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剧-梧桐雨 赏析
《梧桐雨》的诗意解读-2019年精选文档
![《梧桐雨》的诗意解读-2019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ea683c219e8b8f67c1cb94c.png)
《梧桐雨》的诗意解读作为元曲中一颗耀眼的明珠,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突出的,王国维称“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笔者认为,《梧桐雨》一曲有着醇厚的诗意诗味。
一、内涵丰富的意象《梧桐雨》中“霓裳”和“梧桐”在剧中经常出现,是剧中的核心意象。
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作品的主题、结构乃至情感的表达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梧桐雨》第二折【快活三】【鲍老儿】【古鲍老】【红芍药】四支曲子写的是陈香亭下舞“霓裳”的情景,这里的“霓裳”就是指的《霓裳羽衣曲》。
其中【快活三】写的是乐舞前的准备工作,【鲍老儿】【古鲍老】写的是在沉香亭中弹奏《霓裳羽衣曲》的情景,【红芍药】一曲写的是杨贵妃妙曼的舞姿。
从作品的结构来看,“沉香亭中舞霓裳”作为《梧桐雨》中重要的场面之一,它在整个作品的叙述结构中是重要的一环。
在作品第四折中,“【滚绣球】长生殿那一宵,听回廊祝誓约。
不合把梧桐挨靠,?言词絮絮叨叨。
沉香亭那一朝,按霓裳舞六幺,红牙箸击成腔调,乱宫商闹闹吵吵。
是兀那当时欢会栽排下,今日凄凉厮觅着,暗暗地还报。
”在此,“霓裳”的意义已经凝练成一种感情的载体,它寄托着唐明皇对杨贵妃深深的思念。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霓裳”这一意象读到所谓的亡国之音。
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过华清宫》)即是明显的例子。
在中晚唐诗人的眼中,“霓裳”成为亡国的祸根,这是他们对明皇声色误国的切身的体会。
再说“梧桐”,一般认为作品的名字出于《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历来写李杨的故事很多,所选用的名字也很多,有“马嵬坡”“华清宫”“长生殿”“霓裳曲”等,唯有白朴以“秋雨梧桐”名篇,完全理解为出自白居易的诗句是不妥当的。
“梧桐”意象在这部戏剧中是有着独特的意味的。
梧桐树在剧中为李杨爱情的见证。
第一折【醉中天】和第四折中【白鹤子(三)】写的是梧桐树见证了李杨爱情的盟誓。
而第四折【白鹤子(四)】与【滚绣球】两支曲子目睹了“舞霓裳”的欢乐场面,这才有了“空对井梧阴,不见倾城貌”的悲凉心境。
《梧桐雨》的诗意解读
![《梧桐雨》的诗意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313c54e7fd5360cba1adbf7.png)
《梧桐雨》的诗意解读作为元曲中一颗耀眼的明珠,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突出的,王国维称“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笔者认为,《梧桐雨》一曲有着醇厚的诗意诗味。
一、内涵丰富的意象《梧桐雨》中“霓裳”和“梧桐”在剧中经常出现,是剧中的核心意象。
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作品的主题、结构乃至情感的表达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梧桐雨》第二折【快活三】【鲍老儿】【古鲍老】【红芍药】四支曲子写的是陈香亭下舞“霓裳”的情景,这里的“霓裳”就是指的《霓裳羽衣曲》。
其中【快活三】写的是乐舞前的准备工作,【鲍老儿】【古鲍老】写的是在沉香亭中弹奏《霓裳羽衣曲》的情景,【红芍药】一曲写的是杨贵妃妙曼的舞姿。
从作品的结构来看,“沉香亭中舞霓裳”作为《梧桐雨》中重要的场面之一,它在整个作品的叙述结构中是重要的一环。
在作品第四折中,“【滚绣球】长生殿那一宵,听回廊祝誓约。
不合把梧桐挨靠,?言词絮絮叨叨。
沉香亭那一朝,按霓裳舞六幺,红牙箸击成腔调,乱宫商闹闹吵吵。
是兀那当时欢会栽排下,今日凄凉厮觅着,暗暗地还报。
”在此,“霓裳”的意义已经凝练成一种感情的载体,它寄托着唐明皇对杨贵妃深深的思念。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霓裳”这一意象读到所谓的亡国之音。
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过华清宫》)即是明显的例子。
在中晚唐诗人的眼中,“霓裳”成为亡国的祸根,这是他们对明皇声色误国的切身的体会。
再说“梧桐”,一般认为作品的名字出于《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历来写李杨的故事很多,所选用的名字也很多,有“马嵬坡”“华清宫”“长生殿”“霓裳曲”等,唯有白朴以“秋雨梧桐”名篇,完全理解为出自白居易的诗句是不妥当的。
“梧桐”意象在这部戏剧中是有着独特的意味的。
梧桐树在剧中为李杨爱情的见证。
第一折【醉中天】和第四折中【白鹤子(三)】写的是梧桐树见证了李杨爱情的盟誓。
而第四折【白鹤子(四)】与【滚绣球】两支曲子目睹了“舞霓裳”的欢乐场面,这才有了“空对井梧阴,不见倾城貌”的悲凉心境。
第二节,梧桐雨
![第二节,梧桐雨](https://img.taocdn.com/s3/m/7de803077fd5360cba1adbc5.png)
第二节《梧桐雨》此剧为爱情悲剧,是白朴历史传说剧的代表作。
一、《梧桐雨》剧情:全剧四折外加一个楔子。
由楔子开场,幽州节度使张守琏,派裨将安禄山征讨奚契丹,禄山丧师失机,论罪当斩,但又爱惜他是骁勇好将才,便送他入京请唐明皇决断。
丞相张九龄虽然力劝明皇诛斩安禄山,明皇不听,又把他给杨贵妃做义子。
此时安禄山已暗下伺机作乱的野心。
第一折: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庆赏七夕,他赐贵妃七宝金钗和百花钿盒以表深情。
深夜里,二人闲步瑶阶,共赏秋凉月景,因感于牛女情长,而对天盟誓——“愿世世永为夫妇”。
第二折:明皇和贵妃在沉香亭下设宴,四川道专使进贡给贵妃的荔枝正好送到,乘酒兴,贵妃在翠盘上演“霓裳羽衣舞”。
正酒酣兴浓之际,左丞相李林甫人报安禄山叛军已近长安,力劝明皇幸蜀避兵,以观后变。
第三折:明皇带着贵妃、杨国忠、高力士和太子,在郭子仪、李光弼扈从下离京西行,半途因乡里父老之请,太子带郭、李二将,统领三千人马回京,主理中原杀贼等国是。
但扈从军兵行到马嵬驿(陕西省兴平县西),兵士忽然掣剑嗔忿,不肯前行,右龙武将军陈玄礼报告军兵要“清除君侧奸邪”的意愿,明皇无奈,便任由兵士杀了杨国忠;但众军依然喧哗不进,陈玄礼又为兵士请求处死贵妃,以安军心。
明皇愤懑无奈,欲救无从,只得让高力士引贵妃到佛堂中缢死,军兵又率马践踏了尸首。
明皇捡了贵妃的一条汗巾,哭着上马前行。
