近。 • 若激励频率处于前几阶结构模态频率范围内时,精确描述位
移分布所需的模态数量相当少。 • 每个结构模态的振幅可以表示为
An () An' () S f (x, y,) n (x, y)dxdy
板中弹性波
板中弹性波简称板波。因引起板波的扰动或原因不同,板波的 类型也不同。由于受板面的限制和与板面接触的媒质的影响,板波 的传播与波在各向同性无限固体中传播的情况不同。
在真空或空气中的各向同性而长宽无限的平板,可以认为板面
为不受限制的自由面,当板厚τ与板中波动波长λ 之比大于1时,一
般板波可有四种类型,即瑞利波或叫表面波(见声表面波)、弯曲波、 纵波和横波。
y)dxdy
• 应用自然模态的正交性准则,总动能可以表示为
• 即与模态振幅绝对值的平方和成正比。
EK ()
M 2
4
N n0
2
An ()
有限结构前馈控制
• 平板的总振动势能(或应变能)可以表示为
E
P ()
EI 4
2
S
x2
2
2 dxdy
y2
• 对于很多常见的边界条件,包括两端自由、简支、夹紧, 其动能和势能是相等的。
• 在前馈控制法中,假定激励为单频, • 较为直接地写出其解析表达式,求解其模态, • 能对任何主动控制系统展示其最终的极限性能。 • 当对初级激励所知有限时, • 反馈控制是一个更为有效的策略。
结构中的振动主动控制
• 结构波的主动控制与此类似,只是前馈控制可以应用于更多类型 的激励,
• 这是因为对结构波进行控制就意味对结构能量流向已知, • 可以在初级和次级激励源之间布置一个传感器阵列, • 该传感器阵列可以检测到各种波形的入射结构波, • 特别关注弯曲波的主动控制。
结构中的振动主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