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教案教学设计
《灯笼》优质课教案
《灯笼》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灯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思想探讨。
具体章节内容:1. 阅读课文《灯笼》;2. 学习生字词:灯笼、火红、照亮、欢声笑语等;3. 句子解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及修辞手法;4. 主题思想探讨: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句子解析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句子解析,理解课文主题思想;2. 教学重点:生字词学习,课文阅读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灯笼实物;2. 学具:语文课本、学习笔记、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灯笼实物,引导学生谈论灯笼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解答学生疑问;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并指导;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讲解修辞手法;6.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填空、选择等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提醒学生按时完成。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灯笼2. 生字词:灯笼、火红、照亮、欢声笑语等;3. 句子解析:修辞手法、重要句子;4. 主题思想:灯笼的寓意、作者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题;(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谈谈你对灯笼在传统文化中寓意的理解。
2. 答案:(1)略;(2)比喻、拟人、排比等;(3)灯笼象征着团圆、幸福、光明,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句子解析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加强个别辅导;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其他传统节日及习俗,增强文化底蕴。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4.灯笼教学时间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课时数2课时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识记有关吴伯箫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及升华。
2.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德育目标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反思:课前三分钟猜灯谜二、导入新课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吴伯箫,看一看他笔下的灯笼有什么特殊价值。
明确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四、课前预习检测读准字音争讼(sònɡ)领域(yù)斡旋(wòxu án)静穆(mù)思慕(mù)怅惘(chànɡwǎnɡ)褪色(tuì)熙熙然(xī)词语解释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门专门活动或一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灯笼》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分析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
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4、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
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
《灯笼》优质课教案
《灯笼》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灯笼》。
详细内容包括:单元导入、课文阅读理解、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灯笼的制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灯笼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动手制作灯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灯笼样品、彩色纸等。
学具:课本、字典、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灯笼,引导学生谈论对灯笼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主查找生字词,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表现的灯笼文化,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6. 动手制作:学生分组合作,按照课文描述制作灯笼,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灯笼》2. 内容:a. 生字词b. 句子解析c. 灯笼制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b.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灯笼的制作过程。
c. 课后收集有关灯笼的民间故事,下节课分享。
2. 答案:a. (略)b. (略)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参观灯笼展览,深入了解灯笼文化。
b. 开展“我心中的灯笼”绘画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c. 探访民间艺人,学习传统灯笼制作技艺,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灯笼》教案(优秀4篇)
《灯笼》教案(优秀4篇)《灯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良、受、赞”等14个生字。
会写“良、使”等7个生字和以下词语:咱俩、泥人、使劲。
学习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固结合作的好处。
重难点:1、认读14个生字。
会书写7个生字。
2、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孩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懂得要和别人合作,愿意学习与别人合作。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28课《做灯笼》,齐读课题,读好灯笼的轻声音节。
生字“灯”→←可以用想象法记忆。
2、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附板书:谁做?为什么做?怎么做?结果?)二、学习课文1、第一次读课文:带着问题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圈划不懂的词。
2、出示课件读词,你还有哪个词不懂?3、第二次读课文:新字新词学会了,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再读读课文:讨论解决一下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4、汇报:①、做灯笼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板书:王京李良)生字“良”可以用熟字去偏旁记忆。
他们为什么要做灯笼?②、你能介绍一下王京和李良的情况吗?(板书:小画家手很巧)生字“巧”可以用谜语法记忆。
③、齐读1至3自然段。
5、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王京同学画的画。
这是李良同学做的手工。
怎么样,谁来夸夸他俩?6、转眼新年就快到了,他们都有一件心事。
王京的心事是什么呢?李良的心事又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7、后来他们是怎么做的。
?(板书:加色彩扎灯笼)过渡:由于他们都各展所长,所以做出的灯笼怎样?——读第6自然段。
王京还在灯笼上写了一句话,是什么话?大家齐声答。
(板书:合作真快乐)8、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我们要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真诚地与他人合作,就能收到比自己独立努力更好的效果。
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呢?三、活动中体验合作的好处:1、合作读文,同桌互相纠错。
2、合作钩词,速度真快。
