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图形教材分析.DOC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4 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丨苏教版 (3)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4 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丨苏教版 (3)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4 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丨苏教版 (3)
一、引言
本次课程的主题是“空间与图形”。

本教材的学习内容都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和实践经验,力求贴近生活实际。

本次总复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检查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空间与图形意识,巩固强化其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知识,巩固基本概念,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准备
•照片、物品等教具;
•PPT或黑板;
•学生课本及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
1. 课前导入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和实物照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和照片描述出物品的基本特征、颜色等,并找出相关的基本图形等。

2. 复习基本概念
1.教师出示几幅图,让学生找到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图形的特征。

2.教师出示各种几何体图形并要求学生命名,并分辨它们的特征。

3. 综合应用
1.学生上课本修身一节,进行思考题复习。

2.学生分组进行昆虫繁殖场的建设设计,要求学生图纸的绘制遵从所学相关知识。

3.学生调查本班级同学的房间布置情况,并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和图形绘制等。

4. 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总复习,学生对所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进行了系统性的学习与巩固。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教学效果良好。

同时,教师也感受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课下将针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力争下节课教学更上一层楼。

图形与几何教材分析

图形与几何教材分析
图形与几何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莲都区水东小学 包圣华
QQ:810520768
2013年3月22日
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这部分内容叫做“ 空间与图形”,现在课程标准把它称作为“图 形与几何” 。
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以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为核心展开。主 要包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 运动或变化;图形的性质及其证明;图形的 位置等五个方面。
时 间 人 数
规 律
1
2 4
3
4
5
25
2
8 16 32
23 24
21 22
由上表得出结论: 每增加一分钟, 收到通知的老师和同学的人数是 前一分钟收到通知的老师和同学总数的2倍。有几分钟, 总人数就是几个2连乘(2的几次方)。
案例二《循环赛》
师:如果在我们班要举行小足球赛。同学们平 均分成6个队:分别是a队、b队、c队、d队、 e队、f队,那么按照单循环赛的规则进行比赛, 谁来说说你们队该和哪些队进行比赛? 师:如果我们用不同颜色的圆点代表不同的 球队,6支队伍进行单循环赛共需要赛几场?
图形与几何五大方面内容
图形的认识; 图形的测量; 图形的运动或变化; 图形的位置; 图形的性质及其证明(第三学段为主)。
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
一、图形的认识
(一)认识物体的编排特点 (二)图形的认识内容分析
(三)认识平面图形的用途
(四)图形的认识教学建议
(一)认识物体的编排特点
现在的教材,在图形的认识当中,是先讲 立体,再讲平面,然后再回到立体。过去是按 点线面体的逻辑规律编排的。 先讲立体图形,要求直观认识,然后中间 一段是平面图形,最后再讲立体图形是正式认 识,还有讲它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等等。但 两次讲立体层次不同,第一次要求辨认,到第 二学段要求是认识。

核心素养视域下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核心素养视域下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核心素养视域下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内容摘要:“图形与几何”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领域,“图形与几何”,以空间形式作为分析和探讨的核心,核心素养视域下在图形教学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我从费希尔和弗雷两位老师合作撰写的《扶放有度实施优质教学》一书得到启示,他们逐步提出和完善了由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导的两个三角形组成的“扶放有度”教学模式[1],围绕着教师主导的精心示证和适时辅导、学生主导的同伴协作和独立表现等四个阶段开展教学,我以精讲导学为“扶”,以自主探究为“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空间想象空间观念空间教学空间思维2022版新教材新课标学习培训后,我认识到新课改重点是让学生更多地“交互学习”“更多参与”,打造成长型、思维型的小学数学成长课堂。

基于我参与的课题《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我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教法作了实践探讨与分享,进行了教材分析、教法示导及微课展示[2]。

一、问题引导学生,开启空间想象我在开课前设计问题诊断摸查学生预习情况,独立思考并回答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核心问题,1.提问:你知道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吗?2.判断:下列图形能按虚线折成正方体的是哪个正确?3.单选:4个正方体中,哪个是用右边的平面图形折成的?4.多选:你知道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有多少种吗?能分为几类?5.想象:你知道正多面体的展开图是怎样的吗?如果你的问题对答有模糊不清,也不用气馁,请认真开展下面的数学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课前互动与学习指引,鼓励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把握数学本质,发展空间观念从生活出发,动手实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整节课设计思路:切物成形显表象→多元操作抓特征→适时质疑促反思→深度对比抓异同→分层训练巧深究。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一课,在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何实现在学生面前更好地呈现长方体的展开图由此突破教学难点呢?首先教师巧妙引入叠纸成书打开空间想象,由线到面看到长方形的直观形成,多媒体动画演示快速叠纸,厚度纸片堆叠成长方体,人机示范过程中,教师讲述精炼简洁的语言,直指数学思考和数学知识的得出。

