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优秀教案1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乐器——木笛。
2.理解《木笛》课文的含义,品味课文的语言、结构和风格。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阅读量。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乐器——木笛,理解《木笛》课文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难点:品味课文的语言、结构和风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教师可先放一段演奏木笛的视频,让学生听到不同的木笛声,然后询问学生对木笛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教材让学生跟读《木笛》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在文中,编者和游客对木笛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在文中,描述了木笛材料和制作工艺,你是如何理解的?(3)文章结构如何?3.课堂讲解讲解木笛的历史、分类、特点、演奏方法等相关知识,讲解木笛在中国民间音乐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音乐。
4.课堂练习(1)填空(1)木笛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也叫________________。
(2)木笛的材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制作木笛需要用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具。
(4)演奏木笛要掌握好口腔呼吸和手指运动的协调。
(2)小组合作根据《木笛》的内容和图片进行创作动手制作一架简易木笛,挑选表现好的同学表演演奏。
5.课堂作业完成《木笛》练习册上相关的习题,并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五十字的课文读后感。
四、板书设计《木笛》一种古老的乐器材料:竹子、紫檀、苍黄檀等制作:砍竹子、削成竿、捣散成孔、经雕刻制成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文字说明和图片的形式,生动的向学生展现并介绍了古老而神秘的乐器——木笛,让同学们对其有了一定的知识并增加了一定的兴趣,同时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公开课教案1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公开课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木笛》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作品,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主要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故事以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某个小村庄为背景,通过描述主人公小木匠笛子演奏技艺的提高,表现了我国人民在战争年代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中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有限,因此在欣赏课文中的音乐描写时,可能需要额外的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渴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难点: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的理解,以及课文深层次的含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音乐描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学生分组名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每组选择一个重点问题进行探讨。
木笛语文课教案
木笛语文课教案木笛教案篇1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树立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树立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树立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笛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音乐的韵味。
板书课题:木笛。
二、讲解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1)作者对木笛有着怎样的情感?(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木笛的?(3)木笛的制作过程有哪些特点?教师讲解:作者在第一段中,对木笛的介绍只有一句话:“我有一支笛子,是用一根木头做的。
”这句话简洁明了,却把木笛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都表达出来了。
接下来,作者用了三个自然段,详细介绍了木笛的制作过程和音乐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可读性。
(2)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更加关注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学生讨论:(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小结:这篇文章用清新的笔触、细腻的情感,向我们介绍了一支普通的木笛,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树立了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些人和事物?(2)这些人和事物与木笛有什么关系?教师讲解:作者在第三段中,对一个卖糖葫芦的小贩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可读性。
(2)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更加关注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学生讨论:(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小结:这篇文章用清新的笔触、细腻的情感,向我们介绍了一支普通的木笛,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树立了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木笛》教学设计
《木笛》教学设计1. 了解木笛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
2. 学会演奏一首简单的木笛曲目。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木笛的起源和分类。
2. 演示木笛的正确吹奏姿势和手指位置。
3. 分解演奏技巧,例如音域的切换和音准的控制。
4. 学习一首适合初学者的木笛曲目,如《小幸运》。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木笛的起源和分类,展示不同种类的木笛,并解释其特点和用途。
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演示正确的吹奏姿势和手指位置教师演示正确的吹奏姿势,包括笛头的位置,气流的控制,以及手指在音孔上的位置。
同时,教师可以详细解释每个指法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步:分解演奏技巧教师将演奏技巧分解成每个音符的练习,通过一些游戏和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音域的切换和音准的控制。
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吹奏不同的音,并逐渐增加难度。
同时,教师应该注意每位学生的进步,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引导。
第四步:学习曲目教师向学生介绍《小幸运》这首简单的木笛曲目,并分解成每个小节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先用口琴或钢琴演示曲目的整体效果,然后逐渐引导学生学习每个小节的演奏技巧。
