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教学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教学与反思

1 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从化学实验人手,观察并体验勒夏特列原理的真谛。从数学图像出发,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通过教学设计,形成一个从感性(实验、图像)上升到理性(原理、规律),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的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思维方式。

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对化学平衡移动因素的综合讨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或学生对认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讨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正确结论和初步掌握平衡移动原理的拓展应用。另外,通过每一部分的温馨提示,解决学生可能产生或碰到的疑难问题,克服学习障碍,保证知识的延续性。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第—节“化学反应为什么有快有慢”,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对速率与时间的函数图像有了初步的概念与应用。另外,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价值,使学生对问题提出一科学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有了深刻体会,这为第二节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本节课是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已理解并掌握了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概念,对平衡特征有了深入讨论与具体应用。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意在引导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培养多角度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第三节中的工业生产问题的解决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3)结合图像深入理解勒夏特列原理。

3.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认识到勒夏特列原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思维能力。

(2)通过速率与时间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和结果。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平衡”魅力,学习辩证思想。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速率与时间图像,加深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归纳勒夏特列原理。

5 教学过程

对同一问题,总有不同的看法,现将问题收集如下,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回答。(一)、怎么理解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的定义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正反应与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

2、各组分的含量是否保持不变

3、各种物质的浓度是否保持不变

4、单位时间里反应物的消耗与生成物的生成

5、化学键的生成与断裂

6、物质的转化率是否不变

7、平均摩尔质量是否不变

8、密度是否不变

9、压强是否不变

10、颜色是否不变

判断过程中注意反应的特点:

1、是否为改变体积的反应,是否有固体(纯液体)参加反应

2、反应物、生成物中是否有有色物质

3、反应是在恒容容器中还是在恒压容器中进行

(二)、怎么理解化学平衡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外界条件改变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理解化学平衡状态时要注意:

1、对有的反应,若各组分的浓度保持发生变化,而百分含量不变,则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如H2+I2==2HI,加压时,平衡并未发生移动,但各组分的浓度均增大了。

2、化学平衡的移动是指对现有平衡有何影响,而不是拿新建立的平衡与原平衡做对比。

(三)、怎么理解“等效平衡”

等效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个可逆反应,无论反应是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均可达到同一组分的含量相同,这样的平衡称为等效平衡。

理解时注意以下几点:

1、“等效平衡”不是“等同平衡”

2、等效平衡建立时,平衡可能发生移动,也可能不发生移动

3、两个等效平衡的转化率应该相等

(四)、怎么理解转化率

转化率指: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当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参加反应的某物质的物质的量占总加入量的百分数。

压强和温度改变时,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转化率一定增大;当浓度发生改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当平衡移动时,转化率不一定发生变化

2、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转化率不一定是增大

6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探究性的问题和环节比较多,尤其是实验创新设计、问题解决策略,大胆新颖、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本课“追求科学真实性”的设计亮点。在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实验:氯化铁与硫氰化钾溶液的反应。除了书中提及的改变不同反应物的浓度之外,还特意从学生的思维和质疑出发,用氯化钾固体(生成物的一种)加入到原平衡体系中,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改变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再次产生质疑:那么其它的盐固体,有没有类似效应呢?这时,课堂掀起了一阵小高潮,学生大胆假设,提出不同猜想,教师指导学生积极验证,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科学研究精神提到很好的启发与培养。除了教材实验之外,本节课还设计补充了“用六水合氯化钴的乙醇溶液来研究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实验现象明显且效果非常理想。这个实验在我国中学教材中比较少见,本人曾在澳大利亚的中学课堂见过。翻阅国内高校的无机化学实验,也有关于此实验的报道,所以在本课堂中设计应用,旨在告诉学生在非水溶液反应体系中,水作为生成物之一对化学平衡移动是有影响的。本节课的另一个高潮,是在讨论压强对平衡移动影响的问题中:当恒容或恒压时,加入稀有气体对可逆反应平衡移动是否有影响?如何影响?这是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