四、总结: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愿意与别人合作,才能站得更高,进步更快!五、齐读全文。
第4课《灯笼》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及重要文学典故2、概括文章的内容,感受散文的特点,即形散神聚。
3、理解"灯笼"所寄寓的情感和文化内涵4、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他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散文特点2、体会情感,理解"灯笼"所寄寓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教学难点:1、体会"灯笼"寄寓的情感和文化内涵2、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灯笼不仅仅今天是孩童们的游戏,更是传统节日欢庆的象征,其实它们在电灯出现之前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蕴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入吴伯萧的《灯笼》,去感受作者与灯笼之间的厚重情感。
二、知识备查:(一)作者介绍:吴伯箫,原名熙成,是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并成长在山东的一个农村,30年代末参加了革命。
作为一位进步作家,熙成既有才华,又有责任感,致力于推动正义事业。
当他回忆起早年的乡村生活时,自然而然地激发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背景资料:《灯笼》是一篇《吴伯箫散文选》中的文学作品,它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
所以,作者在最后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誓愿:“我愿祝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三)散文知识:散文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文学形式,它可以通过不拘一格的创作形式来展现作家的真挚情感。
散文最大的特点上"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涵盖了多种题材和写作方式,又指具有自由的结构和不受限制的风格。
“神聚”既指文章的主题突出,也指有贯穿整篇文章的重要线索。
"散文"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是表面现象,其实质都是传达情感体验。
三、学习字词和典故:齐读生字新词、重要词语意思和文学典故四、整体感知:(一)速读第2自然段:找出抒写"我"与灯笼关系的句子。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课《灯笼》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手工制作灯笼这一环节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通过亲自动手,不仅加深了对灯笼文化的理解,还锻炼了动手能力。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还需更加细致,以确保他们能够安全、正确地完成实验。
(1)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尤其是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难点解析:学生对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情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需要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的运用。
难点解析:学生对新学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在实际运用中感到困难,教师应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进行操练,提高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灯笼》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灯笼的文化寓意时,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通过课文了解到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对各种灯笼的样式和寓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说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得到了提升。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时,部分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灯笼的象征意义和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灯笼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灯笼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
4《灯笼》教案6.灯笼吴伯萧
4*灯笼吴伯箫◇教材分析◇《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
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农村生活的诸多记忆。
展现了旧时的乡村民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是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反复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2.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体会,从字里行间把握文中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难点:(1)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的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中深沉而丰富的语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书写着繁华,承载着往昔岁月的记忆……今天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神龛.(kān)犬吠.(fèi)斡.旋(wò)静穆.(mù) 怅惘.(wǎng) 锵.然(qiāng)燎.原(liáo) 幽悄.(qiǎo)(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斡旋:调停,调解。
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
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正堂:官府治事的大堂。
未始:未必。
幽悄:幽深寂静。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反思)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灯笼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分享成果时,有些小组的表述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针对这一问题,我需要在讨论过程中加强引导,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灯笼的文化内涵、文章的语言特色和结构,以及如何运用抒情手法表达情感。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灯笼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灯笼》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探索灯笼的文化内涵和文章的语言特色。整体来看,课堂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反思。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灯笼》一文,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文本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意写作兴趣;深入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灯笼的寓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灯笼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灯笼的制作过程、不同地区的灯笼习俗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抒情手法,写一段关于灯笼的文字。
《灯笼》教案8篇
