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完善企业、科研、高校、政府四位一体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完善企业、科研、高校、政府四位一体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限不 {韵韵刊 钱 二=3.141 X}358)A3Z384b35 .} 59 某天南山方丈邀请北山老和尚吃酒叙旧, 老和 尚怕小和尚在家贪玩不习文练武 , 便叫他们背
诵 圆周 率 。老 和 尚走 后 , 群 小 和尚 如 鱼得 一
水, 在庙寺中玩耍, 玩得开 U 寸 太阳西斜, 老和 块 , 图所示 , 如 尚可能很快就要回来了, 但这一串枯燥无味的 数字谁也背不出来, 怎么办呢? 只有等待受 罚, 众僧急得像热锅上蚂蚁团团转, 就在这关 键时刻, 一位聪明小僧说 :“ 不要急, 我来教你 研 “ 角形 中位 线 定理 ” 三 们背: 山翰- 寺, 一壶洒, 尔乐苦煞吾, 把酒吃, 酒杀尔, 杀不死 .乐尔乐……。 ’这样采用寓意 4 用数 实 设 境 学 验创 情 和谐音的方法很快把它背下来 讲完后课堂气 根据抽象与具体相结合 可把抽象的理论 氛异 常活跃 , 轻松 愉 快地 授完 无理 数的概 念 。 直观化,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 现在我想到玻璃店中重新配一块与原来 理论的理解, 而民能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 形状一样, 请问同学们我应取哪一块去, 经过 2 用有趣的事例创设情境 中茅塞顿开, 情绪倍增,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 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应取 乙去。这样学习 教师上课时不直接板书课题 而以充沛而 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两角夹边对应相等, 两三角形全等的公理就迎 丰富的思想情感, 用有趣而富于思考的生活事 在讲授 “ 证明” 拿出一条长长的纸带, 刃 而 解 。 时, 例, 用精湛而富于魅力的谈话吸引学生的注 把一头反面刷上桨糊与另一头正面粘合在一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 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产生直接的内驱力。 起, 变成一个大圈圈.问学生, 把这个纸圈沿着 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 创造出适合学生 学“ 有理数的乘方,前, 讲一位拉面师傅 纸带中心线剪开.会得到什么结果? 学生会说 思想实际, 内容健康有益, 紧紧围绕教学中心, 手中有一米长的拉面一根, 当师傅拉两次、三 变成两个纸圈, 教师拿起剪刀沿中心剪开, 学 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同时要使学生在 次对手中面的长度是多少米? 若不停的拉下 生个个睁大眼睛, 并没得到两个纸 圈, 而是一 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 深刻地理解, 牢固 个 比原来长 度增 加一倍 的大纸 圈 , 说 明在数 这 去, 直到第十六次时 , 同学们是否知道他手中 地 掌 握 所 学的 数 学 知识 。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是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和“制度创新系统”三部分构成,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在“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仅仅依靠加大对高校各种创新要素的投入是不够的,只有各种创新要素在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恰当、创新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紧密协调,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也只有紧紧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个中心,充分发挥高校的各种资源优势,才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真正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我国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才能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才能够实现。

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高校应坚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来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与从事课程开发,这是高校统筹各种办学资源的基础。

具体地说,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主要应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

就是要求高校要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人才为主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即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是科技创新。

高校应当成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科技转化、科技应用、科技推广的中心。

高校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还应在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使高校自身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较快提升,促进和支撑学科的发展。

三是文化辐射。

高校应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它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校的文化影响力的大小决定于高校的声誉,声誉越高的大学文化辐射能力也越强。

高校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

高校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

【高校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1. 前言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高等教育机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推动科学研究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对国家现代化进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个角度来探讨高校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

2. 教育功能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

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高校培养的人才将担当重要角色,他们将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高校教育也应该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以适应现代化国家发展的需求。

3. 科研功能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

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高校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流的科研成果可以推动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高校的科研团队也可以为产业升级、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4. 社会服务功能高校也应该肩负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

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高校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沟通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

高校可以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推动产学研合作,为地方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5. 个人观点从我的个人观点来看,高校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作为知识的源泉和智力的摇篮,高校应该积极投身国家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科研创新和推动社会服务,高校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者。

6. 总结高校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扮演着多重作用。

它们不仅是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更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

只有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高校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教育功能、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等。

高校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在塑造人才的思维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发展方面。

