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心理学探究变量
4心理学研究中的三种假设与四种变量.ppt
2013-03-31
宋胜尊
4
• 统计假设
– 在进行统计时,我们无法直接对我们的研究假设进行 检验,我们只能检验一个统计假设(statistical hypothesis). – 统计假设属于参数检验的范畴,它一般是对一些参 数——描述总体特点的汇总值——之间关系的预期。 – 有两种统计假设:虚无假设(null hypothesis,H0) 和备择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 H1)。我们 一般会使用推论统计程序来对虚无假设进行检验。
• 调节变量(moderating variable)是影响自变 量与因变量关系的中间变量。一个调节变量能增 加、减少甚至反转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 如果自变量是因果关系中的“因”,因变量是因 果关系中的“果”,那么调节变量就是一个必须 被考虑到的第三者,人们在对因果关系进行描述 时也必须对它详加说明。
• 在实验研究中,因变量可以被认为是因 果关系中的“果”。
2013-03-31 宋胜尊 10
• 在我们尝试通过测量变量来探讨出现的反应结果时,还 需要特别注意被试本身拥有的一些自然变异。当然,我 们的研究目标本身就是对其中一些变异进行解释。 –E.g.如果你的研究主题是“阅读更多书籍的学生是否 有更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接着你就会尝试去解释阅 读量如何引发一系列变异从而最终影响学生的阅读理 解能力——这是你在解释过程中感兴趣的变异。 • 然而,有些变异却不是我们感兴趣的。 –E.g.如果你感兴趣的问题是教学设备是否影响学生的 学习,那么你就不会对教室的温度、上课的时间或教 师的能力等这样一系列变量感兴趣。 • 对于我们不感兴趣的变量,就要控制或解决这些变量, 以便我们能较好地评估主要变量(教学设备)的效果。
–E.g. 在Knez(2001)的研究中,识别中介变量是十分 关键的步骤。他尝试证明光的性质并不会直接地影响 人们的认知表现,但是,光会影响人们的情绪,而情 绪的变化又进而会影响人们的认知表现。
心理学研究中的自变量选择与因变量测量问题
心理学研究中的自变量选择与因变量测量问题心理学研究是一门研究人类心智和行为的学科,它使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工具来探索、理解和解释个体和群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中,自变量选择与因变量测量是关键的环节,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自变量选择与因变量测量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一、自变量选择问题自变量是心理学研究中的独立变量,是研究者用来控制和操作的变量。
在选择自变量时,应该考虑研究的目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性。
以下几个方面是在自变量选择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1.1 研究目的:自变量的选择应与研究目的相符。
研究者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是什么,想要了解和解释的是什么现象,从而选择合适的自变量。
1.2 理论基础:自变量的选择应该基于有关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理论基础可以提供研究的指导,帮助研究者明确要考察的变量,并避免无目标的研究。
1.3 可操作性:自变量应该是可以操作和控制的。
研究者需要确保能够对自变量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操纵,以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二、因变量测量问题因变量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依赖变量,是研究者用来衡量和观察的变量。
在测量因变量时,应该考虑测量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效度。
以下几个方面是在因变量测量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2.1 准确性:测量因变量的工具和方法应该能够准确地衡量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或行为。
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进行必要的确认和检验。
2.2 可靠性:测量因变量的工具和方法应该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即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下测量得到的结果应该是相似的。
研究者需要使用可靠性检验方法来确保测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2.3 效度:测量因变量的工具和方法应该具有一定的效度,即能够真实地反映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或行为。
研究者需要进行效度检验,以确保测量得到的结果能够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状态或特征。
三、自变量选择与因变量测量的解决方法在解决自变量选择与因变量测量问题时,研究者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3.1 文献回顾: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与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已有研究中使用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从中汲取经验和借鉴。
心理学试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六、兼作组法
兼作组法是指实验只使用一组被试,每个被试接受全部的实验 条件。 优点:一、消除个体差异;二、减少被试数目。 在考察不同条件之间的差别时,原则上,如果可以采用兼作组 法,就尽量不要采用随机分派程序或匹配法在被试之间进行比 较。 但有时兼作组法可能会产生 遗留效应,即被试先完成的试验对 后完成的试验所产生的或正或负的影响。如练习效应、疲劳效 应等。
一、排除法 (elimination
method) 含义: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例如:如果外界的噪音和光线音响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入 隔音室或暗室。 单盲实验:研究结束之前,被试并不告知研究的真正目的(当 然,研究结束之后,应该将研究的真正目的告诉被试)。 双盲实验: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内容和目的, 从而避免了主试、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缺点:容易造成研究结论缺乏生态学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 )。所谓生态学效度是指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适用 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2 2 1 7 16-2-38 6 3-25-1 8 4 6 8 9 5
19361759461379
16772302770961
78037671612044
03281226087337
