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与卢梭思想之异同
士大夫的选择: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的不同人生
士大夫的选择: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的不同人生目前瑞士流通的最高面值货币是1000瑞郎,印在货币上的人物名字叫雅各·布克哈特。
他是瑞士乃至欧洲19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也还是他最先将文艺复兴的观念系统化,今天流行的个人主义、人的觉醒等等观点,都是他的观点。
文艺复兴对应同时代的中国,正好是明朝。
而且文艺复兴基本上贯穿了这个明朝。
紧接着文艺复兴的启蒙运动,将人们开始往科学及理性方向引导,无独有偶,中国此时也出现了迥然于之前的价值观和人文主义精神。
代表人物就是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朱舜水。
黄宗羲,明清之际他曾起兵抗清,甚至还曾东渡日本,关于他去日本的真实目的,有人说是为了抗清,有的人说是为了避祸。
满清定鼎中原之后,黄宗羲隐居著述讲学。
后来修明史,这可能是为大明尽忠的最后机会,所以他到北京负责明史统筹工作。
黄宗羲学术渊博,在经史方面颇有建树,他所撰写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虽然为思想家做传,同时也是宋元明三代史料的补充。
思想方面,黄宗羲的代表作品就是《明夷待访录》。
自秦之后,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人们对于皇帝的存在都认为是理所应当。
黄宗羲直接指出,皇帝是中国最大的毒瘤,“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没能引起轰动,却直接影响了清末的思想革新。
当西方学者了解到黄宗羲的思想之后,称他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将他与卢梭并举。
顾炎武最著名的思想就是“亡国”与“亡天下”之辨: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梁启超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脱胎于顾炎武的这段话。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能力测试一单选题河北唐山丰南一中高兴昌0633001.《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的开篇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之句。
这符合下列哪一思想家的观点A老子 B 孟子C荀子D韩非子2.山东曲阜的孔庙有杏坛遗迹(右图)。
元杨奂《谒圣庙》诗云:“会见春风入杏坛,奎文阁上独凭栏。
”“杏坛”典故的起源有可能是A孔子聚众讲学的地方B医家以此自居,对医术的称赞C对封建社会教育最高学府的称呼D新科进士中举后常题名于此3.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下列名言出自孟子的是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4.于丹的《庄子》心得中说“道家思想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超越。
超越是我们的一个生命境界”。
最能体现这一观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C兼相爱,交相利D道私者乱,道法者治5.“萧规曹随”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故事,与这一典故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初实行“无为而治”B统治者注重与民休息C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D曹参是个庸才,对当时的状况无能为力6.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针对汉武帝的征问,董仲舒连上三篇策论作答,史称“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中可能出现的是①“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②“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④“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7.张孝祥词中有“太学诸生推独步,玉堂学士合登仙。
”之句。
其中的“太学”A开始出现于汉武帝时期的古代最高学府B教授诸子百家学说C只有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才有资格入学D不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8.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进行学术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讲评学案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讲评学案编审:高二历史组 2014—11—2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典型错题来及时回顾基础知识,夯实基础;通过失分原因及时总结方法。
过程与方法:将习题进行分类,通过复习知识点,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并进行相应训练,达到总结知识规律,学会解题方法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强【整体设计】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试卷特点,从学生错率较高的题目、特别是主观题着手,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查纠错,特别是如何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解答主观题。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体现新课程理念。
【学生展示——自我纠错】一、成绩分析存在问题:(1)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观努力不够;(2)审题存在问题,方法欠缺。
(3)不会分析问题,能力欠缺;二、1卷选择题分析:1、错题展示:展示正答率在70%以下选择题的正答率及相应错选选项2、[学生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解决正答率较高的选择题。
【学生质疑】【教师精讲、点拨——思维拓展】一、方法归纳:选择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的特点,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
(1)读懂背景材料。
材料型选择题一定要从材料出发,结合材料理解。
(2)搞清时空范围。
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
(3)抓材料内容的关键词、抓题干设问的关键词(4)推敲备选项。
(5)明确理论观点。
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斗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观点,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二、精讲:4、7、8、9、16、20、21、25、30、33、35三、补救题:1、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2、(2014江苏文综)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
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1.某科学理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空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
该理论( )A.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世界的不足B.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C.奠定了电气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D.解决了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问题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相对论,题眼是“时空的相对性”。