非共识研究与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

非共识研究与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

非共识研究与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陈良雨(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1731)收稿日期:2020-10-26 修回日期:2020-11-26基金项目: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20J D R 0085)作者简介:陈良雨(1988 ),男,甘肃文县人,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㊂摘 要:非共识研究是从事兼具不确定性和创新性且在初期评审专家难以对项目达成一致意见的研究行为或活动㊂从非共识研究视角探索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其应对策略,可为中国高校破解原始创新难题提供思路㊂研究发现,非共识研究与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具有紧密联系,其在开辟新的理论疆域㊁推动原创成果生产㊁营造包容型创新环境等方面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可能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非共识研究在评价环境㊁干预行为㊁学术司法㊁多元参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着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㊂因此,在非共识研究视角下,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可以从创新包容的评价机制㊁构建科学的干预模式㊁建立开放的申诉程序以及拓展多元支持体系等方面进行尝试㊂关键词:非共识研究;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学术司法D O I :10.6049/k j j b yd c .202010057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中图分类号:G 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1)12-0019-06N o n c o n se n s u s R e s e a r c h a n d t h e I m pr o v e m e n t o f O r i g i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i n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C h e n L i a n g yu (S c h o o l o f P u b l i c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 l e c t r o n i c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C h i n a ,C h e n g d u 61173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N o n c o n s e n s u s r e s e a r c h i s a k i n d o f r e s e a r c h b e h a v i o r o r a c t i v i t yt h a t c o n t a i n s u n c e r t a i n a n d i n n o v a t i v e ,w h i c h i s d i f f i c u l t f o r e x p e r t s t o r e a c h a n a g r e e m e n t o n i t i n t h e e a r l y s t a g e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n o n c o n s e n s u s r e s e a r c h ,t h i s pa -p e r e x p l o r e s t h e r e s t r i c t i v e f a c t o r s a n d c o p i n g s t r a t e g i e s o f i m p r o v i n g t h e o r i g i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ab i l i t y o fc o l l e g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w h i c h w i l l h e l p t o p r o v i d e i d e a sf o r C h i n e s e c o l l e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o s o l v e th e o ri gi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p r o b l e m s .T h e s t u d y f o u n d t h a t ,N o n c o n s e n s u s r e s e a r c h i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t h e o r i g i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of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t p r o v i d e s t h e p o s s i b i l i t y f o r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t h e o r ig i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o f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n t e r m s o f o p e n i n g u pn e w t h e o r e t i c a l t e r r i t o r y ,p r o m o t i n g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o r i g i n a l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a n d c r e a t i n g in c l u s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H o w e v e r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p r a c t i c e ,t h e p r o b l e m s f a c e d b y no n c o n s e n s u s r e s e a r c h i n e v a l u a t i 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b e h a v i o r ,a c a d e m i c j u s t i c e ,m u l t i p l e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a l s o r e s t r i c t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o r i g i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of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h e r e f o r e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n o n c o n s e n s u s r e s e a r c h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t h e o r ig i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o f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c a n b e a t t e m p t e d t h r o u gh t h e c r e a t i o n o f i n c l u s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s c i e n t i f i c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m o d e l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o p e n a p p e a l p r o c e s s a n d t h e e x p a n s i o n o f m u l t i p l e s u p p o r t s ys t e m s .K e y Wo r d s :N o n c o n s e n s u s R e s e a r c h ;O r i g i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o f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c a d e m i c J u s t i c e 0 引言伴随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嵌入程度加深,创新驱动力愈发成为科研活动注意力配置焦点,诸如互联网㊁大数据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都依赖于创新的支撑作用㊂高校作为科研活动 重镇 ,更是离不开创新精神㊁创新意识的推动,尤其是良好的创新环境,其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㊂从国际比较看,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㊂原始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原始创新活动创造出此前没有的发明㊁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及研发出重大突破性技术的能力[1]㊂对于高校而言,其原始创新能力是高校在科研成果上创造前所未有的发明㊁取得重大科学发现与重大突破性新技术的能力㊂然而,从高校科研创新现状看,我国虽然在科研创新上取得一定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面临诸多不足,尤其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更是饱受各级人大代表诟病㊂如有代表指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亟待 解套 ,并要清楚认识高校科技创新痛点[2];有代表通过对比中美科技竞争局面,指出 卡脖子 关键技术买不来,只能够靠自力更生㊁自主创新[3]㊂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发文,要求加强高校 从0到1 的基础研究,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以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4]㊂由此可见,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发展不可回避的主题㊂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涉及诸多方面,但科学研究场域无疑是驱动创新的重要支柱㊂在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研究议题往往具有争议或分歧,并导致科学研究评价不一,这就涉及到高校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非共识研究㊂从哲学学术评价角度看,非共识研究应该倡导包容㊁鼓励探索与创新[5],坚持非共识研究存在孕育创新成果的可能㊂事实上,正是由于非共识研究的争议与分歧,导致该类研究往往在投票评价模式下面临困境,如非共识性项目一旦遭遇多数票反对,则进入淘汰环节㊂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于,被否决的非共识研究就一定没有创新价值?