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13e0c0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7.png)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1. 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作为一种初级信用形式,有着信用的一般特征,同时
也有自己的特点: (1)利息率高 (2)非生产性
返回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2. 借贷资本信用 借贷资本信用是信用的高级形式。 借贷资本的经济基础是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返回
金融学
金融学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信用的定义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返回
一、信用的定义
信用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信任、相信、声誉等。从一般意 义上讲,信用包含信任、诚实守信、遵守诺言等内容。在经济 学意义上,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 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返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信用的定义
对于信用含义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2. 信用关系是一种债权和债务关系 3.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n (一)信用的产生
n 信用和货币一样,也是一个很古老的经济范畴。它的 产生、发展同商品货币经济紧密相连。
返回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二)信用的发展 信用在其发展过程中依次经历了高利贷信用和借贷资 本信用两个发展阶段。
信用是怎么产生和发展[教育]
![信用是怎么产生和发展[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bcf607d9b6648d7c1c7463d.png)
(一)、信用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可以从历史和信用发展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信用的产生是以剩余产品、贫富差别和私有制的出现作为基础和条件。
从信用的发展看,信用的壮大有两次大的飞跃:一次是信用方式的进化。
即从实物借贷向货币借贷的进化。
一次是信用活动领域的扩大。
即从单纯的消费领域先是向社会再生产领域,然后再向宏观经济领域扩大。
以上是信用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怎样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高利贷?首先,我们要把握高利贷产生的历史根源与存在的客观基础。
高利贷是由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其次,要把握高利贷的主要特点。
主要有以下特点:高利盘剥的特点,这是由当时信用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决定的;与社会再生产没有直接联系,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却不具有资本的生产方式的特征。
再次,把握高利贷历史作用的两重性。
一方面,它破坏了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道德上具有极端落后性;另一方面,却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准备了前提条件(资本家和工人)。
第四,正确认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斗争(从矛盾推动社会前进的角度理解)。
第五,如何看待我国局部地区出现的高利贷现象(具体分析各种因素)。
(三)、怎样理解现代信用活动的特征?(1)信用关系业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2)在现代经济、信用活动中,风险与收益是相互匹配的。
(3)现代信用活动中,信用工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问题:你知道的信用工具有哪些?)(4)现代信用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信用中介机构及其服务,不仅间接融资活动要通过信用中介来完成,直接融资也离不开信用中介机构的服务。
(四)、怎样理解现代信用的作用与影响?现代信用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能发挥积极作用,但如果利用不当,信用也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参见教材P69(1)现代信用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现代信用可以促进社会资金的合理利用。
现代信用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现代信用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
(2)现代信用与信用风险和经济泡沫:现代信用可能引发信用风险。
第四讲信用的产生与发展PPT课件
![第四讲信用的产生与发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e47914d1f34693daef3ecc.png)
一、信用的产生
• 信用最早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借贷行为。严格的 讲借贷行为的发生应该是在私有制产生以后,既 有了物权以后。
• 最初人们之间的借贷就是一种物品间的互通有无, 与商品交换有同样的历史,所以说信用关系产生 于货币之前。
• 西方的借贷产生于公元前2000年。圣经的《旧约》 中有这种记载。
• 中国古代的借贷产生于殷周时期。最早的记载是 在《周礼》中泉府的记载。
《管子》记载了战国时期的情况: 借贷手段分为粟和钱两种。借贷的人数达三万家,利率在二
分、五分、最高到对倍。
信用典故
1596年,荷兰的一个船长带着17名水手,被冰封的海面困在了北 极圈的一个地方。8个月漫长的冬季,8个人死去了。但荷兰商人却做了 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他们私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运输的货物, 这些货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冰冻时节结束了,幸 存的商人终于把货物几乎完好无损地带回荷兰,送到委托人手中。荷兰 人有充分的理由权变,他们可以先打开托运箱,把能吃的东西吃了,等 到了目的地,可以加倍偿还托运者。任何人都会同意这种人道的做法。 但是,荷兰人没有这样做。他们把商业信用看得比一己的生命更重要。 他们用生命作代价,守住信用,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在当时, 荷兰本来只是个100多万人口的小国,却因为商誉卓著,而成为海运贸 易的强国,福荫世世代代的荷兰人。
第四讲: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的一般释义
以诚信使用人 : 《左转·宣公十二年》:“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
用其民矣,庸可几乎?’”
