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教学与反思

合集下载

沪科版高一化学下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科版高一化学下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科版高一化学下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围绕“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1.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2.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3.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应用化学平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1. 热身(5分钟)通过带有小组讨论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今天的主题。

示例问题:你知道哪些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到化学平衡?2.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几个家庭实例引入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3. 知识讲解(20分钟)3.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化学平衡是指在等体系(或等容积)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反应速度达到相等状态的现象。

3.2 化学平衡的表示方法在本讲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化学平衡的表示方法:$$aA + bB\\leftrightarrow cC + dD$$式中,A、B、C、D代表不同的化学物质,a、b、c、d分别表示它们的化学计量数。

向左的反应(左方向),表示反应物的相互转化;向右的反应(右方向),表示生成物的相互转化。

3.3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浓度变化;2.压力变化;3.温度变化;4.添加催化剂。

4. 实例分析(25分钟)通过实例分析,来详细了解以上四个因素对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影响,以及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示例实例:实例1:张三将100ml的氮气和100ml的氢气混合在一起,通过点火将它们压缩成80ml的氨气。

请问该反应是向前还是向后进行?为什么?实例2:将硫三氧化二与水反应生成溶液后,加入一定量的酸性碳酸钠溶液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请用化学平衡来解释。

5.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简单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并进行自我评估。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实例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来介绍了化学平衡理论中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并从实用性的角度引导学生以化学平衡为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二章 实验活动1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章 实验活动1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挪动的观点和原理。

2. 掌握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包括浓度、压强和温度。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作出合理判断和预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平衡挪动原理,能够分析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实验进行深入探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实验器械等。

2. 准备实验材料:相关试剂、试纸、酒精灯等。

3. 准备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做好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1)回顾化学平衡的观点,诠释化学平衡的挪动及其影响因素。

(2)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

(3)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 实验探究(1)实验一:温度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诠释原因,得出结论:温度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升温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挪动。

(2)实验二:浓度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挪动;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挪动。

得出结论:浓度也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

(3)实验三:压强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在有气体参与的反应中,缩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少的方向挪动;扩大容器体积,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挪动。

得出结论:压强也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其他因素,如催化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性质等。

(2)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假设和实验方案,进行小组讨论和评判。

4. 总结归纳(1)总结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合成氨工业、燃料电池等。

化学教学方法总结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因素

化学教学方法总结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因素

化学教学方法总结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总结几种有效的化学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因素。

一、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因素。

例如,可以进行一些反应平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变化,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等。

二、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因素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化学平衡反应的案例,让他们通过分析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推测出影响因素。

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中交流归纳案例,从而深化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三、媒体辅助教学法媒体辅助教学法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教学的方法。

通过投影仪、电脑等工具,可以展示一些模拟实验、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化学平衡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了解平衡的移动过程。

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来呈现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四、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一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平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讨论,从而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五、概念图示法概念图示法是一种将概念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平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绘制一些示意图,将反应物、生成物和影响因素等概念通过图示表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影响因素。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图示来加深对化学平衡的认识。

总结起来,化学教学中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观点,掌握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2. 能够分析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掌握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3. 培养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观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平衡挪动的原理,掌握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化学平衡相关实验器械、PPT课件等。

2. 准备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反应容器等。

3. 准备案例: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平衡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进行分析。

4. 准备习题:设计一些关于化学平衡的练习题,用于稳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回顾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化学反应会放热,有些会吸热,并通过演示实验(如H2还原CuO)让学生观察。

接着提出化学平衡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立化学平衡。

2. 讲授新课(1)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和特征,如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等。

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特征。

(2)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这部份内容相对较难,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通过讨论和教师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改变温度、压强和浓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这些影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化学平衡的挪动这部份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可以让学生回顾前面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变条件使已建立的化学平衡发生挪动。

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2)如何通过改变条件使已建立的化学平衡发生挪动?(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是什么?4. 教室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的挪动等。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只有浓度、压强和温度三个。

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中,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指压缩气体体积使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方向移动。

3、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1、浓度影响在其他条件维持不变时,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有助于正反应的展开,均衡向右移动;减少生成物的浓度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有助于逆反应的展开均衡向左移动。

