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计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8.16
26
第二章 物理现象的数学描述
重点内容:
❖ ①笛卡尔坐标(x,y,z)系中流动控制微分方 程组(PDE)的推导;
❖ ②牛顿粘性定律及奈维尔—斯托克斯方程的获得 ❖ ③控制微分方程之间的相似性及传递方程的定义 ❖ ④传递方程在有限时间和有限控制体积内的积分
形式; ❖ ⑤物理行为分类:椭圆型、抛物型和双曲型 ❖ ⑥粘性流体流动的定解约束条件
20.8.16
8
③局部变化、整体机理; ④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级数、何处需先加热、何处 不需加热等具体实施过程; ⑤搅拌、混合:桨叶形式、挡板构型; ⑥流动则是研究传热与传质过程的基础,而不仅仅 是知道总压力降(总阻力)而已!
20.8.16
9
2. 传递现象存在于自然界的几乎所有工业过程中,影响着有 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 但试验的代价→昂贵,某些时候甚至不可能实现,尤 其是在大型工业化装置上进行实验更为困难。
❖ →只能针对已有的现象或装置做→很难用于开发。1: 1,逐渐放大→大大影响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 对一些基本物理现象的规律并不都能从实物试验中获 得。
20.8.16
15
②相似理论指导下的实验
缩小规模:或取一局部物体作模型试验。如 裂解炉的开发:单管试验、多管缩小尺寸、 传热试验、加热时间等;再如降膜结晶法:a. 短单管→物理现象观察分析;b. 长、单管, 中间实验;c. 多根管的放大试验;d工业装置。 但即使如此,有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20.8.16
13
根据我们课题组多年来在不同项目的研究经验和体会 来看,这一套方法非常行之有效。本书以物理上的依 据为基础,形式又简明易懂。推荐采用本书学习。本 课程为40学时,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对全书内容作详 细介绍,特别是计算程序,只能作少量介绍,但本课 程重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以便:
20.8.16
18
2) 数值方法 代数方法代替微分方程,进而用计算机求解,随着计 算机技术及计算技术的发展,近20年来得到蓬勃的发 展。数值方法的发展及大型计算机机的应用使得可对 似乎任何实际问题求出数学模型隐含解。 新的专业方向:CFD、CHT、CHM、CC、环境流 体力学、大气、海洋环流等…学科的蓬勃发展。
20.8.16
23
§3 本课程基本内容与安排
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
预计课时
❖ 第一章 绪论
2
❖ 第二章 数学描述
3
❖ 第三章 离散化方法
4
❖ 第四章 热传导与扩散
4
❖ 第五章 对流传热与扩散
4
❖ 第六章 流场计算
4
❖ 第七章 求解方法、方法修饰 2
❖ 第八章 专题
2
❖ 第九章 应用实例
1
实际 2 3 4 6 6 6 2 2 1
物化性质(密度、Cp、K、D等)
基础物性数据
b. 化工迁移的基本物理现象
c. 化工单元设备:核心装置与过程 化学工程的核心
d. 基本化工装置:工段、车间 e. 工厂 f. 大系统
各种或大或小的化 工系统,不同尺度 范围的系统
20.8.16
7
二、研究传递现象、化学反应过程的重要性: 亦即预测传热、传质,流动的必要性
❖ 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之后,掌握应用 电子计算机研究化工单元内部过程(即三传和一 反过程)的一套数值计算方法,即应用电子计算 机求解有关的动量、能量、物质(组分)传递的 微分方程,计算在有关化工单元过程中物料(包 括固体、液体及气体)的温度、压力、速度、浓 度分布,并由此进而计算有关过程的传热、流动 阻力、传质参数、反应速率、产品分布的基本方 法等。
20.8.16
27
❖ 如绪论所言,将控制传热、流体流动及其他有关过 程的规律表达成数学形式(数学形式参见 TRANSPORT PHENOMEA,流体力学,工程传热 传质学)后,下一步即可着手对这些过程方程进行 数值解(离散化,网格),本章在于进一步明确相 关方程的形式和意义。
❖ 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形式将所有方程用一个共同的形 式来表达——通用变量的传递方程形式来表达,进 而构成通用解法的基础
20.8.16
19
优缺点
