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合集下载

地震相解释

地震相解释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一、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地震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包括运用波动理论和地质知识,综合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做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绘出有关的成果图件,对测区作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等。

二、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步骤1、资料准备在解释工作开始前,首先要搜集和熟悉前人在本区或邻区做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构造发展史、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等。

2、解释工作(1)、层位标定用VSP资料或利用AC、SP等制作合成记录对主要目的层进行标定,使钻井的地质层位与地震反射层一一对应。

(2)、层位追踪根据标定的结果在全区进行追踪解释,解释的过程中要参考目的层的地震反射特征,也可从邻区引层进行对比解释,从而做到全区的层位闭合。

解释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时间剖面上反映的构造特征以及反射波的变化,不能简单的为了追踪而追踪。

(3)、断层解释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它对油气运移和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对断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

断层在时间剖面的标志(1)、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发生突变。

(2)、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所致。

(3)、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等。

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

(4)、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所致。

(5)、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等,这是小断层的反映。

(6)、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在各条剖面上解释断层后,需要把属于同一断层的断点在平面上组合起来,绘出断裂系统图,这是断层解释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构造图的精度。

断点平面组合时应注意的问题:(1)、两条断层相交时,应该用构造地质学原理加以分析,按断层发生的先后分为主干断层和派生断层。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波场(声波、弹性波等)、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

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9)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简答题1识别亮点的标志:(1)振幅异常(2)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2.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总分40分)1、“陆相生油”理论是由李四光先生提出来的(×)。