非共识研究被否决是否也会存在误判?更值得进一步探寻的是,非共识研究是否也是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紧密联系?从有关高校原始创新的研究现状看,有的研究侧重于高校原始创新指标设计,如邢纪红和龚惠群[1]基于某市的实证研究,建立了包含资源水平㊁创新氛围㊁管理水平和产出水平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李玉琼等[6]设计了由原始创新基础支撑能力㊁原始创新投入能力㊁原始创新产出能力和原始创新管理能力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㊂有的研究关注到我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的现实问题,如汪寅和黄翠瑶[7]指出我国高校基础研究水平低㊁创造教育发展滞后㊁潜科学研究衰落等现状;王章豹和汪立超[8]认为,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㊁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弱等制约了我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㊂有的研究聚焦于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如陈劲和汪欢吉[9]从个人㊁团队㊁制度层面对影响高校原始创新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褚怡春等[10]分析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㊂还有研究探讨了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如汪立超等[11]从生态位维度㊁生态位宽度以及原始创新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王冬梅[12]针对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提出强化基础研究㊁加强产学研一体化以及创新环境建设等建议㊂学者们从存在的问题㊁影响因素㊁应对策略等不同层面对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进行探讨,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㊂然而,已有文献却鲜有从研究项目角度思考高校原始创新能力问题,如非共识研究㊂作为具有颠覆性㊁争议性的非共识研究,是促进还是制约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如果存在制约关系,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探索非共识研究何以支持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剖析非共识研究视角下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其应对措施,以期为我国高校创新发展提供思考方向㊂1非共识研究内涵关于非共识研究,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界定㊂由于项目㊁课题等是从事非共识研究活动的主要支撑,非共识研究需要通过相应的课题㊁项目呈现和反映,因此非共识项目的界定可为理解非共识研究提供一定依据㊂例如,杨列勋等[13]认为,如果评审专家在某一研究项目的评价上高度一致,即使存在极少数异议,那么该研究项目就不是非共识研究项目,如果评审专家在某一研究项目的评价上正反意见近乎各占一半,正反方具有可靠的论述和论据,那么该研究项目就是非共识研究项目;郝凤霞和陈忠[14]认为,当一项技术开发活动在最初阶段前景不够明朗,兼具风险和不确定性,且评审专家对其难以评价时,该项研究就具有非共识性;刘文波和钮晓鸣[15]指出,非共识研究项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既面临风险又存在希望,同时,非共识研究项目具有很强的颠覆性与创新性,在其初期难以达成一致认识;西桂权[16]认为,非共识项目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超出一般认知水平,从而导致小同行无法进行评判,或大同行评价时评审专家对项目看法不一致;曾敏[17]将非共识研究项目定义为没有得到公认,甚至可能有悖于权威论断,但又具有创新性的项目课题㊂综上所述,非共识项目是一种既具有不确定性㊁不可预测性,又具有颠覆性和创新性,并在初期难以得到同行评审一致认识的项目㊂非共识研究则可以理解为从事兼具不确定性和创新性且在初期评审专家难以对项目达成一致意见的研究行为或活动㊂非共识研究通过非共识项目呈现,其项目的非共识性决定该研究活动的非共识性㊂非共识研究一方面表现出研究活动的风险性,即充满不确定和不可预知;另一方面又具有高度创新性和颠覆性,研究成果一旦产生,将产生重要社会影响㊂在评价层面,非共识研究在初期往往使评审专家陷入困境,难以达成高度一致的意见,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挑战权威论断,从而导致专家评审充满异议与分歧㊂因此,非共识研究就是一种体验机遇与风险的科学研究行为或活动㊂2非共识研究何以促进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虽然非共识研究在初期充满不确定性与争议性,但其较强的创新性却不容忽视㊂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非共识研究能否促进其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从实践状况看,非共识研究在以下方面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可能㊂首先,开辟新的理论疆域㊂非共识研究的重要特㊃02㊃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征之一就是高度创新,尽管其在初期饱受争议,但其创新性特征为高校科学研究中新的理论疆域开辟提供了可能㊂由于非共识研究涉及到的颠覆性技术会对传统主流技术产生根本性影响,是一种 独辟蹊径 的技术[18]㊂因此,一旦非共识研究最终获得成功,将会在原有研究㊁学科基础上打开新的理论空间㊂以色列理工学院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尼尔㊃谢德曼(D a n i e l S h e c h t m a n)的准晶体研究发现就体现了非共识研究对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㊂当丹尼尔㊃谢德曼提出准晶体概念时,极具争议性,传统化学理论遭遇颠覆性挑战,其研究团队被标签为 羞耻 ,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㊃鲍林(L i n u s P a u l i n g)甚至公开质疑,认为世界上没有准晶体[19]㊂然而,经过不懈努力,丹尼尔㊃谢德曼最终成功占领准晶体研究领域,改变了科学家们对物质本质的思考,即晶体内的原子结构从不重复,并且这一发现也使准晶体成为物理学㊁材料学㊁数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20]㊂由此可见,丹尼尔㊃谢德曼的这项非共识研究一方面为高校科研开辟准晶体研究新领域打开新的空间,为相关领域科学家㊁研究人员㊁学者等提供了新的科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该研究还创生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为交叉学科创造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为一流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㊂因此,从事非共识研究,也是高校孕育颠覆性发明和重大创新发现的重要前提之一,可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提供驱动力㊂其次,推动原创成果生产㊂高校原创成果生产状况是衡量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非共识研究在实践中为加速高校原创成果供给提供了可能,从而从原创成果产出角度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支撑㊂事实上,国内高校也存在研究人员从事非共识研究并最终取得丰硕成果的案例㊂以中科院院士田禾的非共识项目申请为例,虽然其项目评审过程遭遇曲折,但最后仍然取得重大突破㊂2004年,田禾申请一项与分子梭研究有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于该领域国内尚无研究人员涉足,评审结果也未取得专家一致赞同,随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采取非共识项目方式对其进行资助㊂在基金资助下,该团队获得中国发明专利12项,在影响因子大于6的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产生4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1]㊂正是由于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创新支持,才使得田禾及其团队在项目执行期间获得诸如专利㊁论文㊁奖励等方面的产出,而这些产出与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具有直接关联㊂取得专利本身就意味着对新发明或新发现的认同㊁许可;科研论文作为科学研究的文字呈现,也是原创成果的重要表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体现了该研究在相关领域获得的认同,同时博士论文产出也建立在原始创新基础上㊂因此,非共识研究取得的多元化创新成果,不仅仅体现在对研究成果的呈现上,也从更深层次反映高校科研团队与科研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这也是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㊂再次,营造包容型创新环境㊂学术环境状况是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优化学术环境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而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22]㊂因此,良好的创新环境也能激发高校原始创新活力㊂非共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营造一种更加包容㊁容错的创新氛围,尤其对于高校而言,容许㊁支持非共识研究,本身就是在营造一种包容型的创新环境,这也是高校原始创新的软实力所在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从1993年开始,留出30万元风险基金用于资助思想㊁概念㊁方法等方面的原创性研究,以包容㊁保护非共识项目的进行,从而营造一种宽容的创新环境,在科学思想碰撞中迸发创新火花[23]㊂对于高校而言,鼓励非共识研究,创新非共识研究支持机制,也是在营造高校科研创新环境,体现高校对非共识研究活动的包容,更是彰显对创新活动中不确定性的容纳㊂虽然非共识项目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但其发现探索性与创新思想性同样较高[24],高校支持㊁鼓励非共识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鼓励和支持探索发现㊁思想创新行为与活动,更凸显出对非共识项目风险性的包容㊂因此,高校支持非共识研究活动,实际上也是为高校自身科研活动创造相对宽松㊁包容的氛围与环境,从而吸引㊁培养更多优秀创新人才,这也是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㊂3非共识研究视角下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制约因素尽管非共识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但由于其争议性㊁不确定性等特征,也使非共识研究在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尤其在评价环境㊁干预行为㊁学术司法㊁多元参与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㊂首先,观念转型滞后阻碍高校原始创新生产力㊂从一般流行观