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函数与方程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三数学教案函数与方程

初三数学教案函数与方程

初三数学教案函数与方程初三数学教案:函数与方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概念,并能够准确地表示函数的定义;2. 掌握常见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能够进行函数的图像变换和平移;3. 熟练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 进一步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能够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常见函数的图像特征与性质;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4. 解方程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函数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一种数学关系,用来描述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对应关系。

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函数表、函数图像和函数公式等。

2. 函数的图像特征与性质常见的函数图像包括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等。

对于线性函数来说,其图像是一条直线,斜率代表了函数的变化速率。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开口向上或向下的抛物线,顶点是函数的最值点。

3. 函数的图像变换和平移函数的图像变换可以通过改变函数的系数、常数项,以及加减、乘除等运算来实现。

常见的图像变换包括垂直平移、水平平移、垂直伸缩和水平压缩等。

4.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消元等方法来实现。

对于一元一次方程来说,解的过程即为寻找使得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5. 解方程的应用方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用方程解决分数相加的问题、求某物体的速度等。

通过解方程,我们可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得到准确的解答。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每天花费的时间和获得的成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来引入函数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函数的图像特征与性质分别介绍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并通过图像展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3. 函数的图像变换和平移以线性函数为例,介绍函数图像的垂直平移、水平平移、垂直伸缩和水平压缩的图像变换,并通过实例和图像进行演示。

函数与方程教案

函数与方程教案

函数与方程教案教案:函数与方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理解函数和方程的概念;(2)掌握函数和方程的基本性质;(3)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函数和方程模型。

2. 过程与方法:(1)讲授与实例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定义;(2)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 函数相关的概念:(1)定义域和值域;(2)函数的增减性和奇偶性;(3)函数的图象与方程。

3. 方程的概念:(1)方程的定义;(2)方程的解;(3)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4. 方程的解法:(1)等式的加减消元法;(2)等式的乘除消元法;(3)方程的解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实例引出函数和方程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函数和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2. 讲解函数的定义:(1)讲解函数的定义和符号表示;(2)通过实例演示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 探究函数的相关概念:(1)讲解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计算;(2)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增减性和奇偶性。

4. 引入方程的概念:(1)讲解方程的定义和解的概念;(2)通过实例演示方程的解法。

5. 培养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实例,让学生学会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得到答案。

6. 强化训练: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7.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学习要点。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函数和方程的理解程度;2. 检查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否正确转化为方程;3. 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能力;4.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和课件;2. 实物、图片等辅助教具;3. 习题集和参考答案。

初三数学优秀教案范本函数与方程

初三数学优秀教案范本函数与方程

初三数学优秀教案范本函数与方程初三数学优秀教案范本:函数与方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函数和方程的基本概念,能够准确描述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2. 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方程的解法;3. 能够应用函数和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函数的定义及基本性质:定义域、值域和图像;2. 函数的表示方法:a. 函数的显式表示法;b. 函数的隐式表示法;c. 函数的点集表示法。

3. 方程的解法:a.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b.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c. 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与函数和方程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例如,“小明去商店买苹果,他发现苹果的价格与数量的关系是怎样的?这种关系能用一种数学模型来表示吗?”2. 探究函数的定义及基本性质a. 引导学生观察苹果的价格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这种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即函数;b. 介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图像的概念,并通过画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c. 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区分函数与非函数的特点,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3. 函数的表示方法a.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已知的函数关系;b. 介绍函数的显式表示法、隐式表示法和点集表示法,并通过示例演示每种表示方法。

4. 方程的解法a.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已知的方程问题;b. 介绍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通过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c. 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通过实际问题演示如何解决方程组。

5. 实际问题的应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小明和小红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他们一共花费了多少钱?”,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函数和方程来建立数学模型,并解决问题。

6.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函数与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方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布置练习题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函数和方程的关系教学设计

函数和方程的关系教学设计

函数和方程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和方程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 能够正确运用函数和方程的概念解决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2. 方程的定义与性质;3. 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4. 通过函数和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热身(5分钟)通过举例解释函数和方程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兴趣。

例如,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展示函数和方程的应用,如某件商品原价为x元,现在以10%的折扣卖出,学生需要设计一个函数或方程来计算出打折后的价格。

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和方程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探究函数和方程(15分钟)教师通过课堂互动或板书介绍函数和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函数和方程,并思考它们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给出几个函数和方程的例子,并让学生试图从中找出它们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第三步:掌握函数和方程的联系与区别(2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和方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可以给出一些图形或表格,并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函数和方程。

学生可以通过绘制图像、列举值域和定义域等方式来判断函数和方程的特点。

第四步:函数和方程的运用(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设计一个合适的函数或方程来解决问题。

问题可以是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购买商品的折扣计算、汽车行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并通过尝试和调整不同的函数和方程来解决问题。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1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梳理函数和方程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联系。

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函数和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价值。

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和解决思路。

教学评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行评估。

此外,可以布置一些小练习或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函数和方程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并对其进行评分。

数学课教案函数与方程

数学课教案函数与方程

数学课教案函数与方程数学课教案:函数与方程导语:函数与方程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掌握它们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将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函数与方程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引入1.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函数吗?函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2.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函数的定义和应用,并记录下来。

3.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讨论过程中让其他同学提问和补充。

二、探究函数1. 实物演示:给出一张耐热玻璃和一根蜡烛,让学生猜测玻璃会在什么情况下破裂。

2. 实验设计:让学生围绕实物演示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探究玻璃破裂的条件。

3.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总结:集中讨论各组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玻璃破裂与温度、压力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5. 引入函数概念: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定义,并解释函数的图像可以表示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函数的图像1. 图像展示:给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像,如直线、抛物线、正弦曲线等,并引导学生发现图像的规律。

