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分析报告
2023年度报告:全球经济形势及趋势分析
2023年度报告:全球经济形势及趋势分析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随着2023年即将结束,我荣幸地向各位呈上我对全球经济形势及趋势的分析报告。
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经济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催生出了新的机遇。
全球范围内,经济体系的调整和转型日趋明显。
从我国而言,我们始终把稳就业和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放在首要位置,经济增长态势保持了稳定,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
首先,全球贸易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疫情催生的需求变化、产业链断裂等因素,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和重构。
我国积极推进新一轮扩大开放,签署并推动实施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
此外,全球贸易形势的变化也给我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
其次,在数字经济领域,全球创新与科技的融合日益加深。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正推动着全球经济迈向数字时代。
而我国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出了“双循环”发展格局,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再次,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议题。
绿色、低碳发展逐渐被列入各国经济政策的核心。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以及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
在全球产业转移和升级的背景下,绿色运输、清洁能源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并且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最后,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仍然存在。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以及通缩压力等诸多挑战依然存在。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同时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务实创新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公司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研发,加强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合作,把握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机遇,为公司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始终保持对自身价值和潜力的清醒认知,努力提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展现出在推动公司发展方面的价值和潜力。
《第三节产业转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2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理解其地理学意义。
具体包括:1. 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分析产业转移案例,提升其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难点如下:重点:(1)理解产业转移的内涵和过程;(2)分析产业转移的地理影响及其机制。
难点:如何将抽象的产业转移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运用。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做好以下准备:1. 教材与教具:准备相关地理教材、地图、PPT等教学材料;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前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了解产业转移的相关背景知识。
3. 案例收集:收集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典型案例,以便课堂上进行分析。
4. 课堂互动准备:准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环节,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产业转移的实例,如某制造业企业从沿海地区迁移至内陆地区的情况,或者某地区因产业转移而发生的经济变化等,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随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后续的课程内容做好铺垫。
二、新课内容展示1. 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首先,教师需要明确解释产业转移的概念,即产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过程。
随后,教师可以介绍产业转移的几种类型,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等。
通过举例说明不同类型产业转移的特点和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
2. 产业转移的动因与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图表、数据等方式,展示产业转移的动因,如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分析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等。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5篇)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5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
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一、对xx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考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xx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立足全市、全省、全国实际,调整和完善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明确了新能源产业定位,初步形成了合理的产业布局,推进了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一)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市以工业园区、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突出主导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聚集度,真正发挥了园区培育企业集群、打造工业增长极的平台作用。
xx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xx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建设取得明显突破。
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资源评价报告;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初步配套。
已引进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企业15家,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
xx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的优势,以打造新能源装备(光伏装备、光热装备、风能装备和绿色照明装备)为核心,重点构筑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光能、风电上下游关联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和产业资本,已开工建设重点项目25项,总投资46亿元。
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积极探索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集聚区承载吸纳能力,一批国字号能源巨头和制造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共引进项目20多项,总投资达xx亿元。
(二)光伏产业发展迅速。
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甘电投1mw示范电站项目、甘电投10mw光伏发电项目、中节能一期10mw 光伏、中节能二期20mw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投产。
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形势分析调研报告(3篇)
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形势分析调研报告(3篇)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形势分析调研报告(精选3篇)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形势分析调研报告篇1当前,是__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__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在全市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增长级的重要地位,面临着拓展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和提升总体功能的首要任务。
本文综合分析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条件,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产业发展重点,为我区的产业招商提供参考依据。
一、产业现状目前,开发区具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家,其中高新技术20家,已经形成以食品、医药、机械制造为主,化工、电子、纺织为补充的产业结构。
20__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1亿元,其中,食品、医药、机械制造行业分别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46.2%(包括如意集团的25.9亿元)、19.3%和12%,合计占比77.5%。
