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
一氧化碳-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有害燃烧产物:
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21005
UN编号:
1016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O52
主要用途:
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
强氧化剂、碱类。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2069mg/m3,4小时(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一氧化碳安全数据表(MSDS)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
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自吸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睛。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验。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三、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
一氧化碳(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
一氧化碳 (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一氧化碳特别极易燃气体~有毒~吸入可因缺氧致死。
警示无色、无味、无臭气体。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
分子量~理熔点 -205? ~沸点 -191.4? ~气体密度~相对密度 ( 水=1)0.79 ~相对化蒸气密度( 空气 =1)0.97 ~临界压力~临界温度 -140.2? ~爆炸极限12%,特 74%, 体积比 , ~自燃温度 605?~最大爆炸压力。
性主要用途 :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及用作精髓金属的还原剂。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极易燃~与空气混杂能形成爆炸性混杂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 : 轻度中毒者出现激烈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轻度至中度意识阻挡但无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危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意识阻挡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但经抢救后恢复且无害明显并发症~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 重度患者出现深度昏迷或去信大脑强直状态、休克、脑水肿、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锥系统或锥体外系损息害、呼吸衰竭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 。
部分患意识阻挡恢复后~约经 2 ,60 天的“假愈期”~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阻挡、锥系统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 : 可否造成慢性中毒~可否对心血管有影响~无定论。
3 职业接触限值 :PC-TWA(时间加权平均赞同浓度)(mg/m),20;PC-STEL( 短时3 间接触赞同浓度 )(mg/m):30 。
【一般要求】操作人员必定经过特地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具备应急处臵知识。
密闭隔断~供应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安生产、使用及储藏场所应设臵一氧化碳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全风系统和设施。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操作人员必定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 半措面罩 , ~穿防静电工作服。
一硫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ESH资料班
一硫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ESH资料班标识中文名:一硫化碳英文名:carbon disulfide分子式:分子量:76.14 CAS号:75-15-0危规号:31050理化性质性状: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熔点(°C): -110.8沸点(C):46.5相对密度(水= 1): 1.26临界温度(C):279临界压力(MPa):7.90相对密度(空气= 1): 2.64燃烧热(KJ/mol):1030.8最小点火能(mJ):0.009饱和蒸汽压(KPa):53.32 (28C)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易燃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硫。
闪点(C): -30聚合危害:不聚合爆炸下限(%): 1.0稳定性:稳定爆炸上限(%): 60.0最大爆炸压力(MPa):0.760引燃温度(C):90禁忌物:强氧化剂、胺类、碱金属。
危险特性:极易燃,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范围广阔的爆炸性混合物。
接触热、火星、火焰或氧化剂易燃烧爆炸。
受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硫化物烟气。
