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与控制
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分析与控制
![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分析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d5f01fc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d.png)
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分析与控制随着复杂工程结构体系的不断发展,结构体系的振动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在工程实践中,振动问题对工程结构体系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对于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分析和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分析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问题主要包括结构固有频率、振型、振幅等多方面。
对于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分析,通常采用有限元法、频域分析法和时域分析法等方法。
1. 有限元法有限元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结构振动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整个结构体系离散化,通过分析每个单元的动力响应来计算整个结构体系的振动特性。
有限元法可以对结构体系的任何形状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但是,其计算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2. 频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是将结构振动过程看作频率与振幅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结构振动的频谱密度及振幅的峰值等参数来分析结构的动态响应特性。
该方法计算速度较快,可以对结构体系进行静态、动态和稳定性分析,但其结果并不精确。
3. 时域分析法时域分析法是通过计算结构振动过程中的时域变化规律来分析结构体系的动态响应特性。
该方法具有计算精度高、运算速度快等优点,但需要满足一些前提条件,如假设结构运动为线性、时间周期相等等。
二、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控制结构振动控制是指通过采取某种措施来降低或消除结构振动的行为。
针对不同的振动问题,有着不同的控制措施。
1. 被动控制被动控制是指对结构进行一定形式结构改造,给结构增加某些被动装置来控制结构振动的方法。
常用的被动装置有质量阻尼器、支撑滞尼器、增振器和阻尼器等。
被动控制的主要优点是安装简单、使用成本低、稳定可靠,但是其控制性能差,不能有效地控制高频振动。
2. 主动控制主动控制是利用主动控制器激励一些控制原件来产生反馈力,消耗振动能量,达到控制结构振动的目的。
常用的主动控制技术有智能材料控制技术、电流传输线控制技术和阵列振荡器技术等。
建筑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
![建筑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4ae723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7.png)
建筑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1. 引言建筑结构的振动是指结构在受到外界力的作用下发生的运动。
振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振动的分析和控制方法,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2. 建筑结构振动分析2.1 建筑结构振动的分类建筑结构的振动可分为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
自由振动是指建筑结构在没有外界力作用下的自身振动,如地震、风荷载等;而强迫振动是指建筑结构受到外界力作用的振动,如机械设备运转等。
2.2 振动模态分析振动模态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振动分析方法。
它通过求解结构的固有振动频率和模态形状,得到结构的振动特性。
通常采用有限元法作为振动模态分析的数值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计算精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3. 建筑结构振动控制3.1 主动控制方法主动控制方法是指通过引入外界控制力来改变建筑结构的振动特性。
常见的主动控制方法包括质量和刚度变化法、控制杆法以及智能材料控制等。
这些方法能够实时调节建筑结构的振动特性,从而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
3.2 被动控制方法被动控制方法是指通过在结构上添加附加物用以吸收或耗散振动能量,从而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被动控制方法包括隔震、摆锤、液体阻尼器等。
这些方法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降低结构与外界激励的耦合效应,从而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
4. 建筑结构振动控制研究进展4.1 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研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振动控制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建立结构动力模型和振动控制模型,提出了一系列高效的振动控制算法和方法。
4.2 智能材料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智能材料在振动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形状记忆合金和压电材料等智能材料可以根据外界激励的变化自动调节其力学性能,从而减小建筑结构的振动响应。
研究人员通过开展智能材料在建筑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为解决建筑结构振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机械振动的原理和控制方法
![机械振动的原理和控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0e5ee6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6.png)
机械振动的原理和控制方法机械振动是指物体在弹性介质作用下,出现周期性的膨胀与收缩的现象。
机械振动广泛存在于工业、军事、天文等多个领域中,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工作性能、安全性、寿命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机械振动的原理和控制方法显得非常必要。
一、机械振动的原理机械振动是由于物体在弹性介质作用下,出现周期性的膨胀与收缩的现象。
这里主要涉及到两种形式的振动:一种是自由振动,即物体在没有外部作用下自然地振动;另一种是强制振动,即物体受外部强制作用而振动。
自由振动的原理:自由振动的主要原理是由于物体本身的初始形态造成的。
在没有外部作用时,物体会遵循自身特定的固有频率,反复执行某些动作。
这是由于物体受到扰动后,内部的弹性介质会将能量存储起来,随后再释放出来,从而使物体开始振动。
自由振动的特点是在系统中,没有外力或外干扰,其振动的幅度与频率都是恒定的。
强制振动的原理:另一种振动形式是强制振动,其原理是由外部的作用所引起。
通过施加一个外力,物体将发生周期性振动,并随之受到外力的影响。
此外,振动还可以通过参数的变化而被改变。
二、机械振动的控制方法机械振动对于工业生产、精密制造、核航天等领域的其他安全工程具有一定的风险。
因此,开发监控和控制机械振动的方法非常重要。
以下是三种常用的控制方法:1、主动控制主动控制是利用反馈控制来控制机械振动的方法。
它将传感器和控制器紧密结合,并利用控制算法来实现反馈控制。
主动控制可以在短时间内调整扰动力,避免波动的扩大。