同时,教师可以加入一些节奏操练和合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五步:练习和巩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材料和练习曲目进行练习和巩固。
学生可以结合录音和视频材料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进一步提高演奏的质量。
第六步:演出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练习和巩固后,可以进行小规模的演出。
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学校的学生参观和欣赏学生的演奏成果。
通过演出,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教学方法:1. 演示法:教师通过演奏示范来展示正确的吹奏姿势和手指位置。
2. 逐步引导法:教师将复杂的演奏技巧分解成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小步骤,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合奏练习和演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音乐表达能力。
评价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演奏质量和参与度,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情况来评价教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教案(精选13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教案(精选13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增强学生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寄托的哀思,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策略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
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
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梳理问题,引入探究1.导语:木笛,一种中国民族乐器。
清音洋溢,圆润厚实。
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快速浏览全文,回忆主要内容。
关键词:拒绝,录取。
2.故事一波三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听了故事的概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3.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起阅读期待。
(二)深入探究,品读体会1.我们先来看看朱丹什么样?找到描写他外貌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1)指名读语句,提示:云锦,中国传统织品,美若云霞;梅花,冒雪而开,别有风骨。
从他的衣着上你感到了什么?(2)他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了他挺秀的英姿,从他的外貌让人感受到他的独特气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木笛》人教部编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木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听到过悠扬的笛声?”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木笛》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木笛》这篇课文的基本情节。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木笛和小动物们的故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篇文章通过丰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美好事物的魅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片段。这些片段展示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4.情感体验: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5.写作技巧:学习课文的叙述方式,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本节课将结合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理解:通过分析《木笛》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细节理解能力,培养深度阅读习惯。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课文难点时,可能讲解得过于详细,导致部分学生陷入了被动接受的状态。今后,我需要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讨论主题不够明确,导致讨论效果不佳。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计划在下次课堂上给出更具针对性的讨论主题,并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展开讨论。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的叙述方式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木笛》教学教案优选份
《木笛》教学教案优选份《木笛》教学教案 1叶圣陶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的思想。
本设计着这一思想在选读课的操作模式上下功夫,从大问题、大背景入手,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紧扣这悲凉凄切的笛声,捕捉令人感动的画面,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其中的情,深深地体味朱丹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运用“要素法”简要明了地概括故事情节。
2.在画面中感悟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文中情感。
3.了解南京__这段历史,铭记__,培植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在画面中感悟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文中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看图片,了解屈辱历史。
2.过渡:有些东西我们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
这一幅幅图片都记录着一段充满屈辱的历史,一段痛苦的记忆。
今天,我们学的《木笛》也叙述着一段让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二、整体感知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章中哪些画面让你不能忘却?(随机板书)2.谁能根据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的板书,简单地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运用“要素法”概括故事情节,语言力求简洁清晰)三、潜心会文(一)抓“紧张画面”,悟“放弃”1.找出最“紧张的'画面”。
2.预设:朱丹拒绝演奏,和大师对话的画面。
3.选择添加朱丹和大师的对话提示语,体会朱丹痛苦的放弃。
(二)抓“感动画面”,悟“笛声”1、过渡:入夜,南京城开始飘雪,朱丹披着雪花,向南京__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他看到了什么呢?(深情范读)(1)朱丹看到了什么?(生__发言)这样一个下雪的夜里,这么多的孩子,自发聚集起来,祭奠遇难同胞,内悼__,共忆__。
他又看到了什么?(想象说话)此时的朱丹,百感交集,于是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演奏起来。
让我们用“二重读”的方式把“笛声”读出来吧。
