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脑动脉狭窄伴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探讨
脑动脉狭窄伴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探讨梁朝莹;沈岳飞;罗小丹;苏兰花;秦超;陈娅【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0(027)012【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枝循环形成情况.方法 235例经影像学发现存在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有无侧支循环分为两组,对可能与侧支循环建立有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同归分析.结果 (1)侧支循环形成的检出率DSA最高,MRA次之;(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侧支循环开放作为因变量时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内动脉闭塞、基底动脉狭窄进入回归方程,OR分别为0.598、2.395、3.494;P值分别为0.104、0.081、0.015.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内动脉闭塞、基底动脉狭窄可能促进侧支循环开放.【总页数】5页(P1097-1101)【作者】梁朝莹;沈岳飞;罗小丹;苏兰花;秦超;陈娅【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西,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相关文献】1.伴脑动脉狭窄的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造影分析 [J], 胡跃峰;冯凯;张郡;郑立宏;欧阳取平2.脑动脉狭窄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影响因素 [J], 梁睿3.血同型半胱氨酸与伴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J], 赵萍; 霍会永; 曹凌; 刘冰; 李军涛4.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宋万和5.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J], 王磊;方长水;刘伟静;郭骏杰;程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研究进展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研究进展云静,邓春颖综述左俊琴,郑娇,刘斌审校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河北唐山063000【摘要】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 ,BAD)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常见类型,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死的重要原因,BAD 相关卒中急性期更易出现症状波动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导致短期预后不佳。
本文主要从BAD 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常见危险因素、影像学及生物学标志物方面对BAD 的早期诊断及预测不良临床转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强化临床医师对BAD 的认识,并为BAD 的早期诊断和改善患者不良临床转归提供依据。
【关键词】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临床转归;影像学特征;生物学标志物【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24)07—1050—05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branch arteriosclotic disease.YUN Jing,DENG Chun-ying,ZUO Jun-qin,ZHENG Jiao,LIU Bin.First 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 063000,Hebei,CHINA【Abstract 】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 (BAD)is a common typ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and an im-portant cause of acute isolated subcortical infarction.The acute phase of BAD-related stroke is more prone to symp-tom fluctuations or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resulting in a poor short-term prognosis.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arly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 of BAD from the aspects of epidemiology,pathogenesis,common risk factors,imaging,and biological markers of BAD,in order to strengthen cli-nicians'understanding of BAD and provide basi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BAD and improvement of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 of BAD.【Key words 】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Clinical outcome;Imaging features;Biological markers ·综述·doi:10.3969/j.issn.1003-6350.2024.07.028基金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编号:20241125、20231276)。
26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卒中加重多以上肢为重。恢复困难.致残率高,这与上肢脑内的 解剖结构是一致的,基底节的小血管动脉硬化,侧支循环差。不 能代偿。改善脑灌注是阻止病情进展、改善愈后的主要治疗方 法。本组观察到应用乳酸钠林格液的患者精神状况可改善,可 减少应用羟乙基淀粉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引起全身发软无力的发 生。对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给予抗凝血,改善脑灌注疗效差,仍有 进展患者无其他¥啊因絮,给予抗病毒治疗口],阻止病毒复制, 配合降血脂药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本组有1例出现四 肢瘫痪、失语、吞印j困难,与人院时病症不在同一血管的支配区 症状和体征,发生新的梗死,治疗上给予抗凝、吡拉西坦、银杏制 剂。吡拉西坦是7一氨基丁酸的衍生物,增加脑血流量,促进大 脑代谢,对本品敏感的患者可出现嗜睡和全身无力的副反应。 银杏制剂有血管扩张作用,可导致脑内盗血,加重脑水肿诱发新 的梗死,所以,毗拉西坦早期少用,扩张血管药物宜在脑卒中亚 急性期使用。
(收稿日期:2008—09—16) (本丈编辑王雅洁)
急性脑血管病发作时凝视麻痹的临床意义
李玲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9)01—0125—02
凝视麻痹作为急性脑血管病的症状之一,临床上经常遇到。 残院2004年一2007年共收治86例有凝视麻痹的急性脑血管 商患者。现分析其lI缶床意义如下。 【 资料
NBD可呈缓解与复发的过程,加之在同一患者不同时期可 由神经系统多部位受累,阂此,临床上需与多发性硬化(MS)相
鉴别,NBD患者多有口腔、阴部溃疡.脑千为主要受累部位,这 均有别于MS。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可使大多数患
者的病情稳定…。本文6例患者均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4 d, 其中2例(例4、例5)神经系统体征完全消失,其余4例神经系 统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开启侧支循环——脑卒中治疗新策略全国巡讲会在广州召开
为 1 ~ 2 /i 万 人 口 , 每 年 脑 卒 中 死 亡 率 约 为 6 9 i i 0
5 ~ I 2 l 万 人 口 。 据 统 计 , 在 存 活 的 脑 卒 中 患 者 8 / 4 0 中 , 约一 半 以上 不 同程 度 地 丧 失 劳 动 能 力 。脑 卒 中 已 成 中 国 人 重 要 死 因 , 危 害 程 度 甚 至 超 过 癌 症 。 如 何 有 效 地 预 防 和 治 疗 脑 卒 中 , 已 成 为 一 个 严 重 的 医 学 和 公 共 卫 生 课 题 。 为 提 升 公 众 对 脑 卒 中 疾 病 的 认 知 度 , 帮 助 医 生 认 知 “ 支 循 环 ” 在 急 性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治 疗 中 侧 的 价 值 , 由 天 普 药 业 主 办 的 脑 卒 中 治 疗 新 策 略 全 国 巡 讲 会 于 6月 2 6日 在 广 州 拉 开 帷 幕 , 国 内 外 专 家 学 者 齐 聚一 堂 ,交 流 研 究 成果 ,探 讨 临 床经 验 。 美 国 加 州 大 学 洛 杉 矶 分 校 的 David s. Li b k d 授 在 会 上 介 绍 了 “侧 支 循 环 ” 在 急 性 e i 教 e s n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治 疗 中 的 价 值 , 他 指 出 , 对 于 急 性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 “ 支 循 环 ” 作 为 改 善 脑 血 流 灌 注 的 一 条 侧 重 要 途 径 , 已 获 得 国 际 学 者 及 临 床 医 生 的 广 泛 关 注 与 认 可 。 通 过 研 究 侧 支 循 环 在 急 性 脑 梗 死 疾 病 过 程 中 的
查 ,脑 血 管病 已经 成为 中国 国 民第 1 的死 亡 原 因 。 位
要 的 意 义 , 因此 血 脂 控 制 的主 要 趋 势 是 除他 汀类 药 物 外 ,积 极 寻 求 更 优 化 的治 疗 方 案 , 在 降 低 L L c同时 D—