信任和委用: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吾谏官也,不可令天子杀无罪之人,
而信用奸臣。”
相信和采用:司马彪 《续汉书》:“《石苞室谶》,妖邪之书,岂可信用?” 以能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从伦理道德层面:信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29d0298f121dd36a32d82e4.png)
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就能使用商业汇
票,并且可以跨区使用。
9
第三章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商业汇票的特点:
①签发商业汇票是以真实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其债 权人和债务人均为企业或个人; ②商业汇票需要承兑,按承兑人不同可以分为商业承兑 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其中,商业承兑汇票是完全的商
业信用形式。
间提供的商品形态信用形式。就企业间的信用活动
而言,商业信用是基础。
14
第三章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2、商业信用的优点和局限性
局限性: 商业信用规模的局限性。 商业信用的范围也受到限制。 商业信用与经济周期波动基本一致。
15
第三章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3、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现状
1995年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颁布,这 对于我国商业信用的规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6年初,中国企业诚信建设工程全面启动。 “中国商业信用企业”评定会促进我国商业信用朝着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一致的方向发展。
16
第三章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3.2.2 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银行信用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其出现又使商 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完善,很好地弥补了商业信用的不足。
首先,与商业信用不同,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银行充当了信
用媒介。 其次,银行的贷款有长期贷款,也有短期贷款。 最后,作为信用终结,银行信用不受商业信用使用范围限制。
全性更高。
③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具有专业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和手段,因 此能对各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实时、有效地监控,降低信用风 险。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5751ce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2.png)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Happy First, written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16, 2022第一节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信用的产生信用产生的基础——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一原始社会末期;贫富分化;产生了信用没有剩余产品.没有交换;没有信用..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工出现;有了剩余产品;有了商品交换;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贫富差别;贫者为了生存就要向富者借贷;信用由此产生..二商品、货币占有的不均衡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商品;货币在各个生产者之间分布不均衡;出现了商品需要卖;但拥有货币的人不需要买;而需要商品的人却没有货币;商品交换无法进行..为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赊购赊销的方式;即商品赊卖者或货币贷出者成为债权人;商品赊购者或货币借入者叫债务人;二者发生了债权债务关系;双方达成了到期归还并支付利息的协议;这便是典型的信用关系..信用的发展一高利贷信用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形式1.什么叫高利贷信用高利贷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它是以获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借贷行为;是广泛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最古老的生息资本形式..2.高利贷信用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产生;出现贫富分化;大量财富被少数家族占有;而大多数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家族;为维护生产和生活被迫向富有的家族借贷商品和货币;在当时剩余产品有限;可贷放出去的资财较少而需要者较多的情况下;借入者只有付出高额利息才能获得自己所急需的商品和货币;于是高利贷产生了..高利贷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广泛的发展;其根源在于上述社会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济占统治地位..小生产经济是个人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简单劳动;极不稳定;任何微小的自然灾害或意外打击都可能击垮他们的简单再生产;为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极其低下的生活;有时也为支付苛捐杂税、地租;小生产者必须去借高利贷而不考虑能否承受高额利息..除小生产者外;奴隶主和地主也是高利贷的借者;所不同的是奴隶主和地主不是为了满足再生产的需要或增加生产资料去借;而是为了满足他们荒淫腐化的生活或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比如修建豪宅、豢养武士、保镖、购置武器装备等..马克思曾指出:“榨取贫苦小生产者的高利贷是和榨取富有大地主的高利贷携手并进的”..而后者总是加强剥削来弥补他们在高利贷中的损失..3.高利贷的债务人与债权人高利贷的债务人:小生产者、奴隶主、封建主..高利贷债权人:是商人、宗教机构、职业军人、奴隶主和封建主..首先是商人;特别是从事货币兑换的商人;他们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等业务;手中经常集聚大量的资财;是高利贷的主要发放者..其次是寺院、教堂、修道院等宗教机构利用善男信女的施舍和富有者资财的寄存也发放高利贷..再次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如职业军人依靠战争掠夺大量财富;如官吏通过巧取豪夺获得大量资财发放高利贷..此外;奴隶主和封建主依靠残酷剥削手段得来的财富末消耗前也利用高利贷进行超经济剥削..在自然经济占优势;货币关系不发达阶段;高利贷主要是实物形式的借贷;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发展;出现了货币形式以及货币实物混合形式..4.高利贷信用的特点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总结高利贷信用的特点如下:1利息率高..高利贷信用的年利率一般在30%以上;100%——200%也较常见;甚至没有最高限制..高利贷的利息率没有最高限额;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和保护;因为发放高利贷者本身就是统治者;二是高利贷的借者又是为了获得必不可少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不是为了获得追加资本..