第四步:根据第三步的结果安排被试进行实验。
方法2:Excel软件
1.对30名被试进行编 号(s01-s30),每 个被试的编号占一个 单元格。
二、对立法 (opposed method)
所谓对立是指额外变量和自变量的效果对立。 实验:视觉复杂度如何影响图片命名反应时实验 假设:研究者除了没有对熟悉度进行控制外,对其他一些 可能的额外变量均进行了控制。 结果:视觉复杂度 A3>A2>A1 ,反应时 A3>A2>A1 ,即视 觉复杂度越高,反应时越长。 我们假设反应时延长可能是由于熟悉度(额外变量)的降 低引起的。如果假设成立那么三种条件之间熟悉度应为: A3<A2<A1 ,然而实际熟悉度:A3>A2>A1, 则假设不成立。
心理学实验设计实验变量与数据处理方法探究
心理学实验设计实验变量与数据处理方法探究心理学实验的设计是为了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方法。
实验变量是实验中独立操纵的因素,而数据处理方法则是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变量与数据处理方法。
一、实验变量的定义和分类实验变量是实验中通过操纵的因素,可以分为独立变量和依赖变量。
独立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是研究者操纵的条件,它会对参与者产生影响。
独立变量可以有多个水平,每个水平代表不同的条件。
例如,在研究记忆的实验中,研究者可以操纵刺激材料的种类(文字、图像等)作为独立变量。
依赖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是实验中被研究者测量的结果,取决于独立变量的变化。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测量依赖变量的变化来研究独立变量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影响。
在前述记忆实验中,参与者的记忆能力就可以作为依赖变量。
除了独立变量和依赖变量,还有一种常见的变量是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用于排除其他可能影响依赖变量的因素。
例如,在记忆实验中,研究者可能会控制参与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以保证独立变量对依赖变量的影响是真实可靠的。
二、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数据处理方法是将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得出结论的过程。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
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以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
常用的描述统计工具包括平均数、标准差、频数、百分比等。
例如,在研究两组参与者在记忆实验中的表现差异时,可以计算每组的平均记忆得分并比较,以判断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2. t检验t检验是用于比较两个样本均值差异是否显著的统计方法。
如果两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可以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如果两组数据来自同一样本,需要检验前后测的差异,可以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
在记忆实验中,可以利用t检验比较两组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的记忆表现。
心理学研究方法2_变量及变量间关系new
第二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变量的分类 第二节 自变量的操纵和因变量的观察 第三节 额外变量的控制 第四节 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间关系
第一节: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一、变量的涵义 二、变量的类型
3
一、变量的涵义
• 变量(Variable)是指性质或数量上可以变化 的事物的特征。
额外变量的控制
• (三)随机化法
– (一)被试分组——随机取样,随机分派 – (二)安排实验顺序——随机化
额外变量的控制
• (四)匹配法
– (一)被试分组 – (二)实验材料的分组和选择
额外变量的控制
• (五)抵消平衡法
– 很多时候额外变量不能够消除或保持恒定,那 么就该使用平衡法。即额外变量的效应在自变 量的不同水平下保持总体的平衡或相等。 – 对于不同的实验安排或设计,额外变量是不同 的,所以就有不同的平衡方法。
一、自变量的操纵
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 实验研究中,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 不同的点(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然后观察在这 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 异。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自变量的操纵
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 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 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 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 预实验来确定。
• * 组间设计:
– 随机分组法
• 自变量有几个水平,就将被试随机分成几组。每组 接受自变量的一个水平的处理。
第四讲 心理学研究的类型(二)
3.实验背景的设置。包括背景条件的设计、实验 仪器的配备、观察记录仪器的安装等。
➢ 准实验研究
❖ 含义
准实验研究(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是 界于真实验与非实验研究之间的一种研究类型。它 一般是在现场情境中进行。
为建立较好的预测模型,分析时使用多变量分析 (multivariate analysis)中的典型相关(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和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 相关研究的因果推论方法
1.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
在明确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后,通过实验研究, 严格控制变量,取得变量间明确的因果关系,可以 弥补相关研究结果模棱两可的缺陷。
(3)结构维度,描述变量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2.分类描述
从不同维度对变量进行分门别类的描述。
分类描述中,重点在于选择分类的标准。分类标准 可以在变量本身的特点维度是进行选择,也可以在被 试的特点维度上进行选择。
3.背景描述
对心理、行为发生的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状况、被 试自身的某些特点进行描述。
通过背景描述,可以发现更多有意义的问题,揭示 隐含在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
2.它主要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详细、准确而 全面的描述,不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说明。
