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下历史第14课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案

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掌握我国古代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重点讲述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流程:
学习过程一、一人
1、招贤令引入
2、西域的范围、环境
3、学生自主学习填表格
4、观察张骞通西域的路
线动态和静态图
5、思考:你认为张骞是个
怎样的人,张骞的优秀品
质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6、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7、归纳张骞通西域的意

找到历史的时
空定位,突出张
骞所走路程的
艰苦
学生阅读教材,
并填出基本知

通过观察图记
住路线
学生思考归纳
宋代经济持续
发展
阅读材料,找有
用的信息
学生读史料,看
图、小组讨论得
出张骞出使西
通过引入,让学
生融入历史。


会张骞通西域
的艰难
让学生掌握基
础知识
培养看图识图
能力,
情感教育:不屈
不挠、不忘初
心。

培养学生从材
料中提取有用
的信息
培养学生合作
交流,归纳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设计

明朝趣事1、明朝公主出嫁遭骗婚。

明朝公主按规定只能下嫁平民,民间男子为了当上驸马,往往贿赂太监把自己夸的天花乱坠进行骗婚,皇帝也经常被坑!比如嘉靖皇帝女儿嫁了个秃子,万历皇帝妹妹嫁了个病痨,结婚一月就守寡。

2、朱元璋写错别字。

官员卢熊要到山东兖州走马上任,结果拿到皇帝诏书发现皇帝写了错别字,“兖[yǎn]州”写成“衮[gǔn]州”。

卢熊脑子一根筋,办事极认真,一定要朱元璋改过来。

朱元璋恼羞成怒,心想你这厮是欺负我老朱没文化是吧,我说是“衮州”就是“衮州”,天下都是我的,改个名字怎么啦!可怜卢熊就这样脑袋搬了家。

3、明朝户部经常发不出工资。

有时候上半年发纸币,下半年发苏木和胡椒。

明朝纸币贬值,发了等于是废纸。

正统年间没钱,把仓库囤积的布匹发了,官员领了俸禄还要往商铺换钱。

4、正德皇帝有个法号叫大宝。

正德皇帝有段时间迷上了宗教故事,天天缠着各国法师给他讲因果轮回,想当一名优秀的法师。

法师们各有法号,正德皇帝很羡慕,于是给自己也加封了一个,名叫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课前准备: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2、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3、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4、唐朝、宋朝经济发展课本从哪些方面进行了阐述?5、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学习目标1、知道明朝的建立。

2、通过皇权的加强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1)(1)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农民起义爆发并迅速发展,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

2.建立建立者: 朱元璋时间: 1368年都城: 应天(今南京) 统一: 1368年,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名至实归的丞相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朋党集团的领袖李善长推荐其同乡兼姻亲胡惟庸姻亲担任右丞相。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导学案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2.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2.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2.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多元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

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农民起义: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3)明朝建立: 1368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4)元朝灭亡: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措施:(3)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1)命题范围: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案设计
大家看一则材料宋濂请官员吃饭,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喝酒了没有,请那些客人,做了什么菜,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听完这段材料,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太恐怖了,没有自由;朱元璋太厉害了等等。
我们假设一下,深更半夜,你正坐在自家房里,而在离你不远处,有人正在一边看着你,一边帮你画像。到了第二天,昨晚的一切活动都被别人知道的一五一十,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这种情节只有在恐怖片中才有。在当时,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5、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
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来自设计意图)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传奇历史人物他出身贫寒,当过和尚,做过乞丐……最终他竟登顶中国封建社会权利之巅!他开创了大明王朝276年的基业,死后葬于南京明孝陵。他是谁呢?对!朱元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板书课题),进一步认识朱元璋。
官员们生活的提心吊胆;
这就是锦衣卫的职能和作用。
后来明成祖朱棣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使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锦衣卫只能在行为上对臣民进行监视,那么要想控制人们的思想,朱元璋又是怎样做的呢?下面同学们看第四框;
实行八股取士;通过考八股文进入仕途的途径称八股取士
范围、含义、要求、文体(结果或危害影响)通过八股取士选拔的官员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有利于加强皇权。但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八股取士选拔出的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忠实于皇帝。所以说,八股取士还起到了加强君权的作用。因此说八股取士也是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与技能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八股文》视频、《举子看榜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秋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是朱元璋起义时写的一首诗。

《咏菊花》一诗充满豪气,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

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自主探究:为巩固统治。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导入二】他出身贫寒,是中国历史一位极富争议的开国皇帝,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希望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新课讲解一、明朝的建立1.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元朝灭亡的原因。

生: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导学案课题:明朝的统治一、导入(5分钟)1. 与学生谈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提问学生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2.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被学生们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用PPT呈现明朝的基本情况,包括明朝的建立时间、开国皇帝、国号,以及明朝的首都。