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建立侧支循环的临床研究
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建立侧支循环的临床研究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2医院,河北唐山06300摘要:目的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PCI)建立侧支循环的临床研究。
方法以60例PCI患者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就诊单双日分成A组与B组各30例。
两组均展开常规方案治疗,B组添加丁苯酞治疗,并对比疗效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结果在临床疗效对比上A组为76.67%,B组为96.67%;在治疗后缺血区域脑血流量对比上A组为(27.84±5.47)ml·100 g -1·min -1,B组为(35.38±5.61)ml·100 g -1·min -1;在mRS评分对比上A组为(4.01±1.07)分,B组为(2.47±1.22)分;在NIHSS评分对比上A组为(7.14±1.06)分,B组为(5.41±1.34)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PCI建立侧支循环患者应用丁苯酞治疗,其疗效确切可提升患者缺血区域脑血流量,并改善神经受损状态及预后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丁苯酞;进展性脑梗死;侧支循环;疗效;神经功能;不良反应在急性脑梗死中PCI发生率较高,需及时进行临床治疗,才可以控制进展,减少疾病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
而现阶段针对此种疾病,以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为主,其能减少PCI风险,却无法抑制发病。
部分错失溶栓最佳治疗时间,以及溶栓禁忌患者病情仍继续发展,这就需要开展安全、有效的临床药物治疗[1]。
而本次纳入研究PCI患者60例,并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开展医学研究,着重分析丁苯酞的疗效和对建立侧支循环的影响。
现将详细内容进行如下报告: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以60例PCI患者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就诊按单双日分成A组与B组各30例。
脑侧支循环在脑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脑侧支循环在脑梗死中的研究进展摘要:急性脑梗死是世界上病死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脑侧支循环及其相关评估分别在维持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和指导临床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
脑动脉侧支循环与急性脑梗死病情轻重、血管再通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脑侧支循环形成的重要性。
但脑侧支循环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可干预和不可干预因素。
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促进脑侧支循环形成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本综述主要阐述了脑侧支循环的定义及分级、影响因素、评估手段、临床应用等各方面,从而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干预治疗提供指导。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脑侧支循环;临床意义;影响因素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在逐年增加,而在所有脑血管疾病中占主要地位的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重大威胁。
目前如何对脑梗死进行干预成为研究热点,溶栓、血管介入及药物治疗等干预手段主要是促进血管再通或改善侧支循环,国内外现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帮助脑梗死部位不同程度恢复血流灌注,缩小梗死面积,同时可以增加血管再通获益率,降低出血风险,从而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1-3]。
现将侧支循环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重要意义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1脑侧支循环的定义及分级1.1脑侧支循环的定义:脑侧支循环是指机体在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代偿血管,它主要是促发其他血管途径或者新生血管,恢复原有缺血组织血流供应,是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这是一种“代偿性循环”。
但是对于大部分个体而言,这种保护远远不足 [4-5] 。
1.2脑侧支循环分级:依据不同的代偿途径,脑侧支循环分为三级[6] 。
⑴一级侧支循环为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Willis 环像一个平衡分配器,通过前、后交通动脉使得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连通。
生理状况下,前、后交通动脉不会开放,当大动脉闭塞后,远端的灌注压下降和平滑肌松弛,在相邻的动脉区之间产生压力梯度,前、后交通动脉开放并重新分配和代偿动脉环两侧血液,以增加病变侧的血流。
颈内动脉闭塞后脑梗死分布与侧支循环代偿的相关性研究
p t r s a d t e c mp n a o f c f c l tr l cr u a in wa tt tc l a ay e . at n e n h o e s tr e f t o ol e a i lt s sa i i al n lz d y e a c o s y
4 5例 中 , 颈
管 造 影 ( S ) 查 , 实 一 侧 颈 内动 脉 闭塞 并 引起 同 侧新 发梗 死 。 录梗 死 分 布 部 位及 支 循 环 开 放 情 D A检 证 记
况 , 析 颈 内 动 脉 闭 塞 引 起 同 侧 脑 梗 死 的分 布 特 征 与 前 、 交 通 动 脉 开 放 的相 关 性 。 结 果 分 后
p t n s rm trio i acs J nev n ai t o e f ertr nr t.( Itre t y f
【 关键词 】 脑梗 死 ; 侧支循环 ;颈 内动脉闭塞 ;磁共振弥散成像 ; 字减 影血管造影 数
中 图分 类 号 :7 33 文献 标 志 码 : 文 章编 号 :0 874 2 1 )0 —3 20 R 4. 3 A 10 -9 X(0 2 -50 6 —4
Th n a c i n p te n n h o e i f r to a t r s a d t e c mp n a o y e e to o l t r lc r u a in i a in s wih i t r a e s t r f c fc la e a i c l t n p t t t n e n l o e
Ch n ia Co r s n ig a t o :G repo d n u h r A0 Ho g h a,E- i : h O7 0@ sn .om n -u ma l g h 1 iac
脑梗死与侧支循环开放级别关系
侧支循环的开放级别
侧支循环的开放级别通常分为三级: 一级侧支循环、二级侧支循环和三级 侧支循环。一级侧支循环是指颅内大 血管之间的侧支开放,二级侧支循环 是指颅内外血管之间的侧支开放,三 级侧支循环是指软脑膜动脉与颈内动 脉之间的侧支开放。
VS
不同级别的侧支循环对脑梗死的预后 影响不同。一级侧支循环对脑梗死的 预后影响较小,而三级侧支循环对脑 梗死的预后影响最大。因此,评估侧 支循环的开放级别对于判断脑梗死的 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
评估侧支循环的方法有多种,包括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超声检查等。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到不同级别的侧支循环, 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关脑梗死预后的信息。
评估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有助于判断脑梗死的预后,并指导治疗策略的制定。例如,对于存在三级侧支循环的患者,可以考 虑进行更积极的治疗,如溶栓治疗或机械取栓治疗。而对于不存在三级侧支循环的患者,则可能需要采取保守治疗策略。
03
脑梗死与侧支循环开放级别的 关系
侧支循环对脑梗死的影响
侧支循环是指脑部血管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其他血管的代偿作用,绕过 阻塞部位继续为脑组织供血的过程。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对脑梗死的预 后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减轻脑梗死的程度,并有助 于恢复脑功能。
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与脑梗死的预后呈正相关,即侧支循环越开放,脑 梗死的预后越好。
脑梗死对侧支循环的影响
脑梗死发生后,由于缺血缺氧,脑组 织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 缓激肽等,这些物质可以刺激血管扩 张,促进侧支循环的开放。
脑梗死发生后,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 与梗死的面积和程度呈负相关,即侧 支循环越开放,梗死的面积和程度越 小。
脑梗死区域周围的缺血半暗带中的神 经元可以通过侧支循环得到供血,从 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脑梗死的程度。
侧支循环的现状、意义和展望
Shuaib A, et al. Lancet Neurol 2011; 10: 909–21
脑侧支循环的代偿途径
•Willis 环是脑内最重要、最主要的代偿途径,可迅速是左、右大脑半球 及前、后循环的血流相互沟通; •一级侧支循环代偿如果不能满足灌注需求,二级侧支循环随即开放; •三级侧支循环代偿因为血管新生过程,所以需要在缺血数天后才能建 立血流代偿
• 增加梗死区血液循环的灌注,提高微循环的缺血耐受, 从而减轻微循环障碍
• 使药物最大限度地抵达缺血区,提高治疗效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 4(2): 72-74.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9, 9(2): 177-179.
