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2:1.3.2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人教版必修1 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昼夜交替和时差 教案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昼夜交替和时差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学内容的分析:1.课标要求及分析: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条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等。
但有一些地理现象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恒星日、太阳日差异的成因可以删减,因为课标无要求,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对此只需学生说出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用时短于24小时,太阳日不是真周期,只是昼夜更替的周期,用时24小时,与人们作息密切相关。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重要。
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基于这条“标准”,本课时主要包含了以下一些具体要求:①.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②.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区时计算。
为达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手段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落实到示意图或者动画视频呈现,通过读图、画图、解图、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时差、水平物体的偏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中的第三节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的运动特点,第二部分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运动的结果,与第二部分内容都是地球运动的意义,昼夜交替也是产生时差的原因,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鉴于这是高中地理刚开课不久,同学们对地理理解层次不同,加上这是高中自然地理中比较难学的内容,因此,讲解内容要少而精,真正的讲透彻,切记速度过快。
同时,还要配以适当的实验来加强同学们对本章节学习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2.能解释时差的形成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4.能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5. 能准确的判读水平偏转物体所处的半球位置过程与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3. 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读2.地方时和区时计算五、课前准备●教具预备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地球仪等●知识准备地球自转相关知识●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看视频演示。
〖昼夜交替的教学〗1.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③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1.3《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1)
图4
师:(请学生讲区时计算过程)大家看过一本小说叫《维利福格
隐藏着一个很有趣的时间问题。
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小说概要)
《维利福格80天环游世界》
1872年的伦敦,一名叫福格的绅士和朋友们在俱乐部里闲聊时,扬言自己“能够在八十天内周游世界”,并以两万英镑打赌。
当他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伦敦时,一看表,发现已经过去81天了。
就在他万般沮丧时,去了一趟教堂,发现自己的表上显示的日期比教堂的日期快一天。
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他输了没有?
(学生迅速讨论得出国际日界线知识)。
昼夜交替与时差,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
比如说当北京太阳升起的时候,新疆还在夜色笼罩之中。
这样使得两地孩子的上学时间相差两个多小时。
全球其他各地时刻也各不相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地方时是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全球有无数条经线也就对应着无数个地方时。
卜面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时区的划分。
通过播放“地方时和时区” flash让同学思考:1)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少小时?2)地球每小时转多少个经度?教师讲解: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
因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
教师提问:时区具体是如何划分的?教师边画板图边讲解: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
至东经7.5 °,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
,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
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相同,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
例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零度经线,零度经线的地方时便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和学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1.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
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
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很多国家领土都不止跨越一个时区,那么他们各采取什么样的计时方法呢?请从交流是否方便、与当地自然现象的差距大小等方面分小组讨论中国和美国的计时方法各有什么利弊,哪个更好呢?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 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教学设计
【演示】地球自转的极投影和侧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和晨昏线与太阳光线之间的关系。
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动画,观察并思考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这两条分界线的特点得出判断的依据。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
完善板书
总结要点,突出重点
课堂反馈
布置练习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当堂完成作业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板书】一、昼夜交替
【提出问题】在动画演示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昼夜半球之间始终存在着分界线,请同学们来思考这两条分界线有什么不同之处?如何判断这两条分界线?