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

青岛包头路小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备课
备课人:胡萍
时间:2008年8月20日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总分析:
(一)数与代数:
(二)、空间与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四)、实践与综合运用:
二、教学总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2、数学思考方面:
3、解决问题方面: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结合本册教材的学习,再次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学会倾听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三、学期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

4、在探索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建立“现实问题——数学问题——联想已有经验——寻求方法——总结归纳——解释应用”的“模型化”思想。

5、体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在数据描述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分析问题。

6、能按照活动要求根据可能性的大小设计一个方案。

7、在具体情景中,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一)线与角

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一)线与角

第二部分空间与图形(一)线与角本单元是小学数学总复习的第二部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通过系统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四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又包括:线与角、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第二部分包括长度、面积和体积。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立体图形,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运用所学的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引导学生交流整理知识的方法。

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复习时应重点指导学生再次感知图形特征,以此强化、扩展和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再通过一定的练习进行巩固。

根据内容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在安排图形的认识的复习时分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系统整理,沟通联系”,主要是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机联系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网络;第二部分是“把握特征、练习深化”,主要是从“线与角”、“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各种图形的特征,进行整理与内化,并通过一些典型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对于线与角的教学,教材给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线与角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复习“直线、线段、和射线”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画一画,然后进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第二个问题是。

引导学生复习垂直与平行。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画一画,并说说判断直线垂直或平行的基本方法。

第三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角的大小,复习角的测量等知识。

教学时,要让学生说说测量角的方法,并让每个学生用量角器量角。

一年级《认识物体和图形》(立体图形)教材分析

一年级《认识物体和图形》(立体图形)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上《认识物体和图形(立体图形)》教材分析温宿镇六校李薇薇《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这部分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同时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一、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二、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本课主要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这部分知识的编排,教材是按三个层次进行处理的: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

在知识的引入和应用这两个环节上,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

首先,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

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按三个层次编排: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

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具体的学习过程。

1、教材首先出示鞋盒、粉笔盒、魔方、易拉罐、笔筒、足球、玻璃球等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许多这方面的早期经验,所以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到形状是物体的众多属性之一,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的形状相同,有的形状不同,形状相同的物体可以看成一类。

所设计的《空间与图形》复习教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所设计的《空间与图形》复习教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所设计的《空间与图形》复习教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一、教师应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也是维持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在设计空间与图形教案之前,老师应该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认识。

针对此,教师可以参加教材研讨会,掌握教材变更情况,也可以查看网上教育杂志等相关教育出版物,了解最新教学方法和技巧。

二、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教育的价值是以产生变化的学生为尺度。

”教师应该通过铺排有效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更好的懂得教材的内容,加以应用和运用。

在教授空间与图形的复习知识点时,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

使用示范教学法,可以更深入地向学生解释概念和原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当然,视觉机敏和美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老师也要极力打造起示范的视觉美感。

(2)教材分析法。

教师可以集中讲解一些知识难点或枝节,教材分析法的特点是站在教材的角度,系统性分析教材,讲述重难点内容。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学生需要重视重点或难点的内容部分。

(3)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列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点更好地转化为实际应用情况,更好地了解教材内容意义和价值。

(4)互动交流法。

互动交流法是一种有效探讨和质询想法的方法。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有效交流。

这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参与感,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合作。

三、教师应把握教材的难度系数教材的难度系数可能因教材类型而异,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应各类型的难度系数,制定合适的复习教案。

当教师设计《空间与图形》复习教案时,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参考学生成绩和掌握程度等情况,全面考虑根据不同难度系数的设计与选择,确保教案的适宜度。

四、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学习能力、学习乐趣等各方面各不相同。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比如,注重和学生进行个性化交流、突显主要知识点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材分析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本章地位和作用这一章是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章,对整个初中几何起着奠基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

在这一章,将在前面两个学段学习的“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看到更多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线段和角认识一些简单的图形,并能初步进行应用。

(1)内容上: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多姿多彩的图形”,使学生对几何图形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

