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高中读后感5篇
汪曾祺散文的读书心得范文5篇
汪曾祺散文的读书心得范文5篇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写的散文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汪曾祺散文》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汪曾祺散文》读书心得篇1去图书大厦是奔着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去的。
可惜没找到,却意外发现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草木》,这让我更加惊喜。
一直特别喜欢汪曾祺的散文,收集了他所有的集子,前不久网上一位朋友求他1985年的散文集《晚饭花集》,我有,牛吧,买的时候1.4元。
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分析他的散文风格,不买书分析什么呢?他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没什么,连起来就有味道。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放在一起就像“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喜欢的地方就在此:简单、流畅,不娇柔,一气呵成。
汪曾祺作为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剧作家已是公认的事实,特别是他执笔的《沙家浜》家喻户晓。
而我从知道他的名字起就把他是“大淖纪事”,说不出的散淡、精致,就连青石板的苔藓都滑爽地让人想念。
《人间草木》从大量散文中精选而成,最早的写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写于后半生,风格依然朴实,技巧臻于至境,很多*我第一次读到。
分别写了花草景致、各地风物、故乡美食、游记采风、难忘岁月、故人师长、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写景是汪曾祺的长项,不枯燥、不艰涩,伴随着时代的印迹,老宅的每个角落都有奇特的故事。
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其声音、颜色、气味都已归于平静,但我们仍从字里行间看到从手心里滑过的岁月,想得起来都是温暖,怀旧的调子不可阻挡的在陷逸的老房子里漫延。
汪曾祺写景怀旧的*节奏缓慢,情景交融,叙事方法有点像旧小说。
由于他熟读古文,文中比喻、怀旧、信手拈来,时不时跳出一些奇句、古句、拗句,风格如《梦溪笔谈》、《容斋随笔》。
写人的*却情绪活跃、调子轻快,是一种极简的水墨摹写人物传统模式。
一个个至亲人物出场,链接了他背诗、临贴、品茶、作画、写文的成长足迹,并理解其淳厚文学功底的源泉。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1汪曾祺的书,用文学少女的话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女儿节的茶巾寿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喷喷的白芝麻,栗子。
加入这么多配料的醋饭,用稍带甜味的薄薄蛋饼仔细的包裹着。
虽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却非常亲切、可爱、紧紧揪住胸口,可是读著读著,醋的味道也不断变浓,直到最后变成深切的无常观充塞胸中。
我觉得汪曾祺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浓。
尤其是饮食文化,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了。
不能不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烧菜给洪七公吃的那一段。
包括他的语言,都是半掺着文言的,读起来反而让人有一种顺化流畅的感觉。
羽毛般又轻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头的松软康吉鳗、碎栗子的出现。
就像是这样的感觉!古往今来,上至九龙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鹤子,隐逸孤山做个隐士。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尘世带给人的快乐生活。
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写道:“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长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钦佩,然而对酒当歌,寻山问水,觥筹交错却有着那些所谓的神仙隐士们体会不到的一番乐趣与风情。
汪曾祺的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一个道理。
他写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见的小人物,他写的食也是路边小摊上的并不怎么高级的地方小吃,他写的事也是一些常见的鸡毛蒜皮。
可人们可从他那看似平淡无味的语言中品出人与人之间的美丽情感。
命运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藉的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的,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儿子与父亲间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样都值得品味。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篇一在书友群里看到赵老师发的共读公告,被《生活家》的书名吸引,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能称“家”者甚多,而面对“生活”这个永恒的课题能自称“家”或被称“家”的好像不多。
我理解的“生活家”是有丰富的阅历,对人生有独到的解读,能够以率真的性情,从容面面对所有人生问题的人。
读《苏东坡传》,感觉林语堂先生笔下那个人格近乎完美的苏东坡堪称生活的大家。
对汪曾祺先生早有耳闻,但从未精读过其作品,今有机缘,很是期待和欢喜。
读本的主体是12篇游记和12篇美食类散文,篇幅大都不长,小巧精致,是我喜欢的,喜欢他真挚内敛的情感表达,喜欢他任何情境下冲淡平和的心态,喜欢他简洁干净、朴素隽永的文字。
从选集中我读到四个字“真诚从容”。
情感表达的真挚,作品中无论是回忆家乡、思念昆明,还是游滇湘、食野味的感受都至真至诚,毫无矫饰之感,读之动人。
《我的家乡》描写家乡风物写到江浙一带的人赞扬高邮“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时,先生写到“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
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这很像孩童为自己心爱之物辩解,洋溢着先生对故乡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觅我游踪十五年》写在昆明读书,房东家一副对联中有“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诗句,文中写自己的感受是“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并不是真的留恋湖山”,先生十九岁远赴昆明求学,战乱之中一呆七年,什么样的“好湖山”能抵消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
这里不仅写出了自己乱世之中羁旅求学漂泊异乡感受,更写出了西南联大所有师生共同的感受,甚至把我们带到那一段历史之中,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
生活态度的淡定从容,游记和美食是真实的生活呈现,但是经作者提炼过的,是作者要表达出来的生活。
先生曾说:“我的作品内在的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多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欢乐。
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欢乐。
