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关联理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翻译领域。
它认为语言的理解和意义的组织是通过关联来完成的,即一个语言单位(词、短语、句子等)在某种语境下与另一个语言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语义和信息的网络。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语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极其关键的。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首先,翻译中的语境问题与目标语言有关。
由于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因此,原文与目标语言的语境往往存在巨大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等信息,以确保翻译成果与目标文化和受众群体相适应。
例如,英语中的“snow white”在汉语中可翻译为“白雪公主”,但在日语中通常翻译为“白雪姫”,因为日本动漫文化中“姫”(hime)表示“公主”的意思。
其次,翻译中的语境问题与原文有关。
原文中的词汇、语法结构、上下文等因素都会影响翻译结果。
翻译者需要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原文语境作出合理的翻译。
例如,英语中有一句俗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直译为“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显然不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
汉语中的类似俗语可以翻译为“一日三接:接触太阳、接触大地、接触自然风。
”最后,翻译中的语境问题与翻译者个人因素有关。
不同的翻译者有不同的背景、经验、思维方式和风格,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语言风格进行翻译。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了解原文的语境和意思,并在目标语言中准确、流畅地表达。
例如,英文中的“excuse me”可以翻译为“打扰一下”、“对不起”、“请问”等多种方式,但不同的方式表达的语气和意思都不同,翻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意图进行选择。
总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也是关键的问题。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汉英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沟通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语义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语义空白,成为了口译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的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是交际双方通过共享的语境和认知环境来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口译中,译员需要理解原语的语义信息,同时根据语境和认知环境寻找最佳关联,将原语的语义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听众。
三、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的语义系统存在差异,往往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这些语义空白可能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语言表达习惯不同、语义内涵不对应等原因造成的。
例如,一些具有文化特异性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语义。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义空白翻译策略针对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可以采取以下翻译策略:1. 语境补全策略:译员可以通过补充原语语境信息,帮助听众理解原语的语义信息。
例如,在翻译具有文化特异性的词汇时,可以简要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2. 意合转换策略:针对原语中意合的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形式转换的方法,将原语的意合表达转化为目的语的形合表达。
例如,可以将原语的并列结构转化为目的语的从句结构。
3. 增译法:根据原语的语义信息,适当增加目的语中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加准确、完整。
例如,在翻译含有隐喻或委婉语气的原语时,可以增加解释性词汇来明确语义。
4. 意译法:当原语中的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语义时,可以采用意译法,即根据原语的整体意思进行翻译。
在保证传达原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调整语言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由于文化、语境和语言的差异,汉英隐喻的翻译往往成为一个难题。
本研究以关联理论为视角,深入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中的推理过程是基于说话人的意图和听话人的认知语境。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同样适用。
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图,结合自身认知语境,找出最佳关联,将原文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及翻译难点1. 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汉语中隐喻的运用更为广泛。
在汉英口译中,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2. 翻译难点:由于文化背景、语境和语言的差异,汉英隐喻在表达方式和理解上存在障碍。
如何将汉语中的隐喻准确、生动地翻译成英语,是口译中的一大难点。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文的意象和韵味,又要确保译文在目的语中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在保留原文意象的同时,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2. 文化背景的传递: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文化信息。
通过解释、注释等方法,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中的隐喻含义。
3. 语境推断与补全:由于口译的即时性特点,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推断出隐含信息。
在遇到难以理解的隐喻时,可以通过询问、补充等方式,明确信息含义,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4. 意群划分与断句:在翻译长句时,需要根据意思划分意群,采用断句的方式使译文更加清晰易懂。
同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序,确保译文的连贯性。
五、实证分析本部分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选取若干典型的汉英口译案例,分析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背景传递、语境推断与补全以及意群划分与断句等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形式,常被看作是对复杂信息链进行及时处理的挑战。
特别是汉语与英语这两种有着独特语法与文化背景的体系,它们在交流中的翻译难度更为突出。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和翻译的框架,为我们理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篇论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对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二、关联理论与口译背景介绍关联理论是由D. Sperber和D. Wilson提出的,强调了语境与信息期待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在翻译中,这一理论指导我们寻找最佳关联性,即最直接和最合理的翻译选择,帮助译者更有效地在目标语与原语之间进行传递信息。