如果是为了获得追加资本;借者考虑到无利可图;就不愿意借了;三是商品经济的不发达使货币供给愈紧张;货币供应愈紧张;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愈大;为高利率的形成提供了条件..2非生产性..高利贷资本的来源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资本;而是靠掠夺剥削而来的社会生产以外的财富..从高利贷的用途看;奴隶主和封建主是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和巩固统治;小生产者则是为了维持生存而不是再生产..3保守性..高利贷极高的利息率使通过高利贷借得的资本不是主要用于生产;因为生产所得无法支付高额利息;而其非生产性又使生产不能快速发展;甚至破坏生产力..虽然高利盘剥积累了大量财富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主要因素;但它依附于小生产经济;维护旧的生产方式;破坏生产力;阻碍高利贷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因而是保守的;寄生的..5.高利贷信用的作用高利贷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推动者;而是旧的生产方式的维持者..但是高利贷也有积极的历史作用..1高利贷信用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由于高利贷主要是货币借贷;迫使小生产者到市场上出卖劳动产品以支付高利贷本金利息;同样迫使奴隶主和封建主把剥夺而来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因而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2高利贷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提供了两个必备条件..一是高利贷使小生产者、奴隶主和封建主成为无产者;为资本主义生产需要大量的雇佣劳动创造了条件..二是积累了大量资财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货币资本..因此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时;高利贷成为发展新的生产方式的一种手段..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产生;反对高额利息率;支持扩大生产的呼声愈烈..当资本主义的信用组织出现;资本主义银行产生;高利贷信用终被资本主义信用替代..思考:1.高利贷会永远消失吗提示1生产力发展的多样性2正式借贷渠道的约束3 地下经济活动 4 危机时期5 金融管理的滞后发展中国家2.“利率高就是高利贷”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二现代信用现代信用产生的标志是借贷资本的出现和形成..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一方面必然形成一部分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即形成了可以贷放出去的资本;另一方面也存在临时补充资本的需要;即需要借贷..1.借贷资本的产生——暂时闲置货币资本的形成首先;固定资本在周转过程中其价值逐渐地、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固定资本以提取折旧基金的方式积累;直至固定资产更新为止;因而在固定资产更新以前;固定资本表现为闲置的货币资本;其次;流动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会出现暂时闲置..比如商品出卖所得销售牧入;在没有立即购买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之前和在未支付工资以前;均会成为闲置的货币资本;最后;当用货币形式所积累的利润在没有作为资本来追加投资之前以及在未支付股息和纳税之前也表现为闲置..这些闲置的资本;停止执行资本的职能;与资本的特征相矛盾.. 贷放出去获取收益是闲置资本的客观需求..2.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有借入货币资本的客观要求首先;在再生产过程中;当企业需要更新固定资产而其折旧基金的提取尚未达到足够数量的情况下需要借入一部分资本;其次;为维持产业资本的正常周转;需要临时借入资本以补充自有流动资金的不足;如季节性、临时性地大量购买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最后;当积累资本的数额不能满足投资需要而又想扩大生产规模时也需要借入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更多的利润是生产经营者共同的追求;这样就使资金盈余者与资金短缺者联系在一起;形成借贷关系;于是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便转化为借贷资本..3.借贷资本的特点1借贷资本是—种商品资本..当资金盈余者将其货币资本贷放给资金短缺者时;是将这部分资本当作“商品”出卖的..借贷资本同普通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但与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是:普通商品一经消费其价值也随之消失;而借贷资本的使用价值被消费之后带来了利润;其价值不但能保留下来;而且会增值;即产生利息..2借贷资本是所有权资本..借贷资本虽然是商品资本;但在出卖时;只是出卖其使用权;而不是其所有权..正因为资金盈余者拥有借贷资本的所有权而有权向资金借入者收取利息..3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产业资本的运动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四种形式;即:AG——W ……P……Wˊ——GˊP商业资本的运动采取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三种形式;即: G——W——Gˊ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只采取货币资本一种形式;即:G——Gˊ从运动公式可看出:借贷资本具有双重支付双重回流的特点..四、信用的作用在商品货币关系日益发达的现代经济社会;信用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筹集资金的作用信用的基本特征一是偿还;二是付息..资金的所有者只暂时让渡其使用权;信用可以不断地把小额、分散、闲置的资金集少成多;续短为长;变死为活;变货币收入为货币资金;变消费基金为积累基金;投入生产经营;促进社会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思考“收入”与“资金”的不同二配置资金的作用信用从形式上看是将资金从暂时闲置者手中调剂到资金短缺者手中;实际上是对资金的重新配置;这个配置不改变资金所有权;只改变资金的实际占有权和使用权;并以偿还付息为条件;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充分利用资金的目的..配置资金的途径一是借助于金融市场;二是依靠银行信用..思考:除信用可以实现资金重新配置外;还有哪些重新配置资金的手段信用配置资金与它们有什么不同提示:财政手段、捐助手段三节省流通费用的作用1.信用工具的使用节约了流通中的货币..信用使一部分交易通过赊购赊销或债权债务的方式相互抵销而结清;闲置的货币资本通过银行再贷放出去进入流通;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节约了流通货币的使用量..2.信用货币代替了实体货币的流通;大大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3.信用加快了资本形态的变化;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加快;减少了占用在商品储存上的资本;节省了保管费、运输费等费用;使节省的费用投入生产领域..促进了经济发展..四宏观调控的作用信用的发展为国家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创造了条件..1.在信用的基础上形成了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它是调节宏观经济的有机体;2.信用的发展创造出多种信用工具;成为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3.国家通过银行信用规模的收缩和扩张;有效控制社会的货币流通量;使货币供给量与需求量一致;实现对总量的调控;同时运用利率杠杆;调整信贷方向;实现对经济结构的调节..辩证地看信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如盲目贷款、任意扩大信用规模导致国民经济发展过热和通货膨胀等;因此政府必须加强金融宏观调控;避免其消极作用..。