化工、电子、纺织行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4%、5.7%和4%。
以上六大行业占开发区产值比重达到95.7%。
1、从产业规模看:过50亿的产业一个,为食品产业93亿元(其中益海粮油58亿);过20亿的产业2个,为医药38.8亿元,机械制造24亿元;过10亿元的产业2个,为化工17.2亿元,电子11.4亿元。
2、从龙头企业看: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2家,分别为益海粮油(58亿元)、如意集团(25.9亿元);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3家,为恒瑞集团(15.8亿元)、康缘制药(12.6亿元)、东方集装箱(17.4亿元);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2家,为益海油化(5亿元)、豪森制药(8.1亿元)。
3、从产业水平看:①食品工业。
食品制造业是开发区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全市工业也有突出的地位。
食品加工行业的如意食品是__市第一家上市公司;益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大豆深加工以及豆粕、油脂等相关贸易,日加工大豆能力达6000吨。
以味之素冷冻、雅玛珂紫菜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食品企业也在迅速做强优大,加快了海洋食品深加工。
国内外形势分析
国内外形势分析报告当前国内外形势可以总结为五大特点。
特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世界的基本态势将是一个超级大国与多种力量并存。
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
经过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劫难,今天的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和时代的进步。
多极化趋势和总体平稳的大国关系,客观上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
特点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
我国街上跑着许多国家多种品牌的轿车,国际互联网进入我国城乡千家万户。
同时,亚、非、拉、美、欧等许多国家的超市都有中国商品。
有人估算,平均每个美国人都有一件中国产的服装,美国人用的许多电脑、彩电,直至圣诞树,都是中国制造。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发达国家纷纷把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集中力量发展新经济。
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加快本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
这样,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经济正逐渐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
这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一体化是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际竞争、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
截至2005年1月,在世界贸易组织备案的有效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已达160多个。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以东盟——中国、东盟——中日韩合作为核心的东亚合作等尤为引人注目。
这一趋势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世界多极化。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在很多方面已形成自己的优势。
全球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全球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董瑞青航空产业是大国崛起和综合国力的标志,也是现代国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高速发展的通用航空产业,在整个航空产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所谓通用航空(General Aviation),是指除军事、警务、海关缉私飞行和公共商业航空运输飞行以外的航空活动,用于此类活动的飞机统称为通用飞机(见图1)。
通用航空产业以公务机、轻型飞机、直升机、运动飞机等飞机制造为核心,以航空租赁和航空运输为主干,集研发、制造、销售和运营服务为一体,涉及庞大的周边和地面产品集群,产业链长,经济拉动效应高,对一、二、三产业都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有效途径。
目前,通用航空器飞行高度一般在2000米左右,属低空空域范围。
低空空域通常是指不影响运输航空航线的空域,美国法令规定3000米以下为低空,该标准并同时被世界多国所认同。
目前,许多国家将低空交通与地面交通同等看待。
以美国为例,空域按照50米间隔分层,3000米以下完全开放。
图1 通用航空产业涵盖领域资料来源:《飞机的发展历程》。
一、通用航空产业的特点一是产业链条长。
通用航空广泛应用于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试验、遥感测绘、教育训练、文化体育、旅游观光等领域,产业链涉及冶金化工、先进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
从通用航空产业链构成来看,通用飞机制造是核心,上游是配件制造、下游是销售,前段是设计、后端是试飞;接下来是通用航空运营配套产业链,包括直接运营、人员培训和机场服务;最后一个环节是MRO(维修、修理和大修),保证飞行安全和保持飞机性能(见图2)。
图2-2 通用航空产业链资料来源:申银万国。
二是带动性强。
通用航空产业投资效益巨大,投入产出比例高达1:10,就业带动比1:12,远高于汽车等传统装备制造业。
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易顺差因及分析报告1
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易顺差因及分析报告近几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大幅增加,2010年已达到1774.6亿美元。
高额的贸易顺差扩大了外汇储备规模,使外汇储备余额大幅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高额贸易顺差也加剧了贸易摩擦,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还显示着中国经济运行中内需不足的隐患…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当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我国贸易差额情况与特点最近几年我国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05年我国外贸总量1.4万亿美元,2006年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
全年贸易顺差达到创记录的1774.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4.6亿美元,增长74.0%。
2007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980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3%。
商务部预计全年进出口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
贸易顺差会再创新高,纵观我国贸易顺差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显著特点:1.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据海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外商投资企业都占绝对比重,2005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外贸易顺差566.94亿美元,私营企业为582.5亿美元,集体企业为159.9亿美元。
国有企业贸易则逆差283.9亿美元。
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贸易顺差912.2亿美元,同比增长60.9%;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实现顺差1201.4亿美元,同比增长63.3%;国有企业是还是逆差,比上年同期增加55.1亿美元。
(表1)。
2.从贸易类型的角度看,加工贸易一直存在巨额顺差,一般贸易一改前些年顺差、逆差不定的局面,近两年持续顺差,且规模逐步扩大。
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27%,达4164亿美元。
顺差为1424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1%。
同期一般贸易顺差为353.7亿美元,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达到57.1%;2006年一般贸易实现顺差831.4亿美元,是上年的2.35倍,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上升到63.3%。
奋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关于“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的调研报告(市政协)
奋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关于“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的调研报告(市政协)尊敬的领导: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在产业方面,不少地区的制造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成果。
为了进一步改善区域的经济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我们深入调研,就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中的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产业转移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各地着力打造的新型产业和新兴产业也不断涌现。
然而,在发展速度方面,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还十分明显。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各类产业和企业较为集中。
而当我们向其他地区看去,这个现象也很普遍。
许多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弱,许多企业也难以快速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加之环保政策的压力、劳动力成本增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