2. 让学生明确明朝的统治政策以及朝内朝外的统治措施,并通过图片和文字呈现给学生。

三、学习任务(3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明朝的统治政策以及朝内朝外的统治措施,并记录下来。

2. 汇总每个小组的意见,进行整理汇报。

四、讨论(15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总结,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讲解。

2. 引导学生理解明朝的统治政策和措施的作用。

3.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明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概括总结明朝的统治政策以及朝内朝外的统治措施,让学生复述。

2. 教师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作业。

六、课堂反思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分组讨论和整理汇报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课堂时长控制得较好,基本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了所有的教学内容。

但是这些内容和任务略显枯燥,下次我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游戏和小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七、延伸拓展(2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延伸拓展,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个具体的统治政策或措施进行深入探讨,并形成小研究报告。

2. 学生可以从政策的背景、目的、实施方式、社会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八、互动活动(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互动游戏,将学生分为两队,每队轮流回答关于明朝统治的问题。

正确回答的队伍可以得到奖励,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竞争性。

2.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明朝的统治政策,比如组织学生参与模拟科举考试或农业生产实践等。

七年级历史下册14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14课学案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学习目标(文学艺术)
1.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曲
2.难点: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二、知识梳理
史学:时期史学家编写的《》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巨著,记载了的历史
简介: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兴起于唐,繁盛于宋宋词北宋文学家,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
豪迈文学
特点: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成熟
由杂剧和散曲构成。

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风俗画中。

代表人物北宋,代表作
艺术元代代表作
书法“宋四家”:
元代书法家:
三、学习探索
(一)阅读下列材料:
史学研究在北宋又有新的发展,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作的贡献尤为突出。

他夜以继日,呕心沥血,费时19年,主持编写了一部300多万字的史学名著,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材料中的“史学名著”指的是哪部著作?
(2)该著作被视为与哪部史学名著并列?这两部史书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3)假若要查有关汉高祖、唐太宗的史料,请你想想分别查哪部书?(二)通过观察、研究流传下来的历史名画,可以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发现历史踪迹,了解一些历史的原貌。

右图是一幅历史名画(局部),描绘的是北宋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请回答:
(1)写出该画的名称和作者。

(2)画中描绘的北宋都城当时称作什么?今天叫什么名称?
(3)要了解北宋的历史,必须了解五代十国的历史。

为此,你可以查阅北宋时哪部编年体巨著?它是由谁主持编写的?。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与技能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八股文》视频、《举子看榜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秋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是朱元璋起义时写的一首诗。

《咏菊花》一诗充满豪气,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

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自主探究:为巩固统治。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导入二】他出身贫寒,是中国历史一位极富争议的开国皇帝,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希望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新课讲解一、明朝的建立1.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元朝灭亡的原因。

生: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14 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 二 )目标管理:【知识体系】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能力体系】通过对宋元时期文化成就的介绍,引导学生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初步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情感体系】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材分析:突出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教学难点: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能力。

教学策略:讲授法、提问启发式、比较归纳。

教学资源:挂图:司马光画像、苏轼画像、李清照画像、辛弃疾画像及作品、《清明上河图》。

录音:《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配乐朗诵。

教学过程预设:导入:在我国浩瀚如烟的史学著作中,在堪称“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大放光彩:一部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著的《史记》;另一部是什么呢?作者又是谁呢?(师:那就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新课: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出示司马光画像)教师:司马光自幼勤奋好学,爱读史书;7岁时听老师讲历史名著并能头头是道讲给大伙听;20 岁时考中了进士,继续刻苦学习,开始编撰此书;他翻阅的资料达301 种之多,花19 年时间,耗费了他毕生精力,为我国历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神宗继位后,司马光把这部书读给他听,神宗听后点头称赞书中记载的历史,好像一面镜子,可以常常对照借鉴,检查自己的得失。

因此,他给这部书赐名为《资治通鉴》。

此书叙述了战略至五代的历史,共294 卷,300 多万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文笔简练生动,记事真实可信,是一部有很高价值的史书。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6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统治》是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介绍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掌握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对明朝的统治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明朝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对明朝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明朝,理解明朝的统治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掌握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等。

2.教学难点:明朝的统治特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联系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深入了解明朝的统治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好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如播放明朝的宫廷音乐、展示明朝的服饰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等辅助材料,呈现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明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如: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明朝的经济有什么发展?明朝的文化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历史七下第14课教案