” 所以我们在他的文字中很少读到苦难和伤痛,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或以轻松温馨的笔触呈现。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_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五篇
If I succeeded today, I must have put all my hard work together yesterday.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汪曾祺散文读后感_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五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一):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语言文风。
汪曾祺的作品是能够读出生活的。
这是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真诚吧。
他所写的都是自我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界的故旧师友、西南联大的师生、北京京剧团的戏曲演员;故乡的大淖、荸荠庵,昆明的白马庙等。
他的作品中总有他自我过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写起来有真切的认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较多的是散文。
下头我将从他的散文中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语言,表达我的感受和观点。
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
我熟悉他的一切好处,明白那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
云从树叶中间过去。
壁虎在葡萄上爬。
杏子熟了。
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
蜘蛛网上一只苍蝇。
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叶子,这叶子有点甜么,那么嫩。
金雀花哪儿好热闹,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一个泡,破了,午时我们去捞金鱼虫。
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犹豫,别的是花飘下,香橼花时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
《花园》《花园》这篇散文读起来颇趣味味,语言十分的生动活泼。
对景物的刻画很好,文字虽是印在纸上,纸虽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体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觉手是能够触摸到它们的,《花园》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样真实地出此刻我眼前,唤起了心灵最柔软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语言平实、生活,它所描述的东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却凝聚着巨大的能够打动人心灵的力量。
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欢乐和温馨,贴近的观察生活。
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它居闹市很近,大哥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有很远。
那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21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21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我和汪曾祺虽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时代,但他散文字里行间那种热情和幸福,我读起来也能感同身受,我想这是因为我们都很爱生活。
读完他的散文集,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
在我的印象里北京的秋天好像只有菊花和红叶,可是汪先生却还写到了北京秋天的鸡冠花、凤仙花、秋海棠、黄栌、爬山虎……他笔下北京的秋海棠尤其可爱“银星海棠,大叶甚坚厚,上洒银星,杆亦高壮,近似木本”,很健康茁壮,一点儿不像秋天万物凋敝的样子。
汪先生写完北京的秋海棠话锋一转,回忆起他家乡“伶仃瘦弱”的海棠,在他母亲生病过世后,不知道是谁在他母亲曾居住的小屋门口种了两三棵秋海棠。
这秋海棠虽然花色苍白,却在秋天也能开花。
汪先生每次看到秋海棠就会想到他的母亲。
读到这里我很感动,这秋海棠就犹如他的母亲,洁白而让人哀伤,虽然离开了,但还在他的心里,时时刻刻都陪伴在他身旁。
今年春节我也买了一盆海棠,就像汪先生的散文里写的,它也是四个花瓣。
我的海棠是粉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花朵小小的,娇嫩的花瓣微垂在绿油油的枝叶上。
我生怕一碰花瓣就掉了,所以连浇水也格外小心。
我听卖花人说它喜阳,就把它放在窗前。
可是即使是冬天的阳光,晒了半天时间,它的花就落了、叶子也开始卷了。
我赶紧把它转移到没有阳光直射的书桌上,天天浇水,一周后才恢复生机。
海棠花真是很娇弱,但我会照顾好它,因为我也想像汪先生一样,每天都有花陪伴。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2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最打动人的是他的语言文风。
他的文字质朴简练,却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让人感到一种亲切、一种情调,含蓄隽永,极简却有洒脱诗意。
他写人的时候,你能感觉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可爱;他写景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对每一寸山河的热爱;他写美食的时候,你仿佛也能感觉到那舌尖上的快乐。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精选5篇)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精选5篇)汪曾祺作品篇1我的深度阅读的对象就是汪曾祺老先生,我对他的影响很淡很淡,也许是因为汪老这个人本来就并不招摇,在二十世纪40年代,汪老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了,但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失去了成为文学泰斗的机会,而这场灾难无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他的文字也开始变得成熟和淡淡的忧伤。
我之前在《邂逅集》中看见了一个对未来有着无限希望的阳光青年,“如果我注定要孤独一生,那就让我站着,寻找那孤独的轨迹,我相信,孤独有一天会死去。
”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霎时呈现在读者面前,就是这样,汪曾祺在文坛创出了一番天地。
之后,汪曾祺在张家界知青下乡,他体会了十年之苦,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有他自己的影子,比如他形容的一个女工程师,因为一个莫须名的罪名,被划成右派,这和汪曾祺的经历多么的相似啊!他可以尽情地说出自己的内心的真正的想法。
有他对这段生活的美好回忆,比如一篇小说《七里茶坊》,里面他和自己的同事们一起说说笑笑,似乎留下了一连串欢声笑语,但我总觉的,这中间包含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伴随了汪曾祺的平淡的文字出现了神奇的效果,“我们带来一口袋莜面,顿顿饭吃莜面,而且都是推窝窝。
——莜面吃完了,三套大车会又给我们捎来的。
”“刚出屉的莜面,真香!用蒸莜面的水,洗洗脸,我们就蘸着麦麸子做的大酱吃起来,没有油,没有醋,尤其是没有辣椒!可是你得相信我说的是真话:我一辈子很少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那是什么时候呀?——一九六○年!” “这两年他常发牢骚——小王也有些不平之气。
”仿佛有一种对时代的埋怨,我常常读着他的小说想流泪,自己似乎也到了那个时代,感受他的苦痛,这应该也算是他的优越之处吧。