这种巨大的差异,促使产业转移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鼓励企业进行产业转移,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长三角地区的优势长三角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成熟的生产能力、完善的物流体系、高效的市场体系和稳定的政治环境。
同时,该地区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长三角紧邻港口,并且在物流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基于这些优势,各个地区在长三角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动力非常强大。
而长三角地区本身也正在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三、如何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1、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所有地方和产业部门都应增加投资,并以高质量和高效率相关产业作为投资的重点。
2、健全产业政策体系。
大力实施政策创新,出台鼓励发展具有区域自身特色的战略产业政策,并适时调整和完善,让政策的支持力度更加精准、高效。
3、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除企业的发展外,相应的市场服务,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应同时跟进,构建智慧型、绿色型、现代化的全要素支撑服务平台。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东部产业转移是指将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
这一转移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减少东部地区的过度集聚和资源环境压力,同时提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推动东部产业转移,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举措。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动态,并探讨相关政策和举措,为制定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提供参考。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二、调研结果分析1.产业转移现状:根据数据统计,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已经初步展开,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部分产业转移进度较慢,原因主要有产业基础薄弱、用工和市场环境不稳定等。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存在对产业转移培育支持不够的问题。
2.转移思路:为实现东部产业转移,可采取以下思路:a.优化产业布局:通过整合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产业转移提供条件。
b.建设产业集聚区: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产业集聚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形成经济和人口的集聚效应。
c.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技能水平,增加吸引东部企业转移的竞争力。
d.加大政府支持:适度增加财政投入,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产业转移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
3.相关举措:a.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产业转移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政府职责,为产业转移提供法律保障。
b.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提升营商环境,吸引东部企业到该地区发展。
c.引导金融支持: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为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融资支持,降低转移企业的融资成本。
d.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选择部分典型地区进行试点,探索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提供参考。
三、政策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完善财政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产业培育等方面,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力。
产业转移 调研报告
产业转移调研报告《产业转移调研报告》一、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产业转移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选择将生产基地迁移到发展中国家,以获取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而对于中国来说,产业转移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
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环境保护压力增加、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中国的一些产业也面临着转移的形势。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政府部门、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提供参考和支持。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哪些产业更容易受到转移影响,以及影响转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等多种调研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整理;通过实地走访,我们深入了解了一些地方产业转移的具体情况;通过专家访谈,我们获取了业内专家对产业转移的看法和建议。
四、调研结果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结果:1. 不同地区的产业转移情况不同。
一线沿海城市的劳动力成本已经相当高,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一些企业转移过去生产基地。
2. 环境保护成本逐渐增加。
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一些污染重的产业也逐渐有转移趋势。
3. 技术进步对产业转移也有一定影响。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产业也面临着自动化、智能化改造,这也影响了产业转移的决策。
五、建议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1. 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吸引更多产业转移。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相关服务,吸引更多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2. 强化环保监管,引导产业升级。
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对环保政策的落实和监管力度,引导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
3. 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冯薛张湘赣王建+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劳动力聚集在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阻碍着经济增长。
加之我国经济结构变动缓慢,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小,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内外产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世界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与我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联系紧密。
因此,研究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进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全球产业结构一共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展半导体、通信、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把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联邦德国等国转移,日本和联邦德国由此加快了产业化进程。
第二次是20世纪60—70年代,由两次石油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匿方发达国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迫使这些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能耗资源与能源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产业化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开始进行第三次调整。
发展重点向附加值高的产业转移,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发达国家主要发展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及其他的企业服务业。
具体产业结构变化如表1所示。
(一)美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美国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如下的几个阶段:工业化前期阶段、工业化早期阶段、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去工业化阶段。
①工业化前期阶段是农业占主导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大致从美国建国(1776年)到1884年。
