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独坐敬亭山》赏析

合集下载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山草香整理了4篇《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独坐敬亭山。

鉴赏:篇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_人教版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_人教版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_人教版新课标敬亭山人教版新课标2022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第1页/共5页【创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第2页/共5页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鉴赏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鉴赏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鉴赏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诗鉴赏敬亭山,又名昭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风景幽美秀丽、山上有敬亭。

天宝十二年秋,李白南下宣城,常登敬亭山览胜。

《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的吟咏,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表现了诗人倔强、孤傲、清高的精神,暗示了自己因为强烈要求个*解放、反抗封建权贵而遭到的排挤和*的苦闷,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得到短暂的安慰和解脱。

宣城山水是一生为之低首的谢朓生活过的地方,而敬亭山又是谢朓做宣城太守时经常游赏吟咏的风景佳处,因此他来这里,自然有一种“*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缅怀前贤,追寻遗踪,“千古一相接”的心理,正如他在《游敬亭赠崔侍御》中所说:“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可是,当时的李白,处境心境毕竟不同于任宣城太守的谢朓。

自天宝三载(744)因遭谗毁赐金放还以来,已经十年了,生活是自由的,而心里却始终充满着“我独不得出”的愤慨和“世人自弃我”的孤独。

在此情况下,诗人独坐敬亭,对着这座谢朓赏爱过的青山,思绪纷然而又心情悠然地吟出这首传响千古的名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意思是说:天*将晚,所有的鸟儿都从高空中消逝了,连仅有的一朵云*也不肯停留,悠闲地飘走,这里表面为写景,实则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可悲现实。

许多正直而有才能的仁人志士都遭到邪恶势力和世俗的打击和孤立。

李白的被遣还,就曾饱尝到世俗小人的讥诮和白眼。

在这首诗中,以“众鸟”和“孤云”所隐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与诗人的岿然“独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闲”二字因诗人的“独坐”而产生,也好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二句,是指诗人只有和敬亭山相互间才能久看而不感到厌倦;就是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

同时,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以景寄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以景寄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以景寄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大自然的向往《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虽简短,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是李白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及注释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迹江湖中的某一年。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写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他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中之一。

对此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的可能性更大。

上元二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独坐敬亭山四年级语文古诗

独坐敬亭山四年级语文古诗
独坐敬亭山四年级语文古诗
洞庭 潭面 深谙
敬亭山 青螺
江南
李白,(701--762),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纵 情诗酒,以诗著称于世。 与诗人杜甫合称“李 杜”,又有“诗仙”、 “酒仙”之称。后人言 其书得自张旭,飘然有 仙气。传世之作有《上 阳台帖》等。著有《李 太白集》。
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 了长达十年得漫游,来到宣城时所 写。在长期得飘泊生活中,她饱尝 了世态炎凉得滋味,增添了孤独寂 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得性格仍一 如既往。这期间,她写了大量得借 游山、饮酒得方式排遣苦闷得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得 意思就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 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瞧不见影子; 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 四周一片寂静。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与,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就 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 察御史,就是王叔文政治改 革集团得一员。唐代中晚期 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她得家庭就是一个世代以儒 学相传得书香门第。政治上 主张革新,就是王叔文派政 治革新活动得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 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 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 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 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得 “汉寿城春望”。
古诗中有三个比喻句,您能找到吗?
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得湖面像

像白色银盘。
像湖中得一颗青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与,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 青螺”得意思就是:那月下洞庭 湖里苍翠得君山,从远处瞧,就好 像在白银盘里盛放这一枚青螺。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青螺: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色,像银盘子里放着 一只青青的青螺。
学习古诗的方法
1 、知诗人 2、解题意 3、读诗文 4、明诗意 5、悟诗情
1、知诗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被称为“诗仙”,与杜 甫并称“李杜”。
敬亭山:在安徽省宣
州市郊,李白一生七 次到过宣州,多次登 山,在李白后,白居 易、杜牧也去过,并 写下很多诗,被称为 “江南诗山”。

【背景】: 李白秋游宣州时, 距他离开长安已有 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 李白饱尝了人间辛 酸滋味,看透了世 态炎凉,从而加深 了对现实的不满, 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 时的情趣,正是诗 人带着怀才不遇而 产生的孤独与寂寞 的感情,到大自然 怀抱中寻求安慰的 生活写照。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 闲:悠闲
天上的鸟高飞远去,直到无影无踪。天空中仅有 的一片孤云,也不肯停留,悠闲的飘走了。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厌:满足 李白和敬亭山互相看,怎么看都不觉得满足,此 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镜未磨:古代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融为一体,显得那 么和谐。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 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古诗独坐敬亭山

古诗独坐敬亭山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 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 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 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 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 等诗篇,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 【注释】 ①尽:没有了。 ②闲:偷闲,安闲。 ③厌:厌弃,厌烦。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 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 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 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原文与诗歌鉴赏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原文与诗歌鉴赏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游历宣城之际。