历史七下第14课教案

历史七下第14课教案课题:历史七下第14课 - 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与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 掌握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 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七下》第14课教材内容;2. 多媒体设备;3.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一些西方科学技术的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包括丝绸之路的开通、明朝时期的海上贸易等;2. 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火药、印刷术、航海技术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科学技术成就,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选择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影响。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问:除了西方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是否有自己的科学技术成就?请举例说明;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像西方一样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五、总结归纳(5分钟)1. 总结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 强调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小论文;2. 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进一步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4课,主要讲述了明朝从建立到灭亡的过程。

本课内容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迁都北京、明太祖改革、明成祖巩固政权、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朝的灭亡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唐朝的历史知识,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历史事件的联系、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明朝的对外关系,明太祖、明成祖的改革措施及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3.的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建立、明成祖迁都北京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明太祖改革、明成祖巩固政权、明朝的对外关系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了解明朝的统治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评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程教学设计
三、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建立以及明朝初期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该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向学生展示了元朝灭亡,明朝取而代之并且不断巩固其君权、加强统治的历史。同时也向学生昭示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日趋没落,中国社会危机重重的事实。
A、白瓷B、青瓷C、五彩瓷D、青花瓷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板 书 设 计
改革行政
明太祖
明朝的统治
经济发展
设锦衣卫
八股取士
设立东厂
明成祖
作 业 设 计
必做
1、识记重点知识
2、完成同步测评
选做
1、通过网络等手段进一步了解明朝历史
教学 反思
本课注意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尽可能地再现历史,让学生能够直接,直观地感受历史,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本课涉及内容较多,教学时也可安排学生提前收集资料,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信息,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师生归纳表格: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一、导入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是凤阳花鼓的一段唱段,唱段中说的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进第14课去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解
(一)、明朝的建立
教师引导: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但是这么一个强大的王朝为什么在统一不到100年的时间就迅速走向灭亡,原因何在?
教师引导: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这一局面,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学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14课明朝的统治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明朝建立的史实,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2.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学习过程】●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爆发农民起义,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2、明朝的建立:时间是_______,建立者是___________,都城是___________。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目的:为了,以强化。

2、措施:(1)政治上:在中央废除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在地方废除______________,设_____________(2)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______,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____ __。

(3)特务机构:设立。

为了监视臣民,朱元璋设立了____________,明成祖时又成立了_____________。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

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4、影响:使高度集中,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1、变化,题目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来自_________,答题的文体是___________。

2、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四、经济的发展1、明朝时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_____ __和_____ ___,出现的商帮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阅读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一、教材分析1.本课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本课以明朝为研究对象,着重介绍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政治管理制度、文化和科技成就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明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2.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2)掌握明朝的政治管理制度和文化成就;(3)了解明朝的科技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3.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明朝的政治管理制度、文化成就和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明朝的科技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

二、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政治管理制度、文化和科技成就。

1.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明朝的创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本部分着重介绍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包括朱元璋的夺取皇位、建立明朝、发展经济和开展海外贸易等方面。

2.政治管理制度明朝的政治管理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本部分着重介绍明朝的君主制度、科举制度、地方政府和监察制度等方面。

3.文化和科技成就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和科技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本部分着重介绍明朝的文艺、建筑、雕塑、绘画和科技成就等方面。

2.教学方法1.讲授法本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深奥,需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授知识,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

2.小组讨论法学生可以自己组成小组,就本课的教学内容展开讨论,互相交流看法和经验,从而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3.课堂练习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3.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通过介绍朱元璋夺取皇位、建立明朝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2.教师通过讲述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的历史功绩和性格特征,展示他为什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伟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

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中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都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图片展示。

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2.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3.教师讲述明朝建立的概况。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

答案提示:巩固统治。

3.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答案提示:(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4.教师总结这些措施带来的结果。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1.史料解读。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导学案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

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中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都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图片展示。

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2.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3.教师讲述明朝建立的概况。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

答案提示:巩固统治。

3.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答案提示:(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4.教师总结这些措施带来的结果。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1.史料解读。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主要内容涵盖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引导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对于封建社会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针对明朝这一时期,学生可能对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全面了解明朝的统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外交状况等方面的内容,掌握明朝的历史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外交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文化繁荣的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朝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明朝的历史知识,掌握相关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的版图和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入明朝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明朝的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内阁、六部等机构,以及明朝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外交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外交状况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朝建立的史实,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2.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爆发农民起义,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2、明朝的建立:时间是_______,建立者是___________,都城是___________。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为了,以强化。

2、措施:
(1)政治上:在中央废除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在地方废除______________,设_____________
(2)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______,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
1
权力统归____ __。

(3)特务机构:设立。

为了监视臣民,朱元璋设立了____________,明成祖时又成立了_____________。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

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4、影响:使高度集中,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变化,题目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来自_________,答题的文体是___________。

2、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时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_____ __和_____ ___,出现的商帮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阅读材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
(1)这是_____朝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 ___________。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