点看,一致好评或一致通过的研究项目往往意味着好的预期,而具有价值争议或观念冲突的研究项目往往被搁置㊂这就涉及到一个观念转型的问题,而观念转型是一个更加复杂㊁困难的过程,且本身包含着各种新旧价值观念冲突[25]㊂如果在评审活动中难以转变对具有争议性㊁颠覆性研究项目的包容观念,在评审活动中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项目自然容易被搁置,尤其是非共识研究项目㊂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指出,新想法㊁新技术冒尖之初,难以得到大多数人认可,评审专家投票,其结果往往是把具有创新性的科研项目投没了[26]㊂具有创新性的科研项目㊃12㊃第12期陈良雨:非共识研究与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被埋没,反映出一些专家对具有争议性的学术观点㊁技术等多有排斥,往往让争议性小的科研项目通过,这种求稳的观念反而抹杀了冒尖的新想法㊂同时,中科院院士徐冠华指出,争议项目往往被习惯性拒绝支持,没有国外先例的研究也往往被排斥[27]㊂习惯性拒绝同样反映出对待较高原创性想法的保守姿态,这种只能接受符合自己学术观点与技术,或基于已有研究的观念,本身就与原始创新的内涵互斥㊂因此,这种观念转型滞后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非共识研究项目减少,扼杀非共识研究活动或行动,非共识研究项目中创新性㊁颠覆性思想得到彰显的机会更加渺茫㊂然而,非共识研究活动本身就是高校原始创新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非共识研究项目受到限制,也就意味着高校产生颠覆性研究思想或技术的概率降低,进而影响高校原始创新生产力㊂正如有学者戏言,原创价值高的项目还需要到未通过的非共识项目中寻找㊂尽管这一说法带有讽刺性,但确实传递出一个信号,即对待非共识研究亟待转变观念㊂其次,保守干预模式制约高校科研创新治理水平㊂高校科研创新治理状况也是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观测点㊂高校获得创新成果的质量高低与高校教师对创新事物的兴趣及参与紧密相关,高校应该通过有效的管理激发教师创新活力[28]㊂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到科研创新活动中,就是科研创新的治理形态㊂要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除教师自身科研创新外,还离不开必要的积极干预行为㊂然而,从当前非共识研究的干预状况看,主要表现为一种保守干预模式,即相关管理者㊁领导或团队负责人在相关项目交流㊁探讨过程中,对具有创新性的项目进行干预,对创新内容持保守态度㊂一项涉及非共识研究的问题调查显示,超过70%的科研人员存在项目被干预的情况,而对于一些科研力量相对较弱的地方院校而言,开展非共识研究更被视为一种 赌博 ;一些教师提及,当自己展开创新性想法或观点的讨论时,甚至还被认为 异想天开 [29]㊂在国家项目申报过程中,对于存在争议的非共识项目,绝大部分领导㊁科研团队负责人能够带着善意为科研人员提供建议,帮助其修改完善,以提升通过率,但也存在项目争议内容修改后,原创性大打折扣的问题㊂非共识项目中的创新与颠覆能反映科研人员的兴趣和发现,而对科研人员创新发现进行保守干预则会阻碍科研人员的创新参与,这直接影响高校原创成果产出,更会影响高校内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非共识项目的创新治理水平㊂因此,保守干预会制约高校科研创新治理水平,也会阻碍高校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㊂再次,学术司法缺陷影响高校科研成果的创新生产㊂专利㊁项目等研究成果体现了高校科研成果生产状况,也是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之一[1]㊂高校科研成果生产效率越高,其原始创新能力就越强,创新生产过程㊁途径㊁渠道等也会更加通畅,从而增加高校科研成果的原始积累,这也是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关注的焦点之一㊂然而,从实际情况看,非共识研究面临的学术司法缺陷会对高校科研成果的创新生产造成直接影响㊂学术司法是对有学术争议的科研项目进行带有司法特征处理方式的一种描述,如项目申请中的复审㊂尽管在项目申请中可以提出复审请求,但这种复审却是一种有限复审,即不能针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提出复审㊂这对非共识研究而言是一种司法缺陷,也是广受学者批判之处㊂因非共识的评价结论而被错判㊁误判的例子客观存在,尤其在前沿㊁交叉领域,相关知识可能超出评审专家的理解和认知范围,更可能产生错判和误判问题㊂为什么不能针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提出复审呢[30]这一反问表明,在创新性较强的领域,评审专家也会陷入知识盲区㊂难道复审环节就不能为挑战专家知识权威开一扇窗?非共识研究本身蕴含着后续预期创新成果的生产,但由于学术司法中拒绝针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提出复审,一些可能具有较好创新预期成果的非共识项目也就被拒之门外㊂综上可知,由于存在争议且创新性较强的项目难以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进行挑战,其预期科研成果的创新生产途径也自然受阻,从而导致可能的创新成果原始积累减少,进而对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产生较大负面影响㊂最后,多元参与不足削弱高校对原始创新的支持效应㊂高校的非共识研究活动除自身和国家相关基金资助外,还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参与,其作用在于为非共识研究活动提供相应保障㊂由此,非共识研究活动便获得更多发生条件㊂当非共识研究因学术见解不同而不能通过专家评审,却能够得到多元主体支持时,非共识研究的创新火种将获得一线生机㊂这种多主体参与的支持模式,可为高校在多种场景中彰显其颠覆性㊁创新性观点与技术提供实践保障㊂但从当前非共识研究实践看,尚面临多元力量参与不足的问题㊂虽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从2011年起设立了重大非共识项目,但受益面较小,仍有大量非共识研究项目被拒之门外㊂同时,政府在非共识研究上普遍采取保守的财政支持政策[31],部㊁省㊁市等立项机构也缺乏非共识研究项目资助的特定渠道㊂此外,对于社会组织㊁企业等社会主体如何支持非共识研究项目,并激发高校非共识研究活力,当前也没有一套成熟稳定的运作模式㊂由此,非共识研究缺乏多元主体的创新支持行动,原本具有较高创新价值的研究项目可能由于支持渠道缺乏而被搁置,这对高校原始创新实践无疑是较大的损失㊂正如有学者指出,由于非共识研究新颖度高,往往会因评审专家对创新认识不足而被否定,因而更应该探索㊃22㊃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非共识研究的系统性支持方式[32]㊂因此,非共识研究过程中,多元主体参与不足,导致非共识研究项目难以获得多渠道创新支持,同时也会影响高校在科研活动中生产创新思想和技术的途径㊂4非共识研究视角下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策略非共识研究与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但非共识研究面临的现实困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㊂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非共识研究视角下的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尝试:(1)塑造包容的评价制度㊂当前科研项目评价环境对非共识研究仍然缺乏包容性,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原本具有创新潜质的研究生长点消失,从而影响高校原始创新实践㊂因此,可以尝试通过评价制度的塑造应对观念转型滞后问题㊂首先,从制度层面,针对非共识研究存在的问题,制定专门审核与保护具有颠覆性㊁创新性研究思想和技术的系统性方案㊁政策,创新性设计非共识研究项目评审方式㊁评审内容等,从而形成一套与其它项目相比,具有差异性的评价模式,以此从制度层面引导非共识研究项目评审活动,同时也提高对非共识研究的重视程度㊂其次,从机制拉动层面促进评价机制变革㊂可以通过机制创新,如增加非共识研究申请比例,或采取例外手段专门评审涉及跨学科的项目抑或冷门但又具有重大前景的基础研究项目㊂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 S F)强调支持变革性研究,专门征集和鼓励能够挑战现有研究范式的研究项目申请,支持具有风险性和挑战性的想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 I H)针对交叉学科㊁跨学科等领域的研究项目,专门设立特别评审机制,以弥补常规评审的不足[33]㊂因此,我国在非共识研究上应当通过创新制度与机制设计,进一步扭转当前对待非共识研究的滞后观念,为非共识研究活动开展提供包容的制度环境㊂(2)构建科学的干预模式㊂对非共识项目进行干预属于高校内部科研治理的范畴,体现为领导者㊁团队负责人等与项目负责人的沟通与交流㊂从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角度看,这种沟通与交流应当体现为对非共识研究中颠覆性和创新性观点㊁思想㊁方法㊁内容等方面的支持或凸显,而非刻意抹杀,否则干预后的非共识项目在创新性上将大打折扣,反而产生较差的科研创新治理效果,进而导致项目原始创新水平降低㊂当前,高校在非共识研究项目中存在或强或弱的干预行为,尽管出发点是为了获得认可与资助,但要提高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就必须构建科学的干预模式㊂一方面,高校领导者㊁团队负责人应当鼓励和支持具有创新性㊁颠覆性的非共识研究;另一方面,高校领导者㊁团队负责人应当与项目研究者一道,在坚持非共识研究的前提下,尽可能完善相关研究内容与方法,进一步提高非共识研究项目的成熟度㊂与此同时,高校领导者㊁团队负责人还应当为具有重大创新发现潜质的非共识研究提供更多交流与展示的机会㊁平台,并在与其它研究相互吸收借鉴的同时,获取更多支持与认同㊂这种互动模式能够为高校内部科研创新治理水平提升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㊂(3)建立开放的申诉程序㊂尽管当前存在与非共识研究相应的申诉程序,但仍相对封闭,尤其是在学术判断方面,并未给非共识项目研究者留出足够申诉空间㊂建立开放的申诉程序,就是要为非共识研究提供更多机会,让更多非共识项目获得资助,从而促进更多优秀原创成果生产,最终弥补高校原始创新成果不足的问题㊂一方面,由于非共识研究涉及的思想㊁观点㊁方法等具有较高的创新度,难免超出评审专家的研究领域㊂因此,应该进一步开放非共识研究项目复审空间,使学术判断也能成为非共识研究申请者进行申诉的理由㊂这不仅体现出对知识的尊重,还体现出对原始创新的保护㊂另一方面,还可以尝试进一步开放其它申诉渠道,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 S F)在非共识项目申诉中规定,未获得资助人员如果对评审结果持有异议,可以向N S F助理主任提出申诉,甚至重新组织评审,如果对N S F助理主任的解释不满意,还可以向N S F 副主任提出申诉请求[34]㊂从保护非共识研究原创成果的角度看,我国也可以尝试开辟更多申诉渠道,为具有较高创新潜质的非共识研究提供良好保障㊂(4)拓展多元支持体系㊂拓展多元支持体系旨在弥补当前非共识研究过程中支持渠道不足的问题,增强政府㊁社会力量对高校非共识研究的支持力度,从而发挥多元主体在推动非共识研究过程中的协同效应,促进更多原创成果产出,进而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㊂多元化支持体系不仅包括各级各类基金会的支持,还包括政府㊁企业及其它各类社会组织的支持,如政府可加大对非共识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对未通过专家评审的非共识项目进行后续资助等,以此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支持体系,其目的就在于为具有潜质的创新项目服务㊂当前,广东㊁浙江等地方政府和企业已经开始尝试拓展经费资助渠道[35],这对于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是一种有益探索㊂在多元支持体系下,非共识研究活动将会获得更多保障,高校原始创新实践也将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下取得更大进展㊂5结语非共识研究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探究㊃32㊃第12期陈良雨:非共识研究与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