3) 优点:a. 成本低:硬件、实物成本下降;智 力成本、知识成本上升,知识价值体现;b. 速 度快,高效能,人的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c. 可提供完备的资料:研究细节、不受干扰;局 部情况,可以揭示内部规律;d. 模拟真实的条 件:高低温,快、慢速;有毒、易爆等条件; e. 模拟理想条件:二维、稳态、常物性、绝热、 无干扰、有干扰等。
20.8.16
28
§2.1 控制微分方程
一、基本概念 ❖ 首先介绍一下传递过程现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 1) 直角坐标上的稳态过程 x, y, z/ t 0
2) 圆管内轴对称运动 3) 边界层类型 4) TW=Const时的充分发展 5)恒定壁面热流密度
r, z / 0
cy , u f
①在本书学习的基础上自学,钻研、编制有关的程序; ②今后办相关学习、研讨班,同学可参加; ③建立工作上的联系。
20.8.16
14
§2、预测有关物理现象的方法
❖ 1.实验研究
❖ 最可靠的数据资料往往来源于实验,如化工过程设备 的气动性能,塔、反应器、流化床,…的操作性能、 流体力学性能等的实验研究;核爆实验等…。采用实 物实验研究可抓住特征、重点的试验,直观、明确的 观察→对于掌握有关外部现象与基本性能之间的本质 关系有重要意义。
1
传热与流体流动过程的 数值模拟基础与应用
课程性质:研究生课程 授课时数:40 学时 授课教师: 张建文 博士
20.8.16
2
课程简介与总体步骤: 1) 数学描述(Mathematical Model) 2) 离散化、求离散化系数( Discritization & Coefficients ) 3) 解方程→得到变量如速度、温度等的分布 ( Distribution
20.8.16
16
②相似理论指导下的实验
几何相似:按比例缩放,比例放大… 本来已 经小的尺寸怎么办?调试干扰困难等等,有 时几何不相似反而好! 控制无因次准数相等很困难;运动相似,热 质条件相似;对多个准数控制时,很难满足 都相等。
如 Re 相 等 , M 数 相 等 , Gr
数、Pr数等,气相、自然 主要因素相似
20.8.16
24
第二部分 计算程序及应用 预计课时 实际
一、 基本框图结构分析
3
3
二、 几何处理及网络
4
4
三、 主程序分析
4
4
四、 介绍部分应用程序
4
4
CFX、Phoenix、Fluent、Star-CD
第三部分 考试 3学时
20.8.16
25
§4 学习本课程的基础知识要求
❖ 1. 传递过程原理、流体力学、传热学 ❖ 2. 线性代数、张量、数值计算方法 ❖ 3. 数学物理方程 ❖ 4.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应用能力
20.8.16
12
三、本课程的目的
❖ 数值求解有关过程的方法很多,但本课程不 打算介绍所有现成的方法,这样只会把同学 们搞糊涂,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 本课程主要介绍由Patankar教授与Spalding教 授所开创的(通用)数值计算方法。学习和 掌握这一套方法后即可用以计算分析在科研 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可在此基础 上学习、掌握其他数值计算方法。
20.8.16
22
→计算精度与范围有赖于计算机及计算方法 的进一步发展,如以前不能完成的,现在可 以解决;以前只能粗略解决的,现可以精细 分析→最好的预测方法
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各自优点互相补充,而 不是互相排斥、随着技术的发展,理论所起 作用逐渐变大。技术发展对理论和实验二方 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x ux
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 y)
T Tw Tb Tw
f y
Tx const
热质传递,流体流动、化学反应及其他一些 相关过程。数值计算方法与计算机数值计算 方法相结合求解相关的问题。 ❖ 2. 预备知识
化工传递过程、线性代数、流体力学与传 热学、矩阵、Fortran语言、数学物理方程、 计算方法等
20.8.16
6
3. 研究化工过程的六个层次:
a. 物质的基本物化特性:外观、性质、
20.8.16
21
b:即便对于已能用合适的数学模型描述的过 程,如热传导、层流、流动、扩散过程、简 单紊流边界层,本构方程均清楚的非牛顿流 体等也存在一些问题,几何复杂、变物性大、 紊流变化快、尺度小、多孔介质,一些非稳 态(非定常)问题不得不作一定的简化 →受计算方法、计算机功能的限制、实际问 题仍需作适当简化
