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6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力6.1 力的概念6.2 力的测量6.3 力的作用2. 第七章运动和力7.1 牛顿第一定律7.2 摩擦力7.3 二力合成与力的分解3. 第八章压强与浮力8.1 压强8.2 浮力8.3 浮沉条件及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测量和作用,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压强和浮力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浮力及浮沉条件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摩擦力的产生和影响。
压强和浮力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砝码、气压计、浮力计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2. 新课内容:讲解力的概念、测量和作用。
引导学生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分析摩擦力的产生和影响,学习二力合成与力的分解。
讲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其基本原理。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力的概念、测量和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压强与浮力。
2. 板书形式:提纲式、图示式、表格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求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合成力。
分析: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水体积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深入了解力的测量和作用。
探讨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创新,了解力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部分。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现象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光学现象。
2. 掌握透镜成像规律,学会使用凸透镜、凹透镜解决问题。
3. 解物质物理属性,并能运用这些属性解释实际问题。
4. 掌握电与磁基本概念,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反射、折射现象理解;透镜成像规律掌握;电流、电压、电阻之间关系。
2. 教学重点:光学现象应用;透镜成像在生活中应用;物质物理属性及其应用;电与磁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学演示仪、凸透镜、凹透镜、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光源、电流表、电压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光学现象、透镜成像、物质属性和电与磁现象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重点、难点,结合教材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分组讨论: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注重简洁、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图文并茂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光反射、折射现象观察与解释。
(2)凸透镜、凹透镜成像规律运用。
(3)物质密度、比热等属性测量与计算。
(4)电流、电压、电阻基础知识应用。
2. 答案:针对作业题目,给出详细解题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物理科普读物,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物理现象,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将注重实践情景引入。
通过生活中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热情。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7.注重情感教育,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态度,培养他们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将通过一个生动的实例来导入新课。例如,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滑板运动开始,展示滑板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和减速现象,引发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思考。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什么是惯性?”等。接着,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并简要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选取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并解释该实第二定律,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力与加速度的关系。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及结论,并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
3.请学生计算以下问题:
a.一名学生以50N的力推着一辆质量为20kg的自行车,求自行车的加速度。
(二)讲授新知
1.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演示,如推桌子停止后桌子慢慢停下来的现象,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接着,详细讲解第一定律的内容,强调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以汽车加速行驶为例,讲解力与加速度的关系。通过数学公式F=ma,让学生明白力、质量、加速度三者之间的联系。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不同力作用下物体加速度的变化。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第三定律的相互作用力概念。
设想: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演示,如弹簧测力计的相互作用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相互作用力的存在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特点。
2.重难点:功的计算及功率的概念理解。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人教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人教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电路》:认识电路元件,电路的状态,电路图,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与规律。
2. 第七章《电流与电压》: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测量,电压的概念,电压的测量,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3. 第八章《电阻》: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影响因素,电阻的串联与并联,电阻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能正确绘制电路图。
2. 使学生了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掌握欧姆定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图的绘制,欧姆定律的理解与运用。
2. 教学重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电路板,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源。
2. 学具:电路元件(电池、导线、开关、灯泡等),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引导学生观察电路的组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电路图,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演示电流、电压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欧姆定律。
5.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电阻下的电流和电压,验证欧姆定律。
六、板书设计1. 第六章:电路电路元件、电路图、串并联电路特点2. 第七章:电流与电压电流、电压的概念、测量方法、欧姆定律3. 第八章:电阻电阻的概念、影响因素、串联与并联、测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个包含电池、导线、开关、灯泡的电路图。
(2)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给定电阻下的电流和电压。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能力,欧姆定律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电路的其他元件,如电容器、电感器等,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
第七章力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推荐15篇)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推荐15篇)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3、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等相关现象。
教学工具乒乓球、白纸、注射器、小船、漏斗、烧杯、吸管、自制连通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同学们,请先看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让红色的水流入管径粗细不同的透明塑料管,请注意观察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