2. 图像分类:让学生依据图像的形状和特点进行分类,同学们一起回顾和总结各类图像的特点。

3. 知识点讲解:介绍常见的函数表达式,如线性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等,并解释它们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4. 练习与验证: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函数表达式,让他们画出对应的图像,并进行相互交流和验证。

四、方程的应用1. 示例问题:给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买物品的优惠活动,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背后可能存在的方程关系。

2. 方程的建立: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提取和建立相应的方程,解释方程的含义。

3. 方程求解:讲解如何通过求解方程来寻找问题的解,如利用代入法或图像法进行求解。

4. 实际运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方程知识应用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中,并与同学分享解题思路和结果。

3.1.1函数概念(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x

3.1.1函数概念(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x

3.1.1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一、教材地位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第60~64页).1.概念本身角度:函数是高中数学最抽象的概念,初中曾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给出函数的描述性定义,并把函数看作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但这一定义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局限性.2.学科角度: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是整个高中函数知识体系的基石,它不仅将函数概念由“对应论”发展到“集合论”,更承上启下,为后继研究基本初等函数,比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以及函数的性质等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让我们体会到重要概念对数学发展和数学学习的巨大作用;同时,函数的基础知识在日常生活、社会经济、以及等其他学科也有着广泛应用.3.高考角度:函数是高考数学的热点,函数图象性质、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解析几何导数的结合问题常考常新,从基础题、中档题到压轴题,每年高考都是绝对重点,高考所考察的五大数学思想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贯穿高中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有人说,“得函数者得数学,得数学者得高考”,更是形象的道出了函数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二、学情分析1.从学生知识层面看:通过初中函数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基础;通过必修一第一章“集合”的学习,对集合思想的认识也日渐提高,为重新定义函数、从根本上揭示函数的本质提供了知识保证.2.从学生能力层面看: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具备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数形结合的意识和思维的深刻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3.从学生情感培养方面看:多数学生对教学新内容的学习有很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探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能力仍需要通过课堂主渠道加以培养和提高.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的三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重点)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发展数学应用意识.(难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表达的良好思维习惯,养成用函数模型描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蕴含的规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四、教学重点用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刻画函数的概念.五、教学难点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六、教学过程1.函数概念的形成1.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思考1:(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其周长l= ;(2)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其周长l= ; (3)若正方形的边长为x ,则其周长l= ;【预设答案】(1)4(2)8(3)4x【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例子复习函数的概念,让学生再次体会函数高度“抽象”的作用.思考2:初中学习的函数的概念是什么?【预设答案】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如果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 是x 的函数.其中x 叫自变量,y 叫因变量.【设计意图】复习初中函数概念,强调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对应.思考3:请同学们考虑以下两个问题【设计意图】从初中的概念来看,这两组中的两个函数没什么不同,但我们有感觉它们是不同函数.让学生体会初中函数概念不够精确,从而有些问题解决不了.1.2探究典例,形成概念问题1: 某“复兴号”高速列车到350km/h 后保持匀速运行半小时.这段时间内,列车行进的路程S (单位:km )与运行时间t (单位:h )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S=350t.思考:根据对应关系S=350t ,这趟列车加速到350km/h 后,运行1h 就前进了350km ,这个说法正确吗?44y x l x ==(1)与周长是同一函数吗?22x y x y x==()与是同一函数吗?【预设答案】不正确.对应关系应为S=350t ,其中 }1750|{},5.00|{11≤≤=∈≤≤=∈s s B s t t A t .问题2 :某电气维修告诉要求工人每周工作至少1天,至多不超过6天.如果公司确定的工资标准是每人每天350元,而且每周付一次工资,那么你认为该怎样确定一个工人每周的工资?一个工人的工资w (单位:元)是他工作天数d 的函数吗?【预设答案】是函数,对应关系为w=350d,其中},6,5,4,3,2,1{2=∈A d}2100,1750,1400,1050,700,350{2=∈B w .思考:在问题1和问题2中的函数有相同的对应关系,你认为它们是同一个函数吗?为什么?【预设答案】不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不一样.问题3 :如图,是北京市2016年11月23日的空气质量指数变化图.如何根据该图确定这一天内任一时刻th 的空气质量指数的值I ?你认为这里的I 是t 的函数吗?【预设答案】是,t 的变化范围是}240|{A 3≤≤=t t ,I 的范围是}1500|{I B 3<<=I .问题4: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总支出金额食物支出金额=r r ( 反映一个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质量越高.上表是我国某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省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你认为该表给出的对应关系,恩格尔系数r 是年份y 的函数吗?思考:上述问题1到问题4中的函数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预设答案】共同点有:(1)都包含两个非空数集,用A ,B 来表示;(2)都有一个对应关系不同点有:(1)(2)是通过解析式表示对应关系,(3)是通过图象,(4)是通过表格【设计意图】通过四个具体的例子,发现要在集合的基础上定义函数会比较准确,同时让学生体会函数对应关系的3种表示形式.函数概念:一般地,设A , B 是非空的实数集,如果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 =f (x ),x ∈A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做函数的值域.函数的三个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常见函数的三要素:正比例函数:y kx =的定义域是R ,值域也是R .对应关系f 把R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对应到R 中唯一确定的数(0)ax b a +≠.一次函数:(0)y ax b a =+≠的定义域是R ,值域也是R .对应关系f 把R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对应到R 中唯一确定的数(0)ax b a +≠.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的定义域是R ,值域是B .当a >0时,244ac b B y y a ⎧⎫-⎪⎪=≥⎨⎬⎪⎪⎩⎭;当a <0时,244ac b B y y a ⎧⎫-⎪⎪=≤⎨⎬⎪⎪⎩⎭.对应关系f 把R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对应到B 中唯一确定的数2(0)ax bx c a ++≠. 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定义域为{}0x x ≠,对应关系为“倒数的k 倍”,值域为{}0y y ≠.反比例函数用函数定义叙述为:对于非空数集{}0A x x =≠中的任意一个x 值,按照对应关系f :“倒数(0)k k ≠倍”,在集合{}0B y y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k x 和它对应,那么此时f :A B →就是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0),.k f x k x A x=≠∉2.例题讲解,理解概念例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是函数【预设答案】(1)是(2)是(3)不是【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函数只能是“一对一”或“多对一”,不能“一对多”.例2. 判断下列图象能表示函数图象的是()【预设答案】D【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概念中的“唯一”二字例3 .你能构建一个问题情景,使其中函数的对应关系为y=x(10-x)吗?【预设答案】长方形的周长为20,设一边长为x,面积为y,那么y=x(10-x),其中x的取值范围是A={x|0<x<10},y的取值范围是B={y|0<y≤25}.对应关系f把每一个长方形的边长x,对应到唯一确定的面积x(10-x)【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数学应用思想,同时巩固函数概念是建立在集合基础上的.3.课堂练习,巩固新知练习1.若函数y=f(x)的定义域为{x|−3≤x≤8,x≠5},值域为{y|−1≤y≤2,y≠0},则y=f(x)的图象可能是()A. B.C. D.【答案】B练习2.已知函数f(x),g(x)分别由下表给出.则g(f(5))=;f(g(2))=.【答案】4 3练习3.集合A,B与对应关系f,如图所示,f:A→B是否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如果是,那么定义值域与对应关系各是什么?【答案】由图知A中的任意一个数,B中都有唯一确定数,与之对应,所以f:A→B 是从A 到B的函数定义域是A={1,2,3,4,5},值域C={2,3,4,5}4.构建一个问题情景,使其中的变量关系能用解析式y=√x来描述.【答案】正方形的面积为x,其边长为y,则y=√x,其中x的取值范围是A={x|0<x},y的取值范围是B={y|0<y}4.课堂小结,思想升华本节课主要是在集合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函数,让函数的概念更加清晰准确.。