这样的文字在汪老的中却没有体现,他饱尝了天下的美食,对于美食文化兴致勃勃,他的友人曾这样评价他:“我和汪曾祺同桌吃过饭,在座的宾客都把他视若一部毛边纸印刷的木刻菜谱。
听其用不紧不慢的江浙腔调讲解每一道名菜的做法与典故,这比听他讲小说的写作方法还要有意思。
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通用5篇)
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通用5篇)汪曾祺作品选篇1作者对对于金大力这样一个泥瓦匠有着十分细致的描述,哪怕几句简单的任务对白,也能够看得出金大力这人的品性和为人。
而这个人物的与众不同,在于他长年累月地生活在一个单调的生活环境中,每一天重复同样的劳动,所以构成了他淳朴的性格和易于满足的心态。
而这样的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又是让我们感叹而无可厚非的。
文中写到这样一段话:“这些他统统不会,他连砌墙都砌不直!当了一辈子瓦匠,砌墙会砌出一个鼓肚子,真也是少有。
他是一个瓦匠头,只能干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传砖递瓦。
”可见此人真的没有多大本领,甚至堪称笨拙。
此刻的话叫做笨得可爱。
但是紧跟着下面一句描述却说:“金大力听明白了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就告辞出来。
他算不来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经验的同行商议。
第二天,带了一个木匠头儿,一个瓦匠老师傅,拿着工料单子,向主人家据实复告。
”看看,这就是这个人良好品性的体现,绝不浮夸,做事情负职责,难怪“这一带人家,凡有较大的泥工瓦活,都愿意找他”。
我们都明白,一个人的潜力大小和先天以及后天因素都有关系,我们看不起的并不是那种潜力不大的,相反潜力大却恃才放旷的人我们都长都很厌恶。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有品行的人,随不足担当重任,但是普通事情交给他,你能够绝对放心。
再看看这段:“金大力是个瓦匠头儿,但是拿的工钱很低,比一个小工多不了多少。
同行师傅们过意不去,几次提出要给金头儿涨涨工钱。
金大力说:‘不。
干什么活,拿什么钱。
再说,我家里还开着一爿茶水炉子,我不比你们指身为业。
这我就知足。
’”多么难得!这就是健康的心态和为人。
这样的形象恰恰代表了我们社会底层无数朴实简单的劳动者,他们虽然潜力单薄,却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他们并不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有多大潜力就做多大的事情,有多少付出就要求多少回报。
我之所以认为这样的人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是因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不给我们的社会制造冲突或者麻烦。
《汪曾琪散文》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
《汪曾琪散文》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汪曾琪散文》文中汪曾祺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他的散文习惯用朴实的辞藻、短句。
一点一点,逐渐勾勒出对普通生活的轮廓。
记忆里的味道,他用文字生动的留存了下来。
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汪曾琪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汪曾琪散文》读后感1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暗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是陆放翁的诗,与他广为人知的表达报国雪耻之志的诗歌不同,这首诗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闲适的心情有一种不被尘世所染的脱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爱这首诗的,不如说是他喜爱这种心情,这种心情是具有生活气息的,他想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他的带着心情的生活。
他对生活的感觉,似乎略有逃学孩子的清闲,世界也就这么大:嘴里叼着的微甜的草根、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娇嗔柔和的“卖杨梅——”声、在窗台上悄悄“吸着水”的绣球花,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他真实地、切身地享受这种艺术。
他是个别样的作家,他与当今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神经几近被络绎不绝的电话摧毁的作家不一样。
他的文章、他的书像是被他本人抚摩过千万遍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是木头铅笔的味道,而不是机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个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铅笔,面带淡定从容的微笑,他细腻动情的笔触时不时地给自己和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小小的感动,为了一小盘带着雨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抑或是为了一条从湖心突然一跃而起的大鱼,还是堂倌颇具京腔的一声“收茶钱——”,它们以滋润人心的方式诠释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
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境界、一种认识,大多数人为了摆脱平庸而奋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经历了暴风雨也见过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骛远,而是理解平淡、用这种平淡的心境热爱着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通用21篇)
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通用2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篇1《人间草木》这篇文章的取材,是三种植物:山丹丹、枸杞和槐花。
表面上,汪老在写植物,但更深层的,无疑是在展示他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写山丹丹部分,他通过老堡户之口讲出:山丹丹每长一年,便多开一朵花,这多么像人,一年多添一岁!还有这种植物皮实,容易养活。
人要活得随遇而安些,不能太娇生惯养了。
这部分结尾处,引出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和舞台上的歌星,未必知道山丹丹的这些特性,反而像老堡户这样的农民才懂!第二部分写的是枸杞。
枸杞一生是宝,春天的时候,枸杞头可以当野菜。
夏末秋初,开花,可以观赏。
随后,便结出果实,可以吃。
这么看,有发现乐趣的眼睛,人生才丰富许多啊!最后部分写的是槐花,莫名其妙的是,关于槐花的,却只有开头与结尾两句。
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养蜂人的生活故事。
其中,讲了花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女人的关系,以及女人与家中晚辈的关系。
他们的关系只能用微妙来形容。
给予与受赠的感觉,很暧昧的,读原文才能体会很深。
人间草木啊人间草木,人间就如草木,好多道理都摆在那里的。
去发现它们吧,然后活得通透些,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关系,这便是人间草木的含义吧!若用一种食物,用来形容汪先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我想到茶,而且是龙井茶,淡而回甘啊!不信?您读读看……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篇2汪曾祺的书零零碎碎地读过一些,总觉得应当是散落在人间的月亮碎片,皎洁纯净,发着光令人心旷神怡。
