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食品毒理学基础

合集下载

第二章_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2)

第二章_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2)
物质的条件下,预期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 变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低至不能检出的程度。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主目录
返回 返回
关于安全限值还有一些概念
尽可能低的合理摄入量:(ALARA,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评估最大日摄入量:(EMDI,Estimated Maximum Daily
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慢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 表示为: Zch值大,说明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 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 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返回
第四节 安全限值
安全限值即卫生标准,是对各种环境介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最小有作用剂量(acute threshold dose,
Limac)为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
慢性最小有作用剂量(chronic threshold
dose,Limch)则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返回
二、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
第 三 节 表 示 毒 性 常 用 指 标
LD0和LD100常作为急性毒性试验中选择剂量范围 的依据。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返回
(四)半数致死剂量
第 三 节 表 示 毒 性 常 用 指 标
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指化学 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又称致死中量。
LD50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 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 基础标准。例如,滴滴涕(DDT)的LD50 为300mg/kg 体重(大鼠,

食品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素是毒物的一种,特指由活的生物有机体产生的一类特殊毒物。

中毒毒物进入机体后,引起相应的病理过程(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剂量指机体接触化学物质的量或给予机体化学物质的量,单位为mg/kg体重、mg/cm2皮肤等。

毒作用毒作用又称为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特点速发作用和迟发作用,全身和局部作用,可逆和不可逆作用对形态功能或功能影响过敏性反应,特异性体质等描述效用和反应,毒效应谱,损害和非损害作用联合毒性作用相加,协同,拮抗,独立,加强毒作用的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生物标志物分类暴露(接触)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易感性生物标志物剂量-反应和剂量-效应的概念及意义前者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效应之间的关系。

后者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意义如果某种受试物在某实验动物上出现某种损害作用,并且有剂量反应关系或剂量效应关系,说明此种损害作用肯定是该受试物所致。

否则,就不能肯定这种损害作用是何种有害因素引起。

剂量-反应和剂量-效应的关系曲线包括哪些,哪种最常见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可以用曲线表示,即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

S形曲线最常见,直线,抛物线毒性表示方法绝对致死剂量(LD100)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半数(LD50)一半死亡; 最小致死剂量(MLD或LD01)个别死亡;最大耐受量(MTD或LDO)不死亡的最高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ED0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急性毒作用带Zac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食品毒理学】第二章 食品毒理学基础

【食品毒理学】第二章 食品毒理学基础
• (2)局部与全身作用(local versus systemic toxicity)
• (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reversible versus irreversible toxic effect)
• (4)功能、形态损伤作用 • (5)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或变态反应
(allergic reaction) • (6)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影响因素:剂量、接触途径、接触期限、 速率和频率等。
剂量是影响化学毒物毒性的关键因素 接触途径:经口、经皮、经呼吸道等
吸收系数=入血量/接触量(≦1) 接触期限:在毒理学研究中,通常按给动物染毒的时间长短
分为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急性:1次24小时内多次高剂量染毒 亚慢性或慢性:1个月以上长期多次低剂量染毒
(2 )无机化合物与毒性的关系
• 金属毒物 • 无机化合物的毒性与溶解度有关,难溶于水的金
属单质及盐类毒性较低; • 金属的有机物比无机物易吸收,故毒性较大; • 同一金属低价态毒性高于高价态,但铬例外。 • 氧化还原剂和酸碱 • 活泼的化学物质毒性较大; • 强酸强碱离解度大,毒性大于弱酸弱碱。
可逆作用:指停止接触化学毒物后,造成的损伤可以逐渐恢 复。
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接触化学毒物后,损伤不能恢复,甚至 进一步发展加重。化学毒物的毒性作用是否可逆主要取决于 被损伤组织的再生能力。
(4) 形态作用和功能作用 (morphologic effect and functional effect )
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的改变。
量反应 质反应
计量资料,有具体的测定值
(反应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 变化) 计数资料,只以“阳性或阴性”、 “有或无”、“死亡或存活”等来 表示(反应群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发 生比例)