3.它可以采用质性方法,也可以采用量化方法 进行研究。
❖ 描述研究的类型
1.变量描述 即对心理、行为变量进行描述。 变量描述的主要策略有: (1)空间维度,描述变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2)时间维度,从时间变化上描述变量。
研究者把可能对研究变量构成影响的第三变量 作为协变量,计算偏相关系数,如果达到显著水平, 即可认为研究变量的相关与协变量有关;相反,则 可以认为研究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心理学研究中变量的种类及控制
因变量
01 定义
因变量是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需要测量的变量, 反映自变量的影响效果。
02 特点
因变量应当是可测量的,并且能够客观、准确地 反映自变量的变化。
03 作用
因变量是实验中用来验证假设和揭示因果关系的 变量。
无关变量
定义
无关变量是指在心理学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的其他变 量,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THANKS
感谢观看
恒定法
确保实验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经 历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以消除潜 在的干扰因素。
控制实验环境
01 实验室环境
在实验室中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 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02 实验设备
使用标准化的实验设备和工具,以确保实验过程 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03 实验参与者
确保参与者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特征与实 验目的相匹配,以提高实验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伦理问题
在实验中需要遵循伦理原则,保护被试 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伤害。
变量控制不严格
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排除无关变 量的干扰,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问题
在实验设计时需考虑内部效度和外部 效度,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 性。
样本偏差
在实验中需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多样 性,避免因样本偏差而导致结果的偏 颇。
靠性。
代表性原则
02
确保所选变量能够代表总体,避免以偏概全。
可操作性原则
03
确保所选变量能够进行实际测量和操作,以便进行实验控制和
数据分析。
变量的确定方法
文献综述法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已有 研究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理论,确定研 究中的关键变量。
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操作与控制
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操作与控制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探索、理解和解释人类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研究者需要借助变量操作与控制来探究心理现象。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操作与控制。
一、变量操作1. 独立变量在心理学研究中,独立变量是指研究者有意诱发或操纵的变量。
通过对独立变量的操作,研究者能够观察到其对被试者一系列目标变量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人们学习记忆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通过控制学习材料的难度、学习时间的长短等来操纵独立变量。
2. 依赖变量依赖变量是指在研究中观察、测量和记录的被试者的反应或行为。
它是根据独立变量的操作结果而进行观察和测量的。
例如,在探究心理刺激对情绪的影响时,人们常常通过测量被试者的情绪反应来获得依赖变量的数据。
3. 操纵变量操纵变量即独立变量的不同取值。
研究者通过操纵变量的取值来调整独立变量的操作,在不同条件下观察依赖变量的变化情况。
例如,对于研究人际互动的心理效应,研究者可以将操纵变量设置为参与者的亲密程度,然后观察参与者的情感体验等依赖变量。
二、变量控制1. 外部变量控制外部变量是指可能与研究目的存在关联的、但不是研究重点的其他变量。
为了排除外部变量的干扰影响,研究者需要进行外部变量控制。
例如,在研究学习记忆的过程中,为了排除不同被试者个体差异的影响,研究者通常会控制月龄、性别等外部变量。
2. 内部变量控制内部变量是指存在于研究主题内部的、影响独立变量和依赖变量之间关系的其他变量。
为了排除内部变量的混杂干扰,研究者需要进行内部变量控制。
例如,在探究因果关系时,研究者需要通过随机分组实验设计来控制内部变量,使得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除了独立变量外的其他因素上保持一致。
3. 随机化控制随机化控制是指通过随机分配参与者或条件的方法,消除干扰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研究者可以采用随机分组、随机抽样等方法进行随机化控制。
随机化可以增加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使得样本具有代表性,减少了个体差异等因素带来的干扰。
心理学实验变量及控制
❖控制方法
单盲实验法:被试不知道会接受何种实验处理
药物效果实验 安慰剂效应
掩饰情节
对实验程序进行似是而非但不正确的解释,不告诉真正的 实验假设
不常用 有一定的欺骗性
心理学实验变量及控制
实验者偏见
❖实验者做的一些事会与自变量的作用混淆在一起 ❖期望效应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观察者特殊的期望或偏爱,会无意识地给被试发出某
心理学实验变量及控制
心理学实验变量及控制
实验的效度
含义
❖指实验研究的变量是否是要研究的变量 ❖实验所能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有效程度 ❖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
心理学实验变量及控制
实验效度的分类
统计结论的效度
❖统计结果揭示出自变量与因变量间有显著关系, 且真实代表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第二章 心理实验的变量及控制
心理学实验变量及控制
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
把握变量含义 理解自变量的本质及操纵方法 掌握因变量的本质及控制方法 领会额外变量的含义及控制方法 掌握实验的效度和信度的本质及影响因素
心理学实验变量及控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变量及控制 第二节 因变量及控制 第三节 额外变量及控制 第四节 实验的效度与信度
心理学实验变量及控制
控制额外情境变量的方法
含义
❖指通过研究的实验情境或环境而创设的程序
当被试选择实验时
被试要做出决策
想参加实验时,实验者有空吗? 参加哪个实验呢?