单一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只是发生改变正反应或逆反应中一个反应的反应速率而引致正逆反应速率不成正比,而引致均衡被超越。

2、压强影响对于气体反应物和气体生成物分子数左右的可逆反应来说,当其它条件维持不变时,减小总应力,均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加即为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增大总应力,均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少即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若反应前后气体总分子数(总体积)维持不变,则发生改变应力不能导致均衡的移动。

应力发生改变通常可以同时发生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对于气体总体积很大的方向影响很大,比如,正反应参予的气体为3体积,逆反应参予的气体为2体积,则减小应力时正反应速率提升得更多,从而并使v正\uev逆,即为均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而增大应力时,则正反应速率增大得更多,均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温度影响在其他条件维持不变时,增高反应温度,有助于吸热反应,均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减少反应温度,有助于放热反应,均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与应力相似,温度的发生改变也就是同时发生改变正,逆反应速率,高涨总是并使正,逆反应速率同时提升,降温总是并使正,逆反应速率同时上升。

对于吸热反应来说,高涨时正,反应速率提升得更多,而导致v正\uev逆的结果;降温时放热方向的反应速率上升得也越多。

与应力发生改变相同的就是,每个化学反应都会存有一定的热效应,所以发生改变温度一定会并使均衡移动,不能发生不移动的情况。

化学平衡移动的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的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的总结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的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称为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的移动是指改变化学平衡条件,使得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发生变化。

本文将对化学平衡移动进行总结,包括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移动平衡。

一、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当反应放热时,提高温度会使平衡向反应物一侧移动,反之则向生成物一侧移动。

这是因为提高温度会增加反应物的动能,促使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从而使平衡移动。

2. 压力(或浓度):对于气体反应,压力的改变会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当压力增加时,平衡会向压力较小的一侧移动,以减小压力。

而对于溶液反应,则可以通过改变浓度来移动平衡。

增加反应物浓度会使平衡向生成物一侧移动,反之亦然。

3. 物质的添加或去除:向平衡体系中添加或去除某种物质,会导致平衡移动。

当某种物质被添加到平衡体系中时,平衡会向减少该物质的一侧移动,以恢复平衡。

而当某种物质被去除时,平衡会向补充该物质的一侧移动。

二、移动化学平衡的方法1. 温度控制:通过改变温度,可以移动化学平衡。

例如,对于放热反应,可以通过提高温度来向生成物一侧移动平衡;对于吸热反应,则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来移动平衡。

2. 压力(或浓度)控制:对于气体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压力来移动平衡。

增加压力会使平衡向压力较小的一侧移动,减小压力则相反。

对于溶液反应,可以通过改变浓度来移动平衡。

增加反应物浓度会使平衡向生成物一侧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则相反。

3. 物质的添加或去除:通过向平衡体系中添加或去除物质,可以移动平衡。

添加某种物质会使平衡向减少该物质的一侧移动,去除某种物质则相反。

三、案例分析1. 铵氨水的制备:铵氨水(氨水和铵盐的混合物)可以通过以下反应制备:NH3(g) + H2O(l) ⇌ NH4OH(aq)在该反应中,平衡向生成物一侧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反思反思一:化学平平衡移动化学平衡图像的题题型只是化学平衡状态、影响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勒夏特列列原理、等效平衡思想的应用用,化学平衡教学中作用:巩巩固前一阶段知识并应用,同同时着重讲解平衡图像题型的的解题技巧:1、认清坐标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表的意义,并与勒沙特列原理理挂钩。

2、紧扣可逆反应应的特征,搞清正反应方向是是吸还是放热、体积增大还是是减小、不变、有无固体、纯纯液体物质参加或生成等。

3、看清速率的变化及变化量量的大小,在条件与变化之间间搭桥。

4、看清起点、拐拐点、终点,看清曲线的变化化趋势。

5、先拐先平。

例例如,在转化率-时间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平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变变化的温度高、浓度大、压强强高。