这种方法多为闭环控制,实现快速响应和精密控制。
2、被动控制被动控制是通过设计结构或材料本身来抵消机械振动的方法。
例如,在应用中添加减振器、吸振器等来减少机械振动的影响。
被动控制的主要优点是不会引起额外的环境破坏。
3、半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通过结合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的特点来控制机械振动。
这种控制方法通常涉及添加补偿系统来调整扰动力。
比如,使用半主动液压隔振器来实现机械振动的控制。
机械结构的振动分析与控制
![机械结构的振动分析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6090069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f.png)
机械结构的振动分析与控制引言: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设计、制造和运用机械的学科,它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机械结构的振动分析与控制是机械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机械结构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特性,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手段来减小和控制这些振动,提高机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机械结构的振动分析与控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1. 振动分析的基本原理机械结构的振动是指在机械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外界激励或内部失稳等因素引起的结构的周期性运动。
振动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建立机械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振动力学理论和方法,计算和预测机械结构的振动特性,包括振动频率、振动模态和振动幅值等。
常用的振动分析方法包括模态分析、频谱分析和时域分析等。
2. 振动控制的方法振动控制是指通过采取措施减小和控制机械结构的振动,以提高机械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常见的振动控制方法有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两种。
2.1 被动控制被动控制是指通过在机械结构中引入一些特定的材料、结构或装置,来改变机械结构的振动特性,从而减小和控制振动。
常见的被动控制手段包括质量阻尼器、弹簧减振器和隔振基础等。
这些措施可以通过改变机械结构的固有频率、增加结构的阻尼和减小振动能量传递等方式来实现振动的控制。
2.2 主动控制主动控制是指通过在机械结构中引入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系统等设备,实时监测和控制机械结构的振动。
主动控制可以根据实时的振动信号和控制算法,通过调节控制系统中的激励力或阻尼器的特性,来实现对机械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
主动控制具有实时性和高精度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减小和控制机械结构的振动。
3. 振动分析与控制的应用领域振动分析与控制在机械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航空航天领域,振动分析与控制可以用于飞机和航天器的结构设计和优化,以提高其飞行性能和结构的可靠性。
在汽车工程领域,振动分析与控制可以用于汽车底盘和车身结构的设计和优化,以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行驶稳定性。
机械原理机械振动的原因与控制
![机械原理机械振动的原因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9090bfba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06.png)
机械原理机械振动的原因与控制机械振动是指机械系统在工作中产生的由于外界激励或者内部失稳等因素引起的机械运动过程中的摆动或者震动。
机械振动既可以对机械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动力源波动形式来获取有用的动力能量。
本文将探讨机械振动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控制。
一、机械振动的原因机械振动的产生源于多种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界激励:外界激励是指机械系统受到外部力或者其他物理因素的作用,引起系统的振动。
例如,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受到的地面震动、风力、电磁力等都可以作为外界激励因素。
2. 内部失稳:机械系统中的零部件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材料特性、结构设计不合理或者制造工艺等原因,可能会导致系统内部的失稳。
这种失稳会使得机械系统产生不稳定的振动,从而影响到其正常工作。
3. 不平衡力:机械系统中存在着不平衡力,例如转子不平衡、轴承不平衡等。
这些不平衡力在机械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振动力矩,引起系统的振动。
4. 谐振:机械系统在运动中,当外界激励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接近时,会发生谐振现象。
谐振会使得系统振动幅度急剧增大,引起严重的振动问题。
以上是机械振动的主要产生原因,这些原因通常会同时存在于机械系统中。
为了减少机械振动对系统的不利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机械振动的控制为了控制机械振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措施来减小振动幅度和频率,以保证机械系统的正常运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机械振动控制方法:1. 动平衡控制:通过对不平衡质量进行平衡处理,即在适当位置添加等量的逆向平衡质量或者调整原有不平衡质量的位置,以降低机械系统的振动水平。
2. 结构控制:通过改变机械系统的结构设计,改善系统的刚度和阻尼特性,减小系统对外部激励的敏感性,从而减小振动。
3. 减振器应用:通过使用减振器来吸收和耗散机械系统中的振动能量,从而降低系统的振动幅度。
常见的减振器包括弹簧隔振器、液体隔振器、压缩空气隔振器等。
建筑物的震动与振动控制设计与减震技术的应用
![建筑物的震动与振动控制设计与减震技术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361da5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8.png)
建筑物的震动与振动控制设计与减震技术的应用建筑物的震动与振动控制设计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人们对建筑结构整体性能要求的提高,减震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越发广泛。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的震动与振动控制设计原则以及减震技术的应用。
一、建筑物的震动与振动控制设计原则1. 动力学分析建筑物的震动与振动控制设计首先要进行动力学分析。
通过对结构的质量、刚度、弹性系数等参数进行计算,可以得到建筑物在受力时的动力响应,从而为后续的振动控制设计提供基础。
2. 设计准则建筑物的震动与振动控制设计需要遵守各种设计准则和规范。
例如,地震设计要满足抗震设防要求,振动控制设计要符合舒适性要求等。
这些准则是确保建筑物在受力时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
3. 结构控制结构控制是建筑物减震的核心方法之一。
可以采用各种控制技术,如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等,将控制装置与建筑结构进行有机结合,以降低建筑物的振动响应。
4. 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工况和外部环境变化,调节控制参数以实现最佳效果。
自适应控制技术不仅可以增强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减震效果。