实验的名称、内容介绍等信息影响被试决策
必要时使用中性的实验名称
心理学实验变量及控制
当实验者选择被试时
❖最好使用不太认识的人当被试 ❖安排被试到每种条件下可能存在缺陷
第四讲 心理学探究变量
第四讲心理学的研究变量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严磊一研究变量概述1.研究变量及其基本类型2.研究指标及其测量二操作性定义1.操作性定义的概念2.操作性定义的方法三变量的操纵与控制1.自变量2.因变量3.无关变量难点:操作性定义的含义与方法、无关变量的控制“变量”是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研究变量概述1.研究变量及其基本类型变量是指与研究有关的、而且是可以测评的可变因素或条件。
常量:是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
如:两种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对五年级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
五年级学生——常量,教学方法、数学成绩——变量。
基本类型: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变量和因果变量。
如以研究对象为主体,可将变量分为主体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性格、动机)和客体变量(如团体气氛、他人行为和态度)。
根据变量是否可以直接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变量(如身高、学习成绩)和间接测量变量(如动机、态度、价值观)。
根据变量是否可以由研究者主动加以操作,可分为操作性变量和非操作性变量。
前者指研究者可以主动操作的变量(如教学方法、惩罚方式、奖品数量),后者指在研究中已经存在或者研究者无法主动加以操纵的变量(如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依恋模式)。
实验研究中的三种变量:自变量:是在实验中主试者可以操纵和控制其变化的变量。
因变量:是研究者(主试)操纵自变量的影响效果所观察或所测量出的因素。
无关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举例: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为了发现当六个人挤在一个电话亭里时是男人还是女人感到更不舒服。
对变量命名:自变量:参与者性别。
因变量:不舒服的程度。
控制变量:电话亭的大小、挤在电话亭的人数(6)、个体的大小等。
2.研究指标及其测量研究指标是用来具体测量研究变量的类别、状态、水平、速度等特性的项目。
类别指标、定序指标、定距指标、定比指标。
研究指标定义举例类别指标性质和类别男和女,及格和不及格定序指标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优、良、及格、不及格定距指标在数量上的差别和间隔距离的指标,有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不能做乘除。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1 引言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明确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这个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一项心理学实验包含3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饰演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控制(操纵或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实验者观察和测量的指标。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需要实验者控制使之在实验中保持恒定的变量。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定“知道结果”的反馈信息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验明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2 方法2.1 被试某大学本科生两名,一男一女,20岁。
2.2 材料白纸若干,尺三把。
2.3 程序本实验为单因素组间设计。
被试甲坐在桌旁,桌上放有画好长度为3厘米的黑色线段的白纸(线段垂直于桌子边缘)和编号为“甲₁”的白纸,让被试看着黑色线段,画出认为与样品一样长的线共20次,用挡板挡住被试的视线,使其看不到自己画好的线和画线的手。
第一轮结束后,开始第二轮,在编号为“甲₂”的纸上画线,每当被试画好一条线,主试迅速量好,并立刻告诉被试结果长了、短了还是刚好(误差在正负2毫米以内都算正好),移动白纸,直到40条画好。
最后在编号为“甲₃”的纸上有被试画20条线段,无提示。
下面有被试乙进行实验,用乙₁、乙₂、乙₃三张白纸画线,画线方法完全相同,只是每次画线的结果都不给予反馈。
3 结果本实验以3厘米为标准长度,被试甲的成绩第一组最好,第二组成绩最差,第三组居中,反馈信息作用不明显。
被试乙的成绩在第二组是较好,第一组最差,第三组成绩居中。
同被试乙的成绩相比,被试甲的成绩要好。
