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复习题目(暂定稿)-考博
中共中央党校任俊华中国道德哲学与国学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中共中央党校任俊华中国道德哲学与国学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https://img.taocdn.com/s3/m/5a62d7d30c22590102029d76.png)
中共中央党校任俊华中国道德哲学与国学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一、专业的设置任俊华老师的中国道德哲学与国学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任老师长期长期从事此方面的研究,对于这方面造诣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这一个方向属于中国哲学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任老师,任老师同时也是《周易》、《老子》、《孙子》的战略思维与管理哲学方向的导师。
二、考试的科目中国哲学专业的初试考试科目是: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4中国哲学史③304中国哲学文献学。
其中任俊华的中国道德哲学与国学以及《周易》、《老子》、《孙子》的战略思维与管理哲学的复试加试科目为:国学概论、中国道德思想史;王杰的儒家哲学思想研究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复试加试科目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文史知识;陈中浙的佛教哲学研究以及中国哲学史的复试加试科目为:西方哲学史,中国文史哲知识。
三、导师介绍任俊华,职称:编审,博士生导师,单位:哲学教研部。
任俊华(1966—),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原名隽华,字懋宰。
主要作品有《韩非子全文注释本》(2000)《再塑民族之魂》等。
已出版《韩非子全文注释本》(2000)、《再塑民族之魂》(2001大陆版、2003台湾版)、《环境伦理的文化诠释》(2004)、《孙子兵法正宗》(2006初版、2007修订版)、《三十六计正宗》(2007)、《大学中庸孟子正宗》(2008)、《周易故事》(2008)等著作十余本(含合著)。
四、参考书目中国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肖前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中国哲学史稿》孙叔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3、《中国哲学史》肖箑父主编,人民出版社;4、《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
复试加试参考书目:1、任何版本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或《中国哲学史资料选编》。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03f2c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0.png)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尊敬的读者:以下是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思考试题1. 什么是中国哲学?2. 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有哪些?3.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何区别和联系?4. 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哲学的两位重要思想家,请简要介绍他们的主要思想。
5.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二、试题答案1.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和思考中形成的关于宇宙、人生、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哲学思维和理论。
2. 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治国平天下”等概念。
其中,“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谐;“治国平天下”强调国家的治理应以天下众生的利益为出发点。
3.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论和文化背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哲学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和谐、平衡,对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较为包容和灵活。
而西方哲学则注重分析、理性和实证,强调个体、竞争,更加注重推理和逻辑。
4.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爱、孝道、中庸以及礼制等。
孔子强调个体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通过人伦关系的和谐可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安定。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无为而治、自然法则以及反思社会规范等。
老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的规律,通过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 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借鉴。
其次,中国哲学注重人的内外修养,倡导正直、勇敢、宽容、谦虚等美德,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有道德意识的公民具有积极作用。
最后,中国哲学强调集体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的统一,提供了一种与当代多元文化相适应的精神追求和认同。
三、总结通过对中国哲学试题的解答,我们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以及与西方哲学的异同。
中国哲学班复习题
![中国哲学班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2315f8f71fe910ef12df862.png)
中国哲学班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般若波罗密多
2.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无相布施
4.无住生心
5.六度
6.涅槃
二、翻译题
1.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4.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0fe0a13fc4ffe473368aba7.png)
C)“气”的厚薄精粗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万物。王充还从元气一元论的观点出发,解释了元气产生的具体事物为什么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人由元气构成,所以高矮胖瘦也是因为禀受的元气不同而形成的。
3.简述孟子的政治哲学
1)政治上: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
A)民贵君轻论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说明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这也是他仁政思想的核心。也是他认为政治权运作是否成功的基本尺度。
B)暴君放伐论
孟子坚决反对一切暴政,他明确提出对不施仁政的暴君,可以不服从,而且还可以推翻他的统治。
15致虚守静:要认识道,应该使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各种事物尽管复杂纷纭,但是循环往复总是要回到本始状态,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道。
16名于天人之分:这是荀子的观点,天是自然之天,人可以制天、胜天,这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天与人各有各的职能和领域,互不干预
1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变了人们所需要处理的问题就会发生变化,要处理的问题发生了变化也必然让人们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