充分发挥高校作用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充分发挥高校作用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进 步 。二是 创 新要 素 支撑 生产 力 与 国家 综合
国力 的提 升 国 家生 产 力 的发 展和 综 合 国 力

1 . 高校 在创 新驱 动发展 战略 中的 角 色 第

高 校 自身所具 有 的职 能 高校 具有 人才 培
养、 科学 研 究 、 社 会服 务 和 文化 传 承创 新 的 职 能 。科 学研 究离 不开创 新 . 社 会服 务体现 在 人
服务体系的建立是组织的一项重点任务初期包括成果整合成果分类信息挖掘信息提供对外项目联络对内项目对接与服务资源配置等工作中期要对成果和外部需求信息进行更新和完善建立较为系统完善的数据库并且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在组织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工作
研 究
充分发挥高校作用
推 动创 新驱 动发 展
文/ # J l  ̄ 丽 华
新辐 射等方 面 . 这 些 也是高 校在 当今社 会 立足 的根 本 。 是高 校 的使 命和 责 任 . 是 创 新驱 动 发
4 6 求知 / 月刊 2 0 1 3 / 1 2

I }
0 ≯ 0 l l 0 l l l 0 … 曩 囊 0 0 : l l l l l _ l l
二、 高 校 在 创 新 驱 动 发 展 战 略 中
的角 色 和 作 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济 的融 合 。创 新 作 为科 学理 论 成果 必 须 应 用
于实践 , 才 能促 进 生产 力 的发 展 . 促 进地 写入党 的十八 大报 告 。 这 是 我们
党在 关键 时期 、攻坚 阶段作 出 的重大 抉择 . 充
分 表 明了 我们 党 依 靠创 新 实现 经 济 社会 更 好