二、减震技术的应用1. 摩擦减震器摩擦减震器是一种被动控制技术,利用摩擦力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从而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响应。
摩擦减震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等特点,在抗震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2. 液体减震器液体减震器利用液体的黏滞阻尼特性来消耗地震能量。
通过调整液体的粘度和流动性能,可以实现不同程度的减震效果。
液体减震器适用于各种建筑结构的减震控制。
3. 反射板隔震技术反射板隔震技术是一种主动控制技术,通过设置反射板和控制装置在建筑结构上进行振动控制。
反射板可以将地震波反射回地基,从而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响应。
4. 钢板摆隔震技术钢板摆隔震技术是一种被动控制技术,通过安装钢板摆装置在建筑结构上实现减震效果。
钢板摆隔震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等优点,在多种建筑结构的减震设计中广泛应用。
机械振动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机械振动的原因和控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1f79d33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3.png)
机械振动的原因和控制方法机械振动是指机械系统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不稳定波动。
这种振动可能会导致各种问题,包括设备磨损、噪音产生、系统不稳定以及生产效率降低等。
因此,了解机械振动的原因以及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机械振动的原因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控制方法。
一、机械振动的原因1. 不平衡不平衡是一种常见的机械振动原因。
当旋转的部件存在质量不均匀分布时,会导致高速旋转的不平衡情况,并引起机械系统的振动。
2. 动力激振动力激振是机械振动的另一常见原因。
当外部作用力或扰动作用于机械系统时,会引起系统的振动。
例如,当流体通过管道或风机时,会产生动力激振,引起系统振动。
3. 过度刚度或过度柔度过度刚度或过度柔度也可能导致机械振动。
当刚度过高或过低时,机械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与外部激振频率无法匹配,导致系统发生振动。
4. 摩擦和松动摩擦和松动是机械振动的另一常见原因。
在机械系统中,如果存在未适当润滑的表面或连接件,摩擦和松动将导致系统振动。
二、机械振动的控制方法1. 平衡为了控制由于不平衡引起的机械振动,可以进行平衡操作。
这包括在旋转部件上加上补偿块,通过平衡测试来确定所需的修正质量和位置,以减少机械系统的振动。
2. 减振器的使用减振器是常用的控制机械振动的工具。
通过在机械系统中加入减振器,可以吸收和分散振动能量,减少系统振动的幅度。
常见的减振器包括弹簧减振器、阻尼器和橡胶减振器等。
3. 控制刚度和柔度为了避免过度刚度或过度柔度引起的机械振动,需要进行合适的设计和控制。
在设计机械系统时,应确保系统的刚度和柔度在可控范围内,以使其固有振动频率与外部激振频率相匹配。
4. 维护和检修定期维护和检修机械系统有助于防止由于摩擦和松动引起的机械振动。
通过润滑摩擦表面、紧固连接件并定期检查系统的工作状态,可以降低机械振动的风险。
5. 密封和隔音对于一些特殊机械系统,如风机和压缩机,通过合适的密封和隔音设计,可以减少噪音和振动的传播,提高工作环境的舒适度。
机械工程中的机械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
![机械工程中的机械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6f2515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0.png)
机械工程中的机械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机械振动是机械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机械系统中的振动问题,旨在提高机械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振动分析与控制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机械系统中的振动现象、振动特性和振动控制策略,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为机械工程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1. 引言机械振动是机械系统中常见的现象之一。
它可能导致机械系统的损坏、噪声产生以及部件磨损等问题,影响机械系统的正常运行。
因此,对机械振动进行分析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 机械振动分析机械振动分析是研究机械系统中振动现象的过程。
通常,振动的特性包括振动频率、振幅、相位等。
通过使用振动传感器,可以对机械系统中的振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然后,可以利用信号处理和分析技术,提取振动信号的频谱、波形和振动特性,并进一步分析振动的产生原因和机械系统的健康状态。
3. 机械振动控制机械振动控制旨在降低机械系统中的振动水平,从而减少机械系统的损坏和噪声产生。
在实际生产中,可采用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两种方式进行振动控制。
被动控制主要依靠机械构件的设计和使用阻尼器、减振器等装置来降低振动水平。
例如,在桥梁结构中,可以使用减振器来减少桥梁的振动幅度。
在机械系统中,也可以通过调整机械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系数来降低振动水平。
主动控制则利用控制算法和执行器对机械系统的振动进行实时调节。
常见的主动控制方法包括负反馈控制、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等。
负反馈控制通过监测振动信号并根据差异信号来调节受控对象的状态,达到减小振动的目的。
自适应控制则通过持续地调节控制参数以适应系统变化来实现振动控制。
智能控制则利用人工智能和模糊控制等方法,根据机械系统的实时状态来优化振动控制策略。
4. 振动分析与控制的应用振动分析与控制在机械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航空航天工程中,振动分析与控制可以确保飞机和发动机的安全运行,减少振动对乘客舒适度的影响。
在汽车工程中,振动控制可以提高汽车的驾驶稳定性,并减少碰撞对乘客的伤害。
机械振动的控制与抑制
![机械振动的控制与抑制](https://img.taocdn.com/s3/m/5ad898b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e.png)
机械振动的控制与抑制引言:机械工程是一门研究机械结构、运动与能量转换的学科,而机械振动是机械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机械振动的控制与抑制是保证机械系统正常运行和提高机械性能的关键。
本文将从机械振动的产生原因、振动控制方法以及振动抑制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机械振动的产生原因机械振动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外力激励和内部失衡。
外力激励是指外界环境对机械系统施加的力或扰动,如风力、地震等。
内部失衡则是机械系统内部零部件的不平衡或结构的不稳定性导致的振动。
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机械系统发生振动,从而影响机械的正常运行。
二、振动控制方法为了控制机械振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结构优化:通过对机械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减小结构的共振频率,提高机械系统的刚度和稳定性,从而降低振动的发生概率。
2. 动态平衡:对机械系统进行动态平衡调整,消除零部件的不平衡,减小振动的幅度。
常用的动态平衡方法包括质量校正、平衡块调整等。
3. 主动控制:利用传感器和执行器对机械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对振动进行主动抑制。
主动控制技术可以根据振动信号的特征和预测模型,实时调整控制参数,达到最佳的振动控制效果。