你观察到什么?(三个容器的水面高度是一样的,图1所示是一个连通器,连通器里装入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是,各容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请看如果我打开阀门B,可以看到什么现象?(水从B端流出)这时请看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不相同)你看高度发现什么特点呢?(粗管处的水柱高、细管处的水柱低)分析:根据学过的连通器原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如今当水流动时,小管中水柱的高度却不相同,说明水平管中的深度也就不相同。
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h,也就是说各个粗细管中水的压强就不相同。
同学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个不相同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水是否流动)同学们,请继续看另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请看(说完,松开手掌),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掉下来)现在我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
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没有掉下来)分析:乒乓球为什么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我们分析看看,乒乓球能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竖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以外,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
新人教版2016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封辉2016.03目录第七章力 (5)第一节力 (5)第一节弹力 (10)第三节重力 (12)第八章运动和力 (22)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22)第二节二力平衡 (25)第三节摩擦力 (29)第九章压强 (34)第一节压强 (34)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37)第三节大气压强 (39)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41)第十章浮力 (45)第一节浮力 (45)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47)第三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50)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56)第一节功 (56)第二节功率 (59)第三节动能和势能 (61)第四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64)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70)第一杠杆 (70)第二节滑轮 (72)第三节机械效率 (74)开学第一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2、分析学习现状,提出本期设想、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3、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1、分析上学期学习情况,进儿提出设想。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分析上学年学习情况。
本学科是学生接触了一个学期,上学期成绩还理想,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物理。
三、本学期设想:1、在原来基础上,结合教材,为同学们提供、开辟探究空间,以开阔视野,提高素养。
2、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抓好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考虑到八年级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本学期计划在期末考试前三周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四、本期目标与要求:(一)目标:人平:60分;及格率80%:;优秀率;20%。
(二)要求:1、守纪:要求上课认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京山中学生全面管理细则》等相关规章制度;2、会学:(1)注重处理学习课外与课内知识的关系;(2)注重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学习、课后巩固复习三大关;(3)注重实验与探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电路》:认识电路组成,电路状态,电路图绘制。
2. 第七章《电流与电压》:电流概念,电流大小与方向,电压概念,电压作用。
3. 第八章《电阻》:电阻概念,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电阻串联与并联。
4. 第九章《欧姆定律》:欧姆定律内容,应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5. 第十章《电功率》:电功率概念,电功率计算,电能计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电路基本组成,理解电流、电压、电阻概念,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解电功率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流、电压、电阻概念,欧姆定律应用,电功率计算。
2. 教学重点:电路组成,电流、电压、电阻关系,欧姆定律,电功率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演示电路板。
2. 学具:实验包(含导线、开关、灯泡、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电路,让学生观察灯泡亮灭,引导学生思考电路组成和作用。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例题为例,讲解电路图识别,电流、电压、电阻计算。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电阻,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欧姆定律,测量电功率。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电路图,电路组成,电流、电压、电阻定义。
2. 板书右侧:欧姆定律公式,电功率计算公式,实验结果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个简单电路图,标出各元件名称。
(2)计算给定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
(3)解释欧姆定律内容,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电路图见附图。
(2)电流:I = U/R,电压:U = IR,电阻:R = U/I。
(3)欧姆定律:在电阻不变情况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情况下,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打印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打印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打印版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2、认识力的相互性;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4、力的符号与单位;5、力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力的认识、探索,增强对大自然的好奇、热爱的感情,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情中获得探索科学规律的乐趣,多动手,多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教材分析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难点理解力并应用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教具准备演示用:弹簧、皮泥、直尺等学法指导实验观察—交流讨论—概述总结—性质应用—指导小结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先从一首诗说起:林暗鸟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中讲了一个故事:汉朝武帝时期对战匈奴的百战名将飞将军李广一日带兵巡视边防回来晚了,天色朦胧,李将军看到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老虎,遂弯弓怒射,箭头全部射进石头里去了。
李广将军对弓箭做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威力呢?这里面蕴含了什么物理学原理呢?对,力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它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下面咱们就一起深入认识一下什么是力。
新授1、力是什么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同学们来举一些力现象的例子好吗?(教师板书)人熊猫拖拉机地球……提攀拖吸引……木桶竹枝车苹果……↓↓↓物体作用物体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一个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吗?在这些例子中,总有两个物体存在,那我们将其中一个物体叫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那大家再分析图中,那些是受力物体,那些是施力物体?根据分析你能得出力是什么吗?(先讨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 共84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共84页)目录第一节力第1课时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第2课时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第二节弹力第三节重力第八章力和运动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惯性及其应用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摩擦力第1课时认识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第2课时摩擦力与生活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1课时压力和压强第2课时压强与生活第2节液体压强第1课时液体压强的特点与计算第2课时连通器与液体压强的应用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1课时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活中各种与力相关的现象。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