函数与方程教案

函数与方程教案

第四章:函数应用§1:函数与方程教学分析:课本选取探究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其对应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之间的关系作为本节的入口。

其意图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发现新知识,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确“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密切联系,学会结合函数图像性质判断方程根的个数,学会用多种方法求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

2、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在今后学习中利用这一规律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

重点难点:根据二次函数图像与x 轴的交点个数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函数零点的概念。

复习引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进行第四章函数应用的学习,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函数与方程。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并会对它们进行求解。

现在来看几个方程:①ax+b=0(a ≠0) 这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能很容易求出方程的解是x=-ab .②ax 2+bx+c=0(a ≠0) 这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在对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时我们会先用判别式△=b 2-4ac 来判断方程是否有实解。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x 2;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当方程有实数根时,我们可以通过求根公式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x=aac b b 242-±-。

③x 5+4x 3+3x 2+2x+1=0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一元五次方程,对于这样一个高次方程大家会不会求解?能不能知道这个方程是否有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判断一个给定方程的解是否存在的问题?〔写标题〕1.1利用函数性质判定方程解的存在一、例1:给出三个方程:x2-2x-3=0; x2-2x+1=0 ;x2-2x+3=0 分析:这三个都是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通过判别式△来判断方程是否有解,假设有解,也能很容易的求出。

《函数与方程》教学设计案例

《函数与方程》教学设计案例
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
能根据方程根的情况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2.学习者分析
(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已有一定的基础,掌握基本概念
3.学习目标确定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可分条表述)
教师活动1
(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类型;对应学生活动,示范指导学科思想方法,关注课堂生成,纠正思维错漏,恰当运用评价方式与评价工具持续评价促进学习。下同)
学生活动1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围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系列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学生分析任务-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分享交流中学习并有实际收获。下同)
1.理解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之间的关系,掌握用连续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及函数图像判断函数零点所在区间与方程的根所在的区间。
2.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特征,掌握判断方程的根的个数和所在区间。
3.能根据方程根的情况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4.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之间的关系,掌握用连续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及函数图像判断函数零点所在区间与方程的根所在的区间。
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
《函数与方程》教学设计案例
《《函数与方程》教学设计案例》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单元(或主题)名称

函数与方程教案

函数与方程教案

函数与方程教案函数与方程教案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而函数与方程则是数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函数与方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非常重要。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一份高质量的函数与方程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概念。

一、教学目标在设计教案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函数与方程的学习,我们可以设定以下几个目标:1. 理解函数与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掌握函数与方程的表示方法和解题方法;3. 能够应用函数与方程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函数与方程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从基础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定义域、值域、图像、奇偶性等;2. 方程的基本概念:包括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方程的根等;3. 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介绍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方程求解函数的根;4. 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介绍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函数图像求解方程的根;5. 函数与方程的应用:介绍函数与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数学建模、物理问题等。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总结,让他们主动发现函数与方程的规律和性质;2. 问题导向学习: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案例,理解函数与方程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步骤在设计教案时,我们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以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用函数与方程解决问题;2. 概念讲解:介绍函数与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对它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3. 示例演示: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演示如何表示函数与方程,并解决相关问题;4. 练习巩固: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巩固他们对函数与方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5. 拓展应用:引入一些拓展应用题,让学生应用函数与方程解决更复杂的问题;6.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函数与方程教案