4. 被动控制:采用吸振器、减振垫等被动控制装置,通过吸收、分散或抑制振动能量的方式来减小振动幅度。
被动控制技术相对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一些特定的振动场景。
三、振动抑制技术除了上述的振动控制方法,还有一些专门用于振动抑制的技术和装置,如:1. 阻尼器:通过在机械系统中引入阻尼装置,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耗散,从而减小振动幅度。
常见的阻尼器包括液体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
2. 振动隔离:通过采用弹性材料或减振装置等手段,在机械系统的传递路径上设置隔离层,将振动的传递和干扰降到最低。
振动隔离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精度仪器、电子设备等领域。
3. 振动监测与诊断:通过安装传感器和振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机械系统的振动状态,并利用信号处理和分析技术对振动信号进行诊断,及时发现振动异常和故障,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机械系统的振动控制与消除
![机械系统的振动控制与消除](https://img.taocdn.com/s3/m/d22d520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6.png)
机械系统的振动控制与消除引言振动是机械系统中常见的现象,它不仅会对机械系统的性能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机械设备的损坏和事故的发生。
因此,振动控制与消除是机械工程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以机械系统的振动控制与消除为主题,探讨振动的产生机理、振动控制的方法以及振动消除的技术。
1. 振动的产生机理机械系统的振动是由力的不平衡或不对称引起的。
例如,当旋转设备的转子存在偏心或质量不平衡时,就会产生振动。
此外,机械设备的运动也会引起振动,例如机械零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和结构的共振。
振动的产生机理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外力激振和自激振动。
外力激振是指机械系统从外部环境中受到激励力,例如风力、地震力等。
自激振动是指机械系统自身的特性引起的振动,例如共振现象。
机械系统的振动往往是外力激振和自激振动的综合结果。
2. 振动控制的方法振动控制的目标是减少或消除机械系统的振动,以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振动控制的方法可以分为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两种。
被动控制是通过改变机械系统的结构和材料来实现的。
例如,在机械系统中加入阻尼器、吸振材料等可以减少振动的能量传输。
此外,通过优化机械系统的结构设计,可以降低共振频率,实现振动控制。
主动控制是利用传感器和控制器对机械系统的振动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通过采集振动信号并根据设定的控制算法进行反馈控制,可以实时调整机械系统的参数,减小振动幅值。
主动控制具有快速响应、高精度和自适应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精密机械和高速运动设备中。
3. 振动消除的技术振动消除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机械系统振动的幅值和频率,从而达到消除振动的目的。
振动消除的技术包括结构优化、控制算法优化和振动补偿等。
结构优化是通过改变机械系统的结构设计来降低振动。
例如,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合适的支撑结构和吸振材料,可以改变机械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动模态,降低振动的幅值。
控制算法优化是通过研究和改进控制算法,改善振动控制效果。
例如,将传统的PID控制算法与自适应控制算法相结合,可以根据振动信号的变化实时调整控制参数,提高振动控制的性能。
振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
![振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1b19879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3.png)
振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振动系统是指由弹性元件和质点组成的物理系统,在外界作用下产生振动的系统。
它既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地震和二维振动系统,也存在于工程和科学领域中,如机械振动和结构振动。
在实际应用中,振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振动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如何有效地控制振动系统。
稳定性分析是对振动系统的一种评估,它关注的是系统在长时间内是否会产生过大的波动。
对于振动系统来说,稳定性的分析可以通过判定系统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来进行。
固有频率是指系统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自发振动的频率,它与系统的质量和刚度有关。
阻尼比是指系统内部吸收和耗散能量的能力,它与系统的阻尼器有关。
当固有频率和阻尼比满足一定条件时,振动系统才能保持稳定。
为了探究振动系统的稳定性,我们需要对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进行分析。
在机械振动系统中,动力学方程可以用微分方程的形式表示。
其中,质点的位移和速度的函数关系被描述为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
对于简单的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来说,动力学方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m*x''(t) + c*x'(t) + k*x(t) = 0其中,m是质量,c是阻尼系数,k是刚度,x是质点的位移,t是时间。
通过求解这个微分方程,我们可以得到振动系统的解析解,并进一步探究系统的稳定性。
除了分析振动系统的稳定性,我们还可以通过控制手段来降低系统的振动幅度。
控制振动系统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添加阻尼器。
阻尼器可以通过消耗振动系统的过剩能量来减小振动幅度。
常见的阻尼器有粘滞阻尼器和液体阻尼器。
粘滞阻尼器通过摩擦产生的阻力进行能量消耗,而液体阻尼器则通过液体流动进行能量消耗。
这些阻尼器的选择和设计需要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和振动系统的特点进行。
除了阻尼器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振动系统的质量和刚度来控制振动幅度。
增加系统的质量可以减小振动的频率,从而降低振动幅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质点的重量或改变系统的结构来实现。
机械振动分析与控制
![机械振动分析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6d505d9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4.png)
机械振动分析与控制机械振动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种机械设备和结构中的现象。
在工业领域,机械振动对设备性能和寿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通过机械振动分析与控制,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一、机械振动的起因和分类机械振动的起因多种多样,可以归纳为外界激励和内部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
外界激励包括机械设备的负载变化、不平衡、摩擦等。
内部系统的不稳定性则源于结构的材料性质、尺寸设计等因素。
根据振动的性质和频率范围,机械振动可以分为低频振动和高频振动。
低频振动一般指频率低于100 Hz的振动,其主要涉及到机械设备的结构振动和传递振动。