3.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实验现象或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感受力的特点,从而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现象,自己设计实验,掌握转换法(微小力使物体形变的放大方法)的应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认识力的概念,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
教具准备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投影“神舟十一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遨游太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老师提问:“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同学们知道有关“力”字的词语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力量、力气、能力、理解力、战斗力、“给力”、力不从心、力所能及、身体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上游、四肢无力……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的“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优秀7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优秀7篇)8年级下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方式,从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中获得社会生活中声音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难点:掌握声在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启动课堂知识回顾:复习噪声的产生、等级以及控制过程。
进入新授课:1.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
让学生展示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2.请同学们列举所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要求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仔细听,不要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
3.对学生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例子分为两类:“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
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
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
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光学现象》:光的反射、光的折射、透镜及其应用、眼睛与视力保护。
2. 第六章《电与磁》: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磁场的作用、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学现象的基本原理,如光的反射、折射等,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学现象。
2. 培养学生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理解电流、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等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折射定律;电路的组成及电磁感应现象。
2. 教学重点:光学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电流、电路、磁场的基本概念及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学演示仪、透镜、光源、电路元件、磁铁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平面镜、凸透镜、电路图、磁针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光学现象和电与磁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五章光学现象和第六章电与磁的基本概念。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光学实验,观察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光学现象和电与磁的相关知识。
5.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难点,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学现象:光的反射、折射、透镜及其应用。
2. 电与磁:电流、电路、磁场、电磁感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分析电路图,说明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简述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2. 答案:(1)光的反射现象如镜子、潜望镜等;光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的鱼、透镜等。
(2)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组成,工作原理是电流在闭合回路中流动。
(3)电磁感应现象是磁场与导体相互作用产生电流,应用于发电机、变压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光学现象和电与磁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具体章节包括:第一章《电流与电路》;第二章《电压与电阻》;第三章《欧姆定律》;第四章《电功率》;第五章《磁现象与磁场》;第六章《电磁感应》。
详细内容:1. 电流与电路:电路的组成,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2. 电压与电阻:电压的概念,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影响因素。
3.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内容,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4. 电功率:电功率的概念,计算电功率的方法。
5. 磁现象与磁场:磁铁的性质,磁场的概念,磁感线的特点。
6. 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等基本概念。
2. 掌握欧姆定律,并能运用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磁现象与磁场,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电磁感应现象。
重点: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电功率的计算,磁场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电源、导线、磁铁、发电机模型。
学具:实验报告册、计算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电路,引导学生学习电流与电路。
2. 例题讲解: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练习计算电功率,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演示:演示磁现象与磁场,引导学生学习磁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关系。
2. 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4. 磁现象与磁场的特点。
5. 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简单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
(2)根据欧姆定律,分析一个实际电路问题。
(3)解释磁现象与磁场的基本原理。
(4)简述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课后练习,了解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讲解。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开学第一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2、分析学习现状,提出本期设想、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3、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1、分析上学期学习情况,进儿提出设想。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分析上学年学习情况。
本学科是学生接触了一个学期,上学期成绩还理想,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物理。
三、本学期设想:1、在原来基础上,结合教材,为同学们提供、开辟探究空间,以开阔视野,提高素养。
2、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抓好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考虑到八年级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本学期计划在期末考试前三周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四、本期目标与要求:(一)目标:人平:70分;及格率100%:;优秀率;20%。
(二)要求:1、守纪:要求上课认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汝城四中学生全面管理细则》、《汝城四中学生二十不准》等相关规章制度;2、会学:(1)注重处理学习课外与课内知识的关系;(2)注重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学习、课后巩固复习三大关;(3)注重实验与探究。
(4)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3、重考:正确对待考试,发扬争分抢秒的精神。
五、教材简介:本册教材是按《课程标准》要求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全教学效应。