与铝、锌、钾、氟、氯、迭氮化物等反应剧烈。
有燃烧爆炸危险。
高速冲击、流动、激荡后可因产生静电火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毒性接触限值:中国MAC (mg/m3)10〔皮〕前苏联MAC (mg/m3)1美国TVL-TWA OSHA 20ppm,62mg/m3〔皮〕;ACGIH 10ppm,31mg/m3〔皮〕美国TLV-STEL 未制定标准对人体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二硫化碳是损害神经和血管的毒物。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有头晕、头痛、眼和鼻粘膜刺激症状;中度中毒尚有酒醉表现;重度中毒可呈短时间的兴奋状态,继之出现檐妄、昏迷、意识丧失、伴有强直性及阵挛性抽搐。
危化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4.4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可燃
建规火险等级:
丙
闪点 (℃):
137
自然温度(℃):
662
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CO2
聚合危害:
不能聚合
禁忌物:
酸类、强氧化剂、铜、锌
遇明火、高热可燃。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受热
危险特性:
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腐蚀铜、铜合金、锌 和镀铁。与空气中的CO2接触发生反应。吸湿。易燃
燃烧产物:C、CO、CO2、H2O。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
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 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3.5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1.6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 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 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的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
一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及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就医。
防护
措施
工程控制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气和全面排风。生产、生活用气必须分路。
个体防护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睛。
操作
注意
事项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199.1℃
临界温度℃
-140.2
相对密度
(水=1):0.79
沸 点Hale Waihona Puke -191.4℃临界压力
3.50MPa
蒸气密度
(空气=1)0.97
燃烧热
无资料
最小点火能
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
无资料
燃烧
爆炸
危险
特性
燃烧性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乙类
燃烧产物
二氧化碳
闪 点
<-50℃
引燃温度
610℃
爆炸极限
12.5~74.2(v%)
接触限值PC-TWA:20 mg/m3PC-STEL:30 mg/m3(非高原)。
包装
与
储运
包装标志4,14包装分类/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易燃,遇明火、高热能燃烧。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星会发生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相对密度(水=1):无资料
引燃温度(℃):490(粉云)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无资料
爆炸上限%(V/V):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无资料
爆炸下限%(V/V):12
燃烧热(kJ/mol):无资料
溶解性:溶于丙酮、乙二醇、甲苯。
临界温度(℃):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无资料
稳定性和
反应活性
禁配物:强氧化剂。
TLVTN:未制定标准TLVWN: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防护服。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一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1通过)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修订日期:2016年11月15日 SDS编号:LGHH-008产品名称:一氧化碳版本:LG-MSDS-2016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一氧化碳化学品英文名称:Carbon monoxide企业名称:邯郸市xxx工有限公司地址:河北省xx合义路2号邮编: 057450 传真:0310-xx77885联系电话:00310-xx350129电子邮件地址:******************企业应急咨询电话:0310-xx77750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及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易燃易爆。
能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燃烧爆炸。