再读《人间草木》,便在其间看到了散落的光辉和烟火人间。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史铁生在他的《我与地坛》里说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0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0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0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这是我第一次碰触汪老先生的文字。
之所以用“碰触”是因为我无法在匮乏的词库里找出一个更贴切的词来形容这种久违的辛劳,笃实,清甜微苦的细珠润语。
汪老是经过那场革命考验过的人,却在字里行间有着不同于老舍的超俗;不同于冰心的细润;不同于秋沅的诙谐。
这点在于我是难能可贵的。
品着品着,伴着午后微暖的阳光,透过窗拍打在我的身上。
我恍惚间有种若即若离,童真,无奈,幽默,心酸之矛盾感;恍惚间有种赤足漫步于沙滩边,捡拾水花清润的触感,那种幸福的温度,是无法言喻的。
试想着,有个足够明亮的花园,生长着巴根草,芝麻,虎耳草,紫苏;栖息着土蜂,蝉,天牛,螳螂,斑鸠如此种种生灵的乐土,我的童年可以畅快淋漓,无畏的度过,那必是一个优美的意境;试想着,有个足够多水的地方,那里有河堤,墙垛子,竹蒿,大船,也有贴水飞的野鸭子,撑蒿人,船老板的家眷,和四面扑打的鱼鹰,我必可以在那里——水乡高邮。
肆意的赤足奔跑,任凭将那冷冷的笑声与烦恼都改写成那午后的每一抹暖入心扉的阳光。
嗬,心都醉了。
我于是便摸索着,这苍劲的笔锋必是经历了岁月的沉淀,风吹过,雨淋过,宛如幽谷里一朵安心的幽兰;霜欺过,雪压过。
宛如月光里默默沉思的绿荷。
另一方面,我始终无法理解这乐观幽默的语言为何书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文化*革命,就像在冬日黝黑却坚韧的树枝,在寒冬映衬下宛若水墨画的树枝,突兀的生长着一朵极艳丽饱满的花。
那花是毫不忌讳的长着,如此骇俗又如此平实。
使人在惊叹其美丽的同时又无疑对它的遭遇感到惋惜;在惋惜之余又为它产生敬佩和畏意了。
再准备从窗前的躺椅上起身时,却再也离不了那种纯净,真实朴实的语言。
它虽没有如我最爱的秋沅的文字那般如散发暖暖光芒的珍珠,打磨着我柔软的心,却也有闪烁着正义和尊严,友谊和爱,继而成为引领我走向成功智慧的那一方净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一」与汪曾祺的相识,还是初中语文课上那篇《端午的鸭蛋》,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高邮的双黄蛋念念不忘。
而与《人间草木》的相识是偶然的,偶然读到汪曾祺在《泡茶馆》里引用的一首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
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
"于是去网上搜索汪曾祺的其他作品,由此遇见了《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的封面是很简单的,翻开即是汪老的亲笔水墨插画,看着亲切淡雅。
这本书的序是汪老的儿子汪朗写的,序中提到汪老写过一首诗:"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
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
"私以为,这里的"人间送小温"不是雪中送炭,而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那样让人觉得温暖。
就像他的文章,用极简的文字让我们觉得意蕴深长。
有人说,读汪曾祺的文章不能太功利,同样是写一株草一朵花一块石头,都不能像他一样写的简练而不简单,朴素又温暖。
《人间草木》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以及经历,有旧时的记忆,有怀念的师友更多的还是生活的故事。
故事娓娓道来,明明是散文,却美的像诗,读起来是满满的幸福感。
读到他笔下的茶花兰花桂花栀子花时,会忍不住想嗅上两口气;读到他写的萝卜野菜豆腐干丝鱼时,会忍不住咽口水。
读到小英子和明子踩荸荠,会忍不住跟着笑。
与其说喜欢汪曾祺笔下的文字,不如说是喜欢他这个人吧,他会用心准备食材,为家人朋友煮一锅菜。
连他自己都说了,只要是可以吃的,他都会去尝试一下,而对于每一种食材都是讲究的,讲究怎么做才好吃,对于好吃的评判标准,他讲起来也是理直气壮。
有人说他是美食家,的确,就算吃饱了,读到汪老谈吃食仍会觉得饿。
汪老的文风相当轻松,读起来毫不费力,更多的是诙谐幽默。
《葡萄月令》是他被打成"右派"是写的,当时他还在改造,但从文中并没有看到丝毫凄惨悲愤的情绪,有的只是感叹葡萄园的美、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带给我们的美,是偶然的、存在犄角旮旯的,他总能从这些细微之处发现美,努力发掘并表现出来,就像他自己说的"美,多少是要包含一点偶然的。
新整理汪曾祺散文高中读后感(5篇)
汪曾祺散文高中读后感(5篇)汪曾祺散文高中读后感第一篇:曾经,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这里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它!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原始的乌托邦,在庵赵庄人们的心中,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
如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从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
至于荸荠庵里的僧侣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没有一般佛门寺庙里清规的羁绊。
这里的和尚只要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黄忏之类,从此就可以吃现成饭,可以赚钱,可以还俗,可以娶亲,还可以买田置地,过优哉游哉的神仙日子。
庵里的老师傅终日枯坐念佛,不问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
大师父仁山是当家的,管着经账,租账,债账三本帐簿,平日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黄色的圆肚皮,光脚踢踏着拖鞋;其他两位师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
最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吃肉从不瞒人,甚至过年的时候就在大殿上杀猪,这里的和尚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祥乐时光,这哪里是一个佛门净土,分明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中,我们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声如钟磬,聪颖好学,在随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时,遇上了小英子,渐渐的,他们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经常上小英子家,就这样,他们间朦胧的初恋就悄然萌生了,他们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他们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特别是他们挖荸荠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4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4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一是学到一些理论知识。
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意义,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
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以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
他主张一字一字的认真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
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
但当放到一起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