23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
24尚贤:打破贵贱界限,从各个阶层中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委以重任,任人唯贤
25尚同:只希望人们的意愿逐层统一于人们推举出来的首领,最终达到天下之百姓皆尚同于天子
18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民族地域都可以接受教育。在教育对象上不分民族地域和国别,不论贵贱与尊卑,只要虚心求教都一视同仁,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abc3eb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f.png)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道家2. 儒家3. 墨家4. 法家5. 阴阳五行6. 易经7. 理学8. 心学9. 黄老之学10. 禅宗二、简答题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2. 老子的“道”与“德”有何区别?3.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有何不同?4.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如何体现其社会观?5.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6. 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作用是什么?7. 请解释《易经》中的“变易”思想。
8. 理学与心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9. 黄老之学如何影响了后世的道教思想?10. 禅宗的“顿悟”与“渐悟”有何异同?三、论述题1. 论述孔子的“礼”与“仁”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探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3. 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4. 论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秦朝统一六国的作用。
5. 探讨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6. 论述《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 比较理学与心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差异。
8. 论述黄老之学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9. 探讨禅宗“顿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0. 分析中国哲学史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四、案例分析题1. 以《论语》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意义。
2. 以《道德经》中老子的“上善若水”为例,探讨其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3. 以《墨子》中的“兼爱”思想为例,分析其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
4. 以《韩非子》中的“法不阿贵”为例,探讨其对现代法治社会的启示。
5. 以《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6. 以《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例,探讨其对个人奋斗精神的激励作用。
7. 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例,分析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8. 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例,探讨其对现代人自我认知的启示。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https://img.taocdn.com/s3/m/599d170216fc700abb68fcad.png)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北大)第一讲:绪论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第三讲:《周易》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9237ed7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c.png)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1、名词解释合同异正确答案:惠施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性,与离坚白相对。
《庄子•秋水》:“合同异,离坚白。
”《庄子•天下》所列惠施历物十事的第五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江南博哥)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揭示事物同异关系的相对性,从而否认同和异概念的确定性,把同和异合二为一,引伸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
合同异的著名论题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等。
2、名词解释本性即佛正确答案:慧能认为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或称本心。
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是因为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慧能强调的是,佛性是人的唯一本性,人性就是佛性,佛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本性,所以他说“佛向性中坐,莫向身外求”。
佛和众生的区别就在于觉与不觉,佛并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个人的心中。
3、名词解释合二而一正确答案:语出方以智《东西均•三征》:“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
凡有动静往来,无不交轮,则真常贯合,于幾可征也。
”用其概括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强调“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两间无不交,无不二而一。
”4、问答题简述墨子的认识论正确答案:墨子认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倾向是经验论,但对于理性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
1墨子肯定了人们的认识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2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首先把“名”“实”问题提到了认识范围,并做了唯物主义论证。
墨子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名”是反应实的,是第二性的,只知其名不知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3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问题。
判断利害必须有一定的标准。
墨子认为这个标准有三个:第一个标准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第二个标准即“下元察百姓耳目之实”。
第三个即“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4与认识论相联系,墨子在逻辑思想上首先提出了“类”、“故”的概念,作为明辨是非,审察异同的方法。
北大中国哲学专业考博考试内容-育明考博
![北大中国哲学专业考博考试内容-育明考博](https://img.taocdn.com/s3/m/fe5929394b73f242336c5f30.png)
的比例择优确定进入考核的候选人,根据生源情况可适当增减。 4、外语等级证明,必须提供以下至少一种证明的复印件,各种成绩证明 3 年内有效(以报名截止时间 起算向前推算),复审时提供原件。
①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考试时间等见学校通知); ② 国家英语六级; ③ TOEFL; ④ 雅思; ⑤ GRE; ⑥ 小语种仅限于学校规定的法语、德语、日语、俄语,必须提供三年内的有效的语言水平证明。 (北京大学哲学系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柒柒贰陆,柒捌,伍叁柒)