脑侧支循环与微循环区别
侧支循环
微循环
血管结构不同
动脉-动脉、静脉-静脉之间通过 吻合形成的血管结构。不同级别 侧支血管具有不同的管径
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的影响因素
侧支血管完整性
侧支血管变异性
侧支血管管腔内径
影响因素
血管狭窄程度和速度
侧支血管压力梯度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1, 5(5): 417-424.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侧支循环的功能
• 从缺血区周边的正常血管调动血流灌注到缺血区域, 不依赖于已狭窄/已栓塞血管血流
CTA诊断性评估Willis环
动脉段
敏感性 (%)
先天缺如
97.9
发育不全
52.6
发育正常
96.6
特异性 (%) 92.5
急性脑梗死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急性脑梗死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赵瑞荣【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急性脑梗死后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5月接诊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法分析所有的病例资料,研究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19(61.29%)例有侧支循环建立,12(38.71%)例无侧支循环建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狭窄程度为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同型半胱氨酸为相对独立因素,而同型半胱氨酸、狭窄程度为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受到年龄、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狭窄程度对侧支循环的建立具有积极作用.【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9(009)002【总页数】4页(P223-225,230)【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影响因素;疾病预防【作者】赵瑞荣【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康华医院,广东东莞 5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急性脑梗死是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或是闭塞,使脑供血中断、脑组织受损,病发较为突然,患者一般呈现半身不遂、头晕、呕吐、说话不清、吞咽困难等表现。
通常情况下病发后脑动脉侧支循环会有建立或开放,以此来改善脑组织缺血状况,对脑神经起到保护作用,从而阻止脑神经向永久性损伤发展,提高预后效果[1-3]。
侧支循环建立对急性脑梗死这一疾病的预防、治疗、预后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很多因素影响着侧支循环建立程度[4]。
因此,要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才能降低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的危害。
为此,本次研究共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5月接诊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现将进展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5月接诊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女14例,男17例,年龄37~76岁,平均(63.5±4.7)岁。
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血管形态和代偿侧支循环的DSA研究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Ne r v o u s D i s e a s e s Au g .2 0 1 5 , Vo 1 . 1 8 No . 1 5 ・ 77 ・
・
诊 治 体 验 ・
后 循 环 缺 血 患 者 的血 管 形 态 和 代 偿 侧 支 循 环 的 DS A 研 究
刘 强 高学 军 屈永 才
延 安 大 学 附属 医 院 东 关分 院神 经 内科 三 病 区 延安 7 1 6 0 0 0
【 摘要】 目的 探 讨 D S A 对 后 循 环 缺 血 患 者 的 血 管 形 态 和 代 偿 侧 支 循 环 评 价 价 值 。方 法 选 取 后 循 环 缺 血 患 者 1 0 0 例, 均 接 受 DS A 检查 , 观察后循环动脉造影结果 , 分析血管狭窄 的部位 、 程 度 及 数 量 。并 观 察 侧 支 循 环 形 成 情 况 。 结 果 1 0 0 例患者 中 7 8 例( 7 8 . 0 ) 检 查 动脉 狭窄 , 共 检 出狭 窄 2 2 0处 。 其 中 3 5例 ( 7 0 . 0 ) T I A 患 者存 在 动 脉 狭窄 , 共 8 9处 ; 4 3例 ( 8 6 . 0 ) 后循 环梗死患者存在动脉狭窄 , 共 1 3 1 处 。2组 动 脉 狭 窄 发 生 率 间 比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动 脉 狭 窄 以 椎 动脉起始段最多 , 其 次 为 椎 动 脉 V5 段、 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 脉。后交 通动脉 开放患者 3 2例 , 甲状颈 干增粗 2 4例 , 脉 络 膜 前 动脉增粗 1 5 例, 颈外动脉软脑膜吻合支 1 5例 , 颈深动脉肌 支增粗 1 2例 。 结 论 DS A 可 清 晰 显 示 后 循 环 缺 血 动 脉 病 变 情 况, 并可对侧支循环情况进行评 价。 【 关键词】 血管造影 ; 后循环缺血 ; 基底动脉 ; 大脑 后 动 脉 ; 侧 支 循 环 【 中 图分 类号 】 R 7 4 3 【 文献标识码】 B 【 文 章 编 号】 1 6 7 3 — 5 1 1 0 ( 2 0 1 5 ) 1 5 — 0 0 7 7 — 0 2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
在治疗过程中,改善侧支循环可 以增强治疗效果,促进脑组织的
修复和再生。
对于侧支循环不足的患者,医生 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血管 内治疗、药物治疗等,以促进侧
支循环的建立和改善。
04
侧支循环评估在缺血性脑 卒中的应用
侧支循环评估的方法
直接观察法
01
通过血管造影或MRI等影像学手段,直接观察侧支循环的开放
动脉间的侧支循环是指动脉之间通过吻合支形 成的侧支循环,在缺血性脑卒中中较为常见。
静脉间的侧支循环是指静脉之间通过吻合支形 成的侧支循环,在慢性缺血中较为常见。
02
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 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灶的脑血管疾病。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 》
2023-10-28
目录
• 侧支循环概述 • 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 侧支循环评估在缺血性脑卒中的
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侧支循环概述
侧支循环的定义
侧支循环是指当某一器官或组织的血管主干发生阻塞时,其 他血管或小血管通过代偿性扩张来增加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 。
和利用情况。
间接评估法
02
通过测量相关生理参数,如血流速度、血管阻力等,来评估侧
支循环的功能。
临床评估法
03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评估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
侧支循环评估的临床意义
判断病情
通过侧支循环评估可以判断缺血性脑卒中的 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梗死的范围和程度。
指导治疗
根据侧支循环的评估结果,可以制定更加合理的治 疗方案,如是否需要溶栓、血管内治疗或药物治疗 等。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2 0 9 / 6 ~3 O 冠心病 患 者存 在 慢 性 完 全 阻 塞 ( 时 问> 3 个 月) 。此时 , 尽管 严重 动脉 粥 样硬 化 斑 块 完全 阻
断 冠脉前 向血流 , 但 临 床 上心 肌 梗 死 的 发 生情 况 变
异很 大[ 3 ] 。C h o i 等 采 用磁 共 振 显像 发 现 , 慢 性 冠
【 关 键词】 冠 状动 脉造 影 ; 侧 支循 环 ; 介 入 治 疗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3 — 6 5 8 3 . 2 0 1 3 . 0 5 . 0 0 1
冠脉侧支循 环 是指 同一或 不 同冠脉 血 管之 间相 互吻合 的微小血 管( 直径 4 0  ̄2 0 0 m) l 】 , 也被 称为
有 重 要 的意 义 。 1 . 2 侧 支循环 与再 狭 窄
侧支循 环的心 肌保 护作 用 、 形 成 机制 、 临 床影 响 因素 和治疗 策略有 了更 加深刻 的理解 。
1 冠 脉 侧 支 循 环 的 临 床 意 义
1 . 1 心 肌 保 护 作 用
大量 研究 表 明 , 约 2 5 患 者 具 有功 能 性 侧支 血 管, 在减 低 和防止 急 性 冠 脉前 向血 流 阻 断 时 心肌 缺 血/ 坏死 中 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 。冠 脉 造 影 发 现 , 约
天然旁 路系统 ( n a t u r a l b y p a s s s y s t e m) 。临床 上 , 冠脉
造影后作 R e n t r o p积 分 是 最 为常 用 的评 估 侧 支循 环 的方法 ( 0分 : 无侧 支 ; 1 分: 病变 远端 分 支显 影 ; 2分 : 病变远 端血管 部 分 显影 ; 3分 : 病 变 远 端血 管 完 全显 影) ; 也 可用压力 或 速度 计算 相 关侧 支 血 流指 数 。近 年来 , 无 创性技术正 日益受到重 视 , 如磁 共振 显像 、 正
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病变及侧支循环的研究
5 例 ,女 1 例 ;年 龄 3 ~7 岁 ,平 均 ( 23 注射 延迟05 。 2 8 4 9 5 .± .S 9s .)岁 ;病 程 7 d .年 ,平 均 24 。 所 有 患 6 ~6 2 .年
者 均经颅 脑 C 及MR 确诊 。据 牛 津郡社 区 卒 2结 果 T I 中项 目 ( S )分 型 标 准 [] 为4 :完全 前 2 1 脑 梗 死患 者 D A 示 病 变血 管 共 有9 条 , OC P 1分 型 . S所 2 循 环 梗 死 ( A I 1 例 ( 07 T C) 9 2. %) 、 部 分 前 循 无名 动脉 (A) 闭塞 、狭 窄各 1 ( 21 %) , I 条 计 . 7
一
收稿 日期:2 0 一 0 9 卜6 作者简介:地址: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长岭镇