结构振动主要指机械设备的固有频率振动,这种振动往往会引起设备的破坏或噪声问题。
传递振动则是由于机械设备之间的耦合作用引起的振动传递,这种振动通常会影响到整个生产线的工作效率。
高频振动一般指频率高于100 Hz的振动,其主要涉及到机械设备的旋转振动和结构弹性振动。
旋转振动主要指机械设备中旋转部件的振动,例如电机的不平衡振动。
结构弹性振动则是指机械设备的结构在频率较高时的振动响应,这种振动通常需要通过优化设计和振动控制技术来解决。
二、机械振动分析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振动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机械振动分析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频域分析、时域分析和模态分析。
频域分析是根据振动信号的频谱特性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振动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信号的频谱图,从而了解振动信号的主要频率成分和振幅。
频域分析可以用于检测并诊断机械设备的故障,例如轴承的内圈裂纹和滚子的疲劳断裂等。
时域分析是根据振动信号的时序变化特性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振动信号进行波形图和时域参数的计算,可以了解振动信号的时域特性,如振幅、周期和脉冲响应等。
时域分析可以用于测量和监测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例如齿轮传动系统的偏心量和波动量等。
模态分析是通过振动测量和数学模型来研究机械结构的振动行为的方法。
通过振动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和相关分析,可以得到机械结构的模态参数,如固有频率、振型和阻尼比。
机械振动的控制与调节
![机械振动的控制与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f5fc402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b.png)
机械振动的控制与调节一、前言在各行各业中,机械振动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机械运转时会产生各种类型的振动,如确定性振动、随机振动等。
这些振动如果得不到控制或调节,将会导致机械设备的故障和损坏,也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机械振动的控制和调节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机械振动的类型机械振动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由振动:机械系统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自由振动。
2、受迫振动:机械系统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发生的振动。
3、确定性振动:机械系统振动的规律性和周期性较强的振动。
4、随机振动:机械系统振动的规律性和周期性较弱的振动。
三、机械振动的控制方法1、减振:减振是减少机械系统振动的幅值和频率的方法。
使用减振器等装置,可以通过消耗振动能量的方式来降低机械系统的振动水平。
2、降噪:机械设备的噪音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降噪技术是一种将噪声减少到一定水平的技术方法,常用的降噪手段有高效隔音材料和隔振支架等。
3、调节:在机械系统发生振动时,通过调节机械参数或改变机械系统的结构,使振动幅值和频率得到调节。
四、机械振动的调节方法1、设备加强:采取措施增强机械设备的刚度是一种有效的振动调节方法。
在机械设备运转时,对设备进行加强,在保证使用寿命的基础上,可以降低振动幅值和频率。
2、控制外力:减少外部力的作用,可以使机械系统的振动水平得到控制。
降低外界噪声水平、改变外力作用方向和振动频率等手段,都可以有效地控制机械系统的振动。
3、控制质量:调节机械系统的质量分布,改变部件的质量和形状,可以降低机械系统的振动水平。
五、结论机械振动的控制和调节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保障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促进生产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需要根据机械振动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控制和调节方法,使振动水平得到合理的控制。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震动与振动控制方法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震动与振动控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77d28c2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3.png)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震动与振动控制方法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在各地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机械设备的使用以及焊接、钻孔等操作,震动和振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不仅会降低施工效率,还可能对结构造成损害。
因此,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采取适当的震动与振动控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一、震动与振动监测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震动与振动监测。
通过实时监测设备安装在关键部位,如支撑结构、主要组件等位置上,可以实时获得结构受力情况并记录下来。
这样一来,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同时,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可以了解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改进。
二、减小机械设备震动机械设备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同时也是主要引起震动和振动的元凶。
为了减小机械设备的震动,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合理选择设备:在施工前,要根据具体施工需求和要求,选择适当的设备。
通过对设备进行性能评估,选择低振动、低噪声的机械设备并合理进行布置。
2. 减少负载:合理控制机械设备负载量是减少震动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适当降低负载,避免过度运转。
3. 安装阻尼器:给机械设备安装阻尼器能够显著减小振动传导到建筑结构中的强度。
阻尼器可以采用液压或弹簧等方式,经过合理设计和布置,能够起到良好的减震效果。
三、控制焊接和钻孔操作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焊接和钻孔等操作也会产生震动和振动。
为了减小这些操作引起的不利影响,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使用专业设备:选择专业焊接和钻孔设备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并降低震动和振动产生的程度。
这些设备经过设计和优化,能够在施工中减小不必要的震动。
2. 控制操作参数:合理控制焊接和钻孔操作的参数也是降低震动和振动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整焊接电流、速度等参数,并结合实际工程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可以达到减小震动和振动的目的。
四、加强结构设计与支撑对于装配式建筑结构本身来说,加强设计与支撑也是有效控制震动和振动的关键点:1. 结构抗震设计:在结构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可能存在的振动问题。
结构力学教学中的结构振动与控制解析学生如何分析结构的振动特性和控制振动的方法