6、定一议二。

当图图像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一个量不变在讨论另外两个量量的关系。

由于本节课任务务量不重,我将在等效平衡中中加入物质时判断平衡的移动动方向补充讲解、使用的方法法是勒夏特列原理,如向二氧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平衡体体系中,加入二氧化氮,平衡衡向正向移动,向体系中充入入四氧化二氮,平衡向逆向移移动,这可由勒夏特列原理很很容易判断出来,平衡移动是是从加入物料时刻平衡的移动动方向;向平衡中加入四氧化化二氮或二氧化氮,平衡都向向正向移动,这是不是与前者者是矛盾的呢?不是的,该平平衡移动的方向,是从我们假假象出来的相同的平衡状态下下那时刻,改变外界条件(相相当于加压),平衡的移动方方向,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了便于比较两个平衡状态中浓浓度、百分含量、转化率等物物理量,是从假象的过渡平衡衡态时刻的移动方向,移动方方向判断仍然是根据勒夏特列列原理,不仅与前者不矛盾,,而是统一的,只是考虑平衡衡移动方向的起始时刻不同引引起的。

学生只能在慢慢训练练中,不断体会其中的奥秘,,知识的构建是需要过程的,,这也很正常,继续向下上吧吧。

反思二:化学平衡移动动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学习,学生基本理解了平衡移移动的原理,达到了这节课的的目标。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以“化学平衡的移动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以“化学平衡的移动

2020·01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为例,通过“证据推理——建构模型——模型应用”等教学流程,利用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数图模型,揭示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

同时教会学生收集证据、建构模型、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平衡;证据推理;模型认知一、问题的提出2003年版课程标准对于“化学平衡”内容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因此,教师们大多从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入手,先让学生在感观上认知平衡的移动,再根据改变浓度引起速率的改变,导致v(正)≠v(逆),建构v-t图像,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及方向。

[1]这种知识建构的方式让学生在感性上感受到了化学平衡的存在及变化。

但由于现有的课堂实验条件有限,很难直接通过测定浓度变化来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只能定性分析浓度变化,来获得相应的速率变化结果,让学生被动接受该结果,这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了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学科素养的有效培养。

在用v-t图像分析压强和温度对平衡的影响时,教师们大多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先确定平衡移动的方向,再倒推v(正)、v(逆)的大小,建构v-t图像解释说明平衡移动的原因。

这与前面改变浓度分析平衡移动的过程不一致,学生难以形成统一的认知模型,不利于学生模型认知能力的有效培养。

2017年版课程标准中对于“化学平衡”新增内容要求:了解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方向间的联系。

那么,如何在“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中落实该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此笔者精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收集实验证据和数据证据,以得出的结论为基础,分析浓度、压强的改变对浓度商Q的影响,或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常数K的影响,并利用Q、K关系的数图模型,以定量的视角分析推理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2]同时建构出“Q,K——平衡移动”的认知模型。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四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四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化学平衡状态这一知识点可以说是高中化学是最难的一个知识点,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往往是老师讲的稀里糊涂,学生听的一塌糊涂。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我在教材的处理上,尽量将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化,先让学生能够听懂,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例题分析――画图――平衡概念的建立――平衡状态的判断巩固五部分。

在导入时利用工业生产上要考虑反应速率和原料转化率提出了化学平衡。

并指出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N2+3H2=2NH3这个可逆反应来讨论反应开始前、反应进行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情况,并依据这个变化进行画图,了解了在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从而引出了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并利用“逆、等、动、定、变”这五个字对化学平衡状态进行了总结,最后再通过两组练习,总结类型题中对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标志。

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1、本节课是化学理论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抽象难懂,所以我采用直接导入,利用工业生产的实际要考虑和原料的转化率,提出化学反应研究的程度——化学平衡。

但是,由于和学生切身联系的不是很密切,学生进入的状态有些迷糊。

课下我对这样的引课重新设想了一下,从学生学过的可逆反应入手,提出可逆反应的特征: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反应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也就是说,向这样的反应是无法进行彻底的,当它反应到最大程度时是怎样的呢?这样就引出了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是建立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的,但是这节课对可逆反应却介绍得不是很详细,没有展开介绍。