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说明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五部分),该产品属于易燃气体,类别1;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生殖毒性,类别1A;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极易燃气体; 可能损害生育力或胎儿; 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致器官损害; 吸入会中毒。
防范说明:预防措施: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
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作业。
使用防爆电气、通风、照明等设备。
保持容器密闭。
采取防静电措施,容器或设备接地连接。
按要求使用个体防护装备,穿防静电工作服作业。
作业场所禁止吸烟,不宜进食和饮水。
避免高浓度吸入。
事故响应: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食入:无意义;皮肤接触:无意义;眼睛接触:无意义;发生火灾时,切断气源。
一氧化碳MSDS
一氧化碳MSDS保护呼吸器,穿防护服。
尽可能避免直接接触泄漏物。
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排水管道和地下水。
大量泄漏时,应采取喷水冷却的措施,并将移至空旷处。
泄漏物可被吸附在活性炭、沙子或其他惰性材料上收集。
收集后的废弃物应妥善处理,以免再次污染环境。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保证通风良好,避免产生一氧化碳。
操作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了解化学品的性质和危害性,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操作时必须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禁止在操作区内吸烟、进食和饮水。
操作结束后,及时清洗操作区和个人防护装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仓库内,远离火源、热源和酸类物质。
储存区域应该设立相应的标志和警示语,并设有专人管理。
储存区内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呼吸系统防护:操作过程中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供氧装置,确保呼吸道畅通。
眼睛防护:操作过程中必须佩戴防护眼镜或面罩,避免一氧化碳对眼睛造成损害。
身体防护:操作过程中必须穿戴防护服或工作服,避免直接接触一氧化碳。
手防护:操作过程中必须戴防护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一氧化碳。
其他控制措施:操作过程中必须保持良好通风,避免一氧化碳积聚。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无刺激性气体。
熔点/熔化范围:-205.02℃沸点/沸腾范围:-191.5℃相对密度:0.967(液态)蒸气压:1.013×105Pa(25℃)溶解性: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苯等有机溶剂。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性:稳定。
危险反应:与氧气、氯气、氟气、硝酸等剧毒物质反应,产生爆炸性混合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急性毒性:一氧化碳对人体有很强的毒性,能够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无法携带氧气,导致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无力、皮肤粘膜呈樱红色、昏迷等。
慢性毒性:长期接触低浓度一氧化碳可引起慢性中毒,表现为头痛、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液体 无色 矿物油特性 0.81 [相对于水] [计算值] 0.81 g/cm3 [GB/T 1884] 70℃ [典型值] [GB/T 3536] 爆炸下限(LEL): 0.6 爆炸上限(UEL): 6.0 不适用 未制定 > 300℃ [估值] > 1 @ 101 kPa [估值] 9 kPa (0.5 mm Hg) @ 20℃ [计算值] 未制定 不适用 > 4 [估值] 可忽略的 1.7 cSt [典型值] 未制定 不适用 未制定 见危害性概述部分
消除点火源,向下风口居民及船舶发出火灾和爆炸警告,要求其撤离。 通知港口或相关职能机构,禁止公众聚集。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尽可能 切断燃烧源。可能的话,采取隔离措施。 撇去表层或用适当的吸附物除去表面污染。若得到当地机构和环境部门允 许,在敞开水域使污染物沉淀和/或适当使用分散剂。 向有关专家咨询对所有回收物质的废弃具体要求,确保遵循地方废物处理 法规。 参阅第4部分“急救措施”以及第10部分“稳定性与活性”。
希玛石油制品(镇江)有限公司
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一、化学品和公司资料
物品名称: 制造商名称: 制造商地址: 制造商电话: 传真电话: 消防应急电话: 报告编码:
不锈钢冲压油 希玛石油制品(镇江)有限公司 镇江市新区化工园区化工大道 9 号 0511-80861176 0511-80861173 119 E03-001
二、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说明 健康危害性
火灾和爆炸危险 环境危害
根据法规指引(参阅第十五部分),该物料被认为不是危险品。 GB 13690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未被定为危险品。