食品毒理学毒理学基本概念ppt课件

食品毒理学毒理学基本概念ppt课件
第一章 食品毒理学基础
主要内容 毒物、毒性、毒作用、靶器官、量反应 与质反应的概念,剂量-反应关系曲线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教学目标
掌握外源化学物、毒物、毒性、安全性与危 险性、生物学标志的基本概念;
掌握毒性损伤的常用描述指标,食品中残留 物的安全限量指标;
熟悉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2019年5月6日星期一
2019年5月6日星期一
16
毒效应
指毒物对生物机体的有害作用。 毒性是物质内在的一种性质,而毒效应则是
一定条件下的毒作用表现。
2019年5月6日星期一
17
影响毒性的因素
毒性大小与其结构有关
1.外源化学物结构与毒性作用的关系 2.外源化学物的理化性质与毒性作用的关系 3.影响毒性的其他因素 4.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与毒性作用的
2019年5月6日星期一
14
中毒
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 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一般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2019年5月6日星期一
15
二、毒性及其分级
(一)毒性(toxicity) 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 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 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 力等。
六、靶器官
七、生物学标志
2019年5月6日星期一
4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
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是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
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 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机体内原已存在的,或者代谢 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者中间产物。

食品毒理学总结

食品毒理学总结

毒理学总结第一章绪论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有毒有害物质(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等)、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和食品中天然成分。

主要任务:研究食品中化学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毒性作用,是评价食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关食品卫生标准的基础。

主要研究方法:动物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化学分析、风险评估和安全限量制定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1、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2、毒性、毒性分级: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3、毒性作用: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

毒性作用分类:(1)变态反应、(2)特异体质反应 (3) 速发与迟发性作用 (4) 局部与全身作用 (5)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6)功能、形态损伤作用4、生物学标志,种类生物学标志是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背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毒物举例: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苯可抑制造血功能,导致贫血;强酸、强碱可引起局部的皮肤粘膜的灼伤等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效应和反应的区别:效应(effect)——涉及个体,量反应。

可用一定计量单位表示其强度。

反应(response)——涉及群体,质反应。

百分率或比值表示2、剂量-反应曲线常见类型1)、直线:正比例,少见,一定剂量范围内。

剂量增加,强度增加。

正比2)S形曲线:常见,慢-快-慢。

对称和非对称,后者常见低剂量范围内,剂量增加,强度增加较为缓慢3)、抛物线:先升高后降低。

食品毒理学第二章

食品毒理学第二章

MAC是对环境中存在的有害物质规定的限值。
安全限值
即卫生标准,是对各种环境介质(空气、土壤、 水、食品等)中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有害因素规 定的限量要求。 在低于此种浓度和暴露时间内,对个体或群体 健康的危险是可忽略的。
每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 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质 的总量。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MAC)
内剂量(internal dose):已被吸收进入体内的量。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 送达剂量(delivered dose) 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
mg/kg(食物中) mg/L
浓度单位(如:空气、水中)
二、效应、反应和剂量-反应关系
轻则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多汗、无力、胸 闷、视力模糊、胃口不佳、呼吸困难、精神恍惚、腹疼、 腹泻等毒蕈样症状。重则出现昏迷、抽搐、肌肉震颤、呼 吸困难、麻痹等神经系统受损。
“苏丹红”
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种化学染色剂,常作为一种 工业染料,被广泛用于如溶剂、油、蜡、汽油的增色以及鞋、 地板等增光方面。 苏丹红有Ⅰ、Ⅱ、Ⅲ、Ⅳ号四种,苏丹红(一号)在人类肝 细胞研究中显现可能致癌的特性,在我国禁止使用于食品中。 苏丹红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苏丹红(1号)在人类肝细 胞研究中显现可能致癌的特性。但目前只是在老鼠实验中发 现有致癌性,列为三类致癌物。
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
毒性上限参数 : 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 的各项毒性参数。 毒性下限参数 : 观察到有害作用最低水平及最 大无有害作用剂量,可以从急性、亚急性、亚 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中得到。