而口译过程恰恰涉及到复杂的语境转化,尤其需要灵活应对多种模糊语的表达与理解。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现象及问题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由于文化、语境和语言的复杂性,汉语中的许多模糊表达在英语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这给口译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具备灵活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多样性的能力。
四、模糊语翻译的策略研究(一)翻译的增补策略在口译过程中,针对汉语文本中大量存在而又无法找到对应表达的模糊概念时,口译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信息的翻译方法,来确保目标语言的听众能够理解原文的含义。
例如,当遇到汉语中的四字短语或习惯用语时,可以通过增补法将意义更明确地表达出来。
(二)意译策略的应用意译是针对原语言中较为抽象或具有文化特性的表达方式所采取的翻译方法。
在汉英口译中,对于一些无法直接找到对应英文表达的模糊语,口译员可以运用意译策略来传达原意。
这种策略要求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三)语境的利用与解读在口译过程中,为了理解原文中的模糊语和传递原作者或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必须借助关联理论中语境的理解与运用。
译者要综合考虑社会文化背景、说话双方的知识结构和预期语境等元素来寻求最佳的关联性翻译。
关联理视角下翻译论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摘要:根据关联理论 ,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
这种交际是一种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内的三元关系。
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原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
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 ,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因此,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将对翻译学科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境最佳关联翻译关联理论是近年极具广泛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其影响力大大超出了语用学领域本身,已经渗透到翻译领域。
关联理论不仅可以解释翻译现象还可以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框架。
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 ,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 ,指导翻译活动。
一、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自然语言的交际与认知是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其形成基于如下的事实:a.听话人从每个话语的语言解码中获取信息时,可能会对话语作出多种理解;b.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c.听话人往往用一个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话语;d.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排除其它的理解 ,而只认定一种是唯一可行的理解。
这个用以排除其它理解的标准就是关联性。
关联性是“输入到认知过程的话语、思想、记忆、行为、声音、情景、气味等的一种特性。
当输入内容值得人们去进行加工处理时,它就具有关联性”(d.wilson,2000)。
因此,关联理论认为,要准确理解自然语言,需要在接受自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语境寻找信息的关联,寻找关联,就要依靠推理。
所以此过程是一个认知与推理的过程。
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取得一定的语境效果,进而获得交际成功。
关联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语言交际是从认知到推理的互明过程。
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采用的是“明示——推理模式”,即从说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明示的过程。
“明示”是指说话人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映的”方式进行编码、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特别是在汉英口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和语境差异,模糊语言的翻译常常成为口译工作的难点。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对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的策略进行研究。
二、关联理论与口译中的模糊语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中的理解是基于说话者的意图和听话者的认知环境之间的关联。
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言因其含糊性、多义性和文化特有性,往往难以找到精确的对应表达。
因此,口译员在处理这类语言时,需要运用关联理论,理解原语的意图和语境,从而在目标语中寻找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1. 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是指在不完全忠实原文形式的情况下,通过理解原文的意图,将之转换成目标语言的常用表达方式。
在翻译模糊语言时,口译员应首先理解原文的意图和语境,然后寻找目标语言中最能表达这一意图的词汇或短语。
这种策略能够较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同时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例如,在汉语中,“大概”、“左右”等词常常用来表示不确定的数值或范围。
在口译时,口译员可以将其翻译为英语中的模糊词,如“approximately”、“roughly”等,同时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传达出原文的意图。
2. 直译加解释策略直译加解释策略是指在保持原文形式的基础上,对模糊语言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在汉英口译中,有些模糊语言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但含义可能存在微妙的差异。
此时,口译员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的策略,使译文更加准确、完整。
例如,“风度翩翩”这个汉语成语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
口译员可以将其直译为“graceful and elegant”,然后补充解释其含义为“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这样既能保留原成语的韵味,又能使英语听众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3. 文化转换策略文化转换策略是指通过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将源语言的模糊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中的相应文化元素。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解读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解读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解读