(2)如果你是在场的其中一个孩子,你能听懂这如泣如诉的笛声吗?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正在向人们倾诉着:(试着用上以下词语:遇难同胞告慰亡灵__战争和平。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能够熟练朗读课文《木笛》。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内容。
•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感想。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课文朗读和情节理解。
•难点:生词理解,如“砖窑”、“筒子楼”等。
1.3 教学过程1.3.1 导入环节通过放映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课文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3.2 正文环节1.3.2.1 独立思考让学生先自己试着读一遍课文,然后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思考以下问题:•这个故事似曾相识吗?•那时候是否能使用手机和电脑进行通讯?•为什么木笛要弹砖窑的那支琴?1.3.2.2 组内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同时师生互动,纠正学生发音错误或误解的内容。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引导,加深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1.3.2.3 朗读课文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后,学生进行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情节。
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辅助生词的理解。
1.3.2.4 认真讲解生词生词是学生学习语文时的难点,教师需要认真讲解生词,让学生掌握从上下文中推断词义的方法。
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解生词,快速融入到课文中。
1.3.2.5 朗读课文再次要求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每位学生都应该有机会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共读意识和朗读能力。
1.3.2.6 总结归纳在课文学习结束之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课文中的情节、人物、主题等进行总结归纳,以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1.4 课后拓展•带领学生阅读相关背景资料,深入了解砖窑和筒子楼等生活环境。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想法和感受。
二、教学反思《木笛》是《语文》中一篇较为具有代表性的课文,它具有许多经典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情感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材料准备:针对具体情况,多做课前材料准备,包括备课笔记、课件、教具等,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木笛》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一个年轻的木匠,他以制作木笛为生,并通过制作木笛来传承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故事描述了他的制作过程,以及他在制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理解一些文化和传统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情境教学法。
问题驱动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中的文化和传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3.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学习和交流。
5.情境教学: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中的文化和传统。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2023年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
2023年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做好课前打算,多方面收集资料,适时在课中运用资料。
3、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语言。
4、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结合资料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整体入手,导入课文。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复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精度感悟。
1、课文究竟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演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2、能不能用文中的四字词语来形容他的笛声?(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3、指导朗读,想象笛声。
4、听着这样的笛声,你有什么话想问问朱丹?5、引出:南京大屠杀A、沟通自己搜集的资料。
B、师适当补充资料,增加学生的感受。
6、过渡:孩子们,这是国耻啊,七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幕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日本帝国主义随意践踏我们中国人的生命。
朱丹想到今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哀思之日,他又怎么能演奏出欢快的乐曲呢?7、引入拒绝演奏:“看过卡片……私语起来。
”问:只是一个什么句子?用什么来比方什么?这个比方恰当吗?为什么?8、朗读大师和朱丹之间的对话:你怎样理解朱丹的做法,你感受到了什么?角色转换:(假如你是朱丹)问:朱丹,此时此刻,你就不为你的前途但用吗?你经过了初试、复试,今日最终到了终试,你就这么放弃了吗?方法总结:你是通过什么把朱丹的内心世界了解得这么深刻的?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对于了解一个人的情感的重要性。
9、仅仅是朱丹一个人在哀痛吗?还有谁?读“接近石碑……红烛般的泪。
”自学观赏这个自然段,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总结方法:批注的作用10、此时此刻,朱丹最想做的是什么?观赏木笛声,配乐朗读“笛声凄凉悲切”一部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木笛》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感受词句之韵。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学习哪篇课文吗?生:(声音扯得很大)木笛师:有些话不一定非要那么大声说的,如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的题目。
再来读一读。
(边说边板题:木笛)生:(齐读)木笛师:声音真动听,就像那悦耳的木笛声。
师:课文回家都预习了吗?生:预习了。
师:那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投影出示:闪过一丝悲戚涌出苦涩的泪水要求苛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曙色萌动蓓蕾初绽无声晕染悲凉凄切脉管滴血如泣如诉(生纷纷举手,一副自信的样子)生1:(襟jīn读成jǐn)师:声音响亮,一词一顿,读词就要这样读,12个词读对了11个半,谁听出来了?生2:“正襟危坐”的“襟”。
(生1点点头)师:(问刚才没全对的同学)你会读了吗?生1:正襟危坐。
师:很好,同学们,正襟危坐是怎样地坐?(全班同学一副严肃脸色,笔直的坐着。
)师:这就是正襟危坐,一齐读——生:(齐读)正襟危坐。
师:自由地朗读这些词语,这一篇读时,要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读屏幕上的词,有些感觉了)师:读着这些词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又什么样的感受?生:读“悲凉凄切”时心里有一种凉凉的感觉。