第四折:安史乱平,明皇回京,传位肃宗,退居西宫养老,日夕苦念贵妃,因此叫画工画了贵妃的遗容,以相对哭奠,依然心情抑郁,白发日多人越瘦。
这天,越看画像越伤感,步出沉香亭畔遣闷,却是“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昔日同欢今冷落,更平添懊恨无聊。
回到寝宫,昏灯长夜助人愁,秋虫、玉马争喧,闹得他焦燥难熬,苦闷地和衣瘫倒床上。
忽然贵妃入来请他到长生殿赴宴,这梦境却被窗外雨打梧桐树的声音所惊觉。
这一夜,他便对着梧桐、听着雨声、想着贵妃,在新秋的凉夜中,追思往事,悲伤目前,独自垂泪到天明。
新编昆曲《梧桐雨》的戏剧美学探析-戏剧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新编昆曲《梧桐雨》的戏剧美学探析-戏剧艺术论文-艺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27fb71d4afe04a1b171de20.png)
新编昆曲《梧桐雨》的戏剧美学探析-戏剧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对元杂剧《梧桐雨》的翻新2018年6月29日,新编昆剧《梧桐雨》在南京首演。
该剧由昆山当代昆剧院出品,改编自白朴元杂剧《梧桐雨》。
王国维曾评价白朴《梧桐雨》“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他认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代则有悲剧,《梧桐雨》便位列其中。
新编昆剧《梧桐雨》继承了元杂剧的悲剧意识与沉雄悲壮的风格。
与《长生殿》的“ 本是多情种”不同,《梧桐雨》表现的是一种国难面前,帝王寻求自保,爱情在权力面前幻灭的悲壮现实。
故其第三折《陨玉》与《长生殿埋玉》,在赐死杨妃的处理上,有所不同。
前者,面对三军哗变,主动和杨妃说救她不得,违背了爱情的誓言;而后者表现出的是帝王不经意间的仓促放弃,之后又无限悔恨,最后双方在天宫重圆。
而《梧桐雨》的结局,唐明皇在听雨的相思中入睡,梦中与杨玉环相逢,醒后方知,自己当初保江山舍美人的决定,便是天人永隔。
然而,江山不存,美人难再回,明皇沉浸在无限的凄凉与悔恨之中。
与元杂剧原本相比,该剧虽然在情节上,增添了杨妃入梦的情节,但其浓郁的悲剧主题以及凄怆悲壮的风格,与原作是一致的,甚至还有所渲染。
梦中的团圆与长情,更加渲染了明皇现实的孤独、凄凉、悔恨。
表现出的是,兴亡变故之下,爱情的脆弱,帝王的无情以及对往昔美好的怀念追忆,对失去与放弃的悔恨。
《长生殿》以史写情,重在表现爱情;而《梧桐雨》侧重于兴亡之感,兴亡之感重于悲欢离合的爱情,使得主题与风格更加沉重。
体例上,该剧继承了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传统,非常符合当今的观众观戏方式。
起承转合,加之楔子填补过场的结构,表现出了完整的戏剧结构。
在演出时长上,亦符合观众的观剧审美时长。
该剧在楔子上,较原本有所调整。
元杂剧中,楔子在开头,叙述安禄山由罪犯到获宠。
新编《梧桐雨》,楔子放在了第一折《定盟》之后。
使整个节奏更加紧密,减少了旁支的比例,迅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主线突出。
元杂剧《梧桐雨》赏析
![元杂剧《梧桐雨》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329d48a8956bec0975e3d3.png)
这 时 ,左 丞相 李 林 甫 慌 张 禀告 :安 禄 山反叛 已杀 上 长 安 。唐 明皇 沉 沦 于女 色 之 中 ,怪 其
扰 了他 的 兴致 。及 至 问 李林 甫 如 何 平 叛 ,李 因承 平 日久 ,人 不 知 兵 ,无 计 可 施 。唐 明 皇 只好幸 蜀 以避其 锋 ,又 担 心贵妃 驱 驰不惯 。 右 龙 武将 军 陈 玄礼 护 驾 幸 蜀 ,路 遇 父 老 拦 驾 ,表示 愿从 殿下 破贼 去 长安 。如 若人 蜀 , 中原 百 姓谁 为 主 ? 唐 明 皇便 叫太 子 近 前 ,命 他 留在 中原 转 任 讨 伐 。太 子 率 军 回转 ,众 军
白朴 的 《 桐 雨 》 是 根据 白居 易 的 ( 梧 - K 恨 歌 》 编 撰 的 ,可 贵 的是 作 者 把这 个 爱 情 故 事放 在 安 禄 山叛乱 这个 重 大 的 历史 事 件 里 来
贵 妃饮 酒 作 乐 。四川 使 臣遵 圣 旨为 贵妃 进 贡 I
鲜 荔 枝 ,贵 妃 吃 罢 为 唐 明皇 演 霓 裳 羽 衣 舞 。
贵 妃 建议 留他 于 宫 中解 闷 ,唐 明皇 应 允 ,赐 予 贵 妃 为义 子 ,始 封其 为平 章 政 事 ,国舅 杨
国忠 一再 反 对 。且加 封 为渔 阳节 度 使 ,镇 守
不 进 。 陈 玄礼 奏 道 :众 军要 求 除 掉 专权 误 国 又 与 藩 使 沟 通 的杨 国忠 。 唐 明 皇 迫 于 压 力 ,
会 价 紧呵 ,似 玉盘 中万颗 珍珠 落 ;一
会价 响 呵 .似 玳 筵 前几 处 笙歌 闹 :一会 价 清
呵 ,似 翠岩 头一 派寒 泉 瀑 ;一会 价 猛 呵 ,似
绣 旗 下数 面征 鼙操 。兀 的不 恼 杀 人 也 么哥 ! 兀 的 不恼 杀 人也 么哥 !则被 他诸 般 儿 雨 声相
白朴《梧桐雨》主要内容赏析
![白朴《梧桐雨》主要内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2d8367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6c.png)
白朴《梧桐雨》主要内容赏析《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主要写唐明皇荒淫致乱,由欢到悲的变化过程。
唐明皇在太平盛世时与杨贵妃过度淫乐,招致国家动乱,使唐王朝由盛而衰; 国家的动乱也给他个人带来无法解脱的悲哀。
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在民间早有流传。
白居易的《长恨歌》把李杨故事作为爱情题材来处理,颂杨李杨爱情的真挚专一和生死不渝。
白朴的《梧桐雨》,则是从政治的角度来处理李杨故事的,对他们的关系及其后果进行了揭露和讽刺。
《梧桐雨》把李杨故事作为政治题材来处理,首先表现在折次的安排上。
在楔子里,作者一开始就写失机番将安禄山的情况、杨贵妃的经历,以及唐玄宗赦安禄山应杀之罪,杨贵妃与安禄山的不正当关系。
在第一折,作者虽然用大量篇幅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幸,写杨贵妃七月七日由向天公乞巧转为向皇帝乞誓,写李杨海誓山盟。
但因为本折一开头便不无目的的写了一段杨贵妃对和她有暧昧关系的恨恨离去的“义子”安禄山的思念,所以便在李杨关系上投上了一道不光彩的有着潜在危险的阴影。
第二折作者先写安禄山为夺江山取杨贵妃起而造反, 而唐玄宗却命使臣进荔枝,贵妃舞金盘。
正在这淫乐无度之时,安禄山兵破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只好携妃子登程幸蜀避祸。
第三折先写李隆基于赴蜀途中交传国于太子,接着写马嵬兵变,兵士刀砍杨国忠,马踏杨贵妃。
第四折写名符其实的孤家寡人李隆基退居西宫,思念贵妃,忆昔伤今,烦恼愁闷的情景。