函数与方程教案

函数与方程教案一、引言函数与方程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工具。

在教学中,如何生动有效地向学生介绍函数与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函数与方程的概念,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函数与方程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

- 了解函数与方程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并解释函数与方程的特征。

- 能够应用函数与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 能够运用函数与方程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函数与方程的概念和特征。

- 函数与方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正确运用函数与方程的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具。

- 复习函数与方程的相关知识。

2. 学生准备- 准备教学所需的教材和笔记。

- 复习与函数与方程相关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本教案将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主动发现函数与方程的规律和应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 概念引入- 利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函数?什么是方程?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定义函数与方程的概念,并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2. 特征分析- 设计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规律。

- 引导学生发现函数和方程的特征,如自变量、因变量、线性函数、非线性函数等。

3. 应用探究-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函数与方程的知识解决。

-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词,确定函数与方程的表达式,并进行计算。

4.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函数与方程的定义、特征和应用。

- 提供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函数与方程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自我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维能力。

- 教师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馈,并做好评价记录。

3.1函数与方程教案

3.1函数与方程教案

函数与方程考点同步解读1.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

在现实生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今天,函数与方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函数与方程还是中学数学四大数学思想之一,因此函数与方程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本节通过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研究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以及根的个数的判断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与相应的函数的情形.3.本节之后将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在利用二分法解方程中应用,通过建立函数模型及模型的求解来体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渗透“方程与函数”的思想。