食品毒理学基础1毒物、毒性整理版

食品毒理学基础1毒物、毒性整理版

如阳性率、死亡率、发病率等。
•21
2018-10-16
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
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
毒 理 学 的 基 本 概 念
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 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 毒作用。化学物质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可能在于:
的摄取和释放,发挥其毒性。再如除草剂百草枯主要蓄积 在肺内,导致肺组织损伤,继而纤维化,丧失通气功能。 •23
2018-10-16
(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如细菌不能直接吸收叶酸,而是利用对位—氨基苯甲酸、
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
(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
1
毒物及其分类
毒物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内源性毒物和外源性毒物。
内源性毒物:主要是指机体内的代谢产物。可通过自体解
毒和排泄途径排除,一般不引起明显病理变化。 外源性毒物:是指从自然环境中进入动物机体的毒物,对
于动物中毒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主要有饲料毒物、植
物毒素、霉菌毒素、细菌毒素、农药、药物与饲料添加剂、环 境污染毒物、动物毒素、有毒气体、辐射物质以及军用毒剂等。

2 毒性及其分类
毒 理 学 的 基 本 概 念
效应(effect):表示接触一定剂量的环境污染物
后,引起的机体生物学变化,分为质效应和量
效应,多用计量单位表示。量效应和质效应。
反应(response):表示接触一定剂量的环境污染
物后,产生生物学变化(效应)的个体在接触 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以百分比(%)表示。
但是一个物质的“有毒”与“无毒”,毒性的大小也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PPT课件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PPT课件
No
第二章 食品毒理学基础
Image
第一节 毒物、毒性及毒性作用 第二节 剂量、剂量-反应关系 第三节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第四节 安全限值
1
No
第一节 毒物、毒性及毒性作用
Image
一、毒物 二、毒性 三、毒性作用及其类型 四、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五、毒效应谱 六、靶器官 七、生物学标志
2
一、毒物
No Image
毒物和非毒物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同一种化学物质,由于使用剂量、对象和方法 的不同,则可能是毒物,也可能是非毒物。
例如,亚硝酸盐(nitrate)对正常人是毒性物质, 但对氰化物中毒者则是有效的解毒剂。
3
No Image
在自然界中,物质的有毒有害特性同有益特 性一样,都是同剂量紧密相联系,离开剂量便无法 讨论其有毒有害或有益性。

环境中的铅
体液及组织(如头发、指甲、牙齿)
4-A*
TNT
体液(血液、尿液)
DDE
DDT
脂肪组织
黄曲霉毒素 食物中的黄曲毒 体液
霉素
致突变实验 化学性致突变物 体液
* 4-氨基-2,6-二硝基甲苯
41
②生物学有效剂量标志物
No Image
与重要的亚细胞靶结构相互作用的暴露 物质剂量即生物学有效剂量。
33
No Image
死亡 临床中毒 亚临床改变 意义不明的生理生化改变
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效应谱
34
六、靶器官
No Image
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

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

【2024版】食品毒理学课程标准

【2024版】食品毒理学课程标准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食品毒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健康的危害,检测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健康的目的。

食品毒理学研究的内容有:食品安全性评价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食品外源化学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食品外源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和危险度评价的概念和内容;食品中各主要外源化学物(天然物、衍生物、污染物、添加剂)在机体的代谢过程中对机体毒性危害及机理。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微观方法和宏观方法两类。

微观方法包括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宏观方法主要是通过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等方法。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的概念,研究的内容,了解并能够掌握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分布、形态及其进入人体的途径与代谢规律,影响中毒发生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化学物在食品中的安全限量;食品中化学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等。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言介绍食品毒理学的概况,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及其与食品安全性的关系,并介绍国外食品安全评价概况等。

本章重点讲述食品毒理学的研究的内容及与食品安全性的关系。

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研究内容任务,与食品安全性关系。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食品毒理学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术语及定义,剂量、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安全限值等内容。

重点讲述食品毒理学的重要术语定义,要求学生掌握毒物、毒性、剂量、毒性常用指标、安全限值的一些定义和内容。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介绍外源化学物生物转运、被体内吸收过程,在体内分布情况及机体排泄外源化学物的器官及途径,着重讲述外源物从体外到体内并排出体外生物转运的一系列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钡、CS2 铅、苯
水肿、出血,肺泡炎、纤维 化
变性、坏死、炎症、硬化 溶血、贫血、白血病、粒细 胞减少 生殖细胞损伤、发育障碍 皮疹、出血、炎症、坏死、 溃疡 铅沉着、汞沉着、氟牙病
中毒性肺水肿,化学牲肺炎、弥漫 性肺泡损伤、肺透明膜病
中毒性心肌病(炎)、动脉粥样硬化 中毒性血液病
镉、甲基汞、 DDT 镍、铬、铍、煤焦 油、多氯联苯 铅、汞、氟