第二部分“线段、角”是平面几何中最简单的图形,后续学习的比较复杂的图形是由简单图形组成的,有关线段和角的概念、公理、性质等都是研究比较复杂图形的必要基础;相关的画法和计算,也是复杂图形的画法和计算的基础,本章中各种简单图形的表示方法,几何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转化能力,对今后学习几何各章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方法上:三种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的转化贯穿于几何学习的始终。

用分析法、综合法、分析综合法思考问题,是解几何题的基本方法。

(3)思想上:这一章中所涉及到用平面图形研究立体图形的思想、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运动变换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应用意识地渗透。

2.本章学习目标(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实物外形中抽象出来的点线面体等概念,能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

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能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及其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制作立体模型,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掌握关于直线和线段的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了解他们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理解两点之间距离的定义;了解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整理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整理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整理与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整理与复习》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的认识以及图形的测量和计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图形认识,对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系统化和理性化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对图形的理解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对图形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图形的特征。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各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图形分类盒,用于收集和整理各种图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如玩具、家具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中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复习的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图形的图片,让学生对各种图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3课时 空间与图形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3课时 空间与图形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3课时空间与图形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用三角板画出90°的直角。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会用三角板画出90°的直角。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1. 正确使用三角板画出直角。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谜语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别看个子小,尾巴却最长,要比个子大,不如哥哥好。

”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直角和锐角、钝角有什么区别?2. 探究新知(1)认识直角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提问:你们知道三角板上的角有哪些特点吗?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三角板上的角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2)学习画直角教师示范如何用三角板画出直角,并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三角板画出直角,并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3. 动手操作教师出示一些需要画出直角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问:你们觉得直角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用三角板画出5个直角,并让家长签字确认。

2. 家长协助孩子寻找生活中的直角,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谜语导入、动手操作等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直角的含义和特点,以便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紧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空间与图形优秀教学设计

空间与图形优秀教学设计

空间与图形优秀教学设计空间与图形优秀教学设计篇一:空间与图形优秀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图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收获,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能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材分析:本课是总复习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在本学期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单元: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这两个单元涉及的知识点有: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把散落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从而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整体知识结构。

在具体设计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本学期学到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学习方法?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哪些内容有趣?那些内容最有用?哪些还感到困难?”等问题,只有把学生的这些问题设计为复习课的重点时,那么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也可以把学生平时储存在“问题银行”里的问题作为复习的内容进行梳理,以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教学重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教学设计(一)活动一:回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忆本学期学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把学到的知识写在一张纸上,要求学生尽量详细的概括所学知识。

鼓励用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表示1.让学生根据整理的内容汇报: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2~3人的汇报即可)知识内容主要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等。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整理。

①尽量纪录的详细(包括文字、举例等),避免漏掉内容。

②有意识的按照类别进行板书。

3.展示学生比较好的整理方法。

①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整理知识的。

②学生作出最初的评价。

《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

《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

《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引言《空间与图形》是一门涉及空间感知和图形认知的重要课程,在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掌握空间理论和图形表达技巧,学生能够在创作中更好地塑造形状、构图和透视等方面展现自己的创意和艺术才能。

然而,在我教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一些反思和调整。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问题一:教材选取教材的选取是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空间与图形》这门课程中,我们需要一部分理论知识和一部分实践操作的指导。

但是,在过去的教学中,我选择了过于繁琐和抽象的教材,导致学生对于空间理论的理解能力不够。

因此,我觉得应该在教材选取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能力。

首先,我会调整教材的结构,将重点放在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实例上,并且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其次,我会增加一些实践操作的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巩固空间理论的知识。

最后,我会引入一些与当代艺术相关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问题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和口头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参与。

这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无法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采用更加互动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会增加一些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和合作。

其次,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自由发挥,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和有趣。

最后,我会引入一些互动式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课件和在线练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效果。

问题三: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是学生对于课程参与和学习效果的反映,同时也是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传统的笔试和作品展示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然而,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和局限,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会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六年级上册教材分.doc

六年级上册教材分.doc

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一〜三单元)全册说明在数与代数方面一一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一一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

关于位置——介绍整体安排,位置与平面直角坐标系,方位与极坐标系在统计方面一一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

介绍整体安排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一一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整体安排本册内容以“鸡兔同笼”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分单元介绍一单元:位置“位置”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