第二章 信用
![第二章 信用](https://img.taocdn.com/s3/m/16f42516c5da50e2524d7faf.png)
信用的原义:信任
现代意义的信用: 未来偿还商品赊销或货币借贷的一种承诺, 是关于债权债务关系的约定。 借出的叫授信,接受叫受信,债务人依诺还 债叫守信。 例如:信用卡,授信额度
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什么是信用
2.信用的道德范畴、经济范畴及其相互联系。 诚信、守信——允诺并兑现承担的义务(债的概念)。
第二章第二节 现代信用的基础
三、信用关系中的主体
(一)信用关系中的个人 (家庭)
1. 把所有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几乎在任何国家中, 通常是大多数年份盈余,从而是货币的主要贷出者。
2.知识链接:微观经济学:消费和储蓄理论
个人货币收入与个人可支配货币收入。
可支配货币收入分割为消费与储蓄的规律: “预算约 束”与“跨时预算约束”。
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 金融与信用的区别——概念的内涵:
• 信用包括所有的信用活动,凡是有债权债务关 系的经济活动都应当纳入信用的范围,信用既 包括实物信用又包括货币信用; • 金融则专指货币融通和资金运动,在内涵上包 括货币信用和股票融资等,而不包括实物信用 。
• 信用与金融的同一性:
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的形式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
1. 间接融资:在银行信用中,银行是货币资金 所有者的债务人;是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权 人;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同货币资金需求者不 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2. 直接融资:是指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发展 到一定水平时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取得货币资 金的融资。
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的形式
第二章第二节 现代信用的基础
二、盈余与赤字、债权与债务
现代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盈余(Surplus)单位和 赤字(Deficit)单位的存在是现代信用活动的基 础 收入> 支出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形式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fbe4f53643323968011c921f.png)
二次回流
④借贷资本最具有拜物教性质。 拜物教的发展: 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
货币拜物教
借贷资本的运动过程把货币拜物教发展到最高阶段。
四、信用的基本要素
1、信用主体。其信用行为的双方当事人。 2、信用客体。其信用行为的交易对象。 3、信用的内容。即信用双方建立的债权债务关系。 4、时间间隔。即贷款与还款之间的时间间隔。 5、信用载体。即信用工具,是记载信用内容和和 关系的凭证。
(二)借贷资本 1、借贷资本的定义
借贷资本
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而暂时贷放给职 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生息 资本的现代形式。
借贷资本 产生及来源
1、借贷资本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 程中的资本闲臵与资本需求。 2、借贷资本来源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 形成的暂时闲臵的货币资本。 ①固定资本周转中的闲臵 ②流动资本周转中的暂时闲臵 ③剩余价值的暂时闲臵 ④社会各阶层货币收入的暂时闲臵
二、信用的产生
社 会 分 工
产 品 剩 余
私 有 制
贫 富 不 均
借 贷 行 为
信 用 产 生
三、信用的发展
高利贷信用 借贷资本
信用的古老形态
信用的现代形态
主要存在于 前资本主义社会
主要存在于 资本主义社会
(一)高利贷信用
定义
是以取得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 是生息资本的古老型态
特点
1、利息率高 2、非生产性 3、保守性
二、信用对消费的影响
1、调剂消费——调剂家庭余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2、推迟消费——可以推迟购买力,平衡消费品供求。 (供不应求时) 3、刺激消费——扩大社会消费能力,增加消费需求,平 衡商品供求。(供过于求时)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570d82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d.png)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信用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念,是指一个人或机构在过去的行为和表现中形成的信赖和信任。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信用的产生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信任和信赖。
如果没有信用的产生,人们将无法预测彼此的行为,无法确定交往是否可靠,从而社会交往将变得混乱和无法维持。
其次,信用的产生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
在经济活动中,交易是每个人都会参与的活动。
如果没有信用的产生,每次交易都需要重新评估对方的可靠性,这将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交易的效率。
而有了信用的产生,人们可以根据对方过去的行为评估其可靠性,从而减少了交易中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交易效率。
此外,信用的产生还有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无法避免的。
有了信用的产生,企业可以通过诚实守信来赢得顾客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相反,如果企业失信或不守信用,将失去顾客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可能面临市场竞争的失败。
因此,信用的产生有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激发企业创新进取。
信用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信用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个人和机构会通过合作和交流逐渐积累信用。
通过履行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守信守约等方式,个人和机构逐渐赢得他人的信任和依赖。
另一方面,信用的发展也需要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支持。
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可以保护个人和机构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信用的发展。
信用的发展对于个人和机构来说都是有益的。
对个人来说,信用的发展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声誉和地位,为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
对机构来说,信用的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对整个社会来说,信用的发展可以促进公平正义,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在当今社会,信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社会交往更加频繁和复杂。