D I 1 . 9 9 j is11 7 — 9 4 2 1 . 3 0 O :O 3 6 / . r 6 1 4 5 . 0 0 0 . 1 s . 7
近 年 脑 梗 死 发 病 率 呈 明 显 增 高 趋 势 。 为 分 12方 法 _ 析 脑 梗 死与血 管 病 变 、侧 支循 环代偿 方 式 问 的关 DA S 检查采用Slne e igr d 技术穿刺股动脉后置人 系 ,我 院介入治 疗 中心 对20年 1  ̄20年 9 0 鞘 管 ,全 血肝 素 化 。造 影 剂统 一 使用 Om iau 08 月 09 月7 npq e 例 患者 全 脑数 字 减 影血 管造 影 ( A)结果 进 行 30 DS 0 ,最高注射压力30 0 P I 0  ̄60 S 。造影剂注射速 分析 ,现将 结果 总结如下 。 度2 L s( 0m / 主动脉 弓)、4 m / 颈动脉 )、  ̄7 L s( 3 / 椎动脉 ) 、2 m / 颈 外动 脉 ) ; ~5 s( ml  ̄4 ls(
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多学科联动影像指导下脑血管病的诊疗进展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神经内科学-多学科联动影像指导下脑血管病的诊疗进展课后练习答案目录一、降脂类药物在脑血管病的应用及进展 (1)二、血管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颈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3)三、烟雾病的现状及未来 (5)四、抗癫痫药物治疗 (7)五、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TIA合并冠心病诊治 (9)六、帕金森病药物治疗进展 (11)七、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13)八、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术后管理 (15)九、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 (17)十、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19)十一、脑卒中后癫痫 (22)十二、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 (23)十三、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弹簧圈选择 (25)十四、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27)一、降脂类药物在脑血管病的应用及进展1.下列关于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说法有误的是()A.轻度肝功能不全或轻至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均无须调整剂量B.不良反应轻微,且多为一过性,主要表现为头疼和消化道症状C.与他汀类药物联用也可发生转氨酶增高和肌痛等不良反应D.可用于妊娠期E.禁用于哺乳期参考答案:D2.核酸化学修饰造就了Inclisiran独特的“胞内缓释系统”,从而实现()的超长药效A.一年一针B.一年两针C.一年三针D.两年一针E.两年三针参考答案:B3.下列关于脑卒中说法有误的是()A.LDL-C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可引起心梗、脑梗等严重后果B.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较高,二级预防可降低复发率C.LDL-C不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D.降低LDL-C水平可降低卒中新发/复发风险E.降脂治疗始终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基石之一参考答案:C4.《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明确指出依折麦布与中-高强度他汀类药物联用时,LDL-C降幅可>()%,且不增加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A.30B.40C.50D.60E.70参考答案:C5.国内外权威指南将()药物作为降脂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A.他汀类B.胆固醇吸收抑制剂C.PCSK9抑制剂D.贝特类E.烟酸类参考答案:A二、血管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颈血管病变中的应用1.根据CAS评分系统,斑块<()mm,为低风险斑块A.0.5B.1C.2D.3E.4参考答案:C2.典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导致局部管壁偏心增厚,其定义是:动脉断面上管壁最厚处的厚度大于最薄处厚度的()倍A.1.5B.2C.2.5D.3E.3.5参考答案:B3.大脑仅占体重约()%A.1B.2C.5D.6E.8参考答案:B4.颅内管壁MRI技术的优势不包括()A.缩短扫描时间B.提高空间分辨率C.减少图像信噪比D.增加图像信噪比E.可实现高质量三维成像参考答案:C5.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隐源性卒中患者行MRI管壁成像,发现部分患者存在偏心性斑块,且易损A.30B.40C.50D.60E.70参考答案:C三、烟雾病的现状及未来1.下列关于烟雾病的说法有误的是()A.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症B.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的进行性脑血管疾病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生与遗传、免疫、炎症等因素有关D.出血型及缺血型烟雾病的发病年龄不存在差异E.目前尚未发现可以延缓或者逆转病情进展的特效药参考答案:D2.下列关于烟雾状血管的病理改变说法有误的是()A.弹力膜的降解B.中膜变厚C.纤维蛋白的沉积D.继发性形成微动脉瘤造成出血E.继发性形成血栓,造成管腔狭窄导致脑缺血进一步加重参考答案:B3.烟雾病好发地区是()A.亚洲B.非洲C.欧洲D.美洲E.大洋洲参考答案:A4.烟雾病主要累及的血管是()A.颈内动脉系统B.眼动脉C.大脑静脉系统D.椎基底动脉系统E.豆纹动脉参考答案:A5.下列哪项属于烟雾病的典型症状()A.认知功能障碍B.癫痫C.偏瘫D.眼底改变E.舞蹈样运动参考答案:C四、抗癫痫药物治疗1.下列关于拉考沙胺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说法有误的是()A.生物利用度低B.达峰快C.半衰期长D.血浆蛋白结合率低E.无活性代谢产物参考答案:A2.下列关于苯巴比妥说法有误的是()A.出现最早的一个抗癫痫药物B.是一个广谱AEDsC.主要不良反应是嗜睡、镇静、攻击性、抑郁、认知障碍、注意力缺D.适合儿童使用E.儿童主要不良反应是多动症参考答案:D3.癫痫的首选治疗方法是()A.药物治疗B.手术治疗C.生酮饮食D.中医治疗E.心理治疗参考答案:A4.下列关于左乙拉西坦说法有误的是()A.最有应用前途的新型AEDsB.适用于各年龄人群,所有类型的局灶性发作、全面性发作、自发性或继发性癫痫综合征C.是局灶性发作联合用药的首选药物D.不良反应很少E.不良反应主要是消化道症状参考答案:E5.下列不属于抗癫痫药的是()A.卡马西平B.拉莫三嗪C.丙戊酸钠D.左乙拉西坦E.保泰松参考答案:E五、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TIA合并冠心病诊治1.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分层,有≤2个危险因素,且10年风险<10%,属于()风险A.低危B.中危C.高危D.很高危E.极高危参考答案:B2.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冠心病根据病因和临床特点可以分为()类A.两B.三C.四D.五E.六参考答案:B3.下列关于ACS相关IS/TIA的诊断要点说法有误的是()A.有危险因素B.确诊的ACSC.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IS/TIA的典型临床症状,且与ACS发病间隔≤4周D.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IS/TIA的MRI和MR血管壁成像特点E.静脉血可呈低凝状态参考答案:E4.世界卒中组织脑-心工作组指出,卒中-心脏综合征主要分为()类A.3B.4C.5D.6E.7参考答案:C5.下列对于ACS相关IS/TIA的急性期治疗说法有误的是()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基于治疗实施的紧迫性和时机、患者个体特征、心脑血管闭塞部位以及就诊医疗单位专业水平B.对于同时出现IS和AMI的患者,以适当剂量的rt-PA静脉注射,然后进行PCI和支架置入术(如有必要)是合理的C.对于同时出现IS和AMI的患者,在出现基底动脉闭塞或NSTEMI时,PCI优先于机械取栓D.ACS一旦诊断明确,建议尽早行PCI或CABG,尤其是那些同时合并TIA或视网膜缺血症状,而无AIS者E.对于异时性CCI患者,应先积极处理AMI,而后处理IS/TIA参考答案:C六、帕金森病药物治疗进展1.()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是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中最有效的对症治疗药物A.金刚烷胺B.左旋多巴C.司来吉兰D.恩他卡朋E.普拉克索参考答案:B2.下列关于帕金森病药的说法有误的是()A.是常见的运动障碍病B.临床症状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C.根据目前治疗手段,可以治愈D.一旦早期诊断,即应开始早期治疗E.治疗不仅立足当前,而且需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参考答案:C3.下列关于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原则说法有误的是()A.早期诊断,早期治疗B.遵循剂量滴定C.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D.强调个体化特点E.能突然停药参考答案:E4.下列属于MAO-B抑制剂的是()A.罗匹尼罗B.托卡朋C.雷沙吉兰D.罗替高汀E.金刚烷胺参考答案:C5.帕金森病在中医中属于“震颤”、“颤证”的范畴,其发病多因()所致A.肝肾不足B.气血两虚C.筋脉失养D.虚风内动E.以上均是参考答案:E七、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1.下列关于VBD合并症的说法正确的有()A.可合并代谢综合征B.可合并合并免疫相关性疾病C.可合并其他血管畸形、动脉瘤D.可合并合并感染性疾病E.以上均正确参考答案:E2.下列干预VBD说法有误的是()A.是一种后循环血管变异性疾病B.VBD 的出血风险与动脉扩张的程度和速度有关C.VBD相关脑神经疾病为多个脑神经受累D.临床上发现VBD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并不罕见,可以合并许多其他疾病E.VBD起病隐匿,可无任何症状参考答案:C3.VBD的CTA诊断标准是当基底动脉超出斜坡或鞍背范围,或基底动脉分叉点超出了鞍上池层面,即可诊断为过度延长,基底动脉任意一点的直径大于()mm,即可诊断为扩张A.2B.2.5C.3D.4.5E.6参考答案:D4.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A.缺血性脑卒中B.出血性脑卒中C.脑干及颅神经受压症状D.梗阻性脑积水E.