依据材料“时空的相对性”等内容可知,该理论是相对论,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发展了牛顿力学,故A项正确;伽利略通过实验,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故B项错误;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电气技术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故C项错误;1900年,为了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故D项错误。
2.历史学家们认为:“17世纪后期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里的“科学革命的胜利”指的是()A.太阳中心说的提出B.经典力学的形成C.进化论的提出D.相对论的提出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注意时间“17世纪后期”即可回答,ACD时间均不符合,A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C出现于1859年,D出现于20世纪初期。
B出现于1687年,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标志,故选B。
3.这部著作的发表,“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历史的第一次大飞跃和理论的大综合,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
该著作获得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它()A.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特征B.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C.成为20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D. 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答案:B解析:牛顿力学在科学史上的意义表现在它把天上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把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视为宇宙间一切力学运动的普遍规律,从力学的角度证明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实现了人类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综合,完成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和总结。
高中历史 2023年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2023年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东北育才学校高考历史二模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经济发展的自相矛盾之处在于,经济价值观不足以保证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但决不可仅仅托付于经济价值观。
“经济价值观不足以保证经济发展”体现得最为显著的是( )A.工场手工业时期的重商主义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资本主义C.经济大危机时期的自由主义D.石油危机后的新自由主义2.儒学史上的一次学说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
这一更新是( )A.先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B.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C.宋代“格物致知观”的形成D.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3.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通过透视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人体、解剖学、植物学、动物学以及广泛的自然现象进行研究,推动透视学、人体解剖学、自然研究的进步,也使这一时期的绘画成就惊人,名家辈出。
这反映了( )A.科学知识使画家摆脱宗教束缚B.绘画艺术促成文艺复兴的产生C.自然科学对艺术创作产生影响D.科学理论决定绘画发展方向4.春秋战国时期,世族为管理封邑更倾向于启用比较有才能的“士”,不问其出身,而“士”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也积极寻求入仕机会。
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贵族权力的强化B.人才流动的频繁C.官僚政治的确立D.宗法秩序的松动5.在陕西西安碑林馆藏中,立有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载了大秦景教传入并流行于中国的情景。
该文物作为史料可以佐证( )①唐太宗“示存异方之教”②大秦曾经遣使来唐学习访问③唐代中国文化的多元色彩④长安成为佛教传播的中转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宋初,朝廷向一定级别的官员或官衙支赐专门钱物以供宴饮招待,这些钱物主要是公使钱、公使酒。
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A.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B.减轻中央财政压力C.缩小地方财赋自主权D.强化公使钱的管理由原来的中央拨付改为中央和地方杂收应付。
中西方文明的对比
中西方文明的对比一、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人类思想的“轴心时代”(德国思想家亚斯贝尔斯语),东西方的文明舞台上几乎同时出现了两位“灯塔式”的伟大思想家,即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中国先秦时期的孔子。
前者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伦理学的先河,是西方文明的奠基者之一;后者是中国两千多年正统思想——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作为人类文明的导师,两位思想家的共同点很多,但其思想的可比性主要体现在:对于理想社会秩序的寻求,这是他们思想的出发点。
苏格拉底寻求的是雅典城邦中充满人的民主和正义的德性社会,孔子想构建针对统治秩序中的等差有别、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1)时代的变革会催生各种思想的产生。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生活在大变革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1)社会背景:中国:①分封制和井田制瓦解;②诸侯争霸,社会矛盾突出。
雅典:①民主政治发展,但世风日下;②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自我价值。
(2)两位思想家以探寻理想社会秩序为出发点,探讨的共同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他们思想主张的核心。
(2)共同问题:①都注重对人的研究;②注重道德和教育。
思想主张的核心:①孔子提出“仁”,要求“仁者爱人”。
提出“礼”,要求“克己复礼”。
②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
【变式问法】孔子和苏格拉底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有何共同主张?各自的背景是什么?共同主张:重视伦理道德。
(孔子:提出“仁”,要求人要爱人;苏格拉底:人应该具备美德)背景:孔子: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苏格拉底: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3)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批判——继承——发展”的历程,结合史实回答:A.从“发展”的角度看,苏格拉底的思想是怎样被发扬光大的?A:①继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使哲学成为了一门科学:②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宣扬人性、人文主义;③宗教改革否定教皇权威、摆脱教会束缚;④启蒙运动提倡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反封建,提倡自由平等。