核心素养聚焦1.通过函数与方程的关系,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提高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2.根据图像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要的关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的素养3.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提升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从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寻求解决棘手问题方法的习惯;2.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3.通过习题与探究知识的相关性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得出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4.通过对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不断剖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2.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3.使学生感受学习、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功感.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零点的概念及零点存在性的判定.教学难点:探究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环节一:揭示意义,明确目标】揭示本章意义,指明课节目标教师活动:用屏幕显示教师活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章函数的应用.通过第二章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而这一章我们就要运用函数思想,建立函数模型,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为此,我们还要做一些基本的知识储备.方程的根,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而我们在初中研究的“方程的根”只是侧重“数”的一面来研究,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主要从“形”的角度去研究“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教师活动:板书标题(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环节二:巧设疑云,轻松渗透】设置问题情境,渗透数学思想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用屏幕显示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有实根,有几个实根?(1)x2-2x-3=0;(2)ln x+2x-6=0.学生活动:回答,思考解法.教师活动:第二个方程我们不会解怎么办?你是如何思考的?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考虑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未知问题已知化,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进而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都习惯性地用代数的方法去解决,我们应该打破思维定势,假如第一个方程你不会解,也不会应用判别式,你要怎样判断其实根个数呢?学生活动:思考作答.教师活动:用屏幕显示函数y=x2-2x-3的图象.学生活动:观察图象,思考作答.教师活动:我们来认真地对比一下.用屏幕显示表格,让学生填写x2-2x-3=0的实数根和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学生活动:得到方程的实数根应该是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结论.教师活动:我们就把使方程成立的实数x称为函数的零点.【环节三:形成概念,升华认知】引入零点定义,确认等价关系教师活动:这是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板书(一、函数零点的定义:对于函数y=f(x),使方程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教师活动: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零点就是使函数值为0的点?学生活动:对比定义,思考作答.教师活动:结合函数零点的定义和我们刚才的探究过程,你认为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究竟是什么关系?学生活动:思考作答.教师活动:这是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板书(二、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等价关系).教师活动:检验一下看大家是否真正理解了这种关系.如果已知函数y=f(x)有零点,你怎样理解它?学生活动:思考作答.教师活动:对于函数y=f(x)有零点,从“数”的角度理解,就是方程f(x)=0有实根,从“形”的角度理解,就是图象与x轴有交点.从我们刚才的探究过程中,我们知道,方程f(x)=0有实根和图象与x轴有交点也是等价的关系.所以函数零点实际上是方程f(x)=0有实根和图象与x轴有交点的一个统一体.在屏幕上显示:教师活动:下面就检验一下大家的实际应用能力.【环节四:应用思想,小试牛刀】数学思想应用,基础知识强化教师活动:用屏幕显示求下列函数的零点.(1)y =3x ;(2)y =log 2x ;(3)y =1x;(4)y =(4)(1),4,(4)(6), 4.x x x x x x -+<⎧⎨---≥⎩ 学生活动:由四位同学分别回答他们确定零点的方法.画图象时要求用语言描述4个图象的画法.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描述,在黑板上作出图象(在接下来探究零点存在性定理时,图象会成为同学们思考问题的很好的参考).教师活动: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零点的定义,还学习了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等价关系,在这些知识的探究发现中,我们也有了一些收获,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能不能解决ln x +2x -6=0的根的存在性问题?学生活动:可受到化归思想的启发应用数形结合进行求解.教师活动:用屏幕显示学生所论述的解题过程.这种解法充分运用了我们前面的解题思想,将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将一个图象不会画的函数转化成了两个图象都会画的函数,利用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解决实根存在性问题.看来我们的探究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师活动:如果不转化,这个问题就真的解决不了吗?现在最棘手的问题是y=ln x +2x-6的图象不会画,那我们能不能不画图象就判断出零点的存在呢?【环节五:探究新知,思形想数】探究图象本质,数形转化解疑教师活动:我们看到,当函数图象穿过x轴时,图象就与x轴产生了交点,图象穿过x轴这是一种几何现象,那么如何用代数形式来描述呢?用屏幕显示y=x2-2x-3的函数图象,多次播放抛物线穿过x轴的画面.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图象,得出函数零点的左右两侧函数值异号的结论.教师活动:好!我们明确一下这个结论,函数y=f(x)具备什么条件时,能在区间(a,b)上存在零点?学生活动:得出f(a)·f(b)<0的结论.教师活动:若f(a)·f(b)<0,函数y=f(x)在区间(a,b)上就存在零点吗?学生活动:可从黑板上的图象中受到启发,得出只有在[a,b]上连续不断的函数,在满足f(a)·f(b)<0的条件时,才会存在零点的结论.【环节六:归纳定理,深刻理解】初识定理表象,深入理解实质教师活动:其实同学们无形之中已经说出了我们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那就是零点存在性定理.这是我们本节课的第三个知识点.板书(三、零点存在性定理).教师活动:用屏幕显示(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教师活动:这个定理比较长,找个同学给大家读一下,让大家更好地体会定理的内容.学生活动:读出定理.教师活动:大家注意到了吗,定理中,开始时是在闭区间[a,b]上连续,结果推出时却是在开区间(a,b)上存在零点.你怎样理解这种差异?学生活动:思考作答.教师活动:虽然我们已经得到了零点存在性定理,但同学们真的那么坦然吗?结合黑板上的图象,再结合定理的叙述形式,你对定理的内容可有疑问?学生活动:通过观察黑板上的板书图象,大致说出以下问题:1.若函数y=f(x)在区间[a,b]上连续,且f(a)·f(b)<0,则f(x)在区间(a,b)内会是只有一个零点吗?2.若函数y=f(x)在区间[a,b]上连续,且f(a)·f(b)>0,则f(x)在区间(a,b)内就一定没有零点吗?3.在什么条件下,函数y=f(x)在区间(a,b)上可存在唯一零点?教师活动:那我们就来解决一下这些问题.学生活动:通过黑板上的图象举出反例,得出结论.1.若函数y=f(x)在区间[a,b]上连续,且f(a)·f(b)<0,则只能确定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有几个不一定.2.若函数y=f(x)在区间[a,b]上连续,且f(a)·f(b)>0,则f(x)在区间(a,b)内也可能有零点.3.在零点存在性定理的条件下,如果函数再具有单调性,函数y=f(x)在区间(a,b)上可存在唯一零点.【环节七:应用所学,答疑解惑】把握理论实质,解决初始问题教师活动:现在我们不用画出图象也能判断函数零点是否存在,存在几个了.那解决ln x+2x-6=0的根的存在性问题应该是游刃有余了.用屏幕显示学生活动:通过对零点存在性的探究和理解,表述该问题的解法.【环节八:归纳总结,梳理提升】总结基础知识,提升解题意识教师活动:本节课的知识点已经在黑板上呈现出来了,但最重要的,也是贯穿本节课始终,起到灵魂作用的却是三大数学思想,即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才是数学的灵魂所在,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对我们解决问题起着绝对的指导作用.愿我们每个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体味、感悟、应用、升华!【环节九:理论内化,巩固升华】整理思想方法,灵活应用解题设置四个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增强学生对所学新知的应用意识.1.函数f(x)=x(x2-16)的零点为( )A.(0,0),(4,0) B.0,4C.(-4,0),(0,0),(4,0) D.-4,0,42.已知函数f(x)是定义域为R的奇函数,且f(x)在(0,+∞)上有一个零点,则f(x)的零点个数为( )A .3B .2C .1D .不确定3.已知函数f (x )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有如下对应值表:那么函数在区间[1,6]上的零点至少有( )A .5个B .4个C .3个D .2个4.函数f (x )=-x3-3x +5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为( )A .(-2,0)B .(1,2)C .(0,1)D .(0,0.5)【环节十:布置作业,举一反三】延伸课堂思维,增强应用意识 已知f (x )=|x 2-2x -3|-a ,求a 取何值时能分别满足下列条件.(1)有2个零点;(2)有3个零点;(3)有4个零点.板书设计。

函数与方程教案苏教版必修

函数与方程教案苏教版必修

函数与方程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与方程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简单方程。

3. 能够运用函数与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函数与方程的定义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 不等式的解法5. 函数与方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函数与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

2. 难点: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函数与方程的基本概念、解法及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函数与方程的知识解决问题。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探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函数与方程的重要性。

2. 新课讲解:讲解函数与方程的定义,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函数与方程的知识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函数与方程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函数与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后访谈等。

3. 评价指标:(1)能够正确理解函数与方程的定义;(2)掌握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解法;(3)能够运用函数与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

2. 反思方法: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反馈、同行评价等。

3. 反思措施:(1)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加强难点讲解;(3)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必修《数学》2. 辅助资料:教学课件、练习题、案例分析资料等。

函数与方程教案

函数与方程教案

函数与方程教案教案:函数与方程一、教学内容:1. 函数概念及性质;2. 方程概念及求解方法;3. 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函数的定义及性质;2. 掌握方程的概念及求解方法;3. 理解函数与方程的关系,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函数和方程进行求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线性方程的概念及求解方法。