![结构力学教学中的结构振动与控制解析学生如何分析结构的振动特性和控制振动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94210f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8.png)
结构力学教学中的结构振动与控制解析学生如何分析结构的振动特性和控制振动的方法结构力学教学中的结构振动与控制解析在结构力学的教学中,结构振动和控制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结构的振动特性对于工程设计和结构稳定性的评估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控制振动的方法则能够有效地减少结构的振动幅度,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如何分析结构的振动特性以及控制振动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是研究结构在受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了解结构的固有振动频率、模态形态和振型等。
分析结构的振动特性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步骤:1.1 建立结构的动力模型首先需要建立结构的动力模型,常见的模型包括单自由度振动系统、多自由度振动系统和连续振动系统。
对于不同的结构类型,选择相应的动力模型进行分析。
1.2 确定结构的边界条件在进行振动特性分析时,需要确定结构的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包括结构的支撑方式、受力情况等。
边界条件会影响结构的振动特性,因此需要准确地确定。
1.3 求解结构的特征频率和振型利用相应的振动方程或者数值计算方法,求解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固有频率与振型是结构振动特性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评估结构的稳定性。
1.4 分析结构的共振情况在进行结构振动特性分析时,需要分析结构的共振情况。
共振是指结构的固有频率与外力频率相等或者接近,使得结构的振动幅度大幅增加。
分析结构的共振情况有助于设计合理的结构控制策略。
2. 控制振动的方法控制振动是为了限制结构的振动幅度,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常见的控制振动方法包括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
2.1 主动控制主动控制是利用外部控制设备对结构进行主动干预,实时调节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主动控制方法包括挠度反馈控制、模态控制和时间历程控制等。
主动控制需要实时监测和反馈结构的振动响应,并根据反馈信号对结构进行控制。
2.2 被动控制被动控制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阻尼或者质量来控制结构的振动。
简述振动控制原理和技术
![简述振动控制原理和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8d79fe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3.png)
振动控制原理和技术振动控制原理和技术是一种用于减少或控制物体振动的方法和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建筑结构、航空航天、汽车工程等领域。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采取措施来减少或抑制振动的能量传递或振动的幅值,以达到减少振动对系统性能和结构完整性的影响的目的。
振动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和半主动控制三种方式。
主动控制:主动控制是指通过激励和反馈控制来产生与振动相反的力或力矩,以抑制振动。
主动控制系统通常由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组成。
传感器用于测量振动信号,控制器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并输出控制指令,执行器根据控制指令产生相应的力或力矩,从而实现振动抑制。
主动控制技术具有响应速度快、可调节性强的优点,适用于对振动进行精确控制的应用场景。
被动控制:被动控制是指通过添加阻尼器、弹簧等被动元件来吸收或分散振动能量,从而减少振动的幅值。
被动控制技术通常采用传统的机械或材料手段,例如减震器、隔振垫等。
这些被动元件能够消耗振动能量,减小振动的传递路径或改变结构的固有频率,从而实现振动控制。
被动控制技术简单可靠,成本相对较低,适用于一些振动幅值较小的应用场景。
半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是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的结合,通过调节控制器中的参数或改变元件的特性来实现振动控制。
半主动控制技术可以根据振动的特征和控制要求动态调整控制参数,以适应不同工况下的振动抑制需求。
常见的半主动控制技术包括可调阻尼器、液体阻尼器等。
在振动控制技术中,还存在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模态分析、频域分析、时域分析、最优控制等。
这些方法和手段可以用于振动系统的建模和分析,通过对振动系统的特性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和参数,从而实现振动的减小或控制。
综上所述,振动控制原理和技术通过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和措施,减少或抑制振动对系统性能和结构完整性的影响。
无论是主动控制、被动控制还是半主动控制,都旨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减小振动幅值、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为各个领域的工程应用提供更加可靠和安全的解决方案。
机械工程师机械动力学与振动控制
![机械工程师机械动力学与振动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40b1414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01.png)
机械工程师机械动力学与振动控制机械动力学与振动控制是机械工程师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一,它涉及到机械系统的力学行为和振动特性的分析与控制。
本文将介绍机械动力学与振动控制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应用技术,以及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一、机械动力学基础机械动力学是研究机械系统在外界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的学科,它主要涉及到质点、刚体和弹性体的运动规律、力学方程和动力学性能等内容。
在机械工程中,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工程师理解机械系统的运动特性,为机械设计、运动控制和结构优化提供依据。
二、振动与控制振动是机械系统中常见的一种动态现象,它可以分为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两类。
自由振动是指机械系统在无外界干扰下由初态开始的振动过程,而强迫振动是指机械系统在外界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振动。
为了控制机械系统的振动,需要采用振动控制技术。
振动控制可以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实现,其中主动振动控制是指主动地施加控制力或控制信号来减小或消除振动,而被动振动控制是通过消耗或吸收振动能量来减小振动幅值。
三、机械振动分析与设计机械振动分析与设计是机械工程师在机械系统设计和调试中必须掌握的技能。
在振动分析中,需要使用一系列的数学方法和工程工具,如虚拟试验、模态分析和有限元法等,来预测和评估机械系统的振动响应。
在机械系统设计中,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振动控制的原理,选择合适的材料、结构和控制技术,来满足系统的振动性能要求。
同时,在机械系统的实际调试中,还需要进行振动测试和故障诊断,以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振动控制参数的调整和优化。