2、1951年中国成立了第一支石油地震勘探队(√)。

3、GeoEast是法国CGG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软件(×)。

4、费马原理认为地震波走的是最短距离路径(×)。

5 、地震信号的视周期越大,主频就越低(√)。

6、剪切模量定义为体积应力与体积应变之比(×)。

7、实际采集的地震记录中观察不到零相位子波(×)。

8、地震反射波振幅有强有弱只是地下构造造成的(×)。

9、地震垂直分辨率主要与第一菲涅尔带半径有关(×)。

10、地震检波器组合提高了信噪比,但降低了地震分辨率(√)。

11、地震测线上激发点与炮检距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称为观测系统(√)。

12、地震反褶积只能用于提高地震分辨率(×)。

13、可以证明,地震均方根速度大于等于平均速度(√)。

14、地震水平叠加处理后,地震剖面上的绕射波得到了收敛(×)。

15、198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

16、马在田院士主要从事工程地震勘探工作(×)。

17、地震叠加速度分析是在地震水平叠加以后进行的(×)。

18、地震动校正的“动”主要体现在动校正量随着炮间距和传播时间等因素变化(√)。

19、利用地震反射剖面上的不整一或与之可以对比的整一,可以划地震层序(√)。

20、地震反射波层位和地下地层界面是一一对应的(×)。

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总分28分)21、地震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A)A、弹性差异B、磁性差异C、电性差异D、密度差异22、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是何时成立的(A)A、1930B、1940C、1950D、196023、CDP技术是哪位地球物理学家发明?(A)A、梅恩B、卡切尔C、费森登D、明特罗普24、地震波大概在以下哪个频率范围之内是正常的?(A)A、3Hz-130HzB、5000Hz-10000HzC、1KHz-20KHzD、 1MHz-100MHz25、哪位科学家首先提出了纵波和横波的概念?(B)A、牛顿B、泊松C、瑞利D、胡克26、某一水平地层界面产生折射波的主要条件是(C)A、地层界面下伏介质速度小于上覆介质速度B、地层界面上下有波阻抗差异C、地层界面下伏介质速度大于上覆介质速度D、地层界面上下有密度差异27、地震褶积模型是由哪位地球物理学家首先提出的?(B)A、梅恩B、Enders RobinsonC、卡切尔D、费马28、一个水平界均匀介质情况下共中心点记录的时距曲线方程是(A)A、双曲线B、抛物线C、直线D、折线29、以下哪个英文缩写指的是垂直地震剖面(A)A、VSPB、RVSPC、SWDD、LWD30、以下哪个不是地震预处理的内容?(A)A、动校正B、数据加载C、数据解编D、观测系统定义31、以下哪个不是地震数据的记录格式?(A)A、LasB、SEG-2C、SEG-2D、SEG-D32、地震数字滤波处理的目的是(B)A、提高分辨率B、提高信噪比C、速度分析D、提取子波33、地震地层学出现在什么年代(A)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0世纪80年代34、直接烃类指示“DHI”是什么英文的缩写 (2分)A、Direct Hydrocarbon IndicatorB、Direct Hydrocarbon InterpretationC、Direct Hydrocarbon IndexD、Direct Hydrophone Indicator35、地震偏移处理主要目的是(B)A、提高信噪比B、提高分辨率C、提高速度精度D、降低处理成本36、以下哪个是地震资料处理软件?(C)A、检波器B、可控震源C、GeoEastD、空气枪37、地震横波可以在哪种介质中传播(C)A、空气枪B、石油C、碳酸盐岩D、空气38、A VO指的是(B)A、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变化B、地震反射波振幅随频率变化C、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相位变化D、地震反射波振幅随波形变化39、A,B,C是什么地震干扰波?(A)A、声波B、面波C、多次波D、绕射波40、下面地震剖面中的断层是(A)A、正断层B、逆断层C、背斜D、向斜三、多选题(每小题3分,总分30分)41、地震波垂直入射情况下,产生反射波的主要条件是(B D)A、反射界面上下有温度差异B、反射界面上下有弹性差异C、反射界面上下有压力差异D、反射界面上下有波阻抗差异42、测量地震平均速度的方法主要有(A C)A、地震测井B、静校正C、声波测井D、密度测井43、制作影响合成地震记录质量的主要因素有(A B D)A、测井资料质量B、子波的频率C、自然伽玛测井D、地震子波类型44、地震多次波可以分为以下哪几种(A B C)A、全程多次波B、短程多次波C、微曲多次波D、点绕射波45、问题39 多选 (3分) (A C D)在地震反射波记录上,地震面波干扰的主要特征A、能量强B、速度高C、频散D、低频46、海上地震勘探与陆上的最大差别在于(B C D)A、没有干扰波B、使用空气枪震源C、使用拖揽D、在船上施工47、地震勘探对震源的基本要求是(A B C DE)A、能量足B、频带宽C、噪音小D、一致性好E、健康安全与环保48、陆上地震可控震源适合于哪些地区进行地震波激发?(A B D)A、城市B、沙漠C、沼泽D、极地49、以下哪些说法是相同的意思(A B C)A、NMOB、正常时差C、动校正量D、DMO50、求取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的主要方法有(B C)A、滤波B、浅层折射法C、微地震测井D、地震偏移(第1周)第1章石油勘探概论第一章石油勘探概论单元测验问题1 单选 (2分)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是哪个缩写词?AAPG美国石油地质家学会SEG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PE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CGS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问题2 单选 (2分)地震勘探的英文是以下哪一个?seismic exploration geophysics exploration earthquake exploration exploration seismology 问题3 单选 (2分)地震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电性差异弹性差异密度差异磁性差异问题4 单选 (2分)电法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电性差异磁性差异弹性差异密度差异问题5 单选 (2分)磁法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电性差异磁性差异弹性差异密度差异问题6 单选 (2分)重力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电性差异弹性差异密度差异磁性差异问题7 单选 (2分)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是何时成立的?1930年1940年1950年1960年问题8 单选 (2分)CDP技术是哪位地球物理学家发明?梅恩卡切尔费森登卢德格尔·明特罗普问题9 单选 (2分)中国第一支石油地震勘探队成立于1921年1939年1945年1951年问题10 单选 (2分)以下哪个不是地球物理勘探公司BGP中国东方地球物理公司CGG法国地球物理总公司SPE是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WGC美国西方地球物理公司。

地震解释课程重点

地震解释课程重点

一.名词解释1.地震模型:地震模型的地球物理学分类主要有地震地质模型和地震数据模型。

地震地质模型描述的是一个目标或一组目标的主要特征:可产生各种波的地震地质分层层位,层内的速度变化、衰减系数值,纵横波速度比等定性的描述。

其主要可分为弹性介质、粘弹介质、各向同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双向孔隙介质。

地震数学模型是用来具体求解正、反演问题的一种手段,这类模型一般都是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它不可能与实际的地质结构完全一致,但一般接近它,其主要可分为:褶积模型、射线方程、波动方程、物理模型等。

