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缺血中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可以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等方法,针对病人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典型医案:
病人男,65岁,患有高血压多年。
一天突然出现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步态不稳等中风症状。
中医辨证分析:
该病人属于中风病类型,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肾气不足,以及脏腑功能失调。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采用活血化瘀、通络、疏肝理气、补肾壮阳的中药方剂。
主要成药包括川芎、红花、丹参、黄芪、当归、白芍等。
2.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足三里、合谷、太冲、风池等,以及搔痒、拔罐等疗法,以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脊柱、头部、四肢等部位,以及灵活运用拇指压、揉、拿、推、按等手法,按摩和刺激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畅通。
4. 康复训练:采用针对病人病情和症状的康复训练,包括进行各种功能性训练、平衡训练、手指灵活性训练等,帮助恢复患者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
疗效评估:
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的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等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步态也比之前更加稳定。
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中风需要根据具体病人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与西医医生合作,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风诊疗方案
中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进行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治疗方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康复重点专科中风病诊疗方案拟订。
1.诊断明确;2.生命体征平稳;3.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TCD编码为:BNG080;ICD10编码为:I61、I63);2、康复科住院患者,病情稳定;3、除外急性期重度昏迷、严重脑疝或并发心肌梗塞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的糖尿病等患者;4、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6、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急性期1.康复评定选择的量表包括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berg平衡功能评定,Brunnstrom偏瘫效价评定等。
如果发现存在抑郁以及运动、感觉、认知、交流和吞咽功能缺损,应由来自康复治疗小组的相应医师进行正规的评定。
2.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在内科治疗,以确保并发症风险的降低。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介入康复治疗。
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被动运动、早期床上活动(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等康复训练。
避免患侧肢体输液。
(二)中经络〔软瘫期〕1.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首选Brunnstrom评价法、Fugl-Meyer量表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首选Barthel指数量表、Berg平衡功能评定。
此外,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选择相关评定内容,如认知功能的评定包括失认症、失用症评定等;在康复训练中还应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避免过度疲劳,必要时可进行心肺功能评定。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临床路径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临床路径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印发。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神经病学》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缺血中风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缺血中风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塞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 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风阳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暗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脑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XX市脑中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脑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春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春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2周以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起病后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起病后伴意识障碍者。
三、治疗(-)中脏腑1.闭证(1)痰蒙清窍证证候: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譽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豁痰开窍中成药:苏合香丸针灸:取穴以督脉、十二井穴为主(十二井穴、水沟、内关、太冲、丰隆),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2)痰热内闭证证候: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譽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中成药:安宫牛黄丸或醒脑静注射液针灸:同痰蒙清窍证。
脑梗死的中医诊疗方案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版)定义:脑梗死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施治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暴亢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黄芩9g,栀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栀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风痰阻路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9g,天麻9g,白术9g,茯苓12g,陈皮9g,僵蚕9g,川芎12g,九香虫12g,干姜9g,红花12g,炙甘草6g)。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的方案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的方案
1.药物治疗:
中医药物治疗中风主要是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痹的作用来促进病情的恢复。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桃仁、乌药、牛膝、当归等。
药物治疗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配。
2.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康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风池、曲池、印堂、四神聪、太溪、涌泉等。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瘀血症状,提高神经功能。
3.推拿按摩:
中医推拿按摩是中风病恢复期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常用的推拿技法有捏揉、轻揉、拍打、摩擦、拇骨掐,以及按摩穴位等。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改善痛觉敏感和肌肉功能障碍。
4.中医康复理疗:
中医康复理疗是中风病恢复期的综合康复治疗措施。
主要包括中医体操、气功、中医草药熏蒸和中医保健按摩等。
中医康复理疗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来促进病情的恢复。
除了上述的主要治疗方案外,中医还注重养生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以下是一些建议:
1.饮食调理:
2.注意情绪调节:
3.合理安排休息:
4.定期复诊:
总之,中风病恢复期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和中医康复理疗等。
此外,饮食调理、注意情绪调节、合理安排休息和定期复诊也是中风病恢复期重要的护理措施。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合理康复,提高康复效果。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经络(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1.1.4证候特征: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是中风病常见的证候要素,在中风病主症的基础上备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风证:起病急骤,病情数变,肢体抽动,颈项强急,目偏不瞬,头晕目眩等。
火热证:心烦易怒,躁扰不宁,面红身热,气促口臭,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或痰证:口多黏涎或咯痰,鼻鼾痰鸣,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头昏沉,舌体胖大,苔腻,脉滑等。
血瘀证:头痛肢痛,口唇紫暗,面色晦暗,舌背脉络瘀张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等。
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自汗,手足肿胀,肢体瘫软,二便自遗,脉沉细无力等。
阴虚阳亢证:心烦不寐,手足心热,盗汗耳鸣,咽干口燥,两目干涩,舌红少苔或无苔等。
1.2鉴别诊断1.2.1 痫证:痫证以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神昏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样叫声、醒后一如常人。
中风病神昏者常伴有半身不遂,神志转清后多留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神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苏醒为主要表现,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与中风病之神昏而半身不遂不同。
1.2.3 口僻:口僻以口眼歪斜为主症,主要表现为病侧额纹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患者发病前可有同侧耳后疼痛,但不伴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
部分中风病患者也可出现口眼歪斛,但多伴有眩晕、偏身麻木或肢体力弱等症状。
1.2.4痿病:痿病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特征,多发病缓慢,渐进加重;少数患者亦可急性起病,但多表现为双侧肢体无力,与中风病之半身不遂不同。
2 辨证论治中风病急性期多以风、火、痰、瘀为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则多转化为气虚、阴虚或兼有痰瘀。
中风病证候演变迅速,应注意证候的动态时空性特征,根据病程进展的不同时点,辨别出相应的证候要素及其组合特征,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判断预后。
2.1 急性期的治疗发病3日以内往往病情变化迅速,1周之内病情仍可继续加重。
中脏腑痰热内闭清窍者,以清热化痰、醒神开窍为法,腑气不通者及时通腑泻热;痰湿蒙塞清窍者,以涤痰开窍为主,兼有气虚者需及时扶助正气。
2015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优化诊疗方案
芷江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内一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5优化版)中风病(脑梗死)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中医内科学》(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备战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脑梗死)》。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头晕,头痛,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舌?斜,口角流涎,舌强言蹇,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舌苔薄白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小滑。
证机概要:风痰上扰,肝阳化风,痹阻经脉。
(2)风阳上扰证:常感弦晕头痛、耳鸣目赤,腰腿酸软,突然发生口舌?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或弦滑。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痰热内闭,风阳上扰,痹阻经脉。
2、中脏腑(1)阳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偏瘫,拘急,抽搐;面红气粗,躁动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滑有力。
证机概要:肝阳暴张,气血上逆,痰火壅盛,清窍被扰。
(2)阴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偏瘫,拘急,抽搐;面白唇紫或黯,四肢不温,静而不烦,舌暗淡、苔白滑腻、脉沉滑。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的诊断标准。
①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襄,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②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
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③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
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④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
行头颅CT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⑤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2、西医诊断: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吴江主编,副主编贾建平崔丽英,人民出版社,2005.8)①中、老年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②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起病,病前可有反复的TIA发作。
③症状常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出现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梗死的范围与某一脑动脉的供应区域相一致。
④头部CT在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内出现低密度病灶。
(二)证候诊断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②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③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④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⑤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①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脑梗死(cerebra 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脑组织的缺血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缺血性中风病范围。
一、诊断1、西医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及全国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脑梗死急性期西医治疗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治疗。
三、治疗思路(一)以下情况可以用中医治疗1、脑梗死超早期无溶栓治疗指征者、急性期的腔隙性梗死。
2、恢复期、后遗症期无手术和血管成形术指征者。
(二)以下情况可以用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分水岭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中OCSP分型属于部分前循环梗死、完全前循环梗死及后循环梗死手术指征者。
(三)治疗目标改善全身状况,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并发症发生,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生存质量。