2. 讲解函数的概念及性质:(1)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含义。

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将每一个自变量与唯一的一个因变量对应起来。

例如,y = 2x + 3就是一个函数关系,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2)介绍函数的性质:a. 定义域和值域: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值域是因变量的取值范围。

b. 单调性:函数的单调性是指函数曲线的上升与下降方向。

可以分为增函数和减函数。

c. 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指函数关系在对称中的表现。

奇函数的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即f(-x) = -f(x),偶函数的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即f(-x) = f(x)。

d. 图象和方程:函数的图象是函数关系在坐标系中的表示,函数的方程是表示函数关系的代数式。

3. 讲解方程的概念及求解方法:(1)引导学生思考方程的含义。

方程是一个等式,含有一个或多个未知数,通过求解可以得到未知数的值。

(2)介绍方程的求解方法:a. 方程的转化:可以通过变形、移项等方法将方程转化为更简单的形式。

b. 方程的解法:可以通过列方程、联立方程等方法求解方程。

4. 讲解函数与方程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函数是一个特殊的方程,它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举例说明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例如,y = 2x + 3就是一个函数关系,也可以写成2x + y - 3 = 0的方程。

5. 练习与巩固:(1)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函数与方程的概念及性质。

(2)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函数和方程进行求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函数和方程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了解数学中的函数与方程数学教案

了解数学中的函数与方程数学教案

了解数学中的函数与方程数学教案教案:了解数学中的函数与方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与方程的基本概念;2. 掌握函数与方程的特征和相互关系;3. 能够运用函数与方程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方程的定义和性质;3. 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和区别;4. 运用函数与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函数与方程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数学中的函数与方程的兴趣和好奇。

2.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0分钟)2.1 讲解函数的定义: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将一个自变量的值对应到唯一的因变量的值上。

2.2 介绍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2.3 给出具体的函数例子,并让学生分析其性质。

3. 方程的定义和性质(20分钟)3.1 讲解方程的定义:方程是一个等式,其中包含一个或多个未知数,并且要求该等式成立。

3.2 介绍方程的性质:根的个数、解的唯一性、解的存在性等。

3.3 给出具体的方程例子,并让学生求解。

4. 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和区别(20分钟)4.1 比较函数和方程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总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4.2 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函数是否一定可以用方程表示?一个方程是否一定可以表示一个函数?4.3 通过举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和区别。

5. 运用函数与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30分钟)5.1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函数和方程解答。

5.2 让学生分组讨论、解答问题,并展示解题过程。

5.3 教师对解题过程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更好地应用函数与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和拓展(10分钟)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函数与方程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6.2 设置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四、教学评价: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解题过程,评价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合作能力;2. 学生在课后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对函数与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必修一 《3 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一 《3 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3.1.1 函数的概念(人教A版)函数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因而作为函数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从三个实例出发,引出函数的概念.从而就函数概念的分析判断函数,求定义域和函数值,再结合三要素判断函数相等.课程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对应法则。

2.掌握判定函数和函数相等的方法。

3.学会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值。

数学学科素养1.数学抽象:通过教材中四个实例总结函数定义;2.逻辑推理:相等函数的判断;3.数学运算:求函数定义域和求函数值;4.数据分析:运用分离常数法和换元法求值域;5.数学建模: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活动,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

难点:函数概念及符号y=f(x)的理解。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初中已经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那么在初中函数是怎样定义的?高中又是怎样定义?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