高校发挥的作用

高校发挥的作用

2023-2024(1)形势与政策
1.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能发挥什么样
的作用?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培养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可以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科学研究:高校拥有众多优秀的科研人员和先进的科研设备,可以进行各种基础和应用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3.社会服务: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培训、咨询服务等方式,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可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总之,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未来,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的统筹规划和系统推进,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一)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强化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完善科技、经济协同推进机制,为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加强财政投入对全社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引导功能。

统筹衔接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制定、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科技工作会商沟通机制,汇聚各方资源共同解决科技发展重大问题。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科技公共服务。

进一步完善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发展和完善产学研有机结合推动自主创新的机制。

发挥企业面向市场和用户的优势,通过委托研发、联合研究、人才培养、共建研究机构等形式,建立与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合作创新的战略伙伴关系。

坚持政府投入引导与政策措施激励并举,进一步增强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面向社会的创新服务功能,激发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积极性。

进一步加大对产学研联合创新的支持,完善相应的组织方式和组织流程,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作用。

(三)推进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把深化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作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国家重点科技计划进一步突出服务国家目标导向、聚焦重大任务的功能。

加强各科技计划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发展的系统部署,优化顶层设计和组织流程,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集成和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

财政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支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处理好稳定性支持与竞争性支持的关系。

根据科研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科研经费的过程监管,改进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高等教育任务和定位

高等教育任务和定位

2020年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已经不是重点,最大的重点就是我们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首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为此,《规划纲要》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这也是第一次提出要创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对加强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明确了政策方向,特别针对科研领域当中的体制性障碍,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和教育的资源共享。

三要牢固树立高等学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利用高校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求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

其次,我们要切实保障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因为我们国家现代化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区域的差异性是世界上不多见的,很难沿用学术学科评价的单一尺子来衡量所有高校。

为此,《规划纲要》的文本也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们的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

这里面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国家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不仅要继续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这里不光包括本科的大学和学院,也包括高职高专的学院,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而且要引导其他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包括支持地方或行业背景高校建设优势重点学科,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高校逐渐成为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促进科技创新成为高校的一项重
要使命。

首先,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高
校拥有众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丰富的科技资源。

高校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等
领域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与国家科研机构、企业等形成
了紧密的科技合作网络,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还积极参与国家重
大科技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和建设,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水平提升做出了
巨大贡献。

第三,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高校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一流的师
资力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和
先进的科技知识,还拥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他们将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
重要作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走向更加繁荣昌盛。

综上所述,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地位。

我们
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高校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协同合作,共
同推进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快速发展。

教育学重点知识汇总

教育学重点知识汇总

1. 稷下学宫的性质与功能。

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稷下学宫三大功能:咨政功能: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

教育功能:稷下学宫又具有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知识的性质,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学术功能:稷下学者学识渊博,长于分析问题,在表述上旁征博引,穷尽事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从稷下学宫的施行方针及其成果意义来看,她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所大学,第一所学术思想自由学科林立的高等学府。

2.太学的发展过程。

3. 古代书院的教学特点与意义。

特点: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师生关系融洽意义:促进理学发展、繁荣学术文化;促进了教育革新;促进了古代教育制度的完备4.《博洛尼亚宣言》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999年6月19日在博洛尼亚大学大教室,欧洲29国的教育部长共同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确定了欧洲高等教育区和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其发展以提高欧洲大学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宣言的内容包括:宣言的主要目标包括:建立容易理解以及可以比较的学位体系;致力于建立一个以两阶段模式(本科-硕士/博士)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学分体系;促进师生和学术人员流动,克服人员流动的障碍;保证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促进欧洲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合作5.现代大学理念的有关问题。

人们对心目中的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教育哲学观念。

●理性认识:对大学的基本看法和理性审视(大学是什么、本质是什么)●理想追求:对大学发展的合理构想、追求和展望(应该做什么、变成什么)●哲学观念:大学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需要把握什么、坚持什么)大学理念的核心与特性:理念的核心问题是对事物多方利弊权衡后理性思维的升华与凝练。

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与定位

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与定位

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与定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将进一步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加快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学校要准确定位、发挥作用。

高校要充分发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充分认识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历来是传播、扩散和创造知识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创建之初的单纯以传授“高深学问”为己任,发展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再拓展到利用人才、智力、设备、信息等优质资源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人才资源和科技支撑。

在自主创新所涵盖的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个方面,高校都可以大有作为。

丰富的人才资源、门类齐全的学科设置、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人才和知识的快速流动等特点,奠定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高等学校的特色和优势。

这方面,我国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受前苏联科技体系的影响,我国高校以教学为主,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脱节,国家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

而近年来,由于不断加强科技创新,高校的国际声誉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对于高校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和提高教师队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下,科技创新和教学创新是统一的。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可以使学生通过密切参与研究活动,从中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加强高校学科建设的根本措施。

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学科是科技创新的依托,科技创新是提高学科水平的前提。

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独特作用,表现在可持续地为各行各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完成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

高校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高校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高校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高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科技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重要摇篮。

通过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高校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

它们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这些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通过高等教育,学生们能够获得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和领导者。

此外,高校还是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中心。

在这里,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得以碰撞和交融,为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提供了思想源泉。

高校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不仅丰富了人类知识的宝库,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智慧和启示。

因此,高校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号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在自身科研管理与监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增强科学管理能力.强化学校管理责任。

学校是科研项目管理的责任主体,应认真履行法人责任。

要转变观念,扭转科研项目管理“重争取、轻管理”的倾向,以保障科研活动健康顺利开展作为科研管理与监督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申请立项和过程管理并重、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过程管理制度,完善涵盖校、院(系)、项目负责人的分级管理体制;监督项目严格执行国家管理规定,提供相应支撑服务,组织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指导、宣传、培训,加强对各级行政领导科研管理绩效考核。

各高校主要负责人要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做好统筹协调。

.强化管理部门职责与协同。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系统性强的工作,涉及校内多部门。

学校要统筹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形成多部门协同、分级管理的机制,明确学校科研、财务、人事、资产、档案、纪检监察和审计等职能部门和院(系)以及项目负责人的权责,强化院(系、所)和国家认定的各类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等二级单位管理,加强分工与合作,将责任落到实处,形成“统一领导、协同合作、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严格规范项目负责人的责权。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实施负有直接责任,要按照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和项目合同(任务书)要求开展科学研究和使用经费,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科学规范管理。