学生在低年级(一下)一一学习了如何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中年级(四年级)——“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条件(角度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册教材一一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教学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以及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为初中学习“图形与坐标”打好基础。

课程标准对这一内容的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1.在实际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或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三、具体编排例1教材呈现了在计算机课上教师根据座位显示器来找对应同学的情景。

一年级上册“数与代数、空间图形”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与代数、空间图形”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本册教材共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准备性知识(第一、二单元)、数与代数(第三、五、六、八单元)、图形与几何(第四单元)、综合与实践等内容。

一、内容变动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

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

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

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

本册只认识“整时”。

二、编排特点1. 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这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特点。

这册教材共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准备性知识(第一、二单元)、数与代数(第三、五、六、八单元)、图形与几何(第四单元)、综合与实践等内容。

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

如数与代数一共有四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使同一领域的内容从总体上有所变化,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

并且每册第一单元尽可能安排内容比较少、活动性强的单元,给一定过渡时间,让玩了一个假期的学生慢慢地恢复学习状态。

五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材分析

五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材分析

建议3、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 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剪的 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然后,教材安排 了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 方体、长方体”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展 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第二单元 长方体(一)
建议4、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应通 过呈现了一个长方体及其展开图,引导 学生分析长方体与其展开图各部分的对 应关系,为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 义与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供 基础。
第四单元 长方体(二)
建议2、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积、 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第四单元 长方体(二)
建议3、在观察、操作中,探索长方体体 积的计算方法
第四单元 长方体(二)
建议4、在实验活动中,探索不规则物 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四、凸显优势 展望未来
空间与图形板块在数学学习中的优势 1、凸显生活化和现实性 2、凸显过程性与体验性 3、凸显实践性和应用性 4、凸显开放性和创造性
第二单元 长方体(一)
建议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 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 活动中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 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第二单元 长方体(一)
建议2、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小 组合作,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归纳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第二单元 长方体(一)
三年级: 1.认识周长和面积。 计算长、正方形的周 长和面积。 2.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四年级: 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2.认识平行线、相交和垂直。 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分类、内角和、三 边关系认识角,能测量角,会画角。 5.能用数对、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第四单元 长方体(二)
目标: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 5、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 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空间与图形-苏教版2015

四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空间与图形-苏教版2015

四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空间与图形-苏教版2015一、教学目标1.认识立方体和长方体;2.熟练辨别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3.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4.学会运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立方体和长方体,区分和比较它们的特征;2.难点:运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出示几张图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图形来描述相应的立体图形。

然后让学生一起分享各自描述的方法和感受。

通过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图形的特征和联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认识立方体与长方体(1)教师出示立方体和长方体的立体模型,并让学生辨别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要求学生口头描述并画出它们的形状特征。

(2)让学生观察四周的物体,找寻其中立方体和长方体的实例,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3. 熟练辨别平面图形(1)教师出示几张平面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生辨认和描述它们的性质。

(2)练习:教师将平面图形放在桌面上,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辨认图形并说出性质。

4.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1)教师出示几组常见的建筑物或景观照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空间结构。

(2)利用立体模型和益智玩具,引导学生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

5. 运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1)小组合作活动:要求学生依照给出的建筑图纸,在规定时间内制作一个立体模型。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模型,并要求他们通过图形语言描述所制作的空间结构。

6. 实际操作让学生穿越到教学楼,观察不同教室的空间结构及家具摆放情况,然后让学生用图形语言描述学校教室的空间结构和布置。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常用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还发展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学生不仅体验了如何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还锻炼了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教材分析.doc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教材分析.doc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单元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

在内容标准中具体提出了要让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根据目标要求和全套教材内容安排,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辨认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②观察由4个、5个小立方体组成的立体,辨认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

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是每个学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之一。

学会观察首先是从实物开始的,因此教材的第一课时先要求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实物,根据实物进行方位画图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而在第二课时,就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使得眼、口、手并用,而且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开发了智力潜能,培养了学生自主构建空间的观念。

教材编写特点: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选择学习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例如第二页,教材通过学生在不同角度画暖瓶和杯子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物体图像不同。

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所学知识,又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2.重视操作和体验。

教材重视让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

如教材第4页,让学生自己搭小正方体,并观察不同角度所看到的不同图形。

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而且在二年级已经学习并经历了从不同方向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球和由三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能辨认所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

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图形。

2.经历按要求搭立体的过程,能按要求用若干个小立方体搭成立体,能描述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所看到的平面图形。