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参考答案:A5.VBD并发梗阻性脑积水较罕见,一般认为主要是延长、扩张的血管压迫了中脑导水管或()底部,引起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形成梗阻性脑积水A.左侧脑室B.右侧脑室C.第三脑室D.第四脑室E.蛛网膜下腔参考答案:D八、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术后管理1.脑水肿最危险的阶段在发病后48-72h内,且高达30%的患者在发病()h内出现症状加重A.6B.12C.24D.48E.72参考答案:C2.大脑中动脉1/3供血区低密度影,MR扩散加权成像提示脑梗死体积超过()ml,或中线移位等早期影像学征象提示发病6h内较多脑组织受累,预测可出现严重脑水肿A.40B.60C.80D.100E.120参考答案:C3.再灌注损伤临床表现包括()A.头痛B.高血压C.癫痫发作D.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E.以上均是参考答案:E4.从术后血压管理应该重视的时间点上来看,诸多研究提示MT术后血压与长期预后主要决定于前()小时A.4C.12D.24E.48参考答案:D5.下列不属于脱水药物的是()A.葡萄糖B.甘露醇C.高渗盐D.利尿剂E.人血白蛋白参考答案:A九、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1.对于RLS诊断需同时满足的条件说法有误的是()A.有活动双下肢的强烈愿望,常伴随双下肢不适感或不适感导致了活动欲望B.强烈的活动欲望及不适感出现在休息或不活动时,或在休息或不活动时加重C.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活动欲望及不适感可得到部分或完全缓解D.强烈的活动欲望及不适感在傍晚或夜间加重,或仅出现在傍晚或夜E.身体不适能单纯由一种疾病或现象解释参考答案:E2.对于卒中相关失眠非药物治疗描述不正确的是()A.积极处理卒中患者的失眠症状,以改善卒中患者预后,并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B.睡眠卫生教育在卒中相关失眠治疗中作用不大C.认知行为疗法不仅有利于改善卒中患者失眠,而且有助于卒中患者疲劳、抑郁症状的缓解D.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卒中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且安全性良好E.个体化护理对卒中相关失眠有改善作用参考答案:B3.PSG监测是PLMS的主要诊断手段。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及研究进展课后练习答案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神经内科学-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及研究进展课后练习答案目录一、卒中预警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1)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治 (3)三、醒后卒中血管再灌注治疗 (6)四、多模式CT在醒后卒中影像诊断的意义 (8)五、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制定与选择 (10)六、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急诊诊治临床实践 (12)七、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解读 (14)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模态CT策略 (16)九、脑梗死与侧支循环:这么近那么远 (18)十、卒中后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 (20)十一、卒中管饲患者进口进食规范化管理 (22)十二、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 (23)十三、影响脑卒中患者家庭照护的质量因素及对策 (25)十四、脑卒中平衡功能评估及训练 (27)十五、急性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建设与管理 (29)一、卒中预警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1.关于脑卒中预警综合征的治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目前并没有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明确的指南B.部分SWS患者抗癫痫治疗症状好转,抗聚溶栓治疗无效患者可尝试抗癫痫治疗C.可选用高强度的他汀治疗D.对发作时伴有低血压患者扩容、降压尤为重要E.反复发作的SWS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高,早期溶栓治疗可使这部分患者获益参考答案:D2.卒中预警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有关小血管病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所有早期复发性 TIA 患者都会发生卒中B.脑小血管病包括影响大脑末端动脉、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病理过程C.动脉端和小动脉的脂质透明质变性是与SWS发生有关的最经典和最广泛接受的理论D.小血管微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由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衰老导致的E.SWS的复发性可能是其缺血易损性的表现,其结果是对缺血缺氧变化的自动调节能力受损参考答案:A3.以下标准用于定义卒中预警综合征()A.影响面部、上肢和下肢的典型感觉运动症状B.7天内不止一次复发症状C.其他神经学诊断无法解释的事件(如癫痫、偏头痛等)D.累及面部、上肢和下肢分布的混合感觉和运动症状少见E.无相关皮质受累参考答案:D4.卒中预警综合征常见的发病部位,最少见的为()A.丘脑B.内囊C.脑桥D.胼胝体E.小脑参考答案:E5.MRI技术有助于临床医生进一步评估与SWS相关的结构特征,下列描述不准确的是()A.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成像在超急性及急性期有助于发现缺血性病变B.前循环供血区域内最常见梗死位置包括内囊和基底节区C.SWS患者,前循环供血区域内,放射冠和丘脑相对少见D.SWS患者在椎基底动脉循环中,大多数为脑桥旁正中区梗死E.多数SWS患者血管造影可以发现存在颈动脉狭窄参考答案:E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治1.下列关于静脉溶栓的描述错误的是()A.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B.溶栓治疗的目的是溶解血栓,恢复血流灌注C.静脉溶栓药物主要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替奈普酶(TNK)和尿激酶(UK)D.目前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 h内或6 h内E.0.6 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降低残疾率和出血风险低参考答案:E2.急性缺血性卒中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是()A.头颅CT平扫B.多模式CTC.头颅MRID.多模式MRIE.DSA参考答案:A3.关于抗血小板治疗,不正确的是()A.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dB.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 h后开始使用C.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D.替格瑞洛治疗轻型卒中优于阿司匹林E.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在发病24 h内应尽早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维持21d,参考答案:D4.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一般治疗方面的描述,错误的是()A.急性缺血性卒中为脑动脉缺血缺氧所致,急性期应常规吸氧,改善脑细胞缺氧状态B.脑梗死后24 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排查有无心房颤动及其他心律失常C.对体温>38℃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优先给予物理降温D.准备溶栓者,血压应控制在SBP<180mmHg、DBP<100mmHgE.血糖超过11.1 mmol/L时给予胰岛素治疗参考答案:A5.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发症的处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对于发病48 h内,60岁以下的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伴严重颅内压增高,应考虑行减压手术B.急性缺血性卒中可引起脑水肿,故常规使用甘露醇静脉滴注C.如发生出血转化,应停用抗栓治疗等致出血药物,可于出血转化病情稳定后7-10 d开始抗栓治疗D.不推荐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E.对于已发生DVT及肺栓塞高风险且无禁忌者,可给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有抗凝禁忌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参考答案:B三、醒后卒中血管再灌注治疗1.下列关于EXTEND研究不正确的是()A.研究4.5-9h内静脉溶栓在"小梗死大缺血”患者中有效性B.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C.纳入标准为发病4.5-9h (醒后卒中从睡眠时间中点计算); NIHSS 4-26;小梗死大缺血D.Tmax> 6s/梗死>1.2;低灌注梗死> 10mL;梗死< 70mL,可以判定为小梗死大缺血E.结果显示阿替普酶组优于对照组;在安全性方面,slCH两组无明显差异参考答案:E2.下列关于三大RCT研究荟萃分析不正确的是()A.是关于醒后卒中的荟萃分析,包括EXTEND、ECASS4以及EPITHETB.结果显示,阿替普酶组患者在3个月时mRS评分0-1分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0.01)C.溶栓治疗可能带来更多slCH(P=0.031),两组之间的死亡风险没有差异(P=0.66)D.研究证明在距离最后正常时间9 h以内通过CTP选择适当的患者溶栓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E.三大RCT研究中入组的病例均为醒后卒中患者参考答案:E3.下列关于WAKE-UP研究不正确的是()A.研究目的为评估磁共振指导下静脉溶栓在醒后卒中或发病时间不明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B.纳入标准包括发病时间不明且最后正常时间>4.5h的脑卒中患者C.纳入标准包括症状发现后4.5h内可以接受治疗的;DWI-FLAIR不匹配的患者D.