作者没有把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写得象汉元帝思念王昭君那样令人同情,而是让人感到个人淫乱招致国家动乱, 国家动乱加深个人哀怨的后果。
《梧桐雨》作者把李杨故事作为政治题材来处理,还表现在对待李隆基态度上。
作者对李隆基不是同情、肯定,更没有颂扬,而是贬责。
在楔子里,作者借唐玄宗之口说道: “昨寿邸杨妃,绝类嫦娥,已命为女道士,既而取入宫中,策为贵妃” 。
在第一折,贵妃也自我介绍说: “开元二十二年蒙恩选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乃主上圣节,妾身朝贺,圣上见妾貌类嫦娥,令高力士传旨度为女道士,住内太真宫,赐号太真。
《梧桐雨》赏析
![《梧桐雨》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0117e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4.png)
《梧桐雨》赏析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元代戏曲,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描写安史之乱前后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
共四折-楔子。
剧情是: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
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杀掉安禄山,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
此时贵妃正受宠幸,奉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赐洗儿钱。
后来安禄因与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
月七日,贵妃与明皇在长生殿欢宴。
明皇将金钗钿盒赐给贵妃,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
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明皇携贵妃仓皇入蜀。
驻扎马嵬驿时,军队起了骚乱。
龙武将军陈玄礼请明皇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明皇依言而行。
但军队仍不肯前进,陈玄礼又请诛媚惑君王的杨贵妃。
明皇无奈,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
这样,军队得到了安抚,保护明皇逃亡。
肃宗收复京都后,太上皇(明皇)闲居西宫,悬挂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
一夜,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
他追思往日与贵妃欢爱情景,惆怅万分。
浅析梧桐雨的悲剧内涵
![浅析梧桐雨的悲剧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c5048be479563c1ec4da71a8.png)
浅析《梧桐雨》的悲剧内涵【内容摘要】:白朴的《梧桐雨》是一部优秀的悲剧作品,作者将个体悲剧、伦理悲剧和社会悲剧巧妙地统一于作品之中,构成其多层次的悲剧内涵,使这部剧作成为中国戏剧史上不可多得的悲剧佳作。
【关键词】:梧桐雨悲剧内涵个体悲剧伦理悲剧社会悲剧元代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取材于唐代陈鸿的《长恨歌传》,题目则是取自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
这是一部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唐玄宗李隆基专宠杨贵妃的故事为中心的悲剧作品。
对于这部杂剧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认为它的主题不够突出,倾向性不够鲜明,而且结构松散,戏剧性不强,既缺乏艺术技巧,又缺少思想内涵;也有人持恰恰相反的观点,认为《梧桐雨》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有突出的成就,是中国戏剧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客观的说,《梧桐雨》这部作品的主题确实不是十分的清晰,对唐玄宗荒淫的批判,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叹惋,对朝代更迭的感慨,似乎都有所体现,但却又都不是那么的明显。
但是,这并不影响《梧桐雨》成为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因为作者对于作品悲剧内涵的表现足以掩盖他在主题定位上的不足,这种悲剧内涵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作者巧妙地使个体悲剧、伦理悲剧和社会悲剧在一部作品中达到了统一,使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大的悲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使人读后不禁要为之叹息。
一、唐明皇的个体悲剧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十分著名的皇帝,在位时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但是,在《梧桐雨》中,作者却将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塑造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而他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后宫和前朝两个方面。
首先是后宫,对于这位唐明皇,后世的人们谈论的最多的,除了他那辉煌的政绩以外,恐怕就是他和杨玉环之间的那段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了。
古往今来关于李杨爱情的文学作品有很多,除了《梧桐雨》外,最著名的就要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清代洪昇的《长生殿》了,这些作品中对于这段感情的诠释虽不尽相同,但是却无一例外地描写了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极度宠爱,虽然这“爱”未必是真爱,但是这“宠”却是实实在在的,白朴在《梧桐雨》中写到唐明皇“自太真入宫,朝歌暮宴,无有虚日”将与贵妃宴饮置于朝政之上,对其的恩宠可见一斑,而且这份专宠长达十年之久,在历史上众多的帝妃之间是十分罕见的。