(边说还边抖动一下身子)师:这是他的感受,还有谁想说?生:“曙色萌动”“蓓蕾初绽”给人很美的感觉。
师:是啊!读书读词我们都要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谁再来读一读这些词?生:(很有感觉地读着)师:这些词你们有感觉了,带者感觉读一读这些句子。
屏幕出示:1.他轻轻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2.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
3.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生纷纷举手)生:(有滋有味地读着,尤其是“轻轻地说:‘……’”语气读得很轻)。
生:(突出“如泣如诉”听着很悲凉。
)师:这如泣如诉是什么意思?生:是哭泣地倾诉的意思。
二、理清脉络,巩固概括之能。
师:是的,这如泣如诉的笛声在为谁倾诉呢?为什么是哭泣地倾诉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木笛》,一同去问问朱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木笛》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木笛》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理解《木笛》的情节和主题。
2.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自然物象及山泉、竹林、鸟兽等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木笛》的主要情节,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
3.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1.活用优美的语言描写自然物象,使语言更形象生动。
2.教会学生如何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老师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的作业完成情况。
2.老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讲解与分析1.老师朗读课文《木笛》,让学生跟着读。
2.老师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生动的语言描写。
3.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举止。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并分工合作动手做出与故事情境相关的物品或手工,表现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学习语言的运用,描述形象的场景,创造自己的故事情节。
总结回顾1.学生展示自己做的物品或手工,并分享自己的所想所感。
2.老师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语言技巧和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布置下一节课的作业和自学任务。
教学反思课程主要采取角色切换、情境演绎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像参与到情节中一样,切身感受到“手持丹笔把文章,心怀感慨做人”。
本讲则是开展“生活情景领悟”运作型教学,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中更近一步地了解生活,探索生命,感悟人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教师采用讲解、演示、体验、强化等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但在实施教学时,老师需要注意控制节奏和难度,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策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率,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教师需要在课后对学生的反应进行整理,及时总结和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木笛》教学设计5篇
《木笛》教学设计《木笛》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木笛》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木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聆听生命心曲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进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
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当他面对一片莹莹烛光时,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
(指向如泣如诉的乐声,直达人物心灵)回答范围:“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评价,应对学生发言,从内容的准确,朗读的流利,情感的传递等角度予以引领。
师:真是慧眼识珠,如果我们继续将句子读薄,将描写笛声的语句读成几个词,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代表这首木笛曲?生:(回答)师:看来,我们拥有高度的共识。
请看屏幕(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师:谁来字正腔圆,字字入心地读读这四个词。
生:(回答)师:词语是能够传递情绪的,它还带有母体语句所特有的情感色彩,请你用心的听,静静地想,你一定会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
请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想象。
(师读)师:你好象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生:汇报同时请他们把感情带入句子中。
师:最后落在“如泣如诉”泣::(板书“诉”)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南京城飘雪的夜空中回旋,你们听到了,我们大家都听到了,让我们一起很有感觉的把我们的情绪、感觉递进这些词语中,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木笛》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作品。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民族音乐的故事,通过主人公小木笛手在比赛中的坚持和努力,展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和传承。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课文中的音乐元素和民族风情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故事性的课文,他们通常比较感兴趣。
然而,课文中涉及的音乐知识和民族风情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掌握课文中涉及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中的音乐知识和民族风情;学会欣赏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勇气和毅力去克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掌握课文中涉及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音乐知识和民族风情;欣赏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的音乐氛围和民族风情。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3.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教师演奏民族乐器,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音乐知识、民族风情等方面的展示。
2.民族乐器:准备一些民族乐器,如笛子、二胡等,用于课堂教学演示。
3.课文音频:准备课文的音频文件,以便学生欣赏和模仿。
《木笛》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