《灯笼》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总结、应急预案、实习心得、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summaries, emergency plans, internship experiences, document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灯笼》教案8篇一个有趣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避免因时间不足而匆忙跳过重要的知识点,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灯笼》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灯笼教案(优秀5篇)
灯笼教案(优秀5篇)《灯笼》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幼儿初次尝试在灯笼上绘画的乐趣,体验与家长参与美术活动的快乐。
2.掌握立体绘画装饰技巧。
3.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灯笼人手一个,绘画用品,毛条若根,灯笼图片,音乐。
活动过程:一、导入讨论: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在过春节时都干些什么?(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那小朋友都见过什么样的灯笼?二、教学内容1.观察并欣赏: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不同的。
灯笼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图片欣赏)2.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形状的灯笼?上面有哪些图案?3.出示成品灯笼这是老师装饰的灯笼小朋友看看上面都有什么图案,用到了什么材料?4.马上过春节了那请小朋友也把自己的灯笼装饰的漂漂亮亮的吧。
5.幼儿及家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6.注意及要求;绘画时注意手的力度不要太大,图案尽量画的大一点,涂色是注意冷暖色搭配,使用颜料时保持衣服的干净整洁,制作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
三、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及家长做好的作品进行点评。
四、活动延伸家长及幼儿将制作好的灯笼拿到手上跟音乐走T台秀最后摆造型照相,最后将作品创设班级环境。
《灯笼》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晶”,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节律美。
3、能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超级联想孩子们,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课件出示:【超级联想】老师给大家带来3组词语,你能猜一猜是什么水果吗?1.课件出示:【第一题:绿色条纹、椭圆、甜味,你能联想到什么?】带声音(出示西瓜的图片) 师点评:真棒,你很有想象力。
2.课件出示:【第二题:粉红色、毛茸茸、甜味、孙悟空】你又能联想到什么?(出示桃子的图片)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生:我是看了西游记的书。
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咏灯笼之韵,品语文之美——《灯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灯笼》一文。
主要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修辞手法鉴赏以及文化背景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了解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鉴赏文章的修辞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重点:把握文章主旨,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灯笼实物,引发学生对灯笼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文章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文章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中的其他修辞手法。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灯笼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象征意义。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灯笼》2. 生字词:详见表格3.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5. 灯笼象征意义:详见图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灯笼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2. 答案示例:灯笼象征着团圆、幸福、希望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灯笼的制作工艺、发展历程等,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中的“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灯笼》教案7篇
《灯笼》教案7篇《灯笼》教案篇1目标:1、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笼。
2、能大胆地想象并尝试独立设计灯笼的图案。
准备:1、长方形色纸,长纸条。
2、蜡笔,剪刀,浆糊。
过程:1、出示各种各样灯笼的图片,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玩具小灯笼。
提问:图片上的灯笼你都见到过吗?有些什么颜色?灯笼外面的图案是怎么样的?(有的是彩色的,有的上面有很多图画好像我们看的连环画。
有的上面写字的,是让你猜谜语的)什么时候人们会挂上灯笼?(国庆节,元宵节各种喜庆的节日)灯笼能用什么材料来做?(布,塑料,纸)2、教师示范讲解小灯笼的制作方法。
教师出示灯笼的范例。
看一看,老师的小灯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纸)上面有些什么图案?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小灯笼呢?u展示制作步骤。
u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在纸上画上你自己设计的图案,注意把有图案的一面对着自己。
剪的时候注意不要剪到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3)探索除了这样剪,你还能想出更多的制作方法吗?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讨论交流。
展示幼儿作品。
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开一个小小灯展。
《灯笼》教案篇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擎”、“排山倒海”、“瞻仰”、“肃立”、“肃静”的意思。
2、着眼全文,用学习小纸条的方式编制大典流程图,理清全文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文路阅读”这种比较基本的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3、研读重点句子,初步感受开国大典的隆重和壮观,背诵课文第七段。
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释题板书并齐读课题,理解“开国大典”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读通文章学字词出示:(1)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跟大家见面了。
(3)聂荣臻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指名读,齐读。
三、初读:读通句子理思路1、学生自由读第一到第四段,想想,从这几段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预设: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数人员会场的布置群众队伍的场面教师总结:这四段介绍的是大会开始前的情况。
《灯笼》教案
《灯笼》教案《灯笼》教学设计篇一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总会有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两人智慧胜一人,三人行必有我师。
教学目标:1.认识“良、受、赞”等14个生字,会写“良、使”等7个生字和以下词语:咱俩、泥人、使劲。
学习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团结、合作的好处。
教学重点:1.识记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懂得团结、合作的好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议题导课,激发兴趣。