【演示】地球自转的极投影,指导学生观察经过昼夜半球分界线的变化过程。
【小结】经过观察和讨论我们发现:按地球自转方向一条分界线是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另一条分界线是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因此,按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分界线就被称为“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分界线就被称这“昏线”。这就是晨昏线的判断依据。
学习是为了使用,使用可以巩固学习。本节课教学中辨证地处理学与用的相互关系,做到以用为主,学用结合,使知识得到迁移,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了达到此目的,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和谐发展,教学相长。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复习内容,特选择了有针对性的习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边练,及时有效地掌握相关教学内容。
【板书】三、地方时的计算步骤
地理:1.3《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日夜交替和时差》教案1.在图中标出晨昏线和夜半球
图 1
2.、( 1)在图中标出晨昏线和夜半球
( 2)在图中分别用红笔、黑笔标出晨线和昏线
N
图 2
3.( 1)求出 A 、 B 两点所在经线的时间。
(2)标出其余各条经线的时间。
(3)找出本图中的时间规律。
A12:00 B
180°150 °120 °90 ° 60° 30° 0°30° 60° 90°120°150°180°
图 3
4.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北京旅行的李先生清晨七点看到旅馆大堂挂着这样几幅钟,分别表示旧金山(西八
区)、东京和开罗的时间,发现此中有一个表示的不正确,请先对号入坐,再找犯错误的一
个。
图 4
5.[ 课后作业 ]
1.圣诞节( 12 月 25)日当地时间上午9: 00,小强远在纽约留学的姑姑乘飞机回沈阳探
亲。
自纽约至沈阳,飞机飞翔时间约17 小时。
小强应在什么时间到机场迎接姑姑最适合
2.某海轮从M港航行到N港,读下列图回答
若某要在当地时间2003 年 3 月 20 日 8 时抵达 N 地,途中需航行20 天,则海轮最迟从M 地出发的时间是()
A.2月26日C.2月29日23 时
23 时
B.2 月
D.2 月
27 日
28 日
17 时
17 时。
教学设计2:1.3.2昼夜交替和时差
第2课时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和夜的形成(提问)——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讲述)晨昏线是一个大圆,晨线和昏线各占一半。
晨昏线把地球表面平均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更替到昼半球的半圆线是晨线;由昼半球向夜半球更替的半圆线叫昏线。
(2)昼和夜的表达方法(讲述)任一瞬间,各地所处的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示。
(提问)什么是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昼半球上:太阳高度>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夜半球上:太阳高度<0°直射点上:太阳高度=90°(3)昼夜更替的产生(讲述)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交替。
(4)昼夜更替的周期(提问)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多少?——昼夜更替的周期,也就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
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还会不会由昼夜现象?会不会有昼夜更替现象?——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象。
因为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透明、不发光这一现象决定的,与地球自转无关;昼夜更替现象也会存在,但更替的周期将会长达1年。
2.地方时(讲述)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且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提问)什么是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1)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秒钟(练习)当60°E的地方时是9:00时,则61°E的地方时9:04,75°E的地方时是10:00,哪根经线的地方时是8:00?——45°E例题:A.已知经度差,求地方时Eg.当我国领土最东端135°E的地方时为上午10点时,最西端73°E的地方时是几点?135°-73°= 62°=60°+2°=4小时8分10-4小时8分=5:52B.已知地方时差,求经度Eg.北京比兰州的地方时早49分44秒,兰州的地理经度是103°53'E,计算北京的地理经度?49分44秒48分104秒12°26'103°53'+12°26'=115°79'=116°19'(2)区时A.时区的划分: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讲述议,还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
“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
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除了180°经线
外,还有另一条分界线,不过这条分界线不是
人为的,是自然产生的,因为这条经线就是0
时所在的经线。
大家观察这条“国际日期变更线”是否与
180°经线重合?原因?
总结不是。
这是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入平时我们日出而夜?
这仅仅是因为受到xx的照射吗?
昼夜的产生是由地球是一颗既不发光也不透
明的行星所决定的。因为地球不透明,所以背
着xx的半球受不到xx的照射,因此是黑
夜,我们称为夜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
天,我们称为昼半球。学生活动
晨昏线与xx光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直射点)根据PPT上的图来回答
垂直
讲述
提问过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
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
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
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统称为地方时。因此,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
生了地方时。(地方时的概念)
xx直射
不是设计意图讲述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圈)。
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顺着地球自转的方
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分界线,叫晨
线。由“白天”进入“黑夜”的分界线,叫做
昏线。
(观看ppt,判断晨昏线)
书本上说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划分为昼弧和
夜弧。这是什么意思呢?