纳入标准包括大面积梗死患者E.研究结论:对于发病时间不明且存在DWI/FLAIR不匹配现象的患者,静脉溶栓比安慰剂可能带来显著的良好功能预后,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加颅内出血风险参考答案:D4.下列关于动脉溶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发病6小时内由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脑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或未能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的患者,经过严格选择后可进行动脉溶栓B.由后循环大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脑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或未能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的患者,也可进行动脉溶栓C.动脉溶栓为接触性溶栓,用药呈精准,醒后卒中应首选动脉溶栓D.考虑动脉溶栓的患者,单纯动脉溶栓建议选择rt-PA或尿激酶E.动脉溶栓需要经过严格选择后在有条件的单位进行应尽早进行避免时间延误参考答案:C5.醒后卒中的危险因素,以下哪一项不正确()A.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B.心脏病(房颤、冠心病等)C.卵圆孔未闭D.睡眠缺失E.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参考答案:D四、多模式CT在醒后卒中影像诊断的意义1.对于醒后卒中患者,下列哪一个说法不对?A.醒后卒中约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25%B.高级影像模式的筛选有助于改善醒后卒中患者的预后C.与非醒后卒中相比,在临床表现有明显差异D.醒后脑卒中与治疗时间窗内脑卒中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影像表现和再通治疗效果E.大多数醒后卒中患者被严格限制在静脉溶栓治疗之外参考答案:C2.下列哪一个不是CT脑灌注成像的主要参数?A.脑血流容量(CBV)B.脑血流流量(CBF)C.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D.对比剂峰值时间(TTP)E.注射流率参考答案:E3.关于CTP参数说法不正确的是?A.正常MCA平均MTT为3.6SB.正常组织TTP≥8SC.正常脑实质CBV约为4-5ml/100g组织D.灰白质各占一半的脑区CBF约为50ml/(100g.min)E.CTP是一种功能成像参考答案:B4.下列哪一项不是多时相CTA的优势?A.提供了全脑侧支循环充盈时相及分布范围与程度的信息B.对血管内治疗的风险与收益评价预测准确性、敏感性均较高C.后处理相对复杂D.有助于减少临床治疗方案制定的不确定性E.更好的预后判断参考答案:C5.下列哪项不是醒后卒中患者超急性期CT影像表现?A.豆状核模糊征B.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C.岛带征D.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界限不清、脑回肿胀、脑沟变浅E.脑实质团状高密度影参考答案:E五、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制定与选择1.以下不属于吞咽障碍患者鼻胃管拔管参考指征的是()A.病情稳定,饮水试验基本正常B.意识清楚并有一定的认知功能C.有食训练中每餐可进食200ml以上,连续3d 无不适D.行常规体位或体位代偿下仪器检查未见严重误吸、重度口咽腔滞留E.能够自主服用流质饮食参考答案:E2.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A.预防残疾B.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C.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D.提高生存率E.保持生命体征稳定参考答案:B3.吞咽障碍的治疗与管理最终目的是()A.减少并发症B.使患者能够安全、充分、独立地摄取足够的营养及水分C.能够饮水D.能够吃饭E.未见误吸参考答案:B4.康复治疗开始最佳时间是()A.2天B.3天C.尚无统一认识D.4天E.5天参考答案:C5.脑卒中后最常见的交流障碍是()A.失语和构音障碍B.智力障碍C.视力障碍D.听力障碍E.精神障碍参考答案:A六、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急诊诊治临床实践1.1.以下症状哪一项不是急性脑卒中的可能A.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B.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C.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D.双眼向一侧凝视E.高声尖叫,四肢抽搐,口吐白沫,舌咬伤,数分钟后清醒参考答案:E2.现场处理及运送现场急救人员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B.建立静脉通道;C.评估有无低血糖;D.尽快降低血压E.迅速获取简要病史参考答案:D3.以下哪些不是静脉溶栓的绝对禁忌症A.活动性内出血B.出血性疾病C.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D.大于80岁E.凝血功能异常参考答案:D4.FAST识别中的S指的是A.口角歪斜B.言语不清C.肢体无力D.站立不稳E.视物不清参考答案:B5.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列哪种情况不适合治疗:A.发病6小时内B.CT证实无出血灶C.病人无出血素质D.出凝血时间正常E.头部CT出现低密度度灶参考答案:D七、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解读1.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最终目的()A.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B.预防残疾C.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D.提高生存率E.保持生命体征稳定参考答案:C2.吞咽障碍的治疗与管理最终目的是()A.减少并发症B.使患者能够安全、充分、独立地摄取足够的营养及水分。
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张岐平陈英道李育英李海宁梁炳松李健摘要目的:探讨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利用全脑血管造影术评估2012年6月至2015年4月在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开放的特点,并分析侧支循环开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结果:(1)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对神经功能缺损影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级侧支循环和二级侧支循环对神经功能缺损影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经治疗后,后交通动脉开放、前软脑膜动脉开放、后软脑膜动脉开放及联合开放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90d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改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动脉开放、眼动脉开放及无侧支循环形成患者14、90d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不明显,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有侧支循环开放患者的入院时神经功能较无侧支循环好,而侧支循环的分级对患者的入院时神经功能未见明显影响;(2)有侧支循环开放的患者预后较无侧支循环开放患者明显改善,侧支循环开放的类型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神经功能;预后Impactofcollateralcirculationonneurologicalfunctionandprognosisoutcomeof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ZHANGQi鄄ping,CHENYing鄄dao,LIYu鄄ying,LIHai鄄ning,LIANGBing鄄song,LIJian.DepartmentofNeurology,Worker′sHospitalofWuzhou(TheSeventh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xiMedicalUniversity),Wuzhou543000,ChinaCorrespondingauthor:CHENYing鄄daoE鄄mail:chenyingdao2005@163.com【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impactofcollateralcirculationonneurologicalfunctionandprognosisoutcomeof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MethodsAssessedthecollateralcirculationof274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fromJune2012toApril2015inthedepartmentofneurologyinWorker′sHospitalofWuzhouusingDSA,analyzedpatients′neurologicalfunctionandprognosisoutcomeconcerningtheirSIEGLERJE,BOEHMEAK,KUMARAD,etal.Whatchangeinthe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shoulddefineneurologicdeteriorationinacuteischemicstroke?[J].JStrokeCerebrovascDis,2013,22(5):675-682.ZHANGC,ZHAOX,WANGC,etal.Predictionfactorsofrecurrentischemiceventsinoneyearafterminorstroke[J].PLoSOne,2015,10(3):e120105.HALLEVIH,CHERNYSHEVOY,ELKR,etal.Intracranialatherosclerosisisassociatedwithprogressionofneurologicaldeficitinsubcorticalstroke[J].CerebrovascDis,2012,33(1):64-68.BAIZABAL-CARVALLOJF,ALONSO-JUAREZM,SAMSONY.Clinicaldeteriorationfollowingmiddlecerebralarteryhemodynamicchangesafterintravenousthrombolysisforacuteischemicstroke[J].JStrokeCerebrovascDis,2014,23(2):254-258.HONGCT,SUNY,LUCJ,etal.Predictionofinfarctgrowthandneurologicdeteriorationinpatientswithpositiveperfusion-diffusionmismatch[J].ClinNeurolNeurosurg,2012,114(4):376-380.CHAMORROA,MEISELA,PLANASAM,etal.Theimmunologyofacutestroke[J].NatRevNeurol,2012,8(7):401-410.