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阅读课本60-65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 在集合的观点下函数是如何定义?函数有哪三要素?2. 如何用区间表示数集?3. 相等函数是指什么样的函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新知探究1.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定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属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2)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函数y=f(x)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2.区间概念(a,b为实数,且a<b)3.其它区间的表示四、典例分析、举一反三题型一 函数的定义例1 下列选项中(横轴表示x 轴,纵轴表示y 轴),表示y 是x 的函数的是( )【答案】D解题技巧:(判断是否为函数)1.(图形判断)y 是x 的函数,则函数图象与垂直于x 轴的直线至多有一个交点.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交点,则不符合函数的定义,所对应图象不是函数图象.2.(对应关系判断)对应关系是“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是函数关系;“一对多”的不是函数关系. 跟踪训练一1.集合A={x|0≤x ≤4},B={y|0≤y ≤2},下列不表示从A 到B 的函数的是( )【答案】C题型二 相等函数例2 试判断以下各组函数是否表示同一函数:(1)f(x)=(√x )2,g(x)=√x 2;(2)y=x 0与y=1(x ≠0);(3)y=2x+1(x ∈Z)与y=2x-1(x ∈Z). 【答案】见解析【解析】:(1)因为函数f(x)=(√x )2的定义域为{x|x≥0},而g(x)=√x 2的定义域为{x|x ∈R},它们的定义域不同,所以它们不表示同一函数.(2)因为y=x 0要求x ≠0,且当x ≠0时,y=x 0=1,故y=x 0与y=1(x ≠0)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都相同,所以它们表示同一函数.(3)y=2x+1(x ∈Z)与y=2x-1(x ∈Z)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但对应关系不相同,故它们不表示同一函数. 解题技巧:(判断函数相等的方法) 定义域优先原则1.先看定义域,若定义域不同,则函数不相等.2.若定义域相同,则化简函数解析式,看对应关系是否相等. 跟踪训练二1.试判断以下各组函数是否表示同一函数: ①f(x)=x 2-x x,g(x)=x-1;②f(x)=√x x,g(x)=√x;③f(x)=√(x +3)2,g(x)=x+3;④f(x)=x+1,g(x)=x+x 0;⑤汽车匀速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关系f(t)=80t(0≤t ≤5)与一次函数g(x)=80x(0≤x ≤5). 其中表示相等函数的是 (填上所有正确的序号). 【答案】⑤【解析】①f(x)与g(x)的定义域不同,不是同一函数; ②f(x)与g(x)的解析式不同,不是同一函数; ③f(x)=|x+3|,与g(x)的解析式不同,不是同一函数; ④f(x)与g(x)的定义域不同,不是同一函数;⑤f(x)与g(x)的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皆相同,是同一函数. 题型三 区间例3 已知集合A={x|5-x ≥0},集合B={x||x|-3≠0},则A ∩B 用区间可表示为 . 【答案】(-∞,-3)∪(-3,3)∪(3,5] 【解析】∵A={x|5-x ≥0},∴A={x|x ≤5}. ∵B={x||x|-3≠0},∴B={x|x ≠±3}. ∴A ∩B={x|x<-3或-3<x<3或3<x ≤5}, 即A ∩B=(-∞,-3)∪(-3,3)∪(3,5]. 解题技巧:(如何用区间表示集合)1.正确利用区间表示集合,要特别注意区间的端点值能否取到,即“小括号”和“中括号”的区别.2.用区间表示两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运算时,应先求出相应集合,再用区间表示. 跟踪训练三1.集合{x|0<x<1或2≤x ≤11}用区间表示为 .2. 若集合A=[2a-1,a+2],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用区间表示为 . 【答案】(1)(0,1)∪[2,11] (2)(-∞,3)【解析】 (2)由区间的定义知,区间(a,b)(或[a,b])成立的条件是a<b. ∵A=[2a-1,a+2],∴2a-1<a+2.∴a<3, ∴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3). 题型四 求函数的定义域 例4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x+2)|x |-x; (2)f(x)=x 2-1x -1−√4-x .【答案】(1) (-∞,-2)∪(-2,0) (2) (-∞,1)∪(1,4]【解析】(1)要使函数有意义,自变量x 的取值必须满足{x +2≠0,|x |-x ≠0,即{x ≠-2,|x |≠x ,解得x<0,且x ≠-2.故原函数的定义域为(-∞,-2)∪(-2,0).(2)要使函数有意义,自变量x 的取值必须满足{4-x ≥0,x -1≠0,即{x ≤4,x ≠1.故原函数的定义域为(-∞,1)∪(1,4]. 解题方法(求函数定义域的注意事项)(1)如果函数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2)如果函数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组成的集合;(3)如果函数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实数组成的集合; (4)如果函数f(x)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代数式的和、差、积、商的形式构成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各式子都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集合(即求各式子自变量取值集合的交集). 跟踪训练四1.求函数y=√2x +3√2-x1x的定义域.2.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1,4],求函数f(2x+1)的定义域. 【答案】(1) {x |-32≤x <2,且x ≠0} (2) [-1,32]【解析】(1)要使函数有意义,需{2x +3≥0,2-x >0,x ≠0,解得-32≤x<2,且x ≠0,所以函数y=√2x +3−1√2-x+1x的定义域为{x |-32≤x <2,且x ≠0}.(2)已知f(x)的定义域是[-1,4],即-1≤x≤4. 故对于f(2x+1)应有-1≤2x+1≤4, ∴-2≤2x≤3,∴-1≤x≤32. ∴函数f(2x+1)的定义域是[-1,32]. 题型五 求函数值(域) 例5 (1)已知f(x)=11+x(x ∈R ,且x ≠-1),g(x)=x 2+2(x ∈R),则f(2)=________,f(g(2))=________. (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y =x +1; ②y =x 2-2x +3,x ∈[0,3); ③y =3x−11+x ; ④y =2x -√x −1. 【答案】(1)1317 (2)① R ② [2,6) ③ {y|y ∈R 且y≠3} ④ ⎣⎢⎡⎭⎪⎫158,+∞ 【解析】(1) ∵f (x)=11+x ,∴f(2)=11+2=13.又∵g (x)=x 2+2,∴g (2)=22+2=6, ∴f ( g(2))=f (6)=11+6=17.(2) ①(观察法)因为x ∈R ,所以x +1∈R ,即函数值域是R.②(配方法)y =x 2-2x +3=(x -1)2+2,由x ∈[0,3),再结合函数的图象(如图),可得函数的值域为[2,6).③(分离常数法)y =3x -1x +1=3x +3-4x +1=3-4x +1.∵4x +1≠0,∴y≠3, ∴y =3x -1x +1的值域为{y|y ∈R 且y≠3}.④(换元法)设t =x -1,则t≥0且x =t 2+1,所以y =2(t 2+1)-t =2 ⎝ ⎛⎭⎪⎫t -142+158,由t≥0,再结合函数的图象(如图),可得函数的值域为⎣⎢⎡⎭⎪⎫158,+∞.解题方法(求函数值(域)的方法)1.已知f(x)的表达式时,只需用数a 替换表达式中的所有x 即得f(a)的值.2.求f(g(a))的值应遵循由内到外的原则.3. 求函数值域常用的4种方法(1)观察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函数,其值域可通过观察得到;(2)配方法:当所给函数是二次函数或可化为二次函数处理的函数时,可利用配方法或二次函数图像求其值域;(3)分离常数法:此方法主要是针对有理分式,即将有理分式转化为 “反比例函数类”的形式,便于求值域;(4)换元法:即运用新元代换,将所给函数化成值域易确定的函数,从而求得原函数的值域.对于f (x )=ax+b+√cx +d (其中a ,b ,c ,d 为常数,且a ≠0)型的函数常用换元法. 跟踪训练五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y = √2x +1 +1;(2)y =1−x 21+x 2. 【答案】(1) [1,+∞) (2) (-1,1]【解析】(1)因为2x +1≥0,所以2x +1+1≥1,即所求函数的值域为[1,+∞). (2)因为y =1-x 21+x 2=-1+21+x2,又函数的定义域为R ,所以x 2+1≥1,所以0<21+x 2≤2,则y ∈(-1,1]. 所以所求函数的值域为(-1,1].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及解题技巧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课本67页练习、72页1-5本节课主要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活动,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在求抽象函数定义域时,先根据特殊函数的规律总结一般规律.。