如果这一点要是向我第一条说的那样,就一举两得了。

3、问题难易的设置要适当,否则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

过难,学生还不具备回答问题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思维过程难以启动,会出现课堂上的冷场,学生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过易,学生不用思考或略加思考即可完成问题,学生又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案)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案)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高三化学曹艳艳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以及有哪些因素对化学平衡有影响;2、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涵义,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浓度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其探究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实验方法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及其应用教学过程课前回顾: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新课学习:一、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外界因素改变了反应速率,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通过反应,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可用下图表示:旧平衡不平衡新平衡v( 正 ) = v( 逆)v( 正 ) ≠ v( 逆 )v'( 正 ) = v'( 逆 )化学平衡的移动v( 正) >v( 逆 )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 正) <v( 逆 )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演示实验一3+-Fe ( SCN)3(红色)实验原理: Fe+ 3SCN实验步骤:向盛有 5 ml0.005mol/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5 ml0.01mol/L KSCN 溶液,溶液显红色。

1)将上述溶液均分置于两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滴加 4 滴 1 mol/L KSCN 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2)向上述试管中再滴加0.01mol/LNaOH 溶液 3~~5 滴,观察现象,填写下表步骤( 1)滴加1mol/L KSCN溶液现象步骤( 2)滴加0.01mol/LNaOH溶液现象【思考与交流】(1)上述两个实验中,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你是如何判断的?(2)从中你能否推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N2(g) 十 3H2 (g)2NH3(g)压强10(MPa)151030600NH3 %2.9.16.355369 024.5.6.4NH3%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即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NH3%随着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即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扩大的方向移动。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化学平衡教学反思「篇一」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图像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其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设置难易适当的问题,尽量做到内容简单化,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外界条件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并能利用平衡常数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篇二」早在集体备课的时候,组长就告诉我们化学平衡这节课是难点、不好讲。

这一节内容作为化学反应原理理论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和进行归纳、虚拟过程设计、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为此,我在备课时对化学平衡这节课着实下了些功夫。

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来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以下我从三点进行反思。

首先,课前准备。

这节课我初步设定用6课时来完成。

第1课时,由可逆反应这一前提引出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特征和平衡的判定方法。

第2课时,由化学平衡的移动引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并结合实验分析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3课时,结合实验分析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4课时,分析各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勒夏特列原理,介绍催化剂对平衡并无影响,练习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第5课时,讲解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

第6课时,结合例题讲解等效平衡问题。

由于是第一轮新课程上课,又是平衡理论的难点,我在大量查阅资料的同时紧跟师傅的步伐,他每讲一堂,我都听一堂,回头再将他对课堂知识点的处理与我事先备好的教案做对比,分析哪种方式更能让学生较快的接受这一新概念,并能对其影响因素做出合理的分析。

其次,课上出现的问题。

由于课前对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的准备不够充分,课堂的应变能力不够强。

整体上下来有点前松后紧。

原来预计的6堂课在实际上课时延长到了8堂课。

《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教学反思

《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教学反思

《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教学反思10月18日下午,我在高二八班进行了题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的磨课活动,通过磨课活动查找自身不足,通过其他老师反映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现将我的所思所想总结如下:设计这堂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分析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课堂导入环节,采用复习引入的方式,提出问题:1.平衡状态的特征?2.为什么改变条件平衡状态会改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入化学平衡的移动,以及平衡移动判断的方向为正逆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①v(正)>v(逆),平衡向右移动②v(正)3++3SCN- Fe(SCN)3的实验中,由我来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观察到颜色的变化从而得到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

课件给出思考题:增大反应物的浓度的一瞬间,⑴正反应速率怎样变化?逆反应速率呢?⑵可逆反应向哪个方向进行?由这两个思考题引导画出V-t图。

第二个实验Cr2O +H2O 2CrO +2H+由学生做小组实验,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进步,小组分工明确。

通过这组实验学生亲身感受做对照实验的方法,并对此方法有所掌握。

小组实验后学生分享实验现象,讨论得出结论,并画出V-t图。

希望学生通过浓度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其探究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实验方法。

我设计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在课堂上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引导、并且能够体现学生的发散思维。

