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作业 训练3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作业 训练3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训练3宋明理学1、在儒学进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一时代之学术”的是()A、汉代学者B、唐代学者C、宋代学者D、明清学者2、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出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A、穷理的方法问题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3、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这个传奇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方成“孔夫子”是有确定道理的,这是由于()A、朱熹是训练家,也被奉为“圣人”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C、朱熹继承并进展了儒家学说D、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4、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5、“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穷理格物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程颢)生千四百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

——[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材料中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程颢思想的实质体系是什么?(2)据材料二,归纳材料主见的思想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学问,说一说“理学”的历史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强化训练 第三课: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强化训练 第三课:宋明理学

第三课:宋明理学1.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

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C.存天理,灭人欲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2.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南北朝 D.隋朝3.《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

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A.佛学B.法学C.道学D.理学4.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海瑞治家严谨 B.儒学地位衰落C.理学摧残人性 D.世风每况愈下5.“统治中国社会的儒教至宋朝已存在了1000多年。

12世纪时又多了一个……他系统整理了儒家学说,使之上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

”这里的“他”最有可能是( ) 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7.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喻成“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 )A.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C.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D.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8.“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2019 2020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2019 2020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同步课时训练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儒道佛融合的重要时期,三教相互吸纳借鉴,为各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融合的基础是( )A.社会教化功能的一致性B.诸法无常,因缘聚合C.长生不死,与道合一D.经天纬地,成就圣王2、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C.( ) ,仁也”。

周敦颐“天以阳生万物、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以阴成万物。

生4 A.将世界本原与儒家的“仁”联系起来 B.综合了道家和孟子的“仁政”思想 C.具有早期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 D.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人生气禀,理有善恶5、孟子主张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

二程认为:( ) 两物相对而生也。

”由此可推知二程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A. 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C.强调纲常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 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毕竟是先有理”,6、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 ) 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从人的本性出发D. 从万物本原出发C. 从天人关系出发B. 从政治需要出发A.7、朱熹指出:“小道小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

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朱熹在此(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8、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

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反驳“致良知”的学说C.促进儒佛道的融合D.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9、“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一种新发展,强调“格物致知”B、程朱理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心”C、陆王心学强调“知行合一”,认为道德行为是从内心发出的D、宋明理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2、下列关于宋明理学发展阶段的特点,表述错误的是:A、北宋时期,理学最初是由程颢、程颐提出的,强调“理”的客观性B、南宋时期,朱熹发展了理学,进一步强调“理”的权威性和实用性C、明代中期,心学成为主流,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D、清代,理学式微,儒家思想逐渐向经世致用转变3、下列关于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错误的是()A.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B. “格物致知”主张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天理”C. “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D. “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4、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宋明理学只重视道德修养,忽视知识学习B. 宋明理学的形成与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传入无关C.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程颐、程颢、朱熹等D. 宋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完全得益于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发展5、以下哪位思想家是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并提出了“理”作为宇宙本体的理论?A、王安石B、朱熹C、王守仁D、李贽6、宋明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概念是由谁提出的?A、程颐B、程颢C、张载D、邵雍7、题干:以下关于“宋明理学”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对事物的认识来达到对理的追求。