李琳,张临洪,徐武平.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风险评估[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6):684-687.JIR,SHENH,PANY,etal.Novelriskscoretopredictpneumoniaafteracuteischemicstroke[J].Stroke,2013,44(5):1303-1309.HUANGWY,WENGWC,PENGTI,etal.Associationofhyponatremiainacutestrokestagewiththree-yearmortalityinpatientswithfirst-everischemicstroke[J].CerebrovascDis,2012,34(1):55-62.SALEEMS,YOUSUFI,GULA,etal.Hyponatremiainstroke[J].AnnIndianAcadNeurol,2014,17(1):55-57.RODRIGUESB,STAFFI,FORTUNATOG,etal.Hyponatremiaintheprognosisofacuteischemicstroke[J].JStrokeCerebrovascDis,2014,23(5):850-854.(收稿:2015-10-12编辑:袁宁)[6][7][8][9][10][11][12][13][14][15][16]doi:10.3969/j.issn.1006-5725.2016.07.002基金项目:梧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编号:201202061)作者单位:543000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通信作者:陈英道E-mail:chenyingdao2005@163.com卒中是目前影响国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已超过心脏疾病成为导致死亡及成年人残疾的首位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50例治疗体会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50例治疗体会汪丽静;汪群;龚庆辉;赵溶冰【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采腹蛇抗栓酶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方法分析.方法选取临床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5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经治疗,17例基本治愈,显著24例,有效7例,无效1例.结论采腹蛇抗栓酶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脑梗死患有明显疗效,无副作用,治疗效果满意.【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3(007)005【总页数】1页(P55)【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脑梗死;药物;治疗【作者】汪丽静;汪群;龚庆辉;赵溶冰【作者单位】163113,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脑血管医院【正文语种】中文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又称脑血栓形成,是指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在侧支循环不能有效建立的情况下,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
临床上常出现偏瘫、失语等突然发生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影像学的表现。
选取临床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5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
年龄48~79岁,平均64岁。
急性脑血栓发病6~12 h以内,均为首次发病,无严重高血压。
其中轻度14例,中度24例,重度12例。
1.2 方法先腹蛇抗栓酶每次0.5~0.75酶活力单位加入5%葡萄糖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后,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滴滴完后,腹蛇抗栓酶每次0.5~0.75酶活力单位加入5%葡萄糖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
腹蛇抗栓酶每次0.5~0.75酶活力单位加入5%葡萄糖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
2 结果50例患者经治疗,17例基本治愈,显著24例,有效7例,无效1例。
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脑梗死一直在我国疾病谱的前3位,是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
近年来,关于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评估与治疗手段以及中医药介入的研究,使侧支循环的认识逐渐丰富,从而使脑梗死的治疗增加了重要的手段,明显地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和残障程度。
论文关键词:脑梗死,侧支循环,评估,药物腦卒中,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死因,是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其中脑梗死约占全部卒中亚型的70%[1],良好的侧支循环可减少梗死灶最终体积,改善卒中预后,并能降低复发风险[2]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梗死后出血转化发生概率亦降低。
因此,应该不断深入地研究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评估及治疗手段,另外应当挖掘中医药临床作用。
1侧支循环的代偿途径脑侧支循环是指大脑供血发生障碍时,通过其他血管到达缺血灶,从而使缺血组织供血代偿,影响着缺血半暗带的转归。
1.1一级侧支循环指Wills环的血流代偿,因其开放最早、开放程度大,是最重要的代偿方式,是沟通左右半球及前后循环的重要结构,但是Wills环存在个体变异性,其完整率占普通人群的42%~52%[3],因结构的变异影响着血流代偿。
1.2二级侧支循环主要指软脑膜吻合支、眼动脉以及其他相对较小的侧支。
当Wills环结构变异不能满足大脑供血,二级侧支循环即开放,软脑膜吻合支向皮质表面提供双向动脉血,是MCA与ACA、PCA沟通的主要渠道。
多项研究表示[4-5],软脑膜侧支循环是影响脑梗死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最多见、最主要的代偿方式。
1.3三级侧支循环属于新生血管,其形成需要数天。
2影响脑侧支循环的因素2.1年龄随着年龄增加,侧支循环代偿能力降低,不易建立[6]。
2.2性别马瑞等[7]研究表明侧支循环与性别具有一定相关性。
2.3脑血管的狭窄程度血管狭窄程度和速度是影响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的主要因素[8],一般与缺血时间、程度成正相关,慢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出现率增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侧支循环;综述中图分类号:R7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238(2014)09-926-05DOI :10.3969/j.issn.1006-2238.2014.09.065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侧支循环研究进展姚德斌综述,万慧审校(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330006)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存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其中约60%-80%[1]为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为常见病因。
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可出现脑梗死、TIA 或者无症状脑梗,但由于侧支循环的存在,梗死是否出现、梗死面积的大小以及临床症状的轻重及临床预后的转归都有很大的区别,急性脑卒中时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改善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恢复神经功能、治疗方案的个性化选择、临床预后的评估及其减少卒中复发都有重大意义。
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现状1.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改变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复杂多样,病因不同,急性期治疗措施、二级预防的方法、预后的评估都有很大差异性。
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是Adams 等[2]提出的经典TOAST 病因分型。
TOAST 分型标准分为: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⑵心源性栓塞型;⑶小动脉闭塞型;⑷其他明确病因型;⑸不明病因型。
2011年高山[3]提出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也就是CISS 分型,其主要根据影像学结果对各亚型特别是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进行了分型,将病因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源性卒中、穿支动脉疾病、其他病因和病因不明这5种类型。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为常见原因。
基于CISS [3]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又分为4种亚型,包括穿支动脉闭塞、动脉到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及混合型机制。