山以亭名,为南齐诗人谢朓吟咏处。

在这首诗中,李白对世俗的傲岸精神,表现为对孤独感的玩味和自我欣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大致给岭云、归鸟这两个诗歌意象定了性,它们都成了皈依自然的象征。

前二句写众鸟飞尽,孤云不留,象征的是诗人鄙弃世俗,而世俗也排斥诗人,所谓“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


后二句之妙在不更从独处落笔,却从不独处写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就是辛弃疾用词所诠释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贺新郎》),这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法,以“相看两不厌”力破孤独感,它表现是一种精神上的要强。

诗人将敬亭山人格化,实是将自己情感外化,人和山两者同出而异名,互相欣赏其实是自我欣赏,所以“只有”云云,最终又强
调了诗人的孤独感。

归根结蒂,诗人是在顾影自怜,为自己的孤独大唱赞歌。

《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赏析李白的无言绝句《独坐敬亭山》在浅显易懂的诗句中蕴含了无尽的情思韵味,具有自然之美、清新之美。

对诗歌“孤”、“独”、“闲”等字眼和“鸟”、“云”、“山”等意象的细读品味,不难得出这是一首有“境界”的佳作,达到了“无我之境”,体现了诗人孤寂之情。

标签:境界,无我之境,孤寂之情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单元,不难发现学习最多的便是有“诗仙”之称的李白的诗。

《独坐敬亭山》便是其中的一首无言绝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整首诗读来语言明快晓畅,浅显易懂,但其中又蕴含了无尽的情思韵味,正所谓是于平凡处见伟大。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眺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

且看前两句诗,其大意是:在高阔的天空中,众鸟都飞走了,飞到别处去自寻其乐了,天空中仅剩下一片云彩,然而它也没有留下来,而是独自地去悠闲消遣去了。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自然天成。

其中有三个字用得好,就是第二句诗的“孤”、“独”、和“闲”,这三个字除与第一句诗形成对仗外,还另有韵味。

诗人在用了“孤”字之后又选用了“独”字,“孤独”二字相结合,使它们成为“天生的一对”,这与贺知章著名的《咏柳》诗的最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中的“裁”“剪”二字有着同样的妙处。

用得尤其好的是“闲”字,它在有意无意间赋予了云儿以人的灵性、人的心灵情感,云儿也像人一样可以去悠闲、去散步。

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两句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夸赞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

李锳《诗法易简录》也说到:“前二句己绘出‘独坐’神韵,三四两句偏不从独处写,偏曰‘相看两不厌’,从不独写出‘独’字,倍觉警妙异常。

”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山人格化,说是彼此相看不厌。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上,身边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连空中的鸟儿也飞走了,去寻找自己的快乐了,甚至那仅有的一片云彩也没有留下来陪他,而是独自去悠闲了。

《独坐敬亭山》赏析(精选12篇)

《独坐敬亭山》赏析(精选12篇)

《独坐敬亭山》赏析(精选12篇)《独坐敬亭山》赏析篇1一、导入: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二、学习课文(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③自己带着感情读④四人小组读古诗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⑥全班再齐读古诗《独坐敬亭山》赏析篇2知识点: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1、《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句意思: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

)★意境及意义(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2、《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句意思: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意境及意义(诗人以轻快地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前两句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3、《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重点新知:“忆江南”是词牌名。

★诗句意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

★意境及意义(这首词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

从修辞上说,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结尾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4、《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句意思: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坡原野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互辉映,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诗句意思: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意境及意义(前两句写了江南水乡初夏的景色,后两句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紧张,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独坐敬亭山》(李白)评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评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评析原文:《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评析:群鸟飞尽,天上的一朵白云也悄然离去,始终与诗人相伴的只有敬亭山。

这首五言绝句明白如话,重点在三四两句,而“两不厌”尤为句中眼目。

说“相看”,又说“两不厌”,当然是指诗人看山“不厌”,山看诗人亦“不厌”,可见这“山”已被人格化了。

“‘相看’下着两‘厌’字,与敬亭山对若宾主,共为领略,妙!”(黄叔灿《唐诗笺注》)如此,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山与人彼此相看“不厌”?诗人何以要这样描述?而这正体现了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

他不象其他山水诗人那样,只是把大自然用作表现或寄托诗人情怀的客观对象,却常把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的自我形象,人与山水混为一体,赋予山水以生命,使之理想化和个性化。

这“两不厌”,就把人与山等同,使有心与无心相知。

因为人与山的脾性相合,彼此才相对、相知、相爱,虽只有两人,也不感到孤独寂寞。

在我国古代诗画家眼中,很少把山水当作纯粹自然景观来看的,他们总是要与历史和人文相配合,将时空观念交织起来,用全部身心观看山水,既重形似,更重神似,这是中国书画的特色,也是中国山水文学的特色,李白的山水诗对此是作出巨大贡献的。

胸中无事,眼中无人。

(钟评)“只有”二字,人皆用作“萧条”、“零落”,沿袭可厌,惟“相看两不厌”之下,接以“只有敬亭山”,则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结,岂许俗人浪识?(谭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只此(题)五个字,使我目开心朗,身在虚空,一丝不挂,不必更读其诗也。