但实施过程中发现,想在一堂课中将“预设”做到尽善尽美,还需要历练,需要经验,需要不断的摸索与体味。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凸显。

自认为整堂课都在引导、点拨,但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学生小组实验环节,我提供实验步骤,而不是让学生设计实验,这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总觉得只要学生动手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他们在动手中处于思考状态。

在听完评课后,仔细想想,确实可以再多些方式方法,比如,第一,课堂一定要放手让学生为主体讨论,浓度的变化和速率的变化关系,为什么降为什么升,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而不是教师先带着分析,再让学生模仿分析。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合集5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合集5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合集5篇)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回顾《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过程,反思其教学效果,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教学设计反思在教学中,通过演示试验、图像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引导同学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其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重难点学问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设置难易适当的问题,尽量做到内容简单化,实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

老师通过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讲解,引导同学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外界条件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并能利用平衡常数来判定反应进行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过程中,首先是从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的复习引入到化学平衡的移动,通过演示试验与图像分析把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清楚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分不怜悯况加以分析,从本质上剖析和认得勒夏特列原理。

其次,通过同学非常谙习的合成氨反应为引子,引导同学思考如何定量描述反应的限度,自然地进入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学习,引导同学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同学理性分析推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提高同学的科学学习方法与本领。

教学中,为了加深同学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老师先通过编设习题引导同学自我练习,让同学对概念产生感性认得,再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同学思考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

在此基础上,老师点出外界条件更改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衡常数更改;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

最后,老师通过对几个高考图像的讲解引导同学加深理论学问的理解。

三、教学效果反思在教学中,老师充足利用试验、绘图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同学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觉问题并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提高认知度。

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也显现一些不足。

老师利用试验、绘图和高考图像进行讲解时,自以为是地认为讲解得清楚到位,没有随时察看同学的反应,从而一笔带过。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以浓度为例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平衡中的内容,在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什么是化学平衡,如何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在此基础上考虑条件改变会不会影响平衡的移动,如何影响,从而学会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对其中一条件下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进行判断。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进一步构建“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这一学科观念;2、通过绘制图像让学生建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同时能运用模型认知举一反三,能够自主判断条件改变平衡如何移动;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能依据原理分析平衡移动的方向,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价值。

三、教学策略与设计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深度学习强调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强调学生的性发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利用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利用实验探究的手段,借助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仪器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直观感受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并让学生通过“V-t”图像表示出平衡移动的过程及结果,建立起“宏观-微观-符号-曲线”四重表征。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条件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2、难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夏天来了,有些人喜欢喝啤酒,当我们把冰镇的啤酒的瓶盖打开,倒入玻璃杯中,学生讨论利用生活中的化学平衡激发发现会有泡沫冒出,有同学知道原因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回顾【提问】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有哪些?【思考】对于一个达到平衡状态的化学反应,当某一条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变化程度不同,此时化学反应是否还维持平衡?【分析】化学平衡的标志是V正=V逆,当V正=V逆,平衡被打破,但又不会一直被打破,在这个过程中平衡会往某一方向移动,去建立新的平衡,使V’正=V’逆学生回答通过对化学平衡的特征和标志分析,构建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感受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培养学生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分析化学问题实验探究——感知平衡移动【活动】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试剂:0.01mol/L FeCl3、0.01mol/LKSCN、0.1mol/L KSCN、0.1mol/LKCl设计实验,说明条件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除了可以通过颜色改变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外,还可以借助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仪器,利用溶液的颜色越深,对光的吸收程度越大,透光率越小,将现象转化为曲线,方便学生更好地认识平衡移动的方向。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4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4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学生较为困难的内容之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该概念时存在一些困难,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对平衡反应的认知不清、不熟悉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对Le Chatelier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刻以及计算平衡常数时缺乏自信心等。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以促进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学习。

首先,对于平衡反应的认知不清,我认为有必要加强对平衡状态的讲解。

可以通过有趣的实验和生动的例子来引导学生了解平衡反应是指化学反应达到了动态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或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实质性变化。