四、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治疗(一)脑梗死急性期的概念指脑梗死发病2~4周内。
(二)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治疗原则超早期、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中经络者常以平肝熄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为法;中脏腑闭证当助通腑醒神、豁痰开窍为法;脱证则宜救阴回阳固脱为法;“内闭外脱”可以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治疗方案包括:1、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情选择中风系列方、中成药(含院内制剂)、中药针剂。
2、根据病情选择用药剂型:汤剂、颗粒剂、中成药、针剂。
3、根据病情选择给药途径:口服、鼻饲、灌肠、静滴、外洗、外敷、沐足、中药药熨。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中风病(脑梗死)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诊疗指南对于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本文将对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1.中医病因学及发病机制:中医学认为中风病脑梗死的病因多种多样,如肝风、痰火、气滞、瘀血等因素的累积,导致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和坏死。
2.中医病名与病证的辨析: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命名较为复杂,包括中风、中风瘫、中风痰瘀证、瘀血内阻证等,这些名称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需要进行准确的辨证。
3.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风病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病情,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一般包括症状、体征、舌质、脉象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
4.中医治疗原则: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祛痰活血、行气通络、清热解毒等。
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恢复和保护脑组织的目的。
5.中医治疗方法:中医通过草药治疗、针灸、推拿和艾灸等方法,来改善中风病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草药方剂的选择非常重要,常用的有活血化瘀方、祛瘀通络方、化痰开窍方等。
6.中医防治措施和护理:中医认为,中风病脑梗死的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此外,合理的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患者应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摄入。
7.中医预后评估和效果评估: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预后评估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病情,如神经功能恢复、体力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和病例分析来评估治疗的效果,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总之,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指导,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中风病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但是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优势病种中风诊疗方案
缺血性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吞咽困难,目偏不瞬,视物成双,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根据临床表现、诱因、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发病2周以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8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证候诊断1、中脏腑——中风病有神昏者。
(1)痰蒙清窍证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中风病无神昏者。
(1)肝阳上亢证偏瘫,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偏瘫、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 浊瘀毒损证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头目昏蒙不适,体胖有痰,困重乏力,耳鸣耳聋,口中黏腻,或口苦咽干,纳谷不香,烦渴不寐,大便黏腻、臭秽不爽或秘结不通,小便浅黄或赤甚,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缺血性中风(急性脑梗死)诊疗方案五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缺血性中风临床诊疗方案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西医相当于急性脑血管病范围,包括脑出血、脑梗死等。
一、诊断要点:本病种参照《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要点:(1)审因论治:在继承和借鉴历代医家治疗中风病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由陈绍宏教授提出缺血性中风的成因与虚、瘀、痰、火、风有关,即“元气亏虚为本,气虚生瘀、血瘀生痰、痰郁化火、火极生风”的中风病基本病机理论,制定了“复元醒脑、逐瘀化痰、泄热熄风”的治法,既主张“标本兼治”,更强调“扶正固本”的治疗思路(其相关理论已收入国家十五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
由此拟定中风醒脑方,制成中风醒脑液(医院制剂),在临床应用二十多年,取得了很好疗效。
(二)辨证论治:在临床中可对中脏腑患者采用辨闭脱、辨虚实的方法。
三、中医治疗:1、通治法:发病后开始应用复元醒脑、泻热熄风的中风醒脑方(组成:红参10-15g、三七10-20g、大黄3-5g、川芎10-15g,此为1日剂量,该处方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陈绍宏教授拟定,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用煎药机制成袋装液或煎熬成汤液(以下称中风醒脑液),均浓缩为200ml,每次50ml口服,q6h,意识障碍者药液经鼻饲给药。
如能进食者,最好在进食后半小时服药。
超早期(起病后3--6小时内)患者在使用中风醒脑液基础上合用溶栓或抗凝疗法。
煎煮方法:①机煮法:每2剂药加自来水1600毫升,先浸泡60分钟,用韩国东华牌煎药机,定压为1.5个大气压,温度为120°c,煎煮40分钟,真空塑料包装分为8袋,每袋50ml。
②人工煎煮法:砂罐或瓦罐,取1剂药放入罐内,加凉水浸泡半小时后煎煮,水位高过药面约2-3厘米;第二次、三次煮药时罐内加温热水,水刚淹过药面即可,将药煮开后,再用小火煮1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一、概念缺血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根据缺血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西医学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近,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者,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可达到1个月。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缺血中风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缺血中风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塞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风阳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暗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五)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口僻之口眼歪斜,常伴有耳后疼痛,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2)痫证:痫证多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或留有轻度头昏、乏力等证,但可再发。
2、西医鉴别诊断:(1)脑出血:发病更急,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神经系统局灶定位症状和体征,常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血压增高明显。
但大面积脑梗死和脑出血,轻型脑出血与一般脑血栓形成症状相似。
可行头颅CT以鉴别。