四、机械振动控制应用机械振动控制在实际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航空航天、汽车工程和机械制造等领域中,振动控制技术可以用于改善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等。
此外,机械振动控制还可以在能量转换、噪声控制和结构健康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地设计和实施振动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小机械系统的振动和噪声,提高系统的工作环境和安全性能。
机械振动对设备性能的影响与控制
![机械振动对设备性能的影响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d1e83ba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66.png)
机械振动对设备性能的影响与控制机械振动是指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现象。
它是由于设备内部运动部件的不平衡、轴承故障、悬挂系统刚度不足等原因引起的。
长期以来,机械振动一直是制约设备性能提高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振动对设备性能的影响和振动控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振动对设备性能的影响1.1 对设备寿命的影响机械振动会引起设备零件的疲劳损伤和断裂,从而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
例如,振动会导致轴承的过早磨损,加速设备的损坏,使得设备更容易发生故障。
1.2 对设备精度的影响振动会导致设备零件的位置偏移或变形,从而使设备的工作精度下降。
特别是对于要求高精度的设备,振动对其性能影响更加显著。
比如在精密加工过程中,振动会导致加工件的尺寸偏差增大,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
1.3 对设备运行安全的影响机械振动会引起设备零件的松动,从而导致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异响或失效,严重时甚至会引发严重的事故。
因此,振动对设备运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振动控制2.1 振动控制的方法为了降低机械振动对设备性能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振动控制措施。
常见的振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增加设备结构的刚度:通过增加设备结构的刚度,可以降低振动的幅度和频率,从而减少设备振动对性能的影响。
(2)使用减振器:减振器是用来吸收振动能量的装置,可以降低振动的幅度,减少振动对设备的影响。
常见的减振器包括弹簧减振器、阻尼器等。
(3)改进设备的制造工艺和装配精度:通过改进设备的制造工艺和装配精度,可以减少零部件的不平衡和偏差,从而降低振动的发生和传播。
2.2 振动监测与评估为了有效控制振动,需要对设备的振动进行监测与评估。
振动监测可以通过安装振动传感器,采集设备振动信号,并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了解设备振动状况。
同时,通过进行振动评估,可以判断设备的振动是否达到安全范围内,以及是否需要采取振动控制措施。
2.3 振动控制的优化设计在设备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振动控制的优化设计。
控制系统中的非线性振动分析与控制
![控制系统中的非线性振动分析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499869d4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d.png)
控制系统中的非线性振动分析与控制在控制系统中,振动分析和控制是研究重要的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非线性振动的存在和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非线性振动在工程和自然界中都普遍存在,如结构工程中的桥梁震动、电力设备中的振动、飞行器中的摆动等。
因此,了解非线性振动的特性,并能控制和减小其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 振动的基本概念振动是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周期性地来回摆动或波动的运动形式。
通常,振动可以分为线性和非线性振动。
1.1 线性振动线性振动是指物体在受到恢复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可由简谐运动方程描述的振动。
线性振动的特点是具有周期性、均匀性和超叠加性。
1.2 非线性振动非线性振动是由于振动系统的非线性特性而产生的振动。
与线性振动不同,非线性振动的振幅和频率不再呈现简单的周期性规律,而是可能存在多个频率分量和不同的周期。
2. 非线性振动的分析方法非线性振动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数值方法和解析方法。
2.1 数值方法数值方法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和数值计算来分析非线性振动。
常见的数值方法有有限元法、辛方法和降阶方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求解非线性振动的方程,并通过模拟振动系统的行为来研究和分析非线性振动的特性。
2.2 解析方法解析方法是通过数学分析来求解非线性振动的方程。
常用的解析方法有多尺度方法、Poincaré-Birkhoff定理和近似解析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将非线性振动转化为一系列简单的线性振动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到非线性振动的解析解。
3. 非线性振动控制的方法非线性振动控制旨在减小或消除非线性振动的不良影响。
常见的非线性振动控制方法包括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
3.1 被动控制被动控制是指通过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等方法来减小非线性振动的影响。
常用的被动控制手段有阻尼器、隔振器和刚度调节器等。
这些控制手段能够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来减小非线性振动的幅值和频率。
3.2 主动控制主动控制是指通过激励和反馈控制等方法主动干预非线性振动系统,以实现对振动的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图13所示,为宿迁市交通大厦局部构造图
如图14所示,为宿迁市交通大厦外观图
小节
目前,在结构的合理位置合理安装阻尼器已是现今适 用最广泛的消能减震技术之一,它适应我国经济发展 的需要,有条件地利用消能减震技术来减轻建筑结构 的地震灾害是完全可能的,并随着建筑抗震技术的发 展及对抗震机理的深入分析,消能减震技术已经成为 抗震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
3.主要阻尼器的消能原理及性能
3.1粘弹性阻尼器 粘弹性阻尼器由粘弹性材料和约束钢板组成,它是一种依靠 粘弹性材料产生的剪切变形或拉压变形来消能减震的装置。 粘弹性阻尼器的耗能力强且很敏感,具有制作简单、安装方 便、经久耐用等适合工程应用的优点。但粘弹性阻尼器耗能 能力受环境温度影响明显,当应变量较大时,由于粘弹性物质 本身要产生热量导致其自身性能表现为非线性,这使得其耗 能性能受到影响。
如图7所示,为X形支撑摩擦阻尼器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为一种摩擦型阻尼器应用图
3.5电(磁)感应阻尼器
电(磁)感应阻尼器是一种最近开发的新型阻尼器, 其利用的是金属板在磁场中运动产生涡流同时转化 为电阻热耗散掉的原理。 从能量角度看当涡流板相对磁盒运动时因产生涡流 耗散了能量,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继而转化为热 能耗散;从力学角度看当涡流板相对磁盒运动时产生 阻尼力,起到了减震作用。电(磁)感应阻尼器是相对 较新的消能器,其构造简单、造价经济、体积适中、 安装便易、性能较好。
器,粘滞阻尼器,弹塑性阻尼器,电(磁)感应阻尼 器.
随着科技的发展,阻尼器在消能减震结构中的应用 越来越广阔,无论从制造技术上,还是设置方式上 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同样它在我国土 木工程界也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应用.