在这个阶段美国由一个建国初期的农业国家,开始发展棉纺织业、制铁业、食品加工业、冯薛,1986年生,女,山东青岛人,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张湘赣,1968年生,男,湖南岳阳人,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广东省产业转移态势分析报告ppt
城市 名称 广州 深圳 佛山 珠 三 东莞 角 九 中山 市 惠州 江门 珠海 肇庆 合计
产业特色 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产品制造、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产业、物流产业、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金属材料、陶瓷产业、家用电器,纺织服装 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会展物流、科技服务、 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工业、服装、家具、毛织、五 金模具 家电产业、五金、服装、电子信息、玩具产业 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产业、装备制造、汽车零配件、 鞋业工业、纺织服装和建材工业 五金不锈钢产业、制鞋业、摩托车产业 电子及通讯设备、电子仪器及机械、办公室仪器 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食品饮料、金属加工、汽车 零部件、林业化工、建筑材为中心,潮州、揭阳、汕尾市区为副中心,提升重要城镇发展品位,打造特 色品牌名镇,推进“汕潮揭”同城化,构建“汕潮揭”都市圈,形成协调发展的粤东城镇群。 强化汕头市作为粤东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快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形成临 港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效益农业基地。建设中部珠港新城、南部濠江海滨新城、东海岸新城、 沿海产业新城和西部牛田洋生态新城。汕尾市以城区和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为全市中心发展区, 建设成为“海在城中、城在山间”的现代化滨海新城,积极参与“汕潮揭”合作,加快融入珠 三角,打造粤东地区通向珠三角的桥头堡,建设国家级海洋渔业基地、广东重要的电力基地和 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潮州市形成中心组团、潮安县城组团、饶平县城组团和柘林湾临港组团四 大发展组团,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滨江临海城市,重要 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广东重要的临港产业集聚区。揭阳市按照“粤东水城”的要求建设成为山海 工商城市,能源石化及制造业基地、粤东航空物流基地。 沿海工业经济带:范围西起汕尾红海湾开发区、向东经揭阳(惠来)石化基地、汕头南部工 业经济带,东至潮州临港产业集聚区等粤东沿海地区。属于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海峡西岸经 济区南翼。。。。。。
广州产业转移趋势分析报告
广州产业转移趋势分析报告广州产业转移趋势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分析了广州产业转移的趋势。
通过对广州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了广州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一、引言近年来,广州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传统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广州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本报告通过对广州产业转移的趋势进行分析,为广州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广州产业转移的原因广州产业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成本压力: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广州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来说,转移至成本较低的地区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2.资源约束:广州的资源约束也是促使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
广州作为一座大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十分有限,对于资源优化配置来说,产业转移是解决资源约束问题的重要途径。
3.政策引导:政府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和产业升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产业转移。
例如,政府通过提供优惠税收政策、减少行政审批等方式吸引投资,推动产业转移。
三、广州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广州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因素:广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临近香港和澳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这为广州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2.人才因素:广州作为一座大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同时,广州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3.基础设施因素:广州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拥有良好的交通网络、通讯设施等,为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4.市场因素:广州作为一个消费和物流中心,市场规模庞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
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广州产业转移的特点广州产业转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产业结构调整:广州的产业转移不仅仅是传统制造业向外迁移,还包括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广州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
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探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引言产业区域转移是指企业将其生产、投资、研发等经营活动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在中国经济进步的过程中,由于市场需求、政府政策、成本压力等因素,产业区域转移成为一个普遍存在且具有重要影响的现象。
为了深度了解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状况,在本文中,我们结合对浙江省105家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尝试探讨产业区域转移的原因、趋势以及对经济进步的影响。
一、产业区域转移的原因1. 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需求是产业区域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息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需求日益分离化和个性化。
企业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屡屡需要将生产基地就近靠拢目标市场,以提高快速响应能力。
2. 政府政策的调整中国政府在不同时间段会调整各个地区的产业政策,以增进区域进步均衡。
例如,近年来中国中西部地区获得了一系列政府支持,吸引了大量的产业投资。
相反,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面临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进步空间的压缩,可能会思量将生产基地等转移到其他地区。
3. 成本压力的增加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息上涨,环境保卫法规的加强以及资源成本的增加,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选择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实力较强的地区,以得到更低的生产成本。
二、浙江省105家企业调查报告的分析通过对浙江省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浙江省的产业区域转移状况。
1. 产业转移的目标地依据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浙江企业选择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如江西、湖南、重庆等地。
这与中央政府近年来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进步密切相关。
同时,一些企业也思量将生产基地迁移到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以寻求更低的成本和更宽广的市场。
2. 产业转移的原因调查报告显示,浙江企业转移产业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成本压力的增加。
近年来,浙江省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逐渐上升,使得企业思量降低成本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东部产业转移分析论文