他主张刻画人物不应该描写太多,而应该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
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
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
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坐时想出来的。
二是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
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
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汪曾祺也说到老师沈从文、老舍他们是怎样练字的。
汪曾祺本人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这就相当不错了,我上小学时,除了会放羊、掏鸟窝之外,文化的东西是绝缘的。
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
是真情、真语言。
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
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现在好多人写的文章喜欢辞采华丽,但内容空空。
不舒服,很令人别扭,不真实。
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
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
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
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
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
《我的母亲》中对三位母亲的回忆。
虽然两位是继母,但却充满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
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
如对西南联大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9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9篇)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篇一文章开篇就用缓慢的文笔描述了一个独特的世外桃源,与其说独特更不如说荒诞。
庵赵庄的人们太宽容了,在他们心中,和尚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像是郎中,书生,当铺,商人之类的职业,没有区别。
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还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赌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规还是和尚吗?——这样光怪陆离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涩全然无关,完全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念。
再说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
由此村庄独特的幸福生活可见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笔描述了这样一个地方,没有苦涩,没有勾心斗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欲望的世外桃源。
荸荠庵里,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
然而却没有人指责,这一切的荒诞在村庄里是如此和谐。
我并不赞同网络上大部分人所说,这是对人性最原始的复苏的赞美。
更有甚者,说这是对人类原始的爱的赞扬。
7岁,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慒懂的认识和向往的年龄,难怪,只在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了。
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真和美好的。
他虽始终只是在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但他坚定地相信自己对小英子的爱的小英子对自己的爱。
于是,在他等到了爱狂风暴雨般来袭时,他大声说出了心里话,虽然,这还是小英子的鼓动下,而这一次,他的勇敢已战胜了怯懦。
复苏的人性让他把幸福紧紧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胆。
她毫无顾忌地坦露心迹,但她并不鲁莽。
她是在确定了明海的心后才以身相许的。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全文5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全文5篇)第一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本周,我读的书是《汪曾祺经典作品》。
这本书分为小说和散文两大类。
小说有《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寂寞和温暖》、《大淖记事》、《七里茶坊》、《职业》、《陈小手》、《安乐居》、《陆判》等。
散文有《花园》、《冬天》、《夏天》、《我的家乡》、《北京的秋花》、《草木春秋》、《淡淡秋光》、《翠湖心影》、《泡茶馆》、《昆明的雨》、《观音寺》、《天山行色》、《湘行二记》、《皖南一到》、《泰山片石》。
这个小说集的第一篇就是《异秉》。
由于我忘了看书,全书我也就只看了这一篇。
《异秉》的主人翁叫王二,很可能是王二小的爷爷。
这个“王二小的爷爷”原先是摆一个熏烧摊子的。
这个熏烧摊子什么都卖:卤豆腐干,牛肉,蒲包肉,猪头肉,黑瓜子,白瓜子,盐炒豌豆,油炸豌豆,兰花豆,五香花生米,后来还添了时令的“羊糕”,“五香兔肉”……可是,经济不景气,周围的摊子都渐渐败落下来,不过,王二的摊子却办的越来越红。
接着,王二把他的摊子搬到了一家店铺那里。
金银财宝哗哗哗的往王二家里流。
王二富裕了。
他便去听书,但我猜他啥也听不懂。
王二还爱赌博,书上说,王二输的时候不多,这表示王二肯定是个大老千,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太会算计了……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王二的“异秉”,先解小手,后解大手……真的是因为“异秉”使他发达的吗?恐怕是因为他的勤劳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红火起来的吧。
而且,价钱公道,有诚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顾”的主要原因吧。
这堆鸡毛蒜皮的小事,作者也给说了出来,可见作者特别啰嗦。
可也正是他的写作手法与众不同之处。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2有谁曾料到,时隔两月,我重拾经典,再次捧起汪老的这部《草木春秋》。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_汪曾祺散文读书心得五篇
The wind blew hollowly.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汪曾祺散文读后感_汪曾祺散文读书心得五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一):且行且珍惜对汪曾祺老先生的最初印象就是这是一位资深的美食家、作家,曾读过他不少关于美食的*。
老先生在《豆汁儿》这篇文中是这样形容自我的吃货本性的,“我是个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
”记得还有一篇关于臭豆腐的*,题目叫做《臭豆腐与怀乡病》,原文中的一段是这样的,“我们在长沙,想尝尝毛泽东在火宫殿吃过的臭豆腐,循味跟踪,臭味渐浓,快了,快到了,闻到臭味了嘛!到了眼前,是一个公共厕所!”记得当时读到这部分的时候笑得我直不起腰来,感觉这位老先生真是太有意思了!汪老所写的美食其实也并不是什么顶级食材和高级料理,而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很接地气,多数是家常菜,一些甚至在小摊上就能吃到。