自然环境:大气、海洋的环流、生态环境的保护、污染、臭 氧层空洞的变化、CO2的温室效应,暴风雨、河流泛滥; 生物流体:血液流动、人体温度控制、肾脏、肺功能等; 工业过程:电力、能源工业、原子能→解决能源工业与热能 工程; 动力、航天、交通:解决卫星回收、保护的关键问题; 电子线路、计算机:超大型计算机发展的核心问题; 化工安全、冶金、轻工、建筑、机械、材料工业:无不与这 些过程有关
1.存在于一切过程单元设备与过程中 ①若说化工原理是解决化工单元过程的基本共性的宏 观的问题如流动阻力系数、传热系数、传质系数;相 应的方程式如贝努利方程、传热Nu关系式,三传类比 关系式等) ②化工传递、流体力学、传热学的研究则主要是放在 协助人们去揭示这些过程的内在规律(起源、发展、 变化、结果)、细节(如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 的提高)→要知道局部或细节的改变?为何改变及如 何着手去改进?
2. R.B. Bird & W.E.Steward,Transport Phenomena
3. E.R.G. Eckert,Analysis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4. Jacob,Heat Transfer 5. 王补宣,工程传热与传质学
6. O.C. Zienkiewieg,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 by 7. H. Schlichting,Boundary layer theory
& Profile ) 4) 求各传递系数 (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s, etc )
20.8.16
3
教材:传热与流体流动过程的数值模拟基础与应用 张建文 杨振亚 张政 编著
参考书: 1. S V Patankar,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20.8.16
20
优缺点 4) 缺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缺点难免存在。 a. 数学模型的适用限度是关键因素,对于一些 数学模型尚不清楚的过程(如复杂紊流、某些 非牛顿流、多相流、相变过程、流变化等等)。 有待于进一步的模型研究如紊流模型、非牛顿 流体模型、二相气液流等;需要提出模型,计 算分析→较正模型,深化完善模型。 需要的是弄清楚模型:伴有传质过程、复杂化 学反应、动力学等等。30多年来模型研究在不 断发展完善更接近于真实。
8. 陶文铨,数值传热学, 9. 陈义良,湍流计算模型
10. 粘性流体力学,
11. E.R.G. Eckert,对流传热传质(中译本)
20.8.16
4
目录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20.8.16
5
第一章 序言(论)
§1 本课程范围 ❖ 一、课程范围 ❖ 1. 工程设备、自然环境及生物机体中出现的
→所有这些都要求更细的过程、更精密的控制 →有必要预测有关的过程。
20.8.16
10
意义: ①工程设备设计师可从大量了解方案中确定最佳设计 以确保最佳性能; ②生产过程工艺师可更安全、有效地操作现有设备; ③自动化控制工程师; ④研究工程师; ⑤预灾难发生及应对措施。
20.8.16
11
三、本课程的目的
对流、射流
20.8.16
17
2.理论计算、或是理论计算辅以实验(工作量大大
减少的试验)→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上→一组反映
物理过程内部联系的微分方程
传递过程原
理方面的知识,数学模型的可靠程度将起决定性作
用(1)依赖于准确可靠的数学模型,(2)依赖于
合适的数学方法。
1) 经典的求解方法(应用范围极其有限) 即经典流体力学传热、传递过程提供的方法;获得 求解微分方程,简化模型的封闭解,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说明某个局部问题、简化问题、或是用于对 数值方法的验证。
26
第二章 物理现象的数学描述
重点内容:
❖ ①笛卡尔坐标(x,y,z)系中流动控制微分方 程组(PDE)的推导;
❖ ②牛顿粘性定律及奈维尔—斯托克斯方程的获得 ❖ ③控制微分方程之间的相似性及传递方程的定义 ❖ ④传递方程在有限时间和有限控制体积内的积分
形式; ❖ ⑤物理行为分类:椭圆型、抛物型和双曲型 ❖ ⑥粘性流体流动的定解约束条件
20.8.16
8
③局部变化、整体机理; ④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级数、何处需先加热、何处 不需加热等具体实施过程; ⑤搅拌、混合:桨叶形式、挡板构型; ⑥流动则是研究传热与传质过程的基础,而不仅仅 是知道总压力降(总阻力)而已!