(浙江选考)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第27讲
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考点一宋明理学一、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b)1.背景(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过程(1)唐代中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是儒学复兴和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①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
②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③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3.影响(1)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2)理学孕育而生。
二、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b)时代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备注北宋理学程颐程颢(1)确定理学最高范畴“天理”(世界本原)。
(2)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孔颜之乐)理学的开创者南宋朱熹主要主张(1)理气关系论:①理比气(物质)更根本,理先于气。
②理离不开气。
③万物皆有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即太极)(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①主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②儒家干预理学集大成者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4)编写《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之成为理学(儒学)经典南宋心学陆九渊(1)提出“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这一核心命题,所谓“本心体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批评朱熹理学过于“支离”,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3)主张扫除人心的“物欲”和“意见”心学的开创者明代王守仁(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所谓“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2)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是“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心学的集大成者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含义(1)“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成熟。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提纲)提纲:1.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1)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和社会矛盾空前恶化,黄的思想有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地方是黄主张限制君主的权力,指出君主的绝对权力是一切伤害百姓的根源,主张废除专制,建立平等的人权,这同西方的某些哲学家的观点有相近之处,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强调的是为百姓作事作个好官就是目的了,这将直接导致官僚体制的加强和膨胀,而要求官僚本身提高道德修养来更好的为民作主更是空想。
道德治国是这种思想的直接说明。
没有平等自由人权的实施和作为治国的理念,治标不治本没有权力制衡机制的权力监督机制,国家官僚腐败是必然的,人民也不能真正获得民主权力而改善地位2.黄宗羲的主要政治主张(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已矣”和“君为天下之大害”(2)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3)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4)批判旧儒学的封建“君为臣纲”的思想3.黄宗羲思想与伏尔泰思想的简单对比伏尔泰思想(1)强调天赋人权,大胆揭露旧制度的弊端。
(2)宣扬人身自由、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批判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反对等级(3)特权和不平等现象。
(4)他还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的。
4.黄宗羲思想的评价、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1)他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他的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落。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韬黄宗羲是一个拓荒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民主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这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骄傲,而且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瑰宝。
黄宗羲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非君的民本思想。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传统的封建理论都认为国家是君主的个人财产,是上天赐予君主的。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君主可以“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杂史】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辨析
杂史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辨析《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振聋发聩。
黄宗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卢梭”,其思想在近代中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之辨“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中,对于“天下”与“君”之所指,学者向来无太大争议,大都认为“天下”即指“天下之民”,是封建帝国辖域之内的民众;“君”即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君主。
学者们的主要分歧集中在对“主”、“客”这一对关键词的理解上。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种:一说“主”意即“主人”,“客”意即“客人”。
俞荣根先生就持此观点,认为“黄宗羲的这种‘主客'论讲的是主人和客人的关系”,“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观念所生发出来的主客关系,意为天下是万民的天下,不是君主一人的天下,君主不过是万民请来的客人,不能反客为主,窃天下为已有,而应以万民之生死为职志”。
另一说认为“主”相当于“地主”,“客”意指“佃客”。
“‘客'应诠释为‘佃客',‘主'应诠释为‘封建土地制的地主'。
君主的职责就是为天下人民服务,是人民的佃客”,而非指客人的意思。
此两说尤其是前说颇具代表性。
但从另一角度出发,我提出略有不同之看法。
《辞海》中对“主”一词之释共有十二义之多,其中第二义就是俞荣根先生所采之相对于宾客的“主人”一义,但此义中“主”一词也与“奴、仆”相对,所以单采与宾客相对之义似稍有不妥(见《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若采其中第五义“根本”似更符合黄宗羲此说的原义。
在《说文解字注》中,对“客”一词的词源作了这样的阐释:“客,寄也。
字从各”,“故自此託彼曰客。