比如本书中提到的南宁酸笋肉丝汆汤面、四川夹沙肉、越南牛肉粉、北京豆汁儿、内蒙的手把肉等等。
每每读到汪老谈吃的*,都会顿时满口生津,恨不能立刻去尝尝。
从汪老的*中,经常能读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阳光的心态,也完全没有文人的架子。
好像任何苦事乐事在他眼里都是一样的,都是生活中值得享受的一部分。
在《果园杂记》里,汪老做着最简单乏味的农活——涂白和打农药,他是这样说的,“我是个喷波尔多液的能手。
大家叫我总结经验。
我说:一、我干不了重活,这活我能胜任;二、我觉得这活有诗意。
”如此真诚可爱的老先生,怎样能叫人不喜欢!如此热爱生活的老先生当然也会纵情山水之间,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大自然的魅力也让他有颇多感慨。
《泰山》一文中,他观完泰山,便更觉自我微小,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如此谦虚豁达的老先生,怎能叫人不喜欢!读过这本散文集,接触到方方面面的汪曾祺老先生,才发觉他不仅仅对吃很有研究。
除了食物,山水、花鸟鱼虫,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甚至是劳动,也无不吸引着他去细细体味,真真是一位大生活家。
汪曾祺散文高中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高中读后感汪曾祺散文高中读后感5篇今天读完汪曾祺散文,感触较深。
一是学到一些理论知识。
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意义,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
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以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
他主张一字一字的认真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
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
但当放到一起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
他主张刻画人物不应该描写太多,而应该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
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
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
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坐时想出来的。
二是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
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
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汪曾祺也说到老师沈从文、老舍他们是怎样练字的。
汪曾祺本人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这就相当不错了,我上小学时,除了会放羊、掏鸟窝之外,文化的东西是绝缘的。
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
是真情、真语言。
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
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现在好多人写的文章喜欢辞采华丽,但内容空空。
不舒服,很令人别扭,不真实。
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
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
都有涉及。
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
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
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
《我的母亲》中对三位母亲的回忆。
虽然两位是继母,但却充满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
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
如对西南联大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5篇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5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
“形散而神不散”。
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1这个寒假,我读了《汪曾祺散文》。
这本书收录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包括他的日常生活、美食、自然环境等方面。
这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美食”这方面。
书中记录了许多美食,如高邮鸭蛋、蒌蒿等。
虽然这些都不是像海参、鲍鱼这样的顶尖食材,但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如写蒌蒿的视觉描写:“蒌蒿……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写咸菜的味觉描写:“不咸,细、嫩、脆、甜”;写做枸杞的动作描写:“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
”这些细致的描写,体现出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美食的热爱。
我和汪爷爷一样,也热爱故乡的美食。
我的母亲是福建福州人。
那里的特色美食有拌紫菜、南煎肝以及各种海鲜。
每次去闽菜餐馆吃饭,如“莆田”、“景福轩”,我都喜欢吃这些海产品,如蒸大黄鱼、煎海蛎,因为这是家乡的味道。
蒸大黄鱼用的清蒸手法,将鱼的本味保留到极致,是一种鲜味,再浇上酱油,使咸、鲜融合,是闽菜常见的味道。
灯光照射下,鱼皮表面金黄得发光,异常漂亮。
煎海蛎是把海蛎裹上蛋液,煎成一张大饼,既有海的味道,又有蛋的香味。
海蛎非常鲜嫩,正宗的闽菜中的海蛎是要用捞完不久且无沙的。
这是我的家乡菜——闽菜!我的家乡菜,无论我品尝过什么美食,我都不会忘记你;我的故乡,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我一定会记住你!《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2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最打动人的是他的语言文风。
他的文字质朴简练,却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让人感到一种亲切、一种情调,含蓄隽永,极简却有洒脱诗意。
他写人的时候,你能感觉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可爱;他写景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对每一寸山河的热爱;他写美食的时候,你仿佛也能感觉到那舌尖上的快乐。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去图书大厦是奔着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去的。
可惜没找到,却意外发现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草木》,这让我更加惊喜。
一直特别喜欢汪曾祺的散文,收集了他所有的集子,前不久网上一位朋友求他1985年的散文集《晚饭花集》,我有,牛吧,买的时候1.4元。
大学的论文就是分析他的散文风格,不买书分析什么呢?他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没什么,连起来就有味道。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放在一起就像“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喜欢的地方就在此:简单、流畅,不娇柔,一气呵成。