20.8.16
9
2. 传递现象存在于自然界的几乎所有工业过程中,影响着有 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 但试验的代价→昂贵,某些时候甚至不可能实现,尤 其是在大型工业化装置上进行实验更为困难。
❖ →只能针对已有的现象或装置做→很难用于开发。1: 1,逐渐放大→大大影响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 对一些基本物理现象的规律并不都能从实物试验中获 得。
20.8.16
15
②相似理论指导下的实验
缩小规模:或取一局部物体作模型试验。如 裂解炉的开发:单管试验、多管缩小尺寸、 传热试验、加热时间等;再如降膜结晶法:a. 短单管→物理现象观察分析;b. 长、单管, 中间实验;c. 多根管的放大试验;d工业装置。 但即使如此,有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20.8.16
13
根据我们课题组多年来在不同项目的研究经验和体会 来看,这一套方法非常行之有效。本书以物理上的依 据为基础,形式又简明易懂。推荐采用本书学习。本 课程为40学时,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对全书内容作详 细介绍,特别是计算程序,只能作少量介绍,但本课 程重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以便:
20.8.16
18
2) 数值方法 代数方法代替微分方程,进而用计算机求解,随着计 算机技术及计算技术的发展,近20年来得到蓬勃的发 展。数值方法的发展及大型计算机机的应用使得可对 似乎任何实际问题求出数学模型隐含解。 新的专业方向:CFD、CHT、CHM、CC、环境流 体力学、大气、海洋环流等…学科的蓬勃发展。
20.8.16
23
§3 本课程基本内容与安排
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
预计课时
❖ 第一章 绪论
2
❖ 第二章 数学描述
3
❖ 第三章 离散化方法
4
❖ 第四章 热传导与扩散
4
❖ 第五章 对流传热与扩散
4
❖ 第六章 流场计算
4
❖ 第七章 求解方法、方法修饰 2
❖ 第八章 专题
2
❖ 第九章 应用实例
1
实际 2 3 4 6 6 6 2 2 1
物化性质(密度、Cp、K、D等)
基础物性数据
b. 化工迁移的基本物理现象
c. 化工单元设备:核心装置与过程 化学工程的核心
d. 基本化工装置:工段、车间 e. 工厂 f. 大系统
各种或大或小的化 工系统,不同尺度 范围的系统
20.8.16
7
二、研究传递现象、化学反应过程的重要性: 亦即预测传热、传质,流动的必要性
❖ 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之后,掌握应用 电子计算机研究化工单元内部过程(即三传和一 反过程)的一套数值计算方法,即应用电子计算 机求解有关的动量、能量、物质(组分)传递的 微分方程,计算在有关化工单元过程中物料(包 括固体、液体及气体)的温度、压力、速度、浓 度分布,并由此进而计算有关过程的传热、流动 阻力、传质参数、反应速率、产品分布的基本方 法等。
20.8.16
27
❖ 如绪论所言,将控制传热、流体流动及其他有关过 程的规律表达成数学形式(数学形式参见 TRANSPORT PHENOMEA,流体力学,工程传热 传质学)后,下一步即可着手对这些过程方程进行 数值解(离散化,网格),本章在于进一步明确相 关方程的形式和意义。
❖ 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形式将所有方程用一个共同的形 式来表达——通用变量的传递方程形式来表达,进 而构成通用解法的基础
20.8.16
19
优缺点
3) 优点:a. 成本低:硬件、实物成本下降;智 力成本、知识成本上升,知识价值体现;b. 速 度快,高效能,人的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c. 可提供完备的资料:研究细节、不受干扰;局 部情况,可以揭示内部规律;d. 模拟真实的条 件:高低温,快、慢速;有毒、易爆等条件; e. 模拟理想条件:二维、稳态、常物性、绝热、 无干扰、有干扰等。