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https://img.taocdn.com/s3/m/4e06256527d3240c8447ef71.png)
一、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一)信用的定义和特征1、信用是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2、信用特征:①信用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即信用是以取得利息为条件的贷出,以偿还本金为义务的借入。
②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价值运动的一般形式是通过商品的系列买卖来实现的。
信用活动中,商品或货币的拥有者在贷出商品或货币时,一方面并没有放弃所有权,只是让渡使用权,另一方面没有立即取得货币,他仅获得一种承诺,就是到期时借者才将当初借入的货币偿还给贷者,并付给利息作为代价。
价值不管在贷者手中,还是在借者手中,都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
(二)信用的产生一方面,在某些人手中有多余的货币,需要寻找运用的场面;另一方面,有些人需要货币但手中缺少,因而客观上要求进行货币余缺的调剂。
而这种调剂必须通过借贷方式。
(三)信用基本要素1、信用主体:即信用行为的双方当事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
转移资产的一方为授信人,接受的一方为受信人。
2、信用客体:即信用行为的交易对象,是授信方的资产,它或以货币的形式存在,或以商品的形式出现。
3、信用内容:即信用活动的主体通过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建立起来的债权债务关系。
4、时间间隔:与其他交易行为最大的不同是,信用行为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下进行的,贷款在前,偿还在后,只有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受信人归还本金并支付利息后,信用行为才完结。
也正因为这种时间间隔,使信用具有天然的风险性。
(四)信用载体特征①偿还性:是指信用工具的发行者或债务人在到期时要承担偿还责任的特征。
②流动性:指信用工具迅速变为货币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流动性和偿还期成反比。
③收益性:即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给持有者带来受益。
三种受益:一种为固定受益。
一种是即期受益。
还有一种为实际受益,是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的真实收益。
④风险性:指信用工具的本金和预期受益的安全保证程度。
来自两方面,一是信用风险,即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主要取决于债务人的信誉、社会地位和经营状况等。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形式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7f1e4460a98271fe910ef918.png)
(一)消费信贷的种类
• 消费信贷主要包括住房消费信贷、汽车消费信贷、信 用卡和助学贷款。
2.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 (1) 商业信用的规模数量有局限。规模小,受企业 生产规模的制约。
• (2)商业信用有较严格的方向性。商品生产的上下游 企业之间可能发生商业信用,而没有商品买卖关系的 企业之间很难发生商业信用。
• (3)信用能力有局限性。互相不了解的企业很难进行 商业信用。
•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商业信用管理调节有局限性。具有自发性和分散 性。往往是随机的,不利于国家计划管理。
• 此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国家没有再举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
• 改革开放后,1981年国务院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决定发 行国库券。
四、消费信用:
•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 供的用于购买消费品的信用。
• 消费信用有两种类型: • 第一,企业向消费者直接以商品形式提供的消
1.国家信用的特点
• (1)国家信用安全性高,风险小,利率低。国家信 用关系中,国家财政作为政府的代表成为债务人,信 誉度极高,相对于其他信用工具,国家债券的持有者 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在国外,政府债券有“金边债 券”之称。
• (2)具有财政和信用的双重性。 • (3)利息收入免税。 • (4)用途具有专一性。利用国家信用筹集资金,都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 国家信用经历了“发展--取缔---发展”的过程。
• 建国初期和国民经济恢 复时期。为克服严重的 通货膨胀、恢复国民经 济,我国中央政府在 1950年发行了3.02亿 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 债”。
金融学第二章 信用
![金融学第二章 信用](https://img.taocdn.com/s3/m/c082c9668762caaedd33d4ee.png)
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三)货币与信用的关系: 信用与货币,都以私有制为前提,它们产生的经
济前提是同源的。 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替代
三、信用与金融
金融的含义:金融是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的总 和,是通过货币有偿让渡而实现价值增值的运动, 也就是资金融通
金融的产生是货币和信用融合的产物:当货币 与信用从两个完全独立的经济范畴,走向相互结合 并日益紧密融合时,金融范畴便产生了。
义何在?了解一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推出的有关 消费信用的贷款有哪些类型?大学生助学贷款算 不算一种消费信用? 5、你认为我国目前信用缺失的根源是什么?怎样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信用秩序?
地位
基础
主体
4
运动 与经济周期波动基本一 与经济周期波动不一致
致
5
形式
赊销、预购
放款(贴现)
6
融资
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7
优点
方便、及时、灵活
规模大、范围广
8
局限
规模、方向限制
盲目性强、可控性弱
风险较大
三、国家信用
(一)含义:国家财政通过举债向社会筹集资金的一种 信用形式
(二)形式:国库券和公债券 (三)作用:
第五节 融资方式与融资体制
一、融资方式与融资过程
资金盈 余部门
购买
企业、政 间接证券 府、居民
金融中介机构 银行、保险、 信托、投资基金 (间接融资)
购买 直接证券
资金 短缺 部门
购买 直接证券
金融市场 (直接融பைடு நூலகம்)
购买 直接证券
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一)间接融资的含义: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 中介机构间接完成融资活动的方式,典型如银 行借贷
02、第2章信用
![02、第2章信用](https://img.taocdn.com/s3/m/9029be06cc175527072208dc.png)
第二章:信用第一节、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一、信用的涵义1、定义: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从属于商品货币的经济范畴。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授信:债权人将商品或货币借出。
受信:债务人接受债权人的商品和货币。
守信:债务人遵守承诺按期偿还商品和货币并支付利息。
2、理解信用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1)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信用关系即债权债务关系。
(2)在信用活动中出让的是使用权,并不出让所有权。
有借有还是其重要特征。