B.理学认为儒家思想是最高道德准则,是人心向善的根源。

C.理学认为宇宙本原是理,道德伦理也是由理构成的,所以道德伦理具有永恒性。

D.宋明理学形成于北宋,发展于南宋,兴盛于明代。

8、题干:以下哪位思想家对宋明理学的形成影响较大?()A.韩愈B.朱熹C.程颐D.范仲淹9、题干: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进行了注解和阐述,这一行为在宋代哲学史上具有什么重要意义?A. 丰富了宋明理学的内涵B. 促进了儒学的复兴C. 开创了宋明理学的新阶段D. 为后世儒家学者提供了学习典范 10、题干:以下哪一项不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A. 天理与人欲的关系B. 理气二元论C. 性命论D. 格物致知11、宋明理学中,哪位思想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A、程颢B、程颐C、朱熹D、陆九渊12、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代表人物是?A、程颢B、程颐C、陆九渊D、朱熹13、《宋明理学》一书中,关于朱熹的理气论,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理为实体,气为理的显现B. 气为实体,理为气的表现C. 理和气都是实体,彼此平等D. 理为气之本体,气因理而存在14、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以下哪项不是其核心观点?A.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B. 反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C. 认为心是万物本源D. 提倡“即心即物”15、【题干】宋明理学中,提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朱熹B. 陆九渊C. 张载D. 王阳明16、【题干】宋明理学中,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与“行”不可分割的学者是:A. 朱熹B. 陆九渊C. 王阳明D. 张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盛行的一种思想体系。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宋明理学》练习卷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宋明理学》练习卷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宋明理学》练习卷一、单项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清楚的差异,这个差异直接招致了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统一。

〞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A.客观性与思辨性B.内在性与简易性C.客观性与客观性D.内在性与直观性【答案】C2.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经过研讨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转义〞,开掘经典中所包括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这反映出宋儒A.否认传统经学B.重申儒家义利观C.强调主体看法D.批判周孔之道【答案】C3.关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

〞〝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这说明了心学A.奠定中国现代传统文明的基础B.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C.对程朱理学既有承袭又有创新D.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提高思潮【答案】C4.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支持〝抨击绳缚,假定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到达〝自然日长日化〞。

在此,王阳明A.一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B.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约束D.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答案】D5.«明史»曾这样描画心学的风行:〝嘉〔靖〕隆〔庆〕然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这一情形的出现和心学的某一特点有关,它是A.中转本心B.格物致知C.慎思明辨D.否认帝权【答案】A6.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美的审美走向,崇尚繁复内敛,讲求次第和动摇,表达出一种工整规范的美。

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A.君主民主绝后增强B.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C.商品经济兴盛开展D.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答案】B7.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普遍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关于自己倡议的理学原那么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留意的,他重复强调这种原那么在生活中的完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高二历史练习:宋明理学人民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高二历史练习:宋明理学人民版

1.3 宋明理学 练习1.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唐代儒学状况 是( )A. 已沦为笺注之学的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B. 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C. 韩愈提出了儒学的“道统”思想D. 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儒学在唐代时期仍受到佛、道两教的冲击,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发生在 北宋。

答案: C2.下列观点与二程理学观点不 .符的是 ( )A. 心即理也B. 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 人伦者,天理也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再认、再现能力。

出发点,是陆九渊的心学观点。

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 提到“天理”、“定理”,是二程的理学观点。

答案: A3.朱熹提出“存天理,去人欲” ,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 天体运行法则B. 社会发展规律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 “天人感应”理论解析: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和等级秩序。

答案: C4. (2011 •苏州月考)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 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C. 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D. 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学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维 护秩序、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答案: C5.又问:“人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上述内容反映的思想内核是 ( )A. 存天理,去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发明本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 贤之道。

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去人欲” 。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同步测试题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同步测试题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同步测试题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1. 明朝时期,理学家王守仁的思想主张不包括…()A.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B.特别强调“知行合一”C.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D.认为“愚夫愚妇与圣人同”2. 我国古代理学思想的核心是()A.“独尊儒术”B.“仁政”学说C.“理”或“天理”D.“罢黜百家”3. 南宋朱熹曾经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应当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而不问世事B.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4. 南宋时期,陆九渊认为:“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这说明陆九渊主张()A.“发明本心”以求“理”B.“格物致知”以明“理”C.人人“存天理,灭人欲”D.通过“齐物”达到“逍遥”5. 下列有关我国宋代理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和基本前提B.朱熹属于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C.我国古代的一种唯物主义思想D.本质上为封建等级制度作辩护6. 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①程颢②程颐③朱熹④陆九渊⑤王守仁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④⑤D.①②③④7.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8.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使儒家思想取得统治地位最后又走向僵化的分别是()A.孟子、董仲舒B.董仲舒、朱熹C.朱熹、陆九渊D.陆九渊、王阳明C.保持元典思想不变D.压制其他思想发展18. 下列有关宋代理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B.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C.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唯物主义思想D.其本质目的是为封建等级制度作辩护19. 下列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B.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统治D.主张“心外无理”20. 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 课时作业--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 课时作业--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三宋明理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作业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余年间,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只要求墨义、注疏,不允许对义理内涵作自由发挥。