古今中外学者对翻译的方法和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不同的主张各行其是或互为矛盾.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出发给翻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式,给各类翻译活动一个明确的说法而不会自相矛盾.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译者通过重新匹配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实现明示一推理过程、寻找最佳关联性等措施,使直译、意译、替代、直译加注释等翻译方法得到了完美的解释.所以关联理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作者:施建华孙靖作者单位:施建华(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孙靖(浙江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刊名:浙江传媒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DIA & COMMUNICATIONS 年,卷(期):2008 15(3)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关联理论信息意图交际意图明示-推理模式关联性。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的情境中,汉英口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语言现象,在口译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语言的复杂性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模糊语言的翻译往往需要采取特定的策略。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视角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推理过程,人们在交际中通过共享的认知环境和语言知识来寻找最佳关联。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理解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关联性,以便准确传达信息。
模糊语言由于其含义的多样性,往往需要译者在理解原语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和背景知识,寻找最佳关联,从而准确翻译。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类型与特点汉英口译中的模糊语主要包括语义模糊、语境模糊和语用模糊等类型。
这些模糊语言在表达上具有含糊性、多义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在口译过程中,这些特点给翻译带来了挑战。
四、模糊语翻译策略针对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本文提出以下策略:1. 意合法:在翻译过程中,通过意合法将原文中的模糊意义具体化、明确化,以降低语言信息的模糊程度。
例如,对于汉语中的“很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翻译为“a large number of”或“many”。
2. 语境推断法:结合语境和背景知识,推断出原文中的模糊意义。
这种方法要求译者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在翻译“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太清楚”时,可以根据语境推断出其实际含义,并选择合适的英语表达方式。
3. 增译法: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增译的方式补充原文中的信息,以使译文更加完整、准确。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在英语中无对应表达的汉语模糊语。
例如,“差不多”可以翻译为“almost”或“approximately”,并辅以适当的解释性词语。
4. 意译法: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可以采用意译法,将原文中的模糊意义转化为另一种表达方式。
这种方法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口译作为沟通中外文化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口译过程中,语义空白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其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如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等。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视角,对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有效的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传递与理解。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理解源语信息,推断出说话人的意图,并将其准确传达给听者。
关联理论为口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义空白现象及其翻译策略。
三、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在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现象主要表现为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用法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源语中的某些信息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从而产生语义空白。
这种现象对口译工作提出了挑战,要求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义空白翻译策略针对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翻译策略:1. 文化背景补充策略: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对源语中的文化信息进行补充和解释。
通过解释文化背景,可以帮助听者理解源语中的语义空白,并推断出说话人的意图。
2. 意合转换策略:意合是汉语表达的一种特点,而形合则是英语表达的一种特点。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灵活运用意合转换策略,将汉语的意合表达转换为英语的形合表达。
这样有助于填补语义空白,使听者更容易理解源语信息。
3. 语境推测策略: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借助语境推测策略来推断说话人的意图。
通过分析说话人的语境、语气、语调等语言特征,译者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源语信息,从而填补语义空白。
4. 直译加注策略:对于一些无法通过意合转换策略和语境推测策略填补的语义空白,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的策略。
即在直译的基础上,添加解释性文字或注释,帮助听者理解源语中的语义空白。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尤其对于汉英口译而言,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和语境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
其中,模糊语的使用在汉英口译中尤为常见,其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
该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过程,交际者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话语与听话人的认知环境相关联,以实现交际意图。
在口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对模糊语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译者需要通过分析原文中的模糊语,找到与目标语相关的认知环境,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类型及特点汉英口译中的模糊语主要包括语义模糊、语境模糊和语用模糊三种类型。