(3)信用是价值的单方转移,不是对等转移,所以它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二、信用的产生信用产生的基础——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导致了赊购赊销,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由此产生了信用,过了一定时期,用货币偿还债务。
三、信用的特征1、信用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存款人总体(资金所有者)把货币存入银行,就是把货币的使用权让渡给银行。
银行作为资金所有者,把货币贷给借款人总体(资金使用者)。
2、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3、信用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4、信用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5、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产业资金的运动形式是:G--W(A、Pm)--W1--G1用货币(G)购买商品(W原材料、劳务等),生产出新的商品(W1)后出售,得到货币。
商业资金的运动形式是:G--W--G1用货币购买商品后,加价出售,得到货币。
信贷资金的运动形式是:G--G-W-P-W1--G1--G银行把货币借给工业企业,工业企业通过生产过程(P),生产新的产品,产品出售后,得到货币,再还银行的借款。
四、信用存的客观依据1、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的特征决定了信用关系的必然性。
2、市场经济社会里经济利益的不一致性决定了调剂资金余缺必须运用信用手段。
3、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价值管理和间接控制必须依靠信用杠杆。
五、信用的经济职能1、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职能2、分配和再分配的社会资金职能3、将社会资金利润率平均化职能4、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职能5、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职能6、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职能六、信用的发展(一)高利贷信用: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形式1、定义:高利贷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它是以获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借贷行为,是广泛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最古老的生息资本形式。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83a6b55b14e852459fb576c.png)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约定期限,到期偿还;二是付给利息。
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
当商品交换发生延期支付,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买卖关系变成债权债务关系,信用便由此而产生了。
可见信用是从属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一种经济关系。
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信用也不断向前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信用的本质、形式和作用都是不相同的,它经历了高利贷信用、资本主义信用和社会主义信用三种不同的信用关系。
一、高利贷信用(一)高利货信用的产生高利贷信用是收取高额利息、是历史上最古老的生息资本信用。
它是商品货币经济的产物,是在两个特定条件下产生的。
其一,一部分劳动力产品已转化为商品;其二,货币的各种职能,尤其是支付手段的职能有了相当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解体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产生了私有制,致使公社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贫困家族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就必须向富裕家族求贷,而富裕家族为了达到剥削目的,就收取高额利息,这样,就产生了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的存在和发展始终处于以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中,而小生产经济比较脆弱,经不起天灾和人祸的冲击,一些贫困者只有依靠借贷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和生产,忍受高利贷者的剥削。
(二)债权人和债务人高利贷信用活动中的债权人是商人、僧侣、奴隶主和地主。
商久,尤其是铸币兑换商人,因拥有大量货币资本,故有可能从事高利贷活动;僧侣,由于接受大量善男信女的布施或富人的寄存,因而占有大量货币和资财;奴隶主和地主依靠大量的剥削增加收入。
上述四种人,利用手中的货币和资财从事高利贷活动,充当高利贷信用中的债权人。
高利贷信用活动中的债务人是小生产者和破落的奴隶主、封建主。
小生产者经济很不稳定,一遇天灾人祸,就无力生产和生活,只有求贷。
破落的奴隶主和封建主,他们为了追求穷奢极欲的尘活,或由于政治活动的需要,也要向高利贷者求贷。
(三)高利货信用的本质及作用高利贷信用充分体现了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货币经融学第二章 信用
![货币经融学第二章 信用](https://img.taocdn.com/s3/m/979fb03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b.png)
第二章 信用 思考:解决财政赤字的方式
增税 发行纸币 举债
-44-
第二章 信用
(2)国家信用的特点: ① 国家是以债务人身份取得信用。 ② 国家信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
字和调节经济运行。 ③ 国家信用是筹措中长期建设资金的重要
手段。
-45-
案例:希腊主权债务危
2009年11月希腊财政部长宣布,其2009年财政赤字对GDP比将为 13.7%, 而不是原来所预测的6%。
✓ 包含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 买卖行为:信用双方的商品交易 借贷行为:信用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形成。
-31-
第二章 信用
(3)商业信用的形式 ① 赊销商品
即由赊销者以商品形式授予赊购者信用。这里,信用的对象是商品, 但仍然是以货币计量,将商品赊销给赊购者,既是买卖,也是借贷。
赊销商品一般发生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赊销商品是典型的商业信用形式
货币金融学
思考
-2-
第二章 信用
-3-
第二章 信用
-4-
第二章 信用
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一)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 1、商品货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信用产生的总根源 商品货币经济是价值经济,信用是建立在价值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价
值经济的形式之一。商品货币经济产生、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和闲置 货币,出现可供借贷的商品和货币 。 无论信用形态是实物的,还是货币的,信用借贷都是价值借贷。一个 比较明显的例证就是在旧中国农村的高利贷:春天谷价昂贵,贷款要折 成谷价;秋天谷贱,偿还时谷物必须按春天的谷价折谷偿还。
第二章 信用
② 预付货款 即由买方以货币形式授予卖方信用的形式。其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金, 买方将货币资金预付给卖方,既是借贷,也是买卖。
信用是怎么产生和发展[教育]