食入:灼烧感,呕吐,咽痛。 眼睛溅入:发红,疼痛。 皮肤接触:发红,会对皮肤造成轻微的刺激。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大全)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大全目录表1-001 乙炔气 (1)表1-002 氧气 (2)表1-003 二氧化碳 (3)表1-004 氢气 (4)表1-005 氩气 (5)表1-006 甲烷 (6)表1-007 四氢噻吩 (7)表1-008 活性炭 (8)表1-009 三乙胺 (9)表1-010 硫代磷酰氯 (10)表1-011 硫黄 (11)表1-012 甲胺磷 (12)表1-013 多聚甲醛 (13)表1-014(附表1-3)甲缩醛 (14)表1-015 黄磷 (15)表1-016 氯 (16)表1-017 三氯化磷 (17)表1-018 甲醇 (19)表1-019 液碱 (20)表1-020 氨水 (21)表1-021 硫酸二甲酯 (22)表1-022 甲胺磷 (23)表1-023 液氨 (24)表1-024 氯仿 (25)表1-025 二氯乙烷 (26)表1-026 二硫化碳 (27)表1-027 甲苯 (28)表1-028 盐酸 (29)表1-029 氯甲烷 (30)表1-030 硫酸 (31)表1-031 二甲苯 (33)表1-032 醋酸酐 (34)表1-033 多聚甲醛 (35)表1-034 草甘膦 (36)表1-035 稻瘟灵 (37)表1-036 异丙胺 (38)表1-037 漂白粉 (39)表1-038 氯化氢 (40)表1-039 氰化氢 (41)表1-040 氰化钠 (42)表1-041 氯乙酸 (43)表1-043 丙烯腈 (45)表1-044 氧化亚铜 (46)表1-045 四氯化锡 (47)表1-046 四氧化三铅 (48)表1-047 三氯化铝(无水) (49)表1-048 松香水 (50)表1-049红丹油性防锈漆 (51)表1-050 酚醛树脂 (52)表1-051 硫磺粉(补充) (53)表1-052 一乙胺 (54)表1-053三聚氯氰 (55)表1-054 三氯乙烯 (57)表1-055 磷酸 (58)表1-056 四丁基锡 (59)表1-057 柴油 (60)表1-058 对氨基苯酚 (61)表1-059 醋酸乙酯 (62)表1-060 对氯硝基苯 (63)表1-061 氮气 (64)表1-062莠去津 (65)表1-063 扑草净 (66)表1-064 八氯二丙醚 (67)表1-065 硫化钠 (68)表1-066 异丙醇 (69)表1-067 丙酮 (70)表1-068 二氯丙烷 (71)表1-069 环己酮 (72)表1-070 乙酸异戊酯 (73)表1-071 锌粉 (74)表1-072 乙醇 (75)表1-073 次氯酸钠溶液 (76)表1-074 石脑油 (77)表1-075 双环戊二烯 (78)表1-076 乙酸丁酯 (79)表1-077 双氧水 (80)表1-078 丙烯酸丁酯 (81)表1-079 丙烯酸 (82)表1-080 苯乙烯 (83)表1-081 过硫酸铵 (84)表1-082 过硫酸钾 (85)表1-083 丙烯酰胺 (86)表1-084 甲醛 (87)表1-085 甲基丙烯酸甲酯 (89)表1-087 汽油 (91)表1-088 乙酸 (92)表1-089 丙烯酸树脂 (93)表1-090 丙烯酸清漆 (94)表1-091 丙烯酸漆稀释剂 (95)表1-092 丙烯酸磁漆 (96)表1-093 二乙醇胺 (97)表1-094 煤油 (98)表1-095 漂白粉 (99)表1-096 漂粉精 (100)表1-097 三氯异氰尿酸 (101)表1-098 松香 (102)表1-099 松节油 (103)表1-100 硫化钠 (104)表1-101 保险粉 (105)表1-102 7385聚氨酯清漆(分装) (106)表1-103 甲酸 (107)表1-104 乙酸乙二醇乙醚 (109)表1-105 H-3聚氨酯漆固化剂 (110)表1-106 聚氨酯漆稀释剂 (111)表1-107 263醇酸树脂 (112)表1-108 异噻唑啉酮 (113)表1-109 N-乙基苯胺 (114)表1-110苯胺 (115)表1-111 乙酰甲胺磷 (116)表1-112 亚磷酸 (117)表1-113 亚磷酸二甲酯 (118)表1-114 氯甲烷 (119)表1-115 乙醚 (120)表1-116 丙烯酸甲酯 (121)表1-117 一甲胺 (122)表1-118 硝酸镁 (123)表1-119 硫化氢 (124)表1-120 硫化铵 (125)表1-121 一甲胺水溶液 (126)表1-122 兔宝宝面漆 (127)表1-123 兔宝宝稀释剂 (128)表1-124 硫氢化钠 (129)表1-125丙酸 (130)表1-126乙酰氯 (131)表1-127丙酰氯 (132)表1-128 丁醇 (133)表1-129 醇酸调合漆(未列名) (134)表1-130 硝酸钠 (136)表1-131 溴甲烷 (137)表1-132 磷化铝 (138)表1-133 正丁醇 (139)表1-134 硝基木器漆 (140)表1-135 硝化棉(含氮≤12.6%) (141)表1-136 单丁醚 (143)表1-137 砷 (144)表1-138 碘化汞 (145)表1-139 氯化汞 (146)表1-140 叠氮化钠 (147)表1-141 重铬酸钠 (148)表1-142 高锰酸钾 (149)表1-143 氰化金钾 (150)表1-144丙烯酸 (151)表1-145甲基丙烯酸甲酯 (152)表1-146苯乙烯 (153)表1-147丙烯酸丁酯 (154)表1-148丁醇 (155)表1-149偶氮二异丁腈 (156)表1-150甲基丙烯酸异丁酯 (157)表1-151 甲基丙烯酸(正)丁酯 (158)表1-152 乙酰丙酮 (159)表1-153 2-丁酮 (160)表1-154 生松香 (161)表1-155 硫酸铜 (162)表1-155 硝酸 (163)表1-155 氰化钾 (164)表1-156硝基苯 (165)表1-157 氟化钠 (166)表1-158 氢氟酸 (167)表1-159蓄电池(注有酸液) (168)表1-160 环氧树脂 (169)表1-161 氯苯 (170)表1-162 乙苯 (172)表1-163 樟脑 (173)表1-164 赛璐珞 (174)表1-165 氢氧化钾 (175)表1-166 乙酸丁酯 (176)表1-001 乙炔气表1-002 氧气表1-003 二氧化碳表1-004 氢气表1-005 氩气表1-006 甲烷表1-007 四氢噻吩表1-008 活性炭活性炭 C 12.0Active carbon别名:Activated chlarcoal危规分类及编号:自燃物品。
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M S D S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壳牌统一(北京)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SHELL TONGYI (BEIJING) PETROLEUM CHEMICAL CO.,LTD.