2.三高处理: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的三高是指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其中信噪比是指地震资料中有效信号的噪音的比值,可通过叠加的方法来提高信噪比。

分辨率是分辨能力的倒数,包括垂直和横向两方面。

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所能分辨的最小的层厚度,可通过反褶积处理方法予以提高。

横向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可通过做偏移来实现。

保真度是指地质资料所能反映地下地质体的真实程度,也可通过偏移的方法实现。

3.地震解释:把地震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可能性,为钻探提供井位等。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

4.时移地震:时移地震是指利用不同时间测量的地震数据属性之间的差异变化来研究油藏特性变化的一项综合技术,通过特殊的时移地震处理技术,差异分析技术和计算机可视化技术来描述油藏内部物性参数的变化,其根本目的是寻找剩余油,对油气藏的开采动态及时管理。

5.地震分辨率:地震勘探中的分辨率包括垂直和横向两方面。

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所能分辨的最小的层厚度,其定量标志为△h≥λ/4,可分辨。

横向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1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1

2.3 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3.1 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反射波对比的四大标志: (3)同相性。同一个反射波的相 同相位在相邻道上的射线路径或 到达时间相近,振动图也相似, 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延续长 度的同相轴。它是一条圆滑的曲 线或直线,而来自同一界面的反 射波,其不同相位的同相轴应彼 此平行,即波的相干性。 (4)时差规律变化。同一界面的 反射波,相邻道的时差变化规律 应该是相同(水平界面)或规律 变化的。
1) 去伪存真;
2) 解译同相轴,并 赋予地质含义;
3) 对地质层位给予
立体空间的完整 的描述。
T1—上第三系底界反射 T2‘—下第三系东营组底界反射 T2—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底界反射 T3—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二段底界反射 T6—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中部第二套油页岩反射 T7—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底界反射
基干测线对比——解决大套构造层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 基干剖面的选择原则:(a)地层最全;(b)构造要简单,但 要突出主要构造;(c)接触关系要最丰富典型;(d)选择剖 面网,闭合追踪。 全区测线对比——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 复杂剖面对比——对于重点地区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挠曲、 尖灭、不整合、岩性变化等)以及有兴趣的现象(如平点、亮 点等),需要进一步解释。
2.2 合成地震记录与层位标定
2.2.4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小结
1)合成地震记录的目的是得到正确的时深关系,以便将 深度域的各种测井曲线与时间域的地震剖面进行对 比,建立地质层位与反射同相轴的对应关系。 2)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一致性是判断时深关系 是否正确的手段,两者的一致性并不是合成地震记录 的目的,因此在合成地震记录过程中应该很好地处理 “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3)合成地震记录基于反射系数和子波的褶积,地震子波 对合成地震记录有着重要影响。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01
沿横轴方向上均匀分布的每条小细线上的波形代表共中心点处叠加道记录,从浅到深有一系列的波组。剖面最左端的第1道代表满叠加次数的第1个共中心点叠加道记录。最右端的道代表满叠加次数的最后一个共中心点叠加道记录。剖面上总共显示多少个叠加道记录就说明有多少个CDP点。所以在剖面时间线零线上边标有CDP序号,而且还标有桩号。
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
剖面间的闭合不能用二维偏移剖面,只有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才能使其闭合。
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剖面间的对比:有助于对剖面作地质解释和作构造图等工作。
利用地质规律进行对比 在一个工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及地质结构都遵循一定的地质规律,它们必然反映在时间剖面上,抓住其规律对剖面的对比解释有好处。这需要解释人员有较强的地质理论基础和经验。
角度不整合:在0.5s左右存在角度不整合
(二)、超复和退复
超复和退复发育于盆地边缘的斜坡带,也是不整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1.超复 在海侵时,地层沉积范围不断扩大,盆地边缘地带的新地层会依次超越覆盖在下面较老地层之上。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几组反射波互不平行,逐渐靠拢,在超复点处出现同相轴的分叉、合并现象。超复不整合面上的地层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下部地层反射波所代替。 2.退复 当海退时,沉积物分布范围逐渐减小,上覆新地层沉积范围不断向盆地中心退缩。在时间剖面上,上覆新地层的反射波逐步被下面老地层的反射波所替代。
(一)、不整合
不整合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沉积间断。它对油、气的聚集有密切关系,对地震地层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不整合分为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两种。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老地层主要受上升运动影响,呈水平状态出露地表,遭受较长时期的外力作用破坏之后,又受下降运动影响而沉降,继续接受新的沉积,因而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其间存在侵蚀面,这种现象称之为平行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在时间剖面上不容易识别,但不整合面受到剥蚀而凸凹不平,往往产生绕射波,并且由于波阻抗差变化大,使不整合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和波形变化也较大,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去辨认平行不整合。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期末复习(王松版)1地震资料解释——以地质理论和规律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的过程。