(注意昼夜长短的问题)
避开了陆地。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5:1.3.2 昼夜交替和时差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时2 昼夜交替和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地转偏向等概念;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4.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并能够对身边的现象进行分析。
『重点难点』1.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3.对水平运动的物体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一、昼夜交替与时差(板书)1.昼夜交替的分界线──晨昏线(圈)(板书)『讲解』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如图)。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绿色虚线)和夜弧(蓝色虚线)。
『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现象吗?——★参考答案★——:有。
因为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球,有光照的半球为白天,无光照的半球就是黑夜。
『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参考答案★——:没有。
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会有半个球永远是白昼,半个球永远是黑夜,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因此在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内(24小时),有昼夜交替的现象,昼长和夜长的时间合起来为24小时。
但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还有极昼、极夜现象。
『多媒体演示』逐步演示夏至日晨昏线的画法你们能画出直射点在南半球、赤道时地球上的晨昏线『多媒体演示』南半球、赤道时地球上的晨昏线的画法2.时区和日界线(板书)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因此,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2:1.3.2昼夜交替和时差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在北半球,一盆水放平,底部开一个小圆孔,随着水的流动,盆中的水会发生旋转,其中旋转的方向是以逆时针旋转为主。
尝试探究:为什么北半球水盆里的水外排时形成的水涡是逆时针方向?提示: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一个地转偏向力,该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盆里的水外排时形成的水涡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
2.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应用晨昏线的应用。
一、产生昼夜交替1.昼夜的产生: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
2.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圈),它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3.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4.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长度为24小时,用来作为人们起居作息的基本时间单位。
判断1:如果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会出现昼夜现象,但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 × )二、产生时差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得不同地区见到日出的时刻有早有晚,相对位置较东的地点比位置较西的地点的时刻早。
2.地方时:①含义: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②时差:经度每隔15°的地方时相差1小时。
3.区时:①区时规定: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区时。
②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
③区时换算: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加1小时,往西相反。
④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减1天,反之,加1天。
判断2: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地方时。
( × )三、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
思考:在北半球,汽车的右车轮往往比左车轮磨损严重,试分析原因。
提示:北半球,汽车在前进时始终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右车轮受力大,与地面的摩擦力大,磨损严重。
1.3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教学设计第一学期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天文软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图表、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撰写一篇观察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报告内容需包括观察时间、地点、方法,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和感悟。
2.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要求模型能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以及产生的昼夜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3.地理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解读能力。
4.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是什么?
b.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c.如何运用地理图表分析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2.小组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判断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1.3.2昼夜交替和时差
课时2 昼夜交替和时差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学习目标定位] 1.解释昼夜交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联系实际计算不同地点的地方时和区时。
2.运用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规律,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一、昼夜交替和时差 1.昼夜交替(1)原因⎩⎪⎨⎪⎧地球是一个既①不发光、也②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转(2)周期:③1个太阳日。
2.晨昏线(圈)(1)概念:④昼半球与⑤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2)意义:纬线上昼弧与⑥夜弧的分界线。
3.地方时(1)产生(2)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⑧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⑨4分钟4.时区划分(1)原因:地方时的计时方法很不方便。
(2)方法:全球共分为⑩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⑪15°。
5.区时(1)界定:各时区都以本时区⑫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2)规律: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⑬1小时。
6.国际日界线(1)目的: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
(2)内容:原则上以⑭180°经线为分界线。
(3)意义:“⑮今天”和“⑯昨天”的分界线。
思维活动1.“北京时间”和北京的时间一样吗?答案 不同。
“北京时间”是中国统一采用的时间,即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时),而北京的时间为其所在经线116°E 的地方时,两者相差16分钟。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产生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2.规律⎩⎪⎨⎪⎧北半球向⑰右偏南半球向⑱左偏赤道上⑲没有偏转方法点拨 可用“手势”记忆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方法: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手心向上,“南左北右”,四指指向运动方向,则拇指所指方向即为水平物体的偏转方向。
思维活动2.为什么单向行驶的列车轨道,总是一侧受损严重?答案 列车单向行驶时,其所受的地转偏向力总偏向一侧的轨道。
探究点一 晨昏线的特点与判定 探究活动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自主探究】 (5′)【课件展示】一、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 16图1.19及相关材料,思考:1、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假设地球本身发光、地球透明、地球不运动又会怎样?)2、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3、怎样判断晨线和昏线?(重点) ………………教师点拨,归纳学生答案并用课件展示参考答案:1、地球不本身不发光,地球不透明,太阳只能照到地球的一半。
2、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3、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黑夜进入到白昼的过度线为晨线,由白昼进入到黑夜的过度线为昏线。
) 【针对性限时练】 学生自主探究并回答…… 1、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思。
2、展示参考答案,规范学生答题。
【针对性限时练】(3′)过渡: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
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
自然过渡【自主探究】(3′)【课件展示】二、时差(地方时、时区与区时)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6-17及图1.20,思考: 1、同一经线上时间是否相同?2、全球共划分为多少个时区,如何划分?3、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或区时,如何求未知地方的地方时或区时?(重点、难点)学生自主探究并回答……学生阅读教材把握基础知识,重点突破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教师 点拨教师点拨,归纳学生所回答的答案,并用课件展示参考答案:1、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间,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 2、全球公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各个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展示参考答案,规范学生答题。