从北宋中期起,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

这一变化()A.满足了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空前强化D.有助于理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3.唐末宋初,“疑古”成为潮流,不少学者都对个别的儒经和古代传注提出怀疑,这种疑古思潮()A.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B.有利于儒家思想的革新C.极大地动摇了儒学地位D.不能适应社会的新需求4.朱熹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他编著的《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据此可知,朱熹理学()A.强调“格物致知”的修养途径B.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推动儒学教育的官方化、体系化D.推动儒家思想的普及化5.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朱熹曾做过一个比喻,就像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倒影,虽然不同的水面里有无数形态各异的月亮,但都是同一个月亮。

对此,朱熹的理解是()A.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B.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C.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

据此可知,朱熹()A.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B.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D.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7.《朱子家礼》是朱熹在后世影响较广的著作,在书中朱熹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诸如出生、婚礼、丧葬以及祖先祭祀,都纳入儒学指导的领域之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同步测试

2019-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魏晋时期 ,孝道备受推崇 ,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 ,虽然法令禁止 ,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 ,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 新思潮冲击储家传统倍仰 B. 社会动乱 ,维护家族利益C. 国家分裂 ,法律受到破坏 D. 民族内迁 ,尚武风气盛行2.以下有关宋明理学的评述 ,正确的有①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根底 ,吸收佛、道思想而逐渐形成②朱熹是理学开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 ,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3.以下各项中 ,属于明朝大儒王阳明提出的思想主张是A.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B. “天者 ,理也〞C. “饮食者 ,天理也;要求美味 ,人欲也〞D.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4.“人之一心 ,天理存 ,那么人欲亡;人欲胜 ,那么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来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程颢 C. 朱熹 D. 王守仁5.明代?宋元学案?中评述说:“宗朱〔熹〕者诋陆〔九渊〕为狂禅 ,宗陆者以朱为俗学 ,两家之学各成门户 ,几如冰炭矣。

……二先生同植纲常 ,同扶名教 ,同宗孔孟。

即使意见终于不合 ,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此评述意在〔〕A. 说明理学和心学家理论和实践不一致B. 认为陆九渊的思想是佛教思想C. 劝说朱熹和陆九渊停止互相攻击对方D. 说明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6.以下是?宋史?中出现的人名: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由此可见 ,宋人取名深受当时哪一思想的影响〔〕A. 佛学B. 道学 C. 理学 D. 法学7.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主张和奉献是①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②提出“理气论〞③提出“正君心〞④提出“致良知〞学说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8.北宋司马光说:“隋始置进士 ,唐益以明经等科……皆白投牒求试 ,不复使人察举矣。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宋明理学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课训练1.近代“科学〞一词最初汉译作“格致〞,即取义于程朱理学。

然“格物致知〞的字典解释为“考察事物的原理法那么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这说明〔〕A.程朱理学阻碍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开展B.格物致知与西方科学精神具有共通之处C.重人伦轻自然的儒家伦理阻碍科学进步D.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中国宋代程朱理学2.明代法律规定:“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明代婚姻观理学色彩浓重B.明代根本实现了男女平等C.明代政府鼓励寡妇改嫁D.明代政府制止寡妇改嫁3.明朝一位学者说:“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

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理论。

〞这里的“理论〞主要是指〔〕A.确立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遵从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C.改革科举取士的内容和形式D.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4.清代学者吴定说:“道学之名,不见于经。