这些模糊语在表达上具有含糊性、多义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使得翻译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认知推理和语境分析。
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使用往往是为了适应不同的语境和表达习惯,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模糊语翻译策略(一)语义模糊的翻译策略对于语义模糊的翻译,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和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进行分析,找到原文与目标语之间的关联。
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同时,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义含糊性,以传达原文的语气和态度。
同时,可以采用解释性翻译、同义转换等策略,使目标语更好地适应目标语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二)语境模糊的翻译策略语境模糊的翻译需要考虑到原文的语境、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等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语境的分析,找到与目标语相关的认知环境。
通过调整语言风格、增补背景信息等策略,使目标语更好地适应目标语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实现翻译的得体性。
(三)语用模糊的翻译策略对于语用模糊的翻译,译者需要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言外之意和隐含信息等语用因素。
通过理解原文的语用含义,找到与目标语相关的认知环境,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如直译加解释、意译等,使目标语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交际意图和言外之意。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关 联 理 论 视 角 下 的翻 译
陈艳 艳
( 安徽农业 大学 外国语学院 , 安徽 合肥 2 0 3 ) 3 0 6
摘 要: 关联理论和翻译有 着很 好的兼容性 , 前者能够从语 言意义层 面上解释后者这 一复杂的语码转换现 象。交
际的语境和 最佳 关联性使得 译者对原语 的理 解成为可能。 关联 理论 能 够有效的 指导 翻译 , 译 者进 行合理 的语言 使
20 09年第 4 期
No 4, 0 9 . 20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un l f u agT ah r C l g ( oi ce c ) o ra o yn ec es ol e Sca S i e F e l n
总第 10 3 期
S m o 1 0 u N .3
一
找关 联 性来 获得 的。S ebr Wio ( 96 19 ) pre 和 l n 18/95 s 的关 联理 论是 有 关 自然语 言 的 交 际 与认 知 的理论 , 关联 理论 认 为 言 语 交 际 具 有 两 种 模 式 。语 言 交 际
、
的代码模式 (oem d1 主要解决句 子的意义 , cd oe) 认 为实现交际 的条 件是交 际 双方 的“ 知” m t l 互 ( u a u- k o l g) nwe e 。这种互知与一般意义上的共知(hr d sa d e kol g) nwe e 有所不 同: d 共知是交 际双方的共有知识 , 即不受语 境假 设影 的那 部 分共有 知识 ; 而所 谓 的 “ 互知” 则指语言交际过程 中随着交谈 内容的变化 , 交际双方必须随 时互 相知道每 一项有关的语境信 息 。 因此 , 知 是 静 态 的 , 知 则 是 动 态 的 。然 而 共 互 实际上 , 要求交际双方互知 一切有关信息几乎是不 可 能 的。正 因 为如此 ,pre 和 Wio (96 提 出 S ebr l n 18 ) s 了另一个语言交际模式 : 推理模式 ( f et o— ie nam d nr i l e) 1。其语境效果表现为: 它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 明示 一推 理 过 程 (s ni - ifr t rcs) 关 ot s e neei poes , e v na l 注的核心问题是交 际与认知 , 从认 知语 言学角度 提 出语言交际是按某 种思维 规律进行推理 的认知 活 动 。关联理论认为 , 的认知 以最大关联 ( aia 人 mx l m rlvne 为准 则 , 语 言 交 际则 以最 佳 关 联 ( pi e ac) e 而 ot . m l ac ) l ev a r e ne 为取向。他们 的陈述如下: 话语 的内 容、 语境和各种 暗含 , 听话 人对话语 产生不同 的 使 理解 ; 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 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 ; 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 他 标准去理解话语 ; 这个标准足 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 唯一可行 的理解 ; 这个标 准就是关 联性。因此 , 每 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 为 本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引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但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语境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为不同的语境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翻译结果。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在翻译中存在的语境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关联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们在理解某一概念时,常常会将其与其他概念进行联系,从而形成“关联网络”。
这种关联网络在人们的日常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进行翻译工作时,翻译者不能简单地将源语言的词语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的词语,而是需要考虑语境对于词语理解的影响。
关联理论提醒我们,一个词语的含义不仅仅来源于它自身的定义,还来源于与其相关联的其他词语和概念。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语境因素,以确保翻译结果准确贴切。
二、语境问题在翻译中的表现1. 词语多义性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银行”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指银行机构,也可以指河岸。
这就需要翻译者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词语的合适翻译,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2. 文化差异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会对翻译产生重要的影响。
有些词语或表达在某一文化背景下非常普遍,而在另一文化背景中可能并不常见。
这就需要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寻找最合适的译文。
3. 句子结构和语法不同语言之间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可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以确保翻译结果的自然流畅。
以上种种表现都是语境问题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它们都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处理。
1. 注重语境分析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注重对语境的分析,包括词语的多义性、句子结构和文化背景等方面。
只有深入理解源语言的语境,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2. 善用丰富的语言知识翻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
浅析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方法
2注 释 法 .