从白朴的《梧桐雨》看历史剧的创作
![从白朴的《梧桐雨》看历史剧的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41736c08c5da50e2524d7f3e.png)
从白朴的《梧桐雨》看历史剧的创作摘要:历史剧创作要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高度统一。
白朴《梧桐雨》源于历史而又不拘泥于史实记载,同时体现出作者独特的创造特色和个性特征,达到了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白朴梧桐雨历史剧创作在戏剧创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是用“实”与“虚”这一对范畴来概括的。
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上》曾说:“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
”因此,在历史剧创作中,面对来源芜杂的历史素材,创作者必须进行一番剪裁和熔铸,施以艺术的加工,才能使其既符合历史的真实,又体现艺术的真实,同时寄托现实寓意,创作出成功的戏剧作品。
众所周知,有元一代产生了众多的历史剧。
其中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就是历史剧创作的的典型代表,它取材于安史之乱这段历史,加以艺术敷演而成。
白朴《梧桐雨》一本四折,敷写唐明皇荒淫误国,佚乐无度,以致酿成“安史之乱”而国破人亡。
其剧情发展的逻辑顺序:唐明皇沉湎声色,专任宠悻,“朝纲倦整”;为讨得杨贵妃的欢心,随随便便就把节度兵权赋予罪将安禄山,表面上歌舞升平,却暗地里埋下了祸根;“渔阳造反”最终爆发,叛兵逼至长安,朝廷无力抵抗,只好銮驾西幸,仓皇逃蜀避难,失国流亡,途至马嵬坡,又激起禁军兵变,使杨氏兄妹一一死于非命,统治秩序趋于崩溃,难以维持;幸运的是叛乱平定得以回到京师,却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权利,更失去了人生挚爱,只落得孤苦伶仃,苦闷彷徨,抱恨终老。
作者通过这种乱国亡妃的政治败局,有力地揭示了由于李杨荒淫无度引起的严重后果。
这是作者在用君主失德,耽于逸乐,祸国殃民的典型事例来垂鉴后世。
全剧通过李、杨悲欢离合的故事,批判和揭示唐明皇纵情误国、废驰朝纲,谴责统治集团的淫逸乱政,从侧面揭露了大唐江山不可避免的历史悲剧,总结了历史兴亡和政治成败的教训。
诚然,唐王朝是因安史之乱而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但究其根本原因应为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而且唐朝在军事上也已失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回纥、吐蕃、南诏犯边,社会日益走向衰败,这才注定了无可挽回的败局。
浅析《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浅析《唐明皇秋夜梧桐雨》](https://img.taocdn.com/s3/m/7eab782743323968011c9271.png)
浅析《梧桐雨》的艺术特色《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元朝杂剧作家白朴的代表作。
它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
《梧桐雨》讲述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 是一部宫廷爱情悲剧。
这一题材在文学史上历来为文人骚客所瞩目,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称作写李杨爱情的最著名的诗篇,而白朴的《梧桐雨》也正是在《长恨歌》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
细细读来,《梧桐雨》最大的艺术上特点是改变了以往着重写杨贵妃的传统笔法,一反传统的从唐明皇的角度来观察,着重写他在现实中的感受。
作者白朴通过人物内心的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并且化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语言极其华美。
除此之外,作者尊重历史,特别是在楔子和第一折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可以说是一部历史剧。
白朴在剧中不仅还原了李隆基纳媳妇为妃的史实,还将安禄山和杨贵妃“秽乱”作为情节编入剧中。
全剧结构层次井然,诗意浓厚。
剧本以清丽流畅的语言烘托出诗的意境。
其次,《梧桐雨》情节安排张弛有致。
戏剧矛盾和情节都集中在前三折:楔子中唐玄宗让本应斩首的安禄山驻守边境,而杨贵妃又认安禄山为义子,并设下荒唐的“洗儿会”,此两处为全剧的发展做好铺垫;第一折写杨贵妃七夕乞巧,怀想安禄山,为下文安禄山发兵只为杨贵妃埋下伏笔,而作者重点突出李杨两人定盟,唯盼“天长地久”。
钗盒之盟让我们看到了李杨两人情感至深,为第三折李隆基为保命不得已舍弃杨贵妃和第四折他想念杨贵妃铺排;第二折作者场面安排巧妙,先写安禄山兴兵造反,再写唐玄宗宫廷玩乐,情节紧张,揪住读者心思;第三折为全剧高潮,作者有条不紊,一步步紧逼,将全剧矛盾纠葛分明展现,不厌其烦地反复铺叙描写唐玄宗的心理活动。
最后用整整一折来抒情。
第四折中运用了许多富有韵律感的拟声词、拟态词,如“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它们就像叠玉连珠,增强了戏剧语言的声情美和本色美。
此外,第四折虽一唱到底,却层次鲜明:观象时的追忆,闲行中的感恨,梦会惊醒触发了对梧桐雨的怨恨,从〔蛮姑儿〕至结尾的“怨雨”中表现了极其痛苦的感情,这些唱辞把明皇繁华消歇后无可排解的悲哀、陵谷变迁西宫废居的迟暮衰颓的心绪,倾吐得淋漓尽致。
古代戏剧-梧桐雨 赏析
![古代戏剧-梧桐雨 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b98700ba1aa8114431d97c.png)
⑤一会价紧呵,似玉盘中万颗珍珠落;一会价响呵,似玳筵前几簇笙歌闹;一会价清 呵,似翠岩头一派寒泉瀑;一会价猛呵,似绣旗下数面征鼙操。 ⑥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 ⑦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 ⑧长生殿那一宵,转回廊,说誓约,不合对梧桐并肩斜靠,尽言词絮絮叨叨。
愁与恨 凄凉 伤痛
总结 ·梧桐雨
《梧桐雨》富有诗意 先代长诗《长恨歌》勾联
《梧桐雨》,当之无愧为元杂剧中的上上之作。
“梧桐”的不同意象
含蓄委婉、虚实相生
短短四折一楔子 浮想联翩
语言和情感的表达相映生辉 心理描写细腻 悲凉气氛
Thanks.