20.8.16
28
§2.1 控制微分方程
一、基本概念 ❖ 首先介绍一下传递过程现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 1) 直角坐标上的稳态过程 x, y, z/ t 0
2) 圆管内轴对称运动 3) 边界层类型 4) TW=Const时的充分发展 5)恒定壁面热流密度
r, z / 0
cy , u f
①在本书学习的基础上自学,钻研、编制有关的程序; ②今后办相关学习、研讨班,同学可参加; ③建立工作上的联系。
20.8.16
14
§2、预测有关物理现象的方法
❖ 1.实验研究
❖ 最可靠的数据资料往往来源于实验,如化工过程设备 的气动性能,塔、反应器、流化床,…的操作性能、 流体力学性能等的实验研究;核爆实验等…。采用实 物实验研究可抓住特征、重点的试验,直观、明确的 观察→对于掌握有关外部现象与基本性能之间的本质 关系有重要意义。
1
传热与流体流动过程的 数值模拟基础与应用
课程性质:研究生课程 授课时数:40 学时 授课教师: 张建文 博士
20.8.16
2
课程简介与总体步骤: 1) 数学描述(Mathematical Model) 2) 离散化、求离散化系数( Discritization & Coefficients ) 3) 解方程→得到变量如速度、温度等的分布 ( Distribution
20.8.16
16
②相似理论指导下的实验
几何相似:按比例缩放,比例放大… 本来已 经小的尺寸怎么办?调试干扰困难等等,有 时几何不相似反而好! 控制无因次准数相等很困难;运动相似,热 质条件相似;对多个准数控制时,很难满足 都相等。
如 Re 相 等 , M 数 相 等 , Gr
数、Pr数等,气相、自然 主要因素相似
20.8.16
24
第二部分 计算程序及应用 预计课时 实际
一、 基本框图结构分析
3
3
二、 几何处理及网络
4
4
三、 主程序分析
4
4
四、 介绍部分应用程序
4
4
CFX、Phoenix、Fluent、Star-CD
第三部分 考试 3学时
20.8.16
25
§4 学习本课程的基础知识要求
❖ 1. 传递过程原理、流体力学、传热学 ❖ 2. 线性代数、张量、数值计算方法 ❖ 3. 数学物理方程 ❖ 4.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应用能力
20.8.16
12
三、本课程的目的
❖ 数值求解有关过程的方法很多,但本课程不 打算介绍所有现成的方法,这样只会把同学 们搞糊涂,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 本课程主要介绍由Patankar教授与Spalding教 授所开创的(通用)数值计算方法。学习和 掌握这一套方法后即可用以计算分析在科研 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可在此基础 上学习、掌握其他数值计算方法。
20.8.16
22
→计算精度与范围有赖于计算机及计算方法 的进一步发展,如以前不能完成的,现在可 以解决;以前只能粗略解决的,现可以精细 分析→最好的预测方法
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各自优点互相补充,而 不是互相排斥、随着技术的发展,理论所起 作用逐渐变大。技术发展对理论和实验二方 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x ux
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 y)
T Tw Tb Tw
f y
Tx const
热质传递,流体流动、化学反应及其他一些 相关过程。数值计算方法与计算机数值计算 方法相结合求解相关的问题。 ❖ 2. 预备知识
化工传递过程、线性代数、流体力学与传 热学、矩阵、Fortran语言、数学物理方程、 计算方法等
20.8.16
6
3. 研究化工过程的六个层次:
a. 物质的基本物化特性:外观、性质、
20.8.16
21
b:即便对于已能用合适的数学模型描述的过 程,如热传导、层流、流动、扩散过程、简 单紊流边界层,本构方程均清楚的非牛顿流 体等也存在一些问题,几何复杂、变物性大、 紊流变化快、尺度小、多孔介质,一些非稳 态(非定常)问题不得不作一定的简化 →受计算方法、计算机功能的限制、实际问 题仍需作适当简化