有时 为了保存原语 中具有浓厚 民族文化 特色 的语言, 以在 可 翻译 时附上解释说 明性的文字 , 尤其 适用耶 些对 原文 的理 解 有举足轻重作用的表达 。 ( ) 接 翻 译 二 间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 翻译至少要有一个起码 的要 求: 保证 交际 的成功 。 既要传达原语 的内容又兼顾原语的形式, 有时是 很难 的, 要根据 交际的目的进行取舍 。当目的语读者在交际过 程 中无法从原 语作 者明示的信息 中通过其认知语境 作出语境 假设时 , 者应采用变通 的翻译方法, 译 促成 交际的成功 ,如可 采 取 以下 方 法 : 1 省 概 括 法 . 缺 由于历史背景 、 统文化的不 同, 些独特 的文化典 故不能为 传 一 他语 文化 的读者所理 解, 于 目的语读 者认知 语境 中缺 省的 对 部分 , 译者应避开并寻找替代表达以建立与读者的关联 。 2类比移译法 . 这种方 法适用翻译原 语中无法 传递 的形 式上 的特 殊效果 , 通 过在 目的语中寻找 可以达到等 同功能 的表达, 者可 以不拘 译 泥于语码的限制, 实现原作者的交际意图 。
堡金途堡
垒 !
! / 垒—
浅析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方法
曹 智娟
( 南师范大学 , 河 河南 新 乡 4 3 0 ) 5 07
摘要: 关联理论认 为人类语 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 关联进行明示一推理 的过程 , 而翻译 是一种跨语言 、 文化 的交际活动 , 跨 即涉及原语作 者一译者一译语读者 的双 重交际, 因而翻译也要遵守 交际的一般原则即关联原则。 关 键 词 : 联 理论 ; 关 关联 理 论 翻 译 观 ; 译 方 法 翻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已经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技能。
在翻译过程中,语境问题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它可以影响翻译品质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探讨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学理论,旨在解释语言之间的关联(即语境)。
关联是一种基于语言使用的联系,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学和话语结构等要素。
这些要素在语境中密切相关,可以互相影响、互相配合。
因此,关联理论强调语言和语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语言是社会文化上下文中的交流工具。
关联理论提出了三种关联类型:语音(声音)关联、语法(结构)关联和语义(意义)关联。
语音关联指的是语音相似或相同的词或词组之间的联系。
语法关联指的是语法形式或结构上相似或相同的元素之间的联系。
语义关联指的是语义上相似或相同的词或词组之间的联系。
二、翻译中的语境问题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词汇语境问题和文化语境问题。
1. 词汇语境问题词汇语境问题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语境信息,导致翻译不准确或不恰当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语种之间的翻译之中。
例如,英语中的“bank”既可以是指银行,也可以是指河岸,根据上下文的不同,翻译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解决词汇语境问题的方法:首先,翻译者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熟悉各种学科领域的术语和常用词汇,并掌握常用短语和俚语的用法。
其次,翻译者需要了解每个句子的背景信息、语气、作者意图等,以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翻译。
文化语境问题是指,由于文化差异,导致在翻译过程中难以消除的困难和误解。
这种情况在文化差异巨大的语言之间更加普遍。
例如,西方文化中的“蜂鸟”被认为代表能量和活力,而在中国文化中则代表着小巧而精致的东西。
在翻译之前,翻译者应该了解目标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历史、宗教、政治、社会风俗等,以便准确的理解源文本的文化背景。
其次,翻译者需要注重上下文的理解,理解作者的意图,提高翻译质量。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口译作为沟通中外文化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口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常常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的翻译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是一个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口译中,关联理论对于理解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汉英口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因此,口译员需要运用关联理论,分析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找到合适的翻译策略。
三、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主要表现为源语中的某些概念、文化背景等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这些语义空白可能是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文化差异、背景知识缺乏等原因造成的。
在口译过程中,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的失误或歧义。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针对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本文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提出以下翻译策略:1. 补充解释策略:当源语中的某些概念或文化背景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口译员可以通过补充解释的方式,对源语进行适当的阐释和补充,以帮助听众理解。
这种策略可以有效地填补语义空白,使信息传递更加准确、完整。
2. 意译策略:在某些情况下,源语中的某些概念或表达方式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或结构。
此时,口译员可以采用意译的策略,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将源语的意思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表达。
这种策略可以有效地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使翻译更加地道、自然。
3. 语境推测策略:在口译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源语中的某些信息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直接对应的表达的情况。
此时,口译员可以通过分析语境、推理出隐含的意思,然后进行相应的翻译。
浅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对策
浅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对策一、引言法国认知科学家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Wilson 从Grice的合作原则和关联准则出发,提出了与交际和认知有关的关联论,成为认知语用学的基础。
1991年Wilson的学生Gutt运用关联理论发表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
Gutt在文章中阐述了关联理论给翻译商量带来的启示,提出了全新的关联翻译理论。
最早将关联理论引入中国的学者主要是沈家煊,何自然等语言学家,之后赵彦春,王建国等学者应用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商量,取得了不少成果。
其中有的学者提出,"关联理论效度第一的原则对文学翻译尤为不妥'(王斌,2000),假如真如此,那关联理论对以传递信息和读者效应为主的应用翻译却恰恰适合。
本文拟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二、应用翻译及其特点应用翻译又称有用翻译,是一种有用性文体的翻译。
方梦之曾经指出,"应用翻译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
应用翻译主要以信息沟通为目的。