1.晨线和昏线的判读A 点在____线上;B 点在____ 线上; C 点在____线上;D 点在____ 线上。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动态PPT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公转的运动特点,降低学习难度。
-设计地球自转、公转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运动规律。
-创设情境,如模拟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地理现象的产生。
-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5.注重分层教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6.加强课堂互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昼夜长短变化、日出日落时间等信息,分析这些变化与地球运动的关系,撰写一篇观察报告。
3.查找资料,了解地球运动对其他星球(如火星、金星等)的影响,对比地球与其他星球的运动差异,整理成一份调查报告。
4.设计一个关于地球运动的实验或制作一个模型,展示地球自转、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并在课堂上分享实验过程和成果。
5.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短文,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6.调查家乡的气候特点、农业活动等与地球运动的关系,分析地球运动对家乡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结合地球仪和地图,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地球自转的规律。
3.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速度等基本知识,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昼夜交替时差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同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首先,我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演示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时差的形成原理。接着,我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昼夜交替时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日出日落时间的变化、作息时间的调整等。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昼夜交替时差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同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昼夜交替时差”为主题,针对高二地理同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进行设计。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章节中,昼夜交替时差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教师强调昼夜交替时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与昼夜交替时差相关的地理现象。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5.反思与评价的重视: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让学生总结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昼夜交替时差教学设计高二地理同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态图、视频等,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感受地球自转的运动,引发他们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探究欲望。
2.分步骤讲解,突破难点: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分解为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具体现象,逐一讲解,让学生在理解单一现象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2.地方时差是如何产生的?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航空、航海、通信等领域中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以检验学生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掌握:
3.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导致的时间差异、昼夜交替等现象,使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航空、航海、通信等,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5.实践作业:布置观察性作业,让学生记录一周内日出日落时间、地方时差等,加深对地球自转现象的理解。
6.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理解,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性作业: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本地日出日落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分析性作业:选取两个经度不同的城市,计算它们之间的时差,并探讨时差对人们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影响。
3.实践性作业:结合地球自转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活动,向家人或朋友解释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的形成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和夜的形成
(提问)——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讲述)晨昏线是一个大圆,晨线和昏线各占一半。
晨昏线把地球表面平均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更替到昼半球的半圆线是晨线;由昼半球向夜半球更替的半圆线叫昏线。
(2)昼和夜的表达方法
(讲述)任一瞬间,各地所处的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示。
(提问)什么是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昼半球上:太阳高度>0°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
夜半球上:太阳高度<0°
直射点上:太阳高度=90°
(3)昼夜更替的产生
(讲述)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交替。
(4)昼夜更替的周期
(提问)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多少?
——昼夜更替的周期,也就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
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还会不会由昼夜现象?会不会有昼夜更替现象?
——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象。
因为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透明、不发光这一现象决定的,与地球自转无关;昼夜更替现象也会存在,但更替的周期将会长达1年。
2.地方时
(讲述)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
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且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提问)什么是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1)地方时
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秒钟
(练习)当60°E的地方时是9:00时,
则61°E的地方时9:04,75°E的地方时是10:00,哪根经线的地方时是8:00?——45°E
例题:
A.已知经度差,求地方时
Eg.当我国领土最东端135°E的地方时为上午10点时,最西端73°E的地方时是几点?
135°-73°= 62°=60°+2°
=4小时8分
10-4小时8分=5:52
B.已知地方时差,求经度
Eg.北京比兰州的地方时早49分44秒,兰州的地理经度是103°53'E,计算北京的地理经度?
49分44秒48分104秒
12°26'
103°53'+12°26'=115°79'=116°19'
(2)区时
A.时区的划分: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全球共
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
的时间,即区时。
B.区时的计算(相邻两时区之间,时刻相差1小时)
①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经度/15,结果四舍五入
eg.计算116°E所在时区 116/15≈7.7 东8区
110°W所在时区 110/15≈7.3 西7区
②已知时区,求中央经线:时区×15
eg.计算东八区的中央经线 8×15=120°E
计算西三区的中央经线 3×15=45 45°W
C.日界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
界线。
①日界线特征
a.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变更,都从这条线开始。
b.实际的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
(照顾附
近国家居民生活的方便,避免通过陆地)
②过日界线时间的计算
a.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日期相差整1天,时刻相同
b.从东12区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1天;
从西12区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1天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规律:
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
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
在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偏转
(2)地转偏向力
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始终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