穿支动脉的闭塞主要以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最常见,动脉到动脉的栓塞主要是动脉易损斑块脱落随血液流动栓塞远端动脉,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主要是颅内大动脉或颈部动脉明显狭窄,伴微栓子或者血流动力学变化。
当上述机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生时,缺血脑组织中心区已坏死,坏死周边存在一个缺血边缘区,这一区域内神经元处于电衰竭状态,称为缺血半暗带,此时如能恢复血供,神经元细胞功能仍然可恢复正常,若缺血继续加重,细胞进入膜衰竭,细胞膜上Na +-K +-ATP 泵和线粒体功能衰竭,钙和水流入细胞内,细胞内钙超载,血脑屏障破坏,血管通透性均增加,形成血管源性水肿,成为梗死扩大部分。
在缺血半暗带外周还存在一个区域为损伤反应区[4],或者称相对缺血区(过渡区),即广义的半暗带或慢性半暗带,从缺血10h 至14d 持续存在于病灶边缘。
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恢复缺血半暗带血供。
1.2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治疗主要的措施迄今为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都是非常有限的,目前唯一证明有效的措施就是溶栓治疗(动静脉)。
但治疗的时间窗非常窄,一般在3h 以内,原则上不应超过6h ,有其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且有缺血-再灌注损伤风险;其它途径是改善血液流变学,如抗血小板、抗凝、降纤脑保护等。
近年来,侧支循环作为改善脑血流灌注的一条新途径,可以使缺血区周边的正常血管血流灌注到缺血区,不依赖于已狭窄或栓塞血管血流,从而增加脑缺血区血液循环的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提高微循环的缺血耐受,减轻微循环障碍,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与致残率,改善预后,降低复发风险。
2 脑侧支循环2.1 概念侧支是指连接邻近树状动脉群的动脉血管结构,存在于大多数组织中,通过改变血流路径而达到对闭塞血管供血区提供逆向血流灌注的作用。
脑侧支循环是指当大脑的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血流通过其他血管(侧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从而使缺血组织得到不同程·综述与讲座·度的灌注代偿[5]。
2.2 侧支形成条件侧支吻合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是侧支循环代偿形成的必备条件。
侧支循环产生的主要生理学基础是血液压力差。
仅有血管侧支的发出不一定会建立侧支循环,建立侧支循环必须要有侧支吻合,在侧支吻合的基础之上,还要有一定的血液压差才能形成动态的循环[6]。
2.3 侧支循环的分级国内学者王拥军[7]将侧支循环开放分为三级,一级侧支循环是构成Willis动脉环的前交通动脉(ACoA)和后交通动(PCoA),也叫初级侧支循环,二级侧支循环,即所谓的次级代偿,主要是眼动脉逆流和一系列软脑膜侧支形成,三级侧支循环,即新生血管。
2.4 检测方法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从最初的血管结构的检查到血流动力学检测,再到生理活性功能的检测,从最初无创到有创检查都为侧支循环的评估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目前DSA、TCD、CTA、MRA、Xc-CT、SPECT、PET、CT灌注和MR灌注等都可作为侧支循环的评价工具。
而脑血管造影(DSA)是目前评价侧支循环的“金标准”,它可以清晰显示病变血管的数目、部位、走行、狭窄程度,反映侧支代偿循环的血管来源、代偿的覆盖范围、建立的数目、代偿类型、血流方向、速度等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别是一些软脑膜侧支代偿更具优势。
2.5 影响因素侧支循环的建立及其代偿能力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侧支循环血管的完整性和变异性、侧支循环管腔内径、脑血管狭窄程度和速度、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及遗传因素等。
侧支血管的完整性是发挥其代偿能力的前提,Willis环是颈内动脉之间主要的代偿方式,但Willis环完整且各血管发育均衡者不足一半,多数存在变异,以后交通动脉变异最常见[8]。
目前研究较多的其他一些因素主要是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等对侧支行成的影响,诸多研究均证明高血压不利于侧支循环的形成,Matsuoka[9]等闭塞大鼠的颈总动脉后发现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软脑膜侧支吻合较正常血压大鼠少,应用降压药后,软脑膜侧支吻合恢复。
可能机制是高血压促进动脉硬化,损害内皮细胞,下调脑组织的自身调节。
关于高血脂对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目前研究表明,高血脂不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Levadot等认为,高脂血症可以削弱侧支循环形成。
也有文献报道,高脂血症是影响一级侧支循环开放的重要条件,血脂正常,一级侧支循环开放较多;血脂异常,一级侧支开放较少。
对于二级侧支循环,正好相反,血脂异常是其开放的促进因素[10]。
徐琳琳等[11]在MCA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比较了78例MCA狭窄患者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卒中的糖尿病危险因素,发现糖尿病在两组之间有差别。
3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与侧支循环的关系3.1 动脉粥样硬化与侧支循环关系3.1.1 正常调节当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时最先开放的侧支循环是ACoA和PCoA,即一级侧支循环开放,也叫初级侧支循环,它是侧支循环途径中最重要的吻合途径,当血流压力不足以满足远端供血时瞬间即可建立,Hoksbergen等[12]的研究显示,前循环卒中患者Willis环不完整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无功能性ACoA发生率高达33%。
Chuang[13]等认为,PCoA发育不良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以不伴ICA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PCoA发育不良发生率为19.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
二级侧支开放,即所谓的次级代偿,主要是眼动脉逆流和一系列软脑膜侧支形成,二级侧支需要用数天的时间到数周的时间才能建立。
三级侧支开放,当次级代偿仍不能满足供血需求时,机体则会启动,即新生血管,为最终的侧支代偿途径,三级侧支的建立需要数周到数月的时间。
3.1.2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程度与侧支循环相关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血管的狭窄或闭塞造成相应区域脑组织缺血,严重的引起脑梗死。
正常情况下,脑血管具有很强的自动凋节功能,脑两侧及前后循环的血液压力相近,当动脉血管狭窄时,这种压力平衡被打破,狭窄远端血管内压力低于狭窄前,会形成明显的压力梯度,这种压力梯度的变化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14],Orosz等[15]的研究表明,侧支循环代偿能力不仅取决于侧支循环的管腔内径,而且受ACoA/PCoA血管末端压力梯度的影响。
动物实验证实[16]血压会影响这种压力梯度的变化,降低实验动物血压造成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在血压升高时得到恢复。
随着血管狭窄程度的增加,侧支循环开放也增多,Henderson[17]等通过2885例入选NASCET试验中的随机280例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行DSA检查,发现有侧支循环的数量从中等狭窄程度(50% -69%)的3.1%到,在最高狭窄程度的63.3%,侧支循环的数量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逐渐增加,David S Liebeskind[18]在侧支循环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中对287例病人分析,得出狭窄的严重程度决定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
3.1.3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的速度与侧支循环动脉狭窄或者闭塞有急性和慢性区分,起病越急,侧支循环就不能及时建立,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越严重;慢性闭塞是逐渐发展的,侧支循环逐渐开放,可以建立更多的有效的侧支循环,侧支循环建立越充分,使闭塞血管供血区灌注良好,脑组织损害程度轻,预后就好。
3.2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侧支循环的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生后,多种内源性促进血管再生的因子增加,这些因子及其受体家族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方式协同作用,促进脑缺血后的血管新生和动脉生成[19]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的促进内源性血管生长因子有:(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当组织缺血缺氧时可以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迁移、趋化、形成新生血管:还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促使单核细胞和(或)巨噬细胞迁移,进而分泌多种血管生长因子,间接促进侧支微动脉、小动脉的内皮细胞增殖、血管重塑,从而形成大的有功能的侧支动脉即动脉生成,动物实验证明给脑梗死大鼠鞘内注射VEGF,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手术组大鼠梗死中心区和半影区有大量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表达VEGF。
脑组织中可见聚集成团片状的VEGF表达阳性区域而假手术组相对应区域脑组织无阳性表达[20]。
(2)血管生成素(Ang):起主要作用是Ang-1受体。
Ang-1促血管生成的作用是诱导内皮细胞出芽形成正常的血管树样结构,并维护血管结构的稳定和吸引管周细胞,促进血管重塑、成熟,维持血管的完整性。
实验表明Ang-1基因敲除鼠血管结构简单、分支减少、大小多一致;内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和管周细胞脱离接触[21]。
(3)一氧化氮(NO):NO基本功能是促血管扩张,从而增加血浆蛋白的渗漏,延长内皮细胞生命周期,NO也是VEGF发挥生物功能的重要信使[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