安全技术说明书(SDS)
Safety Data Sheet
1.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2.危险性概述
3.成分/组成信息
配方组份
4.急救措施
5.消防措施
使所有非急救人员撤离火区。
6.泄漏应急处理
避免接触溢出或释放出来的材料。
关于个人防护设备的选择指南,参见此说明书第8项。
关于处置信息,请参阅第13项。
7.操作处置与储存
8.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9.理化特性
10.稳定性和反应性
11.毒理学信息
额外信息:
用过的油包含在使用过程中累积的有害杂质。
此等有害杂质的浓度视乎用途而定,处理时可能存在损害健康及环境的风险。
所有用过的油应小心处理,并尽可能避免接触皮肤。
在动物试验中,持续接触用过的发动机油会导致皮肤癌。
12.生态学信息
13.废弃处置
14.运输信息
15.法规信息
有关的管制信息并不完整,尚有其它条例适用于本品
16.其他信息
修改说明:不适用(第一版本)
限制:未获得壳牌统一技术部门许可,本产品不得用于推荐用途之外的应用情况。
其他信息:本信息是根据我们当前的知识所拟定的,目的仅是从健康、安全和环境规定方面来说明该产品。
本信息并非该产品物定性能的保证。
说明书结束。
一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一氧化碳化学品英文名:carbon monoxide化学品别名:-ASNo.:630-08-0ECNo.:211-128-3分子式:CO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气体。
极端易燃,有爆炸危险。
高压,遇热有爆炸危险。
吸入有毒。
长期暴露有严重损伤健康的危险。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GB30000-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六部分),该产品分类如下:易燃气体,类别1;高压气体,压缩气体;急毒性-吸入,类别3;生殖毒性,类别1A;特定目标器官毒性-重复接触,类别1。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极端易燃气体,内装高压气体;遇热可能爆炸,吸入会中毒,可能对生育能力或胎儿造成伤害,长期或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预防措施:使用前取得专业说明。
在阅读并明了所有安全措施前切勿搬动。
远离热源、热表面、火花、明火以及其它点火源。
禁止吸烟。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作业后彻底清洗。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事故响应: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如感觉不适,须求医/就诊。
漏气着火:切勿灭火,除非漏气能够安全地制止。
一旦发生泄漏,除去所有点火源。
如误吸入:将受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体位。
如接触到或有疑虑:求医/就诊。
安全储存: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存放处须加锁。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防日晒。
存放于通风良好处。
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物理化学危险:极端易燃气体,有爆炸危险。
高压压缩气体,遇热有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在正常的加工处理过程中,吸入本品可能有害。
吸入该物质可能会引起对健康有害的影响或呼吸道不适。
由于本品的物理状态,一般没有危害。
在商业/工业场合中,认为本品不太可能进入体内。
通过割伤、擦伤或病变处进入血液,可能产生全身损伤的有害作用。
一氧化碳MSDS
一氧化碳MSDS
概述
该文档包含一氧化碳(CO)的安全数据表(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简称MSDS)。
物理特性
- 分子式:CO
- 分子量:28.01 g/mol
- 凝固点:-205 °C
- 沸点:-191.5 °C
- 密度:1.25 g/L
- 溶解性:不溶于水
危险性
健康危害
- 吸入一氧化碳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缺氧和一氧化碳中毒。
- 长时间接触高浓度一氧化碳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包括头痛、
恶心、呕吐、意识丧失等。
火灾爆炸危险
- 一氧化碳是易燃气体,遇到明火或高温时可能导致火灾或爆炸。
环境影响
- 一氧化碳是一个温室气体,对地球大气层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急救措施
- 如果吸入一氧化碳,请迅速将患者转移到新鲜空气处,并尽
早就医。
- 如果皮肤接触一氧化碳,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影响的区域。
- 如果误食或饮入一氧化碳,请尽早就医,并带上包装。
防护措施
- 使用防护手套、眼镜和呼吸防护设备,以避免直接接触一氧
化碳。
- 在通风良好的区域操作,以减少一氧化碳积累。
废弃处理
- 请根据当地法规处理一氧化碳废弃物。
>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
在使用一氧化碳前,请始终查阅最新的安全数据表,并遵守相关法规。
一氧化碳MSDS
一氧化碳MSDS
产品标识及公司名称
- 产品名称:一氧化碳
- 化学品名: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 公司名称:XXXX公司
成分/信息
- 主要成分:一氧化碳
- 其他成分:无
危险性概述
- 呼吸道吸入有害;会导致窒息。
- 高浓度有爆炸危险。
急救措施
- 如果吸入过量一氧化碳,立即将受害者转移到新鲜空气中。
-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或昏迷,立即求医。
防护措施
- 在使用一氧化碳的场所,确保通风良好。
- 接触一氧化碳时,应使用呼吸防护器具。
- 避免接触火源和高温物质。
泄漏应急处理
- 遇到泄露,立即远离泄漏源,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
- 入侵泄漏区域的人员必须佩戴防护装备。
- 封锁泄漏源以防止进一步泄漏。
灭火方法
- 使用适当的灭火剂扑灭火源。
操作处置及储存
- 在操作过程中遵循所有安全操作规程。
- 储存一氧化碳应远离火源和高温区域。
目标器官影响
- 对呼吸和循环系统有危害作用。
环境影响
- 一氧化碳对环境有毒害作用。
废弃物处理
- 废弃物应按照当地法规正确处理,不可随意丢弃。
_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可靠的来源确认信息的准确性。
_。
作业指导书-一氧化碳
作业指导书-一氧化碳引言概述: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由于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对于一氧化碳的了解和防范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氧化碳的来源、危害、检测方法、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法。
一、一氧化碳的来源1.1 汽车尾气:汽车内燃机的燃烧过程会产生一氧化碳。
1.2 家庭燃气:不完全燃烧的燃气设备会释放一氧化碳。
