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增订本)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第6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5.1 复习笔记

一、三国鼎立和西晋短期统一

(一)割据势力混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董卓之乱和割据势力混战

(1)东汉末年混乱的政治形势

①豪强地主武装加强

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原有的私家武装由隐蔽转为公开,并且大大加强了。

②州郡官吏实力加强

州郡官吏也纷纷扩充势力,同东汉王朝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长期以来地主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分裂形势,进一步明朗起来,东汉王朝实际上已无法维持对全国的统治。

③州牧的设置加剧了封建割据

为了防范农民军和加强对州郡的控制,东汉把一些重要地区的刺史改为州牧,改设州牧不但没有加强中央的控制,反而使某些地区的分散的割据势力按地区集中起来,更便于实行割据。

④外戚宦官斗争激烈

在农民反抗斗争转入低潮的形势下,东汉统治集团中外戚、宦官的斗争又趋激烈。

(2)董卓之乱

①董卓专横独断

董卓进京尽揽东汉朝政。他废黜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并逼走袁绍、曹操等人。董卓的专横,洛阳的混乱,使各地的分裂割据活动迅速扩大。州郡牧守各树一帜,招兵买马,讨伐董卓,混战立即在北方各地展开了。

②诸侯讨伐董卓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路讨伐董卓的军队以袁绍为盟主,进屯洛阳周围各地。董卓为了躲避关东兵锋,避免并州黄巾截断后路的危险,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并驱迫洛阳一带百姓西行。关东联军本来都是乌合之众,尔虞我诈,彼此并吞,很快就分崩离析了。不久以后,长安发生政变,董卓被杀。

(3)割据势力混战,群雄逐鹿

经过五六年复杂的分合过程后,全国逐渐形成许多割据区域:

①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

②曹操占据兖、豫二州;

③公孙瓒占据幽州;

④刘备、吕布在陶谦之后相继占据徐州;

⑤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

⑥刘表占据荆州;

⑦刘焉占据益州;

⑧孙策占据江东;

⑨韩遂、马腾占据凉州;

⑩公孙度占据辽东。

(4)曹操统一中原

①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

在当时的割据者中,曹操对东汉黑暗统治和农民起义威力有较深的认识,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有远见的人物。建安元年(196年),他把汉献帝迎到许县,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扩大了政治影响。

②屯田制的设立

他在许县和其他地方设立屯田,积蓄军资,巩固了军事势力。

③官渡之战,统一中原

建安五年,袁曹两军发生了官渡会战。曹操采用各个击破和偷袭粮囤的战术,迅速击溃了袁军,全歼袁军主力,奠定了统一中原的基础。官渡战后,曹操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统一了中原。建安十二年,打败了与袁氏残余势力勾结的乌桓蹋顿单于,这对于巩固中原统一,保障人民安居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赤壁之战

这场大战在赤壁展开,在战役中,曹军人多势众,而孙刘联军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曹军远道疲惫,军中又流行时疫,战斗力不强。孙吴军主帅周瑜乘东南风纵火焚烧曹军水师,与刘备军队水陆并进,迫使曹操退回北方。这就是决定南北相持局面的有名的赤壁之战。

(2)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①曹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后,曹操经过短期的准备,于建安十六年(211年)将兵进入关中,驱逐了韩遂、马超。建安二十年,曹操从武都出征汉中,击败了长期保据汉中的张鲁,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子曹彰率兵击平了代郡乌桓,北方边境也安静了。

②刘备占西川

刘备占领了荆州的长江以南四郡后,于建安十六年进入益州,逐步消灭了原来益州的割

据者刘璋(刘焉之子)的势力。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从曹军那里夺得汉中。

③孙权夺得荆州

刘备占领汉中后命关羽在荆州向曹操发动猛攻,一度震动许都。孙权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全部,解除了关羽对曹操的威胁。这样,三国鼎立的局面事实上已形成了。

④魏、蜀、吴三国政权的形成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世称蜀。孙权则接受了曹丕的封号,称吴王。222年,蜀军出峡,与吴陆逊军相持于夷陵(湖北宜昌境),被火攻击溃,败退回蜀。从此以后,长江上下游两大势力处于平衡状态,蜀国辅政的诸葛亮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①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而同一时期北方的政权则由于社会经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政权,以统一全中国。

(4)由分裂到统一的必然趋势

统一的历史在中国已存在过四百多年,统一的因素仍在程度不等地起着作用,统一仍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终于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范围,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而,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二)魏国的政治和经济

1.屯田制和士家制

曹操在统一中原,奠定魏国基础的同时,还实行了许多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对北方社会转向安定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

(1)屯田制的内容

①屯田制的建立

长期不断的豪强兼并战争,使北方农业生产难于进行,曹操屯田积谷,建安元年,在许昌附近开辟屯田,成效很大。接着,曹操令郡国置田官,招募流亡屯田,把屯田制度广泛地推行起来。

②屯田制的形式

a.屯田区一般都设立在肥沃易垦或其他重要处所,统属于中央的大司农。屯田区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屯田民(或称屯田客)是国家的佃客,他们被编制成军队形式,分种国家土地。

b.屯田民一般不负担另外的徭役,在生产方面,屯田区能够保障农时,能够提供耕牛,能够集中力量兴修水利,而且在技术上讲究精耕细作,不强求扩大耕种面积,这些都适合屯田民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粮食的产量。屯田制具有这些条件,所以能够在短期内稳定北方的农业生产,保证统一战争的需要。

c.魏国屯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军屯。军屯的实行,对于开垦荒地,减轻农民养兵运粮的负担,起了积极的作用。

(2)士家制的内容

为了保持一部分固定的兵源以应付战争的需要,魏国还建立了士家制度。

①士家有特别的户籍,世代当兵,或服挽船、养马、鼓吹等各种特定的劳役。

②士家中的妇孺与尚未轮代的男丁,也要为政府耕田或服役。

③士家身份低于平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