引伸之曰宾客”。
可见,俞先生所采之“宾客”一义乃其引申义,其本义则应是“寄”,即“自此託彼”。
所以,“主”应解为“根本”,“天下为主”意即“天下之人是根本”,天下之民才是国家(权力)的根本和来源,在国家、的治理中居于主要的地位。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赤峰二中2019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大学》率先提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并把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后来《孟子》进一步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这表明先秦儒学A.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构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C.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D.注重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2.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A.道家、法家B.法家、墨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3.战国诸子多言天下将归于一统。
孟子谓天下将“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法家则从制度层面提出一统天下的具体措施。
这一取向A.反映出诸子百家思想渐趋统一B.表明法家已居于社会主流地位C.为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思想基础D.表达了士人阶层参与政治愿望4.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6.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
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
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A.使士人开始步入政治舞台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7.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
黄宗羲论文
一、黄宗羲的民主政治思想(一)“民主君客”的君民观。
黄宗羲的“民主君客”论,从理论上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明确而深刻的批判,比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来更富有批判性和战斗性。
他公开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也。
”1显然,黄宗羲把能不能维护天下百姓的利益作为“设君之道”,即君之为君之“本”。
这是一种为民着想的民本思想,是从天下百姓的利益能不能得到维护,而不是从君主统治地位能不能得到巩固来讲“以民为本”的。
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2,他将千百年来一直占据社会历史舞台中心的至高无上的君主,贬为“客”,而视天下民众为社会主人,认为君主应当是社会之公仆,应当为天下民众服务谋利。
这一见解是对中国历史上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与升华,在近代资产阶级尚未产生的清初社会,这种大胆的假设是弥足珍贵的。
(二)“为天下,非为君”的君臣观。
封建君主维护其专制统治秩序的伦理准则为“三纲五常”,其核心和基石是“君为臣纲”。
黄宗羲在君臣关系问题上,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见解。
他说:“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3毫无疑问,这是向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封建伦常大义的“君为臣纲”说教的直接宣战。
也是黄宗羲同千百年来儒家士大夫恪守不疑的“忠君”传统的毅然绝裂。
黄宗羲指出,既然君主是服务于社会民众的公仆,那么,在君臣关系问题上,“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4。
黄宗羲破除了君臣关系中不可逾越的尊卑界限,认为君主与臣民之间,应当是师友之谊。
在他的这些有关君臣关系的表述里,已经包含着一种君臣平等相待的思想。
黄宗羲还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进一步探索了君臣关系问题。
他认为,君臣之间并非是一种悬绝不通的尊卑服从关系,而应当是一种不同的社会分工。
他指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5“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
是官者,分身之君也。
”6黄宗羲认为,做官为臣者应当“以天下为事”,而不应成为“君之仆妄”黄宗羲主张,天下大事均应由君臣共同评议决定,而不应由君主一人独断专行。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模拟题汇编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模拟题汇编班级:姓名:学号: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
”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A.战国的军功爵制 B.汉代的察举制C.唐朝的科举制 D.明代的科举制2.《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
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3.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其中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是主要的一类。
以下各项中属于这一现象的是汉光武帝时将“秀才”改名为“茂才”②唐太宗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③宋室南渡后,建都于杭州,后升为“临安府”④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以应天为“南京”()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事实上,自春秋战国以来,人们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态度,就像‘翻烙饼’,批孔与尊孔总是交替出现……还孔子以本来面目……难度真不小。
”这也反映了历史( )A、仅仅是不可重演的过去B、只是史籍记载的过去C、是古人与“今人”的对话及其沟通过程D、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过程5.右图为中国古代著名儒学家朱熹的画像。
下列关于他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B. 他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C.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D. 他注释的《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经典范本6.儒学成为官方哲学与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共同原因是( )A.道德感召B.君王爱好C.信徒日众D.统治需要7.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其共性是( )A.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D.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8.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描述:“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要大得多。
【通史版】2020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题型天天练: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13(含解析)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十三)时间:25分钟满分:37分1.(25分)(2018·南昌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