(2)颅内占位:某些硬膜下血肿、颅内肿瘤、脑脓肿等发病也较快,出现偏瘫等症状及体征,需与本病鉴别。
可行头颅CT或MRI鉴别。
三、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缺血中风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1.中脏腑:(1)痰热内闭证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推荐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中成药: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口服局方至宝丸、牛黄解毒丸、紫雪散、珠珀猴枣散等本院成药:化痰脉通片(2)痰蒙清窍证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中成药: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口服复方鲜竹沥液等(3)元气败脱证治法:益气回阳固脱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2.中经络(1)风痰阻络(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治法:熄风化痰,化瘀通络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成药:步长脑心通、通心络、三七通舒、丹灯通脑胶囊,中风回春丸、华佗再造丸等本院成药:化痰脉通片,后期可用健脑通络膏方善后(2)风火上扰(风阳上扰)证治法:清热平肝,潜阳熄风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等本院成药:平肝脉通片(3)阴虚风动(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治法:滋阴熄风,化瘀通络推荐方药:、育阴通络汤、镇肝熄风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成药:灯盏生脉胶囊、三七通舒胶囊、丹灯通脑胶囊、大补阴丸等本院协定方:益脑回春方加减,后期可用健脑通络膏方善后(4)痰热腑实证治法:化痰通腑推荐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中成药:安脑丸、牛黄清心丸等(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化瘀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中成药:复方活脑舒胶囊、通心络胶囊、三七通舒胶囊、丹灯通脑胶囊等。
本院成药:补气脉通片,可用健脑通络膏方善后3.常见变证的治疗:中风急性期重症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等变证,需及时救治。
(1)呃逆如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参粳米汤(西洋参、粳米)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如呃声短促不连续,舌质红,苔白腻,脉细数者,用丁香柿蒂汤和胃降逆;如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燥,甚至神昏谵语,便秘尿赤,腹胀,舌红,苔黄燥起芒刺,脉滑数或弦滑而大,用大承气汤加减以通腑泄热,和胃降逆;如烦热症状减轻,但仍有呃声频频,可予平逆止呃汤治疗。
兼有气虚者,可加生晒参。
(2)呕血出现呕血,神识迷蒙,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便干尿赤,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无苔,脉弦数者,用犀角地黄汤或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如出现高热不退,可给予紫雪散以清热凉血。
4.静脉滴注中药或中成药注射液:1> 中脏腑痰蒙清窍证:选用复方麝香、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痰热内闭证:选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元气败脱证:选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等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2> 中经络(1)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三七总皂苷、灯盏花素、红花黄色素、血栓通、疏血通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2)辩证属于热证者,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苦碟子注射液等。
(二)针灸治疗1.应用时机:针灸在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
2.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侯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梅花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
针灸治疗可根据病情和临床症状选用相应针灸和经络治疗设备。
3.治疗方法:临床分为中脏腑、中经络,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
4.针灸方法主穴: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昆仑、太冲、太溪;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同时,根据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常见症状,如吞咽困难、便秘、尿失禁、尿潴留、复视、语言障碍等加减穴位。
如吞咽困难可加翳风等,尿失禁或尿潴留可加针中极、曲骨、关元等,局部施灸。
按摩和热敷。
也可按照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醒脑开窍法、根据临床症状选用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技术、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技术等。
①醒脑开窍针刺法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辅穴:极泉、尺泽、委中可依据辨证选取配穴。
②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适应症:假性延髓麻痹。
③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适应症:中风失语症。
(三)推拿治疗1.治疗原则:平肝熄风,行气活血,疏经通络,滑利关节。
治疗宜早期治疗为主,可于软瘫期开始治疗。
2.手法:滚法、一指禅、按法、拿法、摇法,配合患肢关节运动。
总体步骤:仰卧位:滚法于肩关节,上臂,前臂,腕部,揉法于肩关节,摇法于掌指关节,柔指关节,搓肩部,滚法于大腿前侧,小腿前外侧至足背,揉腿内侧,配合:肩,肘,腕,髋,膝,踝及各小关节的被动运动。
3.注意事项:注意中风三期的治疗要因人因时制宜。
(四)中药热封包治疗中风病(脑梗死)常见偏瘫、痉挛状态、肩-手综合征、瘫侧肢体肿胀麻木等症状,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以活血化瘀、蠲痹通络治疗,在患肢局部予中药热封包外敷治疗,每日一次。
(五)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穴位贴敷、中药药枕、中药熏洗敷贴治疗、超声药物透入治疗、高压氧治疗、蜡疗、水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单纯超声治疗、电脑中频电治疗等。
(六)内科基础治疗缺血中风中经络和中脏腑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七)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抑制痉挛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多项内容。
(八)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四、疗效评价:(一) 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2.疾病病情评分:通过Glassgow评分(GCS)、NIHSS评分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意识、运动障碍等情况;通过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等,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病残程度;中风发病一周以内通过ESSEN 评分、ABCD2评分、CHA2DS2-VASc评分评价患者中风危险因素分层,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预防策略评分评价抗栓治疗策略。
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
如:通过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患者精神状态;通过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蒙特利尔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
(二)评价方法1.入院当天:可选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GCS(辨证为中脏腑时)、NIHSS、BI、mRS等量表进行评价,中风发病一周以内加测ESSEN评分、ABCD2评分、CHA2DS2-VASc、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预防策略评分量表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