一篇好的应用翻译,必需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学问结构,保证译文在目的语语境中实现其预定功能。
从应用翻译的特征来看,"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
信息性,是指这类文本主要传递文本的客观信息和形象;劝导性旨在唤起读者去体验去行动,如广告劝导人们购物,旅游介绍劝导人们去参观旅游景点,在功能上,出于功利的目的更倾向于译文而非原文;匿名性指原文大都处于匿名的状态,和文学翻译相比,缺乏"独特',有确定的写作模式。
应用翻译的这些特征确定了它"不是展示译语语言文化异彩的场所,不提倡所谓异化和诗学效果',而应当尽量去缩小原语和译语由于文化,语言思维等不同所引起的差异,努力削减信息沟通的障碍,到达应用翻译沟通信息的目的。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联理论为隐喻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撑,它强调了语境、认知和交际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为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说话人意图的传达和听话人对其的理解。
在口译过程中,说话人的意图往往通过隐喻等修辞手法得以体现。
因此,译者需要准确理解源语隐喻的含义,并在目标语中寻找相应的表达方式,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挑战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汉语和英语在隐喻表达上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
其次,隐喻翻译要求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
此外,口译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给隐喻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汉英口译中常用的隐喻翻译策略之一。
当源语隐喻在目标语中能找到相对应的直接表达时,可以采用直译法。
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句的修辞效果和语言风格,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二)意译法意译法适用于源语隐喻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直接对应表达的情况。
此时,译者需要根据语境、文化背景等要素,灵活地转换表达方式,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意译法强调对原句意义的准确把握和再表达。
(三)阐释法阐释法是一种较为灵活的隐喻翻译策略,它强调对源语隐喻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当源语隐喻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或抽象意义时,可以采用阐释法,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这种方法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案例分析以“像炸了锅一样”为例,这个汉语表达方式富含浓厚的文化色彩和生动的比喻意义。
在汉英口译中,可以采用意译法将其翻译为“like a boiling pot”,同时辅以适当的解释和阐述,帮助英语听众理解其含义。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在语义、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常常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这种空白不仅可能造成信息的丢失,还可能影响交流的顺利进行。
因此,如何在口译过程中有效地处理和翻译这些语义空白,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的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它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到信息的编码、解码和推理。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强调的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联性,即译文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使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图。
在汉英口译中,关联理论为处理语义空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三、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在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主要表现为文化背景差异、词汇空缺、语义歧义等方面。
这些空白可能会导致译者无法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从而影响翻译的质量。
例如,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这就形成了语义空白。
四、语义空白的翻译策略针对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本文提出以下翻译策略:1. 增译法:通过增加一些词汇或表达方式来填补语义空白。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可以在翻译时加入解释性的话语,帮助听众理解。
2. 意译法:根据原文的意图进行翻译,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词汇空缺和语义歧义等问题。
3. 文化背景补充法: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文化背景信息,帮助听众理解原文的含义。
例如,在翻译一些与历史、习俗等相关的词汇时,可以加入相关的背景介绍。
4. 语境推测法:根据上下文推测原文的含义,从而填补语义空白。
这种方法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较强的推理能力。
五、实例分析以一句汉语成语“画蛇添足”为例,在英文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
此时,可以采用增译法,将其翻译为“to paint a snake and add feet”,并加入解释性的话语,说明这是一种不必要的行为,反而会起到反效果。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英口译作为连接汉语与英语两大语言的重要桥梁,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关系到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
在口译过程中,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的含义。
因此,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对于提高口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交际过程中的认知和心理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认为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背景知识寻找最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
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译者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含义,并找到与目标语言相匹配的隐喻或表达方式,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现状与挑战汉英口译中的隐喻翻译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同一隐喻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其次,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使得某些汉语隐喻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此外,口译的即时性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和复杂性。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可采用以下策略:1. 直译加注策略: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具有相似含义的隐喻,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同时通过加注的方式解释文化背景和含义,以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