第七阶段:面试指导 如何做一个有特色、有伏笔、有吸引力的自我介绍,如何着装,语气语调神态肢体动作练习,英 语口语集训及问答,模拟面试等。
四、“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说明
I. 考试性质 根据教育部 2013 年 1 号文件《教育部关于 2013 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为适应博士研究生 “申请-考核制”的招生方式,特设立“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Graduate Admission Test of English, PKU,简称 PKU-GATE)”。 II. 考查目标 考生应掌握下列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 一、 词汇与语法运用 考生应能掌握 8000-10000 左右的词汇。考生应能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并熟练运用,鼓励考生用听、 说、读、写、译的实践代替单纯的语法知识学习,以求考生在英语交际中能更准确、自如地运用语法 知识。 二、听力与阅读理解 听力部分测试考生听力理解的技能及对英语口语信息的短期记忆能力。阅读部分要求考生应能读懂选 自各类书籍和报刊的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理解主旨要义和文中的相关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 词义,领会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三、书面表达能力 考生应能使用英语书写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包括私人和公务信函、备忘录、报告等,以及一般描述性、 叙述性、说明性或议论性的文章。 Ⅲ. 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 一、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满分为 100 分。 试卷包括试题册、标准化答题卡和主观题答题纸。考生应将客观题的答案按要求涂写在答题卡相应题 号的选项上,将主观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的区域内。考生应自备 2B 铅笔和橡皮等文具用于 标准答题卡的填涂。 二、考试内容 考试分三部分,包括听力、阅读理解和写作。
中国哲学复习题
![中国哲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cac93effab069dc502201d2.png)
1、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中的“道”答:联系书38,3就是核心思想、理念、本质规律。
很多时候有人纠结是自然规律,还是人定的思想,其实王阳明早说了“天理即人心”,我说“天理因人而存在”。
这六个字,完全是因为人类存在而存在的,包括外星人。
反者道之动。
——《老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坛经》2、中国哲学史学科确立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哲学史大纲》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
3、名词解释——忠、恕P21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就是所谓“忠”。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从消极方面说,即自己不愿他人如何对待,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忠恕的综合是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所谓忠恕之道,就是用推己及人的方式实行仁。
而要推己及人,实际上以两个原则为前提:一是人道(仁爱)原则,即肯定人所尊严,主张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建立爱和信任的关系;二是理性原则,即肯定人同此心,每个人的理性都能判断是非、善恶,所以“能近取譬”。
4、论述孔子的仁学思想(仁、知)如果说,在孔子的仁学中有着把“仁”提升为人道原则的一面,那么,他的“仁”“知”并举则体现了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结合,这个结合里突出的是伦理理性。
一般讲的理性,与认识论相联系。
孔子没有建立纯粹的认识论体系,但其所说的“知”含有一般理性的意义。
如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解释认识过程中“知”与“不知”的矛盾;“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把“知”看作十进行逻辑类推的结果。
“知”鲜明地表现了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但是,孔子很少就“知”而论“知”,他的关注点在论证仁知的统一,所以后来孟子和荀子都以“仁且知”来称道孔子。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704185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f.png)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
A. 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B. 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C. 哲学学派的形成和演变D. 哲学文化的历史背景2. 下列哪位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A. 孟子B. 庄子C. 孔子D. 老子3. 儒家学派主张的核心理念是()。
A. 仁爱B. 自由C. 知识D. 审美4. 以下哪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A. 庄子B. 老子C. 孔子D. 孟子5. 墨家学派注重的是()。
A. 社会公平B. 个人发展C. 祭祀仪式D. 自然和谐二、判断题1. 道家学派强调个体的努力和追求,而儒家学派则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责任。
()2. 墨家学派主张以爱德来推动社会进步,反对战争和争斗。
()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4.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都有善良和正直的本性。
()5. 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实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和外延。
()三、简答题1. 简述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2. 解释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仁”。
3. 通过对孟子和孔子思想的比较,说明两位学者在儒家学派中的位置和影响。
4. 请列举三位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他们的思想。
5. 阐述墨家学派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强调。
四、论述题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既有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有学派内部的分歧和演进。
请以儒家和道家为例,对比两个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以及他们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意义。
注意:以上试题仅为参考,请根据考试具体要求和题目来编写文章。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7a469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4.png)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认为“仁”的内涵是什么?A. 礼B. 义C. 智D. 信答案:A2. 老子在《道德经》中主张的哲学思想是?A. 无为而治B. 有为而治C. 以德治国D. 以法治国答案:A3.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其理论依据是?A. 性恶论B. 性善论C. 性空论D. 性无善无恶论答案:B4. 庄子主张的“逍遥游”是指?A. 游历四方B. 逍遥自在C. 无为而治D. 以德治国5.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指?A. 知识和行动是分离的B. 知识和行动是统一的C. 知识是行动的基础D. 行动是知识的来源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A. 仁B. 义C. 礼D. 智E. 信答案:ABCDE2. 道家思想中,以下哪些是老子的主张?A. 无为而治B. 以德治国C. 道法自然D. 以法治国E. 知足常乐答案:ACE3. 墨家思想中,以下哪些是墨子的主张?A. 兼爱B. 非攻C. 尚贤D. 尚同答案:ABCDE4. 法家思想中,以下哪些是韩非子的主张?A. 以法治国B. 以德治国C. 以力服人D. 以智服人E. 以礼治国答案:AC5. 佛教思想中,以下哪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A. 四圣谛B. 八正道C. 六度D. 五戒E. 十善答案:ABCDE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孔子的“中庸之道”。