函数与方程教案苏教版必修

函数与方程教案苏教版必修

函数与方程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掌握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基本方程。

3. 能够运用函数与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函数的定义及性质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 不等式的解法5. 函数与方程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函数的定义及性质,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解法。

2. 难点: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函数与方程的基本概念、解法及实际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函数与方程的重要性。

3.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函数与方程的重要性。

2. 讲解函数的定义及性质:结合图形,讲解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

3.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如加减法、乘除法等。

4. 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如因式分解、公式法等。

5. 讲解不等式的解法:引导学生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如同解变形、图像法等。

6. 实践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函数与方程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函数与方程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能力,检查他们能否灵活运用函数与方程知识。

3. 定期进行小型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数学》必修教材。

2. 教辅:相关练习册、参考书。

3. 网络资源:数学教育网站、在线教学平台。

4. 图形计算器:用于展示函数图像和方程解的图形。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 第二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函数与方程教案

函数与方程教案

函数与方程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函数与方程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函数和方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函数和方程之间的联系,提高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案内容:1. 引入函数和方程的概念:a. 向学生介绍函数和方程的定义,并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关联。

b. 解释函数和方程的区别,强调函数作为一种映射关系,而方程则是等式的表示。

2. 探索函数:a. 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符号表示法,包括函数名、自变量和因变量。

b. 引导学生使用输入输出表和图形表示来描述函数的关系。

c. 鼓励学生研究不同类型的函数,如线性函数、二次函数等。

3. 解决方程:a. 介绍方程的概念,并鼓励学生发现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b. 帮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含义,并教授基本的解方程方法,如逆运算、等式性质等。

c. 提供一系列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要求学生使用方程来解决。

4. 函数与方程的联系:a. 引导学生思考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如函数图像与方程的关系。

b. 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函数图像来推导函数的方程表示。

c. 鼓励学生探索函数和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案实施:1. 知识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引入函数和方程的概念。

2. 知识呈现:使用图表、图形和实例来展示函数和方程的特征和应用。

3. 学生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完成一些关于函数和方程的练习和问题。

4. 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澄清概念,解答疑问。

5. 巩固与拓展:通过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和探索更多的函数类型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6. 总结与评价:让学生总结所学的函数和方程的知识,评价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和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教案评估:1. 教师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练习与作业:评估学生在练习和作业中的表现。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和讨论,评估他们对函数和方程的掌握程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函数与方程教学
设计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函数(结合二次函数)零点的概念,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要的关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并计算函数在区间端点上的函数值之积的特点,找到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
②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并计算函数在区间端点上的函数值之积的特点,找到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
②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零点的概念及存在性的判定.
难点:零点的确定.
3.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4. 标签
数学,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提出问题: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 (a≠0)的根与二次函数
y=ax2+bx+c(a≠0)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2.先来观察几个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
(用投影仪给出)
①方程与函数
②方程与函数
③方程与函数
1.师:引导学生解方程,画函数图象,分析方程的根与图象和x轴交点坐标的关系,引出零点的概念.
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观察、思考、总结、概括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
师:上述结论推广到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又怎样?
(二)互动交流研讨新知
函数零点的概念:
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x叫做函数
的零点.
函数零点的意义:
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
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
有零点.
函数零点的求法:
求函数的零点:
①(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②(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1.师: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左边的这段文字,感悟其中的思想方法.
生:认真理解函数零点的意义,并根据函数零点的意义探索其求法:
①代数法;
②几何法.
2.根据函数零点的意义探索研究二次函数的零点情况,并进行交流,总结概括形成结论.
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3.零点存在性的探索:
(Ⅰ)观察二次函数的图象:
①在区间上有零点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0(<或>=).
②在区间上有零点______;
·____0(<或>=).
(Ⅱ)观察下面函数的图象
①在区间上______(有/无)零点;
·_____0(<或>=).
②在区间上______(有/无)零点;
·_____0(<或>=).
③在区间上______(有/无)零点;
·_____0(<或>=).
由以上两步探索,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怎样利用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断定函数在某给定区间上是否存在零点?
4.生:分析函数,按提示探索,完成解答,并认真思考.
师:引导学生结合函数图象,分析函数在区间端点上的函数值的符号情况,与函数零点是否存在之间的关系.
生:结合函数图象,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得出函数零点存在的条件,并进行交流、评析.
师:引导学生理解函数零点存在定理,分析其中各条件的作用.
(三)、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下列例题
例1.求函数f(x)=㏑x+2x -6的零点个数。

问题:
(1)你可以想到什么方法来判断函数零点个数?
(2)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由单调性你能得该函数的单调性具有什么特性?
例2.求函数,并画出它的大致图象.
师:引导学生探索判断函数零点的方法,指出可以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来画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对函数有一个零点形成直观的认识.
生: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画出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确定零点所在的区间,然后利用函数单调性判断零点的个数.
2.P97页练习第二题的(1)、(2)小题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又有哪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五)、布置作业
P88页练习第2题的(3)、(4)小题。

课堂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又有哪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课后习题
作业
P88页练习第2题的(3)、(4)小题。

板书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