1.3 工业排放:工厂和炉窑的废气中也含有一氧化碳。
二、一氧化碳的危害2.1 中毒症状:一氧化碳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血液无法正常运输氧气,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2.2 长期暴露危害:长期暴露于一氧化碳中,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记忆力下降等健康问题。
2.3 一氧化碳中毒:高浓度的一氧化碳会导致中毒,严重时可致死。
三、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3.1 一氧化碳报警器:安装在室内,一旦检测到一氧化碳浓度超过安全标准,会发出警报。
3.2 便携式检测仪:可以随身携带,用于检测车内、室内等环境中的一氧化碳浓度。
3.3 专业检测仪器:由专业人员使用,通过取样分析来确定一氧化碳浓度。
四、一氧化碳的预防措施4.1 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时排除一氧化碳。
4.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燃气设备、汽车尾气排放等,确保不会产生一氧化碳。
4.3 使用安全设备: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确保及时发现一氧化碳泄漏。
五、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方法5.1 立即离开危险环境:将中毒者迅速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5.2 呼叫急救:拨打急救电话,告知医生中毒情况。
5.3 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如有必要,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以保证中毒者的生命安全。
结论:一氧化碳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气体,了解一氧化碳的来源、危害、检测方法、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法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对一氧化碳的认识,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
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1.4主要原辅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表1.4-1 丙酮化学品中文名:化学品英文名:丙酮;阿西通acetoneCAS No. 67-64-1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3.1类低闪点易燃液体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
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
对眼、鼻、喉有刺激性。
口服后,先有口唇、咽喉有烧灼感,后出现口干、呕吐、昏迷、酸中毒和酮症。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激动等。
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
燃爆危险:本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消防措施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
泄漏应急处理应急行动: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MSDS-CO(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一氧化碳化学品英文名称:carbon monoxide技术说明书编码:94CAS No.:630-08-0分子式:CO分子量:28.01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一氧化碳含量CAS No. 630-08-0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不详侵入途径:不详燃爆危险:本品易燃。
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
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 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一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一氧化碳化学品英文名:Carbon monoxideCAS号:630-08-0分子式:CO分子量:28.01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工业及科研用途。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极端易燃气体。
吸入会中毒。
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GHS危险性类别:加压气体类别压缩气体易燃气体类别1急性吸入毒性类别3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生殖毒性类别1A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H220极端易燃气体H331吸入会中毒H372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防范说明:•预防措施:——P210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
禁止吸烟。
——P261避免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71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使用。
——P260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64作业后彻底清洗。
——P270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P201使用前取得专用说明。
——P202在阅读并明了所有安全措施前切勿搬动。
——P280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事故响应:——P377漏气着火:切勿灭火,除非漏气能够安全地制止。
——P381除去一切点火源,如果这么做没有危险。
——P304+P340如误吸入:将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体位。
——P311呼叫解毒中心/医生——P314如感觉不适,须求医/就诊。
——P308+P313如接触到或有疑虑:求医/就诊。
•安全储存:——P403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P403+P233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P405存放处须加锁。
•废弃处置:——P501按当地法规处置内装物/容器。
物理和化学危险:极端易燃气体。
健康危害:吸入会中毒。