![信用是怎么产生和发展[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bcf607d9b6648d7c1c7463d.png)
(一)、信用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可以从历史和信用发展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信用的产生是以剩余产品、贫富差别和私有制的出现作为基础和条件。
从信用的发展看,信用的壮大有两次大的飞跃:一次是信用方式的进化。
即从实物借贷向货币借贷的进化。
一次是信用活动领域的扩大。
即从单纯的消费领域先是向社会再生产领域,然后再向宏观经济领域扩大。
以上是信用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怎样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高利贷?首先,我们要把握高利贷产生的历史根源与存在的客观基础。
高利贷是由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其次,要把握高利贷的主要特点。
主要有以下特点:高利盘剥的特点,这是由当时信用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决定的;与社会再生产没有直接联系,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却不具有资本的生产方式的特征。
再次,把握高利贷历史作用的两重性。
一方面,它破坏了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道德上具有极端落后性;另一方面,却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准备了前提条件(资本家和工人)。
第四,正确认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斗争(从矛盾推动社会前进的角度理解)。
第五,如何看待我国局部地区出现的高利贷现象(具体分析各种因素)。
(三)、怎样理解现代信用活动的特征?(1)信用关系业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2)在现代经济、信用活动中,风险与收益是相互匹配的。
(3)现代信用活动中,信用工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问题:你知道的信用工具有哪些?)(4)现代信用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信用中介机构及其服务,不仅间接融资活动要通过信用中介来完成,直接融资也离不开信用中介机构的服务。
(四)、怎样理解现代信用的作用与影响?现代信用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能发挥积极作用,但如果利用不当,信用也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参见教材P69(1)现代信用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现代信用可以促进社会资金的合理利用。
现代信用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现代信用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
(2)现代信用与信用风险和经济泡沫:现代信用可能引发信用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信用的产生信用产生的基础——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一)原始社会末期,贫富分化,产生了信用没有剩余产品.没有交换,没有信用。
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工出现,有了剩余产品,有了商品交换;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贫富差别,贫者为了生存就要向富者借贷,信用由此产生。
(二)商品、货币占有的不均衡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商品,货币在各个生产者之间分布不均衡,出现了商品需要卖,但拥有货币的人不需要买,而需要商品的人却没有货币,商品交换无法进行。
为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赊购赊销的方式,即商品赊卖者或货币贷出者成为债权人,商品赊购者或货币借入者叫债务人,二者发生了债权债务关系,双方达成了到期归还并支付利息的协议,这便是典型的信用关系。
信用的发展(一)高利贷信用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形式1.什么叫高利贷信用?高利贷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它是以获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借贷行为,是广泛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最古老的生息资本形式。
2.高利贷信用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产生,出现贫富分化,大量财富被少数家族占有,而大多数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家族,为维护生产和生活被迫向富有的家族借贷商品和货币,在当时剩余产品有限,可贷放出去的资财较少而需要者较多的情况下,借入者只有付出高额利息才能获得自己所急需的商品和货币,于是高利贷产生了。
高利贷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广泛的发展,其根源在于上述社会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济占统治地位。
小生产经济是个人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简单劳动,极不稳定,任何微小的自然灾害或意外打击都可能击垮他们的简单再生产,为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极其低下的生活,有时也为支付苛捐杂税、地租,小生产者必须去借高利贷而不考虑能否承受高额利息。
除小生产者外,奴隶主和地主也是高利贷的借者,所不同的是奴隶主和地主不是为了满足再生产的需要或增加生产资料去借,而是为了满足他们荒淫腐化的生活或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比如修建豪宅、豢养武士、保镖、购置武器装备等。
马克思曾指出:“榨取贫苦小生产者的高利贷是和榨取富有大地主的高利贷携手并进的”。
而后者总是加强剥削来弥补他们在高利贷中的损失。
3.高利贷的债务人与债权人高利贷的债务人:小生产者、奴隶主、封建主。
高利贷债权人:是商人、宗教机构、职业军人、奴隶主和封建主。
首先是商人,特别是从事货币兑换的商人,他们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等业务,手中经常集聚大量的资财,是高利贷的主要发放者。
其次是寺院、教堂、修道院等宗教机构利用善男信女的施舍和富有者资财的寄存也发放高利贷。
再次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如职业军人依靠战争掠夺大量财富,如官吏通过巧取豪夺获得大量资财发放高利贷。
此外,奴隶主和封建主依靠残酷剥削手段得来的财富末消耗前也利用高利贷进行超经济剥削。
在自然经济占优势,货币关系不发达阶段,高利贷主要是实物形式的借贷,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发展,出现了货币形式以及货币实物混合形式。
4.高利贷信用的特点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总结高利贷信用的特点如下:(1)利息率高。
高利贷信用的年利率一般在30%以上,100%——200%也较常见,甚至没有最高限制。
高利贷的利息率没有最高限额,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和保护,因为发放高利贷者本身就是统治者;二是高利贷的借者又是为了获得必不可少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不是为了获得追加资本。
如果是为了获得追加资本,借者考虑到无利可图,就不愿意借了;三是商品经济的不发达使货币供给愈紧张,货币供应愈紧张,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愈大,为高利率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非生产性。
高利贷资本的来源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资本,而是靠掠夺剥削而来的社会生产以外的财富。