2地震子波(wavelet):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

3褶积模型的应用:已知r(t)和w(t),求s(t):正演问题已知w(t) 和s(t) ,求r(t) :反演问题已知s(t) 和r(t),求w(t):子波处理4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5极性判断6有效波的识别标志1)强振幅:叠后资料往往经提高信噪处理,反射波能量大于干扰波能量2)波形相似性:子波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相近,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相近,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是相似的。

3)同相性: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长度的同相轴,也称相干性。

4)时差变化规律:在共炮点道集上,直达波、折射波是直线,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等为曲线。

在动校正后的剖面上,原来直线的同相轴被校正成曲线,一次反射波成为直线,多次波、绕射波为曲线。

1、2用于识别波的出现;3、4用于识别波的类型、特征及地层界面特征的判断。

7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

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同相轴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

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声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和基本应用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和基本应用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 2.相位对比(波组和波系对比) 3、闭合对比 4、干涉带的对比 5、联合对比 6、剖面间的对比 7、对比次序
2-6 相位对比(波组和波
系对比)
3、闭合对比
图2-7 地震反射分叉追踪黑的波峰
4、干涉带的对比
图2—8阶梯状同相轴(a)与扭曲状同相轴(b)的形成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
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藏 有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 面中都应有所反映。然而,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 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 地质意义。因此,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面与刂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 校正时,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 线其形状仍然是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曲线的极 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 线相切。
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图2-1 50Hz和20Hz的地震响应
二、 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
1)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 容易辨认、分布稳定、地质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一般要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
2)反射标志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 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分界面,

地震解释1

地震解释1

1.1.3 地震波的性质
1.1地震波的基本特征
1.1.1 波的类型 地震波可分为入射波、反射波、直达波、 透射波、折射波、滑行波等几种。
与勘探有关的几种地震波
1)地震波的特性:入射波的振幅和分界面两 边介质的波阻抗有如下关系:
R= ρ 2V2 – ρ 1V1
ρ 2 V2 + ρ 1 V1 ρ 1V1 表示反射界面上介质的密度和速度; ρ 2V2 表示反射界面下介质的密度和速度; 分界面两边各介质密度和速度乘积ρ 2V2 、ρ 2V2叫波阻抗; 比值R叫做波从介质入射到分界面时界面的反射系数 R。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引言 地震地质解释的基本内容:
(1)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方面的应用 (盆地与构造样式分析) (2)地震地质解释在沉积方面的应用 (地震地层与层序地层)
(3)地震地质解释开发方面的应用
(油藏描述与油气动态检测)
第一章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1.1地震波的基本特征 1.1.1 波的类型 1.1.2 地震波的特征
非周期振动与地震记录
视振幅: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图1-4),振幅大小与能量有关,波动理论 证明振动能量的大小与振幅平方成正比。 视周期:两个相邻极大点或极小点之间 的时间间隔,记为T*,T*表示质点从极大点 经过极小点再回到极大点完成一次振动所 需的时间。 视频率:表示质点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记为f*,以―Hz‖或周/秒为单位。T*与f* 互为倒数。视频率越高、波的视波长越短
1.3.4 二维偏移和三维偏移
1.3.1时间剖面的偏移现象
当界面水平时,对水平界面的原始记录经过动校正
后,把波形画在爆炸点与接受点之间的一半位置,即共
中心点位置的正下方,反射同相轴所反映的界面段位置 与真实界面的空间位置是基本相符的。 当界面倾斜时,实际上反射点并不在接收点的正下 方。如图,仍然按水平界面时的情况进行动校正和共中