梧桐的意象
忠贞爱情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梧桐的意象
孤独忧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梧桐的意象
离情别绪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三煞】润蒙蒙杨柳雨,凄凄院宇侵帘幕;细丝丝梅子雨,装点江干满楼阁;杏花雨红湿阑,梨花雨玉容寂寞; 荷花雨翠盖翩翻,豆花雨绿叶萧条。都不似你惊魂破梦,助恨添愁,彻夜连宵。莫不是水仙弄娇,蘸杨柳洒风飘。
【二煞】口床口床似喷泉瑞兽临双沼,刷刷似食叶春蚕散满箔。乱洒琼阶,水传宫漏,飞上雕檐,酒滴新槽。直 下的更残漏断,枕冷衾寒,烛灭香消。可知道夏天不觉,把高凤麦来漂。
前
靠着这招新凤,舞青鸾, 金井梧桐树映,虽无人窃 听,也索悄声儿海誓山盟。
后
杨贵妃于佛堂中自缢。后李隆基返 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 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 追思往事,倍添惆怅。
《梧桐雨》元曲鉴赏
![《梧桐雨》元曲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faaf9d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3a.png)
《梧桐雨》元曲鉴赏《梧桐雨》元曲鉴赏(冲末扮张守珪引卒子上,诗云)坐拥貔貅镇朔方,每临塞下受降王。
太平时世辕门静,自把雕弓数雁行。
某姓张,名守珪,见任幽州节度使。
幼读儒书,兼通韬略,为藩镇之名臣,受心膂之重寄。
且喜近年以来,边烽息警,军士休闲。
昨日奚契丹部擅杀公主,某差捉生使安禄山率兵征讨,不见来回话。
左右,辕门前觑者,等来时报复我知道。
(卒云)理会的。
(净扮安禄山上,云)自家安禄山是也。
积祖以来,为营州杂胡,本姓康工。
母阿史德,为突厥觋者,祷于轧荦山战斗之神而生某。
生时有光照穹庐,野兽皆鸣,遂名为轧荦山。
后母改嫁安延偃,乃随安姓,改名安禄山。
开元年间,延偃携某归国,遂蒙圣恩,分隶张守珪部下。
为某通晓六蕃言语,膂力过人,现任捉生讨击使。
昨因奚契丹反叛,差我征讨。
自恃勇力深入,不料众寡不敌,遂致丧师。
今日不免回见主帅,别作道理。
早来到府门首也。
左右,报复去,道有捉生使安禄山来见。
(卒报科)(张守珪云)着他进来。
(安禄山做见科)(张守珪云)安禄山,征讨胜败如何?(安禄山云)贼众我寡,军士畏怯,遂至败北。
(张守珪云)损军失机,明例不宥。
左右,推出去,斩首报来。
(卒推出科)(安禄山大叫云)主帅不欲灭奚契丹耶?奈何杀壮士!(张守珪云)放他回来。
(安禄山回科)(张守珪云)某也惜你骁勇,但国有定法,某不敢卖法市恩,送你上京,取圣断,如何?(安禄山云)谢主帅不杀之恩。
(押下)(张守珪云)安禄山去了也。
(诗云)须知生杀有旗牌,只为军中惜将才。
不然斩一胡儿首,何用亲烦圣断来。
(下)(正末扮唐玄宗驾,旦扮杨贵妃,引高力士、杨国忠、宫娥上)(正末云)寡人唐玄宗是也。
自高祖神尧皇帝起兵晋阳,全仗我太宗皇帝,灭了六十四处烟尘,一十八家擅改年号,立起大唐天下。
传高宗、中宗,不幸有宫闱之变。
寡人以临淄郡王领兵靖难,大哥哥宁王让位于寡人。
即位以来,二十余年,喜的太平无事。
赖有贤相姚元之、宋璟、韩休、张九龄同心致治,寡人得遂安逸。
浅析元曲《汉宫秋》《梧桐雨》中的意境与抒情
![浅析元曲《汉宫秋》《梧桐雨》中的意境与抒情](https://img.taocdn.com/s3/m/aa868ca084868762cbaed52d.png)
浅析元曲《汉宫秋》《梧桐雨》中的意境与抒情作者:殷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4期摘要:马致远之《汉宫秋》与白朴之《梧桐雨》是元代剧坛上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都写得文采斐然,意境深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诗味。
本文重在分析两剧最突出的风格——抒情,两剧都是借历史故事抒发一己之情,都是直抒胸臆的倾泻式抒情,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形成深沉的意境。
关键词:《梧桐雨》;《汉宫秋》;抒情;倾泻式;情景交融作者简介:殷飞(1982-),女,江苏扬州人,助教,主要从事院校对内对外宣传,发表小说若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4-0-02元代是杂剧兴盛的时代,诞生了“元曲四大家”。
其中马致远之《汉宫秋》和白朴之《梧桐雨》同属历史故事剧,均写得文采斐然,意境深邃。
孟称舜在《酹江集》中评价《梧桐雨》云:“此剧与《孤雁汉宫秋》格套既同,而词华亦足相敌。
一悲而豪,一悲而艳;一如秋空唳鹤,一如春月啼鹃。
使读者一愤一痛,淫淫乎不知泪之何从,固是填词家巨手也。
”①可见,将两剧相提并论古已有之。
本文重在从多个角度分析两剧共同的最突出的风格——抒情,从而深入挖掘两剧的艺术价值。
一、一己之情的抒发历史故事剧就其题材而言,往往是戏剧家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历史材料、历史人物进行改编并加入作者虚构成分的艺术作品。
其创作目的并非表现历史,而是折射现实;并非反映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情感倾向,而是彰显作者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受。
《汉宫秋》和《梧桐雨》同属于历史故事剧,且二者都以深沉的意境塑造见长,创作意旨均在于借古讽今,也即借古人之事抒发一己之情。
《汉宫秋》抒发的是马致远的亡国之痛和对无能大臣的愤懑、不满,体现了作者深沉的忧伤情绪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是在民族压迫下的一种民族情绪的曲折表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对王昭君形象的精心刻画上。
她不是一个普通女性,而是一位具有勇于承担国家灾难的刚毅品质和坚贞节操的巾帼女杰,全剧至此已突破了元杂剧中惯用的儿女情长之藩篱,而具有深刻的民族思想内涵。
梧桐雨——精选推荐
![梧桐雨——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23afaf1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2.png)
梧桐⾬《梧桐⾬》与《汉宫秋》之⽐较在⼈才荟萃、佳作如林的元代早期剧坛上,⽩朴、马致远的艺术创作别具⼀格,被后⼈列⼊元剧“四⼤家”,他们的杂剧代表作《梧桐⾬》和《汉宫秋》均写得⽂才斐然、意境深邃,令时⼈和后⼈激赏。
从题材上看,这两部作品均取材于历史上帝王后妃的爱情故事;构思⽅⾯都在前三折完成戏剧冲突,最后⼀折(即第四折)作为剧作的感情⾼潮;⾓⾊安排上都属于末本杂剧;从戏剧性质上看都是典型的悲剧;两剧曲词格调相近,典雅优美,充满诗意。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相近相似乃⾄相同之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两部剧作堪称“异曲同⼯”。
同时,两剧⼜毕竟是“异曲”,在诸多⽅⾯的相象中⼜呈现出各⾃的特⾊与内涵,如两剧题材⼀是取⾃唐代帝妃故事,基本依据史料;⼀是取⾃汉代帝妃故事,虚构成分较重;⼜如同是第四折,《梧》剧利⽤秋⾬梧桐渲染⽓氛;《汉》剧则将孤雁悲鸣作为象征意象。
⼀、悲剧形象由于两剧都是末本戏,男主⾓⾃然为悲剧主⼈公,⼥主⾓虽处于陪衬地位,但也是不可忽视的悲剧形象。