认知目标:抓住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表现的如泣 如诉的内心情怀。能力目标:领悟人物精神,通过拓展活动开展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 语言。情感目标:在读中提升感情,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 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及孩子们的爱国之情。
程
2. 和同桌交 全班交流。3.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灵活处理,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学习体会,感受朱丹与孩子们的() 爱国之情及外国音乐大师的感动,并相机板书。 拓展四.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想说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总结五结合板书总结,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板 书 设 计
木笛
朱丹 爱 国 孩子们
所有中国人
教学设计表
标题:部编版五年级第9册《木笛》教学设计(第1课时)
设计理念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争体现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相结合,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
教材分析
《木笛》是五年级一篇选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到乐团参加终试时,因为当日正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的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经验,通过第一课时的初读已经初步了解到朱丹但是他为什么宁愿放弃自己热爱“放弃终试”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有关,的艺术,也要悼念遇难的亡灵,为什么外国大师又破格录取他,学生并没有真正感 悟到,尤其是笛声寄托的哀思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名师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木笛》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14课,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一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儿童成长的小说。
课文以木笛为线索,讲述了主人公小冬在战争环境中,坚持民族气和节,保持乐观、勇敢精神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儿童的艰难生活,感受到小冬身上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战争题材的课文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战争时期的差异,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情境和情感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战争时期儿童的艰难生活,理解小冬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儿童的艰难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冬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儿童的艰难生活。
2.教学难点:感受小冬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培养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战争时期的环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体验小冬的生活,感受其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包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料,营造战争时期的环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简介课文作者及课文内容,提出学习要求。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冬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公开课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公开课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木笛》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用他的木笛给人们带来快乐的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小男孩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以及他用自己的音乐才华帮助他人的过程,旨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爱心。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审美能力,他们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他们对于文中一些较专业的音乐术语和表达方式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术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的木笛是如何给人们带来快乐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表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四. 教学重难点1.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男孩的木笛是如何给人们带来快乐的。
3.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表演,学生跟随模仿。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展示生字词和重要内容。
2.准备木笛乐器,让学生直观感受木笛的声音。
3.准备相关音乐资料,用于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生字词和重要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同时,简要介绍木笛的特点和演奏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让学生跟随节奏,感受课文的韵律。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小男孩的木笛是如何给人们带来快乐的。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木笛教案设计
木笛教案设计这是木笛教案设计,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木笛教案设计第1篇说设计理念: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我预定尝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聚焦感悟——深读情感体验——读得共生共鸣”为主要的设计思路。
首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上的把握,然后抓住“那一曲木笛声”作为文本解读的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触摸词句的温度,倾听词句的声音,更是逐渐引导学生从读薄“笛声”到读厚“笛声”之中,真真切切的品味国耻国难的痛楚至极,真真切切的感受作者铭记耻辱,誓写国魂的满腔壮志!说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通读课文,限度的促成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此基础上,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学生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从“国耻”中印证“国魂”。