东部产业转移分析论文一、百色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一)国际产业转移机遇二战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英等欧美国家.他们在国内重点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日本等国家.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工业化逐渐赶上欧美等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台湾、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第三次始于20世纪80年初.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迫使发达国家努力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高附加值产业,把一些传统的重化产业向亚洲“四小龙”转移.同时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由于劳动工资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四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转移主要是世界加工制造中心(主要是电子信息产品)向中国转移.根据标准普尔测算: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额加大,2008年为兆美元,2010年预计会增至兆美元.美国信息产业咨询公司加特纳公司预测:2010年发达国家25%的传统IT工作将转向印度、中国和俄罗斯.我国已成为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成为国际项目外包基地,具有成为“世界办公室”的潜力.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我国利用外资连续10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机遇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就属于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当时大量与国防工业有关的重化工业由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建立起战略大后方体系,为抵御外部战争威胁作了必要的准备.1995年在国务院“东锭西移”政策的指导下,上海的纺织产业将约50万锭的棉纱生产能力转移到新疆地区.2007年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2007年第44号公告,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此次调整的最大特点是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同时配合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区域间差别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区域特点明显的加工贸易发展布局.香港特区政府牵头的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该政策实施会导致珠三角1500家港资企业停产,而有意停产或缩减生产规模的厂家更达1万家,占珠三角港商的21%.新政策的出台,为百色积极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提供了一次大好机遇.一是东部地区不再新批限制类加工贸易企业.二是加工贸易准入门槛的提高,保证金“实转”将占东部企业大笔流动资金,使经营成本明显上升,迫使部分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三是本次调整不适用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即进区企业不需要交纳台账保证金.因此,这次调整之后,在百色加工的产品经广西海关出口享受的政策优势更加明显,更有利于吸引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类企业向百色转移.四是此次限制类产品的一部分在百色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有利于促进这类产业在百色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三)东部产业结构升级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承接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香港的大部分轻纺、玩具、消费电子、小家电等轻工和传统加工业的转移;第二次是90年代初,主要是台湾、日本、韩国的电子、通讯、计算机产业的低端加工和装配的大规模转移;第三次是从2002年开始直到现在还在进行中的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以制造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产业的转移.近年来,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腾笼换鸟”成为必然.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从产值上估计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这给百色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造了难得的机会.(四)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机遇为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广西已经出台了《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等政策.一是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能力、政务环境和政策环境建设,不断降低广西综合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二是加快产业转移承接载体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北海出口加工区功能,加快各市工业园区和******区的建设步伐,并积极向国家争取在钦州港设立保税港区,在南宁、防城港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在凭祥设立中国一东盟凭祥边境综合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选择4至5个城市推荐成为商务部和自治区的“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等.三是加大对东部港澳台资加工贸易企业,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百色作为广西的新工业基地、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铝工业基地、广西旅游的第三极,自然会在这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二、百色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础(一)百色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百色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财政收入亿元,增长%,居广西第四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8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0元.2007年1~9月,全市生产总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200亿元,增长25%,是历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185亿元,同比增长35%,居广西第二位.财政收入完成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亿元,增幅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72元,增幅达%.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03元,同比增长19%.全市消费总额达亿元,同比增长%.到2010年,百色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15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8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不断增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将吸引更多的东部企业前来投资.(二)百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990年以来,南昆铁路、田德铁路、南昆高速公路、隆百高速公路、百色机场、南百二级公路、盘百公路、各县区二级公路、农村通村四级公路等交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运营,百色已经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现代化的交通立体网络,公路东接南宁,南通越南,北连贵州、河池,西达云南,全市各县(区)均通二级公路.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将降低外来企业的通勤成本.(三)百色主导产业优势不断增强百色是以铝为主的广西新工业基地、中国乃至亚洲重要铝工业基地.1991年以来,中铝广西分公司、银海铝业、平果亚洲铝型材、隆林铝、华银铝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运营,初步形成了以铝土矿开采、冶炼和铝制品深加工为主的铝工业产业链.1985年以来,相继开工建设天生桥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那吉航运水利枢纽、平班水电站等大中型水电项目,电力工业取得长足发展.煤炭、农产品加工等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正在建设以综合性商贸物流为主的百色迎龙区物流中心,以铝工业品交易储运为主的平果物流中心,以农产品批发加工配送及建材等为主的田阳物流中心,以建材、石化原材料为主的田东物流中心,以煤炭和铝产品等储运为主的隆林物流中心,以边境贸易为主的靖西、那坡物流中心.建立进出口贸易加工区,培植出口贸易企业,打造以铝材、钛白粉、锰制品、石化产品、农副产品为主的贸易品牌.较长的产业链将进一步降低东部转移企业的交易成本.(四)百色拥有丰富且价格看涨的资源百色铝土矿、铜矿、水晶、褐煤等储量居广西首位.百色煤储量达7亿多吨,石油储量1亿吨左右,天然气储量约80亿立方米,铝土矿储量10亿吨以上.百色地表河流年平均径流量为亿立方米,境外流入境内年平均水量约为亿立方米,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水电总装机容量近450万千瓦,是广西唯一拥有地方电网的区域.国家统计局2005年11月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39个工业大类中,新增利润最多的是煤炭、石油开采、有色金属等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据调查,百色工业园内投资建厂的企业征地价格为万元/亩,工业用电价格为元/千瓦时,工业用水价为元/T,大约分别是桂东的、、倍左右.这些价格看涨的资源以及土地、水电等低价格,将提升东部转移产业的利润和竞争力.(五)百色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2003年以来,百色市委、市人民政府围绕以最强的力量、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服务、最优惠的政策和最良好的环境,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关于工业立市的决定》《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决定》等六个决定,出台了《关于整治投资软环境二十条规定》《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办法》等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十七个配套文件,创造了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三、百色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一)地理位置与东部距离较远,文化习性与东部差异较大百色位于广西西部,距广州1051公里,距上海2299公里.在地理位置方面与桂东和中部地区相比处于劣势.