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
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
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子平《〈明夷待访录〉与〈社会契约论〉》材料二: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
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
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10分)(2)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并结合16至17世纪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进一步说明。
(15分)答案:(1)黄宗羲: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思想。
卢梭: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
(2)理由: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史实: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欧洲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2019年高考历史江苏专版总复习教程讲义:第十七单元 第36讲启蒙运动 Word版含解析
第十七单元第36讲启蒙运动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启蒙运动,1.著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2.观点:(1)抨击天主教会(2)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3)提倡④__________,人生而自由平等(4)认为法律是人性的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地位: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1.著作:《论法的精神》2.观点:(1)反对君主专制(2)明确提出了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⑤__________,彼此制衡的原则(3)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3.影响: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4.实践:美国1787年宪法1.著作:《社会契约论》2.观点:(1)提出“天赋人权”,宣称人生而自由(2)提出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说(3)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⑥__________3.影响:对法国社会进行了更加严厉的批判1.著作:《⑦__________》2.观点:(1)主张人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2)提出人非工具(3)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4)坚持人要自律3.地位: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总结【点题训练】某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认为人类社会早期曾存在过一种“自然状态”,那时人人平等、自由,只是由于生产技术和知识的发展,产生了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才失去了天赋的自由、平等。
下列主张与材料观点出自同一人的是()A.人民主权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三权分立D.要自由也要自律要点一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典例训练1】黄宗羲和卢梭分别是东西方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下列关于二人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A.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B.主张民主共和C.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要点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相同点,①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都重视人的价值。
④都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黄宗羲与卢梭思想之异同
黄宗羲与卢梭思想之异同1.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相似。
黄宗羲所处的明末清初之际,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开始走向衰败,君主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开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行业中出现,人们日益要求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各种思想讨论异常活跃,这种情形与卢梭所处的18世纪的法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8世纪大革命前的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已经到了消亡的地步,整个社会处于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社会变革期,思想界也是非常活跃,因此二者的思想都是在封建专制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即将诞生以及学术讨论非常活跃的时期产生的。
2.思想的内容有相似之处。
首先,二者在论述国家权力的起源时都设想有一个自然状态,认为在这个自然状态中的人都是有私利的,而且是平等自由的。
其次,二者都针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君权民授”的理论。
黄宗羲在《原君》中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对君主权力的来源提出了质疑。
卢梭也极力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他认为:“专制制度之统治臣民并不是要为了他们的幸福,而是要使他们贫愁困苦以便统治他们。
”①他以“主权在民说”取代“主权在君论”。
第三,二者都崇尚法治,黄宗羲反对儒家学说中的人治观点,他认为现在的法乃“一家之法”,这种法是以维护君主的利益为前提的,只保护少数人的利益,他主张应该建立“天下之法”,这是他法治思想最先进的地方。
卢梭也是极力主张法治的,他认为人民主权具体体现为“公意”,就是绝大多数人的意志,而法律又是“公意”的外在表现,因此,要遵循人民主权的原则就必须实行法治。
1.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程度不同。
黄宗羲和卢梭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时,深刻程度上黄宗羲不及卢梭。
黄宗羲批判否定的仅仅是个别残暴的“恶”君,即把权力只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的封建专制君主;推翻的也仅仅是“恶”的政治,即封建君主专制,他崇尚“善”君,也就是肯分权给臣民的君主,他对君主制度还抱有幻想,因此,黄宗羲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但不否定君主制;卢梭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是很彻底的,他不仅批判一切封建君主,而且否定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制度。
民主主义与民本主义的区别——黄宗羲与卢梭的契约论比较
作者: 刘伏海
作者机构: 湖南师大政治系 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71-75页
主题词: 黄宗羲;社会契约论;民本主义;卢梭;民主主义;自由平等;君主;人民当家作主;西方思想史;知识分子
摘要: <正> 无论在中国思想史上,还是在西方思想史上,社会契约论都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理论,并且源远流长。