说教学流程:一、整体感知聚焦笛声1、示题,读题,了解“木笛”所谓何物?引出木笛背后的故事。
2、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办法解决读文过程中的词语理解障碍。
3、通过交流朗读令自己特别感动的镜头,反馈学生初次读文效果,并随即正音帮助。
4、话语引领,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课文中直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笛声的相关话语。
(“笛声”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所在,是叩询文本的一把钥匙,也是课堂叙事的一条脉络。
老师通过“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这样一句亲切引领,恰如其分的对文本的切入作了回望与印证。
)二、读薄笛声倾听声音1、引导学生从很长的一段话中,发现并提炼描写笛声的四组词语。
2、读读这四组词语,感受这词语背后仿佛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3、引领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假如现在朱丹就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问他的?(读词需要语境。
词语从文本中被挑拣出来,而非剥离出来。
因此,这些词语的身上依然留存着母体的肤温与体香。
2019年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 教案1
7 木笛教案教学目标: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聆听生命心曲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进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
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当他面对一片莹莹烛光时,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
(指向如泣如诉的乐声,直达人物心灵)回答范围:“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评价,应对学生发言,从内容的准确,朗读的流利,情感的传递等角度予以引领。
师:真是慧眼识珠,如果我们继续将句子读薄,将描写笛声的语句读成几个词,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代表这首木笛曲?生:师:看来,我们拥有高度的共识。
请看屏幕(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师:谁来字正腔圆,字字入心地读读这四个词。
生:师:词语是能够传递情绪的,它还带有母体语句所特有的情感色彩,请你用心的听,静静地想,你一定会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
请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想象。
(师读)师:你好象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生:汇报同时请他们把感情带入句子中。
师:最后落在“如泣如诉”泣::(板书“诉”)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南京城飘雪的夜空中回旋,你们听到了,我们大家都听到了,让我们一起很有感觉的把我们的情绪、感觉递进这些词语中,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
生:师:保留着这种感觉,读着这些词语,如果朱丹此时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朱丹?(意在指向那段痛楚的历史)生:生:二、揭开惨痛历史师:朱丹,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泣?你又向谁倾诉?让我们一起叩问朱丹。
《木笛》精品教案部编版1
《木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笛声”反复揣摩、朗读,感悟朱丹内心的情怀。
2、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同胞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全班交流。
二、直奔笛声,解读笛声1、师:刚才同学谈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品一品。
2、根据回答,屏幕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 3、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代表这首木笛曲的词语。
并指导理解词语,同时把感情带入读词语。
4、深入解读后再次齐读这段话。
5、朱丹为什么会吹奏出这样如泣如诉的笛声呢?三、揭开历史,再次感受笛声1、师: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那是一段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堪回首又必须铭记的血泪史―― (视频呈现,教师解说) 出示一组数字: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这场大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了近300000人,大约是每分钟杀6个人。
1)齐读这组数字。
2)交流:读着这组数字,你觉得这仅仅是一组数字吗?2、学生谈感受。
3、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朗读写笛声的句子。
四、走进终试考场,感受民族精神。
1、师:以朱丹的艺术才华,演奏欢快的曲目并不难,但艺术是有人性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有精神的!在中华民族奇耻大辱的今天,他又怎么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快的乐曲呢?就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木笛》人教部编版《木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笛声”反复揣摩、朗读,感悟朱丹内心的情怀。
2、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同胞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全班交流。
二、直奔笛声,解读笛声1、师:刚才同学谈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品一品。
2、根据回答,屏幕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 3、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代表这首木笛曲的词语。
并指导理解词语,同时把感情带入读词语。
4、深入解读后再次齐读这段话。
5、朱丹为什么会吹奏出这样如泣如诉的笛声呢?三、揭开历史,再次感受笛声1、师: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那是一段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堪回首又必须铭记的血泪史―― (视频呈现,教师解说) 出示一组数字: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这场大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了近300000人,大约是每分钟杀6个人。
1)齐读这组数字。
2)交流:读着这组数字,你觉得这仅仅是一组数字吗?2、学生谈感受。
3、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朗读写笛声的句子。
四、走进终试考场,感受民族精神。
1、师:以朱丹的艺术才华,演奏欢快的曲目并不难,但艺术是有人性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有精神的!在中华民族奇耻大辱的今天,他又怎么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快的乐曲呢?就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
2、同桌讨论:考场上,朱丹放弃了什么?坚守了什么?3、此时,你想对朱丹说些什么?五、临近石碑,聆听生命心曲1、那么,记住这一天的,仅仅是朱丹吗?还有谁?(一群孩子。
)画出句子,指名汇报。