要确保项目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并对科研成果的真实性承担相应责任,自觉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监督和检查。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推进国家创新进程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推进国家创新进程中的作用

作者: 李远程
作者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党委 副书记 副教授 030024
出版物刊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4-6页
主题词: 高等学校;知识经济;国家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战略;作用
摘要: 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高等学校在推动国家创新进程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是知识创新的重要辐射源.应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知识生产、传播、科技研究和开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务业 ,科技 创新 是 维 系校 办产 业 的 灵魂 。 三 大学为建 设创新性 国家 、构建 国家创 新体系
科技 创新 ,特 别是 基础 研 究的 重担 越 来越 多地落 到
了大 学 的 身 上 ,大 学 已 成 为 国 家 基 础 研 究 的 主 要 基
地之 一 。
提供 了全 面 的人 才 支 持 ,营造 了 良好 的创 新 文 化氛
在 一定 程 度上 说 ,高 等学 校 在 创新 文化 建 设上 发挥
着 骨干 和 引领 作 用 。
在科 技 迅猛 发 展 和 经济 全球 化 趋 势 下 ,各 国之 间 综 合 国 力 竞 争 日趋 激 烈 , 创 新 能 力 和 人 才 素 质 越 来越 成 为一 个 国家 自立于 先进 民族之 林 的决 定性 因 素 。形势 发 展 对科 技 创新 和 高新 技术 产 业化 提 出 了
科 技 创新 的 最终 目的 是把 成 果 转化 为 现 实的 产 品 和技 术 。改 革 开放 以 来 ,大学 利 用 自身 优势 创 办
科 技 企 业 ,建 立 各 种 成 果 转 化 基 地 , 在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化 、 促 进 我 国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等 方 面 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 实 践 证 明 ,校 办 产 业 的 发 展 方 向 是 科 技 产 业 或 以 高 科 技 产 品 为 核 心 的 高 附 加 值 服

( ) 大 学 的 科 技 创 新 平 台 和 科 技 创 新 团 队 建 二
设 , 引 领 国 家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目前 ,我 国 的高 等 院 校 2 0 2 0多所 ,专 任教 师 1 0 0 万 ,在 校 学 生 2 0万 ,正 在 为 社 会 源 源 不 断 地输 送 0 3 高 层次 人 才 ,在 目前 相 对 稳 定 招 生 规 模 地 基 础 上 ,到 “ 一 五 ” 期 末 , 我 国 人 才 总 量 将 居 世 界 前 列 ,这 是 十

科技创新平台有效运行机制

科技创新平台有效运行机制

30中国高校科技2012・07 关键词: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和科技的要求,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的综合优势,国家自2006年开始试点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推动交叉学科研究、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上还存在较多的障碍:高校教师的跨学科研究意识还不强;各学科相对封闭,跨学科研究的合作机制与条件缺失;缺乏有效的平台运行机制。

围绕这些问题,可以考虑将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外部环境三者相联系,系统地探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有效运行机制。

1 创新高校现有管理体制机制1.1创新高校管理观念我国高校现有管理体制中,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未能有机统一,许多高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分别由不同职能部门管理。

在以院系划分为特征的组织架构中,人力、物质及信息等资源主要以单个学科为投入主体,在院系的行政框架下操作,由此形成学科壁垒、部门壁垒。

要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平台,必须形成一种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学校“科研特区”的形成创造了可能,推进学校管理的进一步优化。

2010年,国家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其中,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推进高校内部管理改革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任务之一即为:“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推进学科交叉,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1.2创新人事管理与激励机制深化两级管理,实行以二级单位为主的人事管理。

在此基础上,平台确立与院系用人关系上的协议制。

学校对二级单位实行编制、人事管理政策调控等宏观管理,二级单位实行人事的自主管理,同时进一步提高二级单位人事决策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高校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解释并说明

高校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解释并说明

高校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解释并说明1. 引言1.1 概述高校在国家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培养人才、推动科学研究与创新以及为社会服务与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等方面的工作,积极参与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高校在国家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并进一步阐述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对文章进行概括性介绍;第二部分将具体阐述高校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包括培养人才、推动科学研究与创新,以及为社会服务与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等方面;第三部分将强调高校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包括普及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储备以及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推动等方面;第四部分将探讨高校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包括资金不足、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监管和评估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等问题;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总结高校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并展望高校未来发展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高校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向读者展示高校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将分析高校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对高校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旨在加深人们对于高校角色与功能的认识,并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2. 高校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2.1 培养人才高校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关键的角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人才。

作为教育机构,高校致力于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模式,高校能够培养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发展对不同领域专业人员的需求。

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他们通过开展各类实验、研究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2.2 科学研究与创新高校在国家建设中还起着推动科学研究与创新的作用。

高校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以及丰富的科研资源,可以进行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

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

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探讨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

首先,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高校是传承和创新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普通人才的主要基地。

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培养,更在思想道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素质教育。

同时,高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其次,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通过开展科学研究,不仅能够推动学科发展,提升学术水平,更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助力国家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因此,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当积极回应社会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高校可以通过扶贫济困、科技支撑、文化传承等多种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影响力。

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社会实践课程、举办公益活动等途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注入活力。

综上所述,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更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高校应当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积极回应社会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充分发挥高校的重要作用的理解

充分发挥高校的重要作用的理解

充分发挥高校的重要作用的理解
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高校不仅是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以下是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
1.培养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

通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这些人才将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推动科技创新: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通过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高校可以产出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同时,高校还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成果转化服务,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3.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平台。