3.能根据平面图形来判断对应物体和观察方向,获得立体的平面视图的直观经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与图形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安排空间与图形内容两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位置》、第四单元《圆》。

一、关于位置的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1. 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材总体安排特点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

教材在编排上不但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

例如,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 呈现丰富的生活情境并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材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生活情境。

例如,联系国际象棋的棋盘,让学生确定棋子的位置;通过呈现地图册中的某一页,让学生了解在地图册中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的位置。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材还在“生活中的数学”中介绍了在围棋盘上用19条横线和19条纵线确定棋子位置及地球上用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点位置的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材教学的几个注意点1.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并通过前几个年级的学习也获得了确定物体位置方面的许多知识。

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2. 注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本单元中,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为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四)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共安排了两个例题。

1.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首先通过让学生找出坐在第二列、第三行的张亮同学,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接下来,又给出了用数对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教室里学生位置的方法。

2. 例2。

教材通过呈现在动物园示意图上确定各场馆位置的情景,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二、关于圆单元的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1. 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教材总体安排特点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有:认识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等。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先安排了圆的认识,通过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直径长度间的关系等,使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教材还联系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说明圆是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

对于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教材在编排上加强了启发性和探索性,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交流、思考来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逐步导出和掌握计算公式。

(三)教材教学的几个注意点1. 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教材里安排了很多活动让学生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故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实际教学时,教师不应把学生的动手操作简单地作为活动目的,而应合理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

2.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和以前学的直线图形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联系又很紧密,故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应用转化思想,将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来研究。

如在研究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在研究多边形的面积时,主要采用了割补、拼组等方法,将多边形的面积转化成更熟悉和更简单的图形来解决,那么,这里是否也可以仿此思路把圆的面积采用割补等方式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呢?(四)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1.认识圆例1是让学生想办法在纸上画圆,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同时为后面探究圆的基本性质做好准备。

教材共呈现了3名学生用不同的实物来描摹画圆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且学生以前有基础,但因受实物所限,画出的圆大小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化,从而为后面教学用圆规画圆做了铺垫。

2. 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计算。

1.圆的周长计算公式(1)圆的周长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教材从实际情境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

主题图中,一个学生绕着圆形花坛骑自行车,提出“骑一圈大约有多少米”的问题。

在这个情境中,自行车行走的轨迹是一个圆,它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如果忽略自行车行走时和花坛的距离,那么这个圆的周长也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圆形花坛一周的长度。

至此,学生对圆的周长的含义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

(2)在学生理解了圆的周长含义后,再引出“如何求圆的周长”的问题。

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一般图形周长的技能,可以自己完成这个任务。

如用一根绳子或纸条绕圆一周,再来测量这段绳子或纸条的长度,也可以在圆形硬纸板上做个记号,与直尺的0刻度对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

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当圆很大的时候,就不具有操作性了。

因此,需要寻找一个一般化的方法来求圆的周长。

在这儿,教材为学生直接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即通过测量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使学生发现,不管圆的大小怎么变化,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

接下来,教材通过直接介绍的方式说明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通常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为了方便学生计算,教材规定本书中“π”只取两位小数,即3.14。

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可以得出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或C =2πr。

(3)为了丰富学生在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教材通过“你知道吗”介绍了圆周率的一些历史材料,特别指出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这方面的伟大成就。

2. 例1。

教材结合主题图进行圆的周长计算的教学。

在这儿是对前面总结出来的周长计算公式进行直接应用,为了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既计算了圆形花坛的周长,又计算了自行车轮子的周长。

在本节内容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3. 圆的面积(1)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首先提供了一个在圆形草坪上铺草皮的实际情境,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性。

接下来,教材直接提出问题“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把圆转化成已学的图形来计算面积。

教材采用实验的方法,指导学生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偶数份,如16等份、32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使学生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

然后,引导学生对长方形的长与宽跟原来的圆的周长、半径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并自行完成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这里涉及了数学中的逐步逼近的方法,就是采取某种方法,使一个近似的图形逐步逼近精确的图形。

(2)例1。

与圆的周长编排类似,本例也是结合主题图,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直接应用。

(3)例2。

本例是求圆环的面积,教材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求圆环的面积是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

教材给出了两种算法:3.14×62-3.14×22和3.14×(62-22)。

实际上,通过乘法分配律,学生能够发现这两种算法的一致性。

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主要是对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回顾梳理,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另外还安排了一个与圆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圆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