从高利贷的用途看,奴隶主和封建主是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和巩固统治,小生产者则是为了维持生存而不是再生产。
(3)保守性。
高利贷极高的利息率使通过高利贷借得的资本不是主要用于生产,因为生产所得无法支付高额利息,而其非生产性又使生产不能快速发展,甚至破坏生产力。
虽然高利盘剥积累了大量财富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主要因素,但它依附于小生产经济,维护旧的生产方式,破坏生产力,阻碍高利贷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因而是保守的,寄生的。
5.高利贷信用的作用高利贷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推动者,而是旧的生产方式的维持者。
但是高利贷也有积极的历史作用。
(1)高利贷信用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由于高利贷主要是货币借贷,迫使小生产者到市场上出卖劳动产品以支付高利贷本金利息,同样迫使奴隶主和封建主把剥夺而来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因而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2)高利贷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提供了两个必备条件。
一是高利贷使小生产者、奴隶主和封建主成为无产者,为资本主义生产需要大量的雇佣劳动创造了条件。
二是积累了大量资财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货币资本。
因此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时,高利贷成为发展新的生产方式的一种手段。
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产生,反对高额利息率,支持扩大生产的呼声愈烈。
当资本主义的信用组织出现,资本主义银行产生,高利贷信用终被资本主义信用替代。
思考:1.高利贷会永远消失吗?提示(1)生产力发展的多样性(2)正式借贷渠道的约束(3) 地下经济活动(4) 危机时期(5) 金融管理的滞后(发展中国家)2.“利率高就是高利贷”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二)现代信用现代信用产生的标志是借贷资本的出现和形成。
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一方面必然形成一部分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即形成了可以贷放出去的资本;另一方面也存在临时补充资本的需要,即需要借贷。
1.借贷资本的产生——暂时闲置货币资本的形成首先,固定资本在周转过程中其价值逐渐地、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
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固定资本以提取折旧基金的方式积累,直至固定资产更新为止,因而在固定资产更新以前,固定资本表现为闲置的货币资本;其次,流动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会出现暂时闲置。
比如商品出卖所得销售牧入,在没有立即购买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之前和在未支付工资以前,均会成为闲置的货币资本;最后,当用货币形式所积累的利润在没有作为资本来追加投资之前以及在未支付股息和纳税之前也表现为闲置。
这些闲置的资本,停止执行资本的职能,与资本的特征相矛盾。
贷放出去获取收益是闲置资本的客观需求。
2.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有借入货币资本的客观要求首先,在再生产过程中,当企业需要更新固定资产而其折旧基金的提取尚未达到足够数量的情况下需要借入一部分资本;其次,为维持产业资本的正常周转,需要临时借入资本以补充自有流动资金的不足,如季节性、临时性地大量购买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最后,当积累资本的数额不能满足投资需要而又想扩大生产规模时也需要借入资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更多的利润是生产经营者共同的追求,这样就使资金盈余者与资金短缺者联系在一起,形成借贷关系,于是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便转化为借贷资本。
3.借贷资本的特点(1)借贷资本是—种商品资本。
当资金盈余者将其货币资本贷放给资金短缺者时,是将这部分资本当作“商品”出卖的。
借贷资本同普通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但与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是:普通商品一经消费其价值也随之消失,而借贷资本的使用价值被消费之后带来了利润,其价值不但能保留下来,而且会增值,即产生利息。
(2)借贷资本是所有权资本。
借贷资本虽然是商品资本,但在出卖时,只是出卖其使用权,而不是其所有权。
正因为资金盈余者拥有借贷资本的所有权而有权向资金借入者收取利息。
(3)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产业资本的运动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四种形式,即:AG——W ……P……Wˊ——GˊP商业资本的运动采取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三种形式,即:G——W——Gˊ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只采取货币资本一种形式,即:G——Gˊ从运动公式可看出:借贷资本具有双重支付双重回流的特点。
四、信用的作用在商品货币关系日益发达的现代经济社会,信用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筹集资金的作用信用的基本特征一是偿还,二是付息。
资金的所有者只暂时让渡其使用权,信用可以不断地把小额、分散、闲置的资金集少成多,续短为长,变死为活,变货币收入为货币资金,变消费基金为积累基金,投入生产经营,促进社会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思考“收入”与“资金”的不同(二)配置资金的作用信用从形式上看是将资金从暂时闲置者手中调剂到资金短缺者手中,实际上是对资金的重新配置,这个配置不改变资金所有权,只改变资金的实际占有权和使用权,并以偿还付息为条件,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充分利用资金的目的。
配置资金的途径一是借助于金融市场,二是依靠银行信用。
思考:除信用可以实现资金重新配置外,还有哪些重新配置资金的手段?信用配置资金与它们有什么不同?(提示:财政手段、捐助手段)(三)节省流通费用的作用1.信用工具的使用节约了流通中的货币。
信用使一部分交易通过赊购赊销或债权债务的方式相互抵销而结清;闲置的货币资本通过银行再贷放出去进入流通,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节约了流通货币的使用量。
2.信用货币代替了实体货币的流通,大大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
3.信用加快了资本形态的变化,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加快,减少了占用在商品储存上的资本,节省了保管费、运输费等费用,使节省的费用投入生产领域。
促进了经济发展。
(四)宏观调控的作用信用的发展为国家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创造了条件。
1.在信用的基础上形成了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它是调节宏观经济的有机体;2.信用的发展创造出多种信用工具,成为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3.国家通过银行信用规模的收缩和扩张,有效控制社会的货币流通量,使货币供给量与需求量一致,实现对总量的调控,同时运用利率杠杆,调整信贷方向,实现对经济结构的调节。
辩证地看信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如盲目贷款、任意扩大信用规模导致国民经济发展过热和通货膨胀等,因此政府必须加强金融宏观调控,避免其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