在西方,社会契约论是与卢梭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他写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人权宣言》纲领提供了底本,给西方政治理论以深刻影响。
在中国,有社会契约论思想的哲学家不乏其人,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的著作《阴夷待访录》,常被称为中国的“社会契约论”和十七世纪的中国人权宣言,对启蒙知识分子的影响深远。
所以,将这两位思想家进行比。
也论卢梭和黄宗羲思想中的几点差异
也论卢梭和黄宗羲思想中的几点差异
王瑶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卢梭和黄宗羲的思想表面上看有诸多相似之处,然而其深处却有着迥然之别。
首先是人性观的不同:卢梭从人生而自由出发,把自由等同于善;黄宗羲则以人的道德性为前提,彻底否定了人私欲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是政治理念之不同:卢梭基于其思想中平等的社会关系,建立了一种类似于古代城邦的民主政治制度;而黄宗羲的君位之设肯定了社会关系中的不平等性,因而继承儒家政治哲学中的精英政治观。
【总页数】5页(P24-28)
【作者】王瑶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文学院专门史硕士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1
【相关文献】
1.中国的卢梭--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民主法治思想述评 [J], 杨永华;赵亮
2.卢梭与黄宗羲法治思想初探——《社会契约论》与《明夷待访录》之比较 [J], 龚飒
3.黄宗羲思想中的平等意蕴--朱义禄《黄宗羲与中国文化》读后 [J], 张劲
4.也谈耶儒伦理思想之差异——以利玛窦、黄宗羲伦理思想为例 [J], 贾庆军
5.黄宗羲民本思想与卢梭民主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 [J], 刘旭华;王志辉;张慧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高考历史培优大一轮人教版练习:第41讲 启蒙运动 含解析
(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2019·蚌埠模拟)尼采说:“近来伟大的事件是,‘上帝死了’,对基督上帝的信仰已经变得不可信了。
这个事件已经开始在欧洲上空投下它的第一抹阴影。
”这一“事件”是() A.文艺复兴B.启蒙运动C.宗教改革D.经典力学解析:选B。
启蒙思想家猛烈抨击宗教,伏尔泰甚至主张消灭教会这个邪恶势力,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者仍然信奉基督教,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者只是反对天主教,并非不再信奉上帝,故C项错误;经典力学主要解决力的相互关系,虽然也冲击了宗教神学,但牛顿仍然信奉上帝,经典力学的时间晚于启蒙运动,故D项错误。
2.(2019·德州期末)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坚信能够揭示自然的秘密,宇宙自然不是由超自然的力量支配,是可以认识的。
这说明启蒙运动的重要特点是()A.推崇理性B.反对专制C.崇尚自然D.批判教权解析:选A。
材料“坚信能够揭示自然的秘密,宇宙……是可以认识的”体现了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理性主义,故A项正确。
3.(2019·安阳模拟)在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中,首当其冲被启蒙思想家推上理性的法庭而受到严厉批判的是宗教神学。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A.打破宗教神学精神枷锁是启迪人智慧的前提B.宗教神学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最大敌人C.宗教神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D.教会与君主相互勾结共同维护封建统治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理性”与“宗教神学”相对立,而宗教神学是启迪人类智慧的阻碍,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启蒙运动时期阻碍社会发展的是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中并未提到理性的对立面是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宗教神学阻碍理性的原因,并未涉及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4.(2019·三明模拟)伏尔泰认为:“在这个社会里,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人难道也应该有选举权吗?……当黎民被容许议论(国事)的时候,一切都将毁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宗羲与卢梭思想之异同1.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相似。
黄宗羲所处的明末清初之际,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开始走向衰败,君主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开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行业中出现,人们日益要求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各种思想讨论异常活跃,这种情形与卢梭所处的18世纪的法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8世纪大革命前的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已经到了消亡的地步,整个社会处于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社会变革期,思想界也是非常活跃,因此二者的思想都是在封建专制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即将诞生以及学术讨论非常活跃的时期产生的。
2.思想的内容有相似之处。
首先,二者在论述国家权力的起源时都设想有一个自然状态,认为在这个自然状态中的人都是有私利的,而且是平等自由的。
其次,二者都针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君权民授”的理论。
黄宗羲在《原君》中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对君主权力的来源提出了质疑。
卢梭也极力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他认为:“专制制度之统治臣民并不是要为了他们的幸福,而是要使他们贫愁困苦以便统治他们。
”①他以“主权在民说”取代“主权在君论”。
第三,二者都崇尚法治,黄宗羲反对儒家学说中的人治观点,他认为现在的法乃“一家之法”,这种法是以维护君主的利益为前提的,只保护少数人的利益,他主张应该建立“天下之法”,这是他法治思想最先进的地方。
卢梭也是极力主张法治的,他认为人民主权具体体现为“公意”,就是绝大多数人的意志,而法律又是“公意”的外在表现,因此,要遵循人民主权的原则就必须实行法治。
1.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程度不同。
黄宗羲和卢梭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时,深刻程度上黄宗羲不及卢梭。
黄宗羲批判否定的仅仅是个别残暴的“恶”君,即把权力只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的封建专制君主;推翻的也仅仅是“恶”的政治,即封建君主专制,他崇尚“善”君,也就是肯分权给臣民的君主,他对君主制度还抱有幻想,因此,黄宗羲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但不否定君主制;卢梭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是很彻底的,他不仅批判一切封建君主,而且否定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制度。
卢梭指出,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国家里,国家的全部权力都掌握在国王一人手中,而这个权力永远是为国王一人的利益服务,而并不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
“国王的私人利益首先就在于人民是软弱的、贫困的,并且永远都不能够抗拒国王”②。
2.所推崇的政体不同。
正是由于黄宗羲和卢梭批判封建君主制制度的程度不同,也导致了二者所推崇的政体也产生了差别。