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环境危害:无资料第3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4部分急救措施急救:吸入:新鲜空气,休息。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给予医疗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氧化碳(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
一氧化碳
特别极易燃气体~有毒~吸入可因缺氧致死。
警示
无色、无味、无臭气体。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
分子量28.01~理熔点-205?~沸点-191.4?~气体密度1.25g/L~相对密度(水=1)0.79~相对化蒸气密度(空气=1)0.97~临界压力3.50MPa~临界温度-140.2?~爆炸极限12%,特 74%,体积比,~自燃温度605?~最大爆炸压力0.720MPa。
性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及用作精炼金属的
还原剂。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健康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
无力~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危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但经抢救后恢复且无害明显并发症~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出现深度昏迷或去信大脑强直状态、休克、脑水肿、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息害、呼吸衰竭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
部分患意识障碍恢复后~约经 2,60天的“假愈期”~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是否对心血管有影响~无定论。
3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20;PC-STEL(短时
3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0。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
备应急处臵知识。
密闭隔离~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
严禁吸烟。
安生产、使用及贮存场所应设臵一氧化碳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全风系统和设备。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操作人员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措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施呼吸器。
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臵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臵。
生产和生活用气必需分路。
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强氧化剂接触。
在可能发生泄漏的场所设臵安全警示标志。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患有各种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器质性疾患、明显的心血管疾患者~不宜从事一氧化碳作业。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配备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仪。
进入密闭受限空间或一氧化碳有可能泄漏的空间之前应先进行检测~并进行强制通风~其浓度达到安全要求后进行操作~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要求同时有2人以上操作~万一发生意外~能及时互救~并派专人监护。
,2,充装容器应符合规范要求~并按期检测。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晒。
库房内温不宜超过30?。
,2,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搬运储罐时应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3,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内的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规定设臵防雷设施。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臵。
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臵~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
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槽车上要备有2只以上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和防爆工具。
高温季节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暴晒。
,3,车辆运输钢瓶时,瓶口一律朝向车辆行驶方向的右方~堆放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
不准同车混装有抵触性质的物品和让无关人员搭车。
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
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急救措施】
应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氧。
急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处【灭火方法】
臵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
原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则【泄漏应急处臵】
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
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
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
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隔离与疏散距离:小量泄漏~初始隔离30m~下风向疏散白天100m、夜晚1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150m~下风向疏散白天700m、夜晚27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