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卷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分类汇编及解析
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寂寞梁实秋①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②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③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④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巴金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
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
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卷含答案解析
中考散文阅读训练题[阅读点拨]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题材,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初中阶段常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这种文体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透“形”抓“神”法。
一、透“形”理出作品选取的材料,概括文章的要点。
做这类题目,可抓住文章的写作对象,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内容相近的段落进行合并概括。
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
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理好“形”和“神”的结合点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
常见的散文线索类型有: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某一具体事物。
考题常以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文章选择材料的依据来出现。
把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散文通常以抒情为主,往往是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形成夹叙夹议的笔法,考试有时会让考生来体会其作用,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这就必须在了解表达方式各自的前提条件下,联系文章的具体进行分析。
二、抓“神”品味语言。
这是散文的一大考点,可从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句式的整齐变化,修辞的灵活运用等角度来分析。
散文的语言不是一般意义上语言文字的精炼和优美,更在于作者的个性同语言美所共同融合的独特美感,所以品味散文语言还需从情韵上去推敲,体会其深层含义,抓中心词分析其比喻义或引申义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
在了解散文的写作背景及中心内容的基础之上,注意把握文中关键语句:注意那些抒情的句子和发表议论的语句;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体味作者透过字里行间所持的对人生对世事的认识和情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了解表现手法。
感情、人生哲理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这是写抒情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曹积三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
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
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
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
”我感到一阵宽慰。
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
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
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
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
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
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
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
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
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
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
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
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
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
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
初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第一篇:《草地上的旋律》题目在一片美丽的草地上,小明发现了一个小小的草丛,里面藏着许多生物。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小明发现了哪些生物?2. 这些生物是怎样的?3. 小明对这些生物的感受是怎样的?答案1. 小明发现了青蛙、蝴蝶和蜜蜂。
2. 这些生物都充满生机活力,各有不同的特点。
青蛙在草地上不停跳跃,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忙碌地采集花蜜。
3. 小明对这些生物感到惊叹和欣喜,觉得它们在草地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使她心情愉快。
第二篇:《童年的小乐趣》题目这篇文章描述了童年时代小明的一些乐趣。
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 文章提到了哪些乐趣?2. 这些乐趣给小明带来了什么样的体验?3.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乐趣?答案1. 文章提到了放风筝、骑自行车和玩泥巴的乐趣。
2. 这些乐趣让小明感到自由、快乐和无忧无虑。
3. 是的,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乐趣,比如和朋友一起玩捉迷藏,追逐彩色气球。
第三篇:《春天的美景》题目这篇文章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 文章里提到了哪些春天的景色?2. 这些景色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3. 你最喜欢春天的哪个景色?答案1. 文章提到了春天的花朵盛开、绿树成荫和小溪流水的景色。
2. 这些景色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舒适的感受,让人心情愉快。
3. 我最喜欢春天花朵盛开的景色,花海绚烂多彩,令人陶醉其中。
第四篇:《友谊的宝藏》题目这篇文章讲述了小明和小刚之间的友谊。
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 小明和小刚是如何成为朋友的?2. 他们之间是如何支持和帮助对方的?3. 友谊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快乐?答案1. 小明和小刚是在学校的一次活动中相识的,彼此产生了兴趣和好感,从而成为了朋友。
2. 他们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度过了许多快乐和难忘的时光,互相帮助解决困难和烦恼。
3. 友谊为他们带来了真挚的情感和无尽的快乐,在彼此的陪伴中成长和进步。
新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及解析
新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寂寞梁实秋①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②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③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④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新人教版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寂寞梁实秋①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②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③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④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黄沙梁刘亮程我一直在找一个机会回来,二十年前,当我坐在装满旧家具和柴火木头的拖拉机上,看着黄沙梁村一摇一晃远去时,我就想到了我还会回来。
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个小村庄对我的一生有多大意义。
它像做一件泥活一样完成了。
在我像一团泥巴可以捏来塑去的那时,它把我顺手往模子里一扔,随意捣揉一番,一块叫刘二的土块便成形了。
在那一刻,我还有许多重塑的机会,如果它觉得不满意,可以揉扁,洒点水,重脱一次、再重脱一次。
但我知道一个村庄不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尽管一个人可以把一生时光耗费到村庄。
可是现在不行了。
土块已经变硬、成形。
我再也无法成为另外一个人。
甚至,无法再成为别的地方的人。
尽管我以后去过许多地方,在另外的土地和人群中生活多年,它们最终没有改变我。
在我对许许多多的人生目标感到无望和淡漠时,我发现自己正一步步地走近这个叫黄沙梁的村子。
我记得我们是在哗哗的落叶声里离开黄沙梁村。
满天空飞着叶子,拖拉机辗起的一长溜尘土,像面大旗向东飘扬。
我记住那场风的颜色,金黄金黄。
记住那些树在风中弯曲的样子,这跟每年秋天的风没什么不同。
每年秋天,我们都在一场一场的西风里,把田野上最后的一点粮食收回来,最后一片禾秆割倒,拉回家码上草垛,赶到头一场雪落下时,地里的活已全部干完,一年就算结束了。
腾空的田野里除了放牲口、落雪,再没有人的事情。
只是这一次,我们在这片田野上的活彻底干完了。
我们扔下几十年的生活。
不知将要搬去的那地方的风会怎样地吹乱我们。
拖拉机刚一出村两个妹妹便哭了。
母亲一声不吭。
我侧躺在车厢的最后面,面朝着村子,一把干草遮在脸上,泪水禁不住流了出来。
这是我们第二次搬家了。
或许是第三次。