中国海洋大学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复习资料

中国海洋大学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复习资料

绪论:1.什么是地震解释?地震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其主要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2.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的意义?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以获得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等资料)合理判别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含义?要使技术发展与进步和地质任务以及勘探效益结合起来,必须采用处理解释一体化的研究模式,否则研究的活力将会受到损害。

因为在这个领域内,方法研究的应用效果几乎只有通过解释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同时也只有通过解释才能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针对这个阶段的数据处理技术,其方法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目标是:处理结束了,解释也就结束了;解释停止了,处理也就停止了。

第一章: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1、名词解释:(1)地震子波:在震源附近,地震波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被称为地震子波。

(2)波阻抗:波在某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定义为该介质的波阻抗。

(3)信噪比:所谓信噪比,通俗地讲就是有用的地震波与无用地震波的能量(振幅)之比。

(4)振幅:质点振动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幅度)称为振幅。

(5)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的关系的总和,就称为这个振动的频谱。

其中,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振幅谱,横坐标为频率,纵坐标为振幅(按一定比例表示不同频率分量的振幅)。

一个是(初始)相位谱,除纵坐标为相位外其余同振幅谱。

2、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的含义平均速度:在研究水平层状介质时距曲线时定义的,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11n i i n i i i hv h v ===∑∑ 式中:hi ,vi 分别是每一层的厚度和速度。

地震综合解释剖析讲解

地震综合解释剖析讲解
1、 是依据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基本条件在剖面 上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选择良好的反射层 ; 2、 是结合各项地质、钻、测井资料给已选的 反射波同相轴确定准确的地质层位。
介绍内容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解释 物探新技术简介 实例分析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在某些情况下 , 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是有差异的 , 不一定与地层或岩性界面具有对应关系。 4、在有些地区,地质界面的物性差异较大,构造形 态明显,但由于界面过短或界面过于粗糙 , 在地震剖面 上也并无明显的反射界面。例如古地形风化剥蚀面、 珊瑚礁、断层破碎带等地质界面,只能得到一些零星 的杂乱反射。
概念:
地震勘探就是用人工激发地震波 ,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
传播的情况 , 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 ,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
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x
放炮

接收
∧∧ ∧ ∧∧ ∧ ∧ ∧∧∧∧ ∧∧∧∧
t
砂岩
页岩
灰岩
v vvvvvvv
砂岩 页岩
灰岩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波的种类:
在地震勘探中,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则得出不同的地震波。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反射标准层要具备的条件:
T06
T1
T1'
T2
(2)反射标准层 必须是分布范围广、 标志突出、容易辨 认、分布稳定、地 层层位较明确的反 射层。一般要选择 连续性好、波形稳 定、能够长距离追 踪的反射波作为反 射标准层,以保证 作图的准确性。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反射标准层要具备的条件:
地震解释技术与应用
介绍内容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解释 物探新技术简介 实例分析
地震解释的基础
物探方法 ( 全称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 是石油勘探的三种方法之一。 理论基础:地质学、物理学, 研究手段:数学、电子学、计算机学、物理仪器 现代应用于石油勘探的主要物探方法有 : 重力勘探(密度)、磁法勘探(磁性)、电法勘探(电性); 地震勘探 ( 弹性差别 );有ຫໍສະໝຸດ 密的联系 , 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第五章1,、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存在的主要差别?解决地震剖面存在问题的途径?主要差别(1)在测线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

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一个界面的反射特性又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

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通常是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

复合反射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一组靠的很近的地层结构的稳定性,如薄层厚度、岩性、砂泥岩比等。

(5)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

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它们在全三维偏移剖面上都会准确归位。

途径(1)通过数学关系(如三个角度或三个深度的相互转换关系)换算得到地质分界面的正确空间位置。

(2)偏移处理它是把反射和绕射准确归位到其真实位置的反演过程。

(3)进行空间校正,恢复地质t构构造的真正形态。

它是利用水平叠加剖面进行对比解释后,对绘制的目标层造图进行空间校正的一系列工作过程。

2、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主要标志?(1)强振幅反射波一般以较强的振幅出现在干扰背景上。