具体数据详见表一表一两被试所画线段长度的平均数(单位:厘米)被试甲被试乙第一组 2.92 2.28第二组 3.47 2.815第三组 3.325 2.725总平均数 3.24 2.614 讨论被试甲的总成绩由于乙被试的总成绩,这可能是由于反馈信息对画线的准确性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心理学的研究变量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严磊一研究变量概述1.研究变量及其基本类型2.研究指标及其测量二操作性定义1.操作性定义的概念2.操作性定义的方法三变量的操纵与控制1.自变量2.因变量3.无关变量难点:操作性定义的含义与方法、无关变量的控制“变量”是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研究变量概述1.研究变量及其基本类型变量是指与研究有关的、而且是可以测评的可变因素或条件。
常量:是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
如:两种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对五年级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
五年级学生——常量,教学方法、数学成绩——变量。
基本类型: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变量和因果变量。
如以研究对象为主体,可将变量分为主体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性格、动机)和客体变量(如团体气氛、他人行为和态度)。
根据变量是否可以直接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变量(如身高、学习成绩)和间接测量变量(如动机、态度、价值观)。
根据变量是否可以由研究者主动加以操作,可分为操作性变量和非操作性变量。
前者指研究者可以主动操作的变量(如教学方法、惩罚方式、奖品数量),后者指在研究中已经存在或者研究者无法主动加以操纵的变量(如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依恋模式)。
实验研究中的三种变量:自变量:是在实验中主试者可以操纵和控制其变化的变量。
因变量:是研究者(主试)操纵自变量的影响效果所观察或所测量出的因素。
无关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举例: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为了发现当六个人挤在一个电话亭里时是男人还是女人感到更不舒服。
对变量命名:自变量:参与者性别。
因变量:不舒服的程度。
控制变量:电话亭的大小、挤在电话亭的人数(6)、个体的大小等。
2.研究指标及其测量研究指标是用来具体测量研究变量的类别、状态、水平、速度等特性的项目。
类别指标、定序指标、定距指标、定比指标。
研究指标定义举例类别指标性质和类别男和女,及格和不及格定序指标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优、良、及格、不及格定距指标在数量上的差别和间隔距离的指标,有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不能做乘除。
80分,75分,70分。
0分定比指标反应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有相等单位,有绝对零点。
适合各种统计分析,是数字特征堆高的指标。
身高、体重、反应时、各种感觉阈限值二操作性定义1.操作性定义的概念抽象定义操作定义含义对研究变量或指标共同本质的概括,其作用在于解释他们的内涵,并将其与其他变量或指标区别开来。
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和说明。
定义的内容上用概念和同义语进行说明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来说明变量或概念。
定义的方法上逻辑的方法采用经验的方法,即可直接感知和度量的方法定义的揭示变量或指标的内涵和本质界定变量或指标的外延或操作过程着重点举例(小白鼠)饥饿:是一种食物缺失的感食物剥夺法:在一定时间内(24小时)不给喂食挫折感:当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产生的情绪情感或反应让幼儿玩十分有趣的新玩具1分钟后,告诉她这个玩具必须放到桌子上不能动,研究这认为这种操作过程会引起理想的研究状态—挫折感现象,此时幼儿的反应为挫折感反应。
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将孩子的身心发展与成长需要经常放在心上的程度家长每月给孩子讲故事所用时间,给孩子买书和玩具的花费和孩子谈话次数、带孩子出游次数等。
以上时间、花费、次数所占比例越高,则表示关心程度越高。
变量的操作定义是有关构思的可观察指标的具体陈述。
作出操作定义包括两个程序:(1)确定与心理学构思有关的具体测量指标;(2)在实际研究或实验中产生并观察该变量指标的变化,进行测量与检验。
2.操作性定义的方法方法举例方法与程序描述法:通过特定的方法或操作程序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定方法。
“挫折”:通过阻碍一个人达到其渴望的、近在咫尺的目标而是个体所发生的一种状态。
“饥饿”:剥夺个体进食24个小时后个体存在的状态。
动态特征描述法: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动态特征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
“一个聪明的人”:善于解决问题、运算灵活、记忆速度快的人。
“饥饿的老鼠”:得到食物而每分钟压低杠杆10次以上的老鼠。