同时,需要与学生强调平衡反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正反应和逆反应在平衡状态下同时进行,但其反应速率相等,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衡反应的概念。

其次,对于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不熟悉的问题,可以通过大量的例题和练习来加强学生对该方面的熟悉程度。

以平衡反应为例,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和推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来帮助他们写出平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同时,可以通过讨论实际的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实验条件的变化如何对平衡状态产生影响等来加深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此外,对于Le Chatelier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刻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和实验现象来理解原理。

例如,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加热后盛有气体的容器的体积变化,理解温度对平衡反应的影响。

当压力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观察加压后盛有气体的容器的体积变化,来理解压力对平衡反应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实际观察和探究,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Le Chatelier原理。

最后,在计算平衡常数时,学生常常缺乏自信心。

因此,可以通过分步解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先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出发,计算各化学物质的物质的量。

然后,再用这些物质的量,计算生成物的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7:2.3.2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学设计7:2.3.2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第2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浓度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其探究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实验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及应用。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三节化学平衡第2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2.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改变压强不会使平衡移动。

教学过程【问】1.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实质?2.影响速率的外界因素有哪些?【投影】逆:可逆反应(或可逆过程)等:v正=v逆(不同的平衡对应不同的速率)动:动态平衡。

达平衡后,正逆反应仍在进行(v 正=v 逆≠0) 定:平衡时,各组分浓度、含量保持不变(恒定)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改变平衡状态各成分含量保持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改变影响速率的条件,来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平衡 【板书】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2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科学探究】实验1 已知K 2Cr 2O 7 的溶液中存在着如下平衡:Cr 2O 2-7+H 2O2CrO 2-4+2H+。

K 2Cr 2O 7 为橙色,K 2CrO 4为黄色。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方法与实践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方法与实践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方法与实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他们学习化学的深入和进步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往往局限于老师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我尝试了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将学生组织成小组,利用实验室、图书馆和校园等实际环境,让学生在移动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践和讨论,以达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的目的。

具体而言,我采取了以下的措施和步骤:第一步,引入。

在课堂上,我通过一些图示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我告诉他们,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或压强保持不变。

这个引入环节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对化学平衡产生初步的认识。

第二步,实验探究。

在实验室中,我设置了几个小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

例如,我在小组中分发了一些反应物,要求学生们根据提供的信息,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并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们亲自探究了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平衡与迁移,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样的实践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有益。

第三步,小组讨论。

在校园或图书馆等场所,我要求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化学平衡的讨论。

每个小组都负责一种化学平衡反应,他们需要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还能够在互相讨论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第四步,展示和总结。

在移动教学的最后,我要求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通过展示,学生们可以借鉴其他小组的经验和思路,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班级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一起总结这次移动教学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以便今后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平衡教学教师反思

化学平衡教学教师反思

化学平衡教学教师反思化学平衡教学教师反思范文一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经验。

一、在教学方法上,同样采取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巩固知识,结合图像教学,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

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二、在内容的处理上。

1、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案例分析指导,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学生在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上容易混淆。

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

例如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速率都会加快,但学生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应方向的速率减小。

三、不足之处:1、学生实验由于不够熟练,时间上还是有点不够,部分探究活动未能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时间仍然显得不足。

2、往后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

化学平衡教学教师反思范文二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

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

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教学与反思
1 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从化学实验人手,观察并体验勒夏特列原理的真谛。

从数学图像出发,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通过教学设计,形成一个从感性(实验、图像)上升到理性(原理、规律),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的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思维方式。

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对化学平衡移动因素的综合讨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或学生对认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讨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正确结论和初步掌握平衡移动原理的拓展应用。

另外,通过每一部分的温馨提示,解决学生可能产生或碰到的疑难问题,克服学习障碍,保证知识的延续性。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第—节“化学反应为什么有快有慢”,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对速率与时间的函数图像有了初步的概念与应用。

另外,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价值,使学生对问题提出一科学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有了深刻体会,这为第二节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本节课是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已理解并掌握了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概念,对平衡特征有了深入讨论与具体应用。

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意在引导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培养多角度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第三节中的工业生产问题的解决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3)结合图像深入理解勒夏特列原理。