反射波振幅的强弱还与反射系数、界面形状等因素有关,如果沿界面无构造或岩性的突变,则反射波的振幅眼侧线应当是稳定或渐变的。

(2)波形相似由于震源所激发的地震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的路程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地层吸收等因素的影响也相近,所以同一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是相似的。

(3)同向性如果有一个反射波传导测线上,它的视速度不变,或只是沿测线缓慢变化,沿测线布置得观测点又相距不远,则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射线路经或到达时间是相近的,相邻地震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也是相似的,形成同相轴。

地震解释第1课—概述

地震解释第1课—概述

深层异常体
可以充分利 可以充分利 用三维资料的可 用三维资料的可 视化优势和雕刻 视化优势和雕刻 技术,直接在地 技术,直接在地 震数据体上雕刻 震数据体上雕刻 出异常体的空间 出异常体的空间 分布形态和规 分布形态和规 律。 律。
Inline 419
剖面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race 1038
2、全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1、全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层面可视化 层面可视化
时间切片、纵横剖面联合显示 时间切片、纵横剖面联合显示
1、全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层位解释(闭合)
立体上
首先,采取三维立体显示和动画 浏览可以清楚、快速地了解地层的空 间展布和产状变化规律。 三维可视化显示
三维立体显示
三维栅状图显示
1、全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一课 1、概述
课件编著人:王英民、黄捍东
2010年4月10日
第一讲
概述
• 一、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及发展 • 二、现代地震资料解释技术一瞥 • 三、地震资料解释的意义 • 四、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 五、课程安排、学习方法和要求 • 六、地震资料解释的发展趋势及要求
一、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过程
断层解释
浏览
首先采取三维立体显示和 动画浏览,可清楚快速地了解 断层的空间分布规律。
T2反射层三维可视化显示
T2反射层相干数据体
断层体素显示
1、全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三维地层模型可视化显示
层面可视化 层面可视化
三维地层模型可视化显示 三维地层模型可视化显示
1、全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所有块单元的分裂显示

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

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

图4-3-6
2)声阻抗反演模拟-ROVIM
ROVIM(ρv Inversion Modeling) 是 法 国 CGG公司的非线性波阻抗反演算法,是通过多
道处理实现零炮检距偏移地震剖面向波阻抗剖 面的转换。本方法的输入是偏移剖面、地震子 波和初始模型。初始模型包括宏观模型、微观 模型和模型参数三部分。
模式识别的主要步骤包括: (1)确立已知模式; (2) 提取特征参数; (3) 对黑箱式映射的模拟或进行标准样本学习; (4) 根据模拟或学习得到的推理规则,对其它
样本作判别分类; (5) 对判别分类结果作地质解释并验证。
3、地震岩性模拟
地 震 岩 性 模 拟 (Seismic Lithologic Modeling-SLIM)是用正演的思路把地震剖
油藏描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 地质描述旨在建立油藏的总体概念;
• 地震描述是要提供油藏构造和储集体 几何形态等方面精细的解释成果;
• 测井描述最终提交井位点处精确的各 种储层参数;
• 综合评价则需要完成油藏总体的定量 描述成果。
油藏描述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油藏静态描述:研究油藏的类型、结构 特点、岩性、砂体的分布,厚度、储量 计算、评价等。
验的地质信息或数理统计关系; (2)层位追踪对比; (3)地震属性分析,形成若干种沿层属性参数数
据文件;形成研究区内所有井的井旁地震属 性参数文件; (4)建立井内先验信息和井旁地震信息之间的某 种对应关系或判别模式; (5)判别与综合解释,包括编制相应的图件; (6)检验。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
图4-3-7
原始剖面 Jason反演剖面
3)井约束的地震波动力学储层参数反演技术-PARM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 构造解释
• 岩性解释与储层预测
• 地震属性 • 三维可视化
构造解释
•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
•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 水平剖面成图
• 叠偏剖面成图
二维解释
地震解释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解释之前需要收集资料,熟悉资料, 了解该区和邻区的地质、地震、钻井 等资料及成果报告。
解释的主要步骤有:层位标定、断层和 层位解释、勾绘等 T0 图、空间归位、
不串层,不串相位,断点把握准,水平、叠偏对照。经过精细解 释,在查明小断层、小断块、小构造及复杂的隐蔽油气圈闭中都
能见到良好的效果。
二维解释
二 . 二维解释中的主要问题
1 、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2 、闭合差校正 3 、层位标定、对比、解释、闭合及成图 4 、作图和空间归位
二维解释
二维解释
层位标定方法步骤:
1. 数据准备,主要是地震剖面、VSP 和钻井资料,包括声波曲线、井 径、岩性、电阻率、自然伽玛等,VSP 资料主要有走廊迭加、上行 波剖面、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同时还应搞清极性、相位、(小 相位或零相位)、子波及子波的频带宽度、波形。 2. 利用合成记录或VSP 资料进行层位标定。最简单的方法是 a 根据VSP 一次下行波初至点标定。注意一次下行波的极性代表 VSP 的极性,和SEG 正常极性相反。 b VSP 上行波剖面与时间剖面波组对应关系标定。 c 走廊迭加插入到时间剖面中标定。(注意极性) d 利用合成记录标定,也包括各种测井曲线经过时深转换后与时 间剖面的对应关系。 e 利用多种资料综合桥式标定。
二维解释
做好叠后处理工作,建议用以下步骤: 1)要加载纯波带 2)做好振幅一致性处理,对浅层、平层即时解释,初步了解闭合差。 3)针对目的层,进行提高分辨率处理,尤其注意使用典型反射层 的解释成果。 4)进行剩余相位校正处理。 5)选择处理好的过井剖面作为标准剖面,以标准剖面为基准作全 区资料平衡和其他目标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分层等资料 地震资料(二维包括叠加、偏移剖面) 速度资料、VSP资料 前人研究探区内成果等
实用文档
13
地震资料解释
收集基础资料 地震剖面解释(层位标定) 构造解释 岩性解释
实用文档
14
地震剖面
实用文档
15
T0 T1
T2’ T2
T3
T6
地震剖面上为强弱不同的同相轴,解释工作就是通过地质
资 料