特别是西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少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产品的海外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美日等大西洋沿岸地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不适合转移到离海较远的百色.文化习性方面,虽然与广东有些相似,但与玉林、贵港、梧州相比相差太大,与长三角相比则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这导致百色与东部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对接较难.百色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激烈竞争中面临较多的对手.玉林因与广东交界,兼备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近年来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首选地.贵港直面珠三角,背靠大西南,联通东南亚,区位优势明显,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选择地.梧州是广西的东大门,与广东肇庆等珠三角城市山水相连,语言习俗相同,历史文化相系,同属于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因而备受青睐.柳州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市,该市工业经济总量约占广西四分之一.南宁是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物流中心.桂林是山水景观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较强的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属于北部湾地区,是连接东盟的海上出口通道.在中部,湖南与广东接壤,江西与福建、浙江相邻,安徽与江苏、浙江相邻,河南与山东相邻,中部地区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在“中部崛起”的政策导向下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这些都是百色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强劲对手.(二)基础设施在建的和待建的多.近期内难以发挥作用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对我国区域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发展水平差异的研究,基础设施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诱致制造业产值比重增加个百分点,人均制造业产值增加元,完善的基础设施将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砝码.百色提出的“一环六射”高速公路发展思路还没有真正实施,田林—西林、田阳—定夜等市内二级公路还没完工,平果—武鸣、乐业—贵州等出市出省出境二级公路尚未落实,田东—靖西龙邦铁路预计要到2020年才完成、南昆铁路复线和四川隆昌一百色铁路建设仅在规划中.百色、田阳、田东、平果港口群、鱼梁水利航运枢纽建设都未竣工.航空方面仅开通百色至广州的航线.据估计,这次东部产业转移的高峰期大概在五年左右结束,如果百色不尽快把基础设施建好,将会失去这一良好的“引凤人巢”机遇.(三)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功能不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是工业园区和城市(镇)群.工业园区具有产业集群、土地集约、资金集中、项目集聚的特点,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桂东和中部地区很多地方就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来抓.目前玉林共有各类工业园区28个,其中省级园区3个,园区内大量新建标准厂房,并实行一区多园、专业发展的模式.北海市联手广西北部湾开发投资公司总投资10亿元,计划在工业园建设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百色也提出重点建设百色工业园、平果工业园、田东石化产业园、靖西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和广西百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并要求每个县(区)都要建好一个园区或工业集中区.但由于工业园建设起步太晚,投入资金不足,多数工业园区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园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有些连“三通一平”都没做到,缺乏总体规划,管理和服务水平缺乏科学性和特色性.特别是以资金融通、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园区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园区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不强.现代化的城市群是一个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近些年百色尽管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但由于它曾因为紧靠越南和远离大城市导致其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之间的联系及功能配套不尽合理.2006年百色城市化水平只有%,低于广西(%)和全国(%)的城市化水平.由于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百色缺乏足够的商业功能区,周边也没有形成与之呼应的城市群.城市建设落后导致对西进产业的承接能力非常有限.(四)劳动力素质不高百色虽然劳动力资源充足,价格低廉,但普遍存在劳动力素质不高、劳动生产效率低下的现象,难以满足西进企业的要求.一是由于经济水平低、财力有限,因此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比较落后,难以满足西进企业对具有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从而可以被迅速训练成为熟练工人的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二是由于受环境封闭、经济落后、改革滞后、观念陈旧的制约,部分劳动者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对工作的纪律性、积极性、规则性及效率性都难以符合西进企业的要求.三是由于就业机会、物质待遇和生活环境存在空间的差异,百色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受过基础教育或有一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多年来通过毕业分配、工作调动和民工潮等途径大量流失到东部发达地区,使沉淀下来的人力资源处于结构不合理状态.这些都意味着转移到百色来的企业不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力搜寻成本、培训成本和监督成本,而且还将面临更高的劳动效率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五)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化程度是生产要素流动和空间重置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总体来说,百色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一是从市场主体来看,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企业.百色的传统企业中,国有企业较多,由于国有企业的各种制度性缺陷,会导致转移的产业因为无论是以兼并收购、承包租赁的方式,还是以贴牌生产、合同制造业务转包的方式与百色企业开展合作,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二是从市场环境来看,市场开放度不够,少数地区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市场竞争无序,法制意识淡薄,知识产权和合法财产得不到保护,部分群众有盲目排外思想.三是从市场效率来看,由于缺乏较好的产业集群,导致企业的交易效率较低.总之,百色虽然面临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多重机遇,但还要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市场化程度,才能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获得优势和先机。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东部产业转移是指将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为了深入了解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和举措,本次调研报告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1.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产业转移相关补贴、优惠税收政策,促进企业转移和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优化。
2.加强产业配套和协同发展:通过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转移和布局,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鼓励技术研发,提高东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同时注重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水平,加强中西部地区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为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4.优化产业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产业转移,调整东部地区产业布局,实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互利共赢。
二、东部产业转移的举措1.政策引导:制定相应的产业转移政策,明确各地区的产业方向和优势,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的产业转移套餐,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权等各方面的支持。
2.建设产业园区:鼓励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产业园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平台。
3.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导: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导,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和资金到中西部地区投资,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4.推动企业转移:通过鼓励和引导企业转移,将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