1. 损害作用 (adverse effect)
2. 非损害作用 (non-adverse effect)
所致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都是暂
时和可逆的,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 不造成机体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及寿命的改 变,不降低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和对额外应 激状态代偿的能力,不影响机体的功能容量 的各项指标改变,也不引起机体对其他环境 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
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
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 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例如,马拉硫磷 昆虫体内没有 羧酸酯酶 甲基汞由于具有亲脂性而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 织,从而对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它的靶器官是中枢神经 系统,但甲基汞在脑组织中的浓度却远低于肝脏和肾脏。
死亡 临床中毒 亚临床改变 意义不明的生理生化改变 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效应谱
六、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
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毒性 (selective
toxicity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
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target organ)。

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
应的信息。
效应标志可将人体暴露与环境引起的疾病提供联系,可用 于确定剂量—反应关系和有助于在高剂量暴露下获得的动 物实验资料外推人群低剂量暴露的危险度;

因对暴露反应而引起的靶细胞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标志物 效应生物学标志举例 暴露 致突性化学物质 生物学介质 白细胞 白细胞 粘膜 致突性化学物质 白细胞 白细胞 组织 红细胞 血浆
的;而对于中枢神经这样的再生能力很差的组织,则损伤多
为不可逆的。
4. 过敏性反应
过敏性反应也称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致敏后的机体再次接触遇
到抗原后所引起机体发生剧烈的抗原抗 体反应,并导致机体发生严重的后果。
5. 高敏感性与高耐受性
少数个体对某种外源化学物具有高反应性,即机
但对氰化物中毒者则是有效的解毒剂。
在自然界中,物质的有毒有害特性同有益特 性一样,都是同剂量紧密相联系,离开剂量便无法 讨论其有毒有害或有益性。 微量元素硒
毒物 (poison)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
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
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称为毒物。
中毒(toxicosis, intoxication)
毒物进入机体后,引起相应的病理过程(组 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 )叫中毒。
中毒按其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中毒、亚急性 和慢性中毒。
二、毒性(toxicity)
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 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某种物质对生物机体损害能力越大,说明其 毒性(毒力)也越大。 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是剂量。引起动物 机体中毒反应的剂量越小,毒性越大。
染色体
断裂 姊妹染色单体变换 微核
点突变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 胸苷激酶 癌基因活化 化学致癌物 原卟啉升高 铅 乙酰胆碱脂酶活性降低 有机磷杀虫剂
疾病效应生物标志物与化学物质导致机体出 现的亚临床或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常用于疾 病的筛选与诊断。

如成人血清甲胎蛋白的出现常与肝脏肿瘤有 关; 心肌梗死患者表现为血清谷草转氨酶的活性 增高 肝细胞损伤常伴有各种转氨酶升高。
致癌物的潜伏期往往很长,从机体与之初
次接触到出现肿瘤有时需要20~30年时间,
又称为远期作用。
2. 局部与全身作用
局部作用(local effect)指发生在化学物质与
机体直接接触部位处的损伤作用。
全身作用(systemic effect)是指化学物质与 机体接触后以一定途径进入体内,经血液 循环到达体内其他组织器官引起的毒性效
体一次接触小剂量的该化学物即可产生显著的、远远
高于正常人的毒性损伤,称为高敏感性,这部分人称 为易感人群。 而少数个体对某种外源化学物特别不敏感,能够 耐受远远高于大多数个体所能耐受的剂量,称为高耐
受性。
6. 特异体质反应
特异体质反应系由于遗传因素所致的