2. 意译策略:对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表达的汉语隐喻,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的含义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重新阐述,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3. 文化背景阐释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通过阐释文化背景的方式帮助目标语听众理解原文中的隐喻含义。
4. 意群翻译策略:将原文中的隐喻与其他信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意群进行翻译,以保持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引言一、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由英国学者格雷斯提出的一种新颖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词语之间的关联来建立的。
关联可以分为严格关联和松散关联两种类型。
严格关联是指词语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而松散关联是指词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并非必然的逻辑联系,如隐喻、联想等。
关联理论强调了语言的非线性和交叉性,在翻译过程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语境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
语境包括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交际环境等多个方面,它决定了词语的语义和语用,对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语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义的多样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词义,这就需要译者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合适的翻译。
比如英语中的“bank”既可以表示“银行”,也可以表示“河岸”,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十分重要。
2. 文化差异: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价值。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尽量做到忠实再现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3.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手法。
在翻译中,如何将原文中的修辞手法转化到目标语言中是一个难点,需要译者有着丰富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境问题解决方法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可以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翻译中的语境问题:1. 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关联理论强调了语言的非线性和交叉性,词语的意义是建立在具体的语境之中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重视原文的语境,注重原文的文化、历史和交际环境,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 注重词语之间的关联:关联理论认为词语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联,这些关联决定了词语的意义和语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词语之间的逻辑关联和语义关联,尽量保持原文中词语之间的关系,使译文更加自然和通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摘要: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
这种交际是一种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内的三元关系。
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原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
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因此,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将对翻译学科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境最佳关联翻译
关联理论是近年极具广泛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其影响力大大超出了语用学领域本身,已经渗透到翻译领域。
关联理论不仅可以解释翻译现象还可以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框架。
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
一、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自然语言的交际与认知是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其形成基于如下的事实:
A.听话人从每个话语的语言解码中获取信息时,可能会对话语作出多种理解;
B.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
C.听话人往往用一个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话语;
D.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排除其它的理解,而只认定一种是唯一可行的理解。
这个用以排除其它理解的标准就是关联性。
关联性是“输入到认知过程的话语、思想、记忆、行为、声音、情景、气味等的一种特性。
当输入内容值得人们去进行加工处理时,它就具有关联性”(D.Wilson,2000)。
因此,关联理论认为,要准确理解自然语言,需要在接受自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语境寻找信息的关联,寻找关联,就要依靠推理。
所以此过程是一个认知与推理的过程。
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取得一定的语境效果,进而获得交际成功。
关联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语言交际是从认知到推理的互明过程。
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采用的是“明示——推理模式”,即从说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明示的过程。
“明示”是指说话人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映的” 方式进行编码、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
而从听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推理的过程。
这种“推理”指听话人用明示手段从得到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暗含的意图。
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是依据交际话语的关联性处理话语,如果某个信息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语境效果,那么此信息就与此语境之间产生了关联性。
因此,关联是依赖语境的。
在关联理论下,语境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 ,因此可
以说,语境几乎囊括了人类思维所及的任何现象。
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花语而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是交际主体——人对客体的认识。
因此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把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