5.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为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6.加强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转移和布局,促进产业交流和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7.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东部产业转移调研报告
东部产业转移调研报告**的优势在区位,**的出路在开放,**的发展在合作。
当前,我国东部地区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一些产业已经出现明显的转移趋势,自治区已经明确把包括**市在内的桂东四市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我市正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靠经济、经济靠工业、工业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靠环境、环境靠作风的“六靠”工作思路,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六靠”思路上来,立足自身优势,搞好软硬环境建设,积极有效地应对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劣势分析招商靠环境。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首先要认清发展的形势和现实条件。
目前,我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劣势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比较优势1、区位交通优越。
我市处于广西的东南部,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水陆交通发达,是广西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大西南物资出口通道,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黎湛铁路复线、南广快速铁路,324国道、209国道、南宁至广州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坐拥国家级内河港口—**港,西江流经市内五个县(市、区)和大部分乡镇,千吨级船舶常年可直通粤港澳,具有明显水运交通和临江区位优势,据了解,水路运输价格相当便宜,水路每吨公里运价仅为0.05元,比铁路运价低0.07元,比公路运价低0.25元。
2、投资成本低廉。
我市工业用水每立方米价格比东部发达地区低0.5元左右,工业用电价格仅为东部发达地区的1/3,地价仅为东部发达地区的1/4,劳动力成本也低于东部发达地区,每人每月最低工资标准相差250元左右,一个5000人的工厂每年可节约劳动力成本1500万元。
据测算,有些企业在沿海发达城市只能获取3%的利润,而到**却有10%的以上的利润。
3、自然资源丰富。
莲藕、茶叶、荔枝、龙眼、中药材、白鸽等名优特农产品享誉区内外;境内水能总蕴藏量达16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超过11亿千瓦时;主要矿产资源有全国储量第一的三水铝和铁、锰、金、铜、锑、石灰石、白云石等60多种;土地资源丰富,市江南工业园规划面积达15平方公里,工业发展条件比较完备,这对于各类资源性的生产企业具有较强吸引力。
关于产业有序转移的考核自评报告
产业有序转移的考核自评报告一、背景与目的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产业有序转移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为了确保产业有序转移的顺利进行,我们进行了本次考核自评,旨在全面了解我们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表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考核内容与方法本次考核自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转移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2.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3.产业转移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4.产业转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贡献;5.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考核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结合实地考察的情况,对产业转移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
三、考核结果与分析1.产业转移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在产业转移政策的制定方面,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政策的执行方面,我们建立了完善的政策落实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但在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方面仍需加强。
2.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在资源配置方面,我们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和区域集聚。
但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现象,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
3.产业转移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产业转移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部分企业面临技术瓶颈、人才短缺等问题,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4.产业转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贡献产业转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
但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仍需加强投入。
5.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地区间竞争加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
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和合作共赢。
四、改进措施与建议根据考核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与建议:1.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政策执行力;2.加强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推动企业转型升级;4.加大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5.加强沟通协调和合作共赢,共同应对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概述1.1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和地区。
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一个包含着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的综合过程。
它既是对产业构成要素的国际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产业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
国际产业贸易往往意味着转入国必需的某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的输入,因而对转入国产业结构发生影响。
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它有助于转入国产业成长与结构转换。
也就是说转入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改造传统产业部门。
国际产业投资往往意味着资本、技术等的直接输入,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也能产生与国际产业贸易相同的结果。
国际产业转移是从外在形式来看,与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贸易和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投资并无二致。
但发达国家与转入国之间的绝大部分贸易,实际上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两国产业之间的贸易,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贸易。
发达国家在转入国的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一般是伴随着资本输出的较先进技术产业的输出,或者说发达国家较高发展水平的产业向转入国较低发展水平的产业投资,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投资。
当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所引起的累积性产业成长达到一定程度时,某些产业在转入国更具有竞争优势时,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便会发生,从而引起产业转入国与产业转出国产业结构的革命性转换。
转出国之所以进行产业转移,是因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它们开发使用过时技术,实现最后价值增值的需要。
它们不可能通过转让高新技术来培植与自己竞争的对手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本输出。
产业转出国吸收产业转移通常是谋取外来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即获得技术、管理经验、训练人员以及其它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1.2 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对于转出国而言,从短期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对于发达国家也有负面影响,如对国内就业水平的影响和本国产业“空心化”现象。
但从长期来看,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
因为归根结底,它为本国的结构转换提供了绝好契机。
产业转移的条件是该产业产品不可能在本国生产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比较优势,不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这样的产业转移出去,可以为那些附加值高的新产业提供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