汪曾祺作为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剧作家已是公认的事实,特别是他执笔的《沙家浜》家喻户晓。
而我从知道他的名字起就把他是“大淖纪事”,说不出的散淡、精致,就连青石板的苔藓都滑爽地让人想念。
《人间草木》从大量散文中精选而成,最早的写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写于后半生,风格依然朴实,技巧臻于至境,很多文章我第一次读到。
分别写了花草景致、各地风物、故乡美食、游记采风、难忘岁月、故人师长、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写景是汪曾祺的.长项,不枯燥、不艰涩,伴随着时代的印迹,老宅的每个角落都有奇特的。
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其声音、颜色、气味都已归于平静,但我们仍从字里行间看到从手心里滑过的岁月,想得起来都是温暖,怀旧的调子不可阻挡的在陷逸的老房子里漫延。
汪曾祺写景怀旧的文章节奏缓慢,情景交融,叙事有点像旧小说。
由于他熟读古文,文中比喻、怀旧、信手拈来,时不时跳出一些奇句、古句、拗句,风格如《梦溪笔谈》、《容斋》。
写人的文章却情绪活跃、调子轻快,是一种极简的水墨摹写人物传统模式。
一个个至亲人物出场,链接了他背诗、临贴、品茶、作画、写文的成长足迹,并理解其淳厚文学功底的源泉。
最喜欢他写美食和各地小吃的章节。
偏偏他好象知道女性读者的,只要提到美食,一定要细细介绍味道和制作过程,然后将成品认真形容一番,不但色彩斑斓还有立体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散文高中读后感5篇汪曾祺散文高中读后感1今天读完汪曾祺散文,感触较深。
一是学到一些理论知识。
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意义,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
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以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
他主张一字一字的认真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
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
但当放到一起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
他主张刻画人物不应该描写太多,而应该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
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
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
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坐时想出来的。
二是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
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
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汪曾祺也说到老师沈从文、老舍他们是怎样练字的。
汪曾祺本人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这就相当不错了,我上小学时,除了会放羊、掏鸟窝之外,文化的东西是绝缘的。
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
是真情、真语言。
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
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现在好多人写的文章喜欢辞采华丽,但内容空空。
不舒服,很令人别扭,不真实。
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
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
都有涉及。
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
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
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
《我的母亲》中对三位母亲的回忆。
虽然两位是继母,但却充满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
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
如对西南联大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
很纯真,很自然,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像他一样。
对任何人都很友好,对任何事都很认真。
且那种追求自然、朴素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我学习。
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师的一些为人处世,待客之道,修身养性我觉得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
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要装腔作势。
看书就是学习嘛。
学文章,学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散文高中读后感2曾经,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这里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它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原始的乌托邦,在庵赵庄人们的心中,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
如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从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
至于荸荠庵里的僧侣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没有一般佛门寺庙里清规的羁绊。
这里的和尚只要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黄忏之类,从此就可以吃现成饭,可以赚钱,可以还俗,可以娶亲,还可以买田置地,过优哉游哉的神仙日子。
庵里的老师傅终日枯坐念佛,不问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
大师父仁山是“当家的”,管着经账,租账,债账三本帐簿,平日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黄色的圆肚皮,光脚踢踏着拖鞋;其他两位师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
最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吃肉从不瞒人,甚至过年的时候就在大殿上杀猪,这里的和尚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祥乐时光,这哪里是一个“佛门净土”,分明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中,我们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声如钟磬,聪颖好学,在随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时,遇上了小英子,渐渐的,他们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经常上小英子家,就这样,他们间朦胧的初恋就悄然萌生了,他们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他们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特别是他们挖荸荠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