母亲把我生在逃荒路上那一次我没有记忆,我也从没问过母亲我们从甘肃金塔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那段漫长路途中发生的事情,我相信迟早我会自己想起来,我那时经历的一切,都完整地深藏在我的记忆里。
新人教版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含解析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③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④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⑤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⑥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解析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发上津城梅洁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
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1800年的古城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的举足轻重!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200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
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
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
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嘶鸣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
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
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80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宫的。
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13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达长安。
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逃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
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解析
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中考语文专题1散文专题训练(解析版)
散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文学作品阅读课,老师选择了徐则臣的一篇散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①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
②在农业文明时代及其文学里,充满了此类坚实的叙述。
这种叙述基本上成立,田园牧歌式的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实安稳,血脉相关,此心安处是吾乡,仅仅是想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你都是笃定的。
中国有不少古话和俗语与此有关:出门靠墙,在家靠娘;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叶落归根,等等。
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
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
③但是今天,很多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家园也不能幸免。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在失去家园,因为家园正在被迫失去它自己。
④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
祖先的坟墓在那里,父母至今生活在那里,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里。
判断这世上的一切,我都会以家园为最初也是最终的参照;它是我判别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标尺。
但是这些年,我发现正在失去这些参照和这把标尺。
⑤从二十多岁的某一年开始,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
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
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
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
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
“从来如此”不一定就对,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
⑥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解析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寂寞梁实秋①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②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③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④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的灯火张炜①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
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
这是一种浪费,还是适得其所的艺术,还得好好讨论一下才好。
②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
白天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
我们还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
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浮一层荧光。
这一切都会被强大的现代照明破坏。
③另有一些灯火消失了。
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
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④在野外,那些于远处闪亮的灯火可能是看林人的煤油灯,也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
在瓜田里,看瓜老汉的灯也是桅灯,它就被挂在草铺的柱子上。
神秘可人的夜之原野,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⑤夜晚的点点灯火从遥远处透过来,那是多么好的安慰和期许。
只要走近它们,就有故事,有水甚至吃的东西,有未知的一切。
孩子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单纯,他们不会过多地想到其他危险,而只会热情地兴冲冲地走过去。
如豆的光明也有更大的感召力,他们只需迎向它们。
⑥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趣味横生。
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
因为太孤独了,所以他们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
他们周身的酒气直呛人的鼻子,见了小孩子就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
他们捉住小孩,想让他哭。
小孩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颈上喷一口浓浓的烟。
一番捉弄之后,小孩就哭了。
为了哄小孩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小孩就笑了。
之后就是讲故事,讲有头无尾的妖怪故事,小孩又吓哭了。
中考必备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必备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想北平(节选)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1)“摇篮”在文中具体指北平,作者为什么把北平比作“摇篮”?试作分析。
(2)文段中,作者是怎么写出北平的特征的?请分析主要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案】(1)把“北平”比作“摇篮”,有两个相似点:一是有个边际,二是有所依靠,使人快乐安适。
这样比喻,形象写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依恋。
(2)对比(比较)手法,将北平与巴黎对比,以巴黎太热闹、太旷、让人感到无家的寂苦,来衬托出北平复杂而有边际、动中有静的特点,居住其中有快乐安适的感觉。
采用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亲近感。
【解析】【分析】(1)从内容方面:把“北平”比作“摇篮”是因为“北平”和“摇篮”有相似点:一是有个边际;二是有所依靠,使人快乐安适。
从情感主旨方面:这样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就像小儿喜爱和依恋摇篮一样,作者也喜爱和依恋着北平。
(2)依据原文“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和“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可知,文段中,作者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来写北平的特征,用巴黎太热闹、太旷、让人感到无家的寂苦来衬托出北平复杂而有边际、动中有静、令人安适的特点,从而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亲近感。
最新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最新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分类汇编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陈益时光漫漫似水。
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
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
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
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