(合成记录)确定地质层位


研 究
层位解释
组合断层
剖面解释
作T0 图
储层预测
沉积构造

发育史研究

时-深转换

… … 构造图
储层厚度图
油藏分布图

含油气远景评价、目标优选、提供钻井井位
地震常规解释实用流文程档 图
综合解释 12
收集基础资料
测线位置资料 探井资料:钻井、录井、测井、试油、
地震正演、测井约束反演、分频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算法,不能很好
断块圈闭评价
实用文档
70
2、上第三系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地质分析
立体显示
构造解释
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评价
实用文档
71
桩106井区上第三系河道砂体立体透视图
实用文档
72
河道砂振幅图
实用文档
73
3、火成岩油气藏
地震相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识别火成岩
吸收系数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实用文档
74
实用文档
3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2、根据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从标 定的过井剖面开始,建立起全区大的解释 框架,在其基础上进行4(线)×4(道) 网格初步解释,最终加密测网。
实用文档
32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3、断层的解释是依据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组 的特征,对时间切片上振幅的变化以及相 干体切片非相关系数的变化来追踪解释断 层。在断层的解释过程中,充分发挥三维 可视化立体显示功能,确保断层面在三维 空间展布平滑、合理。
实用文档
二维地震测线
23
区带时深转换尺应用
实用文档
综合速度
24
综合标定实现
综合标定中常用解释软件
SynThetics
GeoFrame
地震
深时关系 时深关系
地质
SynTool
实用文档
LandMark
25
综合标定:VSPlog 、合成记录、电性曲线与地震剖面相关对比
平均速度随深度变化曲线
平均速度
VSPlog与合成记录 对比
实用文档
19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1、合成记录
Sp gamma v S(t)=w(t)*R(t)
nen yao
深 度
钻井岩 性剖面

Q3-g10

Q2-1 Q2-2
Q2-3 Q2-4
Q2-5
Q1-1 Q1-2 Q1-3 Q1-4
测井曲线

合成 井
实用文档 记录
位 置
地震剖面
20
1、合成记录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相干分析技术
地震相分类技术 76
地震解释技术存在问题和不足
尽管近十年来地震解释技术发展迅速,但对石油 勘探来说,面对的地下地质问题越来越复杂,勘探 开发的难度也在不断升级,对地震解释技术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目前面临的技术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用文档
VAR 3
(ZONATION OPTIONAL) (PCA OPTIONAL)
突出不连 续数据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实用文档
38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实用文档
39
相关时窗:15实0用0文m档s—2800ms
40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 面

f2







f2
断 层



线



实用文档
43
层拉平切片作用: 断裂系统的组合方式验证
实用文档
44
常规剖面
实用文档
层拉平剖面 45
实用文档
46
地层倾角检测技术
相干体技术原理:
道间波形相似性分析