答案: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指在行为和思想上寻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既不过于激进,也不过于保守,而是在各种极端之间寻找一个适中的点。
2. 老子的“道”是什么含义?答案:老子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是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抽象概念,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3. 孟子的“性善论”是如何论证的?答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他通过观察婴儿的行为和情感,认为人们天生具有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和是非心,这些都是善的表现。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考博试题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考博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bfeace4c5f0e7cd185253653.png)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考博试题(¶¶★2004年哲学史一、翻译与评论(20)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
未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又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土。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土不濡,入土不热。
市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二、简答(20)(1)《汉书艺文志》论儒家(2)禅宗三、论述题(60)(1)从本体论的发展历程看儒、释、道三教的关系(2)中国哲学心性论在当代人格教育中的价值¶¶★2004年中国文化概论一、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由此形成了所谓的经学传统。
请简要阐释研读典籍的方法论原则及其意义,并对经学传统进行简要评析。
(20)二、结合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阐述其与中国传统儒道哲学的关系及其对现代中外文化交融的启发意义。
(25)三、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教。
对此,请简要分析并陈述你的看法。
(25)四、关于中西文化的不同特征,有人从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有人从证悟与解悟,有人从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有人从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等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请对这几种看法进行分析,并谈谈你的见解。
(30)¶¶★2005年中国哲学一、理解与评论(40)(须指明出处)1.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
淖约微达,似察。
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是故见大水必观焉。
清华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考博真题-育明考博
![清华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考博真题-育明考博](https://img.taocdn.com/s3/m/ff33db86daef5ef7ba0d3cd0.png)
清华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考博复习资料参考书-育明考博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哲学方向考博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专业方向招生人数初试内容复试内容010100哲学中国哲学约2人①101英语、103日语、104德语、105法语(100分)②621中国哲学史(100分)501综合考试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哲学方向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5:1左右(竞争较激烈)2、本专业有两位导师:康文明、陈来3、同等学力考生在初试合格后须加试报考专业两门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和自然辩证法。
4、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5、清华大学考博初试外语中不含听力。
6、学院并不指定外语和专业课复习的参考书。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清华大学各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
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
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772678537)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专业历年考博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课程中心)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1、人文学院哲学专业共有7个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之间报录比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2、根据最新的信息,学院将会逐步增加硕博连读的名额,减少在职定向读博的名额。
3、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年份录取成绩要求复试人数/招生人数2014年外语47分、专业课50分综合考试60分19人/16人2015年外语50分、专业课50分综合考试60分15人/10人较高的分数。
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和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
![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和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15f74bc69dc5022aaea00b4.png)
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及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1、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答:中国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成型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949年,大体可分为:一、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该时期又分为1.哲学萌芽时期,主要观点包括: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2.春秋时期所谓‚疑天‛思潮,主要论点包括:伯阳父论地震、史伯论‚和同‛;3.诸子哲学:包括:儒家哲学(孔子、孟子、荀子等)、道家哲学(老子、庄子等)、墨家哲学(墨子等)、法家哲学(韩非子等)。