李白一眼看定敬亭山,敬亭山亦若有眼看定李白,漠然相亲,悠然自远,初不见好,终亦无厌。

此时敬亭山上只有一李白,而李白胸中亦只有一敬亭山而已。

(徐增《说唐诗》卷七)传独坐之神。

(沈德潜《唐诗别裁》)鸟飞云去,正言“独坐”也。

(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后二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

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独坐敬亭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独坐敬亭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独坐敬亭山体裁:诗题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原文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你看我、我看你却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赏析二:思想内容《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赏析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

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尽:没有了。

闲:偷闲,安闲。

厌:厌弃,厌烦。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赏析]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此二句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个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显然是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可以想见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独坐敬亭山的解析

独坐敬亭山的解析

《独坐敬亭山的解析》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解析一下《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先来看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诗人说呀,好多鸟儿都飞得没影了,天上那一朵云彩也慢悠悠地飘走了。

这是不是感觉有点孤单呀?
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天,李白心情不太好,一个人来到敬亭山。

他看着周围,鸟儿都飞走了,云彩也飘走了,好像全世界就剩下他自己和敬亭山了。

再看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说自己和敬亭山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都不觉得厌烦。

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时候,只有敬亭山一直陪着他,懂他的心情。

比如说,咱们有时候觉得很孤独,没人理解自己,但是可能会有一个好朋友一直陪在身边,让咱们觉得很温暖。

李白觉得敬亭山就是那个能陪伴他,让他心里舒服点的好朋友。

这首诗虽然很短,但是把李白那种孤独又自在的心情写得特别好。

同学们想想,如果咱们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周围什么都没有,是不是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心情?
其实呀,李白写这首诗,也是在告诉我们,就算有时候很孤单,但是也能从身边找到一些让自己心里踏实的东西。

好啦,关于《独坐敬亭山》的解析就讲到这儿,希望同学们能喜欢这首诗!。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独坐敬亭山朝代:唐代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惟/ 唯)此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衬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衬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旷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坐敬亭山》赏析
四年级语文教案
《独坐敬亭山》是一首有关山的小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体会一下,李白是怎样与山融为一体,或者是在自然界中寻找知音与伴侣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今____(省、市、区、县)宣城)境内,宣州是六朝以来的江南名城,南朝著名的两位诗人,人称大、小谢的谢灵运和谢�苟荚谡饫锏惫�太守,这两位都是李白心仪的诗坛前辈,特别是小谢,更是一再于诗中提及。

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宣城。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此时他已经离开长安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期间,他体会到了从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这两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是李白却丝毫没有向世俗低头,更不会趋炎附势。

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乐,尽管也落得逍遥自在,但是内心的孤寂却是一直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的。

李白一个人呆在山中,身边既无亲人,也无朋友,甚至连有生命的东西都远远离开了他,“众鸟高飞尽”,连鸟儿也迫不及待,不约而同地远走高飞了,高高地飞开,统统地离去,最后,连一只鸟都没有剩下,“高飞尽”,把鸟儿的飞去写得这么坚决彻底,毫不留情,真有一种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悲剧色彩,但这还不算,不但是有生命的飞鸟不肯留下,哪怕连会动的云彩也不例外,“孤云独去闲”,天上只剩下一片孤单的云彩,留在这里不是还有李白可以做个伴吗,但是,不,那孤云虽然孤独,却也羞于和李白同流合污,而要坚决与他划清界限,“独去闲”,虽然不像鸟儿那样可以展翅高飞,但是也从容地、义无反顾地飘走了,……当一个人身边无人作伴时,大概内心总希望有什么东西来陪伴他,或者
是看天上云卷云舒也好,或者是听树上鸟鸣鸟唱也好,但现在却都离他而去了,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家寡人”了。

杜甫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似乎还有一些期盼和希冀,而此时的李白真可谓是“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了。

那么李白既然不但被世人所冷落,甚至不管是有生命的“众鸟”,还是无知觉的“孤云”,总之是世间一切能动弹的全都厌弃了李白,周围万籁俱寂,没有一声鸟鸣,没有丝毫动静,在这种清幽宁静之中,李白在想什么?有没有反思,或者后悔自己这大半生来的作为举止呢?他没有,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可以找到灵魂的寄托,在大千世界中找到知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世上还有一个对自己情有独钟的伙伴,就是那对面的敬亭山,这一方面是李白能够苦中取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更加深层的悲哀,因为“敬亭山”只是一座无知无觉,既不能“飞”,也不会“去”的山呀!可是李白没有屈服,没有向世俗低头,这座山是他的知音,知音在什么地方?耐得住寂寞,我行我素,有鸟也好,无云也罢,都奈何不了我一丝半毫!这就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根本原因,所以说,这是在写自己的孤独,在写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在写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与寄托,正如《诗经》中所说的,“我心匪(匪即非)石,不可卷也。

”或者如庄子在他的名篇《逍遥游》中所称道的那样,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难怪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要赞此诗为“传独坐之神”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