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
裂缝带

相干体切片
相干体技术-用多道相关、多点平均判断,预测断层位置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21
古2井VSP速度分析 平均速度 SP RT
上第三系 沙 四 段



上 古 生 深界

奥陶系
实用文档
古2井
标定方法之二
T8 T1
Tr



Tg
接 图
Tg1 VSP 标22 定
层位标定方法——邻区引层
标定方法之三
T3 T6 T7
三维地震测线
连井剖面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标定判别标准之一:

VSP
声波、VSP提供的S时P 深关G系AME一A致C

AC
实用文档
26
标定判别标准之二: 单井时深关系与区带综合速度一致
综合速度
实用文档
27
标定判别标准之三:
区域标准层、特殊地质体反射层一致
合成记录 S74 2
自然电位 742
咖马
声波
实用文档
火 成 岩
横396剖 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实用文档
41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通过运用相干体分析,发现该断层确实与北界断层是搭接, 只是由于相交处断距太小,无法反映到地震剖面上。后经钻 井证实也确实不是一个块。
实用文档
42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层位、断层统一解释

街斜2
临86
浊积砂体
沉积体系分界线
实用文档
57
夏50—夏501—夏斜502地震相对比
夏50
夏501
夏X502
沙三下段
扇三角洲砂体
实用文档
58
夏50-夏501-夏斜502井连井综合
夏50 标定

501
夏斜502
储层
T6
储层
实用文档
59
地震岩性解释
河道砂
实用文档
60
地震岩性解释
前积砂体
实用文档
61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实用文档
1
提纲
前言 构造解释 岩性解释 不同油气藏描述技术
实用文档
2
寻找油气的三大类技术
井筒技术
深度域:点
地球物理技术
时间域:面
石油地质技术
综合研究
地震勘探技术具有桥梁作用
实用文档
3
前言
地球物理及信息类 地质类
地震 石油地质
井筒
计算 机
构造地 沉积学 质
层序 地层 学
4、求取速度场
速度参数很重要, 但不可能准确测定 它的数值。
1、地质介质的不 均匀性;
2、速度是矢量, 在同一岩层不同部 位、沿不同方向,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也不相同。
平均速度、叠加速度、层速度
实用文档
51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X
5、时——深转换
速度平面图
T0平面图
速度平面图
构造图上:
井位位置、油气 测线位置、编号 断层的倾向 构造圈闭的位置和范围
实用文档
4
前言
地震资料解释的核心: 通过地震勘探提供的时间 剖面和其他物探 ( 重力、磁法 ) 资 料 , 以及钻 井地质资料 , 结合盆地地质学的基本规律 , 包括 区域的、局部的各种地质模 型 , 解决盆地内有 关地质、油气方面的问题。
地震解释分为:构造解释、沉积解释。
地震解释的过程一般可分为 :
77
存在问题和不足——理论
(1)地球物理理论研究 水平层状均匀介质 中、浅层地球物理场
复杂各向异性介质 深层地球物理场
建立物理-地质 模型,才能减少地 质地球物理解释的 多解性。
(2)地震地层学研究
区域地震地层学
储层地震地层学
研究储层孔、渗、饱 及含油气性对地震反射 特征的影响作用。
(3)各种方法、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
对灰岩、盐岩、礁体、火成岩等特殊地质体进 行解释;
编制有关岩性体的形态图和储层预测图
实用文档
10
勘探对象





•砂岩
释 岩 •砂砾
性岩
•白云

岩性解释 地质需求
接触关系 尖灭点位置
储层厚度 储层横向变化
实用文档
资料要求
高信噪比 高分辨率
11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地震剖面品质分析 钻、测井数据
地层、岩性、油气资料
认识,建立各时期地层的反射特征,以整体了解工区的构造、
沉积、成藏。 层位标定——连接地震、地质桥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