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
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
明海身上有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
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多美的描写啊,把少男少女初恋时的心态描摹得曲尽其妙,婉而成章。
最是最后他们一道进城,一个去善因寺受戒,一个给家里买东西,他们同坐一条小船,一道归去来,最后终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话: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此沉静,如此美好,人就会不自觉地与环境浑然一体,产生无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梦境,让我无限向往汪曾祺散文高中读后感3去图书大厦是奔着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去的。
可惜没找到,却意外发现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草木》,这让我更加惊喜。
一直特别喜欢汪曾祺的散文,收集了他所有的集子,前不久网上一位朋友求他1985年的散文集《晚饭花集》,我有,牛吧,买的时候1、4元。
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分析他的散文风格,不买书分析什么呢?他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没什么,连起来就有味道。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放在一起就像“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喜欢的地方就在此:简单、流畅,不娇柔,一气呵成。
汪曾祺作为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剧作家已是公认的事实,特别是他执笔的《沙家浜》家喻户晓。
而我从知道他的名字起就把他当做散文家,读的第一篇文章是“大淖纪事”,说不出的散淡、精致,就连青石板的苔藓都滑爽地让人想念。
《人间草木》从大量散文中精选而成,最早的写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写于后半生,风格依然朴实,技巧臻于至境,很多文章我第一次读到。
分别写了花草景致、各地风物、故乡美食、游记采风、难忘岁月、故人师长、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写景是汪曾祺的长项,不枯燥、不艰涩,伴随着时代的印迹,老宅的每个角落都有奇特的故事。
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其声音、颜色、气味都已归于平静,但我们仍从字里行间看到从手心里滑过的岁月,想得起来都是温暖,怀旧的调子不可阻挡的在陷逸的老房子里漫延。
汪曾祺写景怀旧的文章节奏缓慢,情景交融,叙事方法有点像旧小说。
由于他熟读古文,文中比喻、怀旧、信手拈来,时不时跳出一些奇句、古句、拗句,风格如《梦溪笔谈》、《容斋随笔》。
写人的文章却情绪活跃、调子轻快,是一种极简的水墨摹写人物传统模式。
一个个至亲人物出场,链接了他背诗、临贴、品茶、作画、写文的成长足迹,并理解其淳厚文学功底的源泉。
最喜欢他写美食和各地小吃的章节。
偏偏他好象知道女性读者的爱好,只要提到美食,一定要细细介绍味道和制作过程,然后将成品认真形容一番,不但色彩斑斓还有立体感。
汪曾祺曾自谦地说写不了像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智慧的论著,也写不了蒙田那样渊博的长篇散文。
他也不写抒情散文,觉得这个岁数感情过于洋溢,有点像老年人写情书,“不好意思”,所以他的散文都不长,“歪打正着”适应这个“快餐年代”的阅读习惯。
短短的,散淡的小美文,读着不累,尤其适合春日午后散淡的阳光洒在身上,多数时候读着读着睡着了,在梦中体验“字字矶珠,句句灼灼”的意境。
好的文章是托着读者一路读下来“哟,完了,后来呢?”意犹未尽是也,这本散文集就有这效果。
汪曾祺散文高中读后感4汪曾祺的书,用文学少女的话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女儿节的茶巾寿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喷喷的白芝麻,栗子。
加入这么多配料的醋饭,用稍带甜味的薄薄蛋饼仔细的包裹着。
虽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却非常亲切、可爱、紧紧揪住胸口,可是读著读著,醋的味道也不断变浓,直到最后变成深切的无常观充塞胸中。
我觉得汪曾祺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浓。
尤其是饮食文化,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了。
不能不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烧菜给洪七公吃的那一段。
包括他的语言,都是半掺着文言的,读起来反而让人有一种顺化流畅的感觉。
羽毛般又轻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头的松软康吉鳗、碎栗子的出现。
就像是这样的感觉古往今来,上至九龙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鹤子,隐逸孤山做个隐士。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尘世带给人的快乐生活。
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写道:“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长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钦佩,然而对酒当歌,寻山问水,觥筹交错却有着那些所谓的神仙隐士们体会不到的一番乐趣与风情。
汪曾祺的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一个道理。
他写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见的小人物,他写的食也是路边小摊上的并不怎么高级的地方小吃,他写的事也是一些常见的鸡毛蒜皮。
可人们可从他那看似平淡无味的语言中品出人与人之间的美丽情感。
命运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藉的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的,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儿子与父亲间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样都值得品味。
用力咬下椎茸瞬间流出的美妙汤汁融化在嘴里的康吉鳗成块的醋饭和栗子的甜味成了绝妙的搭配就连缠著蛋皮的葫芦乾也是充满弹性非常好吃呐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的美妙之处。
想到书中人事那些美丽的误会与牵绊,哪怕再僵硬的嘴角,也终会露出一抹微笑。
汪曾祺散文高中读后感5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暗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是陆放翁的诗,与他广为人知的表达报国雪耻之志的诗歌不同,这首诗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闲适的心情有一种不被尘世所染的脱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爱这首诗的,不如说是他喜爱这种心情,这种心情是具有生活气息的,他想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他的带着心情的生活。
他对生活的感觉,似乎略有逃学孩子的清闲,世界也就这么大:嘴里叼着的微甜的草根、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娇嗔柔和的“卖杨梅——”声、在窗台上悄悄“吸着水”的绣球花,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他真实地、切身地享受这种艺术。
他是个别样的作家,他与当今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神经几近被络绎不绝的电话摧毁的作家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