鉴于我国目前主要作为产业转入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我们下面着重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的影响。
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关联效应和竞争效应(一)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的正面效应:我们对国际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作一个大致的归纳。
综合而言,它可以在下列四个方面推动转入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要素转移效应。
这有两种形式:贸易转移要素和投资转移要素。
贸易转移要素是指转入国家可以从转出国进口零部件等中间品和机械设备等资本品,引进相对先进的技术。
这里发生了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因而可称为所有权的要素转移。
投资转移要素,是通过转出国在转入国直接投资而带入中间产品、资本品和先进技术,因而所有权仍然属于转出国。
对于转入国来说,这可能只是一种虚拟式要素转移。
第二,就业结构的变化。
通过产业贸易而建立起来的新产业,自然会吸收一定的劳动力就业,或从其它产业流入一定量的劳动力。
由于这些新产业通常是从事制成品的生产,而且通常这类新产业除了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关键工序的熟练操作工来自投资国之外,一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则由转入国的劳动力担任,从而促进转入国就业人口的增加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技术、知识溢出效应。
转出国在产业转移中移入的产业,尽管一般不会是本国最先进的技术的产业,但其技术水平仍然高于转入国的同类产业。
在其直接投资过程中,一方面它从自身需要出发,会对转入国的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另一方面,通过外资企业雇佣本国人员而获得操作技术、工艺流程、管理经验、市场营销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降低本国的学习成本曲线,促进本国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四,结构成长效应。
通过要素转移效应和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或者提高本国已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或者通过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或者产生新的产业,从而有利于本国产业升级换代,加速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在以上四个效应的作用下,产业转移有可能带动转入国GDP的增加: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引起的贸易结构变化,可能会有更多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输出,使本国从出口贸易中获得更多的价值盈余;有可能带动转入国GDP的增加:另一方面,国内贸易产品生产能力的扩展以及劳动力工资的上升,在国内市场上增加国民生产总值。
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动力的四种效应,能否转变为现实性,有赖于转入国政治环境的稳定,一个强有力的以经济发展作为实际目标的廉洁、高效的政府及其各种适宜的经济政策的配套。
(二)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带来的问题即使具备某些条件,并且事实上产业转移也会成为经济上的动力,仍然不排除产业转移具有阻碍经济发展的作用。
或者说,单纯依赖于产业转移,转入国并不能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
第一、虚拟竞争优势。
要素转移中的固有技术级差通过产业转移,可能在转入国出现产业技术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象,这类产业的产品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销售,都有可能打上某转入国的字样,给世人造成一种该国拥有这类产业竞争优势的印象。
但实际上,由于产权和管理权,大部分或全部控制在外商手中,一般而言转入国与转出国之间的技术级差和产业级差不仅存在,甚至有固化的倾向,因此这类产业的大部分或全部,对于转入国来说,可能只是虚拟产业。
(1)技术级差。
无论是从产品周期理论的“时滞”说来分析,还是从转出国产业转移的基本动因来考察,或是从近几十年来的实际状况来看,都决定了转出国在产业转移中所移出的产业,一般不会是国内最先进的技术的产业,而且该产业的核心技术也始终掌握在转出国手里,因此移出技术的发达国家与移入技术的转入国之间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2)产业级差。
从产业转移的历史与现实来看,转入国与转出国除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国际分工方面存在的产业级差外,生产过程型分工级差和产品差别型分工级差将越来越普遍。
通常在某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者同一产品的不同层级之间,也存在劳动密集程度、资本密集程度、技术密集程度的差别。
由于技术转移固有级差的存在,同时由于转出国对转入国民族工业的挤压,双方在产业结构等级方面的差距容易固定化。
第二,收益的不均衡分配。
产业转移加快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转入国在产业转移中能够获得与它们的价值投入相应的价值盈余。
在技术水平、垄断性与制度结构方面,产业转出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具有更多的价值盈余来源:如由不平等交换所引起的价值盈余差额,在贸易与投资中由垄断因素引起的垄断利润,由制度结构差异和国际权力结构所引起的制度利润.加之由于转入国急于引进外资,不仅其国内地区间争相出台优惠政策以减免税让利,而且转入国之间也激烈竞争,纷纷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国投资者,最终都是增加外国投资者的资本回报率,而使转入国自己获取的直接利益甚少。
产业转出国吸收产业转移通常是谋取外来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即获得技术、管理经验、训练人员以及其它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
但是,这些外部效应的获得,取决于移入产业的性质、双方当事人的谈判能力,以及其它各项经济政治条件。
“飞地”现象或“飞镖”效应,就是在这方面不利于转入国的典型现象。
第三,污染产业的转移与有害产业的扩散。
西方工业化是以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为代价的,这已经成为20世纪下半叶西方人的共识。
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严重的外部效应。
也就是说,企业通过该产业赚得了利润,但给社会造成了损害。
社会成本远远大子私人成本。
转出国对这类产业一般实行限制其国内生产的政策,因此对于企业主而言,产业转移则成为在不受管制的条件下继续获取利润的途径。
结果是大批污染产业迁往转入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利于该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战后的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战后以来至90代前期,国际上曾掀起四次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浪潮。
由于每次参与的国家(或地区)和传递、调整的内容不同,因而自然地形成整体范围不断扩大,并呈现多层次追赶、整体性成长的态势。
(一)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战后,作为东亚区域的隐性成员,美国在科技和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因而首先拉开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成为第一次国际性产业调整浪潮中的主角。
美国在率先进行的产业调整中,一方面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吸收已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进行海外投资和资本、技术输出,援助和扶植日本等当时处于中等工业发展水平的国家。
而东亚区域的日本则有效地把握住了这次发展良机,大量引进来自美国为主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一方面大力发展纤维、食品等出口导向型轻纺工业,以进一步积累推动工业化的资本;另一方面则积极扶植面向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工业,如钢铁、化工等资本密集型工业和一部分耐用消费品工业,以适应和满足国内扩大生产所需设备的生产和居民的消费需求。
据统计,从1950年至1959年间,引进的最新外国技术达2332件,并从1955年开始扩大更新设备,而且最新设备在全部机械设备中所占比重迅速超过当时欧美发达国家。
如1955年末至1964年末,美国全部机械设备中,使用年限达10年以上占64%,其中20年以上占23%;日本同期使用年限6年以下由42.8%下降到27%,而仅仅使用3年的最新设备.从43.3%飞跃到56.2%,(o这使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壮大起来。
(二)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由于前一时期以美国为中心的产业调整和转移带动了日本的产业调整,进入60年代,日本已和美国一起,充当第二次结构调整和传递浪潮的主角,并且以后日本一直在东亚区域充当结构调整和转移的发源地,对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结构调整和连锁型变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时,美、日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出口导向型资本密集工业,同时重视发展部分技术、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工业,如电子工业、机器人和航天工业等,而把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逐渐转移到转入国。
亚洲“四小”经过50年代的进口替代,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并且在劳动力的素质和价格低廉上较之其他国家具有绝对比较优势。
因而抓住这一国际性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及时转向发展出口导向型轻纺工业,如纺织、服装、食品、杂货等。
由于“四小”不仅具有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而且具有优良的地理位置,因而也成为美、日转移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理想场所。
同时,“四小”中的韩国和中国台湾还在这一时期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机遇,积极扶植发展钢铁、化工、民用机械和家电等进口替代型重化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