显然,⽩朴和马致远对⾃⼰剧中悲剧形象的态度不尽相同。
《梧桐⾬》中前三折中对唐明皇的昏庸荒淫有⼀定程度的揭露批判,如其耽于享乐、是⾮不分、宠幸逆贼;但综观全剧,作者对其态度更多的是同情。
明皇宠爱杨贵妃的出发点是⾊,爱她貌美“绝类嫦娥”,会跳《霓裳⽻⾐舞》,也能使他“珊瑚枕上两意⾜”,这是他对杨妃产⽣爱情的基础和前提;但同时作者对他在爱情⽅⾯所表现出来的诚挚态度是肯定的。
当陈⽞礼持仗兵权,胁迫赐死杨贵妃时,他曾极⼒以争,说:“⾼⼒⼠道与陈⽞礼休没⾼下,岂可教妃⼦受刑罚!她见请受着皇后中宫,兼踏着寡⼈御榻,她⼜⽆罪过颇贤达,须不似周褒姒举⽕取笑,纣妲已敲胫觑⼈。
早间把她个哥哥坏了,纵便有万千不是,看寡⼈也会饶过她,⼀地胡拿。
”由此可见,唐明皇在赐死贵妃的过程中,内⼼做过⼀番相当痛苦的折磨。
我们不能谴责明皇马嵬赐死杨妃是违背长⽣殿盟誓,因为那毕竟是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不能抹杀或掩盖明皇对贵妃逐渐加深的真挚感情。
(完整版)梧桐雨赏析
![(完整版)梧桐雨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f738c18d0d233d4b04e6972.png)
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中的佳作。
该剧在历代评价甚高,清人李调元《雨村曲话》说:“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这一部元杂剧以浓郁的抒情性、醇厚的诗味和文辞的华美见长,也使得这部历史剧成为元代文坛的一树奇花。
《梧桐雨》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是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编撰的。
作者白朴关注的不是曲折传奇的爱情故事,而是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当然有爱情的欢乐,但是更多是死别的痛苦、思念的哀愁以及悲凉的历史沧桑感。
《梧桐雨》的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而构筑的意境则深沉含蓄,浓重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诗味,这些艺术手法都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把这个爱情故事放在安禄山叛乱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里来表现,通过他俩在爱情上所经历的合欢与诀别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由兴盛到衰败的历史写照。
作者始终不忘把爱情纠葛贯穿在政治悲剧中来写。
爱情的失败是由于政治的腐败,而政治的腐败又源于荒唐的爱情,两者互为因果。
由此可见,白朴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他是通过李、杨悲欢离合的故事,谴责统治集团的淫逸乱政,总结了历史兴亡和政治成败的教训。
可是,由于作者既对唐明皇荒淫误国的丑行加以揭露,又对他的爱情遭遇寄予同情,同时,又表现了杨贵妃对爱情的不忠贞。
这都极大地减弱了这部作品的思想性,使得作者的政治倾向十分模糊。
但其艺术特色是值得肯定的。
从语言风格来说,白朴是长于情辞的作家。
《梧桐雨》在文采方面富丽堂皇,这对于一本反映宫廷生活的历史剧来说,是妥贴适宜的。
因为剧中由“正末”扮唐玄宗主唱,属于“末本”戏,作者运用典雅华丽的语言,为的是表现帝王与贵妃的雍容大度。
所以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论说:“白仁甫之词如鹏搏九霄”,“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涛乎九霄,有一举万里之志,宜冠于首。
浅析元杂剧《梧桐雨》的悲剧性
![浅析元杂剧《梧桐雨》的悲剧性](https://img.taocdn.com/s3/m/9bbf57d5aaea998fcd220e5f.png)
浅析元杂剧《梧桐雨》的悲剧性刘嘉慧中国戏曲学院摘要:《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为元代作家白朴的杂剧代表作,主要描写了在唐代安史之乱背景下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本剧不单单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也描写了比之爱情更为深邃的历史。
《梧桐雨》抛弃了中国戏曲中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悲剧作为结尾,这种写作思路与作者自身境遇及所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联系。
关键词:《梧桐雨》爱情悲剧 历史悲剧 白朴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2-0122-03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自古以来便受文人 青睐,从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后来关汉卿所写的《哭香囊》、庾天锡的《华清宫》和《霓裳怨》以及白朴的 《梧桐雨》,这一略带民间传奇性质的历史题材为后世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白朴的《梧桐雨》是一出彻底的悲剧,王国维自《人间词话》中评价此剧说:“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⑴,评价之高足见其文学成就。
白朴的《梧桐雨》在写作上直白毫无隐晦,他不为渲染两人伟大爱情而淡化史实,在楔子 中便提到杨贵妃原为寿王李瑁妃子,因貌美被唐明皇相中先度为女道士后封为贵妃,在后文中更是对两人的荒淫无度,唐明皇的不理朝政进行了大胆描述。
若是往深处研读,便可以看出《梧桐雨》言情而不纯,其 还想要表现更加深刻的国家兴衰以及人性的幻灭感 等主题,可以说这部作品思想复杂又意蕴深刻。
一、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在白朴的《梧桐雨》中,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并不纯粹,或者说这是一场唐明皇的单恋。
白朴对于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的爱情塑造上一改 前人赞扬或同情的态度,在他的笔下这两个人物都具有批判性,其中最有批判意味的便是杨贵妃。
《梧桐 雨》中的杨贵妃,既虚伪自私又薄情淫乱。
从本文所写背景来看,杨玉环本为唐明皇的儿媳,因美貌吸引了 唐明皇因而成为了他的妃子,这个时候唐明皇已年愈花甲,而杨贵妃却正值青春华年,再嫁的对象比自己大了几十岁,对方即便是皇帝恐怕也不能产生真爱。
《梧桐雨》鉴赏
![《梧桐雨》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3d946c90508763231121270.png)
《梧桐雨》鉴赏《梧桐雨》楔子写李隆基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不问是非,竟给表师失机的安禄山加官进爵,让他镇守边境。
第二折写李隆基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乞巧排宴,两人恩恩爱爱,情意绵绵,“靠着这招新凤,舞青鸾,金井梧桐树映,虽无人窃听,也索情声儿海誓山盟”,相约生生世世,永为夫妇。