对某些化学物质的反应异常。 例如:体内缺少乙醇脱氢酶的人少量 饮酒就会醉,甚至几天不能恢复。
四、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所致的机体生物学改变是持久的,可逆或 不可逆的,造成机体功能容量,如进食量、体 力劳动负荷能力等涉及解剖、生理、生化和行 为等方面的指标的改变,维持体内的稳态能力 下降,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降低以及对 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使机体正常 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缩短。
毒素(toxin)
毒素是毒物的一种,特指由活的生物有 机体产生的一类特殊毒物。
植物毒素
(e.g 蓖麻毒素,相思子
毒素,乌头碱毒素)
相思子
蓖麻子
乌头属植 物
箭毒木
动物毒素(e.g 蛇毒,蝎毒,蜂毒,蜘蛛毒,蟾蜍毒
液,河豚毒素,扇贝毒素)
霉菌毒素(e.g 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
细菌毒素(内毒素,外 毒素)
2
A
A
B C ↑ 单次染毒 ↑ ↑ 重复染毒↑ C
1

B
图2-1 在不同的染毒频率和消除率的条件下,剂量和靶器官内浓度的关系
速率
不同化学物质即使染毒剂量相同,但 吸收速率不同则中毒表现也将不同。 吸收速率快者(如静脉注射)可在短
时间内到达作用部位并形成较高浓度,从
而表现出较强的毒性。
选择毒性 (selective toxicity)
3. 可逆或不可逆作用
4. 超敏反应 5. 高敏感性和高耐受性 6. 特异体质反应
1. 速发与迟发作用
速发作用(immediate effect)指机体与化学
物质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毒效应。
迟发作用(delayed effect)指机体接触化学 物质后,中毒症状缺如或虽有中毒症状但 似已恢复,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 来的毒效应。
按用途和来源分类 工业化学品:如生产原料、辅料、中间体等; 食品添加剂:如食用色素、香精、防腐剂等; 日常化学品:化妆品、洗涤用品等; 农用化学品:如化肥、杀虫剂等; 医用化学品:如药物、消杀剂等; 环境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废渣中的各种化学物质; 生物毒素:如动物毒素、植物毒素等; 军事毒物:如芥子气等战争毒素; 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元素等。
应。
3.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可逆作用指停止接触化学物质后,造成的 损伤可以逐渐恢复。
常见于接触化学物质的剂量较低、接触时间较短、损伤较轻
时。

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接触化学物质后,损
伤不能恢复,甚至进一步发展加重。
化学物质的毒作用是否可逆主要取决于被损伤组织的再生能 力。如对于肝脏这样的再生能力强的器官,多数损伤是可逆
原因: ①该器官的血液供应; ②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 ③器官的功能和在体内的解剖位置;


④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
⑤对损伤的修复能力; ⑥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 ⑦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平衡; ⑧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等。
常见化学毒物所致主要靶器官损伤
靶器官
肝 肾 脑
毒物举例
CCl4、铅、黄磷、 氯乙烯 汞、铅 CO、铅
慢性毒性试验:至少1个月以上,甚至几代内对动物反复
多次低剂量染毒。
许多化学物质的急性染毒与较长时间
染毒的毒性表现不同,一般前者迅速而剧
烈,后者则相对平缓。
除了强度差别外,有时还有性质差别。
例如,有机溶剂苯的急性中毒表现是中枢 神经系统抑制,而重复接触则导致再生障 碍性贫血和白血病。
暴露频率
毒作用的浓度范围 3
②生物学有效剂量标志物 与重要的亚细胞靶结构相互作用的暴露 物质剂量即生物学有效剂量。
生物学有效剂量标志物举例 标志物 暴露 生物学介质 DNA加合物 苯并芘 组织、白细胞 蛋白质加合物 环氧乙烷,TNT 红细胞
2. 效应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 of effect)
是指可以测出的机体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 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可反映与不同靶
影响毒性的其它因素
• 暴露途径 • 暴露期限
• 速率
• 频率 • ……
• 个体差异 • 身体生理状况 • 其它化学物的影响 • ……
暴露途径
多数情况下,化学物质需要进入血液并随血 流到达作用部位才能发挥其毒性,而同一种 化学物质经由不同途径(经口、经皮、经呼
吸道等)与机体接触时,其吸收系数(即入
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
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 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接触外源化 学物的信息。
暴露标志用于人群可定量确定个体的暴露水平
e.g 如检测人体的某些生物材料如血液、尿液、头发中的铅、 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其机体暴露水平。
①内部剂量标志物
三、毒性作用及其分类
毒性作用(toxic effect)又称为毒效应,是化 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化学物质的毒作用是其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 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 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