二、封建制时期的哲学该时期又分为1.秦汉哲学,主要人物董仲舒、王充;2.魏晋南北朝哲学,主要论点包括:王弼、郭向的哲学思想—玄学、佛教的传入和范缜的无神论思想;3.隋唐五代的哲学;4.宋元明清哲学,主要人物张载、二程和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该时期又分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酝酿准备时期——呼唤变革:代表人物魏源、龚自珍等;戊戌变法时期,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辛亥革命时期,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等;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艾思奇、毛泽东、李达等;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实证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胡适、金岳霖等。
前两段即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封建制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古代哲学,后一段即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近现代哲学。
2、诸子哲学产生前,人们是怎样理解天人关系的?答:诸子产生前,我国的哲学发展主要处于哲学萌芽时期。
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天命‛即天的意志和命令。
夏朝的建立是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开端。
公元前17世纪末,商汤灭夏,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
商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
最新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
![最新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dc6b6b38b52acfc789ebc9e0.png)
中国哲学题:儒家部分: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为仁由己: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
“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
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P33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P34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出自《孟子·公孙丑》。
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P92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
荀子首先承认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心。
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
P174荀子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明分使群:战国时期荀子在自己的“外王学”里提出的社会构建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由多部份组成,主要包括作为其主干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以及后来传入经过不断磨合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佛家文化。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追求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为最高目的。
换言之,中国文化侧重于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探讨。
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是要试图解决“修齐治平”、“性命双修”、“法生慧命”这一“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
下面试从儒释道三家入手,具体探讨中国文化的这一价值取向。
儒家讲入世,强调有为。
着力人性中的道德本质和社会本质。
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宽信敏慧”;孟子的“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荀子的“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宋明理学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为天地立心。
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论述,都是在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性”在于有爱心,有同情心,有道德性和社会性。
儒家的正心诚意、修身养性、存理复性、格物致知正是要人们发现、培植、扩充人性中的“良性”的一面,从而成贤成圣。
由此可见,儒家的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她强调了人的价值,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应当相爱,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应敬畏、和谐,人与天道的关系是相互贯通。
正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道家讲超世,强调无为。
深切洞明人性中的自然本质。
力倡“道法自然”、“法天贵真”、“回真返朴”。
道家所谓“自然”是本然、天然之意,并不单指大自然,即“牛马四足”、“无为无之”之谓也。
道家所谓的人的自然性是指超越了人的现实善恶、美丑、是非的那种“本然”的“圣德”。
清净、无为、素朴、玄同是这“圣德”的表现形式。
道家要人们挣脱物之役、情之累、意之染、心之滞,从而成为至人真人。
佛家讲出世,强调空无。
所谓“空”是指缘起性空,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众多原因和条件构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万事万物就其本性来说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即假、即不真、即空,此之谓也。
离开原因和条件就没有独立的存在。
佛教由此派生出三大法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构成的条件是时刻变化的,所以要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就是没有一个绝缘的实体存在。
世界万物包括上帝、神都是因其他条件而产生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但是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产生很多烦恼。
(最常见的烦恼有八种: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佛家深刻明见人性中的本心本性。
也即佛性,而“佛性”即人之心性,即清净,即平等无二,即慈悲欢喜。
佛教之本怀乃在于“离苦得乐”。
佛家所要明见的是本心本性乃是指蕴藏在人性中那光辉的一面,是人性中的慈悲、和平、良善等本质属性。
佛家通过“三学”(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修行要使人们达到圆融不二的境界,从而觉悟成佛。
总之,儒道佛三家思想之综的是要揭示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使人们获得符合人性的对待生活方式,以突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儒家思想特点及其功用述评。
(暂定)思想特点:儒家讲入世,强调有为。
着力人性中的道德本质和社会本质。
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宽信敏慧”;孟子的“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荀子的“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宋明理学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为天地立心。
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论述,都是在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性”在于有爱心,有同情心,有道德性和社会性。