从课题入手,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请大家围绕题目猜想。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1.自读。
轻声朗读课文,画出不容易读准、不容易读好的字、词、句反复练习。
2.帮读。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评议,再互相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1.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交流。
2.质疑解疑,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请学生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同学之间互相合作解决。
3.讨论“王京为什么在灯笼下写下‘合作真快乐’”这几个字。
4.说说自己和别人合作的事情,谈谈自己的体会。
5.学了课文之后,你明白了什么?和老师同学互相交流。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巩固会认字。
2.教师指导写字,提醒学生注意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重点笔画的书写运笔方法。
五、学习课文。
1.做灯笼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2.你能介绍一下王京和李良的情况吗?3.齐读1至3自然段。
4.你们看这就是王京同学画的'画。
5.画出示小泥人、飞机模型和草叶编小蚂蚱。
让学生再夸夸李良。
6.转眼新年就快到了,他们都有一件心事。
王京的心事是什么呢?李良的心事又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7.王京和李良合作做什么呢?8.兰兰在灯笼上写了什么话呢?9.我想他们共同做的灯笼,肯定会是班级中较亮的一个,想想看: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呢?六、作业1.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想?2.向同学们说一说合作的重要性,并写下来。
灯笼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相关字词;了解文本大意;体会“灯笼”线索脉络。
2、过程与方法:听读、诵读了解课文,概括文中事件;体会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乡情民俗,诗词典故,升华爱国情。
教学重点:1、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2、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一、吴伯萧:当代散文家、教育家。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主要作品《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二、基础知识神龛(kn )司马懿(yì)幽悄(qio)争讼(sòng)裴公(fi)斡旋(wò)静穆(mù)思慕(mù)熙熙然(x)褪色(tuì)怅惘(chàngwng)霍骠姚(piào)乡绅(shn)奢华(sh)官衔(__án)锵然(qing)羡慕(__ànmù)可悯(mn)松柏(bi)皎洁(jio)点缀(zhuì)稽查(j)星阑(lán)油坊(fáng)褪色(tuì)鹦鹉(yngw)溺炕(nì)焚身(fén)翠羽流苏岁梢寒夜张灯结彩人情世故咕咕噜噜熙熙然暖融融词语解释见书注:斡旋:调停,调解。
幽悄:幽深寂静。
三、课文内容解析:1、作者写了以下这些事:(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6)在纱灯上描红;(7)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
(8)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2、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灯笼》教案(通用15篇)
《灯笼》教案(通用15篇)《灯笼》教案篇1设计意图:灯笼会发光,又有各种各样的造型,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很喜爱的一个事物,结合我们小班“灯”的这一课题,我设计了本次的美术活动,意在让孩子用刮画这一技能做出灯笼的身体,并尝试卷出灯笼的身体,最终能够体验到手工制作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1、能够运用刮画笔在刮画纸上画出各种线条图案,并尝试将画纸卷成圆柱体做灯笼身体。
2、在制作灯笼的过程中感受制作灯笼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重点:能够运用挂画笔在刮画纸上画出各种线条图案。
难点:将画纸卷成圆柱体做灯笼身体。
活动预备:1、16k透亮刮画纸,刮画笔,烛台,扭扭棒,双面胶,彩色流苏,卡纸,即时贴,打孔机2、ppt课件,步骤视频活动过程:一、出示线条,引起幼儿爱好师:“孩子们,今日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伴侣,我们来看看它是谁?”(直接用白板出示直线)师:“咦~它是谁呀?”(线)师:“哦~它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呀?”(直直的)师:“这条直线宝宝呀会变身,你们看。
”(在白板上画出弯弯的线)“直线宝宝怎么样了?”(变成弯弯的了)师:“现在呢?”(在白板上画出粗粗的弯弯的线)(幼:变粗了)师:“线条宝宝真厉害,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在白板上画出圈圈线)(幼:一圈一圈的)师:“线条宝宝的本事可真大,可以直直的,也可以弯弯的,可以粗粗的,也可以细细的,周老师想请你们把线条宝宝画下来,你们情愿吗?”(情愿)二、出示刮画笔,展现如何刮画师:“今日我们要用到一个新的工具画线条宝宝(出示刮画笔),就是周老师手里的刮画笔,我们要用到宽宽扁扁的这一头画线条宝宝,拿起桌子上的刮画笔找找宽宽扁扁的是哪一头吧。
”师:“今日我们用的纸和以前用的也不一样哦,你们看(出示刮画纸),这个纸是什么颜色的啊?(幼:黑色的)对哦~这个黑黑的纸叫刮画纸,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刮画笔在刮画纸上画出线条宝宝吧!”播放视频,师:“我们用刮画笔宽宽扁扁的这一头在刮画纸上画出线条宝宝,刮的时候要用点力气,刮出的线条宝宝越多就越美丽哦,老师也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线条宝宝真顽皮,跑到这里变直直,跑到那里变弯弯,一会粗,一会细,还会变成圈圈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
-创作实践:将所学写作技巧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举例解释:
-在突破情感表达难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在特定语境下的情感变化,或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中的情感。
-对于语法运用,教师可通过图表、示例和练习等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并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阅读理解:课文《灯笼》的阅读,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2.词汇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如“飘摇”、“照耀”等,掌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语法点: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如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并学会运用。
-对于语法知识,教师可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法结构。
-在写作技巧上,教师可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指导学生分析并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
-情感表达:学生往往难以把握作者在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课堂讨论来逐步体会。
-语法运用:对于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较复杂的语法结构,学生可能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困难。
-在文化背景方面,教师可引入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构建对灯笼文化意义的理解。
-针对创作实践的难点,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框架和指导,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并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和修改,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灯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节日或庆典时是否见过灯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灯笼背后的文化意义。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学设计】灯笼学习目标:1.理思路,明确围绕结缘的“灯笼"写了什么。