2、教师引读:从考场走出来的朱丹泪流满面,他披着满天的雪花,来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生接读:3、交流:他们在干什么?走进孩子的心灵,想想他们在想什么?4、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孩子们忘记了吗?朱丹忘记了吗?此时朱丹心中激情澎湃!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吹木笛)师生配乐齐读“笛声悲凉凄切……翩然回旋” 5、师:同学们,这笛声,到底要向人们倾诉什么?请大家提起笔,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几句话。
(配乐)6、汇报自己写的。
六、总结拓展,铭记爱国之魂1、这笛声我们听懂了,孩子们听懂了,还有谁听懂了?(音乐大师)大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为什么?2、激情升华,铭记国魂齐读诗句:面对列强,国破了精神的山河在只要精神不灭阿祖国,就永远有尊严!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暮江吟》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
(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
诗歌作于公元822年。
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
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
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3、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
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
今义:令人怜悯。
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
(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4、诗意理解: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再读古诗,你最欣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2、汇报交流:第一、二句①生汇报。
A、“残阳”“铺”——联系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出示句子比较:一道残阳照水中(用“照”太俗)一道残阳射水中(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一道残阳铺水中(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撒过来地样子。
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图体会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
B、“江水”“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怎样的红啊,能用上“仿佛”或者“好像”说一说吗?②你们说的真美。
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男生齐读。
)第三、四句①生汇报。
A、“露珠”——“珍珠”。
(比喻的手法)B、“月亮”——“弓”。
(看图。
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珠,精致小巧的弓。
)②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女生齐读。
)四.吟诵入诗境1、你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
我静静地站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变化,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像一大块美丽的宝石!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只见那弯弯的月亮悄悄地挂在树梢上,像一张精致小巧的弓。
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滚滚的小露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间来玩耍的星星吗?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3、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准备(背诵)——全班交流(配乐)。
五.延伸展诗兴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我们的大自然到处都很美,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六.课外作业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些诗词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板书设计:暮江吟残阳铺江水瑟瑟红可怜露珠真珠月弓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木笛》人教部编版《木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笛声”反复揣摩、朗读,感悟朱丹内心的情怀。
2、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同胞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全班交流。
二、直奔笛声,解读笛声1、师:刚才同学谈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品一品。
2、根据回答,屏幕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 3、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代表这首木笛曲的词语。
并指导理解词语,同时把感情带入读词语。
4、深入解读后再次齐读这段话。
5、朱丹为什么会吹奏出这样如泣如诉的笛声呢?三、揭开历史,再次感受笛声1、师: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那是一段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堪回首又必须铭记的血泪史―― (视频呈现,教师解说) 出示一组数字: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这场大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了近300000人,大约是每分钟杀6个人。
1)齐读这组数字。
2)交流:读着这组数字,你觉得这仅仅是一组数字吗?2、学生谈感受。
3、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朗读写笛声的句子。
四、走进终试考场,感受民族精神。
1、师:以朱丹的艺术才华,演奏欢快的曲目并不难,但艺术是有人性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有精神的!在中华民族奇耻大辱的今天,他又怎么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快的乐曲呢?就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
2、同桌讨论:考场上,朱丹放弃了什么?坚守了什么?3、此时,你想对朱丹说些什么?五、临近石碑,聆听生命心曲1、那么,记住这一天的,仅仅是朱丹吗?还有谁?(一群孩子。
)画出句子,指名汇报。
2、教师引读:从考场走出来的朱丹泪流满面,他披着满天的雪花,来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生接读:3、交流:他们在干什么?走进孩子的心灵,想想他们在想什么?4、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孩子们忘记了吗?朱丹忘记了吗?此时朱丹心中激情澎湃!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吹木笛)师生配乐齐读“笛声悲凉凄切……翩然回旋” 5、师:同学们,这笛声,到底要向人们倾诉什么?请大家提起笔,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几句话。
(配乐)6、汇报自己写的。
六、总结拓展,铭记爱国之魂1、这笛声我们听懂了,孩子们听懂了,还有谁听懂了?(音乐大师)大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为什么?2、激情升华,铭记国魂齐读诗句:面对列强,国破了精神的山河在只要精神不灭阿祖国,就永远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