儒家的正心诚意、修身养性、存理复性、格物致知正是要人们发现、培植、扩充人性中的“良性”的一面,从而成贤成圣。
由此可见,儒家的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她强调了人的价值,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应当相爱,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应敬畏、和谐,人与天道的关系是相互贯通。
正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最后达到内圣外王的圣人境界。
功用:儒家治国(事)一、论道经邦,燮理明阳中国哲学以“道”作为自己最根本的范畴,而求道便成为治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但儒家论道的目的,首先不是论哲学本体及其体系的构造,而是服务于社会国家。
西周成王时设立三公,规定他们的任务便是“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即研究讨论道的目的在于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国家,为此而调和理顺阴阳关系,并讲明社会的治乱变迁之理。
诸如“治世之道”、“思以其道易天下”之类的提法,也都是说明道是治世和改换天下的工具。
孔子便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二、以人伦道德本位行内圣外王之事儒家立足于人际关怀,“以人为本”。
但在宗法等级制的社会结构形式下,它突出地表现为人伦道德本位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哲学研究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这一作用从原则和规范的角度看,基本的表现就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纲常天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是双重的。
一方面,它要求在下者对在上者的服从和自觉尽义务,从而有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纲常天理又对民族精神和道德情操具有砥砺的作用。
人伦道德本位及其家庭伦理和血缘亲情为宗法等级制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在儒家,家与国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能齐家也就能治国平天下。
以儒家为主导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都在于使人们从小就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
《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
《周易》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的名言。
北宋张载遂以“正蒙”作为他的主要著作的书名,以强调其从孩童时起,就要培养人走正道的圣人功夫。
这一“圣功”的中心即在于修身,它包括人的知识储存、德行修养和心性锻炼等方面的内容。
修身立足于实践,实践的对象首先是缩小了的社会国家关系——家庭,然后是放大了的家庭关系——社会国家。
个人道德修养的理想归属,不是止步于自身人格的完善,而是要宣接为天下国家的太平盛世提供政治蓝图并使其得以实施。
“独善其身”最终是为“兼善天下”服务的,后者也是个人参与社会关系实践所获得的最大的效益。
3、儒家忠恕思想述评。
关于“忠恕”之道的意涵,《论语·卫灵公》篇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观此可知,“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雍也》篇又有:“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更为子贡说仁者之行。
方,道也。
”然则仁之“方”也就是践行仁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是推己及人,亦即“推其(己)所欲以及于人”(朱熹《论语集注》),自己欲有所成立、发达,亦使别人有所成立、发达。
《论语·学而》篇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句中的“为人谋而不忠乎”,即是反省自己为别人打算是否做到了推己及人。
然则“忠”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朱熹《论语集注》释“忠恕”云:“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其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其实,“尽己”与“推己”并无实质的差别。
“尽己之谓忠”,而“忠”实亦是“推其(己)所欲以及于人”;“推己之谓恕”,而“恕”之“推己”实亦是“尽己”之意。
“忠”与“恕”实只“一”道,故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若把“忠”与“恕”割裂开来,则“吾道”成为两道矣。
在孔子的“一”道中,包含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统一而深刻的意涵。
因此,“忠”与“恕”有着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的意思。
只有把“忠”与“恕”统一起来,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仁道。
朱熹说:“推己之谓恕”。
其实,“推己”并没有把“恕”的意涵完全表达出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着如何“推己”的重要思想。
也就是说,“恕”之推己及人,强调的是不要强加于人。
《论语·公冶长》篇载:“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这里的“加”即是侵加、强加之意。
这段记载与《卫灵公》篇所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有直接的联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初始的意思当就是:我不欲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要强加于别人。
孔子认为,“恕”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一言可以终身行之。
又说:“赐也,非尔所及也。
”这是说,若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容易。
因此,孔子与子贡的两段对话都说明了“恕”之重要。
在孔子的“忠恕”之道中,“恕”更为基本。
有了“恕”,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是真正的“忠”。
若无“恕”,将己之所欲或不欲强加于人,则其“立人”“达人”就不是真正的使人有所“立”“达”,即已不是“忠”了。
《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此可见,“忠恕”本是统一的,而“恕”亦可包含“忠”。
也就是说,若真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仅可以谓之“恕”,而且亦可谓之“忠恕”。
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颜渊》篇仲弓问仁、孔子回答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己所欲,必有当施于人。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孔门所谓“忠”实也包含“恕”的意思,因为在儒家的“推其所欲以及于人”的思想中内在地包含着“推其所不欲而勿施于人”的思想。
《论语·子路》篇载樊迟问仁,孔子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此处的“与人忠”亦可理解为“与人忠恕”。
也就是说,真正的“忠”是包含着“恕”,或是以“恕”为基础的。
孔子的仁学思想最基本、最核心的宗旨就是“爱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中庸》:“仁者,人也。
”《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
此所谓“爱人”亦可谓之“爱类”,即爱全人类所有的人。
《吕氏春秋》有《爱类》篇云:“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
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
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
”这符合孔子本人的思想,我们从孔子所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以及“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就可看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