第七章力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一、电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重、难点: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引出课题)二、探究与交流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先自学后小组交流)三、拓展创新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有电源电路必须闭合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2)、单位:伏特,符号V,还有千伏(kV)、毫伏(mV)1kV=1000V 1V=1000mV例:U=220V=kV= mV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2)、电压表的使用: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
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
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
边讲边演示一遍(3)、读数:确定量程……选择确定分度值……读数,写上单位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3、动手做:(1)、让学生连一电路,并连上电压表测电压。
(2)、读出电压的大小。
4、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能力提升: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优秀6篇)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首先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 O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F1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F2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L1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L2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 1 )找准支点;( 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3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 )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
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 O 点是不动的,所以 O 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的作用线是从 A 点起沿 F1 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 O 向动力 F1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 ,从支点O 向阻力F2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 了。
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优秀9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勤劳的小编沧海红颜帮家人们分享的9篇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篇一课题3.3 液化和汽化课型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优秀9篇)达标测评:见课件拓展提升8、如图所示,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水在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沸点为;若继续加热2min,温度计的示数;(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温度计周围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
学习目标:(投影展示)1.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蒸发和沸腾�②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① 让学生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观察并感受汽化和液化现象。
②经历探究汽化的现象与实质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让学生参与本节课对汽化现象的探究活动,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物理现象。
课堂流程:预习课:阅读教材10′→组内交流导学案10′→组间交流10→巩固提升10′展示课:预习交流,发现问题3′→组内互动,探究问题5′→小组获取任务,明确答案2′→交流展示15′→穿插巩固,整理纠错2′→知识拓展5′→达标测评8′学习内容:1、观察沸腾现象,归纳总结沸腾的特点。
2、知道汽化会吸热。
八年级下册物理《重力》教学反思篇二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习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
2016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
2016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八年级下册物理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八年级下册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八年级下册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材、PPT、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八年级下册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通过PPT展示,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物理规律。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随堂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疑问。
活动重难点:重点:八年级下册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八年级下册物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案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实践活动1. 实践活动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我选择了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2. 实践活动的难易程度适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李明2014.2开学第一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2、分析学习现状,提出本期设想、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3、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1、分析上学期学习情况,进儿提出设想。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分析上学年学习情况。
本学科是学生接触了一个学期,上学期成绩还理想,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物理。
三、本学期设想:1、在原来基础上,结合教材,为同学们提供、开辟探究空间,以开阔视野,提高素养。
2、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抓好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考虑到八年级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本学期计划在期末考试前三周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四、本期目标与要求:(一)目标:人平:70分;及格率100%:;优秀率;20%。
(二)要求:1、守纪:要求上课认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汝城四中学生全面管理细则》、《汝城四中学生二十不准》等相关规章制度;2、会学:(1)注重处理学习课外与课内知识的关系;(2)注重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学习、课后巩固复习三大关;(3)注重实验与探究。
(4)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3、重考:正确对待考试,发扬争分抢秒的精神。
五、教材简介:本册教材是按《课程标准》要求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全教学效应。
第七章力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
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第二课时一、力的图示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二、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
(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三、课堂练习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九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能力提高四、课堂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练习题第二节弹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
引入“弹性”概念二.新课教学(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新课标第一网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
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2)认清分度值;(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大视野的练习五.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六.教学后记:第三节重力●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难点:重力方向●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A、导入新课实验演示导入, 教师演示实验:(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学生观察演不并思考问题: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归纳总结:不论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