2.品语言,体会“灯笼”寄寓的不同情感和内涵。
3.学写法,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思路,明确围绕结缘的“灯笼”写了什么。
2.品语言,体会“灯笼"寄寓的不同情感和内涵。
3.学写法,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屏显数副灯笼照片。
一般什么时候会挂起灯笼?悬挂灯笼是我们节日的习俗,用以寄托美好的情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散文《灯笼》,看看字里行间渗透着他对灯笼怎样的情怀。
二、检查预习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怅惘褪色锵然燎原思慕熙熙然暖融融马前卒三、初读课文——理清“灯笼"之缘文章以“灯笼”为题,写了很多与灯笼有关的事情,在第二段也写到了这样一句话:“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那么作者与灯笼结下了哪些缘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事情呢?简要概括(3分钟)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
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师:作者围绕灯笼写了一系列事情,看似零散,实际都有讲究,有角度的,我们一起来给这些事件分分类,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提示:3、4、5段,主要讲的是日常生活中和灯笼有关的事,6、7、8、9段,可以归为乡村风俗类,10、11段写到了历史上与灯笼有关的事。
所有的事情都与灯笼有关,灯笼是一个联结点、寄托物,那么灯笼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本文的线索。
四、深入探究——品味“灯笼"之情小小的灯笼,深深的情。
每盏灯笼背后都蕴藏着独特的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第4课《灯笼》群文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灯笼的基本概念、文化意义和制作方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灯笼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传承传统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在灯笼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设计创新和动手操作等。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尝试提供更多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少走弯路。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灯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他们的讨论成果来看,我觉得大家在思考问题时能够联系实际,这非常好。但在引导讨论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话题还不够熟悉。为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对比喻句子的分析、讨论,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寓意。
-突破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可能缺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写作中的能力。
第4课《灯笼》群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4课《灯笼》群文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灯笼》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灯笼的喜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灯笼教案教学设计
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感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3.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古装戏中穿梭在宫廷中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作者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情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长途跋涉到达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其作品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忘年》等文集中。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
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本文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本文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3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5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6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7段,元宵节看灯;第8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9段,纱灯上描红;第10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各种记忆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作做简要说明。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深;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
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目标导学三: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10、11两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蓄意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他忧心如焚,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以回忆为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是从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体
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之所以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是因为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以第3段和第11段为例,第3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第1、2两段和第12段的作用。
明确:第1、2两段写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表现出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第12段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用一个“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
可见,本文第1、2两段与结尾联想的第12段紧密联系,中间段落都为回忆,可以看出作者文章构思独具匠心,结构巧妙。
总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
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三、板书设计
灯
笼错误!错误!
可取之处
1.运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集中概括文章内容,迅速让学
生了解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注重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灯笼”文化及本文的
思想内涵。
不足之处由于时代上的隔阂,学生对作者情感的变化不能很好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