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
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
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
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
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
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
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
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
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
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
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
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
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
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
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
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
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
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
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
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旨归。
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
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
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
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
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
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我的叩问没有答案。
不必求答案。
(选自《散文》)(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母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她让我明白,做永远比说重要。
这么多年来“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受到了浓烈饱满的母爱鼓舞。
C.文中写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凝聚着作者温暖而艰涩的记忆,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家庭的困窘,生活的艰难。
D.“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虚构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2)日本友人在信中对作者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从全文看,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请概括并分析。
(3)文章后半部分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答案】(1)D(2)①任劳任怨(勤劳),母亲总是默默劳作,手脚从不肯停歇。
②温厚乐观,母亲瘫痪了也只不过为再无法干活而沮丧。
③深爱儿女,千针百纳给我们做鞋,为我们缝缀衣服。
(3)①内容上: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是孔子教导他“生无所息”;②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母亲对我的人生启示,下启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③主题上: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发人深思。
【解析】【分析】(1)选项A,“没有给我们留下……精神财富”错,原文说的是: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选项B,“浓烈饱满的母爱”错,母爱内敛质朴,影响我的是她的勤劳温厚的品质。
选项C,“主要是为了突出家庭的困窘,生活的艰难”错,主要是表现“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我们在“默默劳作”的母亲影响下,都认真地做着自己的事。
故答案选D。
(2)此题从文本内容中可以直接筛选:母亲的“可敬”之处: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
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
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
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
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
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
考生可以根据以上文本中的情节,概括母亲的可敬之处即可。
(3)从内容上,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
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本段描写从侧面塑造勤劳的形象。
从主题上,突出了小说生生不息和勤劳奋斗的主题思想。
以上几个方面可以作文考生作答这类试题的参考,总之考生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⑴D;⑵①任劳任怨(勤劳),母亲总是默默劳作,手脚从不肯停歇。
②温厚乐观,母亲瘫痪了也只不过为再无法干活而沮丧。
③深爱儿女,千针百纳给我们做鞋,为我们缝缀衣服。
⑶①内容上: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是孔子教导他“生无所息”;②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母亲对我的人生启示,下启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③主题上: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发人深思。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
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照应文章主旨,增强文化底蕴。
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回忆母亲,后半部分则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是对母亲的赞美,也引起后文作者思考人生在走向死亡终点的旅程中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产生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让文章更富有意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发上津城梅洁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
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1800年的古城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的举足轻重!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200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
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
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
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嘶鸣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
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
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80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宫的。
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13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达长安。
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逃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
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应该是对这一历史事象的注释。
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只1.2千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1/3,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达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
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前些时,收到上津26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
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
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意在使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对这个词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意思的误解。
B.作者用“老得白发千丈”形容上津古城,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和衰老,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古城的景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