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活动,高校可以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同时,高校还能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综上所述,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作用,需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同时还要加强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交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有效 路径 。
关键 词 : 学 ; 大 创新 型 国家 ; 高校 பைடு நூலகம்展 战 略
大 学 的地位 在社 会发 展 历史 的进 程 中不 断地 提 段推进技术创新的进程中,大学却能够为技术创新 升与 增强 , 形 成 了集 人 才 培 养 、 学 研 究 、 会 服 提 供不 竭 的 源动力 。大学进 行 的具有 驱 动意 义 的技 并 科 社
维普资讯
中国冶金教育
2 0 年第 5 07 期
王庚华
谢 寅波
邱 岩
摘 要 : 大学是 人 才培 养 的基 地 、 术创 新 的基 础 、 技 区域 创 新 的核 心 , 一 重要 地 位 决定 了大 学在 这
创新 型 国家建设 中必将 发 挥 重要 作 用 , 文 阐述 了大 学在 创 新 型 国 家建 设进 程 中发 挥作 用的 几个 本
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技术支撑和知识 贡献。 大学 学 与企业 主要追 求经 济性 和实 用性 、短期 性 目标 有 对 国家科 技创 新 能力建 设 的作 用越 来越 大 ,越 来越 所不 同 , 加注 重探 索未 知 、 求 真理 , 聚人 才 、 更 追 汇 发
显 示 出大 学 在 创 新 型 国家 建 设 中 的 重 要 地 位 与作 展学 科 、 展科研 及 学科 交叉 渗透 和跨 学科 研究 , 开 催
用。

生新学科 、 新思想和新成果 ; 进行高水平 的国际学术

大 学在创 新 型 国家建 设 中的重 要地 位
交 流 , 有宽 广 的 国际视野 和 信息 资源 , 具 是创 新 的肥
( ) 一 大学是 人 才培 养 的基地
沃土壤。 大学宽松而浓郁 的学术气氛 , 有利于创新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是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和“制度创新系统”三部分构成,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在“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仅仅依靠加大对高校各种创新要素的投入是不够的,只有各种创新要素在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恰当、创新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紧密协调,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也只有紧紧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个中心,充分发挥高校的各种资源优势,才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真正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我国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才能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才能够实现。

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
高校应坚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来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与从事课程开发,这是高校统筹各种办学资源的基础。

具体地说,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主要应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

就是要求高校要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人才为主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即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是科技创新。

高校应当成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科技转化、科技应用、科技推广的中心。

高校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还应在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使高校自身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较快提升,促进和支撑学科的发展。

三是文化辐射。

高校应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它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校的文化影响力的大小决定于高校的声誉,声誉越高的大学文化辐射能力也越强。

四是信息交流。

高校是信息交流中心和网络中心。

它可以提供科研信息、人才信息、市场信息,对区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如此。

深入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
高校的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层次丰富,有利于相互间的支持、交叉和渗透,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成果;高校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国际科技界广泛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及时把握当今世界最新科技发展的脉搏。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执行主体,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高校自身科技储备不足、实力不强,与经济、社会对科技需要迫切的矛盾仍很突出,加强高校知识创新系统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基础性研究力量强的优势,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知识创新系统的建设,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具有积极作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基础性研究的过程既是知识创新的过程,更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只有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和科研基地的建设,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结合我国的特色与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经过持久的努力,才能在诸多领域上实现突破。

积极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高校作为技术创新系统的参与者,掌握当今国际最新科技研究动态,科研起点高,学术梯队整齐,创新思想活跃;又有一批年轻的硕士、博士不断充实到科研队伍中来,他们不拘泥于旧观念,大胆探索,敢于创新,保持着朝气蓬勃的科技开发活力。

高校要以参与技术创新系统建设为己任,瞄准国家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推动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成果推广,
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作为技术创新系统的参与者,有着很大的潜力,要鼓励高校的科技工作者走出校门,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要站在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变科技成果推广的个人行为为高校技术创新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参与活动,支持企业开展科研、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要抓紧技术创新这条主线,用高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及有关部门为此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政策法规,设立各类基金,实施“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推动“产学研”合作,力求使“工业界的发展依靠教育界、科技界的人才资源和科技成果优势,教育界、科技界的科研工作能适应工业界的需求”,充分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

如美国政府特别重视发挥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直接为经济服务的三重作用,同时引导企业转变观念,着眼于长期发展,密切与大学的联系,提出企业要主动为大学的“知识生产”提供“合适的空间”。

瑞典政府在大学中建立了由政府、学校和社会企业三方代表组成的“工业联系办公室”,作为学校与企业界合作的专门管理机构。

许多大公司和企业联合会在确定本公司、本企业的科研任务或制定科研计划时都邀请高校参与协作,从而使高校与企业界优势互补,共同来发展科技产业,促进经济腾飞。

我们建议各地、各高校建立一个由政府、高校和社会企业等共同组成的“产学研”管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主要任务就是研究解决校企合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制定相关政策促进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

该委员会主任应由当地的分管科教的领导担任,副主任应由高校的分管科技的领导担任。

委员会成员应由地方政府和高校的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委员会下设“产学研”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产学研”管理委员会的决议以及在校企合作中的信息沟通收集与发布等日常管理工作。

为高校与社会企业全面合作搭建一个相互沟通的信息平台,促进高校的科技工作与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

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多样化
当今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都是金字塔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同等重要。

社会劳动分工要求各种层次、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布,功能互补,相辅相成。

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应有高、低、好、坏之分,一所大学的竞争力最关键的是其学科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高校办学类型定位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内教育的分工和协作关系。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实际情况是,高校与高校之间办学类型趋同、办学层次“攀升”。

在办学类型上,普通高校都想办成综合性、多科性、学术性的大学;在办学层次上,多数高校都想办成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国(省)内一流、世界(中国)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这种办学定位上的盲目无序令人担忧,不少高校在水平定位上动辄“国际”性,规模上越大越好,专业不“热”的不办,使得办学目标与学科的设置脱离了自身的实际能力,办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毕业后难以顺利就业。

还因服务职能相互重合而导致学校间恶性竞争,造成我国珍贵教育资源被滥用、闲置和浪费现象也非常严重。

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分别提出不同要求,执行相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实行分类指导与管理。

学校的任务不同,要求不同,如果都能按照其职责规定的业绩表现实行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政策,各高校就能安心于各自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高质量、高水平。

这样,各级各类高校都会出现一批同层次、同类型中的一流学科和人才,条件达不到要求者将无立足之地。

应从舆论和认识上把高校的层次、类型与质量、水平脱钩,促使各级各类高校在恰当的位置上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实现自己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