第三折是故事的转折点,安禄山偿乱,李隆基仓皇逃走,到马嵬坡,六军不发,李隆基在“不能自保”的情况下,只好让杨玉环自缢。
“黄埃韵漫悲风飒,碧云暗淡斜阳下”,经过这一场激变,一切权利、荣华,烟消云散。
《梧桐雨》的第四折,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
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宫养老,他满怀愁绪,思念着死去的玉环,怀念着过去的月夕花朝。
他想到“无权柄”的苦恼,“孤辰限”的凄惶。
他在梧桐树下盘桓,“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筋手中敲“,到如今”空对井梧桐,不见倾城貌“,一切美好的食物和时光,只成了追忆,在落叶满阶,秋虫絮聒的气氛中,李隆基做了一个朦朦胧胧的梦,梦中杨玉环请他到长生殿排宴,不料才说上一两句话,梦就被惊醒了。
梦醒后,”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
这雨声紧一阵慢一阵,淅淅沥沥,”一点点滴人心碎“,淋漓尽致地烘托出李隆基凄楚悲凉的心境。
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李隆基对着梧桐回忆:“当初妃子舞翠盘是,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寻,又被它惊觉了。
”这点明了梧桐在整个剧本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在我国的诗文中,梧桐的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
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加上作者以十多支曲子,细致地描绘李隆基哀伤的心境;沉痛伤悲的语言,也使人荡气回肠,更能透过人物的遭遇感受到江山满眼,人事已非的创痛。
可以说,《梧桐雨》的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而构筑的意境则深沉含蓄。
浓重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诗味,使这部历史剧成为元代文坛的遗书奇花。
《梧桐雨》元曲鉴赏
![《梧桐雨》元曲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8ccc74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a.png)
《梧桐雨》元曲鉴赏《梧桐雨》元曲鉴赏(冲末扮张守珪引卒子上,诗云)坐拥貔貅镇朔方,每临塞下受降王。
太平时世辕门静,自把雕弓数雁行。
某姓张,名守珪,见任幽州节度使。
幼读儒书,兼通韬略,为藩镇之名臣,受心膂之重寄。
且喜近年以来,边烽息警,军士休闲。
昨日奚契丹部擅杀公主,某差捉生使安禄山率兵征讨,不见来回话。
左右,辕门前觑者,等来时报复我知道。
(卒云)理会的。
(净扮安禄山上,云)自家安禄山是也。
积祖以来,为营州杂胡,本姓康工。
母阿史德,为突厥觋者,祷于轧荦山战斗之神而生某。
生时有光照穹庐,野兽皆鸣,遂名为轧荦山。
后母改嫁安延偃,乃随安姓,改名安禄山。
开元年间,延偃携某归国,遂蒙圣恩,分隶张守珪部下。
为某通晓六蕃言语,膂力过人,现任捉生讨击使。
昨因奚契丹反叛,差我征讨。
自恃勇力深入,不料众寡不敌,遂致丧师。
今日不免回见主帅,别作道理。
早来到府门首也。
左右,报复去,道有捉生使安禄山来见。
(卒报科)(张守珪云)着他进来。
(安禄山做见科)(张守珪云)安禄山,征讨胜败如何?(安禄山云)贼众我寡,军士畏怯,遂至败北。
(张守珪云)损军失机,明例不宥。
左右,推出去,斩首报来。
(卒推出科)(安禄山大叫云)主帅不欲灭奚契丹耶?奈何杀壮士!(张守珪云)放他回来。
(安禄山回科)(张守珪云)某也惜你骁勇,但国有定法,某不敢卖法市恩,送你上京,取圣断,如何?(安禄山云)谢主帅不杀之恩。
(押下)(张守珪云)安禄山去了也。
(诗云)须知生杀有旗牌,只为军中惜将才。
不然斩一胡儿首,何用亲烦圣断来。
(下)(正末扮唐玄宗驾,旦扮杨贵妃,引高力士、杨国忠、宫娥上)(正末云)寡人唐玄宗是也。
自高祖神尧皇帝起兵晋阳,全仗我太宗皇帝,灭了六十四处烟尘,一十八家擅改年号,立起大唐天下。
传高宗、中宗,不幸有宫闱之变。
寡人以临淄郡王领兵靖难,大哥哥宁王让位于寡人。
即位以来,二十余年,喜的太平无事。
赖有贤相姚元之、宋璟、韩休、张九龄同心致治,寡人得遂安逸。
梧桐雨的艺术特征
![梧桐雨的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8cfdb13a8114431b90dd8c8.png)
论梧桐雨的艺术特色《梧桐雨》描写了安史之乱以后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纠葛离愁。
杂剧共四折一楔子。
楔子介绍了安禄山因未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欲将他斩首,但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
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杀掉安禄山,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
此时贵妃正受宠幸,奉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
后来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的故事。
第一折讲诉在七月七日那晚,明皇与贵妃共聚长生殿。
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情节。
第二折则将时间立刻跳跃到天宝十四年,当时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明皇携贵妃仓皇入蜀的仓皇之态。
到第三折,写到了驻扎马嵬驿时,将军陈元礼请明皇诛杀祸杨国忠与杨贵妃,明皇无奈,为平定骚乱,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的悲惋爱情结局。
在最后的第四折中,凄婉叙述了收复京都后,明皇闲居西宫,悬挂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
一夜,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
他追思往日与贵妃欢爱情景,惆怅万分的情景。
全剧紧扣主题,内容虽是描写了古老的爱情故事,显得略有陈旧,但其艺术表现方式却有着极大的审美性。
对以后的戏曲和说唱文学有着极大的影响。
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其丰富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紧密,故事情节冲突跌宕起伏,视角多样。
首先,《梧桐雨》构思严密,情节连贯性强。
《梧桐雨》为一本四折,楔子以安禄山押解进京来引出多重人物及其矛盾关系,为下文做铺垫。
如张九龄与皇帝之间的争论,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
第一折借牛郎与织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来引出明皇与贵妃之间的感情之深。
但是,到第二折,却将楔子中不斩安禄山的隐患变成了故事的大背景,以唐明皇与左丞相李林普之间的对话来印证楔子中提到的君臣矛盾。