2.结构的消能减震体系的特点及机理
2.1结构消能减震体系的特点
(1)从动力学观点看,相当于增大结构的阻尼,
6.结 语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
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消能减震技术安全、适 用、可靠、经济、适用范围广,为建筑的抗震 设计、抗震加固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成为了 一种崭新的结构体系。而消能减震装置--阻尼 器作为实现消能减震技术的有效途径,越来越 广泛的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通过最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几次重大地震灾
如图5所示,为(金属)加劲阻尼器示意图
加劲阻尼消能装置是由阻尼器和定位装置组合而成的
如图6所示,为(金属)加劲阻尼器实物图
3.4摩擦阻尼器
摩擦阻尼器在主要结构构件屈服前的预定载荷下产 生滑移式变形,依靠摩擦或阻尼消耗地震能量。在风 荷载或小震作用下,摩擦阻尼器不动,而是依靠建筑 结构本身的耗能能力消耗能量,而在中震或大震时, 在建筑结构发生塑性变形前摩擦阻尼器开始作用,改 变结构的自振频率,以达到减震目的。 摩擦阻尼器可采用不同的机械组合方式和不同的摩 擦介质,但其基本机理都是通过摩擦来进行耗能 。
如图1所示,为粘弹性阻尼器示意图
如图2所示,为粘弹性阻尼器实物图
3.2粘滞阻尼器
粘滞阻尼器一般由缸体、活塞和流体组成,如图3 所示,活塞在缸内可做往复运动,活塞上有适量小孔, 筒内盛满流体,当活塞与缸筒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 由于活塞前后的压力差使流体阻尼材料从阻尼孔中 通过,产生阻尼力,减小结构反应。 粘滞阻尼器能给结构提供很高的阻尼,在相当宽的 频带内具有结构保持线性反应、对温度的不敏感性、 阻尼力与位移不同步等优点,对加速度和层剪力有 很好的控制效果。
使结构的响应变小; (2)从能量观点看,结构本身的振动能量是一 定的,通过消能装置消耗掉一部分能量,使结 构本身需消耗的能量减小;
(3)消能减震体系与主体结构之间不产生相对
运动,它通过消能装置的相对变形和相对速 度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 量,达到预期消能减震的目的。
2.2 结构消能减震体系的机理
如图11所示,为银泰中心阻尼器内筒及平面布置图 (部分楼层)
如图12所示,为北京银泰中心景观图
实例2
宿迁市交通大厦,当没有设置装有粘弹 性阻尼器的耗能支撑时,在罕遇水平地震作用 下,输入El Centro地震波及人工波后,结构均 进入塑性状态,输入天津波后,结构已接近破 坏.当设置了装有粘弹性阻尼器的上述耗能支 撑后,上部结构按8度进行抗震设计后,不但竖 向结构的截面尺寸小了,而且在多遇、罕遇水 平地震作用下,结构都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水 平位移反应明显减小,抗震性能有较大的提高.
(4)进行各种消能装置的比较、优化分析,给出具 体的计算模型,尽快使其标准化、系列化,便于设计 中推广应用; (5)加强对消能减震器的设置问题及减震效果的定 量分析; (6)消能减震器与结构或支撑连接构造及安装、施 工、维修等的研究; (7)研究简便实用的消能减震结构的分析与设计方 法,并编制设计软件,方便设计人员。
害来看,消能减震技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并投入更大的研究力度,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实用阻尼器,使消能减震技术成为建 筑减震防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为减轻地震对 人类造成的危害做出贡献。
Thank You !Fra bibliotek结构消能减震体系,是把结构物的某些非承重构件设 成消能杆件或在结构的某些部位装设阻尼器,在风荷 载或小震作用下,这些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具有足够 的初始刚度,处于弹性状态,结构物仍具有足够的侧 向刚度以满足使用要求;当出现中、大地震时,消能 构件或装置率先进入消能状态,其消耗的能量可占输 入结构的地震能量的90%左右,从而保护主体结构及 构件在强烈地震中免遭破坏。
1.阻尼器的定义以及分类
1.1阻尼器的定义
它是以提供运动的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 1.2阻尼器的分类 (1)按速度与位移的相关性分类:位移相关型阻 尼器,速度相关型阻尼器,复合型阻尼器; (2)按消能材料分类:金属阻尼器,粘弹性阻尼 器,粘滞阻尼器,智能材料阻尼器;
(3)按消能机理分类:摩擦阻尼器,粘弹性阻尼
5.消能减震结构面临的问题及发展
目前一些采用消能减震控制技术的工程已受到了地震的检验,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消能减震技术在成为常规的抗 震技术方法之前,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1)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温度、湿度、开裂),对已有 消能减震装置的可靠性、耐久性进行深入研究,如退化、腐 蚀、设计寿命等; (2)研究消能减震装置系统的材料性能,确保遇到大震时, 装置进入弹塑性状态,吸收地震输入的能量,具有较高的耗能 特性; (3)开发新型、高效、适应性强的消能减震装置,为大范围 推广该技术奠定基础;
阻尼器在消能减震结构中的 应用概况及展望
主讲人:万崇勇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01)班
总纲:
1.阻尼器的定义以及分类;
2.结构的消能减震体系(特点以及机理); 3.主要阻尼器的消能原理及性能; 4.阻尼器在消能减震结构中的应用实例; 5.消能减震结构面临的问题及发展; 6.结
语.
如图9所示,为磁流变阻尼器模型结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为磁流变阻尼器实物图
4.阻尼器在消能减震结构中的应用
实例1
座落在北京长安街上62层的柱筒型钢 结构--银泰中心,是目前北京最高的建筑.该 结构设计使用了73个液体粘滞阻尼器(1200 kN、±100mm)来增加结构抗风能力,在设置 了阻尼器后对结构抗震有很大帮助。
如图3所示,为粘滞阻尼器内部构造图
如图4所示,为粘滞阻尼器实物图
3.3金属阻尼器
金属阻尼器主要由各种不同的金属材料制成,利用金 属材料屈服时产生的塑性滞回变形来耗能的消能减 震装置。 金属阻尼器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变形跟踪能力,工 作性能稳定,耐久性能良好,构造简单易于更换,功能 维护费用低,它既可以配合隔震支座或隔震系统,作 为其中的耗能单元或者限位装置,也可以单独用于建 筑结构中变形相对位移较大的部位,给主体结构提供 附加阻尼和刚度,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在研究、 试验和应用方而取得了很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