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

〞由此可见宋元之际〔〕A.道教形成众多流派B.道家与儒家思想交锋剧烈C.理学成为儒学正统D.儒学经典开场成为科考内容5.北宋中期允许高官建立家庙,民间陆续兴建家庙——祠堂以供奉其列祖列宗,南宋祠堂被纳入“家礼〞的范围,元明清三代祠堂成为民间极其普遍的活动场所。

这反映了〔〕A.孔子地位的下降B.理学地位的提升C.宗教迷信的盛行D.君主专制的衰落6.?宋刑统·斗讼律?规定:“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假设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

〞这一材料表达了〔〕A.儒家思想的法典化B.法家思想的详细化C.道家思想的合理性D.君主专制的必要性7.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周敦颐,北宋理学家〕崛起,二程嗣之。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 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三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 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三

宋明理学同步练习[课前预备]从魏晋南北朝到北宋,中国的思想文化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对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形成强烈的冲击。

东汉儒学走向繁琐化和僵化、佛教广泛流传、道教兴起、唯物主义对儒学的批判等情况使儒家思想的影响大大下降。

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表明儒学不再拥有独尊地位,从隋唐到北宋初期,士大夫某某仰佛教、道教的很多。

儒学和佛教、道教,既互相攻击、辨驳,又互相吸取、渗透。

儒家思想开始经历一个为适应新形势需要创立新儒学的过程。

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X,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周敦颐、邵雍、X载、程颢、程颐,是理学的开创者。

程颢、程颐兄弟把理描绘为一种无所不在的绝对精神,先有理,然后才有物质世界。

而封建伦理道德正是理的体现,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家思想家,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吸收和综合了中国先秦以来各种唯心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包括他所批评的佛教唯心主义观点在内。

因此,他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的人物。

他的主要思想有“理气论”“心性论”,他认为集中反映封建伦理道德的“三纲五常”就是天理的体现。

朱熹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他要求人们绝对服从天理,就象信仰某某一样,实际上把儒学某某化了。

理学内部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争论的中心主要是围绕着:“理”是否先于气,“理”是否离开气而单独存在,以及心与理的关系,性与情的关系带问题而展开的。

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都是属于理学中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从X载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

从朱熹开始,《四书》的地位高于《五经》,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王阳明生活于明朝中期,社会各种矛盾都很尖锐,危机四伏,陆九渊、王阳明站在大官僚地主的立场,力图挽救封建王朝的统治危机。

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一生中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就是镇压农民起义。

王阳明创立了所谓“心学”,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程、朱的客观唯心主义,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理论基础与世界观,他们都是把封建的“理”(仁、义、礼等伦理观念)作为宇宙的本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宋明理学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9·丹东高二检测)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向,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

“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C.三教的调和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圣人”指的是孔子,“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意思是儒家思想虽然仍被视为统治思想,高高在上,但其内容已融入了道教学说,即儒学与道教的调和。

答案D2.(2019·泰安高二检测)“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救国治国之术B.“天理”C.“天人感应”D.“民贵君轻”解析“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程颐的主要思想是“天理”。

答案 B3.(2019·安阳高二检测)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解析“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最有可能体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解析材料中慧能的这首诗强调内心对于佛的认识和理解,与陆王心学的主张相似,“心外无佛,即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

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答案D7.(2019·大同高二检测)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解析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都是理学思想家,他们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即为天理,都主张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人的善性,只不过恢复善性的途径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1、 (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2.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2、 (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伦理道德规范D、“天人感应”学说3.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3、 (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4.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4、 ( )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内心反省D、穷理格物5.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5、 (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6.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6、 ( )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7. 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 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 同步练习

宋明理学同步练习目标解读儒学演进至宋明之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

适应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程颢、程颐、朱熹等以儒家伦理学为核心,糅合佛教、道教思想及诸子之说,提出“理气论”、“心性论”;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建立了一个博大繁杂的逻辑体系,儒学发展至理学。

到了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心即理”,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即:“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