静态特征描述法: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来给变量下定义的方法。
“一个聪明的人”:知识渊博、词汇丰富、运算技能多、记忆东西多的人。
三变量的操纵与控制自变量—实验条件; 因变量—所需测定的特征或方面额外变量—对因变量有一定影响,但与该次实验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个体变量—被试个体固有的特征,如年龄、性别、智力水平等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性操作有:(1)操纵自变量:即有系统的对被试施以不同的实验条件,藉以观测与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因变量的系统变化差异(2)控制额外变量(3)使个体变量保持恒定:即控制个体之间或处于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各组(如实验组、控制组)之间差异,以确保自变量的变化是因变量变化的原因(4)观测因变量的变化1.自变量A、什么是自变量(刺激变量、独立变量):是在实验中主试者可以操纵和控制其变化的变量B、自变量的类型刺激特性自变量:教学材料的长度、难度,物理、化学刺激,符号刺激环境自变量:环境的任何变化特性都可作为自变量使用,时间是最常用的环境变量.被试者自变量:被试者本身具有的特性。
但一般情况下,单独的被试者变量研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而常得出相关关系,如年龄、性别.暂时被试变量:暂时被试变量因主试者可以控制,所以可以作为单独的变量在因果实验中使用并可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如定势、动机、疲劳.自变量的控制主要是对自变量进行操作定义。
例如,把“刚刚感受到”定义为“50%次感受到”,就可测定感觉阈限了。
又如,疲倦(fatigue)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和尺度,怎么测量呢?如果定义为“工作效率的下降”,那么就可以进行测量和比较了。
2.因变量A、什么是因变量(反应变量、依从变量):是研究者(主试)操纵自变量的影响效果所观察或所测量出的因素。
当主试者引入、除去或改变自变量时,这种因素会跟着出现、消失或改变B、因变量的类型骨骼肌的运动反应(如按键反应)生理反应(如皮肤电反射、脑电、心率、血压、腺体(如唾液滴数)反应等)口头及书面报告,如被试的学习成绩;有、无回答;默写识记的单词等C、因变量的信、效度a、可靠性即信度:是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b、有效性即效度:当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c、因变量的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两个典型的不敏感因变量:天花板效应(高限效应)--任务过易:地板效应(低限效应)--任务过难。
在实验中将被试的反应控制在主试所设想的方向上被称为反应的控制或因变量的控制。
以人为被试,往往用指导语来控制被试的反应。
3.无关变量A、什么是控制变量(额外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B、分类系统额外变量:经常、稳定起作用——系统误差。
随机额外变量:随机的、偶然的、不可预期的起作用——随机误差被试无关变量被试方面存在的无关变量,有的与长期的、稳定的特点有关,有的与被试在研究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状况有关。
如,参与者动机,焦虑,有关经验,性格,当时生理状态,被试的反作用(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主试无关变量实验者效应。
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不完善,仪器设备不当,工具不完善,取样不当,研究程序安排不当。
研究实施环境条件环境因素,意外情况。
数据处理方面统计分析方法不当C、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消除法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
它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最主要、最理想、最基本的方法。
霍桑效应、实验者效应,双盲实验。
指导语的作用:介绍研究的基本情况,交代任务的基本程序。
恒定法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年龄、性别研究环境、研究时间平衡法对某些不能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其效果平衡而对它们进行控制的方法。
循环法、拉丁方设计生字密度对阅读成绩的影响阅读材料的题材(要平衡的变量)ABBA 对比法:按随机原则建立实验组和对照组统计控制法当无关变量的影响无法消除或未能加以控制,而其影响已经测定和已知时,可用统计的校正或调整将这些影响从研究结果中排除。
生字密度对阅读成绩的影响智商协方差分析随机化法通过被试的随机取样和随机分派被试到各处理条件中去而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无关变量纳入法把影响实验结果的某种无关变量当作自变量因素之一,使之系统化安排,通过的一定的统计分析,将其效应从自变量效应中分离出去的方法。
过度学习与记忆的关系研究中智力因素、性别因素的排除都可通过无关变量纳入法加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