黄宗羲不否定封建制度本身,主张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一系列的修补,以改变现状,因此他推崇的仍然是封建君主制度,即“善”的君主制,黄宗羲主张仍然实行君主制度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的分权观念的提出已经是向近代民主迈出了一大步,是值得肯定的。
卢梭极力反对封建君主制和贵族制,主张建立民主制,但他认为最理想的民主制就是古希腊雅典城邦那样的直接民主制,他认为人民的主权既不可以转让,也不可以分割,而只能由人民自己行使自己的权利。
显然,卢梭的直接民主制是带有“乌托邦”的性质,对现代国家来说,是具有不可操作性的。
3.对“民主”内容的阐释不同。
黄宗羲虽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但他缺乏“主权在民”的观念,不像卢梭直接打出“主权在民”的鲜明旗帜。
黄宗羲并不认为天下所有的人民都享有同等的权力,而只把权力赋予那些“士大夫”身上,他认为在封建经济的制约下,大部分人民都没有权利意识,因而也不会要求权力,他们只需要能保护他们仅有利益的“善”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黄宗羲的思想还是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还是有差异的。
4.对“法治”的理解不同。
黄宗羲和卢梭都主张法治的思想,但二者对法治内涵的理解也是不相同的。
黄宗羲的法治主要是一系列的统治方法,其主要内容是“为之授田以耕之,授地以桑麻之,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之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之卒乘之赋以防其乱”。
这些思想中都蕴含有民主的因素。
卢梭的“法治”着重点并不在于强调法律的具体内容和条款,而是勾画了法治统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他认为“法律乃是公意的体现”,也就是说法律是建立在“公意”的基础之上的,与卢梭相比,黄宗羲的法治思想的内涵比较浅显和具体。
5.对后世的影响不同。
黄宗羲与卢梭及他们的政治思想给各自国家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类的思想宝库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二者对后世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黄宗羲仅仅是给中国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支持,并没有对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后的中国应该寻求什么样的治国道路提供路径选择;而卢梭的思想在法国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狂潮,把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向了高潮,并为今后的民主共和国的发展制定了一套完整、精密的理论框架。
外地中考(二)阅读黄宗羲的《柳敬亭传》(有删节),完成13—16题。
(12分)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年十五,犷悍无赖①,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②其市人。
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③见之,曰:“此子机变④,可使以其技鸣⑤。
”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
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⑦矣。
”又期月,生:“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和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⑧间。
华堂旅会⑨,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注】①无赖:刁钻,不讲道理。
②倾动:使人倾倒动容。
③莫后光:人名。
下文的“优孟”也是人名。
④机变:机敏灵活。
⑤鸣:扬声名。
⑥句:同“勾”,勾画。
⑦欢咍(hāi):欢快。
嗢(wā)噱(jué):大笑。
⑧缙绅:指官绅阶层。
⑨旅会:大聚会。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2)可使以其技鸣( )(3)句性情,习方俗( )(4)期月而诣莫生( )1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译文:(2) 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译文:4.读完上面的选文后,说说柳敬亭最终技艺精熟、被人“称善”的原因。
答:(二)(12分)13.(4分)(1)给(2)凭借(3)熟悉(4)过了一个月(每处l分)14.(2分)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每处l分)15.(4分)(1)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说书,声名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
(2)人们争着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而且没有人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表演得好。
(每句2分,意对即可)16.(2分)勤学苦练,精益求精。
(每点l分,意对即可)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O~14题。
柳敬亭传黄宗羲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
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
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
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
”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①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
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
”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
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
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
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亡何国变,宁南死。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注】优孟:春秋楚国艺人,善以谈笑讽谏。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同“勾”勾画B、期月而诣莫生一整月C、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条目D、无不当于心称善也符合1l。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久之,过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D.且五方土音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并没一言一语刻画柳敬亭的音容笑貌,而是把他放在宋明以来演史小说盛行不衰的广阔背景上,突出柳敬亭在古代说书艺术史上的地位。
B、柳敬亭学说书的三个阶段,反映出他锐意奋进的精神和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攀登的态度。
C、柳敬亭身居高位后面对他人的礼遇和羡慕,难以避免地有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情绪。
D、柳敬亭在军中的生活极大的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为他攀登说书艺术的高峰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每小题3分)⑴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
⑵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⑶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14."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倾注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