自然环境:大气、海洋的环流、生态环境的保护、污染、臭 氧层空洞的变化、CO2的温室效应,暴风雨、河流泛滥; 生物流体:血液流动、人体温度控制、肾脏、肺功能等; 工业过程:电力、能源工业、原子能→解决能源工业与热能 工程; 动力、航天、交通:解决卫星回收、保护的关键问题; 电子线路、计算机:超大型计算机发展的核心问题; 化工安全、冶金、轻工、建筑、机械、材料工业:无不与这 些过程有关
1.存在于一切过程单元设备与过程中 ①若说化工原理是解决化工单元过程的基本共性的宏 观的问题如流动阻力系数、传热系数、传质系数;相 应的方程式如贝努利方程、传热Nu关系式,三传类比 关系式等) ②化工传递、流体力学、传热学的研究则主要是放在 协助人们去揭示这些过程的内在规律(起源、发展、 变化、结果)、细节(如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 的提高)→要知道局部或细节的改变?为何改变及如 何着手去改进?
2. R.B. Bird & W.E.Steward,Transport Phenomena
3. E.R.G. Eckert,Analysis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4. Jacob,Heat Transfer 5. 王补宣,工程传热与传质学
6. O.C. Zienkiewieg,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 by 7. H. Schlichting,Boundary layer theory
& Profile ) 4) 求各传递系数 (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s, etc )
20.8.16
3
教材:传热与流体流动过程的数值模拟基础与应用 张建文 杨振亚 张政 编著
参考书: 1. S V Patankar,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20.8.16
20
优缺点 4) 缺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缺点难免存在。 a. 数学模型的适用限度是关键因素,对于一些 数学模型尚不清楚的过程(如复杂紊流、某些 非牛顿流、多相流、相变过程、流变化等等)。 有待于进一步的模型研究如紊流模型、非牛顿 流体模型、二相气液流等;需要提出模型,计 算分析→较正模型,深化完善模型。 需要的是弄清楚模型:伴有传质过程、复杂化 学反应、动力学等等。30多年来模型研究在不 断发展完善更接近于真实。
8. 陶文铨,数值传热学, 9. 陈义良,湍流计算模型
10. 粘性流体力学,
11. E.R.G. Eckert,对流传热传质(中译本)
20.8.16
4
目录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20.8.16
5
第一章 序言(论)
§1 本课程范围 ❖ 一、课程范围 ❖ 1. 工程设备、自然环境及生物机体中出现的
→所有这些都要求更细的过程、更精密的控制 →有必要预测有关的过程。
20.8.16
10
意义: ①工程设备设计师可从大量了解方案中确定最佳设计 以确保最佳性能; ②生产过程工艺师可更安全、有效地操作现有设备; ③自动化控制工程师; ④研究工程师; ⑤预灾难发生及应对措施。
20.8.16
11
三、本课程的目的
对流、射流
20.8.16
17
2.理论计算、或是理论计算辅以实验(工作量大大
减少的试验)→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上→一组反映
物理过程内部联系的微分方程
传递过程原
理方面的知识,数学模型的可靠程度将起决定性作
用(1)依赖于准确可靠的数学模型,(2)依赖于
合适的数学方法。
1) 经典的求解方法(应用范围极其有限) 即经典流体力学传热、传递过程提供的方法;获得 求解微分方程,简化模型的封闭解,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说明某个局部问题、简化问题、或是用于对 数值方法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