在第三折中,在描写众均要求赐死杨贵妃时所用的褒姒,妲己的理由,正好与第二折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相照应。
让人能进行联想,从士兵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意中的诗意 全用比喻 以物托思
叠字、排比、对偶 “风骨磊石鬼,词源滂沛”
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 李隆基对着梧桐回忆:
“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 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寻,又被它惊觉了。”
这点明了梧桐在整个剧本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梧桐的形象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
唐明皇凄楚悲凉的心境
“翠盘中荒草满,芳树下暗香消,空对井梧桐,不见倾城貌”
今昔对比 往日繁华一去不复返
无限怅惘
“好梦将成还惊觉,半襟清泪湿鲛绡”
往日的荣华富贵浮现眼前 惊梦之后,更加悲伤
“润蒙蒙杨柳雨,凄凄院宇侵帘幕。细丝丝梅子 雨,装点江干满楼阁。杏花雨红湿阑干,梨花雨 玉容寂寞。荷花雨翠盖翩翩,豆花雨绿叶潇条。 都不似你惊魂破梦,助恨添愁,彻夜连宵。莫不
⑤一会价紧呵,似玉盘中万颗珍珠落;一会价响呵,似玳筵前几簇笙歌闹;一会价清 呵,似翠岩头一派寒泉瀑;一会价猛呵,似绣旗下数面征鼙操。 ⑥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 ⑦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 ⑧长生殿那一宵,转回廊,说誓约,不合对梧桐并肩斜靠,尽言词絮絮叨叨。
前
靠着这招新凤,舞青鸾, 金井梧桐树映,虽无人窃 听,也索悄声儿海誓山盟。
后
杨贵妃于佛堂中自缢。后李隆基返 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 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 追思往事,倍添惆怅。
梧桐 泪 雨 思念
梧桐的意象
高洁品格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 让雨湿寒梢的景象唤醒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
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解读“梧桐雨”
靠着这招新凤,舞青鸾,金井梧桐树映,虽无人窃听,也索悄声儿海誓山盟 杨贵妃于佛堂中自缢。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怅
愁与恨 凄凉 伤痛
总结 ·梧桐雨
《梧桐雨》富有诗意 先代长诗《长恨歌》勾联
《梧桐雨》,当之无愧为元杂剧中的上上之作。
“梧桐”的不同意象
含蓄委婉、虚实相生
短短四折一楔子 浮想联翩
语言和情感的表达相映生辉 心理描写细腻 悲凉气氛
Thanks.
⑨润蒙蒙杨柳雨,凄凄院宇侵帘幕。细丝丝梅子雨,装点江干满楼阁。杏花雨红湿阑 干,梨花雨玉容寂寞。荷花雨翠盖翩翩,豆花雨绿叶潇条。都不似你惊魂破梦,助恨 添愁,彻夜连宵。莫不是水仙弄娇,蘸杨柳洒风飘?
⑩斟量来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龙 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题目 安禄山反叛兵戈举 陈玄礼拆散鸾凤侣
正名 杨贵妃晓日荔枝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梧桐雨》 中国古典戏剧中的诗意
白朴的《梧桐雨》由《长恨歌》改编而来,剧本中中出现了:
在天呵做鸳鸯比并,在地呵做连理枝生。 月澄澄银汉无声,说尽千秋万古情。 咱各办着志诚,你道谁为显证, 有今夜度天河相见女牛星。
誓愿学连理枝比翼鸟,谁想你乘彩凤返丹霄。
联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
【第四折】唐明皇退位后在西宫养老,他满怀愁绪,思念着死去的杨玉环,怀念着过去的月夕花 朝。他想到无权柄的苦恼,孤辰限的凄惶。
“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箸手中敲”
到如今
“空对井梧阴,不见倾城貌”
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时光,只成了追忆
“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 虚实结合
和原诗中相对应: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梧桐雨·内容概要
【听王希典口述…】
梧桐雨中的诗意
【第二折】李隆基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乞巧排宴,两人恩恩爱爱,情意绵绵
“靠着这招新凤,舞青鸾,金井梧桐树映,虽无人窃听,也索悄声儿海誓山盟” 一往情深 奢侈而安逸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题目 安禄山反叛兵戈举 陈玄礼拆散鸾凤侣
正名 杨贵妃晓日荔枝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①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箸手中敲。他笑整缕金衣,舞按霓裳乐。 ②到如今翠盘中荒草满,芳树下暗香消。空对井梧阴,不见倾城貌。 ③惊我来的……是兀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 ④这雨呵,又不是救旱苗,润枯草,洒开花萼,谁望道秋雨如膏。
【黄钟煞】顺西风低把纱窗哨,送寒气频将绣户敲。莫不是天故将人愁闷搅?度铃声响栈道。似花奴羯鼓调,如 伯牙《水仙操》。洗黄花润篱落,渍苍苔倒墙角。渲湖山漱石窍,浸枯荷溢池沼。沾残蝶粉渐消,洒流萤焰不着 。绿窗前促织叫,声相近雁影高。催邻砧处处捣,助新凉分外早。斟量来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 ,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与后文的鲜明对比
【第三折】转折点:安禄山叛乱,唐明皇仓皇逃走。到马嵬坡,六军不发,唐明皇在不能自保 的情况下,只好让杨玉环自缢。
“黄埃散漫悲风飒,碧云黯淡斜阳下”
经过一场激变,一切曾经的权力、荣华,还有爱情,都烟消云散,顷刻间化为乌有。
“黄埃” “悲风” “碧云” “斜阳” 凄凉悲哀 “散漫” “飒” “暗淡” “下” 物是人非 荣华散尽
【三煞】润蒙蒙杨柳雨,凄凄院宇侵帘幕;细丝丝梅子雨,装点江干满楼阁;杏花雨红湿阑,梨花雨玉容寂寞; 荷花雨翠盖翩翻,豆花雨绿叶萧条。都不似你惊魂破梦,助恨添愁,彻夜连宵。莫不是水仙弄娇,蘸杨柳洒风飘。
【二煞】口床口床似喷泉瑞兽临双沼,刷刷似食叶春蚕散满箔。乱洒琼阶,水传宫漏,飞上雕檐,酒滴新槽。直 下的更残漏断,枕冷衾寒,烛灭香消。可知道夏天不觉,把高凤麦来漂。
梧桐的意象
忠贞爱情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梧桐的意象
孤独忧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梧桐的意象
离情别绪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