这种语境内在化、认知化的结果就是人脑中的认知语境,人们在交际中所依赖的往往就是这种认知语境。
Sperber 和Wilson 的关联理论的最基本假设是:人类的交际和认知活动都受制于关联。
能够使交际双方顺利进行交际的关键在于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
关联理论中的交际原则认为“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它行为)都应设想为华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二、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翻译是“宇宙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现象”。
随着认知语用学理论的发展,关联理论对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
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本质特征:翻译是交际的,语用的。
1.翻译中的三元关系原则。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译事(何自然,1997),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通过原作和译作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
整个翻译过程涉及两个环节:1)原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交际:原作者向译者传递其意图,译者根据原文的语境和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意图进行推理。
即:译者必须忠实原文的语境,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最佳关联,从而获得理解原文的最大语境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是听话人。
2)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这时的译者是说话人,他根据原语篇以及对原作者交际意图的理解向译文读者传递信息,译文读者再对信息进行推理。
整个过程充分考虑到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交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反应,考虑到译文的交际效果,以及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的可接受性。
三元关系概念的提出与传统的二元译论(原作者和译者)有着本质的差别。
明确三元关系原则,给译者留出了较大的自由处理的余地,同时也照顾了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理清翻译活动中的三元关系,对于建构一个完备的翻译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2.翻译原则新解。
最佳关联性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也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
关联理论强调语境效果,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语用行为,需要通过寻找关联来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Gutt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译文和原文只有在相关方面等同。
为了保证成功交际,译文必须尽可能向原文靠近,这样才能使话语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使译文和原文在最大程度上契合。
因此,翻译的成功取决于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明示——推理过程的成功。
译者利用自己认知语境中的信息知识,从原文的语言形式到内容等各个层面推导出隐于原文明示信息后的交际意图找到原文信息与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同时还要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对译文进行最佳关联性的取舍,为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将作者的意图传递给译文读者。
例如: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 . . . . . 不想步入院中,鸦雀无闻。
这里的“鸦雀”是虚的,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周围一片静寂。
因此,在《红楼梦》的译本中杨宪益夫妇译的比较贴切:“utterly quiet” 。
3.翻译对等是某种程度上的语用等效。
上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翻译的等效理论,对翻译的两种对等形式进行了区分。
他认为翻译对等包括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而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交际的、语用的。
由于语用学是“推断语言在语境中的意义的学问”,所以在关联理论下,翻译是一种语用翻译。
语用翻译是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对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进行研究。
其中语用语言等效与奈达所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是一致的。
动态对等认为“ 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应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相等”,强调“ 最切近目的语信息的自然对等” 。
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但要保存原文作者的意图,用译文中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原文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
社交语用的等效翻译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
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是相对独立的,译者的认知、原文作者的认知,译文读者的认知不可能完全相互等同。
因此,在关联理论下,无法做到真正的、完全的等效。
所以,翻译对等只能是某种程度上的语用和语义等效。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强有力的语用学理论,对翻译过程做出了有力的解释,对作为语用的翻译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翻译是一种三元关系,要求译者在原文语境中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向译文读者传达作者的意图,这也是语用翻译的目的所在,因此翻译对等只能是某种程度上的语用等效。
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交际的、语用的,尽管它是“宇宙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现象” ,但照样能从关联理论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Blakemore, D. 1992.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 :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 Oxford , Blackwell .
[2]Gutt, E. 1991.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
[3]Jin Di & Eugene A. Nida. 1984. On Translation [M] . Beijing : China Translation & Publishing Corporation.
[4]Sperber, D. & D. Wilson , 1995. Relevance :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 Oxford , Blackwell .
[5]Deidre Wilson, 2000, 关联与交际[J ] ,《现代外语》第2 期.
[6]何自然、冉永平,1998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 ] ,《现代外语》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