宋明时期因此也就成为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宋明理学也便成为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理学和心学也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课堂大检查一、选择题1.(原创)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主要原因是()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③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④人们不能接受“理学”观念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2. (原创)读下图,在孔子庙堂设立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宣公”的是()A.汉武帝B.宋太祖C.唐太宗D.康熙帝3.下列哪本书籍是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且至今仍然是人们研究儒学的必读参考书()A.《五经正义》B.《四书章句集注》C.《五经》D.《五经注释》4.(原创)下列叙述不.符合唐朝国学的史实的是()A.学舍有400余间,学生达到3000余人B.国学的学生学习的教科书主要是“五经”C.国学的学生,有汉族子弟,还有西藏、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的王公子弟D.我国古代地方教育系统也因此得以初步建立5. (原创)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称“二程”。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训练宋明理学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训练宋明理学

第3课同步课时训练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儒道佛融合的重要时期,三教相互吸纳借鉴,为各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融合的基础是( )A.社会教化功能的一致性B.诸法无常,因缘聚合C.长生不死,与道合一D.经天纬地,成就圣王2、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4、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 )A.将世界本原与儒家的“仁”联系起来B.综合了道家和孟子的“仁政”思想C.具有早期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D.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国传统社会5、孟子主张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

二程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

”由此可推知二程( )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C.强调纲常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6、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政治需要出发B.从天人关系出发C.从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7、朱熹指出:“小道小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

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朱熹在此(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8、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

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反驳“致良知”的学说C.促进儒佛道的融合D.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9、“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明理学
1.唐朝,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思想立场出发,吸取和改造了佛老理论,从而使儒学具有了新的特色和更深的内涵。

这一运动
A.促使三教开始融合
B.实现了儒学官方化
C.奠定理学思想基础
D.加速了佛道的衰落
2.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朱熹的孔子”是指
A.先气后理的思想
B.存天理,灭人欲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3.值得注意的是,理学所谓的格物,目的是“验证”先贤的道德伦理思想。

这与先秦儒学所倡导的格物,是有区别的。

先秦儒学所谓的格物,有更大的范畴:格物的目的是“致知”,“知”就是指真实情况,即所谓真相、真理。

材料意在说明
A.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格物的目的不同
B.理学的“知”与先秦儒学的“知”有本质区别
C.先秦儒学属于唯物主义范畴
D.理学比先秦儒学更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4.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

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据此可知,当时
A.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
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
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
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
5.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6.下框为王守仁在其著作《传习录·全书》卷一中说的话。

这表明
A.“心即理”构筑起陆王心学体系
B.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程朱理学藩篱
C.“性即理”成为陆王心学的根基
D.陆王心学承继程朱理学核心理念
7.北宋理学大师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反映出理学家们注重
A.道法自然、修身养性
B.“存天理、灭人欲”
C.天人合一、和谐处世
D.社会责任、历史使命
8.(2019年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9.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

此受命之符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周敦颐、张载用太极或太虚的气一元论,结合易传的宇宙论模式,建立起抗衡佛老的本体宇宙论。

二程用“天者理也”、“性即理也”、“格物即穷理”重新解释经典的内涵,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

朱熹把这一理学发展为以“理气”、“心性”、“格致”问题为中心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全面体系。

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守仁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认为人心即是道德主体,心能自身决定道德规范,突出了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

理学和心学的互动、论争贯穿并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复兴的运动具有崇高的理想,典型地表达在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11.(2019年江苏卷)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
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1)特点: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威;把阴阳五行学说、法家思想引入儒家思想;主张治国刑德并用,重德远刑(或答“德主刑辅”);宣扬天人感
应,限制君主权力。

影响: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推动其最终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君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制约皇权。

(2)趋势:不断发展完善(或答“体系化”);哲学化(或答“思辨化”);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加注重责任感、使命感。

原因:唐宋时期政局变动,社会动荡;儒学受到来自佛、道的冲击(或答“三教合一”);理学家个人的主观努力;理学与心学各派别之间的论争。

11.【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