3.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认识到勒夏特列原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思维能力。

(2)通过速率与时间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和结果。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平衡”魅力,学习辩证思想。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速率与时间图像,加深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归纳勒夏特列原理。

5 教学过程
对同一问题,总有不同的看法,现将问题收集如下,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回答。

(一)、怎么理解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的定义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正反应与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
2、各组分的含量是否保持不变
3、各种物质的浓度是否保持不变
4、单位时间里反应物的消耗与生成物的生成
5、化学键的生成与断裂
6、物质的转化率是否不变
7、平均摩尔质量是否不变
8、密度是否不变
9、压强是否不变
10、颜色是否不变
判断过程中注意反应的特点:
1、是否为改变体积的反应,是否有固体(纯液体)参加反应
2、反应物、生成物中是否有有色物质
3、反应是在恒容容器中还是在恒压容器中进行
(二)、怎么理解化学平衡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外界条件改变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理解化学平衡状态时要注意:
1、对有的反应,若各组分的浓度保持发生变化,而百分含量不变,则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

如H2+I2==2HI,加压时,平衡并未发生移动,但各组分的浓度均增大了。

2、化学平衡的移动是指对现有平衡有何影响,而不是拿新建立的平衡与原平衡做对比。

(三)、怎么理解“等效平衡”
等效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个可逆反应,无论反应是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均可达到同一组分的含量相同,这样的平衡称为等效平衡。

理解时注意以下几点:
1、“等效平衡”不是“等同平衡”
2、等效平衡建立时,平衡可能发生移动,也可能不发生移动
3、两个等效平衡的转化率应该相等
(四)、怎么理解转化率
转化率指: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当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参加反应的某物质的物质的量占总加入量的百分数。

压强和温度改变时,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转化率一定增大;当浓度发生改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当平衡移动时,转化率不一定发生变化
2、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转化率不一定是增大
6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探究性的问题和环节比较多,尤其是实验创新设计、问题解决策略,大胆新颖、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本课“追求科学真实性”的设计亮点。

在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实验:氯化铁与硫氰化钾溶液的反应。

除了书中提及的改变不同反应物的浓度之外,还特意从学生的思维和质疑出发,用氯化钾固体(生成物的一种)加入到原平衡体系中,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改变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再次产生质疑:那么其它的盐固体,有没有类似效应呢?这时,课堂掀起了一阵小高潮,学生大胆假设,提出不同猜想,教师指导学生积极验证,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科学研究精神提到很好的启发与培养。

除了教材实验之外,本节课还设计补充了“用六水合氯化钴的乙醇溶液来研究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实验现象明显且效果非常理想。

这个实验在我国中学教材中比较少见,本人曾在澳大利亚的中学课堂见过。

翻阅国内高校的无机化学实验,也有关于此实验的报道,所以在本课堂中设计应用,旨在告诉学生在非水溶液反应体系中,水作为生成物之一对化学平衡移动是有影响的。

本节课的另一个高潮,是在讨论压强对平衡移动影响的问题中:当恒容或恒压时,加入稀有气体对可逆反应平衡移动是否有影响?如何影响?这是本
节课的难点,学生在教师的谆谆诱导下,运用分压与总压的概念,结合气体浓度问题,使得难点顺利突破,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本次教学中的另一个亮点,是把数学图像恰如其分地应用在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解决中,根据本校学生理科基础扎实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学生理性思维的潜质。

通过浓度、压强、温度及催化剂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图像把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分不同情况(增加、减小等)加以分析(课内分一种情况,另一种课外完成),从本质上剖析“化学平衡为什么移动?如何移动?”,从而对勒夏特列原理有了理性的认识。

另外,教学设计中的每一部分的小节处都有“温馨提示”,营造了师生间的和谐亲切的教学氛围,课堂内的一种人文关怀和学科德育油然而生。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思维容量大,涉及角度比较宽,45分钟课堂时间略显紧凑。

这样的教学内容更适合理科基础比较好的实验班,因此不妨建议:把本教学设计作为